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变质作用类型
- 2 变质岩特征
- ▪ 变质岩的重结晶非常明显
- ▪ 变质岩具有特定的结构构造
- 3 变质岩的成分
- ▪ 化学成分
- ▪ 矿物成分
- 4 变质岩结构
- ▪ 变余结构
- ▪ 变晶结构
- ▪ 变质岩命名的基本顺序
- ▪ 变质岩命名的基本事项原则
- ▪ 变质岩英文命名
- ▪ 变质岩英文命名系统
- ▪ 命名规则
- 7 变质岩的分布及矿产资源
- ▪ 变质岩分布特征
- ▪ 变质岩的矿产
- 8 变质岩学
- 9 参考资料
变质岩(metamorphic rock)是地球上已经存在的岩石(岩浆岩、沉积岩)经过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变质岩根据原来岩石的类型划分为由岩浆岩变质形成的正变质岩(orthometamorphite)和由沉积岩变质形成的副变质岩(parametamorphite)两大类。变质岩在形成过程中基本上处于固态,在地壳深处受物理和化学条件的改变(温度、压力、剪切应力或化学性质活泼的气体、液体的影响)使原来原来岩石的结构、构造或矿物成份等发生变化而形成的新的岩石。
变质岩的形成
编辑形成原因
变质岩本来源于地壳中已经形成的岩石,经过变质作用,使其形态或结构发生改变。具体来说就是岩石在地球内部受温度、压力、应力及化学活动性流体等的影响,其原岩组分、矿物组合、结构、构造等发生物质成分的迁移和重结晶,形成新的矿物组合,这种组合在新的压力-温度条件下具有热力学稳定性,这种转变基本是在固态下完成,高温变质作用会导致变质岩主岩部分熔化,但变质岩不会从硅酸盐熔体中结晶出来。
形成过程
变质岩主要是受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在地壳中的原岩受地球内力作用(主要包括温度、压力、应力的变化)的影响,导致原岩的环境发生改变,使其结构、构造或矿物成份发生改变而形成新的岩石。原岩受到高温、高压、富含矿物质的热流体或更常见的是这些因素的某种组合影响时,原岩会发生实质性的变化。原岩可能会被压扁、折叠、涂抹甚至于进入岩石的流体发生反应,原岩在反应的过程中不会被融化,但其成分会发生改变或矿物成分重新排列而形成变质岩。
形成条件
变质岩的形成条件主要由地质条件和物理化学条件两部分组成。
地质条件
地质条件主要由地质构造背景、原岩建造和变质热液三部分组成。
地质构造背景。变质岩主要是一般形成于于地球深处或构造板块交汇处,在空间和成因上都与地壳地质构造单元有关,活动强烈的板块所形成的变质岩矿床也最为广泛。
原岩建造。原岩建造的含矿性是形成变质矿床的物质基础,原岩的成分含量与变质岩的的形成类型有着重要的关系。
变质热液。变质作用过程中形成的变质热液对变质岩的形成有着重要的控制作用,在不同的条件下进入不同的成分可以形成不同种类的变质岩矿石。
物理化学条件
变质作用发生时,原岩所处的物理化学条件会发生变化,主要与温度、压力、应力及化学活动性流体等因素有关,其中温度和压力的变化是引起变质岩形成的最主要的热力学因素,它们常相互关联相互制约共同发生作用。
变质作用
定义
变质作用(metamorphism),是指地壳中的岩石受到构造运动、岩浆活动或地壳内热流变化以及陨石冲击地球表面的影响,改变原岩所处环境和形成条件,使原岩矿物成分和结构构造发生变化的作用。
影响因素
变质作用的因素是引起岩石变质的外部因素,促使岩石地质环境改变的因素有很多,如岩层埋深加大、强烈构造挤压、板块俯冲碰撞、遭遇岩浆侵等都可以造成区域性的温度场、压力场、物质化学平衡等发生变化,因此通常把温度、压力、化学活动性流体、时间等视为变质作用的重要因素,变质过程中各个因素并不是独立存在而是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不同地质条件下,在不同变质时期内,主导因素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变质作用。
