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源县

编辑
本词条由“百科小编” 建档。
婺[wù]源县,古称蚺[rán]城,中华人民共和国江西省上饶市下辖县。地处江西省东北部、皖浙赣三省交界处。截至2022年10月31日,婺源县辖1个街道、10个镇、6个乡。截至2021年末,婺源县常住人口有31.23万人。 婺源县因旧县治清华“地近婺水之源”,故此取名“婺源”。 远在4000多年前,婺源地域就有古越族人在境内繁衍生息,他们以蛇、鸟为图腾,产生了以印纹陶为代表的越族文化。 商、周时,婺...

婺[wù]源县,古称蚺[rán]城,中华人民共和国江西省上饶市下辖县。地处江西省东北部、皖浙赣三省交界处。截至2022年10月31日,婺源县辖1个街道、10个镇、6个乡。截至2021年末,婺源县常住人口有31.23万人。

名称来历

编辑

婺源县因旧县治清华“地近婺水之源”,故此取名“婺源”。

历史沿革

编辑

先秦至两晋

远在4000多年前,婺源地域就有古越族人在境内繁衍生息,他们以蛇、鸟为图腾,产生了以印纹陶为代表的越族文化。

商、周时,婺源已纳入中央王朝管辖,属扬州之域。

春秋战国时期,越相争,婺地先属吴国领地。周元王三年(公元前473年),吴被越国攻灭归越;吴王夫差的长子吴鸿亦被流放到婺源湖山。周显王十四年(公元前355年),楚怀王趁着越中国乱,兼并越国,婺源地域划入楚国版图,直至秦王政二十四年(公元前223年)楚国灭亡。

秦始皇二十二年(公元前224年),秦王政起用老将王翦[wáng jiǎn],用兵60万灭楚,随之设设黝、歙[shè]二县,婺源县境纳入秦朝版图,属鄣[zhāng]郡。

西汉元狩二年(前121),改鄣郡为丹阳郡,婺源境属丹阳郡歙县地。在秦汉时期,生活在黟[yī]、歙地域的土著越人因不满封建王朝的暴政而逃入山中,形成了“山越”族群。山越人以渔猎和山林开发为生,遁居山林。

东汉末年,丹阳郡成为孙吴的割据地之一。东汉建安十三年(208)年,孙吴派兵制服山越后,置新都郡;婺源境属新都郡休阳县地。

吴嘉禾三年(234年),将山越人迁出山林,促使半原始形态的山越丛林社会逐渐向封建社会转变。

晋朝时,属新安郡海阳(海宁)县地。

隋唐至明清

隋朝时,属歙州休宁县地。

开元二十八年(740年)正月初八,朝廷为便于统治,析休宁县回玉乡和乐平县怀金乡,设婺源县,治清华,隶属歙州;天复元年(901年),县治由清华镇迁至弦高镇(今蚺城街道)。

南唐昇元[shēng yuán]二年(938),刘津统领婺源,开始筑造城墙。

北宋宜和三年(1121年),隶属徽州。南宋咸淳五年(1269年),因婺源境域为朱熹故乡,宋理宗赵昀诏赐婺源为“文公阙里”。

元至元十三年(1276),徽州纳入元朝版图,婺源随隶之。元贞元年(1295年),升为婺源州。

明朝时,属徽州府;明洪武二年(1369年),降州为县。

清朝时,沿袭明制。

中华民国

1934年,婺源划归江西省,隶属第五行政区。

1935年,皖南红军独立团在熊刚、刘毓[yù]标率领下,挺进婺源,在莒莙[jǔ jūn]山、鄣公山一带开辟革命根据地。

1947年,婺源划归安徽省,隶属第十行政区。

1949年5月1日,婺源重新划归江西省,成为乐平专区的一部分。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50年,改属浮梁专区

