猕猴属

编辑
本词条由“百科小编” 建档。
猕猴属(学名:Macaca)是灵长目猴科下的一属,全世界已知的猕猴属物种共23种,主要分布于亚洲东南部,涵盖亚洲的20多个国家和地区。猕猴属动物是由Lacepede于1799年命名的。猕猴属这一类群的适应辐射可能发生于约500万年前,彼时其他灵长类类群的物种尚未平行地出现。经过长期的适应与进化,猕猴属形成了从具长尾的树栖型到身体强壮的陆(地)栖型等形态多样的不同物种。全世界已知的猕猴属物种共23种...

猕猴属(学名:Macaca)是灵长目猴科下的一属,全世界已知的猕猴属物种共23种,主要分布于亚洲东南部,涵盖亚洲的20多个国家和地区。

命名

编辑

猕猴属动物是由Lacepede于1799年命名的。

演化历史

编辑

猕猴属这一类群的适应辐射可能发生于约500万年前,彼时其他灵长类类群的物种尚未平行地出现。经过长期的适应与进化,猕猴属形成了从具长尾的树栖型到身体强壮的陆(地)栖型等形态多样的不同物种。

分类研究

编辑

全世界已知的猕猴属物种共23种。Fooden基于雄性外生殖器的形态特征,认为猕猴属工包括16-19个种,可划分为silenus-sylvanus组(狮尾猴-蛮猴组)、sinica组(头巾猴组)、fascicularis组(食蟹猴组)、arctoides组(红面猴组)等4个种组(species group)。

特征

编辑

猕猴属动物身体较肥胖,四肢短粗,鼻端、鼻骨正常,鼻孔向下。眼上眉脊高,形成粗大的眉弓,眼窝深。胃构造简单,无分隔。尾中等长或极短,一般短于头和体长。

猕猴属动物面部裸出,两颊具贮藏食物的颊囊。外侧1对门齿大于中央1对门齿,下颌最后1枚臼齿后端具1个小齿突,整个齿冠5个齿突。前肢稍短于后肢,拇指与其他指可相对握。尾短,臀部具有较大的臀胼胝。

根据物种的不同,它们的毛发颜色可能是棕灰色、棕黄色、暗棕色、棕褐色,例如猕猴毛发大体为棕灰色、棕黄色,头顶毛短,棕灰色,嘴周围灰色,背部及四肢外侧为淡黄褐色,后背及后肢上部具橙黄色光泽,肩部毛较长,颜色发灰,腹面淡灰;豚尾猴毛发为棕色或暗棕色,头顶具辐射状排列的黑褐色顶毛,有时黑褐色沿背脊延伸至尾基,腹毛灰白色;熊猴毛发为棕褐色,头顶长有一“旋毛”,顶毛从这一中心向四周辐射,肩部的毛较背部的毛长,尾毛蓬松;短尾猴体背毛一般呈黑褐色,头毛颜色随年龄增长与性别差异稍不同,有的几乎全黑,有的为褐色,胸腹部及四肢内侧毛稀疏且色泽较淡,肩部、颈部和背部的毛较为粗糙;

猕猴属的非人灵长类动物具有两个共同的重要特征:一是社会组织基本模式的高度相似性,二是社会关系的种间变化范围极大。

生活习性

编辑

猕猴属动物一般生活在石山峭壁、溪旁沟谷和江河岸边的密林中或疏林岩山上。猕猴属动物群居性强,一般都有十数头或数十头集群生活,栖息地环境优劣影响猴群大小,群与群之间喜欢撕咬和吵闹。每群猴均由一最强壮、凶猛的雄猴做“猴王”。其他雄猴和雌猴都严格地听从“猴王”的管制。猕猴属动物是杂食性动物,以素食为主。

分布栖息

编辑

分布范围

猕猴属是分布最为广泛的非人灵长类动物类群之一,除地中海猕猴(Macaca sylvanus)见于非洲北部地区之外,猕猴属动物主要分布于亚洲东南部,涵盖亚洲的20多个国家和地区。

猕猴属在中国分布自河北东陵,南至南岛,东至东南沿海各省,西及青海、西藏广大地区。

栖息环境

猕猴属的栖息环境具有多样性,它们所占据的生境包括从赤道到温带生态环境,从常绿原生林到草原,甚至一些被人类改变的生境,从大陆到深水中的岛屿。

在中国境内,猕猴栖息在热带亚热带及暖温带阔叶林,它们喜欢生活在石山的林灌地带。那些岩石嶙峋、悬崖峭壁又夹杂着溪河沟谷、攀藤绿树的广阔地带,往往是猕猴偏好的栖息环境。

生长繁殖

编辑

猕猴属动物为单子宫动物,胎盘为双层双盘,雌猴2.5-3岁性成熟,雄猴4-5岁性成熟。雌猴性成熟后有月经,性周期平均为28天,变化范围为21-35天,月经期为1-5天,57.3%为2天。在繁殖期间,雌性猕猴的生殖器及会阴部、尾部、臀部、腿部后侧甚至前额和脸部的皮肤都会出现明显的肿胀和发红,这种肿胀皮肤称为“性皮肤”。猕猴属动物最早于6-7岁参与交配,哺乳期约4个月,年产1胎或3年生2胎,每胎1仔,每胎产2仔的情况极少发生。在饲养条件下,猕猴属动物的寿命长达25-30年。