变质作用方式
变质作用的方式分为重结晶作用、变质结晶作用、变形作用、变质分异作用、交代作用。
变质作用类型
变质作用的类型分为区域变质作用、动力变质作用、接触变质作用、气-液交代变质作用、冲击变质作用。
变质岩特征
编辑变质岩的重结晶非常明显
层状片麻岩
变质岩由岩浆岩、沉积岩受到地壳变动或熔融岩浆的高温高压作用变质而成,岩石在高温高压的作用下,矿物重新结晶排列,从而改变岩石的结构和使矿物的成分发生变化。
变质岩具有特定的结构构造
大部分的变质岩(大理岩、石英岩除外)都具有片理,岩石中的矿物呈片状平行排列,易于分裂成薄片,并可根据这个特点分为叶状和无叶状两种变质岩的基本类型,常见的片状类型有片麻岩、千枚岩、页岩和板岩等,常见的无叶状类型主要有大理石和石英岩。
无叶状大理石
变质岩的成分
编辑化学成分
变质岩的化学成分主要由二氧化硅(SiO2)、三氧化二铝(Al2O3)、三氧化二铁(Fe2O3)、氧化铁(FeO)、氧化锰(MnO)、氧化钙(CaO)、氧化镁(MgO)、氧化钾(K2O)、氧化钠(Na2O)、水(H2O)、二氧化碳(CO2)以及二氧化钛(TiO2)、五氧化二磷(P2O5)等构成,成分间的的具体含量主要取决于其成因和变质程度,不同种类的变质岩其化学成分含量各不相同,如超基性岩形成的变质岩中SiO2含量约为35% ~78%;沉积岩(石英砂岩、硅质岩)形成的变质岩中SiO2可能大于80%;纯石灰岩形成的变质岩中SiO2含量可能为0。
常见变质岩化学成分(WB/%)
类型 | 岩石名称 | SiO2 | TiO2 | Al2O3 | Fe2O3 | FeO | MnO | MgO | CaO | Na2O | K2O | H2O | P2O5 | CO2 |
泥质 | 角岩 | 69.66 | 0.94 | 22.01 | 1.12 | 0.01 | 0.02 | 0.06 | 0.51 | 0.49 | 0.70 | 3.47 | 0.04 | 0.23 |
板岩 | 51.38 | 1.22 | 23.89 | 2.05 | 5.01 | 0.02 | 2.71 | 0.24 | 0.59 | 7.08 | 4.66 | 0.01 | 0.14 | |
片岩 | 64.65 | 0.03 | 27.89 | 0.02 | 0.72 | - | - | 0.20 | 0.04 | 0.01 | 6.12 | - | 0.08 | |
长英岩 | 片麻岩 | 70.75 | 0.60 | 13.76 | 1.59 | 2.01 | 0.11 | 1.51 | 2.54 | 4.54 | 1.80 | 0.55 | 0.16 | 0.08 |
变粒岩 | 72.69 | 0.45 | 12.50 | 2.15 | 0.93 | 0.15 | 0.75 | 2.71 | 5.20 | 0.90 | 1.12 | 0.22 | 0.23 | |
麻粒岩 | 0.28 | 0.75 | 12.53 | 0.42 | 8.89 | 0.18 | 7.93 | 1.64 | 2.30 | 2.41 | 1.40 | 0.06 | 0.22 | |
钙质 | 大理岩 | 1.91 | 0.08 | 0.53 | 0.31 | 0.04 | 0.03 | 1.60 | 52.60 | 0.13 | 0.09 | - | 0.26 | 42.0 |
基性 | 榴灰岩 | 47.59 | 2.77 | 13.20 | 1.85 | 11.6 | 0.29 | 5.03 | 10.5 | 1.44 | 0.29 | 0.85 | 0.32 | 4.27 |
镁质 | 蛇纹岩 | 42.42 | 0.02 | 1.06 | 1.26 | 4.96 | 0.07 | 37.9 | 0.04 | 0.02 | 0.02 | 11.7 | - | 0.11 |
参考资料 |
矿物成分
