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生平
- ▪ 人物简介
- ▪ 身份考据
- ▪ 姓名考据
- ▪ 籍贯考据
- ▪ 事迹考据
- ▪ 孔子问礼于老子
- ▪ 为官柱下史
- ▪ 老子出关
- 2 思想
- ▪ 哲学思想
- ▪ “道”之体
- ▪ “道”之用
- ▪ 宇宙生成论
- ▪ 道与德,体与用,虚无为用
- ▪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 ▪ 体“道”的功夫与境界
- ▪ 为道日损
- ▪ 涤除玄鉴
- ▪ 至虚守静
- ▪ 澄明境界
- ▪ 政治思想
- ▪ 小国寡民
- ▪ 自然无为
- ▪ 军事思想
- ▪ 反战思想
- ▪ 以柔克刚
- ▪ 以守为攻
- ▪ 胜而不美
- 3 著作
- ▪ 著作版本
- 4 主要注疏
- ▪ 张道陵
- ▪ 河上公
- ▪ 王弼
- 5 传承
- ▪ 开创道家学派
- ▪ 思想传承发展
- 6 影响
- ▪ 国内影响
- ▪ 对儒家的影响
- ▪ 对道教的影响
- ▪ 对佛教的影响
- ▪ 国际影响
- 7 相关人物
- ▪ 老子家族
- ▪ 孔子
- ▪ 庄子
- ▪ 关尹子
- ▪ 文子
- ▪ 杨朱
- 8 争议
- ▪ 《老子》争议
- ▪ “老子化胡”说争议
- 9 评价
- 10 名言
- 11 轶事典故
- ▪ 老子降生
- ▪ 老子化胡
- ▪ 青牛吼峪
- ▪ 孔子问礼于老子
- 12 宗教相关
- ▪ 宗教名号
- ▪ 宗教角色
- ▪ 宗教形象
- 13 后世纪念
- ▪ 学术活动
- ▪ 雕像
- ▪ 宫观
- ▪ 太清宫
- ▪ 天静宫
- ▪ 纪念馆
- ▪ 洛阳老子纪念馆
- ▪ 非遗文化
- ▪ 老子祭典
- 14 文艺形象
- ▪ 文学形象
- ▪ 影视形象
- 15 注释
- 16 参考资料
老子(约生于前581年,或前571年,卒年不详),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学派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老庄”,后又被奉为道教的鼻祖。关于其身份有多种不同的说法,司马迁的《史记》中记载了三个老子:老聃、老莱子、太史儋。学术界一般认为老子是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谥曰聃,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一说安徽涡阳县)人。老聃其家世代为周史官,他自己也曾做过周朝守藏室之史(管理藏书的史官),后因避内乱,隐归故里。另有一说老子离开王畿时,守关长官、也是他的好友尹喜,请他写下了后世称为《老子》的书。相传孔子非常敬重老子,曾经向他请教过周礼。
生平
编辑人物简介
关于老子其人,历史上有不同的说法。司马迁的《史记》中记载了三个老子:老聃、老莱子、太史儋。前两位是春秋末期人,约与孔子同时。后一位是战国时人。学术界一般认为老子是老聃(大约生于前581年,或前571年,卒年不详)。他姓李名耳,字伯阳,谥曰聃。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一说安徽涡阳县)人。老聃的家,世代为周史官。他曾做过周朝“守藏室之史”(管理藏书的史官)。后因避内乱,他隐归故里。一说老子离开王畿时,守关长官、也是他的好友尹喜,请他写下了后世称为《老子》的书。《史记》本传是这样记载的:“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老子学问渊博,相传孔子非常敬重老子,曾经向他请教过周礼。
老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被唐朝帝王追认为李姓始祖。老子乃是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今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其作品的核心精华是朴素的辩证法,主张无为而治。20世纪80年代,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在世界文化名著中,被译成外国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是《圣经》,其次就是《道德经》。老子思想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与后世的庄子并称老庄。老子被誉为东方三大圣人之首,被美国《纽约时报》评为世界古今十大作家之首。在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在政治上,老子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在权术上,老子讲究物极必反之理。因老子是道家的创始人,所以老子又被古人称为“太上老君”。
身份考据
关于老子其人,历史上有不同的说法。司马迁的《史记》中就记载了三种说法:第一种认为老子是老聃,“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第二种说法认为老子是老莱子,“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第三种说法认为老子是战国时人周太史儋。“自孔子死之后百二十九年,而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曰:‘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学术界一般认为老子是老聃(大约生于前581年,或前571年,卒年不详)。他姓李名耳,字伯阳,谥曰聃。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人。老聃的家,世代为周史官。他曾做过周朝“守藏室之史”(管理藏书的史官)。后因避内乱,他隐归故里。
姓名考据
关于老子的姓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是姓李。例如《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说“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还有一种说法认为老子姓老。持这种观点的学者如高亨认为“李姓之起甚晚,老子之世未闻有之”,“考周秦旧籍,皆称老聃或老子无作李者。”
《说文解字》曰:“聃,耳曼也。”“曼”义为长,聃即耳朵长大之意。盖老子生来耳朵有些特别,故以耳为名,以聃为字。
籍贯考据
关于老子的籍贯和诞生地存在着许多分歧,主要有三种说法,其一认为老子所生之地为今安徽亳州古城东一百二十里入于涡河的武家河(古雉水)上游 10 华里东岸的涡阳天静宫;还有说法认为今亳州古城西水陆距离皆是 60 华里涡河南岸的今鹿邑县城,为老子“县籍所在地”,并说其城东十里涡河南岸的“太清宫”为“老子所生之地”;还有一种说法认为老子县籍所在地即今亳州市谯城区牛集镇安家溜故城遗址,并说老子所生之地在今亳州市谯城区牛集镇姬揣李村及其周边相应区域。
据专家考证,老子的籍贯在鹿邑,具有确凿的证据支持。司马迁《史记》卷六十三《老子韩非列传》记载:“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伯阳、谥号聃,周守藏室之史也。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翻阅历代国史,各种词书,名人论著以及各地地方志,都明确记载老子生地在河南省鹿邑县太清宫镇。史学界、哲学界、宗教界及研老专家,或著书立说,或撰写老证论文,均认为老子生于鹿邑太清宫镇证据凿凿。
事迹考据
孔子问礼于老子
《史记》中记载了孔子向老子问礼的事迹,“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日:“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 “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借孔子之口夸赞老子。
