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莱阁

编辑
本词条由“百科小编” 建档。
蓬莱阁景区位于中国山东省烟台市蓬莱区迎宾路7号,是以蓬莱阁古建筑群为中心的风景名胜区,是首批中国非遗旅游景区。景区中的主要建筑蓬莱阁是中国四大名楼之一,素有“人间仙境”的称号。 蓬莱阁景区位于中国山东省烟台市蓬莱区迎宾路7号,位于胶东半岛的最北端,地理坐标为北纬37º24'33"—37º49'52",东经120º31'05"—121º06...

蓬莱阁景区位于中国山东省烟台市蓬莱区迎宾路7号,是以蓬莱阁古建筑群为中心的风景名胜区,是首批中国非遗旅游景区。景区中的主要建筑蓬莱阁是中国四大名楼之一,素有“人间仙境”的称号。

地理环境

编辑

位置境域

蓬莱阁景区位于中国山东省烟台市蓬莱区迎宾路7号,位于胶东半岛的最北端,地理坐标为北纬37º24'33"—37º49'52",东经120º31'05"—121º06'18"。景区西邻蓬莱海洋极地世界,东临渤海、黄海,南靠紫荆山,北邻庙岛海峡。

气候

蓬莱阁地处黄海、渤海之间,属于北温带东亚季风区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雨量集中。气候受海洋的调节,具有某些海洋性气候特点,气温日较差小,年均气温12.6摄氏度,年均日照量2826小时,年均降水量为606.2毫米。受海陆风交替的影响,形成春秋长、夏季短、冬暖夏凉、近海干爽的特点。

地质

蓬莱阁地区地质结构复杂,位于蓬莱-威海断裂与玲珑断裂的交汇点,经历过数次构造运动。胶东群辅子夼石英岩及板岩,受地质营力和海蚀、风蚀 、地震等影响,丹崖山岩体出现卸荷裂隙、表层破碎带 、海蚀洞等多种病害。丹崖山山体主要由上元古界蓬莱群辅子夼组上段石英岩和板岩组成,丹崖山体陡崖,自东向西分布有白色厚层石英岩,紫色薄层硅质板岩,青灰色的厚层板岩和紫红色薄层石英岩等不同地层。地层产状因受构造影响,一般倾向为130—150度,倾角26—40度。丹崖山为向东南倾斜的单斜山,位于鲁东断块胶北隆起西北边缘与北黄海拗陷的结合带。由于受多次构造运动的影响,山体内断层节理、裂隙极其发育,岩体被切割得极为破碎。断裂走向有北西向、北东向、东西 向、南北向及北北东向,倾角一般为60—85。

地貌

蓬莱阁景区濒临渤黄两海,地貌属于低山丘陵地貌类型。蓬莱阁景区内的丹崖山拔海而立,山体岩壁直立陡峭 ,基岩裸露,海拔36米。由于海浪的侵蚀琢磨、海风的横扫、烈日曝晒、雨水冲刷以及地壳的渐变或突变等作用,使得蓬莱阁景区濒海处的海中及海岸矗立着无数奇形怪状的沿礁,形成多种海蚀地貌。

生物多样性

蓬莱阁景区地处黄渤海海峡南端,作为黄海、渤海海水交换的门户,这里栖息着数量大、种类丰富的海洋生物。其中有详细记录的贝类111种,如皱纹盘鲍、栉孔扇贝、大竹蛏、紫石房蛤、牡蛎、章鱼等;鱼类有137种,如大黄鱼、小黄鱼、带鱼、鲅鱼、加吉鱼以及二级野生保护动物文昌鱼等;底生藻类生物82种,如海带、紫菜、石花菜、孔石莼等;海洋哺乳动物有江豚、斑海豹等;海洋爬行动物有海龟、棱皮龟,以及梭子蟹、中国对虾、刺参、海胆、海蜇等。

历史沿革

编辑

修建背景

蓬莱地区因有海市之胜,历史上曾是秦皇汉武巡幸求仙的地方。由于秦皇汉武的巡幸求仙活动,促进了蓬莱地区造船、航海及港口业的发展,登州港因此得到了较大发展,为汉代开辟海上丝绸之路奠定了物质基础。后由于战乱登州港逐渐成为中国南北水上交通枢纽。蓬莱由唐至清一直是登州(府)驻地,是胶东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活动的中心。由于八仙过海等神话传说蓬莱被历代文人墨客视为仙境。后人为便于游览蓬莱之景在丹崖山巅建造了蓬莱阁。

修建过程

蓬莱阁的修建最早起源于唐朝贞观年间。当地渔民在蓬莱濒海的丹崖山巅建造了广德王庙(又称龙王庙),当地僧人在丹崖山南麓建造了弥陀寺,这是蓬莱阁有据可查的前身。唐朝开元年间,广德王庙的东南侧建立了一座道教寺庙——三清殿。

