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大学

编辑
本词条由“百科小编” 建档。

重庆大学(英文名:ChongqingUniversity;缩写为:CQU)简称重大,位于重庆市沙坪坝区沙正街174号,是由国家举办、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主管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先后入选国家“211工程”“985工程”“双一流”建设,是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高校、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建设高校、储能技术国家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专项实施高校。03:12重庆大学的介绍(来源:Curr...

重庆大学(英文名:Chongqing University;缩写为:CQU)简称重大,位于重庆市沙坪坝区沙正街174号,是由国家举办、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主管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先后入选国家“211工程”“985工程”“双一流”建设,是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高校、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建设高校、储能技术国家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专项实施高校。

历史沿革

编辑

03:12

重庆大学的介绍(来源:Curry赵大惠)

学校前身

原重庆大学

1925年,巴县议事会议长李奎安提出议案,倡议筹办重庆大学。经过充分酝酿,在重庆成立重庆大学促进会,在成都成立了促进分会。促进会成立后,广泛进行舆论准备。1929年,重庆大学诞生,并在当年成立重庆大学足球队,校址选在菜园坝,刘湘任第一任校长。1933年2月15日,重庆大学校董会正式成立。同年,重庆大学把校址搬到了沙坪坝,并建成理学院。1935年,经审核批准,重庆大学成为省立大学,四川省立工学院合并至重庆大学,重庆大学文、农学院并入四川大学。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国立中央大学等高校内迁重庆,重庆大学拿出沙坪坝松林坡约200亩土地,供中央大学建校舍,携手办学。1942年,国民政府下令解散重庆大学,并将其并入国立中央大学。后经过多方反复沟通,于12月确立将重庆大学改为教育部直管案,重庆大学被批准为国立大学。1945年,重庆大学开始筹办医学院,并于1946年秋季进行招生。1946年,原中央大学由重庆迁回南京,校址、房舍等均划归重庆大学,重大的校区得到扩张。1948年起,重庆大学开始招生研究生。1949年重庆大学师生们参加“4.21”运动。同年11月29日,重庆得到解放,重庆大学也获得新生。1952年,全国经历院系调整,重庆大学的文、理、商、法、医五个学院及工学院中的土建系、化工系等被调整到其他高校,经并入其他高校的部分工科专业后,重庆大学自此也成为以工科为主的多科性大学。1960年,重庆大学被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1978年。重庆大学成为教育部首批恢复研究生招生并有硕士、博士学位授权的单位之一。1981年,学校成为全国首批硕士学位授权单位和博士学位授权单位。1998年,该校被确定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2001年,学校成为国家“985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校之一。

重庆大学

1960时期重庆大学全景图

重庆建筑大学

1952年,以重庆大学和西南工业专科学校等6所西南地区高等院校的土木建筑系(科)为主成立重庆土木建筑学院,隶属西南文教部。西南行政大区撤销后,由中央高教部和西南高教局领导。1954年4月,更名为重庆建筑工程学院,划归建筑工程部领导。1958年7月,划归四川省政府领导。1962年8月,划归建筑工程部领导。1969年12月,划归四川省委领导。1971年9月,四川省教育工作会议确定重庆建筑工程学院和重庆交通学院合并,1972年1月,重庆建筑工程学院和重庆交通学院正式合并为重庆建筑工程学院。1979年5月,重庆交通学院分出,重庆建筑工程学院划归国家建工总局领导。1982年,学校隶属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1988年5月,隶属建设部。1994年1月,更名为重庆建筑大学。2000年2月26日,划归教育部管理。

重庆建筑高等专科学校

1974年3月,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基本建设工程兵学校。1983年7月集体转业,改为国家建设部直属的重庆建筑工程学校。1984年9月经国家教委批准改为重庆建筑专科学校,划归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主管,1992年4月更名为重庆建筑高等专科学校。1997年,学校被确定为全国示范性高等工程专科重点建设学校。