变质岩中的常见矿物包括石英、长石、云母、方解石和角闪石等主要造岩矿物,其常见的种类有含铝的硅酸盐矿物、不含铁的镁硅酸盐矿物、复杂的钙镁铁锰铝的硅酸盐矿物、纯钙的硅酸盐矿物和特殊矿物。其矿物的成分主要由原岩成分和变质条件所影响,不同的变质条件下形成不同的变质岩,按其成因划分可分为稳定矿物和不稳定矿物,稳定矿物是在一定变质条件下形成的稳定平衡的矿物,稳定矿物可以是原岩中就有的经过变质后仍存在的矿物,也可以是原岩中不存在新生成的矿物;不稳定矿物是由反应不彻底形成部分残留下的残余矿物。根据矿物的稳定范围还可将变质岩矿物分为特征变质矿物和贯通矿物,特征变质矿物是对变质条件敏感易于变质的矿物,常成为变质岩形成的指示矿物,如红柱石、蓝晶石等;贯通矿物是在较大范围的温度压力条件下形成的较为稳定的矿物,如方解石、石英等。
不同原岩在变质作用下出现的矿物成分
系列 | 原岩类型 | 化学成分特征 | 矿物成分 |
富铝系列 | 泥质沉积岩(黏土岩、页岩等) | 富铝、贫钙、Al2O3与CaO+Na2O比值高,K2O含量大于CaO | 特有矿物为铁铝榴石、硬绿泥石、蓝晶石、红柱石、矽线石、堇青石 |
长英质系列 | 富铝、贫钙、Al2O3含量较富铝系列较低,SiO2含量较高 | 常见矿物以石英、长石为主,其余与富铝系列相似 | |
碳酸盐系列 | 各种石灰岩及白云岩等 | 富含CaO、MgO、Al2O3 FeO、SiO2等,含量低且变 化极大 | 常见矿物以方解石、白云石为主,可出现各种不同的钙镁的硅酸盐或铝硅酸盐,如滑石、蛇纹石、镁橄榄石、透闪石、透辉石、硅灰石、方柱石、金云母、符山石、钙铝榴石、黝帘石、斜长石等 |
基性系列 | 基性岩浆岩(含火山碎屑岩)、铁质白云质泥灰岩 | 富钙、镁、铁,含一定量的 Al2O3,缺少K2O、Na2O | 常见矿物有斜长石、石英、绿帘石、绿泥石、蛇纹石、阳起石、普通角闪石、透辉石及紫苏辉石等,偶现方柱石、铁铝榴石等 |
超基性系列 | 超基性岩浆岩、部分富镁沉积岩 | 富镁,贫钙、铝和硅 | 常见矿物有滑石、蛇纹石、透闪石、镁铁闪石、镁铝榴石、橄榄石、尖晶石、顽火辉石、菱镁矿及碳酸盐等 |
参考资料 |
变质岩结构
编辑变质岩的结构按成因分为变余结构、变晶结构、交代结构、破碎变形结构4类。
变余结构
变余结构是指在变质过程中由于重结晶、变质结品作用不完全,原岩特征被部分保留的结构,如泥质砂岩变质以后,泥质胶结物变成绢云母和绿泥石,而其中碎屑物质(如石英)不发生变化,便形成变余砂状结构。变余结构常见于变质程度较浅的变质岩中,受温度和压力分布不均的较深变质岩也有可能出现变余结构,变余结构的命名在原岩结构之前加前缀“变余”二字,常见的变余结构分类有变余砾状结构、变余砂状结构、变余粉砂结构、变余斑状结构、变余辉绿结构、变余凝灰结构等。
变晶结构
变晶结构是岩石在固态条件下由重结晶和变质结晶作用形成的结构。
变晶结构分类
分类依据 | 类型 | 特征 | 参考资料 | |
变晶矿物的粒度 | 变晶矿物颗粒相对大小 | 等粒变晶结构 | 变晶矿物颗粒大小近于相等 | |
不等粒变晶结构 | 变晶矿物的大小不相等且呈连续变化 | |||
斑状变晶结构 | 在细粒的变晶矿物中分布有较大的变晶矿物 | |||
变晶矿物晶粒绝对大小 | 粗粒变晶结构 | 颗粒的平均直径大于3毫米 | ||
中粒变晶结构 | 颗粒的平均直径大于1~3毫米 | |||
细粒变晶结构 | 颗粒的平均直径大于1毫米 | |||
变晶矿物的颗粒形状 | 粒状变晶结构 | 又称花岗变晶结构,主要由粒状矿物(近等轴状)组成 | ||
鳞片变晶结构 | 大部分变晶矿物呈两向延伸的鳞片状 | |||
角岩结构 | 泥质岩石经由接触热变质作用形成的隐晶质变晶结构(显微花岗变晶结构)。灰黑色、质地均一致密、坚硬、呈块状构造,似牛角 | |||
柱状变晶结构 (纤状变晶结构) | 变晶矿物呈一向延伸的长柱状、纤维状,呈柱状的为柱状变晶结构,如角闪石、辉石;呈纤维状的为纤维状边境结构,如矽线石、阳起石 | |||
变晶矿物的相互关系 | 包含变晶结构 | 较大的变晶矿物中含细小的矿物颗粒 | ||
锦状变晶结构 | 很多细小的颗粒呈现出筛网状 | |||
