粽子

粽子,是以糯米为主材,由粽叶包裹制作的美食,是中华民族传统节庆食物之一。中国端午食粽的历史悠久,相传起源于祭祀屈原,盛行于魏晋。千百年来,中国端午食粽的习俗传承至今,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粽子被认为是纪念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的食物,但这一说法主要来源于传说故事,所以学术界对粽子的起源颇有争议,说法不一,但有一点是认同的,即粽子原是一种祭祀物品。一种说法是认为粽子的起源与祭祀的牛角有关,...

粽子,是以糯米为主材,由粽叶包裹制作的美食,是中华民族传统节庆食物之一。中国端午食粽的历史悠久,相传起源于祭祀屈原,盛行于魏晋。千百年来,中国端午食粽的习俗传承至今,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发展历史

祭祀用品

粽子被认为是纪念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的食物,但这一说法主要来源于传说故事,所以学术界对粽子的起源颇有争议,说法不一,但有一点是认同的,即粽子原是一种祭祀物品。一种说法是认为粽子的起源与祭祀的牛角有关,角黍的形制,即是对牛角形状的模拟,故而有《诗经·周颂·良耜[sì]》中“杀时犉[rún]牡,有捄其角”的描述。西周时,牛作为最高等级“太牢”的代表性祭品,是用来祭祀土神和谷神,企盼农业丰收。到了春秋时期,人们开始用菰[gū]叶包裹黍米,制成角黍来代替用于耕作的牛。另一种说法认为粽子是一种祭龙之物,南朝梁均的《续齐谐记》记载:“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水,楚人哀之,至此日,以竹筒子贮米投水以祭之。汉建武中,长沙区曲忽见一士人,自云‘三闾大夫’,谓曲曰:‘闻君当见祭,甚善。常年为蛟龙所窃,今若有惠,当以楝[liàn]叶塞其上,以彩丝缠之。此二物,蛟龙所惮。’曲依其言。今五月五日作粽,并带楝叶、五花丝,遗风也。”引文中的祭祀物品是用竹筒和米做成,还要塞上楝叶,缠上彩丝,这从其制作方式和形态上看和现今的粽子相似,因此被认为是粽子的起源。

端午习俗

东汉时期粽子是一种普通食品,没有特殊的含义,很多时候都可以食用,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被称为碱水粽,同时期出现少量裹馅粽子。晋代时粽子被正式作端午节的食品, 用作交往的礼品,并开始出现米之外的加料棕;此后,粽子作为人们喜爱的节日食物,在不同的时期、民族、地区便有不同的做法。北朝时期粽子品种增多,出现有“杂粽”;唐朝时粽子的形状已经出现了锥形、菱形, 粽子成为节日和民间四季出现于市场上的美味食品;宋朝时吃粽子已经很时尚,有了“艾香粽子”和 以枣、栗、柿子等为馅的“蜜饯粽”。元、明朝时期粽馅更为丰富,并且出现了箬叶、芦苇叶包的粽子;清朝时又有了火腿粽子,粽子成了吉祥食品,有“必中”之意;2010年,粽子制作技艺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现如今粽子已成为中国美食文化的一道风景线。

