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皮虾

编辑
本词条由“百科小编” 建档。
皮皮虾是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软甲纲(Malacostraca)虾蛄科(Squillidea)口虾蛄(学名:Oratosquillaoratoria)的通俗叫法,也称虾爬子、螳螂虾、虾虎、琵琶虾等。虾蛄是大型底栖海洋甲壳类,生活区域的基质是泥底或沙泥底,广泛分布于热带、亚热带、温带海域,如俄罗斯、日本、中国、菲律宾、马来西亚、美国等地区。 皮皮虾身体背腹扁平,初次性成熟体长为76~80...

皮皮虾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软甲纲(Malacostraca)虾蛄科(Squillidea)口虾蛄(学名:Oratosquilla oratoria)的通俗叫法,也称虾爬子、螳螂虾、虾虎、琵琶虾等。虾蛄是大型底栖海洋甲壳类,生活区域的基质是泥底或沙泥底,广泛分布于热带亚热带温带海域,如俄罗斯、日本、中国、菲律宾、来西亚、美国等地区。

形态特征

编辑

皮皮虾身体背腹扁平,初次性成熟体长为76~80毫米,三龄(三年生)体长通常为150~175毫米。共有20节,头部5节,胸部8节,腹部7节。可分为头胸部与腹部两部分,头部与胸部前4节愈合形成头胸部,由头胸甲覆盖其上,胸部后4节露出头胸甲之外,可自由活动。除尾节外,每一体节着生有一对附肢,共19对。

皮皮虾

头胸部

头胸甲长大于宽,背面具坑点,头胸甲的纵脊锋锐、清晰,中央脊发达、完整,前叉与中央脊相连续。额宽略大于长,前端圆。头部触角2对,大颚1对,小颚2对,有柄复眼一对着生于头部前端,第2对触角有叶状鳞片。胸部前具5对胸肢。

腹部

腹部扁平而强大,由腹节与扁平的尾节组成。腹部各节被背甲与腹甲,背甲在体侧形成突起。腹部前5对为双肢型游泳足,外肢生丝状鳃。尾肢与尾节组成强大的尾扇。

皮皮虾

雌雄差异

皮皮虾雌雄个体在形态上略有差异。第3对步足雌雄异形,雄性步足内侧着生1对细长管状交接器,输精管开口于顶端。雌性皮皮虾生殖孔开口于第6胸节,在繁殖季节,6至8胸节腹面常会出现乳白色的“王’’字型结构。成体的雄性捕肢及尾节和它的隆起都比雌性发达。

假溞状幼体

刚从卵中孵化的幼体为假溞状幼体。其表皮较软,透明,头胸甲前部存在大量卵黄,不能摄食。后身体透明度减小,卵黄消失。

仔虾

假溞状幼体逐渐发育成仔虾,仔虾身体色素增多,外壳坚硬,体不透明,体长缩短,额角消失,前侧角呈圆形,前后宽度相似,眼柄变短,头胸甲占体长的比例明显变小,个体形态与成体基本相同。

分布栖息

编辑

分布范围

世界分布

皮皮虾是一种广泛分布于热带、亚热带、温带海域多年生节肢动物。从俄罗斯的大彼得海湾到日本及中国沿海、菲律宾、马来西亚的马来半岛、美国的夏威夷群岛均有分布。

中国分布

广泛分布于中国各海区,以黄海、渤海产量最多。

栖息环境

虾蛄是大型底栖海洋甲壳类,生活区域的基质是泥底或沙泥底,皮皮虾一般生活在5-60米的海域,营穴居生活,常在浅海沙底或泥沙底掘穴。皮皮虾为广温广盐性种类,适宜盐度20~40‰;适宜温度6~31℃,最适20~27℃;适宜pH 6~10。

皮皮虾

海洋里的虾蛄

生活习性

编辑

捕食行为

皮皮虾系小型凶猛捕食肉食性动物,其主要依靠由第二颚足演变为的强大的掠足进行捕食行为。食物组成较广杂,以甲壳类、贝类及鱼类等为食,较大个体有相互残食现象。

针对不同食物皮皮虾具有不同的取食方法。在捕食活鱼虾类时,皮皮虾先用第二颚足上尖锐的刺杀死对方,然后使用第三、四、五颚足合作,将食物撕碎吞下;遇到硬壳贝类,使用第二颚足的猛弹,敲碎其甲壳,第一颚足清理食物,第三四五颚足配合将食物传送入口中;对于沙蚕等软体动物,直接用第三、四、五颚足抱食,再放入口中,有时还会直接吞食。