残缕结构 | 较大的变晶矿物中包裹的细小矿物颗粒呈平直或波状定向排列,且与变斑晶外面呈定向排列的基质矿物断续相连 |
交代结构
交代结构是由交代作用形成的结构,原岩中的成分被分解形成新生矿物,多见于高级变质岩中,一般在显微镜下才可以看到。
交代结构分类
类型 | 特征 | 典型交代结构 | 参考资料 |
交代蚕食结构 | 两种矿物之间互相接触形成交代关系时,交代矿物以不规则的外形伸入被交代矿物中,接触界线通常很不规则,呈港湾状或锯齿状 | 斜长石被钾长石交代 | |
交代残留结构 | 交代作用不完全,新的交代矿物中残留了零星被交代的矿物 | 混合岩化片岩中,新生矿物钾长石残留了原来的黑云母和石英 | |
交代假象结构 | 原岩被新生的交代矿物完全取代,但仍保留原岩的形态、晶型 | 硅化绿泥石化安山岩中原有的辉石斑晶被玉髓和叶绿泥石交代,仍保留辉石假象 | |
交代净边结构 | 交代作用的两种矿物接触边缘,有一个表面干净的净边 | 斜长石与钾长石相接触的边缘,有一个表面干净的斜长石银边或环带 | |
交代穿孔结构 | 交代作用过程中,新生成的矿物在原岩晶体中呈呈浑圆形或乳滴状零星分布,形如穿孔 | 混合岩由交代作用形成的石英呈浑圆形或乳滴状 分布在斜长石和其他矿物之中形成穿孔结构 | |
交代蠕虫结构 | 交代作用形成的新矿物在原岩晶体中呈微小蠕虫状结构 | 斜长石与钾长石接触在接触带附近的斜长石中分布有新生的蠕虫状石英嵌晶 | |
交代斑状结构 | 交代成因的矿物呈大小不一的自形斑晶、眼球状、不规则状斑晶出现 | 混合岩中交代成因的斜长石(奥长石)斑晶 | |
交代条纹结构 | 原来的斜长石被后来的钾长石所交代,在钾长石中包有较小的斜长石个体,二者交生,具有相同的消光位 | 混合花岗岩中斜长石残留体或残留条纹沿微斜长石(钾长石)解理分布 |
碎裂结构
碎裂结构又称为压碎结构,是原岩在收到定向压力作用下,超过其矿物强度极限而使其发生破碎、变形而形成的结构。按照破裂程度可分为碎裂结构、碎斑结构和糜棱结构。
碎裂结构分类
类型 | 特征 | 参考资料 |
碎裂结构 | 原岩在应力作用下发生裂隙、裂开,进而发生破碎,形成许多棱角状或次棱角状大碎块,在接触处形成许多小碎粒,矿物颗粒呈不规则锯齿状、棱角状 | |
碎斑结构 | 原岩破碎较为强烈,多为细小颗粒,在细小碎粒中残留部分较大矿物碎粒,因像斑品而称为碎斑,形状不规则,具有撕碎状边缘 | |
糜棱结构 | 原岩受应力十分强烈,矿物颗粒几乎全部破碎呈微粒状,表现似流动构造,破碎的颗粒呈明显的定向排列,残留少量较大矿物碎片 |
变质岩构造
编辑变质岩的构造是识别变质岩的重要标志,是指由岩石组成部分在空间上的排列和分布所反映的岩石构成方式,根据变质岩成因可划分为变余构造、变成构造和混合岩化构造三大类。
常见变质岩构造类型
构造分类 | 特征 | 类型 | 构造类型 | 构造特征 | 参考资料 |
变余构造 | 岩石经变质后仍保留有原岩的部分构造特征,是恢复原岩的重要依据 | 正变质岩 (原岩为岩浆岩) | 变余气孔构造 | 具有气孔构造 | |
变余杏仁构造 | 具有杏仁构造 | ||||
变余流纹构造 | 不同颜色、拉长的气孔定排列 | ||||
副变质岩 (原岩为沉积岩) | 变余层理构造 | 具有层理特征 | |||
变余波痕构造 | 具有波痕特征 | ||||
变余雨痕构造 | 具有雨痕特征 | ||||
变余泥裂构造 | 具有泥裂特征 | ||||
变成构造 | 由变质作用的变形作用和重结晶作用形成的构造 | 变质结晶定向排列 | 板状构造 | 破裂面平坦光滑,易形成薄板,伴有轻微重结晶,肉眼不可分辨 | |
千枚状构造 | 结晶程度较板状构造强,裂开面密集且有皱纹,具丝绢光泽,常见具挠曲和小褶皱 | ||||
片状构造 | 由鳞片状、柱状和部分粒状矿物定向排列呈薄面状 | ||||
片麻状构造 | 以粒状变晶矿物(石英、长石矿物)为主,呈断续分布状态,其间夹杂以鳞片状、柱状变晶矿物 | ||||
