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Fujian Province),简称“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区,位于中国东南沿海,北界浙江省,西邻江西省,西南与广东省相接,东隔台湾海峡与台湾省相望,连东海、南海而通太平洋。陆地面积12.4万平方千米,海域面积13.6万平方千米,省会为福州。截至2022年,福建省下辖9个地级市,常住人口4188万人。省人民政府驻福州市华林路76号。
地名由来
编辑福建省是因境内有福州、建州两府,各取其首字而得名。除“闽”之外,福建还有过“七闽”、“八闽”之别称,习惯称“八闽”。“七闽”起初是专指周朝时散居在今福建和浙江南部的七支以蛇为图腾的闽族后裔部落,后来演变成泛指福建。“八闽”是因为宋朝时置福州、建州、泉州、漳州、汀州、南剑六个州及邵武、兴化二个军,共计有八个同级行政的机构,因而得名。
历史沿革
编辑先秦时期
早在十八万年前,就有古人类在三明万寿岩一带活动。
在四千至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原始人类已经广泛分布在闽江、汀江、九龙江、晋江流域和边海岛屿地区。
距今三千年以前的夏商时期,原始人类已经创造独具特色的原始文化——闽文化。
在周朝为七闽地,春秋以后为闽越地。
秦汉至南北朝
大约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平南越后,秦兵打到福建,置闽中郡,从此福建正式纳入中央版图,中央政权始达于福建。
汉高祖立无诸为闽越王,都东冶。汉初为闽越国疆域,闽越北迁之后,自汉始元二年(公元前85年)汉承认冶县、置东部都尉开始,中经东部都尉从冶县迁到章安(回浦),留下候官管理冶县,到设立南部都尉,再到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正式成立建安郡止,福建都在王朝军事管制之下。
三国时属吴国,吴永安三年(公元260年)设置设建安郡,辖建安、南平、将乐、建平(建阳)、东平(松溪)、昭武、吴兴(浦城)以及候官、东安(南安、同安)共9县。
西晋太康三年(公元282年),析建安郡为建安、晋安两郡,治原丰,属扬州。
三国、两晋后,福建与南洋交通有了发展,有闽人从东沿出海的记录。
梁天监年间(公元502~519年),从晋安郡分出一个南安郡,辖兴化、泉、漳等地。
自晋宋至齐梁,福建初属于扬州,至普通六年(公元525年),福建属下的建安、晋安、南安三郡又归东扬州管辖。
陈朝永定时(公元557~559年),陈武帝为羁縻陈宝应而设"闽州",这是福建历史上第一个省级建制。州治设在晋安(今福州),下领建、晋、南三郡。天嘉六年(公元565年),闽州罢,还属东扬州。
隋唐至宋元
隋大业初年(公元605年)更名为闽州,大业三年(公元607年),废州,把建安、晋安、南安三郡合并,称建安郡。
唐武德初年,设泉、建、丰三州,下辖10县。州数和县数均为隋代的二至三倍。
唐景云二年(公元711年),立闽州都督府,领有闽、建、泉、漳、潮五州。
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闽州都督府改称福州都督府,为福州名称出现之始。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为加强边防武装力量,设立军事长官经略使。从福州、建州各取一字,名为福建经略军使,与福州都督府并存。这是福建名称出现之始。唐末,由节度使领福州、建州、泉州、漳州、汀州,属江南东道。
五代十国时期,福建先后为闽、殷、南唐、吴越各国所据,区划名称几经变迁。后唐长兴四年(公元933年),王延钧称帝,国号大闽,改元龙启,升福州为长乐府,称东都,领福、泉、建、汀、漳五州。
北宋时期,置福建路,行政区划为福、建、泉、漳、汀、南剑六州及邵武、兴化二军。
南宋孝宗时升建州为建宁府。福建路因此包括一府五州二军;府、州、军实际是同一级行政机构,共计8个,故福建号称"八闽"。这时,福建全省有42个县,成为东南全盛之邦。