北宋时期,为防御北方契丹入侵,宋仁宗在登州修筑了蹄形的沙堤围子,建成“刀鱼水寨”,设置水军机构“刀鱼巡检”,常驻水兵三百,戍守海防。宋代官员对旅游认识较高,积极开发旅游资源,宋政府对旅游资源的开发,以疏浚湖泊,修建园林、亭台楼阁为主要内容。北宋嘉佑六年(公元1061年),登州郡守朱处约将龙王庙移到了丹崖山山巅的西侧,在其旧址上修筑蓬莱阁,以便游览之用。

元末明初,中国沿海地区倭寇猖獗,经常骚扰中国沿海城市。明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明政府将宋代的刀鱼水寨进行扩建,围绕“刀鱼寨”修筑城墙,以画河为护城河,取名为备倭城(俗称水城),驻重兵防守,以御倭患,由此登州成为海防要塞中心。明朝时期对蓬莱阁进行了多次修缮增建。明万历年间,山东巡抚李戴发起的蓬莱阁捐资修缮增建,历时三年,于万历十七年(公元1589年)完工。此次蓬莱阁的修缮,民族英雄戚继光也曾出资赞助。到了明崇祯年间,蓬莱阁和蓬莱水城都因战乱遭到严重破坏,崇祯九年(公元1636年),新任登州太守陈钟盛对其进行修缮,还修建了海神、天妃等庙宇。

清朝时期,清政府在水城设立水师营,驻扎军队,增添蓬莱水城的军事设施,增强了蓬莱水城的军事力量,使得蓬莱水城成为真正的军事要塞。清嘉庆二十三年(公元1818年),总兵刘清、登州知府杨本昌因蓬莱阁“高阁欲坠,危梯不登”倡议重修蓬莱阁,并于第二年开工修建。清同治年间蓬莱阁又因自然灾害遭到毁坏,时任登州知府豫山募资修缮,历时两年修缮完毕,修缮过程中将苏公祠迁到了三清殿后,还建造了澄碧轩。

损坏和修复

清朝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登州府同知雷树枚在蓬莱阁东北角的丹崖绝壁上建造了导航灯塔——普照楼,作为夜间行船导航的标灯,该楼于1958年进行了重修。清光绪年间的中日甲午战役中,蓬莱阁遭受到了日军的炮击,阁内石刻及粉壁上的墨竹图均遭到破坏。

近代登州由于水浅,港湾泥沙淤积,不宜大型船舶停靠,导致其政治经济军事中心随之东移,登州港的区位优势逐渐萎缩,该水域也由繁华变为荒凉。民国三年(公元1913年)登州建制被撤销,登州港这一称呼也随之消失。

1929年春,军阀张宗昌、褚玉璞和刘珍年在胶东对峙,张、褚盘踞在蓬莱阁上,致使蓬莱阁中的文物遭到破坏。1937年“卢沟桥事变”发生后,日军飞机轰炸蓬莱,天后宫前的戏台被炸毁。1947年,进攻胶东的国民党军队盘踞在蓬莱阁上,因修工事和烧火煮饭等原因致使阁中木匾、楹联等损失殆尽。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曾多次拨款修复蓬莱阁古建筑群,直至1965年,蓬莱阁古建筑群才基本恢复原貌。然而在1967-1977年这十年中,在“破四旧”的冲击下,蓬莱阁再一次遭到破坏,塑像全被拉倒,董其昌的手迹刻石也被砸毁。

成立景区

1973年政府开始修葺,重建“丹崖仙境”坊,翻建三清殿、澄碧轩、避风亭、蓬莱阁、龙王宫等建筑,塑像也全部重塑。1982年,国务院公布“蓬莱阁水域及蓬莱阁”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22年蓬莱阁景区成为首批全国非遗旅游景区。

景区布局

编辑

蓬莱阁景区以蓬莱阁古建筑群为中心,蓬莱水城和田横山景区为两翼,构成了山、海、城、阁格局。景区总面积约5.8平方千米,建筑面积约1.98万平方米。景区中的丹崖山拔海而立,东部为黄海,山顶及山麓上是依山而建的蓬莱阁古建筑群。丹崖山的东麓是环小海而建的蓬莱水城,北部是依靠索道和栈道相连接的田横山景区。

