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州

凉州,今甘肃省武威市的古称,位于河西走廊东端,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有“五凉古都”“河西都会”之称,也是历代王朝的战略要塞。西汉元狩二年(前121年),汉武帝派骠骑大将军霍去病远征河西击败匈奴后,西汉政府在河西走廊设郡置县,为显示大汉帝国的武功军威,在原休屠王领地置武威郡,武威由此得名。西汉元封五年(前106年),分天下为十三州,各置一刺史,史称“十三部刺史”,其中包括在今甘肃省范围内置凉州刺史部...

凉州,今甘肃省武威市的古称,位于河西走廊东端,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有“五凉古都”“河西都会”之称,也是历代王朝的战略要塞。

名称来源

西汉元狩二年(前121年),汉武帝派骠骑大将军霍去病远征河西击败匈奴后,西汉政府在河西走廊设郡置县,为显示大汉帝国的武功军威,在原休屠王领地置武威郡,武威由此得名。西汉元封五年(前106年),分天下为十三州,各置一刺史,史称“十三部刺史”,其中包括在今甘肃省范围内置凉州刺史部,凉州之名自此始,据《晋书·卷十四·地理志上》记载,凉州的含义是“地处西方,常寒凉也”。

区域范围及概况

整体范围

凉州自西汉得名以来,其整体范围大致是今天的西北甘肃一带,两汉时期的凉州相当于现在的甘肃全境,而之后凉州逐渐缩减为郡的规模,实际的区域范围减小。到清代,凉州为府,管辖范围为下辖数县。到当代,凉州为武威下辖区,仅相当于一县之地。

行政区划沿革

上古至秦朝

已有的考古资料显示,距今5300年的马家窑文化是凉州最早的人类文明,青铜器时代末期凉州出现沙井文化。战国以前,中国古老的西戎部族活跃于凉州地区,秦穆公称霸西戎后实现局部统一,凉州社会得以发展并且民族融合加速。秦朝建立后,凉州被月氏和乌孙所占据。月氏是先秦时期活动于兰州以西直到敦煌的河西走廊一带的游牧部落,是当时中国北方最强大的民族之一,而乌孙是同时代河西地区的土著游牧民族。大约公元前180年左右,月氏攻杀乌孙王难兜靡并攻占河西走廊全境,乌孙部落大部分归附匈奴,不久西部的匈奴击败月氏,大部分月氏人逃往西域,史称“大月氏”;少数逃入祁连山后入乡随俗,史称“小月氏”。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冒顿单于统治匈奴后富国强兵并发动对外战争,后匈奴右贤王于汉文帝时击败月氏,并占领包括凉州在内的河西走廊,还向东击败了东胡族。凉州当时为匈奴休屠王所据,他在距今凉州城北30公里处的石羊河西岸(今凉州区四坝镇三岔村)边,筑了一座南北长400米、东西宽200米的休屠城作为王宫。此城地处走廊平原北出蒙古高原的南北交通要道,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后又在今凉州城址修筑了盖臧城,后人音讹为姑臧城。休屠城和姑臧城是凉州历史上最早的城,距今已有2100多年。

两汉时期

西汉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汉武帝于河西地区置武威、酒泉二郡,后于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置天水、安定郡和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设置武都郡,同时从武威郡中分置出张掖郡,从酒泉郡中分置出敦煌郡。西汉元封五年(前106年),汉武帝分天下为十三州,各置一刺史,史称“十三部刺史”,其中包括在今甘肃省范围内置凉州刺史部,凉州之名自此始。据《续汉书·郡国志》记载,凉州刺史治所在陇县(今张家川县张家川镇)。此时凉州统辖陇西郡、北地郡、武威郡、酒泉郡、天水郡、安定郡、武都郡、敦煌郡、张掖郡等九郡,后汉朝政府于汉昭帝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取天水、陇西、张掖郡各二县置金城郡,至此凉州一共统辖十郡(一说武都郡归属于益州)。西汉晚期中央王朝内部矛盾加剧,由于凉州所在的河西地区相对独立封闭,加上汉代的大力开发,因而政治稳定且经济富庶,凉州地方长官窦融团结地方豪强进行统治,任命地方势力代表梁统为武威太守。东汉中后期,由于河西民变频生且羌胡作乱频繁,中原王朝对凉州的管理有效性变弱,因此在汉安帝、汉灵帝时期出现“弃凉”思潮,大将军邓骘和司徒崔烈等人建议朝廷放弃凉州,但是此举遭到郎中虞诩、议郎傅燮、太尉张禹等人的坚决反对,最终弃凉之议未被皇帝采纳。东汉献帝时期,朝廷分凉州河西四郡为雍州,改变了自汉代以来形成的河西四郡的基本格局。东汉中平元年(公元184年)十一月,凉州地区爆发先零羌人叛乱,金城人边章、韩遂率领叛军攻杀护羌校尉伶徵、金城太守陈懿。时任凉州刺史耿鄙招募马腾平叛羌乱,叛军杀死凉州刺史耿鄙后,担任耿鄙司马的马腾也拥兵反叛,还与韩遂结成盟友。