为官柱下史
唐代的司马贞在《史记索隐》中说:"周秦皆有柱下史,谓御史也,所掌及侍立恒在殿柱之下,故老子为周柱下史。"柱下史,是掌管中央的奏章、档案、图书以及地方上报的材料的御史,因其在朝会时站立在殿柱下,故称柱下史。可见,老子的职位是类似于后世御史之职的。
老子出关
老子出关之事记载于西汉司马迁《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文曰:“老子脩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馀言而去,莫知其所终。”意思是老子研修道德学问,他的学说以自行隐匿不追求名声为宗旨。他在周朝国都洛邑居住了很久,见周王室因腐败而式微,于是就离开洛邑向西而去。到了函谷关,受关令尹喜请求,老子撰写了一部哲学著作,分上下两篇,阐述了道德之本意,共五千余字。
唐朝司马贞《史记索隐》引《列仙传》曰:“老子西游,关令尹喜望见有紫气浮关,而老子果乘青牛而过也。”意思是,老子离开镐京西游,这天尹喜看见有紫气飘浮于关城之上,就知道将有圣人出现,果然,他看见老子骑着青牛前来。
思想
编辑哲学思想
“道”之体
老子哲学体系的核心是“道”。认为道具有形而上的品格,道是宇宙的本源,《老子》中的“道”是真实存在的浑然一体的东西,没有具体形象,也没有名字,认为道是精微深远的。“道”这个东西,是恍恍惚惚的。恍惚之中有形象,恍惚之中有万物。深远幽暗啊,这里面有精微的东西。这种精微的东西是真实的,可以验证的。从古至今,“道”的名字不消逝,以此追溯万物的本始。“道”的幽隐微妙与它是形形色色、纷繁复杂的世界的本体有关。它是超现象的绝对。同时,它又是创生万物的母体、根源。“道”不是现象,是不可以被感知的。认为道是“一”“朴”“谷”,有无限性。“道”有时用“一”来加以表示。“道”本“无名”,若勉强取一个名字,“朴”也是“道”的名称之一。“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道”又被形象化地比喻为“谷”“谷神”“玄牝”:“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道”如山谷一样。山谷是空虚的,唯其如此,才能永远存在并具有神妙莫测的功能。“牝”是雌性牲畜的生殖器,泛指雌性。玄牝,意为万物最早的始祖,也即是“道”。“谷”“牝”的门户,是天地的发生、发源之地,绵绵不绝好像存在着,其作用无穷无尽。
“道”是原始浑朴、混沌未分、深远精微、连绵不绝的状态。“道常无名”“道隐无名”“大象无形”。它无名、无知、无欲、无为。它无形、无象、无声、无体,乃“无状之状”“无物之象”。用“无”来表示本体的“道”,除表明“道”与现象世界的差别之外,更表明“道”以虚无为用,亦表明老子的表述方式是否定式的、负的方式,不是肯定式的、正的方式。
“道”,古往今来,独立地、不停息地、周而复始地按自己的样态运行、流转。它是整体,又是大化流衍的过程及其规律。它是自然流行的,没有情感、欲望、意志,不是人格神。它是天地万物(即有名、有形、有限的现象世界)的本始、根源、门户、母体,是其根据、本体。现象世界发源于、依据于道又返归于道。人们勉强地可以称它为“道”“大”“一”“朴”,或比喻为山谷、玄牝。它是空虚的、不盈满的,因此有无限的神妙莫测的功能、作用,其活动的时间、空间、能力、效用是无穷尽的。但它决不有意造作,决不强加于人(或物),而是听任万类万物各遂其性,各按本己的性状自然而然地生存变化。正因为“道”是空虚的,没有被既定的现实事物或种种制度文明、价值判断、条条框框所塞满、所限定,故而有无限的可能性,无限的作用及其活动的空间。
“道”之用
宇宙生成论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天下万物”,郭店简本和帛书乙本均作“天下之物”。“无名”包含着“有名”,“有生于无”。道生成并包含着众有、万象、万物,又不是众有、万象、器物的机械相加。老子哲学并不排斥、否定、忽视“有”的层面及种、类、个体自身性的差异,相反,肯定殊相个体自然生存的价值,反对外在性的强力干预及对物之天性的破坏。
“道”的展开,走向并落实到现实。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道产生原始混沌的气体。原始混沌的气体又产生阴阳两种气。阴阳两种气产生中和之气。中和之气则产生万物。万物各自具有阴阳二气,阴气阳气相互摇荡就成为和气。“和”是气的流通状态。道在展开、实现过程中,生成长养万物。从宇宙生成论的进路来看,个体事物的成立有一个过程,如气化、凝聚的过程。
道与德,体与用,虚无为用
老子不仅讲“道”,而且讲“德”。老子认为“道”使万物生长,“德”使万物繁殖。所以,万物没有不尊崇“道”而珍贵“德”的。一般说来,“道”成就了万物之“德”,“德”代表了“道”,内在于千差万别的个别事物之中。
道之“体”与道之“用”联系密切。“道”的功用,“道”的创造性,源于道之体的虚无、空灵、不盈,也就是不被既成的、既定的、常识的、合理的、现实的、规范的东西所塞满、窒息,因而能“有无相生”,即“无”与“有”、“道”与“德”在相对相关、相反相成的过程中创生新的东西。
“有”与“无”是“道”的双重性,是从作用上显示出来的。老子讲境界形态上的“无”,或者讲“有”,大体上是从作用上讲的。在宇宙、现象世界生成的过程中,“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即“有”提供了客观便利的条件基础,但“有”一定要在“无”的创造性活动作用、力量及活动作用的空间(场域)或空灵境界中,与“无”相结合,才能创造出新的有用之物,开辟出新的天地。正是在这一背景下,老子讲“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实有之用是有限之用,虚无之用是无限之用。无用之用乃为大用。老子的道体具有超越性、绝对性、普遍性、无限性、圆满性、空灵性。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老子又以反向为用。老子认为,“道”的变化、功用有一定的规律:“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举凡自然、社会、人生,各种事物现象,无不向相反的方向运行。既如此,柔弱往往会走向雄强,生命渐渐会走向死亡。老子看到事物相互依存、彼消此长的状况。
体“道”的功夫与境界
为道日损
老子认为,获得知识靠积累,要用加法或乘法,一步步肯定;而体验或把握“道”则要用减法或除法,一步步否定。在他和他的后学看来,真正的哲学智慧,必须从否定入手,一步步减损掉对外在之物占有的欲望及对功名利禄的追逐与攀援,一层层除去表面的偏见、执着、错误,穿透到玄奥的深层去。“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减损知、欲、有为,才能照见大道。“损”,是修养的工夫,是一个过程。我们面对一现象,要视之为表相;得到一真理,要视之为相对真理;再进而层层追寻真理的内在意蕴。宇宙、人生的真谛与奥秘,是一步步剥落了层层偏见之后才能见到的,最后豁然贯通在我们人的内在的精神生命中。“无为而无不为”,即不特意去做某些事情,依事物的自然性,顺其自然地去做。
老子警惕知、欲、巧、利、圣、智、仁、义对于人之与生俱来的真正的智慧、领悟力、德性的损伤与破坏,他害怕小聪明、小知识、小智慧、小利益的计较以及外在的伦理规范影响了人之天性的养育,戕害了赤子般的、看似懵懂无知实则有大知识、大智慧、大聪明、大孝慈、大道德的东西。道家以否定的方式(不是从实有的层面上否定),消解知识、名教、文明建制、礼乐仁义、圣智巧利、他人共在等所造成的文明异化和个体自我的旁落。老子批评了儒家的仁、义、忠、孝、礼、智、信等德目,但并不是取消一切德目。老子追求的是真正的道德、仁义、忠信、孝慈。所以从根本上来说,他恰恰是主张性善、仁爱、忠孝、信义的。他相信自然之性为善,返璞归真、真情实感,是最大的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老子也是人性本善论者。他对人性抱有很高的希望。