宋景炎元年(公元1276年),元军攻破宋都临安(今杭州),宋帝赵显被俘。益王赵昰逃到福州,在福州即位,改元景炎,升福州为福安府,定为行都,力图恢复宋室江山。后因王积翁叛变,南剑州失守,福州被元兵攻破,帝昰由朝臣拥戴渡海去广东。
元至元十七年(公元1280年),在福建境内同时设立福州、泉州2个行省。嗣后撤复不定。元代中叶,国家分为11个行省,福建境内设8个路,归江浙行中书省管辖。直到至正十六年(1356年)恢复福建省。
明清时期
明朝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福建全省八路改为福州、建宁、延平、邵武、兴化、泉州、漳州、汀州八府。
成化九年(公元1473年),恢复被废为县的福宁州,直隶于布政司。
清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五月,清兵攻下南京,南明弘光皇帝朱由崧被俘杀。六月,朱聿键在福州即皇帝位,建元隆武,改福建为福京、福州为天兴府。翌年,隆武政权覆灭。
清代,福建区划继承明制。设福建布政使司。省下辖有福州、兴化、泉州、漳州、延平、建宁、邵武、汀州八府及福宁州。顺治十三年(公元1656年),郑成功改厦门为"思明州"。
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郑成功改台湾为东都,设承天府,置天兴、万年两县,又在澎湖设安抚司。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清廷统一台湾后增设台湾府,属福建统辖,下设三县一厅。
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升福宁州为福宁府。
光绪十一年(公元1885年),台湾府单独设省。到清末统计,福建省共设有9府、2州、58县、2厅。此外,清代在福建设置闽浙总督(驻福州或杭州)和福建巡抚。督、抚原属临时设置,可是后来迄未取消。由于督、抚权力很大,成为全省最高军事、民政长官,原来正式的省一级长官——布政使、按察使,反成属官。另外,清朝还设置管领满洲驻防旗兵的镇守将军,原和地方行政无关,却兼管海关和粮储道、盐法道,遂也成省级官员。
中华民国时期
辛亥革命后,历届中央政权均置福建省。1912年,划分为东路、南路、西路、北路4道。
1913年,废除府、州制度,分设东、南、西、北四路观察使。
1914~1927年,改设闽海、厦门、汀漳、建安4个道;合并闽县、侯官为闽侯县,建安、瓯宁为建瓯县;改永春州、龙岩州为永春县、龙岩县;废除厅制,改平潭、云霄为县;析出同安县的厦门岛成立思明县。经过改革,计有4道、61县,仍然是省、道、县三级建制。1928年,从龙溪县划出华安县。
1929年12月28日,由陈毅主持的中国共产党红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在福建上杭县古田镇的廖氏宗祠召开,在古田会议上,毛泽东提出“党指挥枪”的论断。这次会议确立了中国共产党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原则。
1933年,改思明县为厦门市。1934年,把光泽县划给江西省(1949年划回)。
1934年末,废除道的制度,成为省、县两级制;设10个行政督察专员区,分别驻长乐、福安、南平等地。这是福建划分专区的开始。经过一段试行,又改划为7个行政督察区。
1946年,把闽侯县的鼓楼、南台、仓山等地划出设立福州市。
1946年至1949年解放前夕,共分7个行政督察区、2市、67县。
1949年8月24日,福建省人民政府成立,行政区划调整为2个省辖市、8个行政督察专区、67个县(含金门县)。9月,省人民政府公布福建省行政区划通令,将全省行政区域分为福州、厦门2个市,8个行政督察专区和67个县。
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福建省人民政府驻福州市,直辖福州、厦门2市,分设8个专区、67县。
1951年,设立县级市泉州市、漳州市,分别划归晋江专区署和龙溪专区署管辖,建瓯专区改名为建阳专区。
1956年,撤销建阳、闽侯、永安3个专区;闽侯县划归省直辖。变更后,共辖5个专区、2个地级市、3个县级市、63个县、7个市辖区。