1952年,隶属上饶专区

1970年,属上饶地区。

1983年,婺源县被列入中国100个农村电气化试点县之一。

2000年,撤销上饶地区,设地级上饶市,属上饶市。

自然地理

编辑

位置境域

婺源县位于江西省东北部、上饶市北部,地处皖浙赣三省交界;介于北纬29°01′~29°34′、东经117°22′~118°12′之间,东邻浙江省开化县,西接景德镇市浮梁县,南连德兴市,北界安徽省休宁县,西南与乐平市毗邻。东西长约83千米,南北宽约54千米,总面积2967.78平方千米。

婺源县

婺源县地图

地质

婺源县地质历史悠久,自元古代震旦纪至新生代第四纪地层均有出露。其中以元古代前震旦纪地层分布最广,余为石炭纪、二选纪、三迭纪、侏罗纪和晚侏罗纪地层等。火成岩主要分布于东部的江湾—街口挤压破碎带和北部的公山东西向构造带中,面积约占婺源县总面积的6%左右,其中古生代(即加里东期)、中生代(即燕山期)活动较为强烈。

婺源县地处扬子准地台,构造体系主要以北东向和东西向为主,并分为江南台隆和下扬子—钱塘台拗两个二级构造单元。北部受公山东西向构造控制,中南部属萍乐凹陷带北东崛起端,呈北东向形式展布。

地形地貌

婺源县地处赣东北山区,为怀玉山脉和黄山山脉环抱的交接带上,地势东北高西南低,渐次倾斜;地貌以中低山地、丘陵为主,占总面积的83.09%,地域略呈椭圆形,山多田少,有“八分半山一分田、半分水路和庄园”之称。地形分为三类:东、北部中低山体;中部和南部丘陵盆地;西部溶蚀峰丛洼地丘陵。主要山峰有五股尖、源头山、五龙山、斧头角等,境内最高峰为鄣公山主峰顶擂鼓峰,位于县境北部大鄣山乡山村,海拔1629.8米;最低点位于许村镇小港村河床,海拔约34米。

气候

婺源县地处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湿润,降雨充沛,霜期较短,四季分明。该地多年平均气温为16.9℃,其中1月平均气温为4.9℃,7月平均气温为28.1℃。年平均气温变化范围为23.2℃,平均生长期为290天,无霜期年平均长达254天,最长为315天,最短为211天。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747.6小时,年总辐射为107.68千卡/平方厘米。该地0℃以上持续期为358.4天,一般在1月8日至次年1月2日之间。每年的平均降水量为1878.9毫米,降雨天数平均为163.1天,主要分布在4月至6月期间,其中6月份的降雨量最多。

水文水利

  • 水文

婺源县境内河流属饶河水系。河道为乐安河上游,有主河星江1条,支流11条,汇水面积大于100平方千米的河流有10条,主要河流除江湾水由休宁县溪西村流入外,段莘水、清华水、小港水、高砂水、赋春水等均发源县境东北和西北山地,曲曲弯弯汇流于境西南入乐安河;另有大鳙山水东流汇入浙江省钱塘江,长溪水流入景德镇市昌江,镇头水注入乐平市共产主义水库。婺源县河流总长度516.4千米,流域面积2621.9平方千米,年均径流量31.782亿立方米。

段莘水是婺源县第一大河流,流域面积774.8平方千米,境内713.8平方千米,发源于皖赣边境五龙山北支回岭,沿河汇入溪头、荷田、江湾、秋溪四条支流,于武口处又汇合清华水注入星江。清华水流域面积628.8平方千米,发源于公山的五股尖,由古坦、洪源、沱[tuó]川、浙源、延村五条支流组成,于武口流入星江。

  • 水利

婺源县蓄水工程以水库、水塘为主,有大型水库共产主义水库,小型水库朱林桥水库、团结水库、新塘坞水库等。其中共产主义水库位婺源县珍珠山乡与乐平市涌山镇与交界处,是一座以灌溉为主,兼顾发电、养殖的大(Ⅱ)型水库。该水库正常蓄水位64.4米,总库容1.437亿立方米、兴利库容6850万立方米。正常蓄水位水面面积10.5平方千米。

