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旭

长期建档 锁定
本词条由“suifeng” 建档。
张旭(约675一约759年),字伯高,一字季明,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唐代著名的书法家,擅长草书,被誉为“草圣”。其草书与李白的诗歌、裴旻的剑舞并称“三绝”;常于醉中以头发濡墨大书,故称“张颠”,与僧怀素并称“颠张醉素”;与怀素、贺知章并称“唐草三杰”;善诗文,与贺知章、张若虚、包融并称“吴中四士”;嗜酒,与贺知章等人并称“饮中八仙”。 张旭母族为江南大族,曾外祖父是书法家虞世南,书法家陆柬之...

张旭简介

编辑

张旭(约675一约759年),字伯高,一字季明,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唐代著名的书法家,擅长草书,被誉为“草圣”。其草书与李白的诗歌、裴旻的剑舞并称“三绝”;常于醉中以头发濡墨大书,故称“张颠”,与僧怀素并称“颠张醉素”;与怀素、贺知章并称“唐草三杰”;善诗文,与贺知章、张若虚、包融并称“吴中四士”;嗜酒,与贺知章等人并称“饮中八仙”。

清代孔继尧绘张旭像

张旭母族为江南大族,曾外祖父是书法家虞世南,书法家陆柬之是他舅公、书法家陆彦远是他堂舅。他从小学习书法,年长后通过应举或荐举、征辟而入仕,先后任左率府长史、金吾长史,因而被世人称为“张长史”。曾居长安和洛阳,与李欣、高适、李白、贺知章等有来往,得到不少赠诗,赞扬他的书法。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逝世,享年八十五岁。

张旭在楷书方面功力深厚,在草书方面,将书法拓展为一种高雅的表演艺术。后人评价张旭的草书“虽奇怪百出,而求其源流,无一点画不该规矩者”。张旭的诗别具一格,以七绝见长,诗歌语言清丽、精工,风神高华。其传世作品有楷书孤本《尚书省郎官石记序》,草书《古诗四帖》《肚痛帖》等,诗《春游值雨》《春草》《柳》等。

《郎官石柱记》局部

张旭生平

编辑

出身及早年经历

约于唐高宗上元三年(675年),张旭出生在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一户门户不低的家庭。他在家族中排行第九,又叫张九、张九旭。其母亲陆氏出身江南大族,曾外祖父是被誉为“初唐四大家”之一的虞世南,舅公陆柬之、堂舅陆彦远都是初唐著名书法家。

张旭从小跟随堂舅陆彦远学习书法。他善于观察,融会贯通,注重从日常生活及事物中启发灵感,运用到书法创作之中。

学成书艺

开元初期,张旭的书艺已学有所成,在当时颇有名声。吴道子钦慕他的书法,特向他求教笔法。张旭书法好,诗作得好,通过应举或荐举、征辟入仕。他初入仕途,当常熟县尉时,一老翁为了一件小事多次到县衙内告状求判决书。后得知老翁叫陈牒,他父亲是个民间书法家,他求判决书是当书法作品收藏的。张旭当即他拿他先父遗墨观览。张旭观看后尽得运笔妙旨,成为冠绝当时的一代书法大家。

唐玄宗开元元年(713年),张旭因诗文出名,与贺知章、包融、张若虚等,被时人称为“吴中四士”。当时,张旭与贺知章同为东宫属官,又有姑表亲关系,关系最为密切。

开元十一年(723年),张旭观看公孙氏舞剑,从中得到启示,书法创作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他任率府长史期间,徐浩跟随他学书法;二十余岁的颜真卿游学长安,也向他学习了两年书法。张旭嗜酒,他在开元十八、十九年前后(730-731年),与李白、贺知章、李适之(左相)、李琎(海阳)、崔宗之、苏晋、焦遂等结为酒友,人们称他们“酒中八仙”,杜甫作《饮中八仙歌》赞他们的酒量,高适作《醉后赠张九旭》。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张旭与途经洛阳的唐玄宗相遇。他与裴旻、吴道子分别为唐玄宗表演写书法、舞剑、绘画。此后,三人分别被称为“草圣”“剑圣”“画圣”。