1958年,中国基层政权改制为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共建656个人民公社。
1959年,恢复闽侯专区,辖闽侯、闽清、长乐、连江、永泰、福清、平潭7个县,专署驻闽侯县。
1965年,共辖7个专区、2个地级市、4个县级市、63个县、6个市辖区。
1971年,各专区更名为地区;南平地区更名为建阳地区;福安地区更名为宁德地区;闽侯地区更名为莆田地区。
1973年,莆田地区所属闽侯县,划归福州市管辖。
1975年,撤销松政县,恢复政和县、松溪县,属建阳地区管理。
1981~1999年,福建省多次撤县设市,同时撤销地区,设立地级市。1999年地区全部改为设区市,形成市带县体制。
2021年1月,撤销厦门市翔安区新店镇、马巷镇,设立翔安区新店街道、马巷街道。
地理
编辑位置境域
福建省地处中国东南沿海,经纬度为北纬23°31′~28°18′,东经115°50′~120°43′之间。北界浙江省,西邻江西省,西南与广东省相接,东隔台湾海峡与台湾省相望,连东海、南海而通太平洋。东西最大宽度约480千米,南北最大长度约530千米,大陆海岸线长3667千米,居中国第2位,截至2022年,福建省陆地面积12.4万平方千米,海域面积13.6万平方千米。
福建省位置境域
气候
福建省属于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季风环流强盛,季风气候显著,气候的回暖和转凉,四季的开始和结束,都随季风环流活动而转移。冬短夏长;冬暖,南北温差大;夏凉,南北温差小。雨、干季分明。境内以福州—福清—永春—漳平—上杭一线为界,可分为中亚热带和南亚热带。福建山地地形复杂,形成了多种多样的地方性气候,而且气候的垂直变化也比较显著。一些较高的山地(如黄岗山等),除山麓基带属于中亚热带外,随着高度上升,就会出现北亚热带、暖温带,甚至中温带气候,降水量也随着高度不同发生变化。福州以下沿海,属南亚热带气候,光热条件较中亚热带优越。
气温
福建省年平均气温20.2℃,各县(市)年平均气温在15.7℃(寿宁)~22.7℃(云霄)之间,呈自西北向东南递增的分布特征;中南部大部分县(市)年平均气温≥20.0℃。年极端最高气温35.0℃(周宁)~42.8℃(福安),大部出现于7月20日~8月2日和8月9~31日的高温过程中,其中45个县(市)年极端最高气温≥39.0℃。年极端最低气温-4.9℃(屏南,寿宁)~6.2℃(云霄),大部出现于12月18~19日,其中37个县(市)年极端最低气温<0°℃。
降水
福建省平均年降水量1660.4毫米,各县(市)年降水量在1185.6毫米(惠安)~2224.2毫米(武夷山)之间,呈内陆多、沿海少的分布特征。南平北部和鹫峰山区降水量超过2000毫米,东部沿海地区21个县(市)年降水量少于1500毫米。降水距平分布为南平和龙岩地区偏多,沿海和三明地区偏少。各季节降水差异大,早春季正常,夏季偏少,其余季节均偏多。
日照
福建省年平均日照时数1829.2小时,各县(市)年日照时数在1465.5小时(明溪)~2553.9小时(云霄)之间,大部地区年日照时数偏多。各季节日照时数除早春、夏季异常偏多外,其余各季日照正常或偏少。
风
福建省位于东亚季风区内,季风环流发达。冬季亚洲大陆冷高压势力强大,境域主要盛行由亚洲大陆冷高压发散出来,南下转向而成的东北季风。进入春季,南侵的冷空气势力已减弱。初春,仍然盛行东北季风,5、6月春夏之交,西太平洋副高加强北进。6月下旬,随着西太平洋副高脊线的北跳至福建省上空,福建省进入夏季环流形势。夏半年受西南季风影响,由于台湾海峡的“洞管”效应,风力特别强劲,沿海地区极易受强风侵袭。秋季,副高脊线已退到福建省南面,小股弱冷空气开始南下,出现秋高气爽的天气。
地质
陆地地质