三校合并

2000年5月31日,重庆大学、重庆建筑大学、重庆建筑高等专科学校合并为新的重庆大学,并在同年6月9日设立研究生院。2001年,重庆大学成为国家“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同年12月,学校获准试办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2002年,重庆大学成为全国首批试点EMBA(高级管理人员MBA)的33所院校之一,也是全国首批试点软件工程领域工程硕士招生学校之一,同时于成为教育部首批启动资助开展“研究生教育创新工程”试点的高校之一。2004年,重庆大学被确定为中央直管高校,国家31所副部级大学之一。同年,经教育部批准正式设立研究生院,重庆大学虎溪新校区正式开工。2005年,重庆大学虎溪新校区正式投入使用,首批新同学就超过7500人。2010年,重庆大学与北京理工大学等9所高校共同发起成立卓越人才培养合作联盟。2014年,重庆大学为“卓越大学联盟”轮值主席学校。同年,入选国家“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2017年,重庆大学成为国家“世界一流大学(A类)建设高校”。同年,重庆肿瘤医院和重庆第四人民医院挂牌重庆大学附属医院,重庆大学恢复建校时期“文、理、工、商、法、医”的所有学科体系。2018年,学校入选教育部首批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与两江新区共建重庆大学附属两江医院。2019年,重庆市肿瘤医院划转为重庆大学直属附属医院,学校成为中国高校行星科学联盟签约成员大学,重庆三峡中心医院划转为重庆大学直属附属医院。2020年,学校与四川大学牵头成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校联盟。同年12月,重庆大学与南京市签署协议,共建重庆大学南京研究(生)院。2021年6月,重庆市涪陵中心医院划转为重庆大学直属附属医院。同年9月,学校正式加入中国高等戏剧教育联盟。同年12月,江津区中心医院挂牌“重庆大学附属江津医院”,并成立重庆大学临床医学院,重庆市黔江中心医院成为重庆大学第五所直属附属医院——重庆大学附属黔江医院。2022年2月,学校入选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同年8月,学校入选实施储能技术国家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专项的高校名单。2023年1月,重庆大学参与发起成立卓越大学智库联盟。同年7月,重庆大学正式成立重庆大学医学高等研究院(重庆大学医学院),实行独立建制运行。

重庆大学

重大现状

学校规模

编辑

院系设置

学校实行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截至2024年5月,学校下设7个学部35个学院,共有专业106个。

重庆大学学院(部)设置情况一览表

师资情况

截至2024年5月,重庆大学共有在职教职工5300多人,有专任教师3200余人,其中包括9位院士在内的国家级人才300余人次,博士生导师1900余人,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人员2200余人。有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万人计划)16人,全国高等学校教学名师3人,“973”首席科学家4人,“国家杰出青年/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0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22人,国家级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8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0人,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5人,国家“四个一批人才”3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70余人,部、市重点人才工程人选240余人。2022年,共引进各类人才165人,新增各类国家级人才39人,各类高层次人才增至319人次,国家层次优秀青年人才达到125人次。

教学建设

2022年,重庆大学获得34项2021年重庆市教学成果奖,获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5项,其中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奖6项,以参与单位联合获奖9项。截至2023年12月,学校通过工程教育认证、住建部评估、国际评估的专业共26个,获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61个,获批“国家储能技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入选首批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建设高校,有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8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3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8个,累计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68门、省部级(市级)一流本科课程227门;国家级教学团队6个。

学科建设

截至2024年5月,学校有3个学科入选第二轮“双一流”建设学科,1个学科为ESI全球学科排名前1‱。3个学科稳居ESI全球学科排名前1‰,16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学科排名前1%,9个学科进入软科世界一流学科前50名,一级国家重点学科3个,二级国家重点学科19个,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5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7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9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48个,专业学位授权点27个。

