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泾镇

华泾镇(原名龙华乡)隶属于上海市徐汇区,位于上海市中部,镇域东濒黄浦江,与浦东新区三林镇隔江相望;西临老沪闵路,南起关港村,与闵行区梅陇镇接壤;北抵淀浦河。元代属华亭县。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由华亭县分出长人、高昌、北亭、新江、海隅五乡立上海县。原龙华乡地区隶属华亭、上海两县、领保有上海县高昌乡二十保十并十三图(龙华镇)、十四图(漕河泾东镇),十一并二十七图(张家塘、黄婆庙)、二十八图和二十...

华泾镇(原名龙华乡)隶属于上海市徐汇区,位于上海市中部,镇域东濒黄浦江,与浦东新区三林镇隔江相望;西临老沪闵路,南起关港村,与闵行区梅陇镇接壤;北抵淀浦河。

历史沿革

元代属华亭县。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由华亭县分出长人、高昌、北亭、新江、海隅五乡立上海县。原龙华乡地区隶属华亭、上海两县、领保有上海县高昌乡二十保十并十三图(龙华镇)、十四图(漕河泾东镇),十一并二十七图(张家塘、黄婆庙)、二十八图和二十九图(宁国寺)、二十一并三十一图(华泾镇),长人乡十八保二十九、三十一图(关港镇),华亭县华亭乡三十保三区五十一图(长桥镇等地域)。据明代《弘治上海县志》载上海县境图已有龙华铺、华泾铺。志称:“华泾铺处乌泥泾市之南端,后乌泥泾市被倭寇烧毁,至清初于华泾聚集成市,以港名为华泾镇”。民国十七年(1928年),上海市、上海县并存,原龙华乡地区分属三境,长桥港南沿属华亭县(后改松江县),华泾、关港属上海县,长桥港北属上海市。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原龙华乡地区分属上海市大道政府、督办上海市政公署北桥特别区(原上海县改称)朱行分区、第五区和上海市沪西区。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北桥特别区改称申江县,原龙华乡地区南部隶属申江县五分区的改称上海县第二区(后改曹行乡),由江苏省管辖;北部隶属上海市沪西区的改称二十六区(后改龙华区)。松江县朱行乡部分地区并归龙华区,属上海市管辖。1949年11月,南部曹行乡分出华泾、关港两乡,隶属上海县;北部由上海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派出机构——龙漕办事处接管。1951年,土地改革结束,原龙华乡地区隶属龙华区和上海县。1958年8月,江苏省上海县划为上海市,原龙华乡地区隶属上海市上海县。1992年7月,上海县龙华乡整建制划入徐汇区。1998年5月,经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撤销龙华乡建制,建立华泾镇人民政府。

华泾镇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华泾镇,位于上海市中部,徐汇区西南部,镇域东濒黄浦江,与浦东新区三林镇隔江相望;西临老沪闵路,南起关港村,与闵行区梅陇镇接壤;北抵淀浦河,从老沪闵路直至黄浦江,与长桥街道交界,镇域面积8.04平方千米。

华泾镇

地形地貌

华泾镇属堆积地貌类型,是长江河口地段河流和潮汐相互作用下逐渐淤积成的冲积平原,以滨海平原为主体。总体上是由西向东渐次推进。地势低平,起伏不大,地面平均高程4.1米。

气候特征

华泾地区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受冬夏季交替影响,四季分明,冬夏较长,春秋较短。常年平均温度15.7℃,降水量1114毫米,日照2047小时。正常天气,全年盛行东南风,风向频率10%,最少西北风,风向频率3%。春季多吹东南风,夏季为西南风,秋季为东北风,冬季为西北风。3月-9月东到东南风最多,10月-2月西到西北风最多。

土壤

华泾镇地处上海冈身地带东侧,土壤以江河冲积母质为主,质地偏轻,土质疏松,淀积物质少,多为土色偏黄的潮泥土。据龙华公社1981年进行土壤普查评土、比土和理化性状测定,按母质来源来为6个土属。即:古老江海冲积为主的沟干泥土属,江海冲积为主的黄泥头土属,江海冲积为主的潮沙泥土属,古老江海冲积而成的沟干地土属,江海冲积而成的潮汐地土属,近期人为堆叠吹积而成的堆叠土属。

