清源山

编辑
本词条由“百科小编” 建档。
泉州清源山风景区成立于1979年,坐落于海峡西岸闽南大地,位于福建省泉州市的北郊,清源山是中华名山之一,被《中国道教大辞典》定为“道教名山”,是中国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中国国家自然与文化双遗产地、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景区主要由清源山、九日山、灵山圣墓三大片区组成,总面积62平方公里。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环境气候宜人。一年的平均气温要低于市区2-3度,年平均气温17度﹣21.3度C之间。 清...

泉州清源山风景区成立于1979年,坐落于海峡西岸闽南大地,位于福建省泉州市的北郊,清源山是中华名山之一,被《中国道教大辞典》定为“道教名山”,是中国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中国国家自然与文化双遗产地、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景区主要由清源山、九日山、灵山圣墓三大片区组成,总面积62平方公里。属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环境气候宜人。一年的平均气温要低于市区2-3度,年平均气温17度﹣21.3度C之间。

名称由来

编辑

清源山的得名因羽仙岩(即老君岩)而起,传说老子在此地显圣,一气化三清,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成就了“三清之源”的清源山。清源山历史上因泉眼诸多亦名“泉山”,城因山得名“泉州”,山高云浅又名“齐云山”;位于市区北郊又称“北山”;因山峰鼎峙,故又称“三台山”。几个名字,从不同的侧面,述说了清源山的不同面貌。然而,清源山最终是以“清源”为名,寓意渠清如许源头活水来

自然地理

编辑

位置境域

清源山地处泉州市北面,坐标范围为24°54'~25°0'N,118°30'~118°37'E,与泉州市区3面相接,属闽中戴云山余脉,具有沿海花岗岩地貌山地丘陵的典型特征。地处福建省东南部,与台湾岛相距仅137海里,距金门岛仅6.5海里。

清源山

清源山地理信息图

气候

清源山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环境气候宜人。清源山风景名胜区冬暖夏凉,一年的平均气温要低于市区2-3度,年平均气温17度﹣21.3度C之间,年平均降水量在1202-1550毫米之间,全年无霜期358天。

地质地貌

清源山地质构造是经过多次地质构造运动和岩体侵入形成的,岩体外部呈黑褐色,岩层节理不发达,成土因质以坡积物居多,土壤为温润型。其花岗岩体形成于PZ1(4-2亿)年间,平原及台地主要为第四纪沉积物。清源山内地貌视海拔可分为低山,丘陵,台地和平原四种类型。除了南部靠近泉州市区处有小块平原外,大部分地区为山地丘陵,自南部大坪山至西部九日山,由连绵起伏的几座山峰呈环拱状展开。

水文

清源山景区境内无常年河流。降雨的地表水大多汇入各山峰之间的河谷溪涧,从东北和西南两侧分别流入洛阳江水系和晋江水系。一部分渗透流失,一部分拦蓄于清源天湖、紫翠湖、草邦水库等人工湖及西湖。地下水各地含水量不均,大部分地区属弱含水区,在沟谷、泉点和山麓等处含水量比较丰富。山上泉眼较多,但动态变化明显,雨季水量大,旱季水量少甚至干涸。清源山西麓一带地下水质较好,矿化度低,泉水没有污染的迹象。

生物多样性

清源山是亚热带近海区域较有代表性的野生动物栖息地。据调查,景区内有陆生脊椎动物179种。其中哺乳纲7目11科17种,鸟纲14目34科116种,爬行纲3目9科35种,两栖纲1目5科11种。其中属国家二级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有23种,属省重点保护动物有19种。2022年11月12日,清源山景区内发现鸲姬鹟。

清源山植被区属闽粤沿海丘陵平原亚热带雨林区,戴云山东湿暖亚热带雨林小区,植物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达80%以上。据统计,景区内被列为珍稀古树名木有54株,其中列为一级保护的有24株,列为二级保护的30株。景区内古榕树较多,最高树龄达千年以上。植被类型主要有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灌丛、草丛草坡、沼泽草甸及人工植被等7个植被型。有青冈林、鹅掌柴林、相思树林、相思树+木荷林、鹅掌柴+铁冬青林、漆树+相思树+鹅掌柴林、尾松+相思树林、马尾松+杜英林、木荷+马尾松林、杉木+鹅掌柴林、马尾松林、油杉林、桃金娘灌丛、类芦草丛草坡、沼泽草甸、龙眼人工林、杉木人工林17个群系,18个群丛。