福建省位于华南褶皱系东部。泥盆纪前处于地槽阶段,奥陶纪末开始转为准地台阶段,早侏罗世以来又进入濒太平洋大陆边缘活动带阶段。在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中,形成多种类型的沉积建造,多旋回的构造运动,多期次的岩浆活动,多期的变质作用,构成复杂的构造,它们主要呈北东向延伸。福建省构造旋回由老到新划分为:扬子和加里东构造旋回、华力西和印支构造旋回、燕山构造旋回、喜马拉雅构造旋回和新构造运动。其构造单元划分为:闽西北隆起带、闽西南坳陷带、闽东火山断坳带三个一级构造单元。另外是若干个隆起和坳陷和断陷二级构造单元。在二级构造单元内,又可依据其所形成的主要褶皱,划分为一系列复式背斜和复式向斜。
福建省地质构造十分发育,对福建地貌的形成和演变起着控制作用的是一系列深断裂或区域性大断裂,其中又以北北东—北东向和北西向两组起着主导的作用。主要的北北东—北东向深、大断裂带自西向东有:崇安—石城(邵武—河源)深断裂带。政和—大浦深断裂带。福安—南靖深断裂带。长乐—南澳深断裂带。
海域地质
福建海区,特别在台湾海峡内,断裂构造十分发育。断裂构造有两组:一组为北北东或北东向,一组为北西向,而以前者为主。长乐—南澳深大断裂带最东侧的一条断裂,是福建大陆隆起与海峡沉积凹陷的分界。北西向断裂,海峡内也有发育,而且有的是从福建大陆延伸而来的。如松溪—宁德断裂即向东南横切海峡,直抵台湾省北端的富贵角。在海坛岛北侧、福清龙高半岛以南和东山岛海外,也都有北西向断裂构造的形迹。
台湾海峡构造单元的划分,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单元,即海峡北部隆起与盆地相间区、海峡中部北港—澎湖基底隆起区和海峡南部台南盆地区。海峡北部隆起与盆地相间区,包括观音地块、新竹盆地、苗栗隆起和台中盆地四个次一级的构造单元,其结构上部为中新统沉积,下部为中生界,呈不整合接触;海峡中部北港—澎湖基底隆起区,其澎湖列岛的一部分为岸上北港地块向近海的延伸;海峡南部台南盆地区,其基底之上新第三系、第四系沉积层厚约9000米,沉积物为大陆坡相,没有火山活动。
地形地貌
陆地地形地貌
福建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由西、中两列大山带构成福建地形的骨架。两列大山带均呈东北—西南走向,与海岸平行。以两大山带的主要山脉为脊干,分别向各个方向延伸出许多支脉,形成纵横交错的峰岭。山地外侧与沿海地带,则广泛分布着丘陵。
蜿蜒于闽赣边界附近的西列大山带,由武夷山脉、杉岭山脉等组成,北接浙江仙霞岭,南连广东九连山,长约530多千米,平均海拔1000多米,是闽赣两省水系的分水岭。山带北高南低,有不少1500米以上的山峰,主峰黄岗山,位于武夷山市境内,海拔2158米,是中国东南沿海诸省的最高峰。山带中,有不少因断层陷落或古老河谷被抬升而形成的垭口,通称为“关”“隘”“口”,自古为福建与江西、浙江陆上的天然通道和军事要冲。
斜贯福建省中部的闽中大山带,被闽江、九龙江截为三部分。闽江干流以北为鹫峰山脉;闽江与九龙江之间称戴云山脉;九龙江以南为博平岭。山带中段的山势最高,山体最宽。德化境内的戴云山主峰,海拔1856米,为闽中大山带最高峰。
在福建省沿海地区,形成多级不同高度的海滨阶地、海蚀平台。古海湾由于河海的交互堆积,形成冲积、海积平原,比如福州平原、莆田平原、泉州平原、漳州平原,总面积1865平方千米。
福建省地形图
海域地形地貌
福建海区可划分为闽东北海区与台湾海峡。闽东北海区海底地形、地貌较简单,总的趋势自西向东渐深。台湾海峡海底起伏不平,南浅北深。特别是南部的台湾浅滩最浅处仅在10米以浅,个别甚至在低潮时露出水面。该浅滩分布有中国大陆架海底地形中罕见的水下砂丘密集群,还不断发现人类及古动物遗迹、遗骨等,推测是远古时期联系闽、台之间的古“陆桥”。
台湾海峡
水文水利
水文
河流
福建省水系基本上是以本省为单元的相对独立、完整的水系。水系密布,河流众多。截至2022年,除交溪(赛江)发源于浙江、汀江流入广东外,其余都发源于境内,并在本省入海,流域面积在50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有730条,其中流域面积在5000平方千米以上的主要河流有闽江、九龙江、晋江、交溪、汀江5条。
闽江流域面积6.1万平方千米,约占福建省陆地面积的一半,是中国东南沿海地区流域面积最大的河流。作为中国少有的独流入海的大河,闽江从闽赣交界的山区一路向东汇入大海,是福建的母亲河。支流众多,流经福建38个县市,水量丰富,多年平均径流量为1980立方米/秒,年平均径流量居第七位。流域面积比闽江大11倍多的黄河,水量是闽江的92%。