蓬莱阁

景区导游图

主要景点

编辑

蓬莱阁古建筑群

蓬莱阁古建筑群是蓬莱阁景区的主体部分,它是弥陀寺、龙王宫、天后宫、蓬莱阁、三清殿和吕祖殿六组建筑建筑单体,以及六大建筑单体的附属建筑共同组成的古建筑群。占地面积为3.2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为1.89万平方米。这组建筑始建于唐朝,经过了明清两代数次大规模增建与修缮,而现今规模与清同治年间规模相仿。蓬莱阁古建筑群是宗教、民俗、园林建筑的组合体,既有楼台殿阁、寺庙园林,还有游览性建筑,蓬莱阁是整个建筑群的主体。蓬莱阁古建筑群各组群的院落多沿轴线依山势向纵深发展,组群之间以小的院落作为交接。古建筑群的单体建筑大多采用均衡对称的排列方式,建筑一般为正面三楹、土木结构的建筑。建筑外多为朱红油潦平涂,室内多为人物花卉、虫鱼鸟兽等彩绘。轩亭等小型建筑,其屋面多为卷棚式,内壁多嵌有刻石。

蓬莱阁

蓬莱阁古建筑群依山而建,主体建筑大多是中轴线对称的建筑形式,根据建筑所处的位置古建筑群可分为前区、中区、后区三个部分,这三个部分顺应了丹崖山山体逐步升起的趋势。丹崖山可分为三个阶梯,前区为第一阶梯,中区为第二阶梯,后区为第三阶梯,主要建筑就布置在山势较高的第三阶梯上。

前区

前区位于丹崖山山脚,是整个古建筑群的引导,主要景点包括弥陀寺及其附属建筑、万民感德碑亭和丹崖山仙境坊等,其中丹崖仙境坊是前区的景观重点。

蓬莱阁

蓬莱阁景区

弥陀寺

弥陀寺位于丹崖山南麓,居整个蓬莱阁建筑群的南端。弥陀寺为庙宇建筑,始建于唐朝,是蓬莱阁景区中唯一的佛教寺庙。唐朝唐武宗时期,武宗李炎发动了禁佛运动,弥陀寺虽未被拆除,但寺庙中僧尼还俗,佛寺门庭冷落。明朝万历十一年(1583年),佛教名僧憨山德清来山东崂山传教,他儒、道、佛三教合一的思想在崂山以及胶东地区的佛教界影响很深,并复兴了弥陀寺。2000年,对弥陀寺进行了保护性的修缮,并于2001年1月20号邀请浙江大佛寺传十法师主持开光仪式。弥陀寺西北方有一座八角亭,名为“万民感德碑亭”,是地方官为歌颂康熙皇帝普面田赋而建,碑身正面刻有“万寿无疆”四个大字,北面刻有《重立万民感德碑记》。

蓬莱阁

弥陀寺

丹崖仙境坊

丹崖仙境坊位于弥陀寺的西北方,为四柱三间三楼单檐牌坊,原为“丹崖胜境”牌坊。丹崖仙境坊的始建年代不详,清光绪末年被毁,民国初年修复并改名为“丹崖仙境”坊,该碑坊中间的额题为1964年时任国家副主席董必武登阁时所题写。

中区

中区位于丹崖山山腰,区域以祭祀建筑为主。中区自西向东有着三条南北向的中轴线,分别是龙王宫轴线、天后宫及白云宫轴线和三清宫轴线。龙王宫建筑群轴线较短,轴线上有宫门、龙王宫主殿、两侧配殿以及养生殿等建筑。天后宫建筑群是中区的主要建筑群,也是蓬莱阁建筑群中规模最大、殿宇数量最多的一组建筑,从显灵门开始延伸到天后宫中间还包括钟鼓楼、戏楼等建筑。中区东侧的三清宫建筑群轴线最长,从白云宫山门、仲连祠依次延伸到三清殿,包括白云宫门,原白云宫殿(现花坛处)、公祠、上清宫正殿等建筑,还包括上清宫东侧原吕祖殿的一组建筑。

龙王宫

龙王宫位于丹崖仙境坊的西北方,丹崖山半山腰西侧,是蓬莱阁古建筑群最西端的单体建筑。始建于唐朝贞观年间,原址位于丹崖山巅的蓬莱阁主阁处,北宋嘉祐六年(1061年)登州知州朱处约将龙王宫迁于今址,明洪武十八年重修。龙王宫占地面积为2117平方米,为三进院落,由山门、前殿、东西厢房、正殿和寝殿组成。龙王宫的前殿供奉着龙王的两名守门大将,东为定海将军,西为靖海将军。龙王宫的正殿中间供奉着东海龙王敖广,正殿中还有巡海夜叉、千里眼、雷公电母、赶渔郎、顺风耳、风神婆、雨神等。龙王身后绘有苍松和寿桃等图案,象征健康长寿。神龛上的大象驮瓶和狮子滚绣球图案,意为吉祥平安和威震寰宇。香几上还雕刻着暗八仙,有铁拐李的宝葫芦、汉钟离的芭蕉扇、韩湘子的洞箫等民间的吉祥图案。龙王宫的后殿里供奉着龙王和他的两位夫人,他们身边站立着八名侍女。龙王宫是古时遇到酷暑天旱时的求雨之地,蓬莱沿海的渔民们仍保留每年农历正月十三的渔灯节,到海边为龙王送灯的民俗。

