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郊区地处长江三角洲前缘,位于北纬31度14分,东经121度29分,东面与南面濒临东海,西面连接江苏、浙江两省,北界至长江入海口,交通便利,地理位置较为优越。上海总面积6340平方公里,其中上海郊区土地面积5680平方公里。
行政区划
编辑上海合计共有16个区,划分如下:中心城区7个包括:黄浦区(原黄浦区加原南市区加原卢湾区),静安区(原静安区加原闸北区),徐汇区,长宁区,杨浦区,虹口区,普陀区。半中心区半郊区1个:浦东新区(原浦东新区加原南汇区)。郊区8个包括:宝山区,嘉定区,闵行区,松江区,青浦区,奉贤区,金山区,崇明区。1.上海中心城区
浦西这七个区为传统意义的纯粹中心城区。2.上海半中心区半郊区浦东新区地处半中心半郊区位置。外环以内地区属于中心城区范围,但其余大部分地区如川沙和原南汇区则为郊区。3.上海郊区这8个区为纯粹郊区。
地理环境
编辑气候
上海郊区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温和湿润,日照充分,雨量充沛。雨热协调较好,有利于各种农作物生长和畜禽繁衍。年平均气温16℃左右,全年无霜期约230天,年平均降雨量1200毫米左右,年平均日照时数约2000小时。5—9月为汛期,汛期降雨量约占全年的60%。
水资源
上海郊区地势低平,地面高程大部分在吴淞基准面以上2.5—4.5米,为平原感潮河网地区,境内大小河道、港叉交错,水网稠密。平均每平方公里约有6—7公里河道。水面积约占全市总面积的10%。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总量为593.5亿立方米, 其中本地区地表径流量为18.6亿立米,上游太湖来水量100.2亿立米,潮水量474.7亿立米。
土地面积
上海郊区土地面积为5900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93%。据市统计局统计,2004年末,郊区耕地面积24.57万公顷(368.6万亩)。
人口民族
编辑2004年末,郊区户籍人口为628.4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46.8%。郊区人口按城乡分,城镇人口约占57%,农村人口约占43%。
经济
编辑经济规模
2004年,郊区经济持续增长,完成增加值2417.44亿元,比上年增长21.8%。工业产值7233亿元,比上年增长30.9%;外资项目合同金额64.88亿美元,比上年减少10%;财政收入646.30亿元,比上年增长30.6%。
产业结构
按照“二、三、一”产业方针,郊区产业结构继续优化。2004年,在郊区增加值中,第一产业占4.0%,第二产业占60.5%,第三产业占35.5%。
农民收入
2004年,通过拓宽非农就业渠道、增加农民转移性财产性收入、完善郊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合作医疗保障体系以及减轻农民负担等措施,全年农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7337元,比上年增长10.2%。
农业产值
2004年,全市实现农业增加值96.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下降5%;实现农业总产值248.8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下降6.8%。结构调整 2004年,全市农业总产值中,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分别占43.7%、5.3%、28.4%、20.0%。与2000年相比,种植业、林业、渔业分别上升3.5、4.7、3.0个百分点。畜牧业下降了11.2个百分点,
种植业
2004年,实现种植业产值109.32亿元,比上年增长6.4%。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5.47万公顷,比上年增长4.3%,粮食产量106.29万吨,比上年增长7.6%。粮油作物优质化率分别达到93.7%和70%,经济作物扩大应用优质新品种30余个。稻米生产基本实现优质化。“双低”油菜比例超过三分之二。蔬菜播种面积14万公顷,比上年下降7%。蔬菜产量436.65万吨,比上年下降5.2%,蔬菜产值46.4亿元,与上年持平。水果产量33.74万吨,比上年增长1.3%。
林业