皮皮虾

皮皮虾捕食行为

运动行为

皮皮虾的运动行为方式主要是游泳与翻转。皮皮虾的游泳能力极强,在出洞生活和掠食时才显示出其游泳习性。游动时主要依靠腹部游泳肢的激烈摆动划水和尾扇强有力的拍打,并能利用惯性在水中滑行。翻转主要是通过腹部的剧烈弯曲,使其头部方向转变。

领域行为

皮皮虾的领域行为包括威迫、打斗等行为。当两只虾初次相遇时,它们会表现出打斗行为或者逃逸行为。打斗动作主要是使用第二颚足,进行强有力的攻击。皮皮虾在打斗之后,其中胜利者会成为优势等级,失败者成为从属等级。当两只虾再次相遇时,胜利者的侵略性更强,在打斗中获胜的可能性更大;而失败者失败的可能性也更大。

清洁行为

皮皮虾利用颚足清洁眼部、第一、二触角、鳃、游泳足及自身颚足。皮皮虾进行清洁时,附肢上的刚毛,起着重大的作用。清洁方式可分为刷、刮、勾。清洁行为,主要集中在凌晨。清洁行为主要发生在游泳足、鳃部,而对眼部和两对触角清洁的较少。

节律行为

皮皮虾具有明显的昼夜变化规律。皮皮虾在假溞状幼体时期,属于浮游生活阶段,以白天摄食为主,摄食高峰出现在白天。变态为仔虾后,转为营底栖生活,随生活方式的转变,皮皮虾摄食节律、昼夜节律等有着明显的变化:从日间摄食转变为夜间摄食,摄食高峰出现在夜间;活跃期也从白天变为夜间。夜间的摄食高峰期、清洁高峰期及游泳高峰期都处于同一时段。

皮皮虾的摄食强度有周年变化,越冬前摄食强度逐渐增大,为越冬贮存能量。越冬期间摄食减少。越冬期过后摄食强度逐渐增大,主要满足性腺发育的能量需要。在繁殖期间摄食强度明显减少,皮皮虾主要忙于繁重的产卵、护卵活动。繁殖期过后摄食强度会逐渐增强,主要是补充繁殖期间的能量消耗。

生长繁殖

编辑

皮皮虾的生活周期可划分为四个阶段:蜕皮与生长阶段8-11月,越冬阶段12-2月,性腺生长与成熟阶段3-5月,产卵与排精阶段6-7月。

皮皮虾

交配

皮皮虾交配是在雌性皮皮虾未蜕皮之前进行。皮皮虾交配时,雌雄皮皮虾面对面用触角相互触摸,然后雌雄间相互追随并行漫游。在此过程中,雌雄性皮皮虾分别用触角触及对方的尾节、尾肢及腹部,雄性经常潜入雌性腹下,用其第一胸肢的刷状末端擦触雌性的尾节、腹肢及腹部。上述行为重复多次。

一旦雌性允许雄性擦触,雄性便从其后沿着雌性腹部背面前进,用第一胸肢擦触雌性,然后用其第1-5胸肢将雌性翻过来将其交接器插入雌性纳精囊中,雄性痉挛地抖动排精于雌性纳精器内,交配后的雌雄个体各自分居于不同洞穴中。皮皮虾一般行一次交配,再次交配的可能也时有发生。

抱卵

皮皮虾的平均产卵量为3-5万粒,量大者可产近20万粒。当雌性皮皮虾尾节腹侧的卵巢呈等腰三角形后,一周内便能产卵。产卵采用翻卧姿势,用腹部第1-4节的背部及尾肢的两外肢将身体支撑在洞穴内壁上,腹肢轻微抬高,而触角、颚肢、后3对胸肢处于休闲状态。卵排出时呈线带状粘连,然后堆积呈不定状的团块,雌性皮皮虾最终将卵块整理成束状。所有颚足包括掠足都参与抱卵行为。