蓬莱阁

龙王宫

天后宫

天后宫位于丹崖仙境坊以北,西与龙王宫相连,东与蓬莱阁相通,是中国北方最大的天后宫庙宇之一,也是蓬莱阁古建筑群中规模最大的建筑单体,是供奉海峡两岸人民虔诚信奉的海神——妈祖的宫庙。天后宫始建于北宋宣和四年(公元1122年),初称“灵祥庙”,清道光十六年(公元1835年)被焚毁,清道光十七年(公元1836年)重修,并改额为“灵应宫”。天后宫占地面积3000多平方米,为四进院落,沿中轴线自南向北依次分布着显灵门、钟鼓二楼、戏楼、前殿、正殿、垂花门、东西厢、寝殿等建筑。

蓬莱阁

天后宫

天后宫的第一进院落由显灵门、钟鼓二楼、戏楼组成,是祀祷海神的重要场所,钟楼、鼓楼位于显灵门东西两侧,为歇山式砖石结构建筑。在钟鼓楼北侧通道间立有三块字碑。戏楼由戏台和妆奁楼组成,位于院落中央,戏楼的前后两侧有六块赭红色石英石,取名三台石,又称坤爻石。第二院落为过渡院,南有天后宫的前殿——门神殿,殿内有两尊塑神像,分别为嘉应和嘉佑,殿有额题“天后宫”。北有单脊双出檐侧开山木结构的垂花门与第三院落相隔,院东是通向蓬莱阁的圆门,西有西厢。

三清殿

三清殿位于丹崖仙境坊的东北方,蓬莱阁东侧,供奉的是三位道教始祖,分别是玉清原始天尊、上清灵宝道君、太清太上老君。三清殿始建于唐开元年间,明代隆庆年间进行了重修,明万历年间毁于战火,公元1603年总兵李承勋捐资重建,1978年对其进行了修葺。三清殿坐北朝南,依山而建,由前殿和正殿组成。正殿为五开间重檐歇山屋面,占地面积约250平方米,正殿正中塑有元始天尊、太上道君、太上老君3尊神像。

蓬莱阁

三清殿

三清殿院落的南端原建有白云宫,于明万历三十一年(公元1603年)被毁,后改建为花坛。花坛以北是鹅卵石铺就的甬路,路旁种有松柏,甬路北端东侧是吴公祠。吴公祠是为祀奉清末淮军将领吴长庆所建,该地原是“仲连祠”,后认为纪念吴长庆戍守边疆的志向,遂将仲连祠改为“吴公祠”。

吕祖殿

吕祖殿位于三清殿东侧,是庙宇建筑,里面祀奉的是八仙之首吕洞宾。吕祖殿由重门、正殿、宾日楼、东西厢、观澜亭组成,占地面积约350平方米。.吕祖殿始建于清光绪三年(公元1877年),由知府贾瑚、总兵王正起所建。吕洞宾姓李名琼,序伯玉,山西人,因父辈受到迫害,遭受株连,于是他便携其妻 子入终南山跟钟离权学道,遂埋名更姓为双口吕 ,因夫妻二人相敬如宾,故名“吕洞宾”。吕祖殿前有东西两庑,东庑的南端与“观澜亭”相连。

蓬莱阁

吕祖殿

后区

后区位于丹崖山山巅,是以蓬莱阁为中心的海滨观赏性建筑群,这一部分也是蓬莱阁古建筑群的主体。后区自西向东依次排列着澄碧轩、避风亭、蓬莱阁、卧碑亭、苏公祠、宾日楼等单体建筑以及崖边的城墙建筑。蓬莱阁古建筑群运用借景和对景的园林布置手法,使得古建筑群与位于丹崖山正北方的长山列岛和蓬莱水城构成重峦叠嶂的风景层次。

蓬莱阁主阁

蓬莱阁位于天后宫与三清宫之间的丹崖山绝顶,是整个古建筑群的核心,是中国古代四大名楼之一,是中国古代四大名楼中唯一保持原貌、没有经过重建的一座。蓬莱阁为双层木构楼阁建筑,屋顶为重檐歇山顶,覆以黄色琉璃瓦。面阔五间(13.7米)、进深五间(7.32米),坐北朝南,由主阁、东西厢房、东西配殿组成。蓬莱阁始建于北宋嘉佑六年(公元1061年),后经过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清同治四年(1865年)和清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的三次修缮与增建,于1982年被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蓬莱阁北壁的正中间悬有清代书法家铁保所书写的匾额“蓬莱阁”。西厢屋子的墙壁上嵌有清代陶致炜所绘的蓬莱十大景石刻,西偏房内摆有历代碑刻,均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史料价值。蓬莱阁以北,自西向东依次有避风亭、澄碧轩、卧碑亭、苏公祠、宾日楼和普照楼。