开元二十九年(741年),张旭用楷书书写了《尚书省郎官石记序》。天宝元年(742年),张旭为严仁书写了《唐故绛州龙门县尉严府君(仁)墓志铭并序》(简称《严仁幕志》)。次年,他为王之涣写墓志铭《唐故文安郡文安县尉太原王府君(之涣)墓志铭并序》(简作《王之涣墓志》)。在此年间,张旭在京兆(西安)任金吾卫长史,世称“张长史”。

天宝四年(745年),张旭以金吾长史离京退居洛阳,居于裴儆家里。许多人听闻后,都到裴做家中向张旭学习笔法。张旭会回答询问者所提出的问题,并且当场给询问的人示范书写草书。他每次都有不同的东西要讲。颜真卿在“罢职醴泉”后,前往洛阳也住到裴儆家,向张旭请教书法。颜真卿在裴儆家住了一个多月,因而尽得其笔法要旨,写成《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肃宗至德元年(756年),张旭与李白相遇于溧阳。

逝世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二月八日,张旭书写《千字文》。同年,张旭逝世,享年八十五岁。太和初,文宗李昂(827年-840年)下诏,以裴旻剑术、张旭草书、李白诗歌为“三绝”。

张旭代表作品

编辑

书法作品

张旭的书法作品传世较少,比较著名的《前发帖》《汝官帖》《昨日帖》《承须帖》《清鉴等帖》《千文帖》六帖被北宋米芾收录在其撰写的《宝章待访录》中。《宣和书谱》卷一八记录了张旭草书二十四帖:《奇怪帖》《醉墨帖》《孔君帖》《皇甫帖》《大弟帖》《诸舍帖》《久不得书帖》《德信帖》《定行帖》《自觉帖》《平安帖》《承告帖》《洛阳帖》《永嘉帖》《清鉴等帖》《缣素帖》《华阳帖》《大草帖》《春草帖》《秋深帖》《王粲评诗帖》《长安帖》《酒船帖》《千文帖》。明人郁逢庆的《书画题跋记》卷三中,录有张旭的《濯烟帖》。到了南宋,岳珂在《宝真斋法书赞》卷五中,仅录有张旭的《春草》《秋深》二帖,明人张丑《清河书画舫》卷四上录有张旭的《春草》《秋深》《苑陵》《酒德颂》四帖。其传世书迹有楷书《尚书省郎官石记序》、草书《古诗四帖》《肚痛帖》《自言帖》《草书千字文》《酒德颂》等。

《尚书省郎官石记序》

张旭传世楷书作品“宋拓孤本”,上题“开元二十九岁”“吴郡张旭书”,张旭楷书存世的唯一物证,藏于上海博物馆。原石刻于唐开元二十九年,久佚。全文楷法工整,由陈九言撰,张旭书。《郎官石柱记》书体有明显的欧阳询、虞世南笔法,又现褚遂良书风体貌,是博采初唐楷书众美的结果。其结字特点,以点画工整见长,有“欧体”之峻刻,“虞体”之精劲,“褚体”之清丽。厚重,一笔不苟,秀劲,流利自如,印证了他本人“忽使无度”,“巧使合宜”,“纵横有象”等书法命题。

《古诗四帖》

《古诗四帖》以篆法行笔,线条苍浑劲挺,气势奔放,波澜起伏,至终篇处更洗洋恣肆,富于韵律感,深谙张颠笔墨情趣,被认为是张旭的狂草艺术代表作。《古诗四帖》为五色笺墨迹纸本,宋宣和内府装裱,高二十八点八厘米,共四十行,一百八十八字;所书内容为南北朝诗人庾信《步虚词》二首、谢灵运《王子晋赞》和《岩下一老公四五少年赞》二首;钤有“宣和”“政和”“内府图书之印”“子固”“华夏”“项无汴印”“宋荣审定”“乾隆”“嘉庆御览之宝”“宣统鉴赏”等鉴藏印;现藏辽宁省博物馆,有影印本行世。