历史沿革

编辑

文化背景

泉州府志记载,清源山最早开发于秦代,唐代“儒、释、道”三家竞相并存,兼有伊斯兰教、摩尼教、藏传佛教等宗教的活动踪迹,逐步发展为多种宗教兼容并蓄的多元文化名山。现存完好的唐、宋、元时期道教、佛教大型石雕共7处9尊,历代摩崖石刻近600多方,元、明、清三代花岗岩仿木结构石室3处,以及近代高僧弘一法师(李叔同)舍利塔和广钦法师塔院。

清源山

清源山弘一法师雕像

历史发展

据泉州府志记载,清源山最早开发于秦代,唐代“儒、道、释”三家竞相占地经营,兼有伊斯兰教、摩尼教、印度教的活动踪迹,后又逐步发展为多种宗教兼容并蓄的文化名山。

晋代永嘉年间,中原板荡,部分衣冠士族南渡入闽,沿晋江聚居,每逢重阳,登高远瞩,寄托乡思,久而成习,因以得名。西晋太康九年(公元288年),山麓创建延福寺,南朝间,印度高僧拘那罗陀于此译经,后泛海回国。

唐时,诗人秦系、名相姜公辅、学士韩偓、国子监四门助教欧阳詹,相继栖隐其间。唐武德间(618-626),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遣门徒三贤沙偈储、四贤我高士传教泉州,卒葬清源山东面的灵山,后称灵山圣墓。唐会昌至广明间(841-881),清源山的宗教活动频繁,形成儒、道、释、摩尼诸教多宗教并存的格局。

宋代,清源山进入全盛时期,赐恩岩白衣观音像、千手岩释迦牟尼坐像、瑞像岩释迦牟尼坐像以及老子坐像均刻于这一时期。南宋大理学家朱熹曾两度登临讲学,创立九日山书院,并题山名。随着海外交通的发展,地方及主管官员每年在延福寺通远王祠举行祈求海舶顺风的典礼,自康熙元年(1174)提舶虞仲房率慕僚祈风刻石纪念后,直到南宋未年,近200年祈风刻石相沿成习。这些摩崖石刻亦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研究的历史实物资料。

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泉州路总管府"达鲁花赤"阿沙于碧霄岩雕刻"三世佛像"。

永乐十五年(1417),著名航海家三保太监郑和第五次远航西洋经过泉州时,到灵山行香,地方官员蒲和日为勒碑记。清康熙、乾隆年间,以福建陆路提督马负书的题刻较为著名。

主要景点

编辑

道教圣地清源山是国务院公布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中国首批国家自然与文化双遗产地、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景区主要由清源山、九日山、灵山圣墓三大片区组成,总面积62平方公里,主峰海拔615米,与泉州市山城相依。

清源山片区

清源山坐落于海峡西岸闽南大地,位于福建省泉州市的北郊,主景区距泉州市中心仅3公里,有城中山之优势,泉州城也因山得名“泉州”。清源山是闽中戴云山余脉。

老君岩

清源山老君造像,坐落于古泉州城中轴线上,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整个石像由一整块天然花岗岩石雕刻而成,石像高5.63米,宽8.01米,厚6.85米,席地面积55平方米,是中国现存最早最大的道教石雕老子造像,是清源山多元文化的典型代表,被誉为“老子天下第一”。

清源山

老君岩

南台岩

因在清源洞之南而得名,是清源山上“儒释道”三教合一的标志性景点,不足一公里的位置,三清宝殿,南台寺,魁星阁一字排开,相安相处,体现了泉州多元宗教的包容性。站在南台岩观景平台,可以俯瞰泉州城景,远眺泉州海景。四十几方的摩崖石刻更是集中展示了不同时代的清源风貌。