蓬莱阁

蓬莱阁主阁

蓬莱水城

蓬莱水城,又名登州港,位于丹崖山东麓,蓬莱阁古建筑群的南端,地理坐标为东经120°44',北纬37°49'37”,濒临渤海黄海。蓬莱水城在历史上曾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始港口之一,在中朝、中日的文化交流上起重要地位。蓬莱水城地处渤海海峡的咽喉之处,是中国古代的军事港口和中国古代北方的重要门户,建筑可分为海港建筑和军事建筑两大部分。

三官庙

三官庙位于蓬莱水城西南岸,始建于明代泰昌时期以前,即公元1620年以前。三官庙是蓬莱水城的重要建筑,是供奉道家尊神“三官”的庙宇。清朝中后期,由于蓬莱水城军事防御功能的衰退,大量民宅迁入水城,三官庙遭到破坏。直到2006年在其旧址上进行了复建。三官庙为两进式院落,由山门、钟鼓楼、三官殿及南北配殿、玉皇殿、文昌殿、财神殿组成,总建筑面积867.88平方米。

蓬莱阁

三官庙

三官庙的正殿门上挂有匾额为“洞贯三才”,里面供奉的是道教中的三官尊神,分别是天官、地官和水官。正殿南北的墙壁上,绘有三官出巡图,该图取材于宋代马麟的作品。玉皇殿内供奉的是道教中最高尊神玉皇大帝。每年农历正月初九为玉皇大帝的诞辰之日,玉皇殿都会举行庆祝仪式,俗称“玉皇会”。每月腊月二十五相传是玉皇大帝巡视人间的日子,百姓们也会到玉皇殿烧香念经,迎送玉皇大帝。财神殿中供奉的是比干、范蠡两位文财神和武财神赵公明,殿门上悬有“福佑众生”的匾额,相传正月初五日为财神下凡日,百姓们都会到财神庙祭祀财神,如放鞭炮、舞狮子,俗称“接财神”。文昌殿的门上悬有“亘古文宗”的匾额,里面供奉的是文昌帝君,神像两侧是天聋,地哑两位童子。

蓬莱古船博物馆

蓬莱古船博物馆即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位于蓬莱水城西南岸,是中国陈列古船数量最多,种类最丰富的博物馆,也是截止到2021年为止中国唯一陈列了其他国家古船的博物馆。该博物院由中国设计院崔凯副院长设计,2012年5月18日对外开放。博物馆的陈列布展强调科普性、知识性、教育性和休闲娱乐性,是一座集收藏、研究、展示、旅游、教育为一体的多功能的专业性遗址博物馆,总建筑面积为7200多平方米。博物馆主体基本位于地下,地面上仅保留绿坡和古船台展示场。古船博物馆的展示区可分为古登州港、中国古代造船史、出土古船、多媒体演示和户外体验区五个部分,其中“出土古船”核心展示内容。博物馆的展陈运用了雕塑、壁画、模型、沙盘、大型幻影成像、场景复原、古船线条勾勒、发掘遗址展示等多种艺术手段及声、光、电、多媒体互动等现代化手段,用动态的影像营造历史,突出“登州古港”和“蓬莱古船”两大主题。

蓬莱阁

蓬莱古船博物馆

博物馆还根据历史文献和考古发掘修复建造了城墙和部分古建筑,从而保持了蓬莱水城风貌的历史真实性和完整性。在蓬莱古船博物馆不仅可以看到1984年和2005年两次蓬莱水城清淤中发掘出土的4艘元、明代古船,而且可以了解古代时期登州港的繁荣景象。博物馆除了介绍古船历史与登州港的历史外,还详细介绍了历史上海上丝绸之路的兴盛与衰落。

太平楼

太平楼位于蓬莱水城东北角的平浪台上,于1987年重建,是一个坐北朝南,双层结构的建筑。太平楼屋面开山,四角飞檐,脊置六兽,四周有明廊,门上方悬有“太平楼”匾额,为书法家乃正所书。太平楼南侧是1987年为纪念戚继光逝世400周年而建的戚继光塑像,塑像高4米,水泥质地。

田横山景区

 田横山位于丹崖山西侧,又名老北山,因其位于渤海海峡的登州一侧,也称“登州岬”。 田横山海拔72米,岩石亦呈赭红,属震旦纪含铁石英岩。田横山的东、北、西面悬崖陡峭,北部沿海区域因受浪涛冲刷,岩破石穿,怪石嶙峋,有有八仙石、将军石等礁石。20世纪80年代田横山被开发成蓬莱阁景区的一部分,山上建有合海亭、钻石广场、田横栈道、黄渤海分界坐标等景点。在蓬莱阁与田横山之间还有一条跨海索道,这也是山东省唯一的跨海索道。索道于1993年对外运营,长481米,共有60个吊篮。