土壤

婺源县的土壤种类多样,有红壤、山地黄壤、水稻土等7种土壤类型。各种土壤的分布有其垂直分布和地域性规律,海拔600米以下的丘陵和低丘岗地为红壤和水稻土,600米至800米的中低山为黄红壤,800米至1200米的山区为黄壤,1200米以上为黄棕壤和草甸土,盆地为紫色土和红砂岩红壤,河流沿岸为壤质潮土。

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婺源县土地以农用地为主。截至2019年12月31日,婺源县土地总面积296777.84公顷。其中农用地279769.13公顷,占婺源县土地总面积的94.27%;建设用地9549.76公顷,占婺源县土地总面积的3.22%;其他土地7458.95公顷,占婺源县土地总面积的2.51%。农用地中,耕地22343.98公顷,园地5012.82公顷,林地244426.00公顷,牧草地4.96公顷,其他农用地7981.37公顷。建设用地中,城乡建设用地5682.94公顷,交通水利用地3814.42公顷,其他建设用地52.40公顷。

矿产资源

婺源县位于钦杭成矿带东段的萍乡—德兴成矿亚带,至2021年,该县已经发现了26种矿产资源,储量被查明的有25种,其中12种列入江西省资源储量表。矿产资源包括灰岩矿、大理岩矿、瓷土瓷石、方解石、砚石(板岩)和金矿等。其中,砚石是婺源县的特色矿产,开发潜力大,主要分布于东北部的溪头、江湾两地。西部主要为煤矿和金矿,东南部以铜、钼矿[mù kuàng]为主,大理石主要分布于古坦和赋春两地,瓷土矿则分布在县域四周。

生物资源

婺源县境内树木以尾松、杉木和常绿阔叶树为主。主要树种有松、杉、栎、乌柏等200多种。竹类有毛竹、紫竹、水竹等20余种。药类贝母、黄连、厚朴等200多种。养殖鱼类以青鱼、草鱼、鲤鱼等60多种。

生物多样性

  • 植物

婺源县拥有高等植物3500种,其中有12种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植物,100余种被列为省级保护植物。属国家二级重点保护的野生植物有长序榆。

  • 动物

脊椎动物共有37目116科457种,其中鱼类、两栖动物、爬行动物、鸟类、哺乳动物分别为51种、26种、33种、315种、57种。婺源县拥有国家级保护动物有60多种,其中包括中华秋沙鸭、白颈长尾雉、云豹、黑麂[hēi jǐ]等,而虎纹蛙、穿山甲、猕猴、豺、黑熊等则被列为省级保护的野生动物,总计近200种。

  • 自然保护区

江西婺源森林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黄山、天目山、怀玉山脉与鄱阳湖盆地间的过渡地带,包括文公山、鸳鸯湖与大山三个片区。总面积为12992.7公顷。保存有大面积原生性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拥有植物达1779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野生珍稀濒危植物17种、省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91种。

自然灾害

婺源县主要自然灾害有暴雨引起的洪涝、干旱等。暴雨主要发生在夏季,严重的一次发生1998年7月20日,造成婺源县严重洪涝灾害,农作物受灾面积18万亩,绝收面积4.1万亩,损坏房屋12650间,倒塌房屋6532间,冲毁路基73千米,塌方1870处,10个乡镇通信中断,受淹电站5座,冲毁鱼池1万余亩。

干旱灾害对农作物有影响的主要是伏早和秋旱,主要发生在7~10月,严重一次发生在1966年7月13日至10月4日,期间连早78天,一晚水稻、二晚水稻和其他秋收作物产量受到很大影响,受灾6.8万亩,全年农作物产量减产8%以上。

行政区划

编辑

截至2022年10月31日,婺源县辖1个街道、10个镇、6个乡;共有172个村委会,25个居委会。县人民政府驻蚺城街道。

婺源县下辖区划

街道

紫阳镇

清华镇

秋口镇

江湾镇

思口镇

溪头乡

段莘乡

浙源乡

蚺城街道

中云镇

赋春镇

镇头镇

许村镇

太白镇

沱川乡

大鄣山乡

珍珠山乡

/

参考来源:

政治

编辑

现任领导

中国共产党婺源县委员会

书记

徐树斌

婺源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主任

董立新

婺源县人民政府

县长

周华兵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婺源县委员会

主席

汪学群

*表格信息最后更新时间:2023年02月26日,参考来源:

人口

编辑

人口数量

截至2021年末,婺源县常住人口有312311人,比2020年末减少2674人;其中,城镇人口165569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53.01%,比2020年末提高0.98个百分点。

民族构成

婺源县民族构成以汉族为主,有苗、土家、壮、侗等14个少数民族;人数较多的少数民族有苗、土家、壮3个。

方言

婺源县当地的方言为徽语,分布在婺源全境,全部人口都说婺源徽语。婺源县因历史上长期隶属于旧徽州府,方言属于徽语休黟片,内部差异较大,有所谓“五里不同音”之说。婺源方言韵母有阴声韵、阳声韵两类。与相邻的吴语和赣语比较,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其内部有许多共同点:调类大多6个,辅音声母大多18个,韵母大多40个。调类的分化大致相同,调型调值也同多于异:平上去各按阴阳分化,阴上阳上不同调类,次浊上一分为二,入声并入阳去;阴调类调型调值相同或相近,阴平为平调,阴上大多为低降促调,阴去为升调。调类平上去各分阴阳,声母分尖团以及复元音韵母单元音化,与吴语一致,但没有入声浊音清化,复元音韵母单元音化并不高化,又有别于吴语;塞音塞擦音浊音清化不论平仄[zè]一般演变为相对的送气音与赣语相似,但其他特征又与赣语相去甚远。

经济

编辑

综述

婺源县是江西省旅游产业发展先进县,国家绿色有机食品生产基地示范县、中国茶业百强县,经济发展以第三产业为主。优势产业有旅游业、茶产业、机械制造、绿色食品、纺织服装等。2021年,婺源县地区生产总值154.81亿元,比2020年增长8.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1.9亿元,增长6.9%;第二产业增加值37.74亿元,增长9.2%;第三产业增加值105.17亿元,增长8.9%。三次产业结构为7.7:24.4:67.9。人均地区生产总值49355元,增长15.3%。

婺源县

2017-2021婺源县经济发展情况

第一产业

婺源县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主要经济作物有西瓜、食用菌、甘蔗、油料作物、蔬菜等;畜牧业以饲养生猪、牛、羊、家禽为主;渔业以淡水鱼为主。名优特农产品有婺源绿茶、荷包红鲤、江湾雪梨等。

2021年,婺源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9.16亿元,比2020年增长8.6%。粮食总产量11.3万吨,增长2.3%。全年油菜籽产量10710.9吨,增长9.0%。蔬菜及食用菌产量64835.6吨,增长9.4%。茶叶产量20100吨,增长6.3%。园林水果产量1588.3吨,增长7.4%。2021年,婺源县猪牛羊禽肉产量10430吨,比2020年增长16.5%;水产品产量9475吨,增长5.3%。

第二产业

婺源县是江西省绿茶种植重要的工业生产基地,初步形成了以机械、电子、新能源材料、绿色食品、旅游商品、纺织服装为主的工业体系。2021年,婺源县年采制茶叶1.89万吨,茶产业实现年综合产值41.95亿元,年出口创汇6700万美元,婺源县茶农人均年收入3850元;发展茶叶初制加工厂530家、精制加工厂26家;发展规模以上茶叶企业25家,拥有省级龙头企业6家、市级龙头企业12家和年产值过亿元企业2家。

2021年,婺源县婺源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5%。全年婺源县规模以上工业主要产品产量中:精制茶3.79万吨,比2020年下降1.3%;服装216.8万件,比2020年增长17.6%;铜材5.4万吨,比2020年增长347.1%。全年婺源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10.5亿元,比2020年增长75%;实现利润总额5.1亿元,增长79.7%。