变质结晶不定向排列 | 块状结构 | 矿物无定向排列,也不能定向开裂;矿物成粒状晶质结构 | |||
斑点状构造 | 岩石中由于某些组分的聚集,形成不同形状和大小的斑点 | ||||
混合岩化构造 | 由基体和脉体两部分组成,基体为原岩,呈暗色;脉体为新生矿物,呈浅色 | 角砾状构造 | 岩石中基体呈大小不等的角砾状,脉体在角砾之间呈胶结物的状态出现 | ||
树枝-网状构造 | 岩石中脉体呈树枝状分布在基体中,如脉体较多则形成网状构造 | ||||
眼球状-串珠状构造 | 脉体呈大小不等的眼球型分布在基体中,眼球状脉体较多时常形成串珠状构造 | ||||
条带状构造 | 脉体与基体呈条带状互层分布 | ||||
肠状-褶皱装构造 | 脉体呈肠状或蛇形弯曲形态分布于基体中,或脉体与基体揉皱成褶皱状 | ||||
阴影状构造 | 基体与脉体的界线不清晰,只能隐约 见到暗色矿物显示的条带状、团块状或斑点状轮廓,形似阴影或云雾状 |
变质岩的分类及命名
编辑变质岩分类
目前,比较通行的变质岩分类有成因(变质作用类型)分类和岩相学分类两大体系。变质岩的成因(变质作用类型)分类体系根据变质作用类型将变质岩划分接触变质岩、气液变质岩、动力变质岩、区域变质岩、混合岩五大类别;变质岩的岩相学分类是基于变质岩的矿物成分、结构构造等岩相学特征来划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原岩类型的多样性和变质作用的复杂性,导致确定原岩类型和变质条件具有一定的困难性,近年来国外地质学、岩石学教科书趋于采用变质岩的岩相学分类。
成因分类
变质岩按成因分类可以分为区域变质岩、混合岩、接触变质岩、气液变质岩和动力变质岩五种。
区域变质岩。区域变质岩是由区域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分为具有面理构造和不具有面理构造两种,常见的岩石有板岩、千枚岩、片岩、片麻岩、长英质粒岩、角闪岩、麻粒岩、榴辉岩等。
混合岩。混合岩是由混合岩化作用形成的岩石,分为交代作用不强烈的混合岩和交代作用强烈的混合岩,常见的混合岩种类有角砾状混岩、网脉状混合岩、眼球状混合岩、条带状混合岩、肠状混合岩、阴影状混合岩、混合花岗岩 。
接触变质岩。接触变质岩是由接触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分为热接触变质岩和接触交代变质岩,常见的种类有角岩、大理岩、石英岩、矽卡岩。
气液变质岩。气液变质岩是由气液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按温度的高低可分为低温气液变质岩、中温气液变质岩、高温气液变质岩,常见的种类有蛇纹岩、青磐岩、云英岩。
动力变质岩。动力变质岩是由动力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分为构造角砾岩、较强动力、强动力三种类型,常见的有碎裂岩、碎裂岩、糜棱岩。
岩相学分类
变质岩按岩相学分类可以分为面理化变质岩和无面理至弱面变质岩两种类型,根据岩石的特征又可将面理化变质岩分为糜棱岩、板岩、千枚岩、片岩、片麻岩、眼球状混合岩、层状(条带状)混合岩;无面理至弱面变质岩分为构造角砾岩、构造砾岩、碎裂岩、大理岩、石英岩、蛇纹岩、绿岩、角闪岩、麻粒岩、榴辉岩、粒岩、角岩、角砾状混合岩、阴影状混合岩、矽卡岩、云英岩、黄铁绢英岩、次生石英岩、滑石菱镁岩。
变质岩中文命名
1998年6月17日,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原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17412.3-1998 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 变质岩岩石的分类和命名方案》,该标准中对变质岩的命名做了相关规定和说明。变质岩石的名称一般由附加修饰词+基本名称构成,基本名称前的矿物以含量增加为序排列,含量愈高的矿物愈靠近基本名称,其基本格式为“次要矿物+主要矿物+基本名称”。