其他景点

戚继光纪念馆

戚继光纪念馆位于蓬莱区蓬莱阁景区水城东南侧,是在原山东备倭都司府基础上改建而成。纪念馆占地面积2万平方米,由五个单元组成,分别是将门世家、勋垂东南、望著幽燕、一代战神、流芳华夏。

蓬莱阁

戚继光纪念馆内的塑像

戚继光祠堂及牌坊

戚继光祠位于蓬莱城内的武霖村西南角,也被称为“表功祠”。最初建于明崇祯八年(1635年),是为了纪念明代将领戚继光。该祠堂在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进行了重新修整,并在院落北头树立了“忠”“孝”两块碑。整个祠堂按照家庙式建筑风格构建,由门房、过堂和正祠三个建筑单体组成。祠堂内设有戚继光的画像、展示了他的生平功绩的愿联,以及他的战刀和著名兵书《纪效新书》《练兵纪实》等。

蓬莱阁

戚继光牌坊

戚继光牌坊距离戚继光祠南门约100米,最初建于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后来在清康熙四十六年(1565年)进行了重修。牌坊共有两座,分别为母子节孝坊和父子总督坊。它们都是由花岗岩雕刻而成的四柱三间五楼云檐式建筑,具有精细的雕刻工艺。两座牌坊高度为9.5米,宽度为8.3米,进深为2.7米,相距143米。牌坊上雕刻了丰富的图案和文字,展示了戚继光和他父亲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这两座牌坊被认为是国内罕见的明代大型石雕珍品。

登州博物馆

登州博物馆位于蓬莱阁古建筑群的西南方,是国家三级博物馆,也是蓬莱区唯一的地方史陈列博物馆,2000年8月正式对外开放。博物馆的建筑面积为1300平方米,共设六个展厅分别为序厅、古城遗韵厅、千年古港厅、海防重镇厅、文物精华厅和名人故里厅。博物馆内有1416件馆藏文物,140件定级文物,还有有汉画像石、唐千佛基台、明洪武铸青铜碗口炮、清耆年伟略匾等特色展品。

开发与保护

编辑

开发

景区升级

1993年蓬莱阁索道建成,正式对外运营。1996年11月,蓬莱阁旅游度假区管理委员会成立,负责管理蓬莱阁各项旅游文化和景点的工作。为是适应旅游开发的需要,蓬莱旅游度假区管理委员会于1998年在田横山和蓬莱阁之间开发修建了田横山栈道,作为景区的新景观。2001年,以蓬莱阁为中心的旅游区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4A级旅游景区。

蓬莱阁景区注重区域、文化、历史、民俗四大特色的融合,通过对仙、海、阁、城四大资源的挖掘和包装,基本形成了其品牌形象。2007年以蓬莱阁景区为主体的蓬莱阁旅游区成为中国首批AAAAA级旅游景区。

2023年,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在蓬莱水城及蓬莱阁保护范围内实施索道提升改造项目得到批复。

旅游开发

为满足蓬莱作为海滨旅游休闲假度城市的需要,2009年07月14日,蓬莱阁建成数字化管理的海水浴场。次年06月19日,蓬莱阁引入国际豪华游艇项目。2011年,蓬莱阁先后被认定为山东省著名商标和中国驰名商标。

2023年5月,根据蓬莱阁景区相关负责人介绍,蓬莱阁景区先后与央视《百家讲坛》《国宝档案》、韩国MBC电视台《海上丝绸之路》等栏目合作,推出蓬莱阁文物专题片,让景区文化走出去,文物资源活起来。同时,举办春节花灯大庙会、民俗文化季等活动,推出小场景演艺项目,增加故事性、情节性、参与性,让传统文化与现代旅游紧密结合。

保护

建筑修缮

1956年-1987年期间,省政府、省旅游局等各级单位都曾拨款修缮蓬莱阁各建筑群。1982年,蓬莱阁水城及蓬莱阁被公布为第二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采用锚固、喷护、支砌相结合的综合治理措施开展了对丹崖山岩体的加固工程。之后蓬莱阁景区又陆续对蓬莱阁建筑进行了维修的翻新。2000年,蓬莱水城及蓬莱阁被山东省建设厅、文化厅公布为省级优秀历史建筑。

2013年初正式启动蓬莱阁油饰彩画维修工程,分批次对蓬莱阁古建筑群内的六大单体及附属建筑进行整体修缮,截止到2015年为止已完成丹崖仙境坊、人间仙境坊、龙王宫、蓬莱阁、仲连祠、天后宫等古建筑彩画修缮工程。