2004年,实现林业产值13.14亿元,比上年增长0.4%。全市林地面积68万亩(不包括42万亩果园在内),森林覆盖率达到15%。
畜牧业
2004年,实现畜牧业产值70.77亿元,比上年下降22.5%。生猪出栏330.87万头,下降19.3%;家禽出栏0.98亿羽,下降33.9%;鲜蛋产量10.51万吨,下降30.3%;牛奶产量25.2万吨,下降6.8%,饲养奶牛5.8万只,下降3%。
渔业
2004年,实现渔业产值49.9亿元,比上年下降3.3%。全年水产品产量34.41万吨,下降3.0%。其中淡水产品产量21万吨。上海市水产养殖面积63.29万亩,下降6.2%;市外养殖基地面积124.13万亩,增长7.24%。名特优水产品总产量5.98万吨,下降0.4%。
农业产业化
2004年底,郊区已经注册和正在注册的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已由上年底的24家增加到183家,拥有固定资产5.1亿元,入社社员22483人,形成种植面积25982.3公顷,牲畜饲养量10.49万头,禽类饲养量2914.4万只,养殖水面面积达6865.7公顷。目前,全市已形成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50多家,其中销售额超过2000万元的102家。
农业科技化
通过推动种子工程创新,促进了种源农业发展。2004年,郊区水稻良种覆盖率达到93.6%,蔬菜良种覆盖率达到95%,良种蛋鸡、肉鸡率达到100%,良种奶牛率达到70%。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采用生物技术与常规技术相结合的办法,选育出了一批旱稻新品种。上海市交通大学机器人研究所和上海市农业机械研究所联合攻关研制的“6GZ4.0智能瓜果精选、分级设备”取得突破性进展。
农业标准化
已经建立了国家级、市级和区县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或生产基地1400多个,示范面积达到40多万亩,有216种农产品获得无公害、安全卫生优质、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
农业规模经营
养殖业已经基本实现规模经营。上海市牛奶上市量中,100%为100头以上规模化牧场;出栏生猪中,70%出自千头以上规模场;家禽上市量中,5万羽以上肉禽场上市量占50%;全市内陆淡水养殖的户均养殖规模已达到50亩,其中经营规模在100亩以上的占30%。种植业规模经营正在有序推进。粮食规模经营面积比重已超过45%。粮食规模经营面积达到73.5万亩,占粮食总面积的45.9%。蔬菜规模经营面积比重已达到90%,其中25%为发展水平较高的园艺场和大户,75%为正在发育过程中的由企业订单、分户种植、联户管理(特别是外来种植户)、连片种植的区域化生产基地。
现代农业园区
2004年,通过政策聚焦,各类支农资金投入3.2亿元;引进项目39个,到位资金1亿多元;18个农业科技项目在农业园区孵化应用,并与国内30多个科研、推广、教育单位建立多种合作关系。经过多年建设,形成了以奉贤农业园区为代表的产品加工型园区、以农工商农业园区为代表的科技型园区、以浦东和松江园区为代表的设施装备型园区、以临空和南汇园区为代表的农产品物流型园区、以崇明农业园区为代表的生产基地型园区等等五种类型。园区带动功能不断增强,服务全国有新的进展。
农业对外开放
2004年,上海农业利用外资2.59亿美元,新批农业项目69个,涉及的领域包括蔬菜种植、花卉园艺以及农副产品加工等。上海口岸农产品出口6.3亿美元,其中,自产农产品出口3.98亿美元,与上年基本持平。自产农产品出口增长显著的品种有:水产品出口5857万美元,同比增62%。蔬菜出口9159万美元,同比增38%。肠衣出口8734万美元,同比增28%。活猪出口827万美元,同比增6%。农业对外合作和交流进一步扩大。
农业机械化
改革开放以来,郊区农业综合机械化装备水平不断提高。2004年末,郊区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105.15万千瓦,综合机械化率达到66.2%。机耕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90%以上。机收水稻面积157万亩,机械化水平为93.8%,比上年提高5.2个百分点。二麦机收面积44.5万亩,机械化水平为99%。水稻机种水平为19.0%,二麦机种水平为26.1%。机械化秸秆还田面积达到144.84万亩,占种植面积的61%。
农田水利化