基本名称
基本名称反映岩石的基本特征,具有一定的矿物组成、含量及结构、构造特征。
附加修饰词
附加修饰词是用以说明岩石的某些重要附加特征的修饰词。附加修饰词主要由次要矿物、特征变质矿物、结构、构造及颜色等。
变质岩命名的基本顺序
首先根据变质岩成因及岩相等已有资料初步定出大类名称,然后依据岩石的结构构造特征、主要矿物成分,定出变质岩的基本名称,再将特征变质矿物与次要矿物作为前缀加在变质岩基本名称的前面。基本名称前不同矿物之间在英文文献中通常用连字符“—”隔开。
变质岩命名的基本事项原则
长石、石英这两种矿物在变质岩中比较常见,尤其是在片岩和片麻岩中。若片岩中长石+石英的含量低于50%,石英与长石都不参与命名;当长石+石英的含量大于50%时,石英参加命名。在片麻岩中一般只用长石参加命名,石英不论含量多少都不参加命名。
次要矿物作为附加修饰词时,若矿物含量为 5%~10%,加“含”字前缀;矿物含量大于10%时,直接作为附加修饰词;当数种矿物含量都大于10%时,选择2~3 (最多不超过5种)比较重要的矿物含量增加的顺序(少前多后)排列,作为附加修饰词。
特征变质矿物作为附加修饰词时,特征变质矿物含量小于5%时,加“含”字前缀,些重要特征变质矿物含量小于 5%,也可直接作为附加修饰词;特征变质矿物含量大于 5%时,直接作为附加修饰词;当岩石中含有两种以上特征变质矿物;且其生成顺序符合一般规律时,选择生成最晚或具有最重要意义的矿物作为附加修饰词。
在命名岩石时,在不引起误解的情况下,岩石命名的矿物名称可以简化为两个汉字或一个汉字,一般取头两个字用作前缀,如斜长石取“斜长”二字,微斜长石取“微斜”二字,简化后容易引起误解的矿物名称不能简化。岩石名称前附加修饰词的字数以偶数为宜,附加修饰词“含”字后矿物名称应用全名。
变质岩英文命名
变质岩英文命名系统
变质岩的英文命名由IUGS(International Union of Geological Sciences-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岩石学分类委员会(Commission on Systematics of Petrology)下属分会变质岩分类命名分会(Subcommission on the Systematics of Metamorphic Rocks)制定统一的命名方案,修订变质岩词典。
命名规则
变质岩分为“Schist”“Gneiss”“Granofels”三个结构根名字,这三个名词分别为片岩、片麻岩和颗粒岩,可涵盖大部分变质岩的结构类型,这些术语被用作系统术语的基本词,基本词被用作词语的最末尾,前缀为变质岩岩石所含的矿物含量信息。
变质岩的分布及矿产资源
编辑变质岩分布特征
变质岩的分布面积约占大陆面积的1/5,分布在整个地质柱中,地史年代中较为古老的岩石大部分都是变质岩,从地壳形成开始至今其7/8的时间是前寒武纪,前寒武纪时期是地壳活动活跃的时期,变质作用代表地壳对不断变化的物理条件的反应,地球表面动力过程最活跃的区域也是变质过程最强烈且最容易观察到的区域,所以前寒武纪形成的岩石大部分是变质岩,多集中于大陆的边缘造山区,如太平洋边缘地区、北美洲东部的阿巴拉契亚造山带、波罗的海西北部的加里东造山带、地中海边缘的阿尔卑斯造山带、中国辽宁鞍山地区等,在相对安静的地方,沉积物以缓慢的速度积累,随着压力和温度条件的变化,也会发生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变质岩的结构、构造和矿物成分较复杂,受地质构造应力影响,变质岩分布区的地质条件较差。
变质岩的矿产