水文

黄浦江在华泾镇东侧由南向北流入市区,关港、新春申港、华泾港、淀浦河、张家塘港、龙华港等河东流入浦。七十年代后,龙华公社为利于农田灌溉和抗旱排涝,先后组织开挖三友河、中心河、北杨河等河道;各生产大队开挖了排水河10余条。至2006年底,华泾镇境内有河道19条,水域总面积74.46平方公里。

行政区划

区划沿革1949年11月,上海县关港、华泾由曹行乡分出,先后建立关港乡、华泾乡人民政府。1950年8月,划龙华区梅陇乡长桥、港口等地区建立上中乡。漕河泾镇和龙华镇之间设漕龙乡。1951年,土地改革结束,划出上中乡东部地区建立港口乡。年底,辖地有关港、华泾、港口、漕龙、上中5个乡,辖行政村31个、自然村180个。其中,关港行政村2个、自然村10个,华泾行政村11个、自然村53个,港口行政村5个、自然村31个,漕龙行政村7个、自然村41个,上中行政村6个、自然村45个。1953年3月,中央颁布《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社的决议》后,华泾乡成立第一个初级合作社——华新初级合作社,入社农户22户,劳动力38个,耕牛1头。1954年9月,关港乡并入华泾乡。1955年,各乡成立初级合作社67个。其中,华泾33个,上中18个,港口8个,漕龙8个。1956年1月,上中、漕龙、港口3乡合并为上中乡,华泾乡并入曹行乡。同年3月,上中乡和关港、华泾地区成立高级合作社26个。其中,上中乡18个,关港、华泾地区8个。1958年8月,江苏省上海县划归上海市。同年9月,上海市第一个人民公社——七一人民公社成立,同时撤销乡政府,实行政社合一。辖地以华泾港为界,港北为七一公社第六、第七两个大队,港南为勤丰公社第六大队。1959年9月,调整人民公社规模,七一人民公社划分为龙华、虹桥、梅陇、七宝4个人民公社。龙华公社由原七一公社第六、第七两个大队和划入的龙华镇组成。1961年,龙华公社划入勤丰公社第六大队(含华浦关港地区);划出龙华镇,列为上海县直属镇。年底,公社辖大队18个、生产队92个。1965年,公社所辖18个大队调整为13个,92个生产队调整为105个。1980年,辖关港、华浦、建华、东湾、港口、石龙、南郊、新龙华、漕溪、龙华、北杨、张塘、天钥13个大队,生产队共92个。其中,关港生产队5个,华浦生产队5个,建华生产队5个,东湾生产队10个,港口生产队11个,石龙生产队6个,南郊生产队7个,新龙华生产队7个,漕溪生产队7个,龙华生产队5个,北杨生产队9个,张塘生产队13个,天钥生产队2个。1983年5月,上海县人民政府批准撤销天钥大队建制,改名上海县龙华公社农工商联合公司天钥分公司。公社辖大队12个、生产队87个、分公司1个,居民委员会8个。1984年3月,就社设乡。在龙华公社的基础上成立龙华乡人民政府。与此同时,大队、生产队分别成立村民委员会和村民小组,实行政社分开的行政建制,公社成为农村集体经济生产组织,其所属机构职能逐步淡化而消失。同年9月,上海县龙华乡漕溪、龙华、新龙华、张塘、石龙、南郊、港口8个行政村和天钥农工商分公司,虹桥乡虹三、长春两个行政村和虹南、星联两个行政村部分村民小组,梅陇乡和平、牌楼、桂林3个行政村划属徐汇区,共划出面积约20平方千米。所划区域的村党组织、村民委员会和经济工作分别由上海县龙华乡、虹桥乡和梅陇乡领导和管理,实行一地区、县两管。年底,龙华乡辖漕溪、龙华、新龙华、张塘、石龙、南郊、港口、北杨、关港、华浦、建华、东湾12个行政村和天钥农工商分公司,共有村民小组87个。同年5月,新成立居委会1个。1985年6月,长桥、港口等8个居委会划属徐汇区。1992年7月,上海县龙华乡整建制划属徐汇区。同时,将梅陇乡和平、牌楼、桂林3个行政村,虹桥乡星联、虹南、长春、虹三4个行政村划属徐汇区,其党组织、村民委员会和经济工作由龙华乡人民政府领导和管理。至此,龙华乡辖关港、华浦、建华、东湾、北杨、港口、南郊、石龙、张塘、新龙华、漕溪、龙华、天钥(1985上海县人民政府批复恢复大队建制,建立村民委员会)、和平、牌楼、桂林、星联、虹南、长春、虹三20个行政村,共有村民小组88个,居民委员会1个。其中,关港村民小组5个,华浦村民小组5个,建华村民小组5个,东湾村民小组10 个,北杨村民小组3个,港口村民小组4个,南郊村民小组4个,石龙村民小组3个,张塘村民小组10个,新龙华村民小组6个,漕溪村民小组2个,龙华村民小组4个,天钥村民小组3个,和平村民小组2个,牌楼村民小组2个,桂林村民小组4个,星联村民小组4个,虹南村民小组4个,长春村民小组6个,虹三村民小组2个。1998年5月,经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撤销龙华乡建制,建立华泾镇人民政府。同时,徐汇区人民政府决定,将分布在长桥街道的张塘、石龙、港口3个行政村,虹梅街道的虹南、星联2个行政村,凌云街道的和平行政村,田林街道的虹三、漕溪、长春3个行政村,漕河泾镇的新龙华、桂林、牌楼3个行政村,龙华镇的南郊、龙华2个行政村的社会性工作实行属地化管理。2006年末,华泾镇辖区内有行政村5个,居民委员会11个。区划现状截至2021年4月,华泾镇有居委会17个。镇人民政府驻龙吴路2443号。