在2003-2004年度冬春水利建设中,郊区共完成水利土方6081万立方米,其中疏浚河道2180条段、2238公里,土方4049万立方米。夹塘地区水系整治一期工程基本完成。该地区的排涝、防汛能力和灌溉保证率有了定的提高,通过引清洗碱,水的自净能力得到增强,居民的生活用水和工农业生产用水质量有了明显改善。崇明北横引河整治三期工程已全线完成。该工程大大增强了崇明岛北排涝能力,缓解了防汛压力,形成了南横引河与北横引河的环岛输水走廊,提高了淡水资源保证率,明显改善了岛内北部、东部地区的水质。
第二产业
第二产业增加值 2004年上海郊区实现工业总产值7233亿元,同比增长30.9%,产销率达到98.9%,工业利润总额增长22.3%。
郊区工业结构
郊区工业继续呈现多元发展态势,2004年郊区外资企业、私营企业、其他各类企业齐头并进,共现生机。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7233.03亿元,其中三资企业为3475.37亿元,占郊区工业总产值比重48.05%;私营工业产值1622.73亿元,占郊区工业总产值比重22.43%;其他各类企业为2134.93亿元,占郊区工业总产值比重29.52%。
工业园区
2004年,郊区市级工业园区坚持高起点规划、高质量建设,按照科学发展观,不断优化产业结构。经过多年发展,已吸引一批著名跨国公司和研发中心落户,并产生良好效益。全年九大市级工业区共完成工业总产值995.53亿元,增长15.3%,占郊区工业总产值14%。郊区私营经济 非公经济已成为上海郊区工业经济稳定增长的重要力量和新的增长点,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板块。2004年郊区新增注册企业为5538户,实有注册企业为30.6万户。私营企业的营业或销售收入为5684.17亿元,同比增长32.3%,实交税金为238.85亿元,同比增长44.9%。第三产业第三产业增加值 郊区第三产业对地方综合贡献率进一步增强。全年三产业增加值857.66亿元,同比增长20.6%,增幅为1999年以来最高。大部分区(县)第三产业创造的地方可支配财政收入占本地区当年财政可支配收入总额的40%以上。
郊区商业
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39.52亿元,比上年增长18.6%,增幅同比提高1.7个百分点。目前,上海大型商业集团企业、超市企业,在郊区各区县都已设立连锁分店。郊区正在规划和建设建设的,建筑面积逾10万平方米的专业化大型现代交易市场10个。
郊区旅游业
旅游服务业得到新发展,全年接待各类游客逾2500万人次。农业旅游业得到较快发展,著名景点景区20多个,全年接待游客近千万人次。嘉定安亭的F1汽车赛、青浦淀山湖国际水上龙舟赛、金山国际沙滩排球赛等赛事,提高了郊区的知名度。
郊区房地产业
2004年,郊区的房地产业继续呈现勃勃生机,郊区房产业现房销售145.6亿元,同比增长6%,期房销售723.8亿元,同比增长9.9%。
农产品会展
全年举办了25场次由27个省市参加的农产品展销会,为各地农产品提供了物流平台,使各地农业企业接到了近200亿元的订单。其中,由市农委等单位联合主办的2005年新春农副产品大联展短短的4天时间,共接待30万人次,现场零售额3450万元,签订合同240多份,订单21.3亿元。中国绿色食品2004年上海博览会实现交易额61.65亿元,创绿博会之最。
引进外资
2004年,郊区全年批准外商投资项目1627个,合同外资金额64.88亿美元。增资项目是2004年郊区利用外资的新亮点。全年增资项目752个,合同金额17.19亿美元,分别占全郊区的46.2%和26.5%。
工业出口
2004年,郊区工业出口达267.68亿美元,同比增长59%。其中三资企业为250亿美元,同比增长59%;自营企业11.4亿美元,同比增长68%;外贸企业6.1亿美元,同比增长64%。
外企经营
外商投资企业经济运行情况良好,外资企业已成为郊区工业增长的重要组成部分。2004年,外商投资企业工业销售收入达3130亿元,同比增48%。外资企业出口创汇238.18亿美元,同比增55%。外资企业实现利润120.92亿元,同比增30%。外资企业实现税收115.59亿元,同比增35%。农业利用外资 农业利用外资2.59亿美元,合同外资63亿元。新批农业项目69个,涉及的领域包括蔬菜种植、花卉园艺以及农副产品加工等。
农产品出口
郊区农产品出口保持稳定。2004年,上海口岸农产品出口6.3亿美元,其中,自产农产品3.98亿美元。
对外交流