变质岩在变质作用过程中常导致某些元素的富集,形成重要的变质矿床,世界上发现的各种矿产基本上在变质岩系中都存在,如金(Au)、银(Ag)、铜(Cu)、锌(Zn)、铅(Pb)、铁(Fe)及稀有矿产等,主要分布于前寒武纪的变质岩中,成因大多与变质岩的形成有关,其中铁矿床的70%、锰矿的63%及大多数的铜、镍矿都来自于此,著名的有赞比亚和扎伊尔的铜矿、乌克兰的克里沃罗格铁矿山、加拿大苏必利尔金矿、中国的鞍山铁矿、中国山东省的招远金矿等。一些名贵宝石的原料也来自于变质岩,大理石、石棉、石墨等矿产也都出自于变质岩,其他稀有金属如钨、锡、钼、铋、铍、钽矿床等也与变质岩的形成有关。近年来不少国家和地区还发现了变质岩类型的油气油田,如中国酒泉盆地鸭儿峡油田为志留纪时期的变质岩中形成的。
变质岩学
编辑岩石学是研究地球物质成分的科学。最早的变质岩首先被苏格兰地质学家、医生、博物学家、化学家詹姆斯·赫顿(James Hutton)所注意,他在1795年出版《地球的理论及其证据和解说》一书中记录了苏格兰高地的沉积岩在加入过程中变成了变质岩。1833年英国地质学家、地质学的奠基人查尔斯·莱伊尔(Charles Lyell)在其著作《地质学原理》 较为系统的提出了变质作用(metamorpnism)一词,该词取自希腊语“meta”(改变)和“morphe”(形成)。19世纪后期,岩石学发展逐渐形成了按成因不同划分的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个分支,根据研究的重点不同,分为三门不同的学科:即岩浆岩岩石学、沉积岩岩石学和变质岩岩石学。近年来在为弄清变质作用成因的对于阐明大地构造环境和地壳演化的地质动力学机理意义的背景下,逐渐形成了变质地质学这一新学科,20世纪60年代日本地质学家都城秋穗首先提出变质相系的概念和变质带的研究方法,代表变质地质学思想的开始形成,20世纪70年代苏联学者索勃列夫和多勃列佐夫等则在《高压变质作用》等著作中通过区域变质建造和区域变质作用类型的划分来进行变质地质学研究。近年来变质岩石学的发展,日益显示地球动力学的倾向,形成以变质岩石学研究为基础,结合其他学科,探索岩石圈的形成与发展,研究上地幔及下地壳岩石地球动力学特征,揭示变质岩石组合形成的大地构造环境及其与地壳演化的关系等重大地球科学问题。
参考资料
编辑展开[1]李景霞, 张立新, 杨丽. 矿物岩石学. 第1版. 成都: 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2014-06: 202-206. ISBN 978-7-5647-2286-9.
[2]变质岩.术语在线. [2023-04-26].
[3]于炳松 , 赵志丹, 苏尚国. 岩石学. 第3版. 北京: 地质出版社, 2017-10: 202-209. ISBN 978-7-116-10544-7.
[4]变质岩.中国地质调查局. [2023-04-26].
[5]变质岩是怎样形成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 [2023-04-26].
[6]变质岩.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网络版). [2023-05-07].
[7]李景霞, 张立新, 杨丽. 矿物岩石学. 第1版. 成都: 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2014-06: 217-218. ISBN 978-7-5647-2286-9.. (2)
[8]metamorphic rock.Britannica. [2023-05-07].
[9]What are metamorphic rocks?.USGS. [2023-06-14].
[10]孔庆友. 地矿知识大系. 第1版. 济南: 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4-7-1: 173. ISBN:9787533174798.
[11]桑隆康 , 马昌前. 岩石学(第二版). 第1版. 北京: 地质出版社, 2012-06: 402. ISBN 978-7-116-06498-0.