文物保护

2002年,蓬莱市本着“尊重历史、修旧如旧”的原则,在加强文物保护的基础上,启动水城保护利用项目。先征用土地动迁居民600余户,渔船迁港400多艘。2005年开始按照《蓬莱水城及蓬莱阁保护规划》的要求,恢复明代古城墙 1429 米,完成小海清淤11 万立方米,同时发掘出土三艘古船,修复小海岸堤 1400 米,恢复备都司府南营、东营兵营、校场、三官庙等古建筑群,新建蓬莱古船博物馆,修复关门口外防波堤,完成城墙外 5.2万平方米的绿化和生态停车场工程。

相关文化

编辑

蓬莱是中国古代海上求仙的策源地,从三仙山传说、方仙道的海洋崇拜,秦始皇汉武帝海上求仙,到道教的形成、兴盛,蓬莱的“仙文化”长盛不衰,从而构成了蓬莱景区深厚的神仙文化。

妈祖文化

妈祖也称天后,北方称为海神娘娘,是海峡两岸人民信奉的航海保护神,许多海外华人将妈祖视为祖国母亲的化身。妈祖生前好行善济世,常在海上救助遇险的船民,死后人们为其立祠祭祀,以示感念并祈求护佑。对妈祖的信仰最初在福建台湾等地盛行,随着南北海上航运的开展,逐步传到了北方,成为沿海渔民普遍崇信的海神之一。沿海地区建有大量的妈祖庙,北方最具有代表性的海神妈祖庙便是蓬莱阁古建筑群中的天后宫。相传农历正月十六是海神娘娘的生日,于是蓬莱沿海地区每年正月十六会有请海神娘娘巡游的习俗,民间称之为“走百病”。对妈祖的信仰体现了中华民族炎黄子孙特有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也成为海外华人民族认同的精神力量。据不完全统计,全球供奉妈祖的庙宇多达四千余座,信仰妈祖的信徒多达2亿人。妈祖文化已经成为传承人类文明、推动社会进步的世界性文化。

道教文化

蓬莱阁是蓬莱地区历代道教文化的集大成者,虽同时折射了佛、道、儒 三种传统文化的影子,但在蓬莱阁的神仙文化体系中,道教文化占据着主导地位。蓬莱阁景区的道教文化遗存集中展示了道教文化的众多内容,表现了不同时代人们对道教文化的认知、对道教哲学的反思与利用,也反映了古代老百姓对现实与理想的情感调和。由于历史的不断演进,朝代的不断变迁,再加上胶东沿海等特殊地域民俗的影响。使蓬莱阁景区的道教文化呈现出很多自己的特点。在蓬莱阁古建筑群之中,供奉有龙王、天后(妈祖)、八仙等神仙。这些神仙基本都是和蓬莱沿海百姓息息相关,他们在百姓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具有明显的蓬莱地域特色和实用主义特征。

神话传说

八仙过海

八仙分别为:铁拐李、钟离权、吕洞宾、张果老、韩湘子、何仙姑、蓝采和、曹国舅。相传吕洞宾、张果老、铁拐李、汉钟离等八位神仙,聚集在蓬莱阁,临海痛饮。大醉后,八仙各持宝器,兴波踏浪,渡海而去,最后留下“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传说。关于八仙的来历,其中有几位历史上有可考据的人物,如铁拐李相传是道士李玄、钟离权相传是汉代的钟离子、曹国舅在《宋仙列传》《神仙通鉴》等书中说其是宋代曹皇后的长弟曹景休。有关八仙的成仙原因大多依靠戏曲与民间传说来描绘,所以八仙是中国民间文学艺术的典型。八仙的造型,全依赖于舞台的形象,由舞台走向民间以后,再经民间艺人用雕塑、剪纸、刺绣等种种手段加以夸张,使得八仙形象鲜明。2008年06月,八仙传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访求仙药

蓬莱阁所处的丹崖山,是古代观看海市之胜的地方。海市即海市蜃楼,本是一种大气光学现象,但在古代人们解释不了其原理,便衍生出许多幻想,再加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奔走游说于各诸侯国之间,而长在渤海岸边的燕、齐迂怪的方士们,便以海市为由编织出了“三神山”的传说。相传,渤海中有三座神山,指蓬莱、方丈、瀛洲,山上不仅有用金银制作的宫阙,居住着神仙,还藏有一种不死之药。春秋战国时期,就曾有人到海上寻访三神山,均无果。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求大秦江山永固、个人长生不老,开始寻找神山,求长生不死药。据地方志记载,秦始皇曾登临丹崖山望仙,还留下刻石。汉代,汉武帝也为追求寻访求仙,寻找仙药,曾东巡登丹崖山,还在这里修筑了一座名为“蓬莱”的小城。

