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庭坚

长期建档 锁定
本词条由“suifeng” 建档。

黄庭坚(1045年8月9日—1105年5月24日),洪州分宁(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人,字鲁直,小字绳权,自号山谷道人,黔安居士、晚号涪翁、人称黄太史、黄山谷、豫章先生、黄文节公。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江西诗派始祖。黄庭坚自小聪颖,熟读五经,七岁即能赋诗,少年时随舅父李常赴淮南游学,打下扎实的文学基础;英宗治平四年(1067年)中进士,调任汝州叶县尉,第二年赴任,因报到逾期被拘禁,直到年底才正式...

黄庭坚简介

编辑

黄庭坚(1045年8月9日—1105年5月24日),洪州分宁(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人,字鲁直,小字绳权,自号山谷道人,黔安居士、晚号涪翁、人称黄太史、黄山谷、豫章先生、黄文节公。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江西诗派始祖。黄庭坚自小聪颖,熟读五经,七岁即能赋诗,少年时随舅父李常赴淮南游学,打下扎实的文学基础;英宗治平四年(1067年)中进士,调任汝州叶县尉,第二年赴任,因报到逾期被拘禁,直到年底才正式上任,在叶县共任职三年多,他的原配妻子孙兰溪也逝于叶县;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黄庭坚参加四京学官考试,因成绩优异被任命为北京国子监教授,熙宁九年(1076年)任期届满,受文彦博赏识,举荐其继续留任,直到神宗元丰三年(1080年)才赴吏部改官任吉州太和县令。元丰六年(1083年)解官太和县令,调任德州德平镇的监镇官。元丰八年(1085年)年仅十岁的宋哲宗继位,由倾向旧党的高太后实际执政,黄庭坚于四月被诏为秘书省校书郎。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任《神宗实录》检修官,因此期间与作为旧党的苏轼关系密切,故此被视为旧党,最终因新旧党派之争而贬谪蜀中;徽宗崇宁元年(1102年)任太平州知州,上任几日即被罢官,崇宁二年(1103年)因“幸灾谤国”获罪而被除名,流放宜州,崇宁四年(1105年)卒于宜州;高宗绍兴二十九年(1159年)追授直龙图阁学士加太史,恭宗德佑元年(1275年)谥封“文节”,后人尊为“黄文节公”。

黄庭坚是江西诗派的代表人物,他继承了杜甫的现实主义传统,提出文章修辞应做到“无一字无来处”。他推崇杜甫作为江西诗派的“一祖”,自己与陈师道、陈与义一起形成了江西诗派的“三宗”。元祐年间,黄庭坚、张耒、晁补之、秦观四人游学于苏轼门下,史称“苏门四学士”,四学士外加陈师道、李廌,又称“苏门六君子”。他的诗与苏轼齐名,并称“苏黄”;词与秦观齐名,号秦七、黄九;他的诗文主要收录于《豫章黄先生文集》,现存诗歌有1956首,词约180多首。他的词集收录版本众多,各版本收录数量不一,书法方面,与苏轼、米芾和蔡襄并称“宋四家”。他的传世书法作品主要分为刻帖与墨迹两部分,具体数量已不可考,包括《诸上座帖》《松风阁诗》《廉颇蔺相如传》《花气诗帖》等。

黄庭坚生平

编辑

家世背景

黄庭坚生于仁宗庆历五年(1045年),卒于徽宗崇宁四年(1105年),江西省修水县双井村人,原籍婺州金华(今浙江省金华市)。祖父黄湜为仁宗嘉祐二年(1057)进士,任给事中,赠通奉大夫、朝散大夫,其第三子黄庶即黄庭坚的父亲。黄庶,字亚夫、亚父,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年)进士,长期在州郡任属官,官至代理康州(今广东省德庆县)知府,崇尚杜甫、韩愈,著有《伐檀集》二卷。黄庭坚的母亲是建昌(今江西修县)望族李东的女儿,通经史、书画。黄庭坚的家族人材辈出,宋朝时仅双井黄氏一族就有48名进士,其中5名官至尚书,被誉为“华夏进士第一村”。

