螳螂

编辑
本词条由“百科小编” 建档。
螳螂是螳螂目(Mantodea)昆虫的统称。是一类温适性的昆虫,分布于热带、亚热带和温带等广大地区。螳螂是一类集药用价值、食用价值、观赏价值及生物防治价值等于一体的重要的资源昆虫。螳螂形态多样,通常体型较为狭窄且细长,中到大型,小型个体体长仅12mm,大型个体体长可达160mm。体色多样,从白色到黑色,甚至粉红色、金属色等,常见的体色为棕色和绿色。翅、前足常具色斑。头部呈三角形,可以灵活左右上下转...

螳螂是螳螂目(Mantodea)昆虫的统称。是一类温适性的昆虫,分布于热带亚热带温带等广大地区。螳螂是一类集药用价值、食用价值、观赏价值及生物防治价值等于一体的重要的资源昆虫。

形态特征

编辑

螳螂形态多样,通常体型较为狭窄且细长,中到大型,小型个体体长仅12mm,大型个体体长可达160mm。体色多样,从白色到黑色,甚至粉红色、金属色等,常见的体色为棕色和绿色。翅、前足常具色斑。

螳螂

螳螂

头部呈三角形,可以灵活左右上下转动。复眼较突出,通常卵圆形,锥形或其他形状,具有重合视野,有利于捕食。单眼通常三个,一般呈三角形排列。触角长,丝状,但是也有一些幢螂的雄性种类具有羽状触角或其他特殊触角类型。口器咀嚼式,上颚强大而坚硬。

螳螂

螳螂的头部

螳螂

螳螂的头部

螳螂通常前胸极长,中、后胸短宽。后胸上有听器。成虫的前后翅各1对,翅脉较复杂,部分种类的翅退化或缺失。前翅革质,通常具有翅痣。后翅膜质,扇状,臀区大。前足为典型的捕捉足,呈镰刀状,基节很长,胫节可折嵌于腿节的槽内,股节和胫节具有非常锋利且多的尖刺,跗节多为5节,末端两爪。中后足为步行足,股节和胫节外缘有时扩展。

螳螂

螳螂具有尖刺

螳螂

腹部长,呈椭圆形。雄性腹板通常9节,雌性7节,其中第一腹板退化,被后胸覆盖。具尾须1对。

螳螂

螳螂

螳螂的腹部长

分布栖息

编辑

分布范围

世界分布

螳螂是一类温适性的昆虫,分布于热带、亚热带和温带等广大地区。其中大部分分布于东洋界。热带与亚热带地区螳螂的种类及物种数量较多,而在高纬度与高海拔地区物种数明显减少。在古北区发现有较丰富的螳螂化石标本资源。

中国分布

螳螂在中国广泛分布,螳螂在中国华南区分布的种类较多,其次是华中区和西南区。

栖息环境

螳螂栖息于全球除寒冷地域外的各式陆生环境中,从沙漠到雨林,从地面至树冠均能发现其踪迹。虽然一些种类全球性分布,但是大部分种类仍然具有地域性分布,且栖息于特殊的生境之中。有的雨林种类适合在高温度高湿度的热带雨林中生长,如兰花螳螂(Hymenopus coronatus)。有的种类适应了炎热干燥的沙漠环境,如沙漠螳(Eremiaphila sp.)。有些种类体躯特化以在树干上栖息,如泰国树皮螳(Theopompa servillei)。还有一部分种类生活在城市或乡村草丛之中,如薄翅螳(Mantis religiosa)等。

