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市,别名“莲城”“潭城”,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湖南省地级市,位于湖南省中部,湘江中游,北连宁乡市、望城区、长沙县,南与衡东县、衡山县、渌口区交界,东接株洲市区、渌口区,西与双峰县接壤。全市面积5006平方千米。截至2022年,湘潭市常住人口270.27万人,湘潭市下辖2市、2区、1县。市人民政府驻岳塘区湘潭大道市政府大楼。
名称由来
编辑湘潭名称历史由来是源自“湘江”和“昭潭”,湘江流经昭山西部,昭山下有昭潭,也叫湘州潭,湘潭因此得名。
历史沿革
编辑先秦
早在旧石器时期,湘潭市境城湘乡市牛形山就有人类活动。商周时期,市境为荆楚之地,是中原文化和南方文化交汇融合地区。战国后期,楚从黔中郡划出长沙郡,湘潭市全境属长沙郡。
秦汉至南北朝
秦朝时期,郡属仍旧。西汉,刘邦封吴芮为长沙王,继而刘发为长沙王,湘潭全境属长沙国。西汉哀帝建平四年(公元前3年),封长沙王之子刘昌为“湘乡侯”,为湘乡建置之始。东汉建武初年,建湘乡县,划入零陵郡,境内余地属长沙郡。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以湘水为界,东归吴,西归蜀,零陵郡属蜀,长沙郡属吴。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吴袭荆州,市境遂均属吴衡阳郡,郡治在今湘潭县古城乡。晋朝时期,市境属衡阳郡,郡治仍在今湘潭县古城乡。当东晋从荆州析出湘州时,境属湘州。南北朝时期,市境属南朝管辖,属湘州衡阳郡。
隋唐至宋元
隋朝大业二年(公元606年),市境属潭州长沙郡。唐天宝八年(公元749年),从湘潭和衡山两县北部调整为湘潭县,并将县治移至洛口(今易俗河镇)属衡州衡阳郁。唐元和元年(公元806年)改属潭州长沙郡。五代时期,市境为南方马氏所建楚国属地,隶潭州长沙府。
宋朝,市境属荆湖南路潭州,境内开始采金矿。南宋,湘潭县城迁至今湘潭市城正街。元贞元年(公元1295年),湘乡、湘潭县均升为州,均属湖广行省湖南道天临路。元朝末,农民大起义,湘乡人易华揭竿而起,拥有乌石寨等48寨,归属徐寿辉、陈友谅集团,为陈友谅麾下的湖广参政,曾两次以十万八千石粮助陈友谅、陈理父子。
明清
明朝时期,市境属潭州,湘潭、湘乡复为县。明万历四年(公元1576年),湘潭县筑城。湘潭城区时有“小南京”之称。
清代,市境属长沙府,清顺治五年(公元1648年),堵胤锡、李过、高一功部收复湘潭,督学大学士何腾蛟率军进驻湘潭组织抗清,后清兵陷城。咸丰、同治年间(公元1851~公元1874年),湘乡人曾国藩办团练、建湘军,与太平天国战,与捻军战。时有“无湘不成军”之说。清光绪二十八年至三十年(公元1903年~公元1905年),境内创办学堂6所。光绪年间,猪鬃、玻璃等业出现,特别是钱庄、票号、典当大量出现,在湖南少见,对促进湘潭商业发展有重要作用。长沙开埠后,湘潭遂成为“寄港地”。
中华民国时期
1914年,湘潭市境属湘江道,1922年撤道,属省直管。1937年,湘潭市湘乡县属湖南省第六行政督察区,1940年改属第五行政督察区,湘潭县属第一行政督察区。1949年8月,湘潭和平解放,湘潭县人民政府成立。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50年7月,改湘潭县城关区为湘潭市,隶属由岳阳迁至湘潭的长沙专署(1952年10月改名为湘潭专署),湘潭市人民政府正式成立。1953年4月,批准湘潭市为省辖市,由湘潭专署代管。1968年9月成立湘潭市革命委员会,1980年10月市革命委员会改名为湘潭市人民政府,同年湘潭市改为省直辖市。1983年8月,湘潭地市合并,实行市管县体制,全市共辖五个区。