2004年,市农委接待来自27个国家和地区的来访团组54批、643人次,其中外国农业部长级团组6批、104人次,包括欧盟委员会、德国、日本、匈牙利、波兰等。市农委组织带领了二十八家农业龙头企业、百多种绿色农产品赴英国考文垂参加皇家农业展,引起英国消费者、欧盟客商、非洲客商的浓厚兴趣,英国皇室成员、英贸易协会官员分别到展厅参观。
社会
编辑城镇建设 到2004年底,上海郊区城镇化水平已达到57.8%,城镇建成区面积600平方公里以上,城镇建成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已达到13.5平方米。基础设施 上海郊区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不断加快。至2004年,郊区公路长度已超过6000公里,其中高速公路460公里。郊区村镇自来水普及率达到100%,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超过90%,86%的人口用上了液化气或管道煤气,燃气普及率97%以上;有线电视普及率67%;电话普及率47.6号线/百人。宽带网络进入了农民新村。
郊区教育
普通高等教育 松江大学园区按照"一次规划,分期实施"的原则,一期工程竣工面积2475亩,建筑面积20.91万平方米,上海外国语学院、上海对外贸易学院、立信会计高等专科学校等高校2万多名学生入校;南汇科教园区总规划面积10000亩,其中教育园区与研究产业园区各占地5000亩,共有上海水产大学、上海电力学院、上海工商外国语学院和上海托普信息技术学院等学校2万多学员;闵行和宝山的大学园区分别有上海交通大学(本科生)、上海大学全部学生。成人教育 郊区开放式教育大专班从2000年至今,已有17023名学员参加学习,目前在读学员10695名。2004年,有4034名学员取得大专文凭。上海郊区农民远程教育网络2004年正式运行,建有一个市远程教育中心,10个区县分中心,88个乡镇级教学点,全年2.7万人次接受各类培训。义务制教育 上海郊区有中学459所,职业学校32所,小学374所,幼儿园570所,特殊教育学校20所。2004年,上海市推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方面,投入资金1.58亿元,完成郊区355所小学、初中教学设施改善的市府实事项目。完成423所小学、初中的课桌椅等教学设施更新。适龄学童入学率达到99%以上。绿色证书培训 2004年郊区坚持与农业结构调整相结合,坚持"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全年完成非农就业培训0.9万人,绿色证书培训新增1.6万人次,科技与实用技术培训2.4万人次。
医疗卫生
网络机构 郊区建有区县、乡镇、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和网络。至2004年底,郊区有区县级医院64所,乡镇卫生院114所,1860个行政村都有一个卫生室,其中达到"甲级村卫生室"的占95%。农村合作医疗 上海农村合作医疗在乡镇和行政村的覆盖率达到100%.275万农业人口中,郊区农民参与率达到85%,加上参加其他社会医疗保障,全郊区农业人口享受医疗保障率为99%。卫技人员 郊区的区县、乡镇卫生医疗机构有卫技人员有2.74万名,村卫生室的乡村医生4714名,平均每个村卫生室2.3名。其中97%己取得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资格。卫生村镇创建 上海郊区已累计有20余个镇建成国家卫生镇。郊区创建的一、二级卫生镇(场〉占乡镇(场)总数66.4%:市级卫生村占行政村总数二分之一。文化建设 郊区拥有影剧院、电影放映站116家,博物馆、纪念馆14个,文化馆、群众艺术馆14个,区县级公共图书馆16个,每个乡镇都有1—2个图书馆。2004年,围绕宣传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精神,全市新闻、文化、影视等系统送书、送戏下乡,举办有关文艺汇演,以形式多样的文艺形式歌颂郊区道德建设的好人好事。郊区体育2004年,上海组团参加全国第五届农民运动会,取得13金、13银、10铜,名列全国第六的好成绩。组织开展“亿万农民健身活动”,嘉定区马陆镇等10个镇被评为全国先进乡镇。闵行区虹桥镇井亭村等10个村被评为市十佳“人人运动”示范村。农业信息 到2004年底,上海农业网累计点击数达到2.5亿次,平均日点击数13.8万次;注册会员1.5万个,外省市会员数达80%以上。2004年1月,华东六省一市联合创办了“华东农业网”,将农业信息集成在一起,起到了工作交流、经验共享、市场互通、信息汇总的作用。上海农科热线“上海农科热线”每天早8点至晚8点有专家值班,电话咨询服务,晚8点至次日早8点使用电话留言服务。同时采取电话咨询、专家坐堂、网上直播、现场指导等多种服务形式并举。平均每天接听电话30.5个,电话答复率为100%。