涤除玄鉴
“涤除玄鉴”即洗去内心的尘垢。在老子看来,知与欲,理智的或价值的分别,使人追逐外在之物,容易产生外驰之心,加深物、我、人、己的隔膜,背离自然真性。老子认为,德养深厚的人,如无知无欲的赤子婴孩,柔弱平和,身心不分离,这才合于“道”,而强力、盛气、宝贵、欲望与思虑太多,则不合于“道”。
至虚守静
致力于“虚”要经常要彻底,也就是不要让太多现存的、人云亦云的知识、规范、利害、技巧等充塞了头脑,要用否定的方式排除这些东西,激活自己的头脑,使自己保持灵性、敏锐,有自己独立运思的空间。“守静”即保持闲静的、心平气和的状态,排除物欲引起的思虑之纷扰,实实在在地、专心地保持宁静。这也是随时排斥外在之物的追逐、利欲争斗等引起心思的波动。通过“致虚”“守静”到极致的修养工夫,人们达到与万物同体融合、平等观照的大智慧,即与“道”合一的境界。故致虚、守静、观复等,是修养工夫,亦是人生境界。
澄明境界
老子认为,洞见、察识富有万物、雷动风行的殊相世界,需要主体摆脱诸相的束缚,脱然离系,直探万有的深渊,因为存在的终极根源在寂然至无的世界;而且习气的系缚、外物的追索、小有的执着,会导致吾身主宰的沉沦、吾与宇宙同体境界的消亡。因此,老子主张“挫锐解纷”“和光同尘”“谷神不死”“复归其根”“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无为而无不为”“无用而无不用”。这些话语论证滞留物用、执着有为对于心体的遮蔽,论证摄心归寂、内自反观、炯然明觉、澄然虚静的意义,着重强调了人生向道德和超越境界的升华。
政治思想
小国寡民
老子向往一种小国寡民的社会,“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让国家变小,人民变稀少,在这个社会中即使有各种各样的器具也并不使用,使人民重视死亡而不向远方迁徒。虽然有船只车辆,却没有必要去乘坐;虽然有武器装备,却没有机会去布阵打仗;使人民再回到远古结绳记事的自然状态中去。使人民有香甜美味的饮食,漂亮华丽的衣服,安适稳定的住所,欢乐的风俗。国与国之间互相望得见,鸡犬的叫声都可以听得见,但人民从生到死,彼此也不互相往来。
自然无为
老子认为任何事物都应该顺任其自身的情状去发展,不必参与外界的意志去制约它。“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是无所谓仁慈的,它没有仁爱,对待万事万物就像对待祭祀中用草扎成的狗一样,任凭万物自生自灭。同样的,圣人对待百姓也是遵循自然,才去无为的态度,任凭人们自作自息。
老子反对统治者“有为”,即强作妄为,肆意伸张自己的意欲。老子认为“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天下的禁忌越多,而老百姓就越陷于贫穷;法令越是森严,盗贼就越是不断地增加。统治者正确的做法是“无为”,“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老子希望统治者“好静”,不要去骚扰搅乱百姓的生活;希望统治者“无事”,不要制定纷繁严苛的政令;希望统治者“无欲”,不要有太强烈的扩张意欲,统治者无为,让百姓自我化育、发展和完善,从而让百姓平安富足,社会和谐稳定。
老子主张自然无为是希望缓解统治阶层的自我膨胀,威胁百姓生存的状况,减少统治者的强制和干预,但是不能将“无为”理解为无所作为,“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虽然道永远是顺应自然无所作为的,但是却没有什么事情不是它所作为的,老子所提倡的“无为”是要让天地万物和百姓自我化育,处在一种朴实安宁的状态,而不是一种不管不顾的消极的放任。
军事思想
反战思想
老子反对战争,他所提出战略思想、战术安排等内容大多是以“止战”为目的的。他认为“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兵器是不祥的东西,人们都厌恶它,所以有道的人不使用它。兵器不是君子所使用的东西,只有在万不得已的时候才使用,而且最好淡然处之,即使胜利了也不要自鸣得意,否则就是喜欢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凡是喜欢杀人的人,就不可能得志于天下。要以丧礼仪式来处理用兵打仗的事情,战争中杀人众多,要用哀痛的心情参加,打了胜仗,也要以丧礼的仪式来对待战死的人。
以柔克刚
老子说当人活着的时候,他的身体十分柔软灵活,可是他死后身体就会变得枯槁僵硬;万物草木生长的时候形质是柔软脆弱的,死了之后就变得干枯残败了,所以“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坚强的东西倾向于死亡,而柔弱的东西倾向于生长。树木坚强就会遭到砍伐,用兵也是如此,一味逞强只会自取灭亡,反而是“强大处下,柔弱处上”,坚强的往往处于劣势,相反,柔弱的往往能处于优势。
以守为攻
老子在战略上坚持以守应攻,两军相交之时,敌不动我不动,不可轻敌。“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不主动进犯,而采取守势;不前进一步,而宁可后退一尺。老子认为“抗兵相若,哀者胜矣”,当两军实力相当的时候,怀有慈悲怜悯之心的一方能获得胜利。王弼《道德经注》中解释道“吾哀慈谦退,非欲以取强无敌于天下也”,怀有“悲观”、仁慈、谦卑的一方并不是想利用武力来征服天下,“哀者必相惜而不趣利避害,故必胜”,这些哀伤的战士们必定彼此珍惜,不留恋好处也不害怕伤损,所以必定能胜利。
胜而不美
老子主张应“以道治天下”,不应“以兵强天下”,即使不得已进行战争,打了胜仗也不要以此炫耀武力。因此他提出了“胜而不美”的思想主张。老子的“胜而不美”的思想,主要包含这样几个内容:第一,不以兵屠杀人民为美乐之事。第二,以丧礼处理战争的胜利。老子认为,战争是残酷凶恶之事,即使是打了胜仗,消灭了敌人,也是死伤许多人而取得的,不应该以杀人而庆功,所以要以丧礼来处理战争的胜利。第三,战而有果,穷寇勿追。老子认为,有道之人,不以兵逞强于天下,战胜了敌方,就要罢兵,不要穷追不舍,杀人不止。
著作
编辑著作版本
《老子》又称《道德经》,是道家学派的开山之作,也是道教所尊奉的“第一经典”。其影响又不仅在于道家和道教,它是中国文化在世界历史的“轴心时期”产生的一部经典作品,它是中华民族的,也是中华民族所贡献于世界的(《老子》是世界上翻译最多、影响最大的文献之一,其英译本就达百种以上)。《老子》主要有四个版本,一个是通行本,一个是马王堆帛书本,一个是郭楚店竹简本,一个是北大汉简本。通行本主要指魏晋时期王弼注释的底本,帛书本是一九七三年从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的,分为甲、乙两种,是战国末期到汉代初年的版本,字数在五千字左右。竹简本是一九九三年从湖北荆门郭店楚墓中出土的,分甲、乙、丙三种,是战国中期的版本,字数近两千字。北大汉简本,简长约32厘米,宽约0.8-0.9厘米,约存完简211枚,残简11枚,隶书,每简满行28字,共计约5300字,仅残缺约60余字,是目前保存最完整的古本《老子》。
《老子》郭店楚简
主要注疏
编辑历史上解释《老子》的书非常多。早在战国时期,就有一个非常有名的人叫韩非子, 他写的书 《韩非子》 就把《老子》收录了,而且还进行了解释。《韩非子》中有两篇关于《老子》的文章,一篇叫《解老》,一篇叫《喻老》。这两篇文章可以看成是老子的最早注本。历史上先后有五位皇帝给《老子》作过注释。第一位是梁武帝,第二位是唐玄宗,第三位是宋徽宗,第四位是明太祖,第五位是清世祖顺治皇帝。由此可见《老子》的影响有多大。此外,张道陵、河上公、王弼对《老子》这本书的注疏尤为重要。
张道陵
历史有一个人对《老子》的传播作出了非常大的贡献,他通过解释《老子》开创了中国的本土宗教一一道教,这个人就是东汉时期的张道陵。张道陵借《老子》写了一本书,叫《老子想尔注》,他在里面说了这么一句话:“散形为气,聚形为太上老君。”将老子神化为太上老君。老子讲“道”,“道”是一个最高的本体,这个“道”散开之后就变成气了,气又融化在万事万物当中,也融化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里。“道”汇聚起来,就变成太上老君,太上老君就是老子,他把所有的精气,包括日月之神气、天地之灵气,都汇集起来。老子——太上老君,就是“道”的化身,是最高本体的化身所以就成为道教最高的神、最高的主宰。张道陵尊老子为教主,创立了“五斗米教”,也就是道教。
