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泾镇

编辑
本词条由“百科小编” 建档。

朱泾镇地处长江三角洲地区,位于沪、浙交界处,是上海市浦南重镇,位于上海市西南郊的金山区北部。朱泾镇东临张泾河,与亭林镇为界;西与枫泾镇接壤;南与吕巷镇为邻;北隔大、小泖[mǎo]港,与松江区泖港镇毗邻。截至2020年10月,镇域面积77.11平方千米,常住人口12.8万人。朱泾镇辖18个社区、11个行政村,镇人民政府驻人民路310号。朱泾镇曾是金山县委、县政府所在地,1997年金山撤县建区后,朱泾...

朱泾镇地处长江三角洲地区,位于沪、浙交界处,是上海市浦南重镇,位于上海市西南郊的金山区北部。朱泾镇东临张泾河,与亭林镇为界;西与枫泾镇接壤;南与吕巷镇为邻;北隔大、小泖[mǎo]港,与松江区泖港镇毗邻。截至2020年10月,镇域面积77.11平方千米,常住人口12.8万人。朱泾镇辖18个社区、11个行政村,镇人民政府驻人民路310号。朱泾镇曾是金山县委、县政府所在地,1997年金山撤县建区后,朱泾成了金山北部地区的服务中心。

历史沿革

编辑

秦汉时,朱泾镇属海盐县;南北朝梁武帝时,朱泾镇域先后属胥浦县和前京县。隋代属盐官县;唐初又属海盐县,其间三次归属嘉兴县。唐天宝十年(751年)从海盐县划出,归华亭县。清顺治十三年(1656年)从华亭县分出,归娄县。清雍正四年(1726年)建金山县,归金山县。清乾隆,金山县县城移治朱泾镇。1997年,金山撤县建区,成立金山区,朱泾镇隶属上海市金山区,县政府由朱泾镇迁至金山卫镇

地理环境

编辑

位置境域

朱泾镇地处长江三角洲地区、沪、浙交界处,位于上海市西南郊的金山区北部,东径121°9′,北纬30°54′。东北距上海市中心人民广场68公里,南至金山区人民政府驻地金山卫城区30公里。朱泾镇在太湖流域碟形洼地东南端,属湖积平原。

行政区划

编辑

辖秀州、民主、大茫、新泾、待泾、万联、长浜、温河、五龙、牡丹、慧农11个村民委员会和东林、西林、南圩、北圩、凤翔、钟楼、临源、临东、罗星、新汇、金汇、金龙、广福、塘园、红菱、金来、浦银、众安18个居民委员会。

人口民族

编辑

人口

朱泾镇以河道“朱泾”得名,河冠朱姓。朱姓是早期的朱泾人,后来人口逐渐增加。清末民初,大批客籍人士来朱泾经营、创业、定居。民国26年(1937年)有居民1300余户,6500余人。后由于日军焚掠,市镇萧条,人口锐减,十余年未能复苏,l949年,仅有居民1277户,6294人。解放后,随着工商业发展,居民日增,1964年达2351户,10809人;1985年增至6444户,23395人。2001年底,朱泾镇外来人口有4825人,居住在城镇区占40%,从外来人口结构看,务工占65.2%,经商占30%,务农占4.8%。他们对发展朱泾经济和各项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朱泾人和他们相处融洽形成了“海纳百川”的优良传统。2010年常住人口8.88万人,流动人口2万多人.。2017年,常住人口122743人。