第三产业

旅游业是婺源的支柱产业,2021年,婺源县全年接待游客2003.4万人次,综合收入194亿元。婺源县建设了林生茶庄、大鄣山茶业等户外茶旅研学点,形成了聚芳永、正稀茗茶、林生茶等制茶工业旅游点。自2011年第一家古宅型民宿九思堂开业以来,婺源民宿已超过900家,开发出了以“九思堂”为代表的古宅度假型、以“厚塘庄园”为代表的徽文化体验型和以“花田溪”为代表的乡间野趣型等。

2021年,婺源县服务业实现增加值105.17亿元,同比增长8.9%;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12.8亿元,同比增长26.7%;营业利润0.2亿元,同比增长520.6%;邮电业务总量3.03亿元,其中邮政业务总量0.86亿元;全年婺源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1.43亿元,比2020年增长17.9%。

社会事业

编辑

教育事业

婺源县自古重视教育。自宋庆历四年(1044年)始建县学外,龙川书院、万山书院、山屋书院等教育机构相继出现。明清时婺源县有200人登进士第、619人中举。现婺源县主要学校有天佑中学、紫阳中学和婺源中学,其中天佑中学、紫阳中学为省重点中学,婺源中学为江西省重点建设中学。

学校名称

学校地址

办学层次

办学类型

婺源县天佑中学

婺源县蚺城街道办

高级中学

公办

婺源县紫阳中学

婺源县紫阳镇源头路

高级中学

民办

婺源县鄣公山共产主义劳动大学

婺源县蚺城街道文博路9号

中职

公办

婺源县特殊教育学校

婺源县紫阳镇七里亭明德路

特殊教育学校

公办

婺源县文公中学

婺源县紫阳镇江湾大道

完全中学

公办

参考来源:

科技事业

截至2021年末,婺源县拥有婺源巨龙精工工具有限公司、婺源县聚芳永茶业有限公司、婺源县林香实业有限公司等省级高新技术企业41家;省级众创空间1家,市级技术创新中心1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家;全年有效发明专利35件,专利授权量285件。

文化事业

截至2021年末,婺源县共有徽剧传习所1个、文化馆1个、公共图书馆1个、博物馆1个、电视台1个。

  • 婺源博物馆

婺源博物馆是国家二级博物馆、综合性历史博物馆。于1978年12月正式成立,馆藏文物10541件,其中珍贵文物1012件。馆区占地面积62842平方米,建筑面积11051平方米,其中文物库房面积3400平方米,展厅面积6470平方米,有文物修复室、标准文物库房、文物监控室等。

婺源县

婺源县图书馆

  • 婺源县图书馆

婺源县图书馆是国家三级图书馆,位于婺源县紫阳镇清华路,总建筑面积达5000平方米。整体设计采用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大书房格局。主要由普通图书借阅室、报刊阅览室、少儿借阅室等构成。

体育事业

婺源县是“首批全国县域足球典型”“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截至2021年末,婺源县共有居民休闲公园10座;有各类体育运动健身场所200余处,人均占有体育场地面积1.5平方米,标准比赛场地20多处;2021年全年承办举办各类体育活动71项。主要运动场馆有婺源县体育中心。

医疗卫生

截至2021年,婺源县共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200个(含村卫生室)。其中,医院、卫生院19个,妇幼保健院(所、站)1个,专科疾病防治院(所、站)1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个,卫生监督所(中心)1个,社区服务中心2个;有卫生技术人员1629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615人,注册护士722人。

婺源县主要医院

医院名称

简述

婺源县人民医院

二级甲等医院,南昌大学医学院的教学医院及南昌大学二附院协作医院;医院占地面积120亩

婺源县中医院

二级甲等医院,江西省示范中医院、江西省特色中医医院、江西省卫生系统先进集体

婺源县妇幼保健院

二级甲等医院,公立非营利性医院,江西省妇幼保健院协作医院,上饶卫校定点教学医院

*仅列代表性医院,参考来源:

社会保障

2021年,婺源县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341458人,其中城镇职工参保21600人,城乡居民参保319858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19893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34800人,生育保险参保人数15626人;城市居民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人数995人,农村居民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人数7533人,农村分散特困供养人数1242人。

人居环境

婺源县是国家生态县。2021年,婺源县境内饶河源水质达到国家II类水标准,达标率100%;城区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III类水标准,达标率100%;主要河流监测断面水质达标率100%,出境水质达标率100%;空气质量优良率99.4%;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

至2022年1月,婺源县建成的193个自然保护小区,总面积10.98万公顷,已覆盖婺源县所有行政村。境内有国家湿地公园江西婺源饶河源国家湿地公园,该公园位于婺源县境内星江部分流域和其分叉支流。公园总面积346.6公顷。

交通

编辑

综述

婺源县地处中国黄金旅游圈的腹地,交通运输运输方式以公路和铁路为主。有九景衢铁路[衢:qú]与京福高铁在婺源县形成十字交会。

公路

截至2021年末,婺源县普通国省道公路通车里程272.89千米,高速公路95.35千米。杭丽、德婺高速公路过境,其中杭瑞高速公路境内长78.3千米,双向四车道;德婺高速公路境内长18.2千米,双向四车道,有婺源、婺北、赋春、江湾、溪头5个出口,通往婺源城区、清华、赋春、江湾、溪头。有大畈[fàn]至二渡关、婺源至桃树省道过境,其中大畈至二渡关省道境内长61.1千米;婺源至桃树省道境内长56千米,双向两车道,通往安微、德兴,景德镇。

铁路

截至2021年末,婺源县铁路营运里程123千米。婺源县只有一个火车站婺源站,该火车站于2015年1月4日建成,地处婺源县紫阳镇上梅洲村,站房面积达8000余平方米;站前广场规划面积达67000平方米。

  • 京福高铁

京福高铁中国首条时速300千米的高铁,于2015年6月正式通车,婺源县迈入高铁时代。

  • 九景衢铁路

九景衢铁路为双线电气化铁路,设计时速200千米/小时,线路全长333.33千米,于2017年12月27日通车。婺源县境内长42.77千米,线路走向为西起赋春镇虎溪,途经中云、紫阳、秋口、蚺城街道,东西横贯婺源。

航空

婺源县境内无机场,航空出行依托周边的景德镇罗家机场和黄山机场。景德镇罗家机场距婺源县城约80千米,是离婺源最近的机场。2017年7月,婺源县通用机场的建设被写入了《江西省通用机场布局规划(2016年—2030年)》。

人文

编辑

综述

婺源县是徽州文化的发祥地之一,“书香”“茶香”文化源远流长,从唐代起婺源共出“进士”552人,拥有众多历史遗迹,28个中国传统村落、8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4100余幢古建筑。婺源县不仅是徽派建筑的“大观园”,也孕育了徽剧、傩舞、徽派“三雕”以及歙砚、婺源绿茶等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物古迹

至2022年1月,婺源县共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4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30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39处、一般不可移动文物263处,共计700余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

婺源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名称

时代

文物类型

地址

级别及批次

清华彩虹桥

宋至清

古建筑

江西省婺源县

国保第六批(2006年)

婺源宗祠

明至清

古建筑

江西省婺源县

国保第六批(2006年)

理坑村民居

明至清

古建筑

江西省婺源县

国保第六批(2006年)

凤山查氏宗祠

古建筑

江西省上饶市婺源县

国保第七批(2013年)

新源俞氏宗祠

古建筑

江西省上饶市婺源县

国保第七批(2013年)

参考来源:

  • 清华彩虹桥

清华彩虹桥是一座位于婺源县清华镇上街西端的古老廊桥,其建筑历史可追溯到南宋建炎嘉泰年间(1127~1204年)。该桥全长140米,宽3.1米,由两头引桥、四墩五孔和六亭五廊构成。在整座古桥中,桥墩是最精美的部分,由条状青石砌筑,长13.8米,平面呈船形。桥洞的跨度大小不一,分别为9.8~12.67米。桥面是木构,墩上建亭,墩间建廊,两侧设木质栏杆和长条坐凳。整座古桥的廓亭相接,顶覆青瓦,瓦面错落有致。彩虹桥体现了徽州古代建筑文化的精髓,是桥梁建造史上的典范。2006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婺源宗祠

婺源宗祠是婺源县内的一系列宗族祠堂,始建于元泰定元年(1324年),现存大部分建筑为明清时期所建。其包括余氏宗祠、方氏宗祠、俞氏宗祠和成义堂等七处建筑,建筑形制、规模和艺术手法代表了徽派建筑的典型特征。其中余氏宗祠建于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为婺源余姓总宗祠;俞氏宗祠建于清乾隆元年(1736年),雕饰精美,被称为“木雕宝库”“艺术殿堂”。婺源宗祠典雅古朴的建筑艺术承载着中国传统宗族文化的重要内容,于2006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非物质文化遗产

婺源县是国家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至2021年,婺源县拥有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49项,其中徽剧、傩舞、三雕、歙砚制作技艺、绿茶制作技艺、甲路纸伞制作技艺6项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婺源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项目名称

级别

申报单位

项目类别

公布时间/批次

傩舞(婺源傩舞)

国家级

江西省婺源县

传统舞蹈

2006年(第一批)

徽剧

国家级

江西省婺源县

传统戏剧

2006年(第一批)

徽州三雕(婺源三雕)

国家级

江西省婺源县

传统美术

2006年(第一批)

歙砚制作技艺

国家级

江西省婺源县

传统技艺

2006年(第一批)

绿茶制作技艺(婺源绿茶制作技艺)

国家级

江西省婺源县

传统技艺

2008年(第二批)

伞制作技艺(甲路纸伞制作技艺)

国家级

江西省婺源县

传统技艺

2008年(第二批)

参考来源:

  • 婺源傩舞

婺源傩舞俗称舞鬼或鬼舞,是江西傩舞中的一种,起源于唐代,历经宋元两朝,到明初达到鼎盛时期。婺源傩舞的节目内容既有迎神逐鬼的表演,也有反映神话故事、历史传说和动物戏耍等元素,还融入了武术技巧,形式包括独舞、双人舞、三人舞及群舞。婺源舞鬼的面具共有200多个,全部采用樟木雕制,每一个神头鬼面都独具特色。舞鬼活动一般从春节开始,到清明谷子下水前结束,期间有严格的仪式安排,如“开箱”“封箱”“教鬼”等传统仪式,历久弥新。演出通常在夜晚的旷野进行。2006年,婺源傩舞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 徽剧

徽剧是一种古老而广泛传播的徽州地区的地方剧种,旧名徽调,属皖南徽剧的一个流派。婺源古隶属皖南徽州管辖,明中叶后,徽商的崛起,为徽剧的传播和发展带来了生机。明嘉靖年间(1552~1566年),弋阳腔流传至徽州一带,形成“徽州腔”。后流传到青阳贵池一带,与当地余姚腔及民间乐调结合,形成“青阳腔”,这两种声腔统称为“徽池雅调”。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昆山腔也传入徽州,称为“四平腔”。其演变成“滚调”,而创新出“昆弋腔”。明末清初,昆弋腔受到秦腔梆子剧目的影响,形成了“板腔体”,即“吹腔”。徽州艺人在“拨子”的基础上,创出一种新腔“二黄腔”。后来改用胡琴伴奏,逐渐产生出“二黄平”“老二黄”“正二黄”“反二黄”四种腔调。至此,徽剧基本形成。婺源徽剧现存剧目有491出,包括高腔、吹、拨、皮、黄等多种类型,涵盖了历朝历代的帝王将相、才子佳人,逸闻传说、野趣轶事等方面。2006年,徽剧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饮食