粽子

枣粽

典籍记载

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中有关于粽的描述,“粽”字本作“糉[zòng]”,《说文新附·米部》谓“糉,芦叶裹米也。从米,葼[zōng]声。”这是迄今为止文献中有关粽子的最早记载,文献中的“糉”即是与现今做法相似的粽子原型。粽子与端午节的联系最初见于晋人周处的《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鹜角黍。”南北朝时期,《荆楚岁时记》有云:“夏至节日食粽,周处谓为角黍,人并以新竹为筒粽。又曰:“夏至节日,食粽。”南朝梁吴均的《续齐谐记》记载:“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水,楚人哀之,至此日,以竹筒子贮米投水以祭之。汉建武中,长沙区曲忽见一士人,自云‘三闾大夫’,谓曲曰:‘闻君当见祭,甚善。常年为蛟龙所窃,今若有惠,当以楝叶塞其上,以彩丝缠之。此二物,蛟龙所惮。’曲依其言。今五月五日作粽,并带楝叶、五花丝,遗风也。”端午与粽子的联系进一步确立了起来。唐玄宗曾在《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并序》中提到“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先”,可见唐代粽子在端午受欢迎的程度。到了宋代,人们将果品入粽,称为蜜饯粽子,苏东坡就有“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句。另外,周密《武林旧事》卷三《端午》中也出现了“糖蜜巧粽”的记载。与此同时,人们还将粽子堆成楼台亭阁、木车牛来招揽生意,《西湖老人繁胜录·端午节》中就写道:“角黍,天下唯有都城将粽揍成楼阁、亭子、车儿诸般巧样。开铺货卖,多作劝酒,各为巧粽。”南宋时,人们开始在白粽上淋上蜜糖食用,南宋吴自牧的《梦粱录》里就有“裹蒸粽子、栗粽、金挺裹蒸菱粽、糖蜜韵果巧粽”的描写。南宋记载福州风土民情的《三山志》中写到:“今州人以大竹叶裹米为角黍,亦有为方粽,以相馈遗。”北方的粽叶多是芦苇叶,而此地则多用竹叶。而且,宋代的粽文化开始含有政治意味。欧阳修有《渔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绿杨带雨垂垂重,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生绡画扇盘双凤。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叶里黄骊时一弄。犹瞢松,等闲惊破纱窗梦。”而南宋陆游在其《剑南诗稿》中又有“屈平乡国逢重五,不比常年角黍盘”的感慨,由此可见粽子与诗文化是紧密相连的,甚至能勾起人们的思乡之情。到了明代,“八宝粽”的雏形开始出现。高濂编撰的《遵生八笺》中提到了几种食材:"用糯米淘净,夹枣、栗、柿干、银杏、赤豆,以茭叶或箬叶裹紧。"也就是说,除坚果类之外,还增添了果干和豆类。猪肉入粽大致也是这个时期开始的,宋诩的《竹屿山房杂部》中写到:“用精凿糯米,湛洁之,候微干,摘芦叶煮熟,卷米,中藏蜜糖豆沙,或猪肉醢[hǎi]料,或肥枣,或去皮胡桃榛松仁、白砂糖,又转折成角,必紧束坚实,入锅煮熟。宜蜜宜糖。”《广州府志》中也记载了一种以红花混合猪肉的粽子:“一出采其叶捣烂,和猪肉制角黍,味香色艳,最称珍品,端午人竞卖之。”清代记载粽子的口味与之前差异不大,而更多在于束粽物和粽叶的不同。朱休度的《食糉》诗中写道:“南蒸无白米,北褁[guǒ]有黄粱。甘受枣儿和,清分芦叶香。”也就是说:“北方无茭与篛[ruò],多以芦叶褁蒸。”粽子既有用丝线缠绕的,也有植物捆扎的做法。清代吴其濬《植物名实图考》中就提到蠡实叶可以缠粽:“凡裹角黍,缚花、接木,皆用其叶,亦便。"蠡实又名马蔺、旱蒲,叶长而窄,且柔韧不易断。直到今天,端午束粽依然使用着这种纯天然的材料。闻一多先生则是将端午的起源归结于古时吴越地区的人们对“龙”图腾的崇拜,他在《端午考》一文中将划龙舟这一活动定义为对龙的追捧,而将“筒粽投于江中”叙述为一种祭祀手段,总结解释了粽子与端午佳节紧密结合的原因。