河上公
在汉代还有一个叫河上公的人,他从养生的角度解释《老子》,将《老子》看成一部养生宝典。《老子河上公注》是现存成书较早的,影响较大的《老子道德经》注本,相传为河上公或河上丈人新撰,原注不分章。河上公注的特点在于它的注文简洁清晰,意境空灵。
王弼
魏晋时期的王弼注释则被公认是第一流的。王弼只活了二十四岁,可他留下了两部经典的注本,并成了千古绝唱,一本是《老子注》,一本是《周易注》。这两本书的影响太大了,所以这两本书的版本就成为《老子》和《周易》的通行版本。王弼也成为魏晋玄学的奠基人。王弼《老子注》成为第一部系统地阐述玄学理论的著作,标志着哲学由宇宙论向本体论,由神学向思辨哲学的转变,代表和影响了一个时代哲学发展的趋向。他的书不仅是后世《老子》的通行版本,而且是研究《老子》重要的版本。
传承
编辑开创道家学派
老子开创的道家学派形成于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时代,在这个时代,人类的思想和行为从巫术的和蒙昧的束缚中觉醒,开始以理性的态度对待自然界和社会。夏、商、周三代相传的靠天神信仰和祖先崇拜维系的礼乐文化传统崩坏了。诸子之学并出,争相以理性重建新的社会秩序。由于理性重建的进路不同而百家争鸣,道家为其一。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的道家异于其他各家,不仅意识到当时的文化困境,而且深刻地领悟到文化对人的异化以及这种异化必将导致人类与自然界疏离,从而构想出依据理性的引导复归于自然之“道”的理想出路。然而,虽然理性知道前进的道路,但却没有沿这条路走下去的力量,于是道家达到了对人类理性悲剧的认识,同时也是对理性不朽的认识。道家的思想,在探究宇宙和谐的奥秘、寻找社会的公正与和平、追求心灵的自由和道德完满三个层面上,对我们这个时代都有新启蒙思想的性质。道家的某些思想遗惠对于在现代科学基础上重建理性以克服伴随科学技术加速发展而来的人与自关系的异化、引导世界文化的演革流向、建构后现代的科学技术观、重整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从经济社会向智力社会历史性的转变,都具有重要意义。
思想传承发展
早期,老子将其思想授学传道给其弟子,再由其弟子传给后世,从而促进其思想的传承与发展。老子思想经过传播后初步嬗变,促进黄老学派、法家、杂家的形成与发展。
汉代初期统治者对老子学说的推崇以及汉唐时期《老子》注疏学的勃兴促进了老子思想在全国的传播与发展。
宋元明清时期,道家思想依然主要通过注解《老子》,《庄子》等经典作品得到发扬,除了宋徽宗、明太祖、清世祖注过《老子》,还有王安石、司马光、苏轼、叶梦得、归有光、王夫之、纪昀、毕沅、姚鼐、等人。
近代,随着西学东渐浪潮的兴起,以西方的科学与民主思想来诠释中国传统文化日益兴盛,道家研究也不例外。严复的《老子评点》认为《老子》思想与斯宾塞等人的进化论相通,指出其道论可以成为进化思想的哲学基础。 严复认为《老子》书中富含民主与科学思想,并将“为学日益”诠释为归纳法,将“为道日损”理解为演绎法,从而开创了以科学思想、科学方法来解读《老子》的先河。他认为“道即自然” 甚至科学中“自然公例”(公理)也是道家的“道” 。在他看来,“夫黄老之道,民主之国之所用也” “《老子》者,民主之治所用也”。他理解的“无为无不为”包含两层含义:其一,无为是政治家的无为;其二,无不为是民众的无不为。吴虞视老庄为反专制的“消极革命派”;而胡适盛赞老子学说乃是“一种革命的政治哲学” 。
现当代,老子的文化价值日益得到了世人的认同,老学成为一门显学。四川大学以卿希泰为首的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发行的《宗教学研究》期刊及其主编的《儒道释博士论文丛书》,对推动老子研究功不可没,尤其是成立了全国首家老子研究院,出版《老子学刊》,影响日甚。陈鼓应发起创办了以书代刊的《道家文化研究》,已出版二十八辑,他还与汤一介一起主编了《道家文化研究丛书》,推动了老子及其道家文化研究。厦门大学的《道学研究》半年刊已出版二十五期(其前身《道韵》期刊出版十二期),每期存有研究《老子》的论文,厦门大学的道学与传统文化研究中心成为南方道学研究的基地之一。华中师范大学以熊铁基为首的老庄学研究很有特点,也成立了道家道教研究中心,出版的《中国老学史》,《二十世纪中国老学》、《中国庄学史》等对推动老庄学研究意义深远。安徽大学孙以楷主编的《道家与中国哲学》(六卷本),以道家为视角梳理中国哲学思想,对老子思想发扬很有作用。此外还有,福建省老子研究会、老子道学文化研究会、安徽国际老子交流协会等全国性和省市老子学会相继成立,一些地方也注意打造老子文化园等场所。值得关注的是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许多老子网站如中国老子网出现,极大地便利老子思想的传播。
影响
编辑国内影响
对儒家的影响
孔子是儒家的创始人,理清老子对孔子的影响,也就基本上把握了老子对儒家的主要影响。孔子曾问礼于老子,对孔子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点:第一,在社会地位方面,提高了孔子的学术威望。第二,在哲学思想上,孔子继承了“道”这一概念。第三,在政治思想上,主张“无为而治”,推崇类似于“小国寡民”的社会。第四,在礼学方面,增长了不少知识。第五,在个人处世方面,孔子也主张谦退柔和。第六,孔子在老子“守中”的思想基础之上,提出“中庸”主张。第七,孔子也具有浓厚的隐逸思想。
对道教的影响
先秦时期,同其他各家相比,道家就比较推崇黄帝。可能是由于黄、老二人都提倡清静无为,也由于其他各种原因,人们便把他们相提并论了,从而形成了一个黄老学派。从汉初人们崇尚黄老的清静无为政治思想,到汉武帝时期转变为重黄老求仙思想。黄帝最先“成仙”,然后把老子也“感染”为神仙,再由老子把庄子也“拉”入神仙的行列。再接着,顺理成章地轮到列子、文子“成仙”了。随着道家人物的“成仙”,他们的思想就自然成为道教的主要指导思想。被视为道教兴起标志的黄巾道和天师道都是尊崇老子的。正是因为张角事奉黄老道,所以最初不少官员把张角的行为视为“善道”,以至于黄巾的势力得以迅猛发展。三张一系创立的天师道把老子视为教主,把《老子》放在最重要的地位,要求每一个信道的人都要学习,并且写作了《老子想尔注》一书。此时的老子在道教中的地位已经慢慢超过了黄帝。尊崇老子是此后道教的一贯主张。
对佛教的影响
佛教之所以能够在中国发展壮大 与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道教的“帮助”是分不开的。这种帮助可大致分为外在的“帮助”和内在的“帮助”。外在帮助即崇拜黄老的黄巾军打开了佛教身上的枷锁。东汉末年,“奉事黄老道” 的太平道势力逐渐壮大,太平道起兵推翻汉政权,为佛教发展提供了更为宽松的政治环境。太平道起兵引起长期动乱,而饱受动乱之苦的人们更容易接受佛教。
内在帮助即佛教借助老庄的思想术语以宣扬和改造自己的教义。佛教进入中国以后,在很长一个时期并未受到汉人的注意。佛教所宣扬的原始教义,汉人也很难理解和接受,于是佛教就开始借用道家的名词术语以宣扬自己的思想内容。再到后来,佛教又借用了道家的、特别是庄子的思想,慢慢把印度佛教改造为中国佛教,从而出现了对中国文化产生重大影响的禅宗。
国际影响
近代以来,西方学者翻译外国典籍,最多是《圣经》,其次就是《老子》。当代自马王堆汉墓发掘两种帛书《老子》,及湖北郭店战国楚墓出土三种《老子》摘抄本以来,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对于《老子》的研究和翻译工作更加热切。老子为现代人类生活的诸多方面提供思想资源,例如老子的“自然”之学有助于人类摆脱天人分裂的困境,老子的道哲学的范畴和方法可以丰富世界哲学,老子的辩证有机思想有助于人类走出机械论,老子的虚静方法论对心身调节和精神健康有启迪,老子的无为哲学有助于人类实现普遍自律,老子的超越哲学有助于人类克服自我中心主义。可以展望,伴随着全球化问题的展演,老子思想对世界的影响会更加深广。
相关人物