婺源饮食文化承袭了徽菜的传统,以粉蒸、清蒸和糊菜为特色,主要有婺源粉蒸肉、糊豆腐、清蒸荷包红鲤、糖醋鹅颈等特色,此外婺源民间还有蒸汽糕、灰汁果、木心果、野艾果等特色小吃。

  • 清蒸荷包红鲤

清炖荷包红鲤鱼婺源县当地人招待客人的名菜。首先将鲜活的荷包红鲤鱼剔鳃除鳞,剖腹去脏后撒上精盐,浇上老水酒和酒糟腌渍几分钟后,把葱白、姜丝、水发香菇等调料置于鱼身。一旦锅中水烧开,即入锅清炖。最后文焖上五六分钟,即可出锅食用。

  • 粉蒸南瓜花

粉蒸南瓜花包是一道工艺程序相对复杂的粉蒸菜品。制作过程中需要采摘南瓜花和配料,将肉制成泥并与其他配料一起拌入米粉制成团,再装入南瓜花内蒸熟。粉蒸南瓜花包口感酥嫩,油而不腻。

  • 粉蒸豆腐

粉蒸豆腐是婺源沱川的特色菜之一。豆腐首先切成方块,腌渍5分钟后,均匀地蘸上米粉,再放入蒸笼蒸10分钟左右。如果不确定是否熟透,可以揭开锅盖查看米粉是否变色。最后,浇上热油和葱花,下酒佐饭均可。

徽派建筑

婺源县因明清时期,位于境内的徽商数量众多。他们因经商致富后,常常要“荣归故里”,大兴土木,广建豪宅。然而,由于封建社会等级森严的规定和营造法规的限制,使富而不贵的婺源商人们,住宅只能依照民制建造,不能建得与官邸、王府那样豪华。于是他们只得在房屋结构和装饰上下功夫,形成了婺源徽派建筑艺术。婺源的徽派建筑一般为三层,正屋大门为青石制门楼,门檐多为翚[huī]飞式,门下方还有石雕。自清以后,其格局多为一明(堂前)四暗(卧室)的四合屋式,中间开有天井,天井四周檐下有竖视引水进下水道,形成“四水归堂”。一些大的家庭,随着子孙的繁衍,房子就一进一进的套建,从而形成一屋多井,甚至有三十六个天井,七十二个槛窗的豪门深宅。

徽商建筑中最主要、最突出的特色,是在屋中配置精美的“三雕”(砖雕、石雕、木雕)装饰,屋内的梁、枋[fāng]、槛、窗等处均有栩栩如生的群雕。这些“三雕”的雕刻内容多为山水云霞、松杉修篁、楼台亭榭[xiè]等内容。婺源县紫阳镇虹关村、清华镇罗云村、思口镇延村等古村落都散落有众多明清徽派建筑。

内容由百科小编提供,本内容不代表globalbaike.com立场,内容投诉举报请联系全球百科客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globalbaike.com/3052/

(39)
词条目录
  1. 名称来历
  2. 历史沿革
  3. 先秦至两晋
  4. 隋唐至明清
  5. 中华民国
  6. 中华人民共和国
  7. 自然地理
  8. 位置境域
  9. 地质
  10. 地形地貌
  11. 气候
  12. 水文水利
  13. 土壤
  14. 自然资源
  15. 土地资源
  16. 矿产资源
  17. 生物资源
  18. 生物多样性
  19. 自然灾害
  20. 行政区划
  21. 政治
  22. 人口
  23. 人口数量
  24. 民族构成
  25. 方言
  26. 经济
  27. 综述
  28. 第一产业
  29. 第二产业
  30. 第三产业
  31. 社会事业
  32. 教育事业
  33. 科技事业
  34. 文化事业
  35. 体育事业
  36. 医疗卫生
  37. 社会保障
  38. 人居环境
  39. 交通
  40. 综述
  41. 公路
  42. 铁路
  43. 航空
  44. 人文
  45. 综述
  46. 文物古迹
  47. 非物质文化遗产
  48. 饮食
  49. 徽派建筑

轻触这里

关闭目录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