童萌时期

宋仁宗庆历五年六月十二日(1045年7月28日),黄庭坚出生于江西省修水县双井村,自小受家学熏陶,五岁时即开始读《五经》并背诵如流,七岁时作了一首《牧童诗》:“骑牛远远过前村,吹笛风斜隔岸闻,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八岁时,黄庭坚父亲黄庶有友人要赴科举考试,大家都作诗为其送行,黄庶命黄庭坚也一起来作诗,黄庭坚很快作成:”君到玉皇香岸前,若问旧时黄庭坚,谪在人间今八年。”

淮南游学

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黄庭坚就读于家乡双井村的芝台书院,嘉祐三年(1058年),黄庭坚的父亲黄庶病逝,因为父亲的去世,家境窘困,他只能随母回到外婆家居住。

嘉祐四年(1059年),黄庭坚随舅父李常赴淮南游学,《跋王子予外祖刘仲更墨迹》云:“某十五六时游学淮南间。”当时李常任涟水军转般仓,涟水军属淮南东路。黄庭坚在这样的良好学习环境下,得以博览群书,打下扎实的文学基础。

嘉祐六年(1061年),黄庭坚跟随李常在扬州时结识了孙觉,并得到他的赏识,孙觉非常推崇杜甫,在一次与诗人王平甫关于杜甫与韩愈的争论中,孙觉发现了黄庭坚的才华,从此非常赏识他,之后将女儿孙兰溪许配给他。黄庭坚对孙觉的知遇教诲之恩也是感念不尽的。

科举中第

宋仁宗嘉祐八年(1063年),黄庭坚参加洪州乡试,名列乡元(乡试第一名)。嘉祐九年(1064年),黄庭坚赴京参加礼部省试,落第而归。

宋英宗治平三年(1066年),黄庭坚再次参加乡试,这次的诗题是《野无遗贤》,主考官是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李询,当他读到黄庭坚诗中的“渭水空藏月,傅岩深锁烟”一句时,不禁拍手赞叹:“此人不惟文理冠场,翌日当以诗名擅四海。”黄庭坚于是再次名列乡元。

治平四年(1067年),黄庭坚赴汴京(今河南省开封市)参加礼部考试,中第三甲进士,调任汝州叶县(今河南省平顶山市)尉。

初入仕途

宋神宗熙宁元年(1068年)春,黄庭坚被调到汝州叶县任职,但他直到九月才到任,因延误报到期限,当时前朝宰相富弼在汝州任职,依法将黄庭坚拘禁,直到年底才释放就任。

熙宁二年(1069年),黄河以北发生地震和水灾,灾民纷纷涌入汝州叶县一带,富弼下令救济灾民,黄庭坚作为县尉,奔走安顿,眼见灾民的疾苦,有感而作《流民叹》,对灾民表达了深切的同情。

熙宁三年(1070年),黄庭坚的妻子孙兰溪不幸病逝于叶县,他写下《红蕉洞独宿》表达无尽的哀思。

熙宁五年(1072年),黄庭坚参加四京学官考试,因为成绩优异,被任命为北京(今河北省大名县)教授,次年与诗人谢景初相识,并续娶其女谢介休为妻,谢介休不幸于元丰二年(1079年)病逝,为黄庭坚留下一女黄睦。熙宁九年(1076年),当时留守北京的老太师文彦博非常赏识他,举荐他连任,因而黄庭坚直到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年)才赴吏部改官任吉州太和县令。

太和主政

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年),黄庭坚携全家从汴京到吉州太和县(今江西省泰和县)赴任,路过安徽途中他浏览了怀宁县的潜山,潜山是佛教与道教圣地,上有南朝梁代宝志禅师所建山谷寺,寺东北有禅宗三祖僧璨大师塔,故此寺又称三祖寺,潜山又名三祖山。且其地又有祠祀道教中的“九天司命真君”,故潜山又名司命山。可说是佛道两家的圣地,黄庭坚有感于此,写下:“行憩宝公井,瞻礼璨师塔”,他心向神往,从此自号“山谷道人”。