编辑老子家族
老子家族
关系 | 姓名 | 备注 |
父亲 | 李敬或李乾 | 仕于周定王,担任御史大夫 |
母亲 | 益寿氏 | / |
儿子 | 李宗 | “宗为魏将,封于段干” |
孙子 | 李注 | / |
曾孙 | 李宫 | / |
/ | 李假 | “宫玄孙假,假仕于汉孝文帝” |
/ | 李解 | “假之子解为胶西王卬太傅,因家于齐焉。” |
孔子
老子与孔子的关系亦师亦友。《史记》上有一段记载,显示两人曾见过面,孔子特地到周去拜见过老子,向老子请教过礼仪。可老子的一段话具有很强的批判教育意味,但是孔子听到后并没有生气,反而十分佩服,并把老子比喻为不可捉摸、见首不见尾的神龙,可见孔子胸襟宽广。
庄子
老子和庄子之间属于思想传承关系,庄子是老子道家思想的继承者和开创者。司马迁在《史记》中认为庄子“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尽管今天看来,老子具有“政治色彩”的哲学观与庄子“个人主义”色彩的形而上学之间存在着某种本质上的区别。但作为学术发展的承传关系来看,或许可以解释为不同历史时期学术思想所面对的社会任务不同,因而,展现出来的理论重心与理论特征也有所区别,而哲学的思维方式却具有相对稳定的延续性。从这一角度来看,他们二者之间的共性是明显的。
关尹子
老子与关尹子的关系同样亦师亦友。春秋时期,老子应关尹子之邀“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自此,便产生了《道德经》学术思想体系的中国道家学派。老子曾授关尹子《道德经》并约定“后会蜀之青羊肆”。之后,喜托疾不仕隐居谷内,后入蜀,归栖于武当山三天门石壁下。
尹喜像
文子
文子是老子的弟子,与老子是师承关系,为《文子》(《通玄真经》)一书作者。文子是先秦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在文子所处的时代,文子的思想是有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的。他所倡导的王道论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现实意义。文子是老子的弟子,《文子》继承老子“道”的理念,在老子无为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兴的“无为”。文子师承了老子。竹简《文子》有“道者,先圣人之传也”之语,这就明确无误地告诉我们,文子的道论,是有其思想渊源的,不是他的首创。
杨朱
杨朱是道家学者,并在某些方面受了老子思想的影响,如崇尚道的“自然”以及“生生”的属性,重视个体生命的存在和主体的价值,直面时俗的批判精神等。有人由他们在这些方面的相近而断言,杨朱是老子的直传弟子,杨朱的“重生”、“为我”思想直接来源于老子的“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争议
编辑《老子》争议
《老子》这部书的作者以及成书年代颇具争议。司马迁的两条记述,一是“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二是孔子去世一百多年后,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这两条记述,特别是第二条,引起了古往今来的无数争论。最早对《老子》是老聃所著提出怀疑的是北魏时期的崔浩,此后直到清代,不断有人认为《老子》非老聃所著。
今人对老子其人其书的争论,主要有如下几种较有代表性的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老子约略与孔子同时而年长于孔子,《老子》书是老聃所著,但有战国时人的增益。持此观点者以高亨、吕振羽为代表。
第二种观点也认为老子与孔子同时,但主张将老子其人与其书分开,认为《老子》成书于战国中期,是老聃遗说的发挥。这一派观点以唐兰、郭沫若为代表。如唐兰认为《老子》成书与《墨子》、《孟子》同时。郭沫若则进一步认为《老子》上下篇是楚人环渊所录的老聃遗训,环渊约与孟子同时,是老子的再传或三传弟子。
第三种观点认为老子是战国时期人,《老子》也成书于战国。此种观点以梁启超、罗根泽、冯友兰为代表。如梁启超认为《老子》成书于战国之末。罗根泽认为老子就是《史记》所载见秦献公的太史儋。
第四种观点认为《老子》成书更晚,在秦汉之间。持这种观点的有顾颉刚和刘节。如顾颉刚认为《老子》成书于《吕氏春秋》和《淮南子》之间,刘节认为《老子》五千言成书迟在西汉文、景之间。
学者大都赞同上述第一种观点。
“老子化胡”说争议
“老子化胡”说从两千年前左右产生至今,已经不是单凭史学考据就可以定论的伪说,而是异质文化之争的潜在史实,对于“老子化胡”说的争论如下:
一是佛教徒的“老子化胡”说。东汉襄楷上疏桓帝时所谓“或言老子入夷狄为浮屠”(《后汉书·襄楷传》),作为最早见诸史料的“老子化胡”说,并无贬佛之意,而是针对桓帝在“宫中立黄老浮屠之祠”(即佛道两教并祀)而言的。“或言”一词意味着襄楷其说有所前承,而非自创。有理由相信,“老子化胡”说乃源创自佛教徒,而非道门中人。二是道教徒的“老子化胡”说。佛教自汉末以来的传入,越来越构成对道教的挑战和威胁,造成道教徒开始杜撰扬道抑佛的道经。当初为了让中国人便于接受佛教的、出自佛教徒的“老子化胡”说,现在变成了道教徒的、为了对抗外来佛教而贬低佛教历史地位的“老子化胡”说。《老子西升经》开篇即道:“老君西升,开道竺乾;号古先生,善入无为;不终不始,永存绵绵。”自汉代黄老道神化老子以来,其神化方式由此在谶纬、异象之外专门另辟史迹新途。《西升经》后来成了楼观道的主要经典,其道派以尹喜为祖师,力主“老子化胡”说。
评价
编辑儒家学派的开创者孔子:“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司马迁《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庄子:“老聃曰:‘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知其白,守其辱,为天下谷。’人皆取先,己独取后,曰:‘受天下之垢。’人皆取实,己独取虚,无藏也故有馀,岿然而有馀。其行身也,徐而不费,无为也而笑巧。人皆求福,己独曲全,曰:‘苟免于咎。’以深为根,以约为纪,曰:‘坚则毁矣,锐则拙矣。’常宽容于物,不削于人,可谓至极。关尹、老聃乎!古之博大真人哉!”(《庄子·天下》)
司马谈(西汉史学家司马迁之父)在《论六家要旨》中说:“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史记·太史公自序》)
汉人班固在中考察诸子各派源流时指出:“道家者流,盖出史官。历记成败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王南面之术也。”认为老子及其道家思想源于史官和帝王经验。《汉书·艺文志·诸子略》
晋代哲学家王弼说:“老子之书,其几乎可一言以蔽之。噫!崇本息末而已矣。”(《老子指略》)
唐玄宗李隆基说:“《道德经》其要在乎理身、理国。理国则绝矜尚华薄,以无为不言为教。理身则少私寡欲,以虚心实腹为务。”(《御制道德真经疏》)
宋太宗赵光义:“伯阳五千言,读之甚有益,治身治国,并在其中。”(《宋朝事实》卷三《圣学》)
宋真宗赵恒 说:“《老子道德经》治世之要。”
宋朝文学家欧阳修说:“老子为书,其言虽若虚无,而于治人之术至矣。”(彭耜《道德真经集注杂说》卷上)
宋朝文学家苏辙说:“言至道无如五千文。”(苏辙《双溪集·遗言》)
宋朝朱熹说:“盖老聃,周之史官,掌国之典籍,三皇五帝之书,故能述古事而倍好之。如五千言,亦或古有是语而老子传之,未可知也。”(《朱子文集·卷三·答汪尚书》)
明代思想家王廷相云:“老、庄谓道天地,宋儒谓天地之先只有此理,故乃改易面目立论耳,与老、庄之旨何殊?”;程朱道学“理一而不变”为“老、庄之绪余也”。(《王廷相哲学选集》)
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说:“老子道贯天人,德超品汇,着书五千余言,明清静无为之旨。然其切于身心,明于伦物,世固鲜能知之也。”(《御制道德经序》)