三国时期

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曹操击败马腾、马超父子,同年冬十月又斩杀自称河首平汉王的陇西人宋建,夺取了对凉州的控制权。曹魏黄初元年(公元220年),魏文帝曹丕重新设置凉州,州治设置在武威郡姑臧县,统辖武威郡等七郡,并任命安定太守邹岐为刺史,这是武威作为凉州治所的开始。蜀汉章武元年(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建立蜀汉政权后力图北伐曹魏,他一直试图联络凉州地方势力和羌族,以策应北伐战略。蜀汉建兴六年(公元228年),蜀汉丞相诸葛亮第一次北伐,隶属于凉州地区的南安、天水、安定三郡相继响应诸葛亮,为更好策动凉州反叛曹魏的势力,蜀汉朝廷先后任命马超为凉州牧,镇北将军魏延、镇西将军姜维为凉州刺史,以此表示凉州在蜀汉北伐战略上的重要位置。

两晋时期

西晋建兴二年(公元314年),张寔建立前凉,设置凉州、河州、沙州、定州、商州和秦州共6州。武威郡属凉州,领姑臧、祖厉、宣威、揟次、仓松、显美、骊靬、鹯阴、番禾9县。东晋太元十一年(公元386年),吕光改元太安,定都姑臧,史称后凉。后凉辖武威等26郡,武威郡领姑臧、祖厉、宣威、揟次、显美、骊靬和鹯阴7县。南朝宋元嘉十八年(公元441年),永昌王拓跋健去世,北魏设立凉州镇。北魏时期的凉州有凉州镇都大将和姑臧镇都大将,凉州镇和姑臧镇并存。北周武成元年(公元559年),初改都督诸州军事为总管,置凉州总管府,治所姑臧,统武威、广武2郡。

