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寅简介
编辑唐寅(1470-1524年),初字伯虎,后改字子畏,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鲁国唐生、逃禅仙吏等,苏州府吴县人(今江苏苏州)。明代画家、书法家、诗人。
唐寅生于明成化六年(1470年),成化十四年(1478年),唐寅的父母将其送入私塾读书。后唐寅通过童子试,进入苏州府学读书。在唐寅二十五岁左右时(即弘治七年(1494年)之前),其父母妻子、妹妹相继去世,对唐寅打击极大,他更加无心功名。经过好友祝允明的劝解后,唐寅闭关苦读一年,在弘治十一年(1498年)的应天府(今南京)乡试中,高中第一名解元。次年,唐寅在京城参加会试,身陷科举舞弊案,被黜充为吏役,但唐寅耻于为吏于是愤而归乡,以书画谋生。正德九年(1514年),他在宁王朱宸濠的邀请下前往南昌,在察觉朱宸濠意图谋反后,唐寅佯狂装疯才得以脱身归乡。晚年的唐寅穷困潦倒,于嘉靖二年(1524年)十二月初二病逝。后被葬于桃花坞,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被迁葬今之苏州市横塘镇王家村。
唐寅与祝允明、文徵明、徐桢卿并称“吴中四才子”。其画与沈周、文徵明、仇英并称“明四家”,或称“吴门四家”,精于山水、人物、花鸟,尤以山水画成就最高,兼具南宋院体派和文人画的特点,代表作有《落霞孤鹜图》等,其人物画以仕女图最为著名,代表作有《王蜀宫妓图》等,其花鸟画主要以水墨写意为主,代表作有《古槎鸜鵒图》等。唐寅书法吸取多家之长,形成了他独具一格的书法风格,代表作有《行书七律二十一首》等。他在文学上的造诣也很高,其诗作多用俚语、俗语,言简意赅又浅显易懂,以游记、题画、感怀之作为主,代表作有《言志》《桃花庵歌》等,后人将其著作辑录为《唐伯虎集》《六如居士全集》等。
唐寅艺术风格
编辑书法作品
唐寅书法师从哪位名家,史书并无记载。他与同时代多位书画家、收藏家如沈周、文徵明等交往密切,因此他有机会观摩前代书家墨迹、师法前代书家,他师古而不泥古,必有一定的变化。他绘画上的成就一定程度上掩盖了其书法的光芒,但其书法自有独到之处,他善于吸取前人之长,并转为自己的艺术语言,在不同的人生阶段展现了不同书风。
从唐寅存世最早的墨迹题周臣《听秋图》和题沈周《壑舟图》来看,其时唐寅二十一岁,其字体瘦长,写的比较局促拘紧。到其二十六岁的行书《自书旧作诗》卷时,则起笔露锋,转笔方劲,显示出唐代书法家欧阳询之笔法,同时结体欹侧,撇笔有挑拂之态,又掺杂宋代书法家米芾的笔意。从另外一副大约为唐寅二十八岁时的行书作品题沈周《杨花图》来看,其字形体修长,结字较舒放;笔法则显圆婉,蕴含怀素之意。而在《黄茅小景图》卷的唐寅题诗中又显示他受过王羲之的影响,更多运用圆婉的笔法,字形大小错落。这些作品显示早期的唐寅即三十二岁前,书法师法范围较杂,楷书主要学欧阳询,行书则兼取欧阳询和王羲之。但总体来说这个时期唐寅书法仍显稚嫩,说明其书法还在探索阶段。
在唐寅会试失利,回到家乡后,为了谋生专志于书画创作,其书法开始确立方向,并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从其三十四岁时所书的题吴伟《李奴奴歌舞图》来看,用笔凝重,结体欹正相倚,带有颜真卿和赵孟頫之风。在唐寅中年书法代表作《和沈周落花诗三十首》卷中,则显示出他试图融合颜真卿和赵孟頫之长的姿态,该卷中字形方正,字形略向右上欹斜,笔道凝重,行笔圆婉流畅。在其《与海滨中翰札》中除了较重赵孟頫书风外,又结合李邕书法中斜长的姿态。至其四十岁时的《行书七律四首诗》和四十一岁时《联句诗》册,则已融合颜、赵两家之法。
晚年唐寅融合各家之长,观其五十岁时的《双鉴行窝记图》题记,在赵孟頫圆婉笔意之上,参合米芾回旋曲折之意,体势稳健又抑扬起伏、欹侧多姿,显示其书风已臻于成熟。同为其五十岁或五十后的《西洲话旧图》轴,结体偏于长方形,更加欹侧跌宕,笔画细劲、意态俊秀,在融合赵孟頫、李邕两家技法的表现上更加自如熟练。在其最后的书作《行书七律二十一首》中,将赵孟頫之雅正温润、李邕之奇绝纵逸、米芾之跌宕劲疾融为一体,形成了他独具一格的书法风格。
绘画作品
唐寅在山水画、人物画、花鸟画方面都有极高的造诣,尤以山水画成就最高。
山水画
唐寅山水画师从职业画师周臣,而周臣画法取自李唐、刘松年等南宋院体派画家。而唐寅曾与文徵明、沈周等人来往密切,唐寅绘画也受到沈周文人画风的影响(一说唐寅在周臣之前师从沈周)。因此唐寅传世画作兼具南宋院体派和文人画的特点。后唐寅又师法范宽、赵孟頫、高克恭以及“元四家”等南宗画法,取各家之长贯通,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唐寅最早一副有记载的画作是明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的《贞寿堂图卷》,但今已不存,但现存《贞寿堂图》从题款字迹和铃印来看,应为唐寅早期之画作,无锡博物院副院长盛诗澜推测其为《贞寿堂图卷》不久后的摹本。此画布局、用笔、意境都接近文人画,如两段式的前后两景布局,山石皴染粗简,树干线条细劲。