代表物种

编辑

中国有6种灵长类猕猴属野生动物,分别是猕猴(Macaca mulatta)、豚尾猴(Macaca nemestrina)、熊猴(Macaca assamensis)、短尾猴(Macaca arctiodes)、藏酋猴Macaca thibetana)、台湾猴(Macaca cyclopis)。

物种保护

编辑

种群现状

在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的红色名录中,大多数猕猴物种被列为易危物种。截至2022年3月,长尾猕猴被列为濒危物种。中国是猕猴资源的富产国,60%以上的省(区)都有出产,虽然分布不均、分布区不连续,但分布面积仍相当广。

致危因素

乱捕滥猎

乱捕滥猎是猕猴致危的主要因素。20世纪50年代中国不少产猴区,猴子数量多,固而出现猴子下山糟蹋农作物的猴害。群众为保护庄稼,千方百计组织捕杀,有关部门大量组织收购并出口,导致猕猴资源遭到致命的破坏。此后,虽原则上控制在仅限人工饲养繁殖的后代,方可出口,但年出口量仍然可观。1983-1992年中的7年间,国际濒危物种公约的进出口年度报告数字表明,一些发达国家从我国进口的猕猴大约为8000只,平均每年约1000多只。

此外,由于中医认为猴骨、猴肉、猴枣(胆结石)、猴脑、猴掌等皆可为药,导致中国野生猕猴属动物被大量非法捕杀,种群数量急剧减少。

生境被开垦

猕猴分布区人口的增长,开荒毁林和乱砍乱伐是猕猴致危的另一原因。猕猴的主要生境虽然不是主要的开发对象,但其附近地区的开垦,也迫使存猴进入窘境。

外来种群与本地种群的混杂

通过南方边境贸易流入中国的各种猴,猕猴虽不是主要种类,但也在其中。久之则免不了流入野外,导致外来与本地种群的混杂,不利于其保护。

保护举措

为了保护猕猴属动物,中国在五龙口风景名胜区、云南哀牢山保护区、太行猕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屏南县宜洋鸳鸯猕猴省级自然保护区等地建立了猕猴自然保护区。

保护级别

在中国,猕猴属动物中的熊猴和豚尾猴是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猕猴、短尾猴、藏酋猴、台湾猴为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

生态价值

编辑

那些现生的,在形态、生态、行为等方面有所不同的猕猴属物种,可用于探索动物对不同地理环境(从半干旱、暖温带和寒温带到热带森林生境)的适应等科学问题。

由于猕猴属动物是在亲缘关系上与人类最接近的动物之一,它们常作为实验动物广泛应用于科学研究领域。

参考资料

编辑

展开[1]路纪琪著. 太行山猕猴的社会[M]. 郑州: 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9-11: 15;18. 978-7-5349-9609-2. (2)

[2]跃峰,武明录,曹平萍等编著. 河北动物志 两栖、爬行、哺乳动物类[M]. 石家庄: 河北科技出版社, 2009-11: 177. 978-7-5375-3879-4.

[3]孙颖杰主编. 出入境动物检验检疫技术研究[M]. 北京: 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 2009-07: 687. 978-7-81125-339-9.

[4]Browse taxonomic tree.物种2000中国节点. [2024-02-06].

[5]黄璐琦,詹亚华,张代贵主编. 神农架中药资源图志 第6卷[M]. 福州: 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8-11: 3188. 978-7-5335-5564-1.

[6]戴勇著. 临床医学动物实验基础理论与方法[M]. 深圳: 海天出版社, 2009-08: 78. 978-7-80747-580-4.

[7]黎跃成编著. 中国药用动物原色图鉴[M].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0-12: 366-367. 978-7-5478-0542-8. (2)

[8]谢慧胜,张立波主编. 实用宠物百科[M]. 北京: 农村读物出版社, 2000-06: 749. 7-5048-3129-8.

[9]秦川主编. 中华医学百科全书 医学实验动物学[M]. 北京: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2018-12: 63. 978-7-5679-0883-3.

[10]崔淑芳,陈学进主编;汤球,李垚,陈炎,张玉霞,余琛琳副主编;汤球,孙伟,李垚等编. 实验动物学[M]. 第4版. 上海: 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 2013-01: 196. 978-7-5481-0564-0.

[11]Macaque.eol. [2024-02-06].

[12]猕猴.中国动物主题数据库. [2024-02-06].

[13]温小国主编. 走进沁河[M]. 郑州: 黄河水利出版社, 2008-08: 31. 978-7-80734-443-8.

[14]Macaca mulatta 猕猴.中国动物主题数据库. [2024-02-06].

[15]大象新闻. 太行猕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统一确权登记项目对接会在济召开.百家号. 2024-01-31[2024-02-06].

[16]屏南宜洋鸳鸯猕猴省级自然保护区.宁德市林业局. 2023-05-29[2024-02-06].

内容由百科小编提供,本内容不代表globalbaike.com立场,内容投诉举报请联系全球百科客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globalbaike.com/9151/

(13)
词条目录
  1. 命名
  2. 演化历史
  3. 分类研究
  4. 特征
  5. 生活习性
  6. 分布栖息
  7. 分布范围
  8. 栖息环境
  9. 生长繁殖
  10. 代表物种
  11. 物种保护
  12. 种群现状
  13. 致危因素
  14. 乱捕滥猎
  15. 生境被开垦
  16. 外来种群与本地种群的混杂
  17. 保护举措
  18. 保护级别
  19. 生态价值
  20. 参考资料

轻触这里

关闭目录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