清末思想家魏源在《老子本义》中说:“老子之书,上之可以明道,中之可以治身,推之可以治人”;“《老子》救世之书也。故二章统言宗旨。此遂以太古之治,矫末世之弊”。
文学家林语堂在《老子的智能》中说:“老子的隽语,像粉碎的宝石,不需装饰便可自闪光耀。”他还说:“我觉得任何一个翻阅《道德经》的人最初一定会大笑,然后笑他自己竟然会这样笑,最后会觉得现在很需要这种学说。至少,这会是大多数人初读老子的反应,我自己就是如此。”
原中国哲学史学会会长张岱年先生说:“道家,其理论之湛深,思想之缜密,实超过了儒墨两家”;“老子的道论是中国哲学本体论的开始,这是确然无疑的。”
晚清名臣曾国藩提出应“以老庄为体,禹墨为用”。
中国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老子书五千语,要在不撄人心;以不撄人心故,则必先自致槁木之心,立无为之治;以无为之为化社会,而世即于太平。”
德国哲人尼采在读完《道德经》之后,大加称赞,说老子思想“像一个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垂手可得”。
德国著名哲学家、天文学家、古典哲学的创始人康德:“老子所称道的上善在于无,这种说教以‘无’为‘上善’,也就是一种通过与神格相融合、从而通过消灭人格而取得自我感觉消融于神格深渊之中的意识。”“斯宾诺莎的泛神论和亲近然的思想与中国的老子思想有关”。
德国著名哲学大师黑格尔:“道为天地之本,万物之源。”“老子的著作《道德经》,最受世人崇仰。”
德国哲学家谢林在《神话哲学:中国哲学》中指出:“道不是人们以前翻译的理,道是门。”老子哲学是“真正思辨的”,他“完全地和普遍地深入到了存在的最深层”。
德国学者克诺斯培说:“解决我们时代的三大问题(发展、裁军和环保),都能从老子那里得到启发。”
德国人尤利斯噶尔的1910年写了一本书:《老子的书——来自最高生命的至善教诲》,他说:“也许是老子的那个时代没有人真正理解老子,或许真正认识老子的时代至今还没有到来。老子已不再是一个人,不再是一个名字了。老子,他是推动未来的能动力量,他比任何现代的都更加具有现代意义,他比任何生命,许多许多生命的都更具有生命的活力。”
德国杰出学者尤利斯·葛尔:“也许老子那个时代没有人真正理解老子,或许真正认识老子的时代至今还没有到来。”
法国第一位汉学家讲席雷慕沙认为:老子的思想与稍后的毕达哥拉斯学派和柏拉图学派所提出的“学说有无可争辩的共同之处”。
美国著名学者蒲克明:“当人类隔阂泯除,四海成为一家时,老子《道德经》将是一本家传户诵的书。 ”
美国学者芭莉娅: "老子的智能是人类的智能。" "在美国历史上似乎还找不到像老子这样大彻大悟的哲学家。"
日本学者汤川秀树:“早在两千多年前,老子就已预见到了未来人类文明所达到的状况。”
名言
编辑“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道德经·第一章》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道德经·第二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道德经·第五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道德经·第八章》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道德经·第十二章》
“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道德经·第二十章》
轶事典故
编辑老子降生
公元前573年夏六月,楚国起兵伐宋,攻克宋国的彭城(今江苏徐州),封鱼石、鱼府守城,并留下三百乘战车协助镇守。司马老佐主动请缨,宋平王允诺,遣老佐为上将军,率二万人马去收复彭城。
话说宋国围住彭城,日夜攻打。老佐英勇威武,身先士卒,使得宋军士气大振,不到半月,彭城守军便危在旦夕。鱼石、鱼府在城上督战时,心生一计让部下放暗箭,射杀老佐,老佐正在军前督战,忽然飞来一箭,人胸五寸。不幸坠马身亡。宋军群龙无首,溃不成军,四散逃窜。
宋营军帐中传来老佐阵亡的消息,众家将急忙驾车,保老夫人奔逃。逃亡途中,不见宋都,却来到了陈国相邑(今河南鹿邑东)。正行之时,老夫人突觉腹中疼痛。原来老夫人已有七月身孕,老佐为践君前诺言,以必胜之心携眷出征。此时兵败,老夫人又有丧夫之悲,亡命他国,心中焦虑,身体疲劳,以至腹中胎动,疼痛难忍。侍女惊慌无措,家将忙停车于路旁,奔至村中寻一老妇前来。不过几刻时光,只听篷车之内响起“哇哇”哭声,一个早产男婴出世,这便是老佐之子——老子。老子降生,体弱而头大,眉宽而耳阔,目如深渊珠清澈,鼻含双梁中如辙。因其双耳长大,故起名为“聃”;因其出生于庚寅虎年(公元前571年),亲邻们又呼之曰小狸儿,即“小老虎”之意。因江淮间人们把“猫”唤作“狸儿”,音同“李耳”。久而久之,老聃小名“狸儿”便成为大名“李耳”一代一代传下来了。
老子化胡
老子的事迹曾在无意之中,和佛教在我国的早期传播纠缠颇多——早期的佛教徒为了减少佛教传播的阻力,声称老子去了西域,开创了佛教,这就是著名的“老子化胡”说。
老子化胡的说法最初起源于东汉,汉桓帝时,襄楷上书写道,或言老子入夷狄为浮屠。到了三国,老子化胡有了进一步发展,《三国志·魏书》注引鱼豢《魏略·西戎传》称:“浮屠所载与中国《老子经》相出入,盖以为老子西出关,过西域之天竺,教胡。浮屠属弟子别号,合有二十九。”这里说老子为佛陀之师,为《老子化胡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到了西晋,道佛之争日益加剧,道士祭酒王浮编写了《老子化胡经》,记述老子入天竺变化为佛陀教化胡人之事。这部经书诞生后,很快成为佛道二教斗争的一大公案,双方围绕此书的真伪辩论了近千年,道教方面力证此书之真,后人陆续增广改编为10卷,以证明“道优于佛”。佛教方面除了力辩此书之伪外,也造作伪经进行反攻。如《周书异记》《汉法本内传》等,说释迦为孔子、老子之师。
青牛吼峪
《列仙传》中记载“后周德衰,(老子)乃乘青牛车去,入大秦”。老子骑坐的青牛成了一个文化符号,青牛成了老子的代名词,老子又被称为“青牛师”“青牛翁”等。据说,老子八九岁时,附近的大山上突然出现一青牛,青牛凶猛异常,见物咬物,见人吃人。后来,老子和青牛斗智斗勇,最终降服青牛,只许他们吃青草,还教它们拉犁拉车,青牛也成了老子的坐骑。在洛阳城北,有个下清宫,以前名叫青牛观,传说是老子拴牛处。老子拴了青牛,上翠云峰炼丹,青牛就在此等他。后来老子决定西去传道化胡,牵起正在吃草的青牛就走。那牛眼见要离开此地,对着西方吼了三声,这就是“青牛吼峪”典故的由来。
老子骑牛画像(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藏)
孔子问礼于老子
此事发生于公元前两千五百年前的周朝。在中国古代典籍《史记》《庄子》《吕氏春秋》《礼记》等都有记载。《史记》两处,《庄子》五处。关于孔子向老子问礼的次数,中国学界存在很大分歧,有学者考证孔子三次专程向老子问礼,也有学者认为是四次或五次,有的则认为有七八次之多。就文物而言,在黄河和长江中下游地区不断出土有汉代的画像砖、画像石碑、石刻《孔子见老子图》;历代尚有绘画、雕塑作品存世。总而言之,孔子问礼于老子史实被国人传为佳话。
宗教相关
编辑宗教名号
老子原来是春秋末期陈国人(陈后来被楚国吞并,因此也有人称老子为楚国人),曾经做过东周皇家图书馆馆长。因见周朝气数已衰,天下将大乱,于是辞官归隐,归隐前留下了五千言,即千古妙文《道德经》。西汉初年,帝王好黄老之学,不过是崇尚其“清静无为”的思想,老子本人并不神秘。根据司马迁《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当时人们认为老子的个人魅力有二:一是长寿,传说他活了一百六十多岁,甚至二百多岁;二是与世无争的超然态度,是一个“隐君子”。到了东汉,老子开始被神化,例如汉明帝时,楚王刘英就把老子和佛都当作神来崇拜。汉桓帝即位后,更是喜欢神仙,特派使臣前往老子的家乡祭祀老子,并在洛阳设立老子神坛,亲自祭祀。老子的出生也有了种种神奇的传说,如《玄妙内篇》说:“玄妙玉女梦流星入口而有娠,七十二年而生老子。”《上元经》说:“李母昼夜见五色珠,大如弹丸,自天下,因吞之,即有娠。”东汉末年的《老子圣母碑》竟将老子描绘成“道”的化身,说他“生于无形之先,起于太初之前,行于太素之元”。也就是说,在天地宇宙都还没有诞生时,老子就降生了。到张陵创立五斗米道时,就奉这个被神化了的老子为最高神,尊为“太上老君”,“太上”就是最高的意思。东晋到南北朝时期,又出现了元始天尊、灵宝天尊等尊神,太上老君的地位时有升降,直到唐代,才与元始、灵宝等同为至尊,号“道德天尊”,合称“三清”。