物种统计

据2021年统计,全世界共记录螳螂目 29 科 439 属约 2500 种,中国记录12 科 58 属 162 种。

生活习性

编辑

捕食行为

螳螂为肉食性,若虫和成虫皆喜食活体昆虫。螳螂的食性广,可捕食除部分鞘翅目和膜翅目外的大多数昆虫,如鳞翅目幼虫和成虫,半翅目的叶蝉等。

螳螂

幼年螳螂观察成年螳螂进食

螳螂喜捕捉运动中的物体,捕捉到之后,便咬食,若是肉质型的食物则取食殆尽,非肉质型的食物则螳螂将其放下。

在不同螳螂类群中,捕食策略具有极高的多样性,大致可分为“游猎型”“伏击型”和“混合型”三大类型,游猎型螳螂的捕食机制表现为主动出击寻找食物,生性较为凶猛,其中一些类群甚至可捕食小型啮齿类和爬行动物;伏击型螳螂则主要以拟态进行伪装,待猎物接近时凭借其优秀的伪装能力趁猎物尚未发现之际发动捕捉;混合型螳螂兼顾前两者习性,行多种捕食策略。因生存环境和捕食策略的不同,螳螂显示出极高的形态多样性。

螳螂

进食中的螳螂

螳螂

捕食

同类相食行为

螳螂具有自相残杀习性。雌雄成虫之间常发生“妻食夫”现象。同性之间,异性之间均会发生自相残杀现象,活动的螳螂易被相对静止的螳螂取食。

自残现象:

螳螂在若虫期就有自相残杀的习性,但因不同种类所处环境的不同其自残率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有研究认为在自然界中,自相残杀可能是螳螂虫口数量自控到一定数量的机制,而且这种机制的产生与若虫的耐饥饿力密切相关。也可能是自然环境中若虫孵化多而成活少的重要原因。

螳螂

螳螂与同类自相残杀

“妻食夫”现象:

即螳螂雌性成虫取食雄性成虫的现象,多数发生在雌雄交配之时。关于此种现象的解释学术界尚无统一的定论,有关的解释主要有“营养假说”和“螳螂自身神经决定假说”等。“营养假说”认为螳螂在交配时,雌性螳螂会释放性信息激素以吸引雄性螳螂前来交配,交配后将雄性螳螂吃掉,以获得丰富的营养,从而产下更大的卵鞘,雄性螳螂能够为繁育后代提供营养物质。研究发现,交配前处于饥饿状态的雌性螳螂更容易取食雄性螳螂。雄性螳螂在遇到此种情况时也能演化出避免被雌性螳螂取食的逃避机制。雌性和雄性螳螂交配出现的“雌食雄现象”是螳螂进化适应环境的体现,研究人员进一步证实这种现象与其食物的缺乏和营养需求有关,螳螂后代的生长发育受雌性螳螂食物种类的影响,这是导致交配时雌性取食雄性螳螂的重要因素之一。“螳螂自身神经决定假说”基于部分研究者在实验室饲养螳螂时,发现食物充足雌螳螂仍有攻击雄螳螂的行为,一些受到攻击的雄螳螂头部及前胸背板的一部分被雌螳螂吃掉以后,仍能与雌螳螂进行交配。结合一些对昆虫咽侧体的研究,认为雄性的咽下神经节的破坏有利于交配的成功。

螳螂

螳螂“妻食夫”

生长繁殖

编辑

螳螂为渐变态昆虫,生命周期约为 9-11 个月,历经卵、若虫、成虫 3 个阶段。不同种的螳螂其发育历期、龄期不同。通常一年完成一个世代,在热带地区一年可以完成两代的发育。螳螂若虫期约 3-4 个月,羽化后可继续存活 6-7 个月以完成交配、产卵。在中国,螳螂越冬方式因类群不同表现为以卵鞘或中龄若虫越冬。热带类群在全年中均有可能孵化,且成虫存活时间较温带类群长。

螳螂

螳螂卵鞘

求偶交配

交配季节中,雌螳螂会分泌性引诱剂吸引同性或异性个体前来。雄螳螂交配前,其腹部作略微弯曲状,主动接近静止中的雌性螳螂,寻机飞到雌性螳螂背部,调整体位至雄性生殖器接近雌性螳螂生殖器,弯曲腹部将生殖器插入雌性体内。雌螳螂并不理会雄螳螂,其前足抓住养虫笼,或梳理触角,直至交配结束。雄螳螂将其生殖器拔出,缓慢离开雌螳螂,交配结束后雌性螳螂尾部可见白色精珠。