合作交流

国内合作

截至2024年5月,学校推进对口支援高校和县中托管帮扶工作,开展定点扶贫和服务乡村振兴工作,助力云南省绿春县和重庆巫山竹贤乡推进乡村振兴,与重庆市政府共同启动筹建重庆实验室、共建长江生态环境联合研究生院,与重庆30多个区县持续深化合作,共建环重庆大学创新生态圈、国际联合研究院、璧山先进技术研究院、气球平台微波垂直传能试验验证平台、重庆新型储能材料与装备研究院等,牵头成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校联盟”,着力打造成渝科教创新共同体,与两江新区共建明月湖新工科教育创新平台、重庆卓越工程师学院。

国际交流

截至2024年5月,学校与40个国家和地区的300余所高校、研究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有国家级学科创新引智基地、教育部国际联合实验室等各类国际合作平台近20个,开展国际化人才培养,推进研究生全球学术课程、全球学术前沿学科系列讲座项目,鼓励支持师生出国(境)访学交流,设有泰国勿洞孔子学院、意大利比萨孔子学院、澳大利亚乐卓博大学孔子学院。入选教育部首批“来华留学示范基地”,打造“留学重大”品牌,建成全英文授课硕博项目45个、全英文授课课程300余门。

重庆大学

重庆大学-国立航空大学合作谅解备忘录签署合影

学术研究

编辑

学术资源

馆藏资源

截至2024年5月,重庆大学图书馆在三个校区(A 区、B 区、虎溪校区)均拥有独立馆舍, 并在理学楼设有理学分馆、虎溪校区设有舍区图书馆——松园书屋、竹园书屋、黄葛书屋、兰园书屋,共计面积 59362 平方米,提供 5465个阅览座位馆藏资源丰富,实体馆藏达 512.07万册,数字馆藏 1332.56万册/件。

重庆大学

位于重庆大学图书馆理工馆三楼的重庆作家书院

学术刊物

截至2024年5月,学校设有重庆大学期刊社,管理10种期刊,直接承办《重庆大学学报》《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纳米材料科学(英文)》《土木与环境工程学报(中英文)》《高等建筑教育》5种期刊,并对由学院、 部门承办的《Journal of Magnesium and Alloys》(中文名《镁合金学报》)《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西部人居环境学刊》《灯与照明》《中国药房》5种期刊进行业务指导、监督和检查,3种入选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领军期刊、高起点新刊,2种入选 “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榜单(TOP5%)。

科研平台

截至2024年5月,学校有全国重点实验室5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1个,科技部国际联合研究中心3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3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8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2个,教育部战略研究培育基地1个,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2个,教育部医药基础研究创新中心1个,其它部委平台5个,重庆市重点实验室26个,重庆市技术创新中心3个,重庆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4个,重庆市基础学科研究中心1个,重庆市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2个,重庆市临床医学研究中心3个,重庆市国际联合研发中心4个,重庆市工程研究中心9个,重庆高校市级重点实验室18个,重庆市高校市级工程研究中心1个,协同创新中心(2011计划)6个,重庆市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5个,重庆市人文社科普及基地6个,其它平台12个;有国家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3个,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2个,教育部创新团队7个,国防创新团队1个,重庆科委新产品研发团队2个,重庆高校创新团队15个。

科研成果

截至2024年5月,学校获批国家级科研项目3260项,其中牵头千万元级以上重大项目65项,获国家奖和省部级科技奖励一等奖112项,在2023年的2021、2022年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评选中,获得4项全国高校优秀科研成果奖。学校牵头研制的月面微型生态圈在月球上种植出第一片绿叶,完成人类首次月面生物生长培育实验。

部分国家级科研奖励

校园文化

编辑

校训

耐劳苦、尚俭朴、勤学业、爱国家

重庆大学

校训

校风

团结、勤奋、求实、创新

学风

求知、求精、求实、求新

校徽

学校校徽包括两部分,分别为学校标志和学校徽章。学校标志为圆形,校标上部是学校名称,中间的三角形取自学校刚建校时的三角形校徽。数字“1929”是指重庆大学的创办年份。图案下面的字母是重庆大学的英文名称:CHONGQING UNIVERSITY。

