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鱼是银鱼科(Salangidae)鱼类的通称,银鱼隶属于辐鳍鱼纲胡瓜鱼目鱼类。根据综合生物分类信息系统(ITIS)和中国分类研究银鱼科共分为6属:间银鱼属(Hemisalanx)、白肌银鱼属(Leucosoma)、新银鱼属(Neosalanx)、大银鱼属(Protosalanx)、日本银鱼属(Salangichthys)、银鱼属(Salanx)。
分类研究
编辑分类历史
1765 年奥斯贝克(Osbeck )首次在历史上提出银鱼科的概念,但到1902年,乔丹(Jordan )和斯奈德(Snyder ) 建立银鱼科(Salangidae),其中记录有5种银鱼。1908 年,里根(Regan)对银鱼类群进行校订,并建立银鱼亚科(Salanginae)。共记录有效物种9种,新建立大银鱼属 (Protosalanx)、间银鱼属(Hemisalanx)和副银鱼属 (Parasalanx)。
1908 年至 1934 年间,又有9种银鱼得以描述。中国学者于 1934 年对银鱼物种进行校订,并将银鱼亚科提升为科。在此基础上,建立一个新属副大银鱼属,共记录有效物种 15 种。1937 年,日本学者胁谷(Wakiya )和高桥(Takahasi )对银鱼科物种进行整理,撤销了1934年建立的副大银鱼属,将该属物种纳入新属新银鱼属(Neosalanx),并发表该属3 新种。同时认为之前记录的部分新物种为同物异名。在此基础上将银鱼科划分为6属,共记录有效种 12 种。
1984 年,罗伯茨(Roberts )根据骨骼解剖学特征比较,对银鱼科物种进行整理。认为之前记录的部分新物种为同物异名。基于以上结论,将银鱼科划分为4属,共记录有效物种 10种。1994年,在前人工作基础上,有学者利用银鱼外部形态特征、骨骼特征和卵膜丝的差异,对已有银鱼物种进行整理,提出被学术界广泛接受的分类方式,将银鱼科划分为2亚科6属,共记录有效种17种。
种属划分
根据中国分类研究银鱼科共分为6属17种:间银鱼属(Hemisalanx)、白肌银鱼属(Leucosoma)、新银鱼属(Neosalanx)、大银鱼属(Protosalanx)、日本银鱼属(Salangichthys)、银鱼属(Salanx)。间银鱼属(Hemisalanx)包括有前颌间银鱼(Hemisalanx prognathus)和短吻间银鱼(Hemisalanx brachyrostralis);白肌银鱼属(Leucosoma)包括白肌银鱼(Leucosoma chinensis);新银鱼属(Neosalanx)包括安氏新银鱼(Neosalanx anderssoni)、短吻新银鱼(Neosalanx brevirostris)、陈氏新银鱼(Neosalanx tangkahkeii)、太湖新银鱼(Neosalanx taihuensis)、近太湖新银鱼(Neosalanx pseudotaihuensis)、银色新银鱼(Neosalanx argentia)、乔氏新银鱼(Neosalanx jordani)、寡齿新银鱼(Neosalanx oligodontis)、雷氏新银鱼(Neosalanx reganius);大银鱼属(Protosalanx)包括大银鱼(Protosalanx chinensis);日本银鱼属(Salangichthys)包括小齿日本银鱼(Salangichthys microdon)和石川日本银鱼(Salangichthys ishikawae);银鱼属(Salanx)包括居氏银鱼(Salanx cuvieri)和有明银鱼(Salanx ariakensis)。本词条以此分类为标准。
而根据国际综合生物分类信息系统(ITIS)中,银鱼科共分为6属21种,多出的4种鱼类分别是银色新银鱼(Neosalanx hubbsi)、太湖大银鱼(Protosalanx hyalocranius)、尖头银鱼(Salanx acuticeps)、里氏银鱼(Salanx reevesii )。这四种在中国研究中被认为是同种异名。