螳螂

交配中的螳螂

产卵

螳螂产卵通常在夜间发生,雌螳螂产卵时开口于生殖腔中的卵巢附腺,左侧附腺分泌一些蛋白质,右侧附腺分泌二酚醛类物质并立即被氧化成醌,从而构成坚硬的外壳,但卵鞘的外形也因螳螂种类的不同存在大小不同的差异。卵包裹于卵鞘之内,卵形如米粒,包被于由蛋白质和含钙化合物组成的卵鞘之中。某些种类的雌性螳螂,在未经交配的情况下,也会产卵,但卵不能孵化。

螳螂

螳螂的卵鞘

卵的孵化

孵化时1龄螳螂从卵块的脊处出来,覆盖脊处的白色物质被挤出,可见一个个小孔,刚从小孔出来的螳螂,状如蛆状,前足、中足和后足紧靠身体,一对复眼亮黑色,其余部分则为嫩黄色,一根丝状物物质链接螳螂与位于瓶顶的卵鞘,螳螂悬于空中,整个身体逐渐伸展,活跃,挣脱丝状物质,离开卵鞘。

若虫

不同种的螳螂其发育历期、龄期不同。同一种螳螂,个体之间存在不相同龄期的现象,如广斧螳(Hierodula patellifera)等。有研究人员推测造成不同地区若虫龄期及各个时期的差异,可能与气候及食物有关。

螳螂

螳螂若虫

螳螂

螳螂若虫

蜕皮

螳螂蜕皮时,中足和后足抓住自然悬挂,螳螂前足及头部受重力影响自然下垂,蜕皮时螳螂不食不动,蜕皮顺序从头至触角至前胸中胸后胸至腹部,尾部连着蜕下来的皮,蜕下来的皮依靠中后足跗节上的齿钩悬挂,螳螂整个身体垂直向下,此时的螳螂颜色较上一龄期颜色浅淡,也不活跃,较脆弱,随着时间的推移,颜色逐渐加深。

成虫羽化

螳螂的羽化发生在末龄若虫,即最后一次蜕皮,末龄前1至3龄翅芽逐渐出现和增大,至末龄蜕皮完成,一般雄虫成虫成熟早于雌虫成虫。羽化时与各龄若虫蜕皮一样,先从头中央开裂,再慢慢脱去胸部和腹部皮。刚蜕完皮的螳螂,不食不动,初始时前后翅芽皱缩,逐渐长大覆盖螳螂腹部。

功用价值

编辑

食用价值

螳螂体壮腹大,雌螳腹内充满卵,其肉香味美,卵似蛋黄,营养成分齐全,蛋白质、矿物质、微量元素含量丰富,是一种兼具药食功能的优质天然食品。如短胸大刀螳(Tenodera bravicollis)成虫体中营养成分齐全,蛋白质含量丰富,其中必需氨基酸含量高,氨基酸组成合理,脂肪含量虽低,但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较高,且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和微量元素。广斧螳(Hierodula patellifera)秋末抱卵成虫蛋白质含量丰富,必需氨基酸含量较高,其中赖氨酸含量较高,脂肪酸中单不饱和脂肪酸油酸含量丰富,多不饱和脂肪酸中除含有较高的必需脂肪酸亚油酸外,还含有丰富的亚麻酸。

药用价值

中药桑螵蛸为中华大刀螂(Tenodera sinensis)等螳螂的干燥卵鞘。桑螵蛸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具有固精缩尿,补肾助阳的功效。

