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豫

李豫(公元726年—公元779年),原名李俶(音chù),唐朝第九位皇帝,其父为唐肃宗李亨,其母为吴氏。唐玄宗在位时,将其封为广平郡王。安史之乱爆发后,李豫随父亲李亨前往灵武(今宁夏灵武市),李亨在灵武称帝后,将李豫任命为天下兵马元帅,李豫与等将领率军收复两都,平定叛乱,因军功卓著被封为成王,后被册立为太子。唐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唐肃宗病逝,李豫登基为帝。李豫即位后,铲除了权宦,又命长子为天...

李豫(公元726年—公元779年),原名李俶(音chù),唐朝第九位皇帝,其父为唐肃宗李亨,其母为氏。唐玄宗在位时,将其封为广平郡王。安史之乱爆发后,李豫随父亲李亨前往灵武(今宁夏灵武市),李亨在灵武称帝后,将李豫任命为天下兵元帅,李豫与等将领率军收复两都,平定叛乱,因军功卓著被封为成王,后被册立为太子。唐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唐肃宗病逝,李豫登基为帝。李豫即位后,铲除了权宦,又命长子为天下兵马元帅,率军大败安史旧部,平定安史之乱。唐大历十四年(公元779年),李豫因病逝世,庙号代宗,谥号睿文孝武皇帝,葬于元陵(今陕西省富平县西北)。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李豫原名李俶,于唐开元十四年(公元726年)十月十三日生于东都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的上阳宫,是唐肃宗李亨的长子,其母为宫人吴氏,生下李俶不久后便逝世,后被追封为章敬皇后。李俶天资聪颖,勤奋好学,尤其精通《周礼》与《易经》。他为人宽厚而善于决断,喜怒不形于色,一言一行均符合礼仪,深受唐玄宗李隆基宠爱。李俶十五岁时,被封为广平郡王。

率军平叛

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十一月,时任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起兵叛乱,史称“安史之乱”。安禄山一路南进,于唐至德元年(公元756年)六月攻占潼关(今陕西省潼关县),唐玄宗率皇室成员逃往成都(今四川省成都市),时为太子的李亨北上灵武,并在灵武(今宁夏灵武市)即位,为唐肃宗,李俶也跟随李亨来到灵武。此时,唐肃宗的朝廷刚刚创立,招募的军士数量很少、战斗力低下。唐肃宗对李俶多加信任,命他招募流散的百姓和归附的士兵,李俶积极招募,等唐肃宗到达彭原(今甘肃省彭原镇)时,军队已增加到数万人。在此期间,李俶与时任元帅行军长史的李泌也时常共同处理军政之事。唐肃宗到达凤翔(今陕西省凤翔县)后,命宰相房琯(音guǎn)和将领郭子仪等迎击叛军,但叛军气焰正盛,屡次击败唐军,乃至袭扰凤翔。李俶及时选拔勇猛干练之士,多次击退敌军,唐廷的士气大振。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唐肃宗命李俶为元帅,郭子仪为副元帅,率领唐军及回纥(音hé)、西域之兵共十五万人从凤翔出发,东讨叛军。唐军在长安西的香积寺(今陕西省长安市南)以北打破敌军,叛军将领张通儒弃城而逃,李俶收复长安。起初,唐肃宗为了争取回纥的支持,曾与回纥约定,攻克东西两京后,金帛、子女等均归回纥所有,在攻下长安后,回纥军队想要在长安大肆抢掠。李俶在回纥首领叶护马前下拜,指出如果此时抢掠,在东京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的人就会为叛军守卫城池,希望回纥到东京后再履行约定,叶护十分感动,发誓自己必定为唐攻下东京。于是,军队整队入城,城中百姓皆夹道欢呼,唐肃宗听闻此事后也深受感动。李俶在长安休整三日后,命太子少傅李巨为西京留守,自己率军继续进发,追击叛军。随后,李俶率军一路行进,先后攻下曲沃(今河南省三门峡市西南)、陕城(今河南省三门峡西)等地,接着收复了东都洛阳,返回长安。因军功卓著,李俶被唐肃宗晋封为楚王,不久,又改封为成王。唐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四月,唐肃宗将李俶立为皇太子,并联系李俶出生那年豫州进献嘉禾的祥瑞,将李俶改名为李豫。