经济

编辑

综述

朱泾镇的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工业是全镇的支柱产业,以医药、服装、电子等行业为主;第三产业发展迅速,房地产、服务业、旅游业等呈兴旺态势,教育、医疗、文化等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水平在金山区内都名列前茅。朱泾工业园区基础设施配套齐全,服务周到快捷,吸引了众多国内外企业的加盟。工业是全镇的支柱产业,以医药、服装、电子等行业为主;第三产业发展迅速,房地产、服务业、旅游业等呈兴旺态势,教育、医疗、文化等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水平在金山区内都名列前茅。朱泾工业园区基础设施配套齐全,服务周到快捷,吸引了众多国内外企业的加盟。朱泾镇的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呈现跨越式发展的态势:招商引资有了新突破。新兴产业朱泾工业园区于2006年被批准为市级工业园区,是金山三大市级工业园区之一。2009年被命名为上海市高新技术产业化新材料产业基地。园区确立了以新材料、精密机械、电子电器产业为发展定位,通过“新材料基地”和“台资园”两个平台招商引资。品牌农业成功打造“珠丰”品牌系列优势农产品,“蜜天下”甜瓜连续三年获得上海市甜瓜评比金奖。已形成五个千亩基地:千亩有机大米基地;千亩蔬菜基地西西瓜瓜基地;千亩花卉苗木基地;千亩特种水产养殖基地。文化旅游以东林文化旅核核心的泾旅游,推进形成吃、住、行、游、购、娱的布局。高标准建设东林二期、宾馆等配套设施。拥有27洞世界一流的上海国际名人高尔夫俱乐部球场,配备有高档别墅区、高尔夫会所及酒店式公寓,镇域内的上海术运动场是上海规模最大、设施最完善、马术专业技术力量最雄厚的训练、竞赛、休闲场所。

第一产业

朱泾镇“十一五”(2006-2010年)期间,实现农副业产值177852万元,年均实现种养业生产总值35570.04万元,同比“十一五”期末的2005年的29999万元增5571.04万元,增幅达19%,“十一五”期间农副生产总值以年均增幅达4.2%,种养业生产正呈现出稳中有增的良好发展态势。镇域内上海雅农蔬菜种植合作社已成为优质瓜果、蔬菜种植生产示范基地,对外宣传知名度和信誉度不断攀升。

第二产业

元代,朱泾已成为棉纺业集镇和粮米集散地。由于盛产细布,集中了一批染坊、端布坊和铁木业作坊,有“朱泾锭子吕巷车”之誉。诗人程超曾作诗描述当时棉纺业之盛:“鳞比人家纺织勤,木棉花熟白于银。邻家买得尤家锭,缫出丝丝胜绮纹”。并由于四乡盛产稻米,镇上米行米厂林立,商业繁荣。自上海开埠,现代纺织业兴起,朱径等地的手工纺织业衰落。解放初,全镇仅有碾米厂8家、印刷厂2家、电灯厂和石灰窑各1家。工业自1958年以后起步,70年代后期有较大发展,至1985年底,全镇共有各类工厂35家,其中:市属工厂5家,市、县联营厂3家,县属厂15家,另有镇办厂9家,乡办厂6家。

第三产业

明代商业已发达,明末赵慎征诗:“万家烟火似都城,元室曾经置大盈,估客往来都满载,至今人号小临清。”清时称朱泾“烟火稠密,商贾辐揍”。民国10年(1921年),已有商会和同业公会,并有万鼎顺、万同昌、协兴泰等有名的大商号20多家。抗日战争时期,日军入侵,商市一度萧条。抗战胜利后又趋兴盛,有商号438家。1985年,全镇共有国营、合作商业门市部136个;批发部、仓库25处和个体商贩多户。机关企事业单位县级机关大多在东林街中段和人民路上;商业区在东林街、西林街和新建的万安街上;工厂在东北和西北两端;文化、教育和医疗卫生机构分布在文化路、罗星路、健康路、西林街、万安街。

文化

编辑

历史文化

朱泾在唐代已有集市,高僧兼著名词人船子和尚居此,后人为纪念船子和尚,建法忍寺。唐宋以来,中国高僧和文人墨客来朱泾寻访船子遗迹络绎不绝。元代建东林寺,皇帝赐住持元智为“佛日普照大师”,并敕赐今名。由于两大名寺都在朱泾镇,因此名声大振,往来人流日多,经济更趋繁荣,元置大盈务(专管贸易、税收)。