螳螂

中药桑螵蛸

生物防治

螳螂的分布极广,若虫和成虫均为捕食性,食虫种类多,食量大,繁殖力强,捕食期长,是农林业害虫的重要天敌。可捕食多种危害农作物、蔬菜、果树、林木上的害虫,如蚜虫、叶蝉、棉铃虫、粉虱、造桥虫、扇舟蛾、毒蛾、刺蛾、金龟子、松毛虫、盲蝽、豆天蛾、松大蚜、杨树毛虫、蝗虫、蝇等。此外,还对叶蝉、飞虱、盲蝽等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在农林害虫的生物防治方面具有重要的开发应用价值。

观赏价值

螳螂目昆虫体形独特,特别是在热带、亚热带地区,螳螂为适应特殊的生活环境,往往有拟态和保护色现象。它们有的色泽鲜艳,有的通体碧绿,有的全身金黄,独特的体形加上鲜艳的色泽斑纹,使某些螳螂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如花螳科(Hymenopodidae)、扁尾螳科(Toxoderidae)等类群。某些螳螂还被人们当成宠物饲养,如大魔花螳螂、小提琴螳螂、兰花螳螂、库利拟睫螳等。

研究价值

螳螂除了在生物防治等方面有广泛的应用之外,也可以作为动物行为学、生理学、生态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等学科研究的模式昆虫之一。

仿生价值

螳螂特化的捕捉足和丰富的形态多样性可作为仿生学研究对象。螳螂前足的胫节和腿节布满了锋利的齿刺,在捕食行为当中,这些齿刺能够刺入猎物的身体,且牢牢控制住猎物的行动直到捕食行为的完成。这种齿形结构在加工领域应用广泛,作为切割刀具可减阻降耗,有着重要的仿生意义。

螳螂文化

编辑

中国有“螳螂捕蝉”“螳臂当车”等典故。世居三峡与清江的古老民族獽人以螳螂为图腾,在中国四川一带,出土过很多带有螳螂图案的兵器。在商周出土玉器中,出现一种螳螂形玉佩,在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妇好墓、北京市昌平区白浮村西周木椁墓等墓穴中均出土过螳螂形玉佩,可能源于人们对螳螂出色的捕猎技能以及旺盛的繁殖能力的向往。而螳螂拳是中国传统武术宝库中的精品,至今约有二百余年的历史。

参考资料

编辑

展开[1]王勇强. 三种螳螂的形态学、生物学及饲养技术研究[D]. 贵州: 贵州大学, 2020[2023-01-04].

[2]葛德燕. 贵州螳螂资源调查、广斧螳的人工饲养及其营养组成研究[D]. 贵州大学, 2006-06-01[2023-01-03].

[3]王英鉴. 中国螳螂目分类研究[D]. 贵州大学, 2021-11-01[2023-01-02].

[4]葛德燕, 陈祥盛. 中国螳螂目昆虫的研究进展[J]. 山地农业生物学报, 2004-01-01, 23(6): 525-528. [2023-01-02].

[5]李金兰,李金荣. 螳螂的生物学习性[J]. 吉林农业, 1996[2023-01-03].

[6]葛德燕, 陈祥盛. 螳螂种群增长制约因素分析[J]. 昆虫知识, 2006-01-01, 43(1): 22-27. [2023-01-03].

[7]越. 基于线粒体基因组探讨螳螂目的系统发生关系[D]. 浙江: 浙江师范大学, 2015[2023-01-03].

[8]王玉洁, 娇, 赵冬香. 广腹螳螂的研究进展[J]. 南方农业学报, 2014-01-01, 45(1): 53-57. [2023-01-04].

[9]严静君,徐崇华,姚德富等. 六种螳螂生物学特性的研究[J]. 昆虫天敌, 1981[2023-01-04].

[10]王玉洁, 吴娇, 黎荣欣, 赵怡楠, 赵冬香. 广斧螳室内生物学特性研究[J]. 中国植保导刊, 2014-01-01, 34(3): 5-8. [2023-01-04].