登基称帝

唐上元二年(公元761年)末,唐肃宗病重,不理朝政,命太子李豫监国。这时,唐玄宗也身体不适,李豫在处理政事之外,还亲自侍候玄宗和肃宗。次年四月,唐玄宗逝世,唐肃宗也病危,唐肃宗的皇后张氏膝下无子,又担心李豫功高难制,于是暗中把越王李係(音xì)召至宫中,密谋废除李豫,另立太子。宦官李辅国、程元振知道了皇后与越王的密谋,便发动禁军将越王李係收捕,又将张皇后幽闭于别殿,在九仙门前迎接李豫。不久,唐肃宗因病逝世,李豫即位,是为唐代宗。

安定天下

李豫即位后,李辅国因辅帝有功,十分骄横,乃至独揽朝政。为巩固皇权,李豫先与宦官程元振联合,掌握了禁军的兵权,罢免了李辅国的官职,其后又派人将李辅国刺杀,李豫的统治得以稳固。不久后,以史朝义为首的叛军再度攻占了东都洛阳。李豫命长子李适为天下兵马元帅,又将朔方节度使仆固怀恩调来中原,会合回纥骑兵进击洛阳叛军,收复洛阳,击败叛军,史朝义自缢而亡,叛乱平息。

内忧外患

袁晁起义

唐宝应元年,台州(今浙江省台州市)小吏袁晁因不肯强逼百姓,收取赋税,而被上级官吏斥责,愤而起义,民众一呼百应,跟随袁晁接连攻陷浙东的州县。面对农民起义,李豫命河南副元帅李光弼率军镇压。至广德元年(公元763年)四月,李光弼率兵活捉袁晁,浙东州县得以平定。

吐蕃入侵

为讨伐安史之乱的残余叛军,唐廷将西北边防军调回中原,吐蕃乘虚而入,先后占据了河西、陇右之地。广德元年九月,吐蕃大举进攻,但驻守西域的宦官程元振知情不报,以至贻误战机。十月,投降吐蕃的泾(音jīng)州(今甘肃省泾川县)刺史高晖带领吐蕃军一路东进,逼近京师。李豫命长子李适为关内元帅,郭子仪为副元帅,率军迎击。但吐蕃军队已兵临城下,李豫仓促间只得逃离京城,到陕州(今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区)避难,郭子仪与吐蕃周旋,迫使吐蕃退出长安,李豫才得以返回长安。由于程元振贻误军机,百官弹劾,李豫罢免了程元振的官职,将其流放。其后,吐蕃时常进犯,与唐军互有胜负。

仆固怀恩叛乱

朔方节度使仆固怀恩在平定安史之乱中立有军功,但在平乱之后,宦官骆奉先和河东节度使辛云京诬告仆固怀恩与回纥勾结,意图谋反,仆固怀恩无法自证,于是派出儿子仆固玚与辛云京开战。李豫先后派遣大臣裴遵庆、颜真卿等前去宣慰,又命郭子仪前去收服仆固怀恩手下的部众。郭子仪到达后,众部将纷纷归附,仆固玚因攻打榆次(今山西省榆次市)不利,苛待士卒,被部下杀害,叛乱得以平息。广德二年(公元764年),仆固怀恩勾结回纥、吐蕃军队再次谋反,进逼奉天(今陕西省乾县)。李豫命郭子仪率兵抵御,仆固怀恩在行军途中因病逝世,郭子仪说服回纥与唐军联合,大败吐蕃,夺回被吐蕃劫掠的百姓和牲畜。