南北朝时期

隋唐时期

隋文帝为改变州、郡、县三级体制过于分散的状况,于开皇三年(公元583年)按照“存要去闲,并小为大”的原则,裁并郡县,取消郡一级建制。隋朝开皇元年(581年),废武威郡,延续北周年间设置的凉州大总管府,治所姑臧。隋炀帝大业元年(605年),废凉州大总管府,复置武威郡,郡治姑臧县,领姑臧、昌松、番禾、允吾四县。隋炀帝大业三年(公元607年),废除凉州大总管府,复置武威郡,郡治姑臧县,领姑臧、昌松、番禾、允吾四县。隋大业十三年(617年),武威郡鹰扬府司马李轨占领河西割据凉州。唐朝建立后,唐将安兴贵于武德二年(619年)联络凉州少数民族击败李轨,唐高祖李渊置凉州总管府、管凉、甘、瓜、肃四州,凉州统辖姑臧、昌松、番和三县,同时鉴于凉州所处位置的重要性,特别任命秦王李世民为凉州总管。武德三年(620年),唐朝廷又将神乌县划归凉州管辖。从七世纪中后期至九世纪前期,吐蕃人从唐朝手中夺取凉州并长期占据。唐朝建立初期西北地区改郡为州,唐玄宗天宝元年(公元724年)又改州为郡,唐肃宗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再改郡为州,因此唐朝仍为州、县两级制。此时的凉州只有一个郡大小,原凉州改为武威郡,下面统辖五个县,分别是姑臧(今武威县)、神乌(故治在今武威县南)、昌松(故治在今古浪县)、天宝(故治在今永昌县西)、嘉麟(故治在今武威县南)。唐懿宗大中十二年(公元858年)八月,归义军首领张议潮率七千余蕃汉军东征凉州,经历三年的征讨后于咸通二年(公元861年)从吐蕃手中收复凉州。唐王朝为防止张义潮势力膨胀,于是派遣郓州天平军两千五百人戍守凉州,又于咸通四年(公元863年)设置凉州节度使,意图彻底控制凉州,但由于此时唐朝国力衰退,中央政府无力经营西北,因而实际控制权仍在张义潮手中。咸通八年(公元867年)二月,张议潮被唐王朝征召入京,归义军被迫放弃凉州,凉州自此完全被嗢末势力控制,但由于甘州回鹘逐渐兴起并干预凉州,嗢末势力也无法完全控制凉州。九世纪末至十世纪初,孙超被凉州本地人选立为领导人,他自称凉州留后,并于后唐长兴四年(公元933年)遣使者入京,后唐明宗拜孙超为河西节度使。清泰元年(公元934年),李文谦被凉州人推举为凉州留后,他在凉州任职七年后因政变下台,于后晋天福六年(公元941年)二月四日闭门自焚。次年,后晋灵武节度使冯晖企图控制凉州,他派遣牙将吴继勋(一说继兴)担任凉州留后,但任职不到一年被凉州人废黜。后晋天福八年(公元943年),凉州人将前来安抚凉州的陈延晖推为凉州刺史。后汉隐帝乾祐[yòu]初年,陈延晖去世之后凉州人又推选折逋[bū]嘉施为凉州留后,至此嗢末人第一次真正掌握了凉州的领导权。

宋元时期

宋辽金时期,行政区划基本上是路、州府、县三级制。赵匡胤建立北宋之后,凉州在北宋初期为本地人自治,占据凉州的嗢末折逋部族很快与北宋王朝建立联系。北宋乾德四年(公元966年),凉州留后(知西凉府)折逋葛支护送汉僧过境有功,而受到皇帝赵匡胤[yìn]的褒奖。北宋淳化年间(公元990年-994年)改名为西凉府,从宋太宗淳化二年(公元991年)至至道元年(公元995年),凉州的嗢末折逋部族经常向北宋进贡马匹,北宋朝廷也对凉州的嗢末首领厚加赏赐。宋真宗咸平元年(公元998年),咀末首领折逋游龙钵向宋朝进贡,北宋政府为加强对凉州的控制,以及树立折逋氏一族在吐蕃诸部中的威信,于是宋真宗封游龙钵为归德将军,后又加封其为安远大将军,因此折逋氏在宋朝支持下建立凉州六谷联盟,并获得对六谷蕃部的领导权。游龙钵担任凉州六谷大首领不到一年,吐蕃贵族潘罗支夺取了凉州的领导权,他让游龙钵担任左厢押番副使。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六月,潘罗支被者龙族叛党诛杀后,六谷蕃部继续推选潘罗支的弟弟厮铎督为六谷大首领,西夏李德明乘凉州内乱率军进攻,游龙钵率领部属投归李德明。北宋大中祥符九年(公元1016年)十一月,甘州回鹘可汗夜落隔攻占凉州,凉州六谷联盟军事集团宣告解体。北宋天圣十年(公元1032年)九月,李元昊率军击败回鹘人并占据凉州,之后又将凉州升为西凉府,其治所在今武威县,李元昊于1038年称帝之后将西凉府作为西夏陪都,还亲自前往西凉府祀神。凉州由西夏统治近两个世纪,一直是西夏的陪都。北宋熙宁六年(公元1073年),西夏重修西凉府的城墙,加强在军备上的防御能力。此后西凉府在西夏历史发展进程中一直发挥重要作用。蒙古太祖二十一年(公元1226年)秋七月,蒙古汗国成吉思汗攻打西凉府,并攻取西凉府下辖的搠[shuò]罗、河罗等县。次年蒙古消灭西夏,西凉府封给了成吉思汗的孙子窝阔台次子西凉王阔端。南宋淳祐七年(公元1247年),西凉王阔端与西藏佛教领袖萨班举行“凉州会谈”,使得西藏地区和平归附蒙古。元朝在甘肃设置行中书省,原凉州隶属于甘肃行省,同时于元至元十五年(公元1278年)改为永昌路,西凉州隶属于永昌路。