清源山

南台岩

千手岩

千手岩位于清源山风景名胜区"幽谷梵音"意境区内。千手岩又名观音岩,大殿供有宋代石雕释迦牟尼和千手千眼观音佛像。寺中晨钟暮鼓,香火不绝。明代进士何乔远有诗曰:"地清真净土,相妙证无生"。1994年,市政府拨款,翻修了古寺。寺宇山间,峰石嶙峋,满山枫树,初冬时节,层林尽染。在上山道旁岩石上,竖立一方石碑,上书"第一山",系宋代著名书法家米芾手迹。经"第一山",过"慈晖亭"是"石中居"。石中居建于1981年11月,1983年12月竣工。整座建筑古朴典雅,与自然景观融为一体。具有时、清泉州古民居建筑之特色。

清源山

千手岩

九日山片区

九日山是国务院公布的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代泉州海上丝绸之路东端的起点,闽南文化的发祥地,泉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九日山在泉州市区西郊南安境内丰州镇西面,距泉州市区约七公里,为中国著名海外交通史迹,山中古迹遍布,目前仅留八十余处,多数集中于西峰东坡和东峰南麓。2012年底,荣获国家AAAAA级风景区、是“古泉州(刺桐)史迹”重要遗存之一。

九日山摩崖石刻

九日山素以“山中无石不刻字”为著称,现完整保留着宋、元、明、清摩崖石刻共77方,其中10方海交祈风石刻更是弥足珍贵,是中国绝无仅有的瑰宝。古代帆船出海凭藉季风驱动,故每年夏冬两季,市舶司官员和地方官吏都会在九日山麓的延福寺、昭惠庙举行向海神通远王祈求航海顺风的官方典礼,并摩崖刻石记盛。分布在东、西两峰的10方航海祈风石刻,最早的为南宋淳熙元年(1174年),最晚的为南宋咸淳二年(1266年)。其中,记载冬季启航祈风的石刻有6方,记载夏季回航祈风的石刻有3方,还有1方石刻则同时记载了一年两季祈风。九日山摩崖石刻是中国古代海外交通史的重要物证,记载了宋代泉州海上丝绸之路商船遣舶与回舶祈风仪式的千年历史,印证了十二三世纪中国宋代泉州港同东南亚、印度洋波斯湾、红海和东非等地区的海上经济贸易和人民交往的史实。为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多次实地考察九日山,赞誉此处为考察路线全程最有世界意义的考察点,留下一方象征友谊与对话的石刻,并镌刻联合国徽印,对九日山摩崖石刻给予极高的评价。

清源山

九日山摩崖石刻

灵山圣墓片区

风动石

“风动石”,明代泉州知府周道光和清代提督马建纪题刻“碧玉毬”“天然机妙”;明代泉州知府朱炳如、泉州府推官李焘的四首七绝唱和诗,以及福建巡抚汪道昆题刻的七律二首,1988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清源山

风动石

伊斯兰教圣墓

中国现存最古老、最完好的伊斯兰教圣迹,在清源山风景名胜区灵山景区内。1988年1月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现存两墓并列,墓盖用花岗岩雕刻,墓后倚山建马蹄形回廊,高约3米,回廊中的几根石柱颇似织布的棱子,古建筑专家称之为棱形柱,具有典型的唐代建筑特色。廊内有历代石碑5方,正中为元至治二年(公元1322年)立的阿拉伯文辉绿岩碑刻,记述两位先贤在法厄福尔时代来到这个国度。右侧一方为明永乐十五年(公元1417年)郑和第五次下西洋途经泉州,来此祭告行香后属下为之所立的记事碑,上刻:“钦差总兵太监郑和前往西洋忽鲁谟斯等国公干,永乐十五年五月十六日于此行香,望圣灵庇佑。镇扶蒲和日记立。”墓上的石亭系1962年重建,墓周围还有一些历代的伊斯兰教徒的石棺墓,上刻伊斯兰教常用的“云月”图案或《古兰经》片段。墓前放有一天然巨石,风吹欲动,手推能晃,故称“风动石”,明代泉州知府周道光题刻“碧玉毬”三个大字。这块风动石是泉州著名八景之一,曰“玉球风动”。

清源山

伊斯兰教圣墓

开发与保护

编辑

开发

1987年,清源山主景区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首批10处省级风景名胜区之一。1988年清源山风景区(包括清源山、九日山、灵山圣墓和西北洋等四大景区)被国务院命名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2016年,成立泉州清源山景区资源保护中心。2017年5月,泉州清源山风景名胜区实行管理权和经营权分离工作方案,并明确旅投公司为主履行景区经营职责,负责景区内旅游秩序、设施安全及公共设施的维修维护,景区经营项目的开发建设、运营管理、营销推广及品牌提升。