[12]变质作用.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网络版). [2023-05-16].
[13]吴以慎. 金属与非金属材料/下册. 人民交通出版社,, 1985: 229.
[14]变质岩.气象en小红书. [2023-06-21].
[15]段其发, 曹亮, 周云 . 湘西-鄂西成矿带(宜昌-神农架地区的重要地质记录). 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2019-10-01: 93. ISBN:9787562546481.
[16]李景霞, 张立新, 杨丽. 矿物岩石学. 第1版. 成都: 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2014-06: 207. ISBN 978-7-5647-2286-9.
[17]Classification of Metamorphic Rocks.Metamorphic Rocks. [2023-05-16].
[18]于炳松 , 赵志丹, 苏尚国. 岩石学. 第3版. 北京: 地质出版社, 2017-10: 217. ISBN 978-7-116-10544-7.
[19]于炳松 , 赵志丹, 苏尚国. 岩石学. 第3版. 北京: 地质出版社, 2017-10: 217-222. ISBN 978-7-116-10544-7.
[20]齐文艳, 包晓英. 工程地质. 第1版. 北京: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18: 30-32. ISBN:978-7-5682-3555-6.
[21]景霞, 张立新, 杨丽. 矿物岩石学. 第1版. 成都: 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2014-06: 210-216. ISBN 978-7-5647-2286-9.
[22]慕焕东, 刘军定. 工程地质实验. 第1版. 北京: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17: 56-58. ISBN:9787568237178.
[23]地质部地质辞典办公室. 地质辞典(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分册). 第2版. 北京: 地质出版社, 2005-06: 219-220. ISBN:7-116-05867-2/H·65.
[24]肖渊甫, 郑荣才, 邓江红. 岩石学简明教程. 第4版. 北京: 地质出版社, 2017-1-1: 265-266. ISBN:9787116080843.
[25]李景霞, 张立新, 杨丽. 矿物岩石学. 第1版. 成都: 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2014-06: 216-220. ISBN 978-7-5647-2286-9. (5)
[26]杨展, 李希圣, 黄伟雄. 地理学大辞典. 第一版. 安徽: 安徽人民出版社, 1992-08: 315. ISBN:7-212-00781-1/K·234.
[27]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 变质岩岩石的分类和命名方案.国家标准全文公开系统. [2023-05-21].
[28]变质岩分类和命名.期刊界. [2023-06-21].
[29]HOW TO NAME A METAMORPHIC ROCK.IUGS. [2023-06-21].
[30]陆松年 郝国杰 相振群. 前寒武纪重大地质事件. 地学前缘, 2016, (6): 157-172. [2022-12-08].
[31]张恩祥, 冯震. 工程地质学. 科技出版社, 2018-4-1: 28. ISBN:9787030512680.
[32]Distribution of metamorphic rocks.Britannica. [2023-05-22].
[33]周光召. 中国大百科全书(第2版). 第2版. 北京: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00903: bian2-381. ISBN 978-7-5000-7958-3.
[34]A.M.Goodwln;李双保. 加拿大苏必利尔省太古宙绿岩带和金矿化. 国外前寒武纪地质, 1986, (01): 42-65. CNKI:SUN:QHWJ.0.1986-01-006.
[35]范存辉, 王喜华, 杨西燕. 普通地质学. 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 2018-8: 61. ISBN:9787563660124.
[36]An introduction to metamorphic petrology.INTERNET ARCHIVE. [2023-06-12].
[37]贺同兴 , 卢良兆, 李树勋, 兰玉琦. 变质岩岩石学. 第1版. 北京: 地质出版社, 1988-4: 1.
[38]王仁民, 游振东, 富公勤. 变质岩岩石学. 第1版. 北京: 地质出版社, 1989-8: 1.
[39]The Origin Of Metamorphic Rocks.unacademy. [2023-06-12].
[40]刘全根, 孙成权. 地球科学新学科新概念集成 . 地震出版社, 1995: 174.
[41]游振东. 变质地质学的进展[C]. 中国地质大学 武汉,430074, 2013-10-19: 163-167. [2023-06-12].
内容由百科小编提供,本内容不代表globalbaike.com立场,内容投诉举报请联系全球百科客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globalbaike.com/64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