而在唐寅师从周臣后(三十一岁后),其画风开始接近南宋院体派。如其三十岁左右画的《骑驴思归图》就已具明显南宋院体派画风,画面淡设色,其石法使用带水长皴,显得湿润清雅,秋树青黄,多作空勾夹叶,画风近李唐。但唐寅师古却不泥古,在其《沛台实景图》中,近景山石使用小斧劈皴法、以及树木作空勾夹叶,皆取李唐之法,而远处云雾、山峦则轻描淡抹,树丛粗笔点簇,都带有元人高克恭笔意。
晚期唐寅(三十八岁后)的山水画则脱离南宋院体派画风,逐渐形成自己细笔山水风格,其特点为近景突出,远景简略;用笔细劲中锋,刚柔相济;皴法灵活多变,短斫长皴、顺笔逆毫、方折圆转交替使用;墨色淋漓,又极富浓淡变化,布满全幅却不显局促,及具灵润、空灵之美感。如其四十七岁所作《落霞孤鹜图》,画面着意于近景刻画,远景为极简略的一抹平川;以干笔淡墨点染出山石轮廓,虽取南宋院体派画法却无其意;墨色浓淡变化。整幅作品意境优美,又体现出浓郁的文人画气息。五十一岁所作《双鉴行窝图册》则更显成熟之风,远山与近景合为一个整体,呈特写构图,以多变的皴法使峻峭山石呈圆转之势,线条由粗变细,化刚为柔。
人物画
唐寅的人物画,是明代以来文人画中最多的,不仅技艺高超,而且题材广泛,有名人高士、亲朋好友,但以仕女图最为著名。唐寅仕女画远学唐宋名家,近受明代画家杜堇、吴伟的影响,但更显文气。其题材多取于历史故事、民间故事,尤其以描写风尘女子居多,如《李端端图》《陶榖赠词图》,究其原因,明代诗人王世懋在《陈玉叔倦绣图》题跋中认为,“盖其生平风韵多也”,即唐寅生平多风流韵事,同时他还认为唐寅仕女画的成就已超过宋末元初钱选、明代画家杜堇。书画鉴定家王连起也认为,唐寅仕女画“可以说越明超元,不下宋人”。
唐寅人物画风格有两种。一种为工笔,以《王蜀宫妓图》为代表,作品继承了唐代张萱人物画的特点,采用工笔重彩画法,衣纹作铁线描,线条劲练,额、鼻、颔敷粉“三白”式样,为传统的着色方法,服饰设色妍丽、纹饰描绘入微,人物造型生动;而《陶榖赠词图》则为工笔淡彩,人物、树木、芭蕉画法有杜堇之风,湖石则带有南宋院体派的风格。
另一种为写意,如《秋风纨扇图》,仕女形态近杜堇,但形态更加活泼,为了表现随风舞动的衣裙,唐寅以类似书法的顿挫转折线条勾勒衣带裙摆,笔墨灵动,风格简逸潇洒,为水墨写意人物画杰作。而《风木图》则采用了水墨淡色写意画法,构图简单,用笔工细而洗练,形象生动的描绘了孝子黄志谆哀悼双亲亡故的场景。
《临李公麟饮中八仙图》则是唐寅少有的白描佳作,线条流动爽利,如行云流水,富有韵律感。《东方朔像》笔墨寥寥,将东方朔诙谐多智、大隐于朝的形象描绘的形象入微。
花鸟画
唐寅的花鸟画主要以水墨写意为主,洒脱随意,格调秀逸,富有生趣,存世作品不多。其代表作为《古槎鸜鵒图》,该作的构图采用折枝法,笔法则采用书法的笔法,以写代描,以枯笔浓墨画树木枝干,树上八哥则用浓墨,秃笔点叶,整个画面浓淡疏密错落,秀逸爽利,风格介于沈周、林良之间。这可以被看作是花鸟画大家陈道复、徐渭之前的写意花鸟画杰作,对后世花鸟写意画的发展有着卓越的建树。
文学
唐寅在文学上也有较高的成就,他的诗多为游记、题画、感怀之作,表达其孤傲、狂放的心境,以及对事态言凉的感慨,通常以俚语、俗语入诗,通俗易懂、言简意赅。但唐寅早期的创作却崇尚“六朝文风”,其代表作《金粉福地赋》便以极为华丽的骈俪辞藻,描绘了一副奢靡享乐的场景。
在唐寅众多诗歌中,其《言志》一首流传甚广,影响较大,它是唐寅俚俗诗风的代表作。唐寅在当时城市经济日趋繁荣的情况下,能倡言不使造业钱,具有振聋发聩的作用。明朝画家胡宗仁、清朝画家李子隆都曾咏诵该诗,以为自得。清朝学者龚伟认为该诗为唐寅清廉耿介的表现,对其大为赞赏,另一位清代学者马星翼则认为它具有警醒世人的作用。另外“公安派”成员江盈科、明末学者胡我琨、清代学者赵翼等都在自己著作中收录了该诗,可见其影响力。除《言志》外,唐寅还有一些诗歌也受到后人好评,如《咏帽》《桃花庵歌》等,《桃花庵歌》中唐寅塑造了一个傲视王侯、脱离世俗、自由自在、饮酒赏花的桃花仙人,展现了与世人奔波为功名相反的价值观,是对多数人人生价值观的垫付,也是怀才不遇者的精神寄托。这些作品是唐寅经历了人生波折后的感悟,在突出其峻洁人格的同时,能够警醒世人,对人生处世有借鉴作用。
内容由suifeng提供,本内容不代表globalbaike.com立场,内容投诉举报请联系全球百科客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globalbaike.com/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