已抱卵的皮皮虾一般不再出洞觅食。刚抱卵的个体其受精卵粘连不牢固,易脱落,呈淡黄色。随着拖卵时间的延长,其胚胎附着的牢固度增加,颜色也逐渐加深,呈褐色。皮皮虾在抱卵孵化阶段,基本上在洞穴中渡过,皮皮虾游泳肢有节律的扇动,为胚胎发育提供充足的氧气

生长

皮皮虾的幼体发育包括胚胎发育和胚后发育,前者指从受精卵发育到膜内溞状幼体的过程,后者指从膜内溞状幼体出壳后发育到仔虾蛄的过程。皮皮虾的胚胎发育经过受精卵、囊胚、原肠胚、膜内无节幼体、膜内溞状幼体等发育阶段。

皮皮虾幼体经胚胎发育与破膜即为假溞状幼体,皮皮虾幼体共分为11期,幼体从一个时期发育至下一期仅蜕皮1次,各个时期间幼体形态无明显变化,主要变化在体长增长及附肢增加。幼体开始发育成仔虾。皮皮虾当年即可达性成熟。皮皮虾为生长缓慢的多年生种类,其寿命一般为2-3年。

皮皮虾在假溞状幼体时期,属于浮游生活阶段,以白天摄食为主,具有趋光性等。浮游性幼体变态后成为仔虾,转为营底栖生活,开始掘穴或者利用天然洞穴进行捕食、交配和抱卵,并终生底栖于洞穴中。

功用价值

编辑

食用价值

皮皮虾肉质鲜美,味道鲜嫩,且含有较为全面丰富的营养物质,蛋白质含量较高,富含多种人体所必需的氨基酸,含有大量的饱和及不饱和脂肪酸,矿物质的含量与种类多,并且富含多种微量元素。

皮皮虾

经济价值

皮皮虾头部可加工提取虾蛄油、虾蛄脑油和海鲜浆;其壳是生产甲壳质、壳聚糖的优质原料,广泛应用于纺织、印染、食品、医药、水处理、金属提取和回收、环境保护等许多方面。

产业现状

皮皮虾不是传统的渔业目标物种,随着传统经济鱼类资源的衰退,目前已成为中国沿海重要的渔业物种之一, 其中以黄渤海产量最大。在中国,皮皮虾的经济价值正逐年增高,对其渔业资源的捕捞力度也随之增大,其野生资源现已出现衰退的倾向。如目前(2023年数据)辽宁省大连市的口虾蛄全部来源于自然海区,且捕捞集中于产卵季。而在其它国家,皮皮虾通常作为杂鱼或者渔获废物弃之不用,主要的利用方式是将其加工成鱼粉和积肥,在一些国家也提出了保护措施,以防止资源枯竭。

皮皮虾

捕捞皮皮虾

生态价值

皮皮虾多栖居于浅海泥沙底的u型洞穴中,在挖掘洞穴的过程中,通过生物扰动作用,直接影响着近海营养循环和能量流动。同时,皮皮虾系小型凶猛捕食性肉食甲壳类,以多种甲壳类、贝类及鱼类等为食,对维持近海食物网复杂性和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资料

编辑

展开[1]口虾蛄.中国生物物种名录2022版. [2023-04-04].

[2]菅腾. 口虾蛄行为特征初步研究[D]. 大连海洋大学, 2016-06-01[2023-04-04].

[3]盛福利. 青岛近海口虾蛄(Oratosquilla oratoria)渔业生物学的初步研究[D]. 中国海洋大学, 2009-06-01[2023-04-04].

[4]赵旺, 杨其彬, 陈旭, 陈明强, 温为庚. 几种虾蛄生物学特性和繁殖生物学研究进展[J]. 海洋科学, 2019-01-01, 43(4): 105-114. [2023-04-05].

[5]金珊, 赵青松. 虾蛄[J]. 生物学通报, 2004-01-01, 39(6): 17. [2023-04-05].

[6]王春琳、徐善良、梅文骧、张义浩、王达根. 口虾蛄的附肢形态及生活习性的初步观察[J]. 浙江水产学院学报, 1996[2023-04-04].

[7]张代臻. 中国近海口虾蛄种群的谱系地理学研究及胸孔类的分子系统发生[D]. 南京师范大学, 2016[2023-04-05].