节度割据

李豫在平定安史之乱后,采纳仆固怀恩的建议,将归附唐朝的安史旧将田承嗣、李怀仙、李宝臣等分别任命为魏博、幽州、成德等地的节度使,率军驻扎在河北地区。由于安史之乱后,国家经济凋敝,生产亟待恢复,而此时,吐蕃时常入侵,之后又发生了仆固怀恩叛乱,李豫只得将军事力量用于对吐蕃的防御,而对于藩镇则无力管辖,至大历末年,河北藩镇割据的局面基本形成。但李豫对藩镇的政策也并非一味姑息,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李豫也对藩镇势力进行了一定限制,如下令对藩镇的兵力进行了限制,并下令罢免诸州团练和守捉使,以削弱藩镇实力。

崇信佛教

李豫崇信佛教,深信因果报应之说,每有边患,便命僧人诵《仁王经》以消灾。如永泰元年(公元765年)九月,吐蕃军进犯,兵临奉天,京师戒严,李豫命侍从将宫内收藏的两部《仁王经》分别送至资圣寺和西明寺,在寺内设高座,由僧人高声诵读,祈求平安,直至吐蕃军逼近京师,才停止这一活动。此外,李豫还曾大修佛寺。大历二年(公元767年)二月,宦官鱼朝恩上奏请求建造章静寺,为章敬太后祈福,李豫同意了他的请求,将寺院修建得宏伟壮丽,进士高郢(音yǐng)上书请求免除此项徭役,但李豫置之不理,坚持修建寺院。在李豫的影响下,佛教发展迅速,势力迅速扩大,以至于京畿[jī]的良田大多归佛寺所有,百姓也崇信佛法,不事生产而专心奉佛,不利于政治经济的正常发展。

因病逝世

大历十四年(公元779年)五月初,李豫生病,不久便病重至无法上朝,只得命太子李适代理政事。五月二十一日,李豫在长安大明宫紫宸殿逝世,遗诏命太子李适继位。群臣上谥号为睿文孝武皇帝,庙号代宗,安葬于元陵(今陕西省富平县西北)。

执政举措

政治

平反昭雪

李豫即位之初,对玄宗、肃宗朝受到冤屈的皇室成员进行了平反。唐上元三年(公元763年)五月,李豫在丹凤楼颁布大赦诏书,在对平叛功臣郭子仪、李光弼、李光进等人进行加封的同时,他宣布恢复玄宗时被废黜为庶人的皇后王氏、太子李瑛、鄂王李瑶、光王李琚等人的封号,被玄宗幽禁至死的棣王李琰、因擅自出兵被废为庶人的永王李璘等也得以昭雪。

三次改元

李豫于宝应元年(公元762年)登基后,在四年内改元三次。宝应二年(公元763年)七月,随着安史之乱平定、社会秩序逐渐恢复,李豫发布《册尊号赦文》,在文中追溯唐朝历代皇帝的德政,叙述平定安史之乱的过程及叛乱带来的社会破坏,下令改元“广德”,以示广先圣之德,再施李唐皇室之德政,进而表明自己治理国家的目标和统治的合法性。广德年间,接连发生了吐蕃入寇、仆固怀恩叛乱等事件,迫使李豫对政局变化进行应对。广德三年(改元765年),李豫下令改元永泰,并在《改元永泰赦文》中表明了自己的执政策略:调整君臣之间的关系,采取措施安抚百姓,从而彰显君臣一心、上下和睦之意。改元“永泰”,便是李豫根据政局变化对施政策略进行调整的表现。永泰年间,政局依然动荡不安,河朔藩镇逐渐形成割据之势,吐蕃等外族也不断侵扰。在此情况下,李豫于永泰二年(公元766年)发布《改元大历赦文》,以探索宏济之道,推行革故维新,改元“大历”,以遵循天道变化的规律,实行匡救天下之法。李豫的三次改元,都是根据现实问题对统治策略的调整,为维持李唐皇室统治做出了努力,但历经安史之乱后,唐朝国力衰微,李豫的努力也未能解决问题。