形态特征
编辑银鱼为小型具幼态持续特征鱼类。成鱼体长33~197毫米,鱼体纤细,前部近圆柱形,后部侧扁,体高自吻端至臀鳍起点处逐渐增宽,起点之后逐渐缩短。活鱼体呈透明状,从头部可以清楚看见脑的形状。腹侧具两排黑点。鱼体大部无鳞或散布薄圆鳞,鳞片易脱落。雄性臀鳍基部有一行较大圆鳞,呈叠瓦状排列,不易脱落。鳃盖骨较薄,假鳃发达,鳃耙短钝或细长,鳃盖膜与鳃峡不相连,鳃膜骨条 3~4。消化道直,具有鱼鳔,且有鳔管与消化道相连,无幽门盲囊。成鱼有两个性腺,位于腹腔,呈左前右后排列。背鳍后位,在臀的前方或与其重叠,臀鳍较长,胸鳍低位,胸部肌肉发达或否;腹鳍腹位,7条;尾鳍叉形,下叶略长。
不同银鱼科物种间差异主要在以下几点:头长而扁或极扁;吻尖长或短钝,吻端特化或否;口斜或平;齿发达或否,齿舌有或无,犁骨齿有或无,腾骨齿有或无,上领骨末端达眼前缘之前或后。
属 | 属级特征 | 物种学名 | 中文名 | 形态差异 | 部分种类的形态图片 |
间银鱼属 | 舌上无齿 | Hemisalanx prognathus | 前颌间银鱼 | 头平扁,吻尖而延长,下颌稍突出,前端中央具肉质缝前突,其上无牙,前颌骨宽,呈钝三角形 | 太湖新银鱼 陈氏新银鱼 乔氏新银鱼 |
Hemisalanx brachyrostralis | 短吻间银鱼 | 头尖长,颇平扁;吻较长,尖锐;下颌骨前端肉质凸起无齿 | |||
白肌银鱼属 | 舌上具齿 | Leucosoma chinensis | 白肌银鱼 | 头尖长、平扁。吻尖呈三角形,上、下颌各有齿1行 | |
新银鱼属 | 吻钝,舌上无齿 | Neosalanx anderssoni | 安氏新银鱼 | 头短小,吻不突出,上颌达眼中央下方,下颌稍突出,前端有一钝圆形肉质突起 | |
Neosalanx brevirostris | 短吻新银鱼 | 腹鳍长等于(幼)或近似(成)头长。尾鳍中部具2 黑点 | |||
Neosalanx tangkahkeii | 陈氏新银鱼 | 头略平扁,吻短且圆钝,眼较大,下颌比上颌略长,下颌前端无缝突,上颌骨后端伸达眼前缘下方 | |||
Neosalanx taihuensis | 太湖新银鱼 | 头部扁平,吻部较短钝,且上颌较下颌短,上下颌骨各有一列细齿,舌面无齿 | |||
Neosalanx pseudotaihuensis | 近太湖新银鱼 | 鳃盖骨后缘缺刻明显,鳃膜条宽 | |||
Neosalanx argentia | 银色新银鱼 | 尾鳍中部具2个黑点,腹鳍长等于头长,背鳍具黑色素 | |||
Neosalanx jordani | 乔氏新银鱼 | 吻短,圆钝,下颌稍突出。上颌骨后端略弯,伸达眼前缘下方。上、下颌各有细牙 1行;颚骨和舌上无牙。前颌骨正常,下颌前端无缝前突 | |||
Neosalanx oligodontis | 寡齿新银鱼 | 与乔氏新银鱼相近似,其主要区别为本种前颌骨和下颌骨上无齿 | |||
Neosalanx reganius | 雷氏新银鱼 | 下颌上的牙齿很小。上颚和舌头无齿 | |||
大银鱼属 | 吻尖,舌上具齿;臀鳍起点在背鳍基后缘之后,下颌长于上颌 | Protosalanx chinensis | 大银鱼 | 吻部扁平而尖,呈三角形,下颌稍长于上颌;前上颌骨、上颌骨、犁骨、 颚骨、下颌骨、舌具齿 | |
日本银鱼属 | 臀鳍起点在背鳍基后缘之下方;下颌与上颌等长 | Salangichthys microdon | 小齿日本银鱼 | 下颌齿10一25,颚骨齿1行3~13 | |
Salangichthys ishikawae | 石川日本银鱼 | 下颌齿7~8,颚骨齿骨1行2~3 | |||
银鱼属 | 下颌缝体发达(尖长),具小齿 1~4行 | Salanx cuvieri | 居氏银鱼 | 吻部扁尖,下颌不长于上颌,上下颌各一行牙齿 | |