自然资源

生物资源

植物资源蔬菜:五月慢菜、茼蒿、荠菜、卷心菜、番茄、茄子、春莴笋、香葱、春花椰菜、早苜蓿[xu]、早米苋、韭菜、雍菜、春刀豆、紫角叶等。动物资源家禽:朗德鹅、鸽子、长毛兔、猪等。

华泾镇

人口民族

人口

1984年,龙华乡总户数2017户,其中家庭户2004户,平均每户3.6人,占总户数的99.36%。随着生产力发展,计划生育与独生子女政策实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与住房条件改善,华泾地区家庭规模日趋小型化,一般以三口之家为主体,两代居住比例下降,三代以上同堂趋少。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家庭户总数2407户,平均每户3.09人;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家庭户总数8182户,平均每户2.36人;2006年,全镇家庭户总数11736户,平均每户2.35人,占总户数的99.9%。其中,三口之家6793户,占总户数的57.9%,三代以上2505户,占总户数的21.3%。截至2021年4月,华泾镇常住居民约6.8万人,户籍人口约3.8万人,流动人口约2.6万人。

民族

1984年,龙华乡以汉族人口居住为主,少数民族人口稀少。至2006年,华泾镇有白族、朝鲜族、侗族、哈尼族、回族、满族、蒙古族、苗族、仫佬族、瑶族、羌族、畲族、土家族、彝族、壮族,15个少数民族。

华泾镇

经济

综述

2014年,华泾镇全年实现地区增加值38亿元,同比2013年增长10%;完成区级财政收入6亿元(按新口径扣除房地产企业纳税因素),同比2013年增长10%;商业服务业销售额达到178亿元,同比2013年增长11.4%;仓储收入达到5.6亿元,同比2013年增长10.7%。