文物作品

相关诗文

题目

作者

朝代

内容

蓬莱镇

骆宾王

旅客春心断,边城夜望高。 野楼疑海气,白鹭似江涛。 结绶疲三入,承冠泣二毛。 将飞怜弱羽,欲济乏轻舠。 赖有阳春曲,穷愁且代劳

送朱司封知登州

梅尧臣

驾言发夷门,东方守牟城。 城临沧海上,不厌风涛声。 海市有时望,闾屋空虚生。 车马或隐现,人物亦纵横。 变怪其若此,安知无蓬瀛。 昨日闻公说,今日闻公行。 行将劝农耕,用之卜阴晴

登蓬莱阁

赵抃

山巅危构倚蓬莱,水阔风长此快哉! 天地涵容百川入,晨昏浮动两潮来。 遥思座上游观远,愈觉胸中度量开。 忆我去年曾望海,杭州东向亦楼台

望海

苏轼

东海如碧环,西北卷登莱。 云光与天色,直到三山回。 我行适仲冬,薄雪收浮埃。 黄昏风絮定,半夜扶桑开。 参差太华顶,出没云涛堆。 安期与羡门,乘风安在哉? 茂陵秋风客,劝尔麾一杯。 帝乡不可期,楚些招归来

海上书怀

苏轼

郁郁苍梧海上山,蓬菜方丈有无间。 旧闻草木皆仙药,欲弃妻弩守市阔。 雅志未成空自叹,故人相对若为颜。 酒醒却忆儿童事,长恨双凫去莫攀

观海

薛瑄

骢马晓辞莱子国,北上高岗俯辽碣; 辽碣万里天风寒,山溪二月凌澌结。 空极目春无边,春涛涌涌含春烟。 还从绝顶下长坂,高城忽起沧溟前。 沧溟倒浸红楼影,通衢四达尘埃静。 已应持节是明时,况复观风得佳境。 天空海阔霜台高,霜台逸思何飘飘。 巨鳌负山真浪语,大方见笑非虚谣。 乾坤俯仰高歌起,有物有名大莫比。 瀛海茫茫未足夸,真是人间一泓水

放舟蓬莱阁下

戚继光

三十年来续旧游,山川无语自悠悠。 沧波浩荡浮轻舸,紫石峻嶒出画楼。 日月不知双鬓改,乾坤尚许此身留。 从今复起乡关梦,一片云飞天际头

登蓬莱阁二首

崔应阶

其一

一别沧溟五十年,蓬莱今复辨桑田。 朱颜大药求难得,碧海青山境即仙。 阆苑不须烦鹤驭,蜃楼空自没苍烟。 垂髫犹记登瀛路,曾藉长风破浪还

其二

杰阁凌空实壮哉,凭栏纵目海天开。 三山云净仙迹渺,万里澄波贾舶来。 日出扶桑霞焕彩,月明珠岛蚌生胎。 梯航是处皆来享,不数鱼盐管子才

参考来源

碑刻藏品

蓬莱阁集中保存了明清以来的记事碑刻,约有四十方,涵盖了历史沿革、军事、经济、宗教、教育和民间信仰、外交等等。据不完全统计,蓬莱阁内历代登临题咏类的碑刻,达80多种,有100方以上,以明清时期的碑刻为主。这些登临题咏不仅赞美了蓬莱自然景观,且真草隶篆俱全。碑刻作者有苏轼、薛璀、左懋第、施闺章等文学家、诗人,还有戚继光、袁可立、李承勋等名将。蓬莱阁现存的碑刻以明清时期的为主,金代刻石仅存《海市诗》《书吴道子画后》。

内容由百科小编提供,本内容不代表globalbaike.com立场,内容投诉举报请联系全球百科客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globalbaike.com/4821/

(41)
词条目录
  1. 地理环境
  2. 位置境域
  3. 气候
  4. 地质
  5. 地貌
  6. 生物多样性
  7. 历史沿革
  8. 修建背景
  9. 修建过程
  10. 损坏和修复
  11. 成立景区
  12. 景区布局
  13. 主要景点
  14. 蓬莱阁古建筑群
  15. 前区
  16. 弥陀寺
  17. 丹崖仙境坊
  18. 中区
  19. 龙王宫
  20. 天后宫
  21. 三清殿
  22. 吕祖殿
  23. 后区
  24. 蓬莱阁主阁
  25. 蓬莱水城
  26. 三官庙
  27. 蓬莱古船博物馆
  28. 太平楼
  29. 田横山景区
  30. 其他景点
  31. 戚继光纪念馆
  32. 戚继光祠堂及牌坊
  33. 登州博物馆
  34. 开发与保护
  35. 开发
  36. 景区升级
  37. 旅游开发
  38. 保护
  39. 建筑修缮
  40. 文物保护
  41. 相关文化
  42. 妈祖文化
  43. 道教文化
  44. 神话传说
  45. 八仙过海
  46. 访求仙药
  47. 文物作品
  48. 相关诗文
  49. 碑刻藏品

轻触这里

关闭目录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