故事四贴1故事四贴2

《肚痛帖》

草书帖,前题楷书“张旭书”三字,著录于《类编长安志·石刻卷》等。笔意连绵,顿挫跌宕,将草书的线条艺术表现得淋漓尽致。这种抒发个人性情的“狂草”书法,在张旭之前是没有的。因此,知名度比《古诗四帖》高,被历代评论认为是张旭作品之最。该帖为单刻帖,刻于宋初书僧彦修草书诗帖之后,全帖六行三十字,似为张旭肚痛时自诊医案。与《古诗四帖》相比,字迹显得稳重、有规矩。明人王世贞惊赞曰:“张长史《肚痛帖》及卅文数行,出鬼入神,惝悦不可测。”现收藏于陕西西安碑林博物馆。

《草书千字文》

单刻帖,狂草,存二百余字,张旭暮年所书。元人骆天骧《类编长安志》记载为唐乾元二年(759年)张旭书,宋元丰二年(1080年)吕大防摹刻,明代入藏西安碑林《草书千字文》断石,六块。

诗文作品

《全唐诗》卷一一七收有张旭《桃花溪》《清溪泛舟》《山行留客》《春游值雨》《春草》《柳》等六首诗,均为写景绝句,意境悠远;《全唐诗补编》存诗四首,《唐文拾遗》存文五篇。《全唐诗续拾》收有《杂咏》《见远亭》《晚过水北》和《三桥》。

张旭书法思想

编辑

张旭有“口传手授之诀,勿使无度”“不慢不越,巧使合宜”“纵舍掣夺,咸有规矩”等书法理论主张。提倡学习笔法应从楷书、草书学起,字的奇妙要从自己的学习中去领会,字的妙处在于执笔,知道运笔法,遵守口传的笔法诀,勿离法度;字的结构上下左右得当,有顾盼朝揖之妙;纸笔合用;变化舒畅,好像不守规矩,而仍不失规矩。他崇尚师法自然,强调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生活中寻找灵感和启发,将自然万物化成为属于自己的艺术语言,铸就自己的表现形式和风格。

张旭作品特点

编辑

书法

楷书

张旭楷书笔法深受“二王”、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等影响,传承了南朝系统书法,如《郎官石柱记》的字体取欧阳询、虞世南笔法,端庄严谨,不失规矩。黄惇认为:“观《郎官石记》,可窥张旭楷法严谨,法从王羲之出,典雅、平和、简净。”“许多结体略呈横势,可窥法《黄庭经》《乐毅论》之踪迹。”倪文东认为:“《郎官石柱记》的用笔、结字及章法皆法度森严”“观此碑,集欧、虞、褚三家楷法之妙,有欧阳询的险劲,虞世南的精劲,褚遂良的清丽,融会贯通,自然浑成。”

草书

张旭的草书作品多呈现出激情昂扬、恣意纵情之意,用抽象的点画,动之以心、发之以情,将书法当做表现个性和抒发情感的艺术手段,频繁使用连笔书,运用字形大小、参差,变形手法,夸张结体的跌宕献斜,突破了章草和“二王”今草固有的均匀整齐格式,使书法线条能够尽情驰骑,产生炫目夺神的动态效果,将书法拓展为一种高雅的表演艺术。如《古诗四帖》通篇布局大开大合,大收大放,其字形变幻无常,缥缈无定,在用笔上,圆转自如,含蓄而奔放,浓墨处混融而富有“屋漏痕”般质感。唐代吕总《续书评》记载:“张旭草书,立性颠逸,超绝古今。”宋代米芾《海岳书评》记载:“张旭如神纠腾霄,夏云出岫,逸势奇状,莫可穷测。”清代刘熙载《艺概》记载:“韩昌黎谓张旭书‘变动犹鬼神,不可端倪。’此语似奇而常。夫鬼神之道,也不外屈信阖辟而已。”后人评价张旭的草书“虽奇怪百出,而求其源流,无一点画不该规矩者”。