善用人才

李豫在位期间,国家经济发展缓慢,财政拮据,他重用了理财家刘晏,命他总理全国财赋。刘晏兴利除弊,改革漕运和榷[què]盐中的弊端,使得“民不加赋而国富饶”,有力地支持了平叛与对外防御战争。此外,李豫还重用了名将郭子仪,命他为关内副元帅,抵御吐蕃来犯,之后又命他兼任河中、朔方等节度使,并加封汾阳王。李豫的信任使得郭子仪充分发挥了自己的军事才干,在抵御外敌、维护国家安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经济

李豫在位期间,曾多次发生自然灾害,导致农业歉收。如广德二年秋,关中及京城附近地区蝗灾严重,庄稼几乎全被吃光,米价飞涨至一斗一千文,至次年春,又发生了旱灾,京师的米价升至一斗一万文钱。永泰二年(公元766年),河南降雨频繁,洛水(今洛河)泛滥,各州遭遇水灾,沿河的平民住房多被冲毁。次年秋天,河东、河南、淮南、福建等五十五州均发生水灾。面对时常发生的灾情,李豫积极采取措施,如大历四年(公元769年)连续降雨,米价飞涨,李豫下令开放粮仓,拿出大米二万石,减价而卖,以供贫民购买渡灾。

外交与民族关系

吐蕃

安史之乱后,唐廷将驻守西北的军队调回中原平定叛乱,吐蕃乘机出兵,占领了陇右、河西之地,甚至进逼长安。同时,吐蕃又攻占了松州(今四川省松潘县)、宝州(贵州威宁县)等地,导致唐朝丧失了四川西部的控制权。此后,吐蕃依仗强大的兵力,每年都要进犯唐朝,在郭子仪、马璘(音lín)等将领的指挥下,唐军数次击败吐蕃军队。大历末年,吐蕃内部出现矛盾,对唐的侵略有所减轻,并出现了遣使请和的情况,虽然双方总体仍处于战争状态,但唐廷的战争压力大大缓解。

渤海

安史之乱后,唐朝国力大为衰弱,唐朝与周边藩属国的藩属关系也有所失序。李豫即位后,于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册封大钦茂为渤海国王,加封他为检校太尉,以此重建唐朝与渤海国的藩属关系。之后,渤海国王大钦茂时常派遣使者前来觐见,唐与渤海的关系得以逐渐恢复。

回纥

李豫即位之初,回纥的登里可汗曾率军与唐军共同平定叛乱,李豫也命御史大夫尚衡前往宣慰回纥军队。而在吐蕃进攻唐朝时,回纥在关键时刻拒绝与吐蕃联盟,唐朝的北方地区得以安定。在大历年间,回纥也曾几次出兵唐朝,但并未造成大患。总体而言,唐与回纥的关系较为友好稳定。

南诏

天宝年间,唐与南诏发生战争,之后,南诏便背离唐朝,转投吐蕃,并在吐蕃的庇护下蚕食唐的西南边疆。而李豫在位期间,南诏在侵占唐朝的部分疆土后,转而经营国内发展,并未对唐朝造成威胁。

历史评价

关于李豫的人生经历,许多学者都进行了评价。总体而言,学者对李豫的评价较为积极,对他的政绩做出了较高的评价。如在《新唐书》中,史学家欧阳修认为李豫在位期间,安史之乱的余孽仍在,而他平定叛乱,守住了唐朝的基业,属于中等才能的守成之君。史学家刘昫(音xù)也在《旧唐书》中认为,李豫年少时遭遇叛乱,在军旅之间长大,因此了解民生困苦,在即位后任用忠臣,平定叛乱,铲除权宦,古代的贤君也未必能做到这种地步。但学者也对李豫的不足提出了批评,如历史学家吕思勉在《隋唐五代史》中指出,李豫性情阴鸷,借助李辅国之力得到皇位,继位后又迅速除去李辅国;此外,李豫迷信佛教,在耗费财力的同时耽误政事,是他的失误之处。而历史学家白寿彝也指出,李豫先任用的宰相元载,贪赃枉法,专擅朝政,晚年任用的宰相常衮不善于辨别人才,导致朝中无人。而李豫在平定安史之乱后,又任用安史旧部为河北藩帅,导致地方节度使势力强大,进而推动了河北藩镇割据的局面形成,终唐之世,这种局面也未能得到改观。