2005年8月12日,将湘潭市人民政府驻地由湘潭市雨湖区雨湖路迁移至湘潭市岳塘区芙蓉路。
自然地理
编辑位置境域
湘潭市位于湖南省中部,处于湘江中段。经纬度范围为东经111°58′~113°05′,北纬27°20′55″~28°05′40″之间。北连宁乡市、望城区、长沙县,南与衡东县、衡山县、渌口区交界,东接株洲市区、渌口区,西与双峰县接壤。与长沙、株洲各相距约40千米。湘潭市东西最大横距108千米,南北最大纵距81千米,全市总面积5006平方千米。
湘潭市地图
气候
湘潭市地处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四季分明、热量丰富、雨水集中、春温多变、夏秋多早、严寒期短、暑热期长。湘潭市年平均温度16.9℃~17.4℃,最低年平均气温16.2℃~16.7℃,最高年平均气温17.8℃~18.2℃。最冷时段在1月~2月;最热时段在7月~8月。全市年均降水量1389.4毫米~1437.8毫米,6月份平均降水量最多,为228.2毫米,12月份最少,为年平均降水量45.2毫米。境域年均蒸发量1323.4毫米,7月蒸发量大为230.7毫米;1月蒸发量最小,只有40.8毫米。湘潭市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507.7小时~1570.5小时,最多年日照时数1822.1小时(1986年),最少年日照时数1356.2小时(1989年)。年平均相对湿度为80%,月平均相对湿度都在77%以上。最大相对湿度为82%(春季);最小相对湿度为79%(秋季)。
地质
地质构造
湘潭市地质组合形态为平面展布特征,可以分为四类:中西部以北东向构造为主、北部以北西向构造为特征、东部主要为北北向构造,而盆地构造则嵌镶在上述各构造之间。
韶山北西向构造
湘潭市北部韶山、银田寺,主要由元古界、古生界的地层组成的北西向构造。在北西部为伪山花岗岩体吞并而中止,东部为中生界白垩系所不整合覆盖。北西向构造的褶皱和冲断与北西向布列的山脉走向相吻合。其构造在下古生代时期就已形成,因此造成唯一的下石岩统梓门桥段超覆于上泥盆统之上,为该弧形构造的特征。
楠竹山北东向构造
湘潭锰矿复背斜是楠竹山北东向构造保存较完整的褶皱。背斜轴线轴部由板溪群深灰色板岩、砂岩所组成,两翼主要为变质长石石英砂岩及震旦、寒武纪地层。复背斜翼部形成多个次级背向斜,岩层倾角较陡。楠竹山及石湖湾向斜,是楠竹山北东向构造中的重要褶皱,由二迭系及下三迭统大冶组所组成。上二迭统煤系地层位于向斜翼部。
金摆山北北东向断裂系
金摆山北北东向断裂系位于东南福田铺、继述桥。在琵琶山至金霞山北西侧为中生代白垩纪地层,南东侧为元古代板溪群及上古生代地层等。该构造由三部分组成。即琵琶山至金霞山压扭性主干断裂带;呈锐角斜交的冲断层;相伴展布的湘潭盆地构造。
主干断裂
主干断裂呈北北东走向,分别跨入株洲及衡阳。在金宝冲以北逆冲于白垩系及泥盆系之上,有强烈挤压,出现破碎、糜棱岩带以及水平擦痕,绢云母化、硅化、碳酸盐化等蚀变现象。在金宝冲以南主要表现为仰冲性质,断层切过金宝冲、琵琶山岩体以及白垩纪地层。断面主要倾向北西,且断面较平直,形成山脊或陡坡。