元丰四年(1081年),黄庭坚到达吉州太和县上任,在任期间,正值朝庭加紧实施王安石新法,推行食盐专卖政策,这项政策本意是为了限制大地主的土地兼并及对民众的重利盘剥,但是新法在实施过程中因为不法官吏为了谋求暴利和向上司邀功,不顾百姓的实际需要和购买能力,屡屡多报数量,再高价摊卖给百姓,导致民不聊生,黄庭坚在诗作《上大蒙笼》《劳坑入前城》中对这一盐法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另摘取后蜀末代皇帝孟昶《戒石铭》中的句子:”尔俸尔禄,民脂民膏,下民易虐,上天难欺。”体现了黄庭坚仁政爱民的思想。

元丰六年(1083年),黄庭坚解官太和县令,调任德州德平镇的监镇官(今山东商河县德平镇)。

元丰七年(1084年),黄庭坚的儿子黄相出生,这一年的三月,他在路过泗州(今江苏省旴眙县附近)僧伽塔时,于塔前写了一篇《发愿文》,从此戒荤吃素。抵达德平后,当时的德州通判赵挺之正欲在德州推行新法中的市易法,而黄庭坚认为德州镇小民贫,经不起新法的搜刮。这一分歧导致之后双方不和的局面,以至于后来赵挺之罗织罪名,导致黄庭坚贬死宜州。

入职京师

元丰八年(1085年)三月,宋神宗驾崩,年仅十岁的太子赵煦继位,即为宋哲宗,因年幼,由太皇太后高氏执政,高氏在政治上倾向旧党,她将王安石一派的新政势力一并扫除,起用司马光、吕公著为相,史称“元祐更化”。黄庭坚于四月被诏为秘书省校书郎。

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三月,经司光推荐,黄庭坚与司马康、范祖禹共同校定《资治通鉴》,十月,被诏任为神宗实录院检讨官、集贤校理。

元祐二年(1087年),苏轼想举荐黄庭坚为翰林学士,未能成功,最终黄庭坚被授予著作佐郎,苏轼的举荐遭到了赵挺之的攻击,他称黄庭坚“轻薄无行,少有其比”,并在奏疏中对苏轼和黄庭坚横加攻击。

元祐三年(1088年),由于赵挺之的攻讦,黄庭坚在升迁著作郎后很快又被取消,维持原著作佐郎职务。这一年,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和张耒同任馆职,史称“苏门四学士”。

元祐六年(1091年),黄庭坚参与编写的《神宗实录》完成,朝廷嘉奖编撰人员官升一级,黄庭坚由著作佐郞升为起居舍人,但这一诏命又被中书舍人韩川驳回,他认为黄庭坚“轻翾浮艳,素无士行”。在接连的政治逆境下,黄庭坚已无心仕途,他先上了一道《辞免转官状》,未获准许,接着又上 了一道《乞回授恩命状》,乞求将朝庭的恩宠转授给自己的母亲,于是其母亲被封为安康郡太君,而他自己一再要求外任,不愿在京城为官。这一年的六月,黄庭坚的母亲病逝,朝庭赐钱物给其办丧事,他只得中断职务护母丧回乡,第二年正月到家,五月又得知叔父黄廉于京城病故,接连的打击更增加了他的悲痛之情。

元祐七年(1092年),因宰相吕大防在元祐四年提举修《神宗实录》,元祐七年又兼修《神宗皇帝正史》,他举荐黄庭坚与秦观为正史编修官,黄庭坚不想在深陷是非之地,于是在这年九月母亲守丧期满后上奏请求免去自己编修官的职务,第一次请求未获批准,他又上了《第二辞免状》诉说自己疾病缠身,退意坚决。

元祐八年(1093年)二月,黄庭坚在修水双井安葬了母亲,于母亲墓旁建“永思堂”居住。九月,太皇太后高氏驾崩,十月宋哲宗亲政,次年四月改元为绍圣。宋哲宗在高太后执政时长期处于无权地位,随着年岁渐长,他的不满也在加深,待到亲主国政,他将王安石时期新党被贬者纷纷召回,而元祐时期的旧党官员被相继贬逐。政治斗争越发趋向党派之争。