闽江
九龙江是福建省第二大河流,源自龙岩,流经漳州、泉州、三明,汇入东海,保障着福建省1/4经济总量地区的用水需求和1/5人口的饮水安全,是闽西南人民的母亲河。河长258千米,流域面积14741平方千米,多年平均径流量144.81亿立方米。
九龙江
地下水
福建省地下水分布很不平均。可开发利用的主要含水岩组为石炭系中统—二叠系下统碳酸岩类裂隙岩溶含水岩组,主要分布于闽西和闽西南地区,水量丰富、水质好。另外,分布于沿海岛屿和半岛的迎风海洋沉积的第四系风积、海积沙、砂砾含水层以及沿海各大江河的河谷两岸冲积—海积砂层孔隙潜水,水量较大、水质较好,地下水埋藏浅、开采方便,也可作供水水源。广大地区的碎屑岩类、变质岩类和岩浆岩类裂隙水含水岩组,含水极不均匀,应用价值不大。
水利
福建省水利资源的特点是:溪流密布,分布广泛;雨量充沛,落差集中;中、小型占多数,大型较少。十三五期间,福建省建成大型水库1座,中型水库13座,小型水库38座;完成6座大中型水库、22座大中型水闸、346座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完成1个大型灌区、52个中型灌区、138个小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建成小农水重点县25个、高效节水灌溉项目县60个(县次)、高标准农田节水灌溉项目县83个(县次),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57。截至2021年,境域内有21座大型水库和189座中型水库,水库年末总蓄水量90.02亿立方米,其中大型水库2021年末总蓄水量67.55亿立方米。2021年,84个县区2355座小型水库全面实施专业化管护。
水口水库
水口水库扼守闽江干流中段,上承福建省工业重镇南平市,下接省会福州,被喻为“福州头顶上的一盆水”。水口水库汛限水位61.00米以上的3.8亿立方米防洪库容是按千年一遇洪水的标准而预留的。20世纪90年代,水口水电站建成,是华东地区最大的常规水力发电站,水口水库上游回水100千米以上,改善了闽江干流航道的通航条件。
水口水库
山仔水库
山仔水库坐落在福建第六大河——敖江的干流上。总库容1.76亿立方米,具有防洪、供水、发电、灌溉等四大功能。它担负着下游7个乡镇和两大开发区近30万人防汛的重要任务。建成以来,水库充分发挥调控作用,削峰率可达30%,通过了“莫兰蒂”“鲇鱼”等台风的考验,助力敖江下游地区防灾减灾。
山仔水库
土壤
福建省土壤类型多样,自然土壤主要有赤红壤、红壤、黄壤、山地草甸土等,其中红壤分布广泛,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70%左右;农业土壤主要有水稻土、旱作土和园林土等。
赤红壤
赤红壤主要分布于福建省东南部,包括漳州市所辖的九县一区,厦门市市郊和同安区,泉州市的晋江市、惠安县、金门、南安市以及鲤城区、安溪县、永春县的东南部,莆田市的莆田县和仙游县,福州市的福清市和平潭县。分布的地形主要为丘陵、台地,母岩以花岗岩和其他酸性岩为主。
红壤
红壤广泛分布于福建省中亚热带地区,包括龙岩、三明、南平、宁德等地市的全部,福州市的大部和莆田、泉州、漳州的西北部。分布的地形主要为海拔700~800米以下的山地、丘陵,母质多为花岗岩、流纹岩、凝灰岩、凝灰溶岩、粉砂岩、砂岩和页岩等的风化物。
黄壤
黄壤主要分布于闽西北、闽东北、闽西南和闽中等山区。其中以南平市的武夷山、光泽、建瓯、政和,宁德地区的周宁、寿宁、柘荣、屏南、古田、宁德,三明市的永安、大田、尤溪、沙县,龙岩市的连城、漳平和泉州市的德化、安溪等县市为主。分布的地形主要为中山地带,海拔均在900米以上,母质以凝灰岩、凝灰熔岩及花岗岩、花岗闪长岩等风化物为主。