分支断裂
该分支断裂与主干断裂带成锐角相交,由一系列褶皱和分支断裂组成,福田铺断层位于该构造南缘,呈近东西向延伸。在东段茶恩寺南表现为逆断层、西段表现为冲断层。断面倾向北,较光滑平直,沿倾向有波状起伏。土地庙断层位于土地庙南部,该断层呈北走向,沿线泥盆系、石岩系及二迭系岩层受横冲而产生缺失或平移。
湘潭盆地
湘潭盆地是由白垩系戴家坪组构成的断层围限的地堑式盆地。由于盆地边缘断层的运动,造成盆地具多向迁移的表象。盆地呈北北东走向,受盆地内部断层影响,往西与湘乡盆地相接。盆地关闭于晚白垩世末期,在盆地内部形成一系列北东向的逆断层和北东向宽缓隆起及北西向正断层组成。
地层
湘潭市地层分为冷家溪群、板溪群、南华系、震旦系、寒武系、奥陶系、泥盆系、石炭系、二迭系、三叠系等14种,冷家溪群分布于茶恩寺、花石等地,为区内最老地层。板溪群属浅变质的具复理石特征的浅海相碎屑沉积岩,分布于茶恩寺、壶天、东台山、韶山、鹤岭、冷水冲等地。南华系分布于韶山、湘潭锰矿区、黄荆坪九潭冲至石江等地。震旦系分布于韶山、湘潭鹤岭、冷水冲、黄坪等地。寒武系分布于湘潭梁山桥、湘乡吉家洞以及韶山等地。奥陶系分布于响塘西部仙女山一带的断裂带旁侧,主要出露下统,青灰色厚层状具纹理构造板状页岩、含泥岩与具微纹理云板状页岩。泥盆系缺失下统。中统岩相、岩性、化石特征较稳定,上统则变化较大。三叠系小面积分布于杨嘉桥、楠竹山、谭家山等地。
地形地貌
湘潭市域内为低山-丘陵地貌,属伪山、衡山、涓水盆地相间的盆岭山系,地貌轮廓是北、西、南地势较高,有韶峰、褒忠山、昌山、晓霞山四山为主体的中低山环绕;中、东部地势低平,有湘江和涟、涓两水为主体的水系分布,全市以“四山一江两水”为骨架组成了向东北开口的山丘盆地地势。市区坐落于盆地开口处湘江下游的河谷平原上。最高点位于西部的褒忠山,海拔793米。最低点在昭山脚下的金马洲,海拔30.7米。大致可以分为构造侵蚀低山-丘陵地貌、构造侵蚀剥蚀中低丘陵地貌、侵蚀堆积河谷平原地貌三种地貌类型。截至2015年,在全部土地总面积中,山地607.76平方千米,占12.12%;丘陵965.41平方千米,占19.25%;岗地1607.39平方千米,占32.05%;平原1406.81平方千米,占28.05%;水面427.59平方千米,占8.53%。
水文水利
水文
湘潭市的河川属湘江水系,主要为湘江及其涟水和涓水两条支流。湘江总流域面积5000余平方千米,流经湘潭市境内长度61千米,上起马家河与株洲交界,下至昭山湾与长沙接壤;另有紫荆河、碧泉河等30余条县级河湖。截至2022年,湘潭市共有222条河流、493条渠道、13个公园湖泊、13万余口山塘。
湘江
涟水
涟水是湘江左岸的重要支流,位于湘江下游,于湘潭市西部河口镇注入湘江。涟水河全长185千米,流域面积3906平方千米,多年平均流量138.4立方米/秒,河流坡降0.46‰。涟水湘潭段河道水域,上起虞塘镇与娄底交界,下至河口汇入湘江,全长98.6千米。
涓水
涓水,古名兴乐江,又名白果河、易俗河,为湘江一级支流。涓水发源于湘潭县西南海拔755米的昌山,流经衡山,再绕至湘潭县晓南港,先后汇入青山河、较场河诸水,经花石汇龙口、芙蓉寨、黄荆坪、射埠、延化诸水,渐行渐大,再经吟江、古塘桥、郭家桥、河口,注入湘江。湘潭市涓水河道水域,青山桥镇至河口镇,全长70.7千米。
水利