宗教角色
老子是道教的始祖和最高神。东汉末年,老子的以“道”为中心的宇宙观念,加上以太上老君为首的神仙降世救人的故事,再配合以一些足以迷惑世人的方术,产生了道教,老子的形象逐渐过渡成了道教中的教主。
宗教形象
老子在宗教典籍中的外在形象被描述地异于常人,晋代葛洪在《抱朴子·杂应篇》中所描绘的老君形象最为著名:“老君真形者,思之,姓李名聃,字伯阳,身长九尺,黄色,鸟喙,隆鼻,秀眉长五寸,耳长七寸额有三理上下彻,足有八卦,以神龟为床,金楼玉堂,白银为阶,五色云为衣,重叠之冠,锋铤之剑,从黄童百二十人,左有宁二青龙,右有二十六白虎,前有二十四朱雀,后有七十二玄武,前道十二穷奇,后从三十六辟邪,雷电在上,晃晃昱昱。”
太清道德天尊(北京市白云观藏)
后世纪念
编辑学术活动
老子的思想理念所具有的深厚内涵对后世影响深远,后世人们开展了多种多样的学术活动来纪念老子。2008年,老子道学文化研究会在北京成立,有利于传承、改革和发展道学文化,增强老子道学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2018年,中国·涡阳老子道文化学术研讨会在涡阳县召开。此次会议由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和亳州学院联合主办,邀请来自美国、日本、法国等地高校教授和国内专家学者70余人,就老子道文化开展为期两天的学习研讨。
2021年,海南省老子文化研究会举办学术座谈会,邀请多位专家学者结合海南经济社会建设实践,研究如何弘扬老子哲学思想,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涡阳老子道文化学术研讨会
雕像
老君岩造像位于泉州清源山间,是中国现存最大的道教石造像,凿刻于宋元时期,系利用一块露出地面的天然花岗岩石雕琢而成,为国家AAAAA级景区。老君岩造像因为和蔼可亲,历代以来深受民众的喜爱。在泉州民间说法中,老君岩也具有“长寿”的寓意,旧时还流行有到老君岩前“摸到鼻,吃百二;摸到目,吃百六”的民间俗语,意思即凡人摸到“老君”鼻子可以活到120岁,摸到“老君”眼睛可以活到160岁。
老君岩
宫观
太清宫
太清宫始建于东汉桓帝延熹八年(165年),初名老子庙。唐高祖武德三年(620年),李渊追认老子为始祖,以老子庙为太庙,大兴土木,修建殿宇;唐乾封元年(666年),加封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诏建紫极宫;唐光宅六年(684年),武则天追封李母为“先天太后”,并建洞霄宫以祀李母;唐玄宗李隆基于开元十三年(725年),加封老子为“高上大道金阙天皇大帝”,亲为《道德经》作注,并御书全文镌立《道德经注碑》一通,于天宝二年(743年)下诏改紫极宫为太清宫。
太清宫景区位于鹿邑县城东5公里处,东邻曹操故里亳州,北接古城商丘,南连淮阳,西北望十朝古都开封。鹿邑太清宫是老子的诞生地,道教文化发源地,道教的祖庭和李氏之根,属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被批准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2008年11月鹿邑县通过国家验收成为“中国旅游强县”。
河南鹿邑太清宫
天静宫
涡阳天静宫,俗称老子庙,又名中太清宫。天静宫始建于东汉延熹八年(公元165年),始称老子庙。盖因桓帝梦见老子降于殿廷,乃颁旨在此立祠祀奉。此后,曹魏黄初三年(222年),隋开皇元年(581年)都奉敕修建过。李唐王朝,以老子为始祖,尊崇之极,屡加册封,钦赐庙额为“太清宫”并尊此庙为祖庙,大兴土木。其金碧辉煌,宏伟壮阔,不逊于帝王之都。唐末战乱,几成废墟。北宋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至天禧二年(1018年)间奉敕重建,翰林学士盛度撰碑。
唐宋诸多帝王曾多次躬临涡水之滨,恭谒老子降诞圣地。唐高宗于乾封元年(666年)二月,自泰山前来此朝谒,上尊号“尊封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宋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正月,宋真宗至此,加号"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撰《御制朝谒太清宫并序》。
安徽亳州涡阳天静宫
纪念馆
洛阳老子纪念馆
洛阳老子纪念馆位于老城区北大街原祖师庙内,是全国首家老子文化专题博物馆,该馆依托的祖师庙占地面积1700平方米,古建面积近400平方米,现存前殿、大殿和东耳房。该馆通过展示碑刻、民间道教文物展、老子居洛史迹、遗迹沙盘、3D动漫、《道德经》影壁等手段,讲述老子与洛阳的故事,展示老子生平史迹及对后世的影响。
洛阳老子纪念馆开馆仪式
非遗文化
老子祭典
已经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老子祭典历史悠长,据史书记载可追溯到东汉桓帝时,老子祭典集中体现了老子文化和根亲文化、道家文化的统一,同时也是连接海内外华夏民族情感的重要纽带。每年农历二月十五,是中国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诞辰日。每逢此日,都会有海内外数万信众、李氏宗亲等云集老子诞生地河南鹿邑祭拜先贤。
老子祭典活动
文艺形象
编辑文学形象
余世存所作的《老子传》把老子的传说、文献故事以及时代人物,还原到那个时代,成为一个整体。让我们明白《道德经》并非凭空而来,它有着历史经验和现实考虑,是老子对人类生存模式的发现和意见。这本书并不是一部严格意义上的历史作品,更像是一部小说,充满了灵性和想象力。本书以人称、第三人称混合形式,叙述先哲老子的人生心路、还原历史。将老子的一生串成一个完整的人生历程,关于老子与孔子、苌弘、常枞、秦佚、杨朱、周王室的关系,作者都交待得合理而平常,从语言、习俗、礼乐、天下变迁等方面部分还原了先秦的历史。通过讲述老子的爱情、友谊、教育、仕途人生,探索《道德经》思想的缘起和发展。
影视形象
在动画电影《老子说》中,蔡志忠以他生花之笔加上幽默技巧,把老子博大精深的思想表现出来,现再以动画形式,使它更生动传神地重现观众眼前。
老子动画形象
电视剧《老子传奇》是由陈卫国导演执导,王学新编剧,其中老子一角由演员繁华饰演。以圣人老子一生的传奇经历和周末时期乱世之纷争的百年历史作为两条主线贯穿,将老子博大精深的道德思想显化,使人们能从中感悟大道之真谛,体会为人之根本,行事之准则。
繁华饰演的老子
注释
编辑展开[a]
今本《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记载老子是“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而《礼记·曾子问》唐孔颖达疏引“按《史记》云:老聃陈国苦县赖乡曲仁里人也。”《后汉书》:“苦,春秋时曰相。”《地理志》:“苦县属陈国。”春秋时期陈国相邑,在春秋末年(前479年)楚国灭陈之后,进入战国才是楚国苦县。
[b]
《北史·序传第八十八》:“周时,裔孙日乾,聚于益寿氏女婴敷。生子耳,字伯阳,为柱下史。”
[c]
《旧唐书》:“三月壬子,亲祀玄元庙以册尊号。制追尊圣祖玄元皇帝父周上御史大夫敬曰先天太上皇,母益寿氏号先天太后,仍于谯郡本乡置庙。”
参考资料
编辑展开[1]白玛央金. 浅谈老子思想对后世的影响及现实意义[J]. 山西青年, 2016, (02): 161-162. (2)
[2]陈成吒. 先秦老学考论[D]. 华东师范大学, 2014: 59-75,363-364,414-415. (13)
[3]郭齐勇. 中国哲学史[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05: 34.