第一产业

1984年,龙华乡13个村有耕地面积10532亩,农业劳动力8904人,其中从事农林牧副渔劳动力2319人。农作物以粮、蔬菜、油菜、棉花为主,是上海市郊蔬菜乡之一。1996年,乡耕地面积仅存1996亩。从事农、林、牧、副、渔业劳动力135人。大部分改种瓜果、花卉等经济作物,自由种植、自由上市交易。1997年,以养猪为首的养殖业,经上海市畜牧局批准,乡、村集体、个体停止了生猪和家禽的饲养。从此,龙华乡种植业、养殖业走向消亡。1986年,龙华乡人均劳动收入为2662元;2006年华泾镇人均劳动收入为26252元。

第二产业

1991年,全乡有工业企业90家,其中乡办13家,村办77家,全年工业产值2.11亿,工业总利润2137万元。2006年,全镇有工业企业99家,其中镇办企业18家,村办企业81家,工业总产值达到37.92亿元;总利润2.3亿元,其中镇办企业总产值14.88亿元,总利润达到5095万元,村办企业总产值23.11亿元,总利润1.74亿元。全镇工业企业中有外商投资企业33家,港澳台商投资企业19家,年总产值达9.85亿元,利润1.06亿元。2014年,华泾镇11家总部经济企业共缴税3.49亿元,占税收总额16%。全年共引进企业271家,其中内资企业253家,注册资金17.98亿元;外资企业18家,注册资金4499万美元。

第三产业

1992年,龙华乡以商业、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实现了纯商业营业额18255.51万元,纯商业利润422.06万元,实现饮食业收入282.77万元,利润25.2万元,旅馆业收入438.55万元,利润129.25万元。1992年,漕溪村商业营业额达11898万元,成为商业“亿元村”。2006年,华泾镇以商贸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企业有77户。其中,商贸服务业45户,完成经营额65.81亿元,比2005年增长27%,外资企业经营额完成40.06亿元,比2005年增长41.4%,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7.15亿元,比2005年增长34.8%。2014年,华泾镇商业服务业销售额达到178亿元。

华泾镇

交通

华泾镇地处徐汇区西南部,外环线和龙吴路是地区内横纵联系的区域性干道。新建了华展东路、望月路、关港路等道路,龙吴路等道路完成大修,改善地区出行环境和对外沟通但由于地处徐汇、闵行两区交界处,长华路、华济路等部分道路尚未完全辟通。华泾镇居民日常出行所依赖的公共交通基本集中在龙吴路和华泾路沿线,公交线路相对较少,方向也比较单一。地区内还没有轨道交通,居民如要到相对较远的区域需要转乘多次公交方能到达。

华泾镇

社会

教育

1984年初,龙华乡有公、民办中小学11所。其中中学2所,小学9所。9所小学都附设幼儿园(班)。另有南郊村办幼儿园1所。

华泾镇

2006年,镇自办上海市华育(初级)中学。截至2006年镇域内有幼儿园5所,教职员工134人;小学2所,班级40个,学生1132人,教职员工79人‘;中学4所(包括华育中学)班级83个,学生3,665人,教职员工411人。

医疗卫生

1984年龙华乡卫生院,设有内科、外科、中医科、妇科、儿科和预防保健科,医务人员57人。村、居委、企业设卫生室,共有29所,乡村医生43人。1998年,龙华乡撤乡建镇。2000年12月华泾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华泾地段医院)建立,服务中心有医务人员84人,其中副主任医师4人,主治医师12人,医师20人,护士20人,防保人员10,医技人员18人。2003年底,村卫生室撤销,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社区医疗服务站替代。合作医疗取消后,镇上人民群众的就医全部纳入医保范围。

市政建设

2014年,华泾镇启动宁国禅寺周边及老华泾路架空线入地项目;原东湾村办公楼改建成,上海东湾艺术中心竣工;完成邹容纪念馆改造方案和开工准备工作;增设龙吴路银都路北向南左转弯车道。启动西宅河头旧改,落实华欣家园老三幢房屋维修工作,完成大修项目。推进1296弄房屋纠偏工作,推进老沪闵路拓宽工程进度。共拆除违法建筑109间。完成镇城市网格化综合管理中心组建。