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福建省是中国土地面积较小的省份之一。截至2021年,境域耕地931993.49公顷(1397.99万亩);园地918407.70公顷(1377.61万亩);林地8811353.00公顷(13217.03万亩);草地74902.08公顷(112.35万亩);湿地188553.23公顷(282.83万亩);城镇村及工矿用地704896.55公顷(1057.34万亩);交通运输用地217543.34公顷(326.32万亩);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373095.85公顷(559.64万亩)。
矿产资源
福建省属于环太平洋成矿带中的重要成矿区之一,矿产资源比较丰富。截至2020年,已发现矿产138种,已探明储量的固体矿产120种、水气矿产2种。已探明储量的120种固体矿产中,列入《福建省矿产资源储量表》的固体非普通建筑用砂石粘土类矿产102种,其中能源矿产1种、金属矿产28种、非金属矿产73种。固体非普通建筑用矿矿区1755个,其中大型矿区73个、中型矿区249个。稀土、钽、萤石、叶蜡石、高岭土、玻璃用砂、饰面用花岗岩、地热、矿泉水等矿产为福建省优势矿产。矿产资源主要分布在三明、南平、龙岩等地区。共设置探矿权642个、采矿权1075个,形成上杭紫金山—武平悦洋金铜银等一批重要矿产资源产业基地。
水资源
福建省水力资源丰富,水力资源蕴藏量居华东地区首位,多年平均水资源量1194亿立方米,居中国第8位;人均水资源量2870立方米、居中国第9位。水资源配置时空分布不均,闽西北多、闽东南少,山区多、沿海少。截至2021年,福建省地表水资源量757.31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238.72亿立方米,地下水和地表水不重复量1.42亿立方米,水资源总量为758.73亿立方米,人均拥有水资源量1812立方米;外省入境水量为26.19亿立方米,出境水量为49.18亿立方米。2021年,供水总量182.61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源(蓄水、引水、提水、调水)供水量175.33亿立方米,地下水源供水量3.29亿立方米,其他水源供水量3.98亿立方米。行政分区中,福州市供水量最大,为36.64亿立方米;平潭综合实验区供水量最小,为0.46亿立方米。2022年,水资源总量增至1178亿立方米,人均蓄水量增至299立方米。
森林资源
福建山地多林,是中国主要林区之一。截至2022年,福建省森林面积807.72万公顷,森林覆盖率65.12%,连续44年保持中国首位,森林蓄积量8.07亿立方米,省级以上生态公益林保有面积266.5万公顷。2022年,福建省植树造林总面积8.50万公顷。其中,人工荒山造林0.20万公顷,人工迹地更新面积5.52万公顷,低产低效林改造1.46万公顷。城市(县城)新增建成区绿地面积3255.19公顷,建成区绿地率40.85%;新增公园绿地面积963.74公顷,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5.43平方米。
湿地资源
福建河流水系发达,沿海滩涂广阔,港湾众多,拥有湿地资源。截至2021年,湿地188553.23公顷。其中,红树林地1211.96公顷;沿海滩涂174574.87公顷;内陆滩涂12763.35公顷;沼泽地3.05公顷。主要分布在福州、宁德、泉州、漳州等4个地市。截至2022年,已列入国际重要湿地2处(闽江河口湿地、漳江口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重要湿地1处、省重要湿地50处(长乐闽江河口国家湿地公园等);省级以上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10处(其中国家级4处、省级6处)、湿地公园10处(其中国家级8处、省级2处)。
内容由百科小编提供,本内容不代表globalbaike.com立场,内容投诉举报请联系全球百科客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globalbaike.com/3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