人物影响

编辑

张旭是中国书法史上一位继往开来的大书法家,一方面继承前人书法成就,另一方面加以创新,变革了“二王”草书的理路,打破汉晋草书规则,为狂草开宗立派,开创了浪漫主义书风,展现了以自然天性为追求的创作风格,促使狂草艺术在盛唐时期达到了一个高峰,经他口传亲授,培养了新一代书法家,对后世书法的发展有直接或间接的重大影响。怀素、高闲等唐代僧人继承了张旭的草法,继承壮大了狂草的力量。而被称为“变法出新意”的颜真卿,则是张旭弟子中取得最大成就的一人。颜真卿得到张旭的指点之后,写出了《张长史十二意笔法意记》的书论名篇,领悟了张旭新创的中锋(藏锋)用笔、屋漏痕等新的用笔原则,书法大进,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后世称其书体为“颜体”。颜真卿也成为中国书法史上楷书四大家之一。张旭新创的中锋用笔技法流传开去,成为唐代书风不同于魏晋的一个重要特点。

张旭在书法理论上集前辈大成,提出的“永字八法”,通过其弟子颜真卿的《永字八法颂》在书法史上流传,对后世学习书法产生了巨大影响。现在学习书法,尤其是学习楷书时,“永字八法”都是最先学习的理论和实践形式。

张旭师法自然的思想,将书法实践提升到“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哲学高度,从单一的师法传统转入师法自然,挖掘自身潜能,心手相师,传播了“书无定法”,“法为我用”的创新精神,将中国书法的发展方向从技术轨道扳回艺术轨道。

张旭公开传授书法技艺的方式,影响到后世书法传播的形式。在张旭之前,书法传授形式基本上都是以家族、父子私受形式进行,笔法基本不传外人。草书创始人张芝与弟弟张昶、姐姐的孙子索靖联成一派相承的大书法家群。蔡邕的书法精髓秘笈都传给了小女儿蔡文姬。卫氏家族传承,出了卫凯、卫瓘父子,卫瓘之子卫恒、卫处、卫恒之子卫操,女儿卫铄等名家。卫夫人与王氏后人王羲之父亲王旷是表亲。王羲之一脉出了王献之、王询、羊欣、王僧虔、智永等影响中国书法历史的王氏大家。虞世南拜智永为师,由虞世南一脉转延至陆柬之、陆彦远、张旭。张旭之后,家族式的传授并没停止,但多了一种向家族外的传授形式。

后世纪念

编辑

洗砚池

洗砚池在江苏省常熟市东北隅东横板桥底,相传是张旭洗笔砚之池。池呈椭圆形,东西长3—4米,南北约2米,四周砌石。池中央有清代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所立一石,上镌刻“草圣洗砚之池”六字,行草书;旁另有清代同治七年(1868年)所立《重浚洗砚池记》石刻,高1.23米,宽0.48米,是张旭裔孙张景芝撰文,俞宗诚书。

醉尉街

醉尉街在江苏省常熟市崇教兴福寺塔附近,街东至清乐家桥,西至文昌弄东殿巷,明末清初为纪念张旭而得名。街上原有祭祀张旭的佛庵,今已不存。

草圣祠

草圣祠在江苏省常熟市周神庙弄,原为屠太尉祠,明代弘治年间改为张旭祠,现有前后两进,均面阔三间,前为二层楼房,后为硬山顶大殿,殿内壁间嵌有清代道光元年(1821年)钱泳翻刻的《张长史率意帖》石刻。

内容由suifeng提供,本内容不代表globalbaike.com立场,内容投诉举报请联系全球百科客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globalbaike.com/385/

(498)
词条目录
  1. 张旭简介
  2. 张旭生平
  3. 出身及早年经历
  4. 学成书艺
  5. 逝世
  6. 张旭代表作品
  7. 书法作品
  8. 诗文作品
  9. 张旭书法思想
  10. 张旭作品特点
  11. 书法
  12. 人物影响
  13. 后世纪念
  14. 洗砚池
  15. 醉尉街
  16. 草圣祠

轻触这里

关闭目录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