社会保障

2014年,华泾镇为3.57万人次发放各类保障救助金2056余万元。新增就业岗位348个,推荐各类人员就业1153人次,68名“双困”人员全部安置上岗,青年“启航”人员就业率达到34%。区第三福利院建成运营。成功创建上海市街道(乡镇)示范型阳光心园。2014年,华泾镇共整治群租791户;“12345”市民服务热线,受理工单280件,其中办结280件,办结率100%,满意率93%;全年共接待信访335批(件)次、涉及1938人次。全年化解各类矛盾纠纷794起。

旅游

景点

黄道婆纪念馆黄道婆纪念馆由墓园和纪念馆两部分组成。2002年3月动工兴建,2003年3 月竣工并对外开放,占地面积300余平方米。纪念馆入口匾额题写“先棉”两字。正厅门前立黄道婆塑像;正门柱子上镌刻对联一幅,上联“纬地经天棉植见慈恩一方衣被”,下联“梯山航海机声垂放泽千载馨香”。馆房一正两厢房的砖木结构,正屋三开间歇山式建筑,厅内阵列纺织工具、棉纺织等展品300余件。左厢房内陈列清朝乾隆年间直隶总督方观承绘制的晋献给乾隆皇帝的棉花图1组8幅(棉花图共有16幅,馆取其8幅),并把原木刻改成石板刻画,供后人欣赏和了解从棉到布的制作全过程。右厢房陈列着另棉花图4幅,以及部分从清朝到民国的各类纺织成品。2004年,黄道婆纪念馆被列为上海市科普教育基地,2006年,黄道婆乌泥泾手工棉纺织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华泾镇

黄道婆纪念馆

邹容墓邹容墓在华泾路1000弄西侧,紧靠位育路。1962年,上海县人民委员会拨款修葺[qì],绿化墓地。1963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66年“文化大革命” 一开始,墓即被毁。1980年,市文管会为纪念辛亥革命70周年,市政府拨款5万元,投入石料1300余吨,重修邹容墓。1981年竣工,并批准为上海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84年起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投资10万元,完成邹容墓地绿化改进工程。

华泾镇

邹容墓

邹容纪念馆邹容纪念馆位于华泾黄叶楼内,原是邹容生前好友刘三(字季平)的寓所,与邹容墓地相邻。章太炎、黄炎培、柳亚子、蔡元培、于右任等中国近代文化史上诸多名人常聚于此,共议国事。纪念馆于2004年3月动工,华泾镇人民政府出资100万元,在华泾公园内刘三故居依照原样重建。2007年6月纪念馆竣工并对外开放。纪念馆由“少年立志”、“留学日本”、“撰写《革命军》”、“狱中纪实”、“名垂千古”、“义士刘三”六大主题板块组成。通过大量历史图片和文物资料,向参观者展示了邹容烈士生平,以及刘三先生的义举。宁国禅寺宁国禅寺是上海地区古老的寺院之一,已有800多年历史。原址华泾镇北杨村张行浪东侧。相传建于宋隆兴元年(公元1163年),由乌泥泾首富张百五发起建寺,由僧昌目主持。南宋乾道二年(公元1166年)请得寺额,与龙华寺南北相对。1949年4月被毁,2010年4月重建,寺院占地面积78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为7016平方米。