重庆大学

重庆大学校徽(标志)

校徽为长方形证章,题有毛泽东书法字体校名。如图所示:

重庆大学

重庆大学校徽

校歌

01:05

《重庆大学校歌》(来源:中国大学生在线)《重庆大学校歌》作词:胡庶华作曲:许可经江汉思禹功,教化溯文翁。学府宏开,济济隆隆。考四海而为俊,障百川而之东。研究科学,振兴理工。启兹天府,积健为雄。复兴民族兮,誓作前锋。

校庆日

学校校庆日为每年的10月12日。

所获荣誉

编辑

2022年11月28日,重庆大学主办的6种科技期刊入选2022年度中国高校科技期刊建设示范案例库•杰出/百佳/优秀科技期刊案例。2023年1月4日,重庆大学获评重庆市“节水型高校”称号。2023年1月9日,重庆大学入选2022中国大学海外网络传播力建设十大案例。

学校排名

编辑

软科在2022年软科世界大学排名中,重庆大学位列第201—300位。在2022年软科中国大学排名中,重庆大学位列第34名。在2023年软科世界大学排名中,重庆大学位列201-300名。在2024年软科中国大学排名中,重庆大学位列第33名。QS世在2023QS世界大学排名中,重庆大学位列651-700名。在2024QS世界大学排名中,重庆大学排名第561名。在2025年QS世界大学排名中,重庆大学位列第489名。

行政管理

编辑

现任领导

以上信息截至2024年5月24日

历任领导

历任党委(总支)书记任职时间

历任校长任职时间表

校友情况

编辑

校区情况

编辑

截至2024年5月,重庆大学建有A校区、B校区、C校区、虎溪校区和两江校区,校园占地面积5300余亩。

虎溪校区

重庆大学虎溪校区坐落于重庆市西郊的大学城内重庆市高新区大学城南路55号,离位于沙坪坝区沙正街的老校区约20公里,校区属浅丘地形,视线开阔,东望歌乐山国家级森林公园,西靠缙[jìn]云山国家级森林公园,虎溪河沿校区东南边界蜿蜒流过。虎溪校区占地3670亩,其中教学用地2628亩,教职工住宅用地以及学校发展用地1042亩。虎溪校区于2004年12月18日开始动工修建,入住学生2.2万余人。校区有外国语学院、艺术学院、体育学院、弘深学院、新闻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物理学院、化学化工学院、生命科学学院、重庆大学—辛辛那提大学联合学院、光电工程学院、电子与通信工程学院、计算机学院、自动化学院、大数据与软件学院、药学院等16个学院及其他部分学院的一、二年级学生。

重庆大学

重庆大学虎溪校区

两江校区

重庆大学两江校区位于重庆市渝北区两江大道9号,校区内建有重庆大学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设有体育设施,两江校区室外运动场占地面积共计约2万余平方米,其中体育场内有标准田径运动场1块、人造草皮足球场1块;学生宿舍区有篮球场2块、羽毛球场2块。

重庆大学

重庆大学两江校区

校园环境

编辑

00:18

航拍重庆大学(来源:雲上重庆)截至2024年5月,重庆大学校园内由理学院、工学院、文字斋、寅初亭组成的重庆大学早期建筑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校区内其他标志性建筑有艺术楼、思群广场等。

重庆大学早期建筑

重庆大学早期建筑位于重庆市重庆大学A校区内,由理学院、工学院、文字斋、寅初亭及周边自然环境所构成,总建筑面积约8249.51平方米。该建筑群为研究抗战期间具有重大影响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历史事件提供了珍贵材料,反映了中国西部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同时该建筑群是中国近代典型中西合璧与文化地域特色的时代风格与技术水平的代表,反映了我国近代具有代表性的建筑营造技术水平,对研究近代西部建筑技术史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A校区校门