朱泾镇明清时期,手工纺织业盛极一时,为松江府纺织业中心的重要生产和集散地之一,中国闻名。清代和民国时期,米粮业和酒酱业颇有规模。朱泾是浦南重镇,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元末,法忍寺、东林寺随同镇内不少房屋毁于兵燹[xiǎn];明代遭倭寇骚扰;清代,有清廷勾结帝国主义洋枪队镇压太平军之役;民国时期,发生北洋军阀齐鲁之战等,都殃及朱泾,特别是民国26年(1937年),日军入侵,朱泾镇房屋被烧掉2460余幢,约占全镇房屋总数的70%。每次战后,朱泾人凭藉坚韧毅力,逐渐恢复。朱泾人也在中国各地创业,创造了不少奇迹。明永乐年间,朱孔?amp;#91;擅长书法,被朝廷选中,成为因书法优秀而入仕第一人;明末,赵左和陈继儒(泖桥人,当时属朱泾),与上海县董其昌同创“松江画派”,赵左还是“苏松画派”的首领;原籍嘉善魏塘,清末,定居朱泾的沈道非是南社元老之一,同盟会员,辛亥革命后,曾任上海卫戍司令;民国24年(1935年),何宝山在中国运动会上勇夺万米越野长跑赛第一名;蔡振是中国水利部水文司司长;唐寰澄是当代中国桥梁界著名专家;方仲静在国际芭蕾舞比赛中4次夺冠;朱泾人和其他镇农民同创金山农民画和黑陶,蜚声国内外;残疾人庄国民和彭国强两人是中国残奥男子坐式排球队的主力队员。朱泾人有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精神。日军侵华时,黄伯惠为反对蒋介石推行的“攘外必先安内”方针,不顾国民党当局的阻挠和新闻封锁,毅然在《时报》显著版面印上“警告”两个大红字,以示抗议;他又为了不使《时报》的设备落入敌手,将印刷机器拆成零部件转移。朱泾沦陷时期,蔡家村、尹厍[shè]村的村民用斧头、木棍打死了妄图强奸妇女的日本兽兵。

社会

编辑

教育

镇上最早的学校——柘[zhè]湖小学堂,建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1949年全镇有初中l所,小学2所。1985年有各类学校20所,其中面向全县招生的有县中、电大、聋哑学校及中专、技校共12所,面向朱泾地区的有罗星中学、朱泾中学、朱泾中心小学、第二小学、实验小学等5所中小学和东风、健康、罗星、小哈弗等4所幼儿园。

朱泾镇朱泾地区教育机构门类齐全,共有幼儿园、小学、中学、中等专业、成人高职等各类学校17所,其中金山中学是一所上海市重点寄宿制实验高中,设施一流,设备先进。金山区第一实验小学是上海市素质教育试验基地。罗星幼儿园是上海市示范幼儿园。由基础教育、专业教育、成人教育和老年教育,纵横结合形式“终身教育”体系的框架。各学校、幼儿园都探索出了一条适应自己的办学方法。

文化事业

朱泾镇上集中了紫金广场、新华书店、朱泾大光明影城、青少年活动中心、金山农民画院、金山公园、船子缘公园、新天鸿名人高尔夫俱乐部、上海马术运动场、尚幻健身俱乐部,金山体育馆、“花开海上”生态园等众多的文化休闲设施。

医疗卫生

朱泾镇上拥有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金山分院、金山中医医院、东林医院以及朱泾镇地段医院、区妇幼保健所等区、镇两级医疗卫生单位10多家。

市政设施

市政设施正日趋完善,新建工房均有水电、卫生设备。自来水厂经几次扩建,在镇的东西两头各设泵站,日供水4.92万吨;水质净化厂于1985年建成,利用化肥厂造气设备和金山酒厂废糟发酵,向居民供应煤沼气的工程,已经完成主体设备和部分管线。1987年起,已部分供气。随着管线延伸,用户不断扩大。