华泾镇

宁国禅寺

黄道婆墓黄道婆墓始建于元代乌泥泾古镇(今华泾镇东湾村平桥)。据《二十六保志》1957年经江苏省上海县人民委员会整修,加高坟台,设石凳供桌,镌石立碑。墓碑正面题“元代纺织家黄道婆之墓”,背后为墓志,写到:“黄道婆的贡献很大,她不仅将少数民族制棉经验和技术带了回来,而且能热心地传授别人,不断地改良工具和钻研技术,使制棉过程从轧到纺、织,有了一个完整的操作规程,因而对以后我国棉纺织工业在技术上进步和发展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1962年,再次整修,并立中共上海市委书记魏文伯书题“元黄道婆墓”汉白玉石碑,墓四周遍植松柏冬青。“文化大革命”期间,被夷为平地。1984年,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拨专款4万元,在原地重修黄道婆墓。墓坐北朝南,墓台以青砖铺地,中为楠圆石圈土墓,墓前设供桌、石凳,中立1962年魏文伯所题“元黄道婆墓”汉白玉石碑。墓地面积1000平方米,围以花窗滴瓦围墙,前为绿化地,左立碑亭,右立碑标,四周植松柏、黄杨、盘槐、岁汉松等树木。1984年黄道婆墓被列为国家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被列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被列为徐汇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黄道婆祠据历代《上海县志》载,黄道婆祠也称黄婆祠或先棉祠,俗称黄婆庙。在华泾镇南郊村黄婆庙自然村。1993年3月出版的新编《上海县志》载,黄母祠在历史上(解放前)曾七建七毁。1960年,市文管会整修黄母祠。1963年被列为上海县文物保护单位。“文化大革命”中祠被摧毁,仅存残瓦废墟。1991年3月,市文管会决定,为纪念上海县建县700周年,在原址重建黄母祠。同年5月,在征地扩大的上海植物园内,动工重建黄母祠,并改称黄道婆纪念常,于1993年12月竣工,造价129.3万元。整个建筑座北朝南,占地6.75亩,建筑面积570平方米,正门面东,入门前行,南为青砖照壁,北为黄母祠山门,门额题“元代科学家黄道婆纪念堂”,赵朴初书。山门内为黄母祠(又称纪念堂),为六架梁五开间歇山建筑(原样原址重建),建筑面积84平方米。祠内展示图片、文字资料,介绍黄道婆生平事迹等,祠中央供黄道婆塑像,前有启功所书抱对一副:“纬地经天棉植见慈恩一方衣被,梯山海机声垂放泽千载馨香”;上方悬“黄母祠”匾。祠后是接待、管理室。祠西为朱红长廊,廊两端各建亭1座,与长廊浑然一体;南亭额题“仰黄亭”,启功书;北亭额题“先棉圃”,谢稚柳书。长廊东侧有水井一眼。北是广场和陈列馆。陈列馆内陈列古代织物、综线、蜡染和土布等,以及中国棉纺织生产发展史图片资料。馆东辟竹林园,翠林丛中坐黄道婆纺织的石雕像。长廊西建有莲花池,池内有石舫、石汀步和石灯,石舫称“上智舫”,语出释慧能”下下人有上上智”;池西建名为“衣被天下”的青砖浮雕像,长10米。纪念堂内遍植桑竹。

代表人物

黄道婆(1245~1330年),又名黄婆或黄母,松江府乌泥泾镇(今上海市徐汇区)人。宋末元初著名的棉纺织家、技术改革家。由于传授先进的纺织技术以及推广先进的纺织工具,而受到百姓的敬仰。在清代的时候,被尊为布业的始祖。张之象(1496~1577),字月鹿,又字玄超,别号碧山外史,晚年号王屋山人。明上海县龙华里(今龙华乡)人。著作不下千卷,有《四声韵补》、《韵学统宗》、《诗纪类林》、《楚骚绮语》、《彤管新编》、《古诗类苑》、《唐诗类苑》、《唐雅》、《回文类聚》、《史记评林》、《盐铁论新旧注》等。张所望(1556~1635),明上海县龙华(今龙华乡)人。祖张武,为明一代名宦,封咸阳侯,潞国公,谥忠度,父大鲁。著作有《梧浔杂佩》、《岭表游记》、《幅员名义考》、《阅耕余录》、《归田录》、《宝穑堂杂记》、《文选集注辨疑》等。刘三(1878—1938),名钟龢,字季平,别字离垢,以字行。行三,自署“江南刘三”,华泾人。父增庆,布商。著有《拨灰集》、《华泾风物志》,稿已不存。留有诗200余首,1939年陆灵素整辑若干遗稿,付柳亚子审稿,佚于战火。1946年,灵素回忆再辑113首为《黄叶楼遗稿》,并请与季平深交30年的马叙轮作传。

获得荣誉

2020年5月13日,荣获2018-2019年度上海市文明镇荣誉称号。

内容由百科小编提供,本内容不代表globalbaike.com立场,内容投诉举报请联系全球百科客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globalbaike.com/395447/

(87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