名称种类

由于地区口味不同,粽子的馅料、粽叶,甚至是包裹的形状都有很大差别,也因此就有了种类纷繁、名称多样的粽子类别。

粽子

尖角状粽子

中国

在广阔的中华大地,不同的时期和地域的人们通过巧妙搭配将不同材料填入粽子中,不仅使粽子的品种丰富多彩,也使得我国粽文化得到多元发展。

华东地区

上海

最具上海特色的粽子是猪油夹沙粽。食材一般都来自上海本地:崇明的黑毛猪肉、松江的糯米以及青浦朱家角的粽叶,三个食材相组合,粽叶的清香慢慢渗透到肉里,组合成了上海粽的味道。

南京

南京粽子并不以馅料为区分,因为南京地处南北交融的地方,在饮食上兼容并蓄,各类型的馅料都有,并无特别独爱的口味,且也习惯将白粽蒸熟以后蘸糖吃。但南京地区粽子的形状非常多样,主要以小脚粽为主,其次是枕头粽、三角粽、四角粽、斧头粽、圆筒粽、秤砣粽,包粽子的粽叶最常用的是芦苇叶。作为一个南北交融的地方,南京在饮食上兼容并蓄,粽子馅料较多。

粽子

小脚粽

杭州

杭州粽在外形、扎法上自成风格。其代表就是百年汇昌店的“塘栖粽”,主要特点是五花肉绍兴酒、杜糯米、青竹叶、土灶头、铁锅子、老汤煮。杭州粽蒸煮上也有独特手法,要求时间特别长,强调“千滚不如一闷”。在杭州余杭塘栖,还有一种有名的“雌雄粽”:“雄”粽是三角粽,“雌”粽是四角粽,也叫“斧头粽”;里面的馅也不同:“雄”粽不放馅或放藕丝,“雌”粽装红豆馅或是肉。

福建

福建地处岭南地区,夏季天气炎热流汗较多,当地人口味偏清淡鲜美。例如福州的粽子,属于传统咸派,粽子常包成长长的外形,材料除了大米外,还要添加适量花生,馅料选用瘦肉、香菇等食材,口感咸鲜。

粽子

鲜肉香菇粽

华南地区

广东

广东夏秋两季天气闷热潮湿,所以广东人喜食清淡,但对食材的处理加工非常讲究。粽子品种主要有咸肉粽、枧水粽、豆沙粽等其中,肇庆的裹蒸粽远近驰名,它选用本地特有的冬叶、水草包裹,呈金字塔形,重约一斤,主料以糯米、脱衣绿豆、猪肉为主,口感咸香。此外,广东粽子较为出名的还有台山粽、东莞道滘[jiào]粽、中山芦兜粽、潮汕双烹粽球、客家灰水粽、湛江蛤蒌粽。

广西

广西毗邻云贵高原,这里物产丰富,自古商贾云集,广西美食融合了各地的饮食特点,但又极具特色。比如广西隆林黑粽子,它属咸派,个头较大,每个接近一斤,主料为芝麻秆灰、糯米和盐一同搅制而成的黑色糯米,辅料为草果、板栗、绿豆或红豆、胡椒和猪肉,味道以咸味为主。

海南

海南粽子由柊叶包成方锥形,重约半公斤左右,糯米中可放入咸蛋黄、猪肉、猪蹄、咸鱼、叉烧肉、鸡翅等作馅料。风味独具,热粽剥开,先有柊[zhōng]叶和糯米的清香,后有肉、蛋的浓香。香浓淡兼有,味荤素俱备,令食者胃口大开。此外,海南粽子还有将草木灰泡水后取上层清液浸泡糯米后,制作的碱水粽。海南黎族也有三色粽和用椰子叶包制的粽子。

华西地区

陕西

西安、关中和陕南一带流行的夏令食品蜂蜜凉粽子,它形似菱角,白莹如玉,清凉解暑。吃时用丝线或竹刀割成小片,放在碟子里,淋上蜂蜜或玫瑰、桂花糖浆。蜂蜜凉粽子,历史悠久,史籍中多有记述。