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年),黄庭坚先后被任命为宣州(今安徽省宣城市)知州、鄂城(今湖北省鄂州市)知州,均未报到上任。同时《神宗实录》因为是旧党执政时编撰,也受到新党的攻击。绍圣元年闰四月章惇就任宰相后即奉诏举修《神宗皇帝实录》、《国史》,蔡卞、曾布、林希同修。他们一致声讨黄庭坚等人编修的《神宗实录》是”谤史“,必须重修。故此,朝庭下诏对编修人员进行审查,刚服丧期满的黄庭坚应诏来到陈留(今河南省开封市陈留镇),等于罢去了他的一切官职,只给他安了一个管理亳州(今安徽省亳州市)明道宫的闲职,且责令居住于开封境内接受国史院的审查。蔡卞等还从《神宗实录》里摘出了千余条材料以罗织罪状,但绝大部分没有凭据,经过反复考证核实,仅剩二三十琐事,面对罗织的罪状,黄庭坚镇定从容据理反驳。十二月,终以“类多附会奸言,诋熙宁以来政事”获罪,贬涪州(今重庆市涪陵区)别驾,黔州(今四川省彭水县)安置,贬谪令下,“左右或泣,公色自若,投床大鼾,即日上道。”

贬谪蜀中

绍圣二年(1095年)正月,黄庭坚离开陈留前往黔州,兄长大临陪同,于四月到达,住在开元寺的摩围阁中,期间经过江陵(今湖北省荆州市),住在江陵承天寺,住持智珠禅师准备将寺院的旧塔拆去重建一座新塔,希望建成后由黄庭坚作记。秋天时,二弟叔达携家眷及黄庭坚之子黄相及黄相之母来到黔州。

绍圣四年(1097年)十二月,黄庭坚的外兄张向任提举夔州(今重庆市奉节县)路常平,朝庭为避亲嫌,下诏将黄庭坚迁移戎州(今四川省宜宾市)。

元符元年(1098年)三月黄庭坚离开黔州,六月初至戎州,住在南寺无等院。

元符二年(1099年)初春,黄庭坚于城南租屋居住,题为“任运堂”,又在无等院借地盖屋,名为“槁木寮”“死灰庵”。他的《任运堂铭》充分表达他当时的心境:“余已身如槁木,心如死灰,但不除须发,一无能老比丘,尚不可邪?”

元符三年(1100年)哲宗驾崩,亲政仅六年,未留下子嗣,其弟端王赵佶即位,即宋徽宗,皇太后向氏听政,倾向旧党。五月,黄庭坚恢复官职,任命为宣德郎,监鄂州在城盐税,并还所得勋赐,十月,又任命为奉议郎,签书定国军节度判官。十二月,他离开戎州东归,船过江安(宜宾所辖县),县令石信道热情挽留,并将女儿许配给黄庭坚的儿子黄相。

元符四年(1101年)正月,皇太后向氏驾崩,徽宗亲政,改元建中靖国,起用新党,旧派再落。五月,蔡京入朝为尚书左丞,赵挺之为尚书右丞,七月,蔡京进为右仆射,登上相位,并加紧了对旧党人士的政治清算。这一年春天,黄庭坚从江安东下,三月被改任舒州(安徽省潜山市)知州,四月又封他为吏部员外郎并召入京,他以自己体弱多病坚辞不就,接连上表请求差遣外郡。

最后时光

宋徽宗崇宁元年(1102年)六月,黄庭坚受命领太平州知州,九日到任,十七日即被罢官。罢官的第二天,州官衙门设宴为他送行,黄庭坚即席赋《木兰花令》表达他对于升沉交替,一切都是过眼云烟的复杂微妙心态。九月,蔡京开列司马光、文彦博、苏轼、黄庭坚等一百二十人,立党人碑于端礼门,称为“元祐奸党”,碑由徽宗手书,称为“元祐奸党碑”。