Salanx ariakensis | 有明银鱼 | 头平扁,吻尖长、三角形;上颌几平与头顶平齐;前上颌骨、上颌骨、下颌骨及颚骨各具一行齿 |
分布栖息
编辑分布
银鱼科物种广泛分布于西北太平洋沿岸的近海、河口及淡水河流湖泊中。不同银鱼科物种的分布略有差异,具体分布栖息如下表:
属 | 学名 | 中文名 | 具体分布 |
间银鱼属 | Hemisalanx prognathus | 前颌间银鱼 | |
Hemisalanx brachyrostralis | 短吻间银鱼 | 分布于中国长江中下游及其附属湖泊以及瓯江 | |
白肌银鱼属 | Leucosoma chinensis | 白肌银鱼 | 分布于钱塘江以南的水系及其近岸区域 |
新银鱼属 | Neosalanx anderssoni | 安氏新银鱼 | |
Neosalanx brevirostris | 短吻新银鱼 | 仅分布于中国和越南 | |
Neosalanx tangkahkeii | 陈氏新银鱼 | 分布在台湾海峡,南海,西太平洋 | |
Neosalanx taihuensis | 太湖新银鱼 | 黄河至瓯江水系及沿岸 | |
Neosalanx pseudotaihuensis | 近太湖新银鱼 | 黄河至瓯江水系及沿岸 | |
Neosalanx argentia | 银色新银鱼 | 分布于渤海湾、 黄海东北部和南中国海沿岸 | |
Neosalanx jordani | 乔氏新银鱼 | 分布南界为中国长江口和杭州湾,向东分布至日本有明湾和朝鲜半岛南岸,北至辽河口 | |
Neosalanx oligodontis | 寡齿新银鱼 | 仅分布于中国海河、淮河和长江水系 | |
Neosalanx reganius | 雷氏新银鱼 | 仅分布在日本有明湾及其周边河流 | |
大银鱼属 | Protosalanx chinensis | 大银鱼 | |
日本银鱼属 | Salangichthys microdon | 小齿日本银鱼 | 主要分布于日本海沿岸和日本列岛的太平洋沿岸 |
Salangichthys ishikawae | 石川日本银鱼 | 分布于本州岛和九州岛的太平洋沿岸 | |
银鱼属 | Salanx cuvieri | 居氏银鱼 | 分布在中国沿岸和越南东北沿岸 |
Salanx ariakensis | 有明银鱼 | 向东分布至朝鲜半岛西海岸及日本有明湾,北起辽河河口,向南一 直分布到北部湾,台湾日月潭也有记录 |
栖息
银鱼科物种的栖息环境具有明显特异性。以栖息地盐度分类:有明银鱼,居氏银鱼等属于咸水生银鱼主要栖息在咸水中;太湖新银鱼,寡齿新银鱼和短吻间银鱼等属于淡水生银鱼栖息生活在淡水中;还有前颌间银鱼等在咸淡水环境中产卵,但在咸水环境中生活的洄游性银鱼。
生活习性
编辑食性
银鱼多为小型肉食型鱼类,终身以枝角类和桡足类等浮游动物为食。个体较大的银鱼种类除了浮游动物以外,还以小型鱼虾为食。银鱼的食物组成随个体的发育而有规律地变化,各种银鱼的开口食物和早期主要食物成分都是浮游生物,其后银鱼的饵料生物表现出明显的大型化趋势。同时种间食性差异也逐渐表现出来:寡齿新银鱼、太湖新银鱼和近太湖新银鱼等终生以浮游生物为食;而大银鱼、有明银鱼等则具有明显的转食行为:体长45毫米以上的个体的食谱中浮游生物的比重逐渐减小,小型鱼虾逐渐成为其主要的食物成分。
洄游行为
银鱼科的鱼类多为洄游型鱼类。其大部分种类,如大银鱼、安氏新银鱼等原为海洋鱼类,有溯河洄游习性,在江河的河口及其附属湖泊产卵。
生长繁殖
编辑生长
银鱼的生命周期短,生长迅速,其早期生长主要表现为:体长的快速增加,而体重生长却明显滞后。5~9月龄是银鱼生长最快的季节,此时正值水温较高的6~9月份,水温适宜,饵料生物丰富,是银鱼生长的黄金季节。9月龄以后银鱼体长和体重接近成体,增长趋缓。
繁殖