明清时期

明代大体上实行省、府州、县三级制,并在边境地区建立卫和所。明洪武十二年(公元1379年),朱元璋在元朝的甘肃等行中书省处建立陕西行都指挥使司,统辖十二卫,其中就包括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由西凉州演变而来的凉州卫(今武威县)。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五月,太祖朱元璋命令凉州卫指挥使宋晟等率军讨西番叛酋,宋晟在亦集乃路擒获元朝的海道千户也先帖木儿、国公吴伯都剌赤、平章阿来等及其部属一万八千七百余人。洪武十九年(公元1386年)九月,宋晟由凉州守御都指挥使升为右军都督府都督佥[qiān]事,后于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九月开始执掌甘肃地区的军政事务,负责训练凉州、甘肃等处兵马备用。清代施行省、府(直隶州、直隶厅)、县(散厅、散州)三级制,清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将凉州卫升为凉州府,统辖庄浪厅(今永登县南)、武威县(今武威县)、镇番县(原为镇番卫,今民勤县)、永昌县(原为永昌卫,今永昌县)、古浪县(原为古浪千户所,今古浪县)、平番县(原为庄浪千户所)。

近现代时期

1922年,废除府州,分甘肃道为甘凉道和安肃道。甘凉道治武威县,领武威、永昌、镇番、古浪、平番、张掖、民乐、山丹、抚彝9县。1936年,甘肃省第六行政督察区成立,辖武威、民乐、民勤、永昌、山丹、张掖、临泽、古浪8县,治所武威。1941年,甘肃省第六行政督察区改为武威专员公署,治所武威县,辖武威、民勤、永昌、古浪、永登5县。1950年,天祝自治区人民政府成立,归武威分区管辖。1985年4月15日,国务院批准武威县改为武威市,6月19日换牌建市。2001年5月9日,国务院批准撤销武威地区,成立地级武威市。同年7月22日,县级武威市更名为凉州区。

人口变化

西汉武帝设置河西四郡之后,徙民实边并且戍卒守边,凉州地区的居民逐渐增多。至十六国时,中原地区战事频繁,而凉州一带社会较为安定,中原人口大量西流,该地区人口有所增长。唐朝建立后,凉州地区成为陆上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口大幅度增长。唐中期以后,凉州地区先后为吐蕃、西夏占领,据《宋史·吐蕃传》载,宋真宗咸平元年(公元998年),河西军左厢副使吐蕃族首领折逋游龙钵至开封向真宗进贡时说,“昔西凉府领县五,共25693户,128192人,今有汉民300户”。元攻破凉州之后,河西各地灾情不断发生,居民四出流徙,这一时期人口急剧下降。明朝统一全国后,采取大规模移民、屯田的政策,充实边防,人口逐渐回升。清朝经过康乾盛世,凉州人口较明时有很大发展。

经济

由于凉州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东西方文化和物资交流的重要驿站和商埠,商业贸易繁荣发达,比如东汉末年中原局势混乱,但河西凉州地区商贾不绝,商业贸易繁荣。此外凉州的自然地理条件,使畜牧业和绿洲农业成为当地主要的经营方式,凉州中部是河西走廊东段最大的一片绿洲,不仅是西部较好的生存场地,也是历代中原王朝屯田畜牧的重要场所。唐代前期,开发农业的凉州成为唐朝依赖的重要粮食基地之一,不仅可满足区内开发及其边防之需,而且余粮还能东运中原以充实皇廪[lǐn]。

战略价值

政治

自汉代以来凉州一直是河西的政治中心,也是西北仅次于长安的城市,汉代非常重视对该地区的经营和开发,汉武帝设置河西四郡以加强沟通西域,东汉光武帝刘秀亲自修书封窦融为河西五郡大将军、属国都尉。凉州作为河西走廊东端的门户,对割据河陇的地方政权而言,其南可控制山南诸郡,东拒黄河险津,西有张掖、酒泉为后盾,恰处于河西陇右经济发达地区的中心,经济富庶、有险可恃,因而东晋十六国时期前凉、后凉、南凉等割据政权都曾在此建都。唐王朝建立后,朝廷对河西和西域进行了大规模的开发治理,凉州城已成为西北政治中心。