家族成员

以上主要参考资料:

墓葬

李豫死后葬于元陵。元陵位于陕西省富平县西北的檀山,墓葬依山为陵,四面各辟一门,形制与唐建陵相似。元陵原有大量石刻,但大部分被破坏,地面仅存翼马、石狮、石马等5件石刻。2018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对元陵的神道石刻和下宫基址进行了发掘和清理,发掘出土了鸵鸟、石马、石狮、蕃酋像等27件石刻。此次发掘提供了研究唐代帝陵制度的重要考古资料,也为研究帝陵制度史、保护唐陵文化遗产等提供了重要资料。

轶事典故

不听闺房之言

李豫之女升平公主下嫁郭子仪之子郭暧(音ài),一次两人发生了口角,郭暧口不择言,说指责公主倚仗父亲是天子而肆意妄为,殊不知自己的父亲郭子仪还不愿当天子。公主听后,入宫向父亲告状,李豫却劝说公主,让她不要为此生气。郭子仪听闻儿子说了大逆不道的话,急忙将其囚禁,亲自入朝谢罪,李豫并未治罪郭氏父子,反而安慰郭子仪,认为小儿女的闺房之言不必当真。郭子仪回府后,杖责了郭暧,此事得以平息。

听取民意

大历六年(公元771年)九月,晋州(今河北省晋州市)男子郇(音huán)谟以麻系住头上发辫,拿着竹筐和苇席,在京城的东市街上哭泣,请求向皇上进献三十个字,如果不合皇上心意,便自杀,将尸体裹在竹筐苇席中。李豫召见了郇谟,赐给他衣服,并允许他在宫中住下。李豫看过郇谟进献的字后,采纳了“监团”二字,准备免除各道监军和团练使,以提高行政效率。

不徇私情

大历十三年(公元778年),京师地区发生大旱,李豫应百姓之请,下令拆除泾水(今泾河)流域的水磨,以利农田灌溉。升平公主和其夫郭暧家皆在泾河建有水磨,升平公主请求保留自家的水磨,但李豫说此举是为天下苍生考虑,不能因情徇私。于是升平公主便将自家的水磨拆去,其他豪族也纷纷效仿,拆去水硙,让利于民。

宠信宦官

李豫对宦官十分宠信,凡宦官奉命出使,李豫从不禁止他们向当地官员求取财物,如果官员给宦官的财物少,李豫便认为官员对天子的使者有所怠慢,因此宦官在外索要财物无所忌惮。而在宫中的大宦官,如程元振、鱼朝恩等也备受李豫恩宠,其权势甚至超过朝中重臣。

人物争议

出生日期

对于李豫的出生日期,史料的记载不尽相同。《旧唐书》及《唐会要》记载李豫生于开元十四年十二月十三日,而《册府元龟》记载李豫生于开元十四年十月十三日,资治通鉴则有大历元年(公元766年)十月诸道节度使为李豫生日祝寿的记载。学者武秀成通过对相关史料的对比研究,指出《旧唐书》和《唐会要》所载的“十二月”中的“二”应为衍字,李豫的出生日期应为开元十四年十月十三日。

即位日期

李豫的即位时间也存在不同说法。《旧唐书》和《新唐书》均记录李豫于四月己巳日(即二十日)即位,而《唐会要》则记录李豫于四月二十一日即位。

相关作品

参考资料

展开

内容由百科小编提供,本内容不代表globalbaike.com立场,内容投诉举报请联系全球百科客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globalbaike.com/388190/

(63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