银鱼为1龄生鱼类,每年生殖完毕后亲体逐渐消瘦死亡,具典型的蒙氏第一产卵解体类型的生物学特征。其成鱼怀卵量3090~34520 粒。产卵水温为2~10°C,为多次产卵类型。在一个生殖周期内可产卵 2~3次,产卵后亲鱼虚弱死亡。产卵期为12月下至3月中下旬,盛产期为1月上旬至2月中旬。卵球形,表面生有卵膜丝,卵径为0.95~1.01毫米,无油球,为黏性卵,当水温2~10°C时,经25~30天孵化,初孵化仔鱼全长4.2~4.9毫米。
洄游型的银鱼为一次产卵鱼类。在每年冬末(12月至来年1月)进行洄游,通过水温变化的刺激其性腺成熟,而后达到性成熟。一般洄游型的银鱼产卵时间集中在12月至来年1月,其产卵高峰期在12月月底。陆封型的新银鱼一般都是2次产卵鱼类。产卵时间一般在春季(1~5月)或是秋季(9~11 月)。春季繁殖群落的后代多为第2年春季才性成熟,但也有一部分在当年的秋季就已经性成熟。秋季繁殖群落的后代的性成熟时间则需等到来年秋季。一般来说,春季繁殖的银鱼种群来源于上一年春季繁殖群落后代,而秋否繁殖的银鱼种群主要来源于上一年秋季繁殖的群落后代,但也有当年春季繁殖群落后代。
银鱼多为静水产的鱼类,其产卵场多集中在静水港湾,最好具有以下特点:产静水,风浪小,水深1~3米,底质淤泥,间或有水草分布,水中饵料生物丰富。
以前颌间银鱼、有明银鱼、大银鱼繁殖为例。前颌间银鱼每年2月初前后,繁殖亲体自海入江进行生殖洄游,3月初进人长江口咸淡水交汇区。通常沿长江口南支近岸上溯,3月下旬至4月上旬进入产卵盛期。有明银鱼4~5月以后开始洄游,8月末9月初达到高峰,产卵高峰期在11月中旬左右。有明银鱼的孵化期大约为 10~20天。大银鱼为冬季繁殖的鱼类,10 月性腺方发育至第Ⅱ期,11月发育至第Ⅲ期,12 月初发育至第Ⅳ期,自 12 月中下旬开始繁殖,繁殖高峰期在12月下旬或1月上旬,北方繁殖时间略早于南方,大批产卵均集中在几天之内。
物种保护
编辑物种现状
在日本,雷氏新银鱼和有明银鱼存在种群资源严重下降的情况。中国天然银鱼资源衰退也十分严重。例如鸭绿江河口及其沿海,1952年银鱼产量达500吨,现在只有零星的产量且年际波动很大;黄河流域的银鱼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时已经难以捕获;长江流域的银鱼资源也面临同样问题:1955年长江口的前颌间银鱼年产量为244吨,1958年为195吨。20世纪80年代中期,长江口的银鱼年产量下降为数吨,而到了90年代已经基本没有专业银鱼生产。此外包括洞庭湖、鄱阳湖在内的长江附属湖泊进入90年代以后,大部分也停止了专业银鱼生产。仅存的部分水域(白沙长河、南漪湖等)的天然银鱼产量也降低到极小的规模。
致危因素
银鱼资源大幅度降低主要有以下原因:
繁殖场地破坏:繁殖场地破坏直接导致其产卵规模、受精卵孵化率和仔鱼成活率等的减小,从而极大地影响了其繁殖成功率。围湖造田和生境沼泽化是导致银鱼繁殖场地减少的最直接的因素。繁殖场地的持续采砂作业使雷氏新银鱼的产卵场被破坏。
过度捕捞:传统银鱼捕捞是利用渔汛(繁殖洄游或繁殖集群)短时间内高强度捕捞。对银鱼繁殖亲体的过度捕捞造成有效繁殖群体锐减,引起种群数量的剧烈波动。
水体污染:银鱼对生活环境变化敏感,银鱼种群数量在污染水体中呈锐减趋势或消失 。例如鸭绿江和辽河河口的工业污水的排放,造成了水体严重污染,导致银鱼资源的急剧衰减。
栖息地破碎化:银鱼为大水面鱼类,在小水面内难以形成有效种群。防洪大堤和水电站等人工建筑阻隔了银鱼小种群间的交流,使得生活于破碎化栖息地中的银鱼小种群的局部绝灭几率增加,对物种续存构成直接威胁。 如日本雷氏新银鱼栖息地的上游建设大型水坝,减少了其栖息地面积。
保护等级
银鱼科物种共有9个种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其中雷士新银鱼级别为濒危。具体如下表所示:
所属属 | 学名 | 中文名 | 保护等级 | 评估年份 |
白肌银鱼属 | Leucosoma chinensis | 白肌银鱼 | 数据缺失(DD) | 2010年 |
新银鱼属 | Neosalanx brevirostris | 短吻新银鱼 | 数据缺失(DD) | 2010年 |