军事

由于唐朝与西北边境少数民族的战争,多数是围绕着凉州或以凉州为基地进行的,凉州又是河西走廊与中原的通道,因而其对唐朝经略大西北、通商外国具有重要军事战略地位。唐政府围绕凉州而与西北少数民族进行的战争,有利于巩固凉州作为西北军事重镇的地位,唐王朝也一直将著名的文臣武将任命为凉州的军事行政长官,比如杨恭仁、郭元振、崔希逸、哥舒翰等都曾在凉州担任过都督、节度使等职务。

相关文化

诗歌

凉州诗歌是唐朝灿烂文化的一部分,其兴盛发展是当时唐朝社会融合多民族文化的结果,在唐诗中直接以“凉州”为题的诗歌就有23首,包括李贺《凉州歌五首》、王翰《凉州词二首》、孟浩然《凉州词二首》、王之涣《凉州词二首》等,而题中包含“凉州”或“武威”地名的近10首,包括岑参《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高适《武威同诸公过杨七山人得藤字》、王维《凉州赛神》、杜甫《送长孙九侍御赴武威判官》等。就其内容来说,凉州诗涉及丝绸之路上中西文化交流的各个方面,包括多姿多彩的生活画面与风土人情、浪漫与悲苦的征戍军旅、独具特色的凉州乐舞等。比如岑参的《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元稹的《西凉伎》等描绘了凉州当时的繁荣盛况;王翰的《凉州词》等反映了战争气氛;王维的《凉州郊外游望》和《凉州赛神》等描写了凉州的风土人情和景色。

乐曲

精美的凉州在中国古代文化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据《旧唐书·音乐志》载,前凉皇帝张重华在位期间天竺献乐伎,之后吕光西征时携带大批龟兹乐及歌舞伎班师。西域龟兹的乐舞经过与凉州本土胡乐的融合,形成具有独特地方特色的地域性音乐舞蹈,北魏太武帝年间西凉乐传入内地,成为魏周之际的“国伎”,一直演变为隋代的九部伎、唐代的十部伎。唐朝时期西凉乐的乐队阵容颇为壮观,乐器包括钟、琵琶、五弦、长笛、铜钹、贝等19种之多,乐工达27人,西凉乐为唐代10部乐中的乐队编制规模最宏大的一部,尤其是西凉乐艺术风格独特,他们演奏采用了中国传统的乐器,诸如钟、磬[qìng]之类异于龟兹。

相关遗址

凉州古城遗址

凉州故城始建于西汉,汉朝在凉州设郡置县后,开始对凉州城进行营建和行政管理,城市的雏形基本形成。凉州城的鼎盛时期是前凉张氏政权统治期间,前凉大规模营建姑臧城,创造了一反旧制的宫北市南的新都城建筑格局。唐朝在凉州城内兴建了花门楼、尹台寺、七级浮图、大云寺等建筑。西夏据凉州后将其作为陪都,重修了城内护国寺感通塔等。明朝对凉州城进行加固和扩建,包括城门、城壕、吊桥、箭楼和砖包城墙,并陆续兴建官署、儒学院和寺庙观阁,如文庙、大云寺等,建成了一座固若金汤的“申”字型城市。清朝在明城的基础上使大街小巷形成相连的棋盘式格局。近代凉州城基本上是明清奠定的基础,四周有城墙并配以城楼,加上官署和为数众多的寺、庙、宫、观及店铺、民居。在凉州境内,分布着众多古城遗址,如王景寨、团庄、塔儿湾、头墩营、古城、双城等。这些古城遗址虽然建筑已不复存在,但遗址依然可寻,为研究凉州古代城市建筑和历史变迁提供了重要线索。

凉州

古城遗址

凉州会盟纪念馆

凉州会盟纪念馆位于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东南约20公里的武南镇百塔村,依托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白塔寺遗址修建。2006年,位于白塔寺内的“凉州会谈”旧址被国家民委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2024年,凉州会盟纪念馆被中共甘肃省委统战部、中共甘肃省委宣传部、甘肃省民族事务委员会授予“全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景区”。