[4]方克立等. 《中国哲学大辞典》[M].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6-5: 238.
[5]谢阳举. 论老子的自然之学及其世界影响[J]. 人文杂志, 2020, (04): 19-24.
[6]方克立等. 《中国哲学大辞典》[M].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6-5: 238-239. (2)
[7]郭齐勇. 中国哲学史[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35-42. (8)
[8]云根. 中国历代文化名人诗传[M]. 2020: 4-5. (2)
[9]黄友敬. 老子[M]. 2011: 120.
[10]宇文博, 陈飞雪, 罗伟欢. 老子姓名考[J]. 中华老学, 2022, (01): 23-31. (2)
[11]蒋伯潜. 诸子学纂要[M]. 2017: 149.
[12]詹石窗, 顾宗正. 老子“籍贯和诞生地”之争史考[J]. 世界宗教文化, 2020, (04): 9-16.
[13]中国鹿邑老子故里祭老子 仪式遵循道教最高规格.中国新闻网. [2023-10-28].
[14]夏德靠. 先秦文学专题研究[M]. 2021: 201.
[15]李存山注译. 老子[M]. 2008: 153.
[16]张松辉. 国学经典导读 老子[M]. 北京: 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2011: 46-47. (2)
[17]张松辉. 国学经典导读 老子[M]. 北京: 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2011: 48-57. (10)
[18] 张松辉. 国学经典导读 老子[M]. 北京: 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2011: 59-63. (5)
[19]冯国超译注. 老子. 北京: 华夏出版社, 2017: 144.
[20]姜国柱. 中国思想通史 先秦卷[M]. 武汉: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11: 59-61. (3)
[21]李存山注译.. 老子[M]. 李存山注译. 郑州: 中州古籍出版社, 2004: 前言.
[22]张其成. 张其成全解道德经[M]. 2017: 9.
[23]徐莹. 从楚简本 、帛书本 、北大汉简本及今本看《老子》的编纂[J]. 文史哲, 2016-01-01, (2): 67-75. [2023-11-15].
[24]张其成. 张其成全解道德经[M]. 2017: 11-12. (2)
[25]陈增辉. 中国哲学史简明教程[M]. 1993: 165-166. (2)
[26]谢清果. 道德真经精义[M]. 2015: 36-45. (10)
[27]张松辉. 国学经典导读 老子[M]. 北京: 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2011: 90-103. (14)
[28]张松辉. 国学经典导读 老子[M]. 北京: 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2011: 107-111. (5)
[29]老子今注今译. 陈鼓应注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6: 1-71. (5)
[30]旧唐书 卷九 玄宗下 天宝二年.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 [2023-09-05].
[31]北史·卷一百·序传第八十八.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 [2023-09-05].
[32]史记:列传:老子韩非列传.ChineseTextProject. [2023-09-05].
[33]张其成. 张其成全解道德经[M]. 2017: 6-7. (2)
[34] 刘亚璋. 生命与自由 论庄子思想对文人画理论的影响[M]. 2005: 18.
[35]朱道琼. 《道德经》范本源考[M]. 2018: 126、128. (2)
[36]刘介民,郑振伟编著. 道家与现代教育[M]. 2013: 9.
[37]李季林. 杨朱 列子思想研究[M]. 2012: 13.
[38]陈鼓应 白奚著. 老子评传[M]. 2001: 2-3. (2)
[39]王鹏飞. 新“老子化胡”说:从伪说到史实[J]. 学术探索, 2013-01-01, (3): 20-23. [2023-11-16].
[40]庄子·杂篇·天下.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 [2023-09-05].
[41]谢谦. 国学词典[M]. 2018: 227.
[42]李世东,陈应发,杨国荣著. 老子文化与现代文明[M]. 2008: 268-270. (3)
[43]郑家建主编;施灏副主编. 鲁迅与20世纪中国文学教育[M]. 南昌: 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2018: 129.
[44] 徐光春 主讲. 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国史[M]. 郑州: 大象出版社, 2009.11: 31.
[45]李世东,陈应发,杨国荣著. 老子文化与现代文明[M]. 2008: 274-278. (5)
[46]道德经.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 [2023-09-05].
[47](春秋)李耳著. 中国古典名著百部藏书 老子[M]. 昆明: 云南人民出版社, 2016: 10-11. (2)
[48]鲍鹏山,衣抚生. 老子传[M]. 2020: 153-159. (7)
[49]《老子》:千古圣哲入戏来.洛阳网新闻中心. [2023-09-05].
[50]朱道琼. 《道德经》范本源考. 2018: 112.
[51]谢谦. 国学词典[M]. 成都: 四川辞书出版社, 2018: 53.
[52]王文心. 老子形象的历史演变研究[D]. 北方民族大学, 2022: 48-56. (6)
[53]chinanews. 老子道学文化研究会在北京成立.中国新闻网. [2023-10-28].
[54] . 亳州学院参与主办涡阳老子道文化学术研讨会.中安教育网. [2023-10-28].
[55]海南省老子文化研究会研讨“老子文化”.中国新闻网. [2023-10-28].
[56]寻找泉州世遗:老君岩造像“天下第一”.人民网. [2023-09-05].
[57]太清宫.周口市人民政府. [2023-09-05].
[58]安徽亳州:天静宫.中国网. [2023-09-05].
[59]2021老子祭典——纪念老子诞辰2592周年--产业资讯--中国经济新闻网.中国经济新闻网. [2023-10-28].
[60]老子传.豆瓣. [2023-10-29].
[61]老子说.豆瓣. [2023-10-28].
[62]老子传奇.豆瓣. [2023-10-28].
内容由百科小编提供,本内容不代表globalbaike.com立场,内容投诉举报请联系全球百科客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globalbaike.com/11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