新银鱼属 | Neosalanx tangkahkeii | 陈氏新银鱼 | 无危(LC) | 2011年 |
新银鱼属 | Neosalanx argentia | 银色新银鱼 | 数据缺失(DD) | 2007年 |
新银鱼属 | Neosalanx reganius | 雷氏新银鱼 | 濒危(EN) | 2017年 |
大银鱼属 | Protosalanx chinensis | 大银鱼 | 数据缺失(DD) | 2010年 |
日本银鱼属 | Salangichthys microdon | 小齿日本银鱼 | 无危(LC) | 2020年 |
银鱼属 | Salanx cuvieri | 居氏银鱼 | 数据缺失(DD) | 2011年 |
注:Salanx reevesii鱼为白肌银鱼属的同种异名种。
保护措施
2020年中国江苏省对洪泽湖银鱼进行特许限额捕捞。2023年中国安徽省五河县开展县域银鱼保护区“四清四无”排查行动。
主要价值
编辑营养价值
银鱼营养丰富,且属高蛋白低脂肪食品,每100克含蛋白质8.2克, 脂肪0.3克,碳水化合物0.5克,热量175千焦,钙258毫克,磷102毫克,铁0.5毫克以及硫胺素、 核黄素、尼克酸等营养成分。
食用价值
银鱼营养丰富,肉味鲜美,肉质细嫩,全身可食。银鱼食之有一种特殊的黄瓜清香味道 。
干煸银鱼
经济价值
银鱼在江河、湖泊、水库渔业中占有较高的产量和产值,有很高的经济价值。除鲜食外还可制成银鱼干销售,称为燕干,行销全国各地,不仅畅销中国,亦为传统外贸畅销上品,深受国际客商的青睐。例如太湖牌冷冻银鱼在国际上久负盛名。因此,银鱼深加工大大提高了银鱼的经济效益和知名度。
科研价值
研究人员通过对太湖大银鱼细胞色素b基因序列多态性分析,证明了太湖大银鱼种群稳定,没有经历种群扩张,为科学保护太湖大银鱼种质资源,制定合理的野生资源保护策略,实现太湖大银鱼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和利用提供了基因层面依据。此外,研究人员对雌雄短吻新银鱼肌肉营养成分进行了比较分析,最终证明雄性短吻新银鱼的营养价值较雌性银鱼丰富,具有较高的食用价值和保健作用。
药用价值
前颌间银鱼、有明银鱼、居氏银鱼和银鱼属物种均可全体入药,药效为:宽中健胃,健脾补虚,滋阴润肺,止咳消痰,利水止泻。主治营养不良,胃气虚弱,脾虚泄泻,消化不良,小儿疳积,咳嗽。
参考资料
编辑展开[1]王忠锁, 傅萃长, 雷光春. 中国银鱼的多样性及其保护对策[J]. 生物多样性, 2002: 416-424. [2023-07-16].
[2]Species.物种2000中国节点. [2023-07-16].
[3]郭立. 银鱼科鱼类的分子系统发育研究[D]. 复旦大学, 2010[2023-07-16].
[4]Salangidae .ITIS. [2023-07-16].
[5]广西壮族自治区水产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编著. 广西淡水鱼类志 第2版[M]. 南宁: 广西人民出版社, 2006: 72. [2023-07-22].
[6]刘晴, 徐跑主编. 渔业环境评价与生态修复[M]. 北京: 海洋出版社, 2011: 377-385. [2023-07-16].
[7]Salangidae - FamilyRemove.iucnredlist. [2023-07-16].
[8]江苏省洪泽湖渔管办召开2020年春季银鱼特许限额捕捞工作会议[J]. 科学养鱼, 2020: 83. [2023-07-16].
[9]我县开展县域银鱼保护区“四清四无”排查行动.五河县人民政府. [2023-07-16].
[10]Protosalanx hyalocranius.ITIS. [2023-07-22].
[11]Salanx acuticeps.ITIS. [2023-07-22].