崇宁二年(1103年)四月,下诏销毁范祖禹《唐鉴》及三苏、黄庭坚、秦观文集(《宋史·徽宗纪》)。在这之前的两年,江陵的承天塔已建成,黄庭坚应当年智珠禅师之约作《承天禅院塔记》,江陵知府马珹在承天寺宴请同寮,请众人观摩碑文,当时江陵的转运判官陈举看到碑尾所书仅有“买石者:邹永年、篆额者:黄乘、作记者:黄某、立石者:马城”,想也署上自己的名字,黄庭坚没有答应。陈举从此怀恨在心,伺机报复,他了解到黄庭坚与赵挺之宿有嫌隙,就挑剔《承天禅院塔记》中的字句,罗织出“幸灾谤国”的罪名,十一月底,黄庭坚被除名,遣送宜州(广西宜山县)编管。

崇宁三年(1104年)五六月间,黄庭坚只身抵达宜州,初期租住在城西,十一月,在当地官府的命令下,迁入城南居住。

崇宁四年(1105年),宋徽宗大赦元祐党人,黄庭坚也在被赦之列,由宜州迁往永州,但他未接到诏令,于九月已病逝于宜州。宋徽宗于九月封黄庭坚妻为兰溪县君,继室为介休县君,子黄相为中奉大夫。

崇宁五年(1106年),大赦元祐党人,下令废除“元祐奸党碑”,同年黄庭坚恢复官职为奉议郎。

大观三年(1109年),好友苏伯固(苏坚)、蒋湋(蒋彦回)护其灵柩从宜州归葬修水双井黄氏祖茔之西。

身后荣享

宋高宗绍兴元年(1131年),追封黄庭坚为直龙图阁,对他的后人也优待有加。(黄㽦《山谷先生年谱》)

绍兴三年(1133年),进士李康仲(黄庭坚的外孙)特补为将仕郎。

绍兴二十九年(1159年),特别追封黄庭坚为直龙图阁学士加太史。

宋恭宗德佑元年(1275年)。黄庭坚谥封文节,后世人称黄文节公。

黄庭坚成就与影响

编辑

北宋末年,吕本中作《江西诗社宗派图》,将黄庭坚等二十五位诗人归为“江西诗派”(因大多数人为江西籍),该诗派是在北宋元祐诗歌高潮的影响下形成的,宋诗总体是渊源于唐诗的,而宋诗时代风格的创新意识来自于北宋中期,第二个创新高峰在元丰、元祐时期,黄庭坚就处于这一时期,他既吸收中晚唐格律诗的艺术成就,又继承中唐韩愈、孟浩然及北宋欧阳修、苏舜钦等人在古体方面的探索成果,形成荟萃百家而自成一家的艺术成就,使得他成为江西诗派的宗祖。诗派成员奉黄庭坚的“夺胎换骨”“点铁成金”为创作纲领,并提出“宁拙勿巧,宁朴勿华,宁粗勿弱,宁僻勿俗”的观点,可以说彻底延续了黄庭坚诗歌创作上那种追求不落俗套、奇崛清新的创作风格。

黄庭坚的书法,在宋代就已产生很大影响,当时有“山谷翰墨满江南”之说。黄庭坚在书法理论上提倡“自成一家”,开创了“以禅喻书”的品评方式,他的书法创作成就体现在行书与草书,在笔法、结构、章法上均有所创新。元代赵孟頫说:“黄太史书如高人胜士,望之令人敬叹。”(《赵氏铁网珊瑚》卷五)到明代沈周、文徵明都曾学习黄庭坚书法。郑板桥更是从黄庭坚的书法中领悟画竹奥妙。近代康有为也说:“宋人书以山谷为最,变化无端,深得《兰亭》三昧,至其神韵绝俗,出于《鹤铭》而加新理。”(《广艺舟双辑》卷六),皆给予他很高的评价。

内容由suifeng提供,本内容不代表globalbaike.com立场,内容投诉举报请联系全球百科客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globalbaike.com/574/

Like (28)
词条目录
  1. 黄庭坚简介
  2. 黄庭坚生平
  3. 家世背景
  4. 童萌时期
  5. 淮南游学
  6. 科举中第
  7. 初入仕途
  8. 太和主政
  9. 入职京师
  10. 贬谪蜀中
  11. 最后时光
  12. 身后荣享
  13. 黄庭坚成就与影响

轻触这里

关闭目录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