[8]蒋霞敏, 钱云霞, 王春琳. 三种虾蛄肌肉营养成分分析及评价[J]. 营养学报, 2003-01-01, 25(2): 175-177,180. [2023-04-05].

[9]于卓良, 李德阳, 阴法文, 周大勇. 口虾蛄肌肉与副产物脂质特征分析[J]. 大连工业大学学报, 2021-05-30, 40(3): 157-163. [2023-04-05].

[10]李金毅, 马文联, 张春光. 用皮皮虾制壳多糖的土法生产方法[J]. 辽宁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1-01-01, 3(1): 91-92. [2023-04-05].

[11]耿玉玲, 张崇良, 韩东燕, 任一平. 基于科学调查与渔业生产数据的山东近海口虾蛄生长参数估算[J]. 中国水产科学, 2019-01-01, 26(4): 756-764. [2023-04-12].

[12]郝晓鹏. 皮口海域口虾蛄渔业资源特征初步研究[D]. 大连海洋大学, 2017-05-26[2023-04-12].

[13]徐鑫. 山东半岛沿岸海域口虾蛄渔业生物学研究[D]. 烟台大学, 2021-06-06[2023-04-05].

[14]薛梅. 大连皮口海域口虾蛄Oratosquilla oratoria群体繁殖生物学研究[D]. 大连海洋大学, 2016-06-01[2023-04-05].

[15]杜欣蔚. 中国东部近海口虾蛄群体遗传多样性研究[D]. 浙江海洋大学, 2016-05-19[2023-04-05].

[16]刘海映, 谷德贤, 李君丰, 姜玉声. 口虾蛄幼体的早期形态发育特征[J]. 大连水产学院学报, 2009-01-01, 24(2): 100-103. [2023-04-05].

[17]谷德贤, 洪星. 口虾蛄人工繁殖试验[J]. 北京水产, 2007-01-01, (6): 33-36. [2023-04-12].

[18]逯云召, 于燕光, 马超, 贾磊, 薄其康, 孙晓旺, 陈春秀. 不同生物饵料对口虾蛄幼体发育的影响[J]. 江苏农业科学, 2021-08-05, 49(15): 150-154. [2023-04-05].

[19]薛梅, 闫红伟, 刘海映, 刘奇, 邢坤, 陈雷, 吕海波, 卢羽洁, 张涛. 大连市皮口海域口虾蛄群体繁殖生物学特征初步研究[J].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16-01-01, 31(3): 237-245. [2023-04-05].

[20]王波,张锡烈,孙丕喜. 口虾蛄的生物学特征及其人工苗种生产技术[J]. 黄渤海海洋学报, 1998[2023-04-04].

[21]刘海映, 张嵩, 邢坤, 陈雷, 张秀芹. 盐度对口虾蛄仔虾摄食、存活和掘穴的影响[J]. 海洋科学, 2016-01-01, 40(11): 121-128. [2023-04-05].

[22]谷德贤, 洪星, 刘海映. 口虾蛄的繁殖行为[J]. 河北渔业, 2008-01-01, (1): 37-40. [2023-04-05].

[23]范青松. 口虾蛄年龄鉴定和种群动态研究[D]. 大连海洋大学, 2015-06-03[2023-04-04].

[24]宋晓阳. 口虾蛄池塘育苗及立体养殖技术[J]. 中国水产, 2023-03-05, (3): 77-78. [2023-04-12].

[25]关丽莎, 单秀娟, 杨涛, 强, 金显仕. 渤海口虾蛄仔虾季节性分布及其早期补充模式[J]. 渔业科学进展, 2022-12-28, 43(6): 168-178. [2023-04-12].

内容由百科小编提供,本内容不代表globalbaike.com立场,内容投诉举报请联系全球百科客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globalbaike.com/17828/

(18)
词条目录
  1. 形态特征
  2. 头胸部
  3. 腹部
  4. 雌雄差异
  5. 分布栖息
  6. 分布范围
  7. 栖息环境
  8. 生活习性
  9. 捕食行为
  10. 运动行为
  11. 领域行为
  12. 清洁行为
  13. 节律行为
  14. 生长繁殖
  15. 交配
  16. 抱卵
  17. 生长
  18. 功用价值
  19. 食用价值
  20. 经济价值
  21. 生态价值
  22. 参考资料

轻触这里

关闭目录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