川渝

川渝地区地处四川盆地,每年日照稀少,气候潮湿,当地人喜食辣味。例如重庆腊肠粽是极具地方特色的咸辣派,它主料选用上等糯米和花生,辅料以辣味腊肠为主,口感咸中带辣。

华北地区

北京

北京粽子是北方粽子的代表品种,其个头较小,为斜四角形。并且主要选择红豆、大枣、蜜饯等馅料的甜粽,食用时还要蘸着白糖。北郊农村,习惯吃大黄米粽,粘韧而清香,多以红枣、豆沙为馅。

黑龙江

受气候的影响,黑龙江的物产没有南方丰富,所以粽子的种类少一些,多以红枣、豆沙、红豆等为馅儿。且黑龙江人习惯把粽子当做过节时的点心,多为甜粽,例如八宝粽。

辽宁

辽宁特色的粽子是桂花红豆粽。

朝鲜

朝鲜人在端午节这天有吃“车轮饼”的风俗,人们把鲜嫩芽艾叶煮后捣碎,掺加在米粉中,再做成车轮形状,朝鲜人称它为“车轮饼”。

日本

日本人过端午节时也吃粽子,不过日本的端午节是在公历的5月5日,日本的粽子不是用糯米,而是用磨碎的米粉做成的,粽子的形状与中国的粽子不同,其状呈种子形。

越南

越南的粽子是用芭蕉叶包裹的,有圆形和方形两种。他们认为,圆形粽子代表天,方形粽子代表地,天地合一,大吉大利。还有一种甜粽,是用糯米粉捏成粉团,将椰丝、红豆或绿豆馅塞入粉团做成的菱形粽,蒸熟之後沾上蜜汁或砂糖吃。越南在端午节吃方形咸粽。这种粽子是用虾、瘦肉、鸭蛋黄、红豆做馅,颇具闽粤风味。

新加坡

新加坡人都很爱花,每当有客人来访时,主人都会送上几束花,而且还会端来花汁浸染的粽子请客人来品尝。这种花汁粽子是用绿叶包成多角形状,只有鸡蛋那么大小,展开绿叶后,里面的粽子是由花汁染成淡绿色的米粉精制而成的,吃起来味道清香可口。

柬埔寨

柬埔寨的粽子称为“布袋粽”,别的粽子都是剥开吃,而布袋粽需要切着吃,因为其粽叶并不是植物叶片,而是布袋。制作时取一个布袋,把糯米、赤豆、红枣等一层一层地塞进去,再扎紧口袋蒸熟。

老挝

老挝的粽子名叫“考顿”,其外形和制作工序和中国的粽子非常相似,被认为是粽子的“远方亲戚”。这类粽子被芭蕉叶包裹,其中包着大米或糯米、猪肉、鱼虾、蘑菇等,身形瘦长,呈长方形,用细绳捆好之后放到水中煮熟。还有很多国家都有吃粽子的风俗,比如缅甸泰国墨西哥印度尼西亚、哥斯达黎加、委内瑞拉、秘鲁、菲律宾等。

国际标准

2020年,粽子国际标准已立项。2022年5月26日,市场监管总局发布《限制商品过度包装要求 食品和化妆品》(GB 23350-2021)国家标准第1号修改单,2022年8月15日起实施。根据这一强制性国家标准,粽子、月饼的包装层数最多不能超过三层,包装材料不得使用贵金属和红木材料。

甜咸之争

由于南北饮食文化的差异,所引发的粽子甜咸之争,每年都在持续。粽子的品种多样化,有咸有甜传承千年,因地方风俗的不同风味也不同,按地域来分,大致上北方是甜口的,南方是咸口的,当然也不排除个别例外。这么多年争下来,也没分出个高低对错,“硬核肉粽”的走红,使得在“咸甜之争”外又增加了“肉粽、素粽之争”。

参考资料

展开

该页面最新编辑时间为 2024年6月13日

内容由百科小编提供,本内容不代表globalbaike.com立场,内容投诉举报请联系全球百科客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globalbaike.com/388162/

(48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