保护

1961年,九日山祈风石刻及石佛亭、老君造像,弥陀岩、瑞像岩和伊斯兰教灵山圣墓等处列入第一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61年,郑成功焚青衣处,赐恩岩观音石刻造像和东门碗窑被列为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莲花峰等石刻、唐丞相姜辅墓和唐学士韩屋墓为列为南安县第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1988年,老君造像、伊斯兰教圣墓和九日山摩崖石刻被列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1年,宋至元间的清源山石造像群被列为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即老君造像)合并项目之一。清源山摩崖石刻被列为与现有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即清源山弥陀岩)合并项目之一。弘一大师舍利塔,莲花峰石刻,赐恩岩石刻观音造像和九日山阿弥陀佛石雕造像等先后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截至2003年,清源山风景区共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34处,其中"国保"3处、"省保"6处、"市保"和"县保"25处。

福厦铁路“泉州段采用‘新北线’方案,即肖厝———惠安黄塘——清源山北侧———丰州,铁路线路绕行泉州,以保护国家风景区清源山”。

相关文化

编辑

海外往来

早在公元六世纪的南朝,泉州已有与外国海上往来的文字记载。南朝陈永定二年(558年)印度高僧拘那罗陀(中文名真谛)就到九日山延福寺持锡三年,翻译佛教《金刚经》。灵山圣墓为唐武德年间(618-626年)伊斯兰教两位先贤的长眠之地,被誉为泉州的一项中国之最即现存最悠久、最完整的伊斯兰圣迹,被阿拉伯穆斯林学者认为是仅次于沙特阿拉伯麦地那穆罕默德圣基和伊拉克纳杰夫城阿里圣墓的第三大圣墓。圣墓旁还有记载明代著名航海家郑和于永乐十五年(1417年)第五次下西洋时专程到圣基拜谒历史的行香碑。九日山保留着中国最多的宋代祈风石刻共计13方.它反映了北宋至南宋160多年间有关海外交通祈风及泉州市舶司的历史。

清源山

行香碑

重要人物

九日山地处丰州古镇,有“海滨邹鲁”的称号;早在唐代开始,就有许多仕人造访。

秦系,唐朝(约724-808年),字公绪,越州会稽(今浙江绍兴)人。50岁左右,即乘舟南行,入闽至泉,登临九日山。见此山“溪流演漾,峰峦映发,奥衍明秀,隐为一区”,遂于西峰巨岩下结庐筑室隐居。并在这里注释《老子》,时而下棋,时而垂钓,悠然如闲鱼野鹤,自称“东海钓客”。

《全唐诗》收有秦系诗一卷,其五言诗的成就,可与刘长卿,韦应物相鼎立。后人在九日山西峰秦系的旧居地建亭“秦君亭”纪念,把九日山西峰称为“高士峰”。秦系隐居九日山时与姜公辅吟诗作赋,与泉州刺史薛蟠、席相及当时的青年才子欧阳詹等人交往。有诗《九日山中闲居二首》。

欧阳詹,唐朝(756—800年),字行周,晋江潘湖村人。后随母迁居南安高盖山。唐大历七年(772年),因不堪当时福建观察处置使李椅谓闽人“缦胡之缨,化为青衾”之辱,于清源山上立誓:勤读诗书,发愤图强,为家邦争光。贞元八年(792年)春,欧阳詹登进士第二名,居贾棱、韩愈之间。欧阳詹经常上九日山拜访秦系、姜公辅。有诗《赠九日山僧》。

弘一法师,俗姓李,名文涛,字惜霜,号叔同;出家后名演音,号弘一,浙江平湖人。弘一法师曾于1935年间,在友人陪同下登游九日山。循山径登高士峰,过无等洞,沿途仔细观览摩崖石刻,然后探访秦君亭旧址,并拜谒亭前之“三贤祠”,又上石佛亭礼佛,再至翻经石吊古思贤,之后,往东峰山麓谒姜相墓。

清源山

泉州古城

重要事件

编辑

  • 1988年经国务院公布的第二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 2000年,清源山景区荣获国家建设部授予的“全国文明风景名胜区”和“全国风景名胜区先进单位”两项殊荣‚,成为当时全国119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中唯一同时受两项表彰的风景区。

  • 2005年12月,被列为中国首批自然与文化双遗产地。

  • 2012年评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 2022年1月,清源山入选《2022年春节旅游预测报告》热门景区前五名。

注释

编辑

展开[a]

学者考证:“法厄福尔时代系古代阿拉伯对唐朝皇帝的称呼”

参考资料

编辑

展开[1]旅游区简介.清源山景区官网. [2023-05-14].