[12]Salanx reevesii.ITIS. [2023-07-22].
[13]谢忠明主编, 中国水产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主持编撰. 银鱼移植实用技术[M].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1997: 13-15. [2023-07-16].
[14]成庆泰, 周才武主编. 山东鱼类志[M]. 济南: 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7: 90-92. [2023-07-16].
[15]倪勇, 朱成德主编. 太湖鱼类志[M].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 221-223. [2023-07-16].
[16]甘西, 蓝家湖, 吴铁军, 杨剑著. 中国南方淡水鱼类原色图鉴[M]. 郑州: 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7: 9. [2023-07-16].
[17]李思忠著. 黄河鱼类志[M]. 青岛: 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 2017: 72-73. [2023-07-16].
[18]孟庆闻, 苏锦祥, 缪学祖编著. 鱼类分类学[M].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1995: 321. [2023-07-16].
[19]刘敏, 陈骁, 杨圣云著. 中国福建南部海洋鱼类图鉴 第2卷[M]. 北京: 海洋出版社, 2014: 71. [2023-07-16].
[20]王玉芬, 盖玉欣编著. 银鱼移植与捕捞技术[M]. 北京: 金盾出版社, 1995: 4. [2023-07-16].
[21]陆忠康主编. 简明中国水产养殖百科全书[M].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1: 63. [2023-07-16].
[22]肖学铮, 卢迈新, 黄樟翰等编著. 广东水库银鱼移植理论与技术[M]. 广州: 广东科技出版社, 2006: 3. [2023-07-16].
[23]Takita T. Threatened fishes of the world: Neosalanx reganius Wakiya & Takahashi, 1937 (Salangidae)[J]. Environmental biology of fishes, 1996: 1. [2023-07-16].
[24]倪勇, 朱成德主编. 太湖鱼类志[M].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 211. [2023-07-16].
[25]窦硕增, 陈大刚. 黄河三角洲安氏新银鱼和居氏银鱼的渔业生物学研究[J]. 海洋通报, 1993: 63-68. [2023-07-16].
[26]唐作鹏, 解涵, 李勃等. 鸭绿江有明银鱼的生物学研究[J]. 大连水产学院学报, 2000: 113-118. [2023-07-16].
[27]唐富江, 高文燕, 李慧琴等. 大银鱼生物学与渔业生态学研究进展[J]. 水产学报, 2020, 44(12): 2100-2111. [2023-07-22].
[28]张洁. 银鱼科鱼类及其物种多样性保护[J]. 生物学通报, 2008, (06): 4-6. [2023-07-22].
[29]唐作鹏, 解玉浩, 富丽静等. 辽宁沿海银鱼资源调查和主要银鱼群体结构的研究[J]. 海洋湖沼通报, 1998: 44-50. [2023-07-16].
[30]Chinese noodlefish.iucnredlist. [2023-07-16].
[31]Ayu sweetfish.iucnredlist. [2023-07-16].
[32]Short-snout Icefish.iucnredlist. [2023-07-16].
[33]Neosalanx argentea.iucnredlist. [2023-07-16].
[34]Ariake Dwarf Icefish.iucnredlist. [2023-07-16].
[35]中国银鱼.iucnredlist. [2023-07-16].
[36]Salangichthys microdon.iucnredlist. [2023-07-16].
[37]Salanx reevesii (Gray, 1831).gbif. [2023-07-16].
[38]秦伟. 银鱼的营养价值、食用方法及保鲜加工[J]. 水利渔业, 1994: 51-52. [2023-07-16].
[39]胡静丽, 夏其乐. 银鱼调味酱生产技术[J]. 食品工业, 2002: 20-21. [2023-07-16].
[40]李大命, 张彤晴, 唐晟凯等. 太湖大银鱼(Protosalanx chinensis)细胞色素b基因序列多态性分析[J]. 江苏农业学报, 2015: 840-845. [2023-07-16].
[41]姜巨峰, 韩现芹, 傅志茹等. 雌雄短吻新银鱼肌肉营养成分的比较分析及评价[J].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2011: 23-29. [2023-07-16].
[42]李军德, 黄璐琦, 曲晓波主编. 中国药用动物志 中 第2版[M]. 福州: 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3: 796-798. [2023-07-16].
内容由百科小编提供,本内容不代表globalbaike.com立场,内容投诉举报请联系全球百科客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globalbaike.com/176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