凉州

白塔寺

海藏寺

海藏寺,位于凉州城西北2.5公里处,占地13460平方米,是西北保存较完整的古建筑之一,被誉为“西北梵宫之冠”。南宋淳佑九年(公元1247年)该寺进行过扩建,明宪宗皇帝朱见深又为其赐名清华禅寺。清朝康熙二年(1663年),擢[zhuó]升为甘肃总兵的孙思克镇守凉州,给海藏寺亲自题写“海藏禅林”四个大字。海藏寺是凉州乃至西北最有影响力的佛教活动道场、现存最为完整的千年宝刹圣地。

凉州

海藏寺

祖师宫

祖师宫于清康熙至光绪年间修建,占地约5000平方米,是一处高台基土木结构的古代建筑群,位于武威市城西20公里的永丰镇四十里堡村。现存主要建筑有观音阁、陪殿、大殿等。观音阁坐北向南,建在高5米的夯筑土台上,面宽3间,周有回廊,平面呈方形,重檐歇山顶。祖师宫是当年李先念同志的临时指挥所,现仍完好地保存着当时李先念同志指挥战斗用过的木桌1张。院内建有“中国西路红军纪念碑”1座,碑高12.9米,旁边新建西路红军凉州战役纪念馆一处。

凉州

祖师宫

代表人物

贾诩

贾诩(公元147年-公元223年),字文和,外号“毒士”,凉州姑臧(今甘肃武威市凉州区)人,汉末至三国时期军事战略家,曹魏的开国功臣之一。贾诩早年籍籍无名,后举孝廉出任郎官。董卓进入洛阳后,贾诩先后太尉掾、平津都尉、讨虏校尉。董卓死后,贾诩向李傕、郭汜献计反攻长安,李傕[jué]等人失败后投入张绣麾下。官渡之战前,贾诩劝张绣归降曹操,张绣降曹后贾诩被曹操拜为执金吾,封都亭侯,迁冀州牧。河北平定后,曹操改任贾诩为太中大夫。于黄初四年(223年)六月甲申日,贾诩去世终年七十七岁,谥肃侯。

金日磾

金日磾(公元前134年-公元前86年),字翁叔,匈奴休屠王子,凉州武威(今甘肃省武威市)人。14岁时金日磾被西汉军队俘虏,并成为汉武帝宫中的养马奴。汉武帝赏识其人品和养马技术,给他赐姓金,逐渐提拔为侍中、驸马都尉、光禄大夫。之后金日磾于征和年间舍命保护汉武帝,免受宫廷侍卫莽何罗的刺杀。西汉后元二年(公元前87年),汉武帝临终前立遗嘱要求金日磾等人辅佐少主刘弗陵,并遗诏封其为秺[dù]侯。西汉始元元年(公元前86年),金日磾病逝于任上,终年五十岁,汉昭帝赐葬茂陵,谥号“敬侯”。

萨班

全名萨迦班智达·贡嘎坚赞,南宋末年的西藏宗教界领袖,藏传佛教中萨迦派的大学者,也是西藏地区藏传佛教历史上获得“班智达”称号的第一人。宋末吐蕃王朝瓦解后,西藏处于分裂割据时期,坐镇凉州地区的成吉思汗之孙阔端采纳部属建议,决定迎请萨班赴凉州共商西藏归顺大计。公元1247年,年迈体弱的萨班率领侄子八思巴、恰那多吉和众多萨迦寺僧侣,携带大量经卷远赴凉州,萨班和阔端进行了一系列磋商谈判,并就关键问题达成共识,史称“凉州会盟”。之后萨班写了一封致西藏各地僧俗首领的信,即《萨迦班智达致蕃人书》,信中表示西藏已成为蒙古汗国的领地。

史料记载

凉州的区划建制在历代官修史书中均有记载,比如东汉班固的《汉书·卷二十八下·地理志下》、南朝宋范晔的《后汉书·志第二十三·郡国五》、唐代房玄龄的《晋书·卷十四·志第四·地理志上》、北魏魏收的《魏书·卷一百六下·志第七·地形二下》、唐代魏征的《隋书·卷二十九·志二十四·地理上》等。

内容由百科小编提供,本内容不代表globalbaike.com立场,内容投诉举报请联系全球百科客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globalbaike.com/395363/

(84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