截至2022年,湘潭市共有水库375座,其中11座中型,67座小Ⅰ型,297座小Ⅱ型,可蓄水总量75525万立方米。完成农村供水工程维修养护128处,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27540亩。湘潭市森林涵养水源调节水量每年4.39余亿立方米,相当于新建一座大(Ⅱ)型水库。涟水流域在湘潭市境内有三个水电站,从上游到下游,都在湘乡市境内,分别为洋潭电站(虞塘镇)、洙津电站(山枣镇)涟水电站(东郊乡),装机容量分别为4950千瓦、1650千瓦、7200千瓦。涓水流域有三个小水电站,都在湘潭县境内,分别为延化电站(排头乡)、盐埠电站(锦石乡)、吟江坝电站(河口镇),装机容量分别为400千瓦、600千瓦、1360千瓦。
水府庙水库
水府庙水库修建于1958年,位于湘江一级支流涟水中游,以防洪、灌溉为主,兼顾发电、供水等功能于一体的大型水利枢纽工程,是湘潭唯一的大型水库,水库水域面积50.5平方千米、431千米库岸线、100多个库湾、最大库容5.6亿立方米。
水府庙水库大坝
土壤
截至2005年,湘潭市土壤类型主要有水稻土、红壤、紫色土、山地黄壤、潮土、山地草甸土,其中水稻土是境域主要耕作土壤,共有110110公顷。根据土壤分类,水稻土划分为淹育性水稻土、潴育性水稻土、漂白性水稻土、潜育性水稻土4个亚类,境域共有28个土属、105个土种;红壤是境城分布最广的一类土壤,共有红壤亚类、黄红壤亚类、红壤性土亚类3个亚类,面积239330公顷,分布于600米以下的丘陵低山区;紫色土主要分布在湘潭县涓水两侧部分地区和湘乡市东郊、泉塘部分岗地。此类土壤呈鲜明的紫红色,面积9845.67公顷,根据石灰岩在土壤中的淋溶情况,分酸性紫色土、石灰性紫色土和中性紫色土;山地黄壤面积733.6公顷。主要分布于湘乡市600米以上的中山地带,垂直分布于红壤之上;潮土面积200.8公顷,主要分布在湘潭县石潭、湘乡东郊、虞塘、泉塘和雨湖区、岳塘区湘江沿岸地区。有耕型河潮土1个土属,分潮菜园土、河沙土、河沙泥土、紫河潮土和熟菜园土5个土种;山地草甸土分布在湘乡市褒忠山山项开阔部位,面积极小。
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截至2022年,湘潭市根据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主要数据,耕地128950.22公顷,园地14931.29公顷,林地210366.7公顷,湿地772.8公顷,草地1049.72公顷,城镇村及工矿用地79775.19公顷,交通运输用地13076.65公顷,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43270.09公顷。
矿产资源
截至2023年2月,湘潭市有煤、锰、铁、铜、铅、锌等6种金属铁矿和32种非金属矿产,其中探明储量的矿种有19种(含亚种),优势矿种为锰和海泡石。全市有矿区44个,大型矿床7处,中型11处,小型26处。冶金用白云岩、陶瓷土、水泥用砂岩在矿产保有资源储量中排全省第一位;耐火黏土、水泥配料用黏土排全省第二位;锰、海泡石排全省第三位;石膏、熔剂用灰岩、矿泉水排全省第五位。
内容由百科小编提供,本内容不代表globalbaike.com立场,内容投诉举报请联系全球百科客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globalbaike.com/27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