[11]康晓彤, 康振宇, 邵川格, 王媛媛, 杨玉红. 中华大刀螳螂饲养注意事项[J]. 吉林农业, 2017-01-01, (14): 62. [2023-01-04].

[12]熊正英,席碧侠. 短胸大刀螳的化学组成及分析[J].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9[2023-01-03].

[13]葛德燕. 贵州螳螂资源调查、广斧螳的人工饲养及其营养组成研究[D]. 贵州大学, 2006-06-01[2023-01-04].

[14]胡鹏, 查岭生. 中国食用昆虫记录[J]. 农业科学与技术(英文版), 2009-01-01, 10(6): 114-118. [2023-01-04].

[15]温珑莲,万德光,任艳等. 不同类型的桑螵蛸与其基原昆虫对应关系研究[J]. 中国中药杂志, 2013[2023-01-03].

[16]桑螵蛸.中国药典2020. [2023-01-04].

[17]肖宁, 王祥, 林思诚, 卜蜜源, 陈全武, 刘卫宏. 黄野螟天敌螳螂的筛选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 2021-06-30, 49(12): 165-166,189. [2023-01-04].

[18]陈海霞, 万建蓉, 周洪军, 刘姝娟, 陈鹏. 生态茶园主要害虫及天敌昆虫种类调查[J]. 湖南农业科学, 2018-01-01, (7): 62-64,67. [2023-01-04].

[19]吴卫, 张晶晶, 黄人鑫. 新疆有益昆虫的调查(一)——天敌昆虫[J]. 新疆农业科学, 2007-01-01, 44(5): 595-598. [2023-01-04].

[20]南方日报. 查获“异宠”螳螂卵鞘40个.今日头条. 2022-12-23[2023-03-01].

[21]赵宇阔, 李卓凯, 司向风, 路政达, 常锦辰. 机械仿生螳螂的设计与实现[J]. 机电产品开发与创新, 2022-05-28, 35(3): 32-34. [2023-01-03].

[22]李文龙, 张金波, 杨传华, 刘向东, 姜庆昌, 刘明普. 基于螳螂前足的仿生缺口圆盘耙设计与仿真[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22-01-20, 41(1): 126-131. [2023-01-03].

[23]曾成, 梁栋, 张喜瑞, 李粤. 基于螳螂前足的香蕉纤维提取刀片仿生设计[J]. 农机化研究, 2018-01-01, 40(3): 79-83. [2023-01-03].

[24]螳螂捕蝉 黄鹊在后-文摘报-光明网.光明网. [2023-03-01].

[25]商丘网. 源于商丘的成语典故.今日头条. 2018-10-24[2023-03-01].

[26]chinanews. 与“车”有关的成语——中新网.中国新闻网. [2023-03-01].

[27]邓辉. 螳螂、蝉图腾与獽人研究[J]. 三峡论坛(三峡文学·理论版), 2016[2023-03-01].

[28]王蓉. 闲话玉螳螂[J].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6-01-01, (2): 54-56. [2023-03-01].

[29]王开文. 螳螂拳源流问题研究[D]. 苏州大学, 2006[2023-03-01].

该页面最新编辑时间为 2024年4月2日

内容由百科小编提供,本内容不代表globalbaike.com立场,内容投诉举报请联系全球百科客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globalbaike.com/17283/

(21)
词条目录
  1. 形态特征
  2. 分布栖息
  3. 分布范围
  4. 栖息环境
  5. 物种统计
  6. 生活习性
  7. 捕食行为
  8. 同类相食行为
  9. 生长繁殖
  10. 求偶交配
  11. 产卵
  12. 卵的孵化
  13. 若虫
  14. 成虫羽化
  15. 功用价值
  16. 食用价值
  17. 药用价值
  18. 生物防治
  19. 观赏价值
  20. 研究价值
  21. 仿生价值
  22. 螳螂文化
  23. 参考资料

轻触这里

关闭目录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