A校区校门是一座砖石结构的建筑,由四尊底边为2米左右、削去了锥顶的四菱锥体门柱组成。中间的两尊大约7米高,相距约8米,形成了车辆过往的主干道,两边的门柱高度次之,大约6米左右,与中间的门柱以5米的间距构成了行人出入的人行道。

重庆大学

A校区校门

理学院楼

理学院楼是重庆大学具有中国古典建筑的第一教学楼(原理学院楼),由重庆大学的创建人之一沈懋德先生设计。建筑主体部分采用近现代木构桁架结构体系,呈“山”型中轴对称布局,建筑面积约3322平方米。双层带阁楼,雕梁画栋,飞檐挑阁,青瓦灰砖,朱红门柱,屋顶为重檐歇山形式,屋面坡度较陡。

重庆大学

理学院楼

工学院楼

工学院楼位于重庆大学A校区,为中西合壁式样,由留法学者刁泰乾设计,带着欧式风味又具本土色彩。该建筑坐南朝北,面阔42.7米,进深12.2米,建筑面积2456.56平方米。建筑平面呈曲尺型布局,入口处设六边形塔楼,各层屋架均用杉木制作,墙体全部用条石砌筑,开创了重庆石建筑的先例。它既有中式的红格窗,又有西式教堂典型的玻璃彩窗,既有中式的弧顶门框,又有西式的镂花灯饰。

重庆大学

工学院楼

文字斋

文字斋是重庆大学的一座古色古香的平房建筑,以青砖黛瓦砌筑,红色立柱支撑,是纯正的中国传统建筑,也是重庆大学保存最完好的近代建筑之一。该建筑坐北朝南,平面呈“工”字形,中轴对称。砖木结构,穿斗式梁架,建筑面积约873平方米。内部结构则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是民国时期中国建筑师探索中式建筑风格的典型例证。曾作为自动化系和计算机系的办公场所,现为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所用。

重庆大学

文字斋

重庆大学图书馆

重庆大学图书馆是重庆大学最早的校舍之一,砖木结构,最初是学校图书馆馆舍。是重庆大学博雅学院教学办公场地。

重庆大学

重庆大学图书馆

艺术楼

艺术类位于虎溪校区,坐落于云湖之畔,与一教隔湖相望,毗邻图书馆,四周有古桥、竹林、石头路,该楼为砖红色的墙体用灰色的明度对比加以调和。

重庆大学

艺术类

思群广场

思群广场位于A校区,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由郑思群校长带领全校师生们平整出来的场地,并以其名字命名,主要用于举办重大的庆典活动、运动会,也是在校师生早晚跑步运动的习惯场所。

重庆大学

思群广场

注释

编辑

展开[a]含培育

[b]培育

参考资料

编辑

展开

内容由百科小编提供,本内容不代表globalbaike.com立场,内容投诉举报请联系全球百科客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globalbaike.com/387005/

Like (743)
词条目录
  1. 历史沿革
  2. 学校前身
  3. 原重庆大学
  4. 重庆建筑大学
  5. 重庆建筑高等专科学校
  6. 三校合并
  7. 学校规模
  8. 院系设置
  9. 师资情况
  10. 教学建设
  11. 学科建设
  12. 合作交流
  13. 国内合作
  14. 国际交流
  15. 学术研究
  16. 学术资源
  17. 馆藏资源
  18. 学术刊物
  19. 科研平台
  20. 科研成果
  21. 校园文化
  22. 校训
  23. 校风
  24. 学风
  25. 校徽
  26. 校歌
  27. 校庆日
  28. 所获荣誉
  29. 学校排名
  30. 行政管理
  31. 现任领导
  32. 历任领导
  33. 校友情况
  34. 校区情况
  35. 虎溪校区
  36. 两江校区
  37. 校园环境
  38. 重庆大学早期建筑
  39. A校区校门
  40. 理学院楼
  41. 工学院楼
  42. 文字斋
  43. 重庆大学图书馆
  44. 艺术楼
  45. 思群广场
  46. 注释
  47. 参考资料

轻触这里

关闭目录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