旅游

编辑

风景名胜三道旨三道旨是朱泾镇新农乡的古名。光绪《金山县志》载:新农,原名三道旨,清代状元戴有祺不愿为官,而居住于此。据《新农志》称,在“陈家埭[dài]”附近有一个卿相戴有祺,家里供着三卷圣旨,地方官经过门口,都要下轿。戴有祺曾经作诗《归隐思天恩而作》“但作闲人何必隐,不耽佳句易成诗;欲报天恩一片心,愧对堂前三道旨。”戴有祺也想感恩报答皇帝,在做官与过自己想过的日子之间,他绝然地选择后者。乾隆《金山县志》载:“封翰林院编修姚可权墓,在五保霜字圩(翰撰戴有祺铭)。”当年的五保,就在新农。阁老坟(清朝大学士王顼[xū]龄墓)金山区朱泾镇五龙村爱国9组的“阁老坟”,2008年1月出土了两通清代康熙年武英殿大学士赠少傅谥文恭王顼龄墓志铭。金山区博物馆馆长奚吉平称,此墓志铭体积之大在上海地区实属罕见,具有重大的考古价值。这两块铭石为清代青石,形制呈正方形,边长80厘米,厚15厘米,是在雍正四年,即公元1726年铭刻的,距今282年。其中一块铭石为篆体阴文,字迹十分清晰。另一块铭石四边均有线条流畅的龙形雕刻,上面用蝇头小楷镌刻有千余文字,字迹工整秀逸。因年代久远,铭石风化,多数文字无法看清。据《金山县志》和《新农志》记载,王顼龄(1642-1725)是金山张堰人,字颛[zhuān]士,号瑁湖,晚号松乔老人。康熙、雍正年间历任礼部侍郎、工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太子太傅等,官职正一品。王琐龄娴熟史学,为康熙讲解《资治通鉴》,每讲必获康熙赞赏,是康熙皇帝身边的近臣,在康熙朝政时是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五龙禅寺原名五龙庙,在上海市金山区金张公路,紧傍五龙港。庙里供奉宋朝武将施锷[è](字伯成、封号靖江王镇海侯),传说施锷亦是一名神医,善于岐黄之术,能治百病,群众中有疮痛者,都来庙里烧香求治。五龙庙实际上是施锷庙,以五龙港命名。南北紧依五龙港,东西交叉归泾河,庙东斜出沤龙泾,五流交汇而得名。五龙庙实际上不是单一的庙宇。西面原来有一所武圣宫,供奉关公、岳飞、观音和弥陀等神佛,东首才是供奉施锷的五龙庙。明朝万安桥跨朱泾镇秀州塘,明朝洪武年初,由当地居民宋华甫建造。永乐十年(1412),道腴和尚重修。明世宗嘉靖辛亥年(1551)重建,年久而毁。万历初,徐文贞公(徐阶)被免去了宰相回家,后来在南渡口重建万安桥。癸丑年(1613)以后坍[tān]塌,楚雄人、太守徐裕湖与朱晚庵(朱古匏[páo]之祖父)向郡守岳贡建议,移向北三十余丈的宽阔处重建,崇祯八年(1635)落成。至清朝顺治三年(1646)三月毁,即广生庵前的桥基。康熙十九年(1680),当地居民张仲玉、顾俊生以渡船不便,募集资金建木桥于文昌阁前,由于水道狭窄,船经常触桥柱而倾覆。癸亥年(1683),中翰程白山在旧址的地方修建大木桥。没多久又坍塌。雍正元年(1723),杨九皋等仍然在文昌阁前建木桥,后来经常被船碰撞,不久毁弃。乾隆四十三年(1778),知县程名程因为发现水流很急,桥容易坏,所以与张扶摇、周涵、徐溶、张同庐诸位绅士商议,在旁边开通直流以减去河流的水势,于是在桥的西岸开了一条运河:池泾,东西三里通泖漕,并建木桥于池泾庙,修积骨塔。费去千金,一边疏理一边堵塞,直到现在没有成功。因为桥建在狭窄处会有碍于来往船只;如果建在旧址的宽阔处,又容易倒塌,多设立渡口以便往来,是当务之急。

获得荣誉

编辑

2020年5月13日,荣获2018-2019年度上海市文明镇荣誉称号。2021年1月,入选2020年重新确认国家卫生乡镇(县城)名单。2021年3月,入选2020年度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100”先进典型中“最美志愿服务社区”。

内容由百科小编提供,本内容不代表globalbaike.com立场,内容投诉举报请联系全球百科客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globalbaike.com/395405/

(542)
词条目录
  1. 历史沿革
  2. 地理环境
  3. 位置境域
  4. 行政区划
  5. 人口民族
  6. 人口
  7. 经济
  8. 综述
  9. 第一产业
  10. 第二产业
  11. 第三产业
  12. 文化
  13. 历史文化
  14. 社会
  15. 教育
  16. 文化事业
  17. 医疗卫生
  18. 市政设施
  19. 旅游
  20. 获得荣誉

轻触这里

关闭目录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