[2]Qingyuan Mountain 5A scenic spot.qysfjq. [2023-05-14].

[3]游客服务.清源山景区官网. [2023-05-14].

[4]黄晓莉. 清源山景区品牌战略研究[D]. 南昌大学, 2011

[5]线上购票.清源山景区官网. [2023-05-14].

[6]唐美娜. 泉州“清源山风景区”文化旅游项目研究[D]. 华侨大学, 2013

[7]杨琳珩. 基于GIS的清源山景区旅游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华侨大学, 2011

[8]【印象清源】“满山都是文化,满山都是历史”.泉州市人民政府. [2023-05-14].

[9]王敏华, 傅伟聪, 黄淑萍等. 清源山风景区大气颗粒物浓度变化特征分析[J]. 林业资源管理, 2017, (06): 131-136. DOI:10.13466/j.cnki.lyzygl.2017.06.023.

[10]郝玉芳. 清源山 古迹景观自然景致人文景色交相辉映[J]. 中国地名, 2014, No.247(02): 49.

[11]鸲姬鹟:清源山发现的新鸟类.泉州市人民政府. [2023-12-15].

[12]邹秀红, 郭志坚, 谢大显等. 福建泉州清源山植被类型及演替趋势分析[J]. 福建林业科技, 2004, (03): 18-22. DOI:10.13428/j.cnki.fjlk.2004.03.005.

[13]张少榕, 张跃良. 清源山 泉州旅游文化金色名片[J]. 中国市场, 2012, No.688(25): 72-73.

[14]九日山片区景区介绍.清源山景区官网. [2023-05-14].

[15]清源山风景名胜区简介[J]. 领导文萃, 2011, No.253(02): 143+142. (2)

[16]老君岩景点介绍.清源山景区官网. [2023-05-14].

[17]南台岩景点介绍.清源山景区官网. [2023-05-14].

[18]千手岩景点介绍.清源山景区官网. [2023-05-14].

[19]九日山景点介绍.清源山景区官网. [2023-05-14].

[20]灵山圣墓片区景区介绍.清源山景区官网. [2023-05-14].

[21]伊斯兰教圣墓景点介绍.清源山景区官网. [2023-05-14].

[22]杨文棋. 浅议泉州清源山风景区的价值和地位[J]. 南平师专学报, 2004, (02): 88-91. (2)

[23]王晓兰. 旅游景区管理模式创新——以泉州清源山风景名胜区为例[J]. 区域治理, 2019, No.261(35): 186-188.

[24]陈凯峰. 福厦铁路决定改线泉州文化脉络得以完整保存[J]. 城乡建设, 2005, (10): 24.

[25]九日山与古代四大文豪.九日山微信公众号. [2023-05-14].

[26]赖世订. 解析泉州清源山风景区价值及其地位[J]. 四川水泥, 2018, No.264(08): 310-311.

[27]携程发布2022年春节预测报告.厦门广电网. [2023-12-15].

内容由百科小编提供,本内容不代表globalbaike.com立场,内容投诉举报请联系全球百科客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globalbaike.com/3178/

(26)
词条目录
  1. 名称由来
  2. 自然地理
  3. 位置境域
  4. 气候
  5. 地质地貌
  6. 水文
  7. 生物多样性
  8. 历史沿革
  9. 文化背景
  10. 历史发展
  11. 主要景点
  12. 清源山片区
  13. 老君岩
  14. 南台岩
  15. 千手岩
  16. 九日山片区
  17. 九日山摩崖石刻
  18. 灵山圣墓片区
  19. 风动石
  20. 伊斯兰教圣墓
  21. 开发与保护
  22. 开发
  23. 保护
  24. 相关文化
  25. 海外往来
  26. 重要人物
  27. 重要事件
  28. 注释
  29. 参考资料

轻触这里

关闭目录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