人民生活
生活消费 2004年,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生活消费支出6329元,比上年增长11.6%。其中,食品消费支出2191元,比上年增长9.3%;衣着消费280元,增长12%;居住消费1446元,增长0.6%;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支出344元,增长15.8%;医疗保健425元,增长27.6%;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支出806元,增长19.2%;交通和通信支出720元,增长22.7%。人均住房面积59.8平方米,增长1.4%。耐用消费品 2004年底,农村居民平均每百户耐用消费品拥有量:彩电137台,洗衣机80台,影碟机30台,轻骑、摩托车91辆,电冰箱85台,空调机55台,电话机104部,移动电话112部、热水器66台,家用电脑23台。城乡居民储蓄 2004年末,郊区城乡居民储蓄余额达1668.9亿元,比上年增长18.2%。社会保障 2004年,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建立小城镇社会保险制度,全年有58.7万人进入镇保。实行由市和区县两级财政托底,保证65岁以上老年农民养老金每月不低于75元。落实郊区农民“低保”政策,基本实现“应保尽保”。
政治文明
广大干部群众深入学习贯彻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郊区各级组织密切与人民群众联系,为群众排忧解难。依法治理工作全面展开,郊区全面推行了党支部“两推一选”、村委会“公推直选”;加强村务公开、镇务公开、厂务公开,基层民主建设进一步发展;深入开展“打黑除恶”等各项专项整治斗争,郊区农村治安秩序明显好转,刑事犯罪案件得到有效遏制,外来人口管理逐步走向规范化。精神文明 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不断向深度和广度拓展,涌现了一批“文明小区”、“文明村镇”、“文明窗口”。通过制订和完善乡规民约、村规民约、居民公约等,农民群众道德水平进一步提高,促进了民风的好转。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蓬勃开展,郊区农村思想文化阵地建设进一步加强,涌现了青浦区“为农综合服务站”、奉贤区“农家乐”等一批新型阵地,形成了对农民开展思想教育、法制宣传和技能培训的浓厚氛围。
自然资源
编辑湿地保护 上海现有湿地27块,总面积3197.14平方公里,包括近海及海岸湿地、河流湿地、湖泊湿地和库扩湿地四种。其中近海及海岸湿地面积为3054.01平方公里,包括重点湿地大小金山三岛、崇明东滩、南汇东滩和九段沙。治理水葫芦 2004年,各区县对越冬水葫芦进行了彻底清除。在金山、青浦、松江、嘉定等区109个敞开式河道设置挡、堵、拦装置700多处,对黄浦江、苏州河沿线拦污拦截装置进行了维修加固。出动保洁船1300余艘,保洁队伍170支,保洁人员7300余人,清除水葫芦29.57万吨。基本达到了专项整治的目标,上海市河道的环境面貌得到明显改观。有机肥加工综合利用 2004年,上海市完成了35家规模化畜禽场粪污水治理,新建了5个有机肥生产处理中心。目前,全郊区已建成有机肥生产企业40家,全年生产有机肥15万吨,年处理畜禽粪便50万吨。有机肥的推广和使用,既提高了农产品质量,又使化肥、化学农药的使用量进一步下降,单位面积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比上年均下降了7%。农业面源污染治理 2004年,上海市进一步加强了化肥和化学农药减量化技术的示范和推广工作。化学肥料减少总量3.2万吨,化学农药减少总量325吨,其中控制性减量化学肥料为2.38万吨、化学农药为247.8吨。落实控制性减量技术措施,主要包括发展绿肥;推广精制有机肥、专用BB肥;使用高效、低残留的生物农药;实施喷雾器更新换代等。2004年新增“卫士牌WS—16型”背负式手动喷雾器1.1万台。落实示范点39个,扩种绿肥31万亩。水稻推广应用精制有机肥、专用BB肥和复混肥90万亩次。还建立了1210个基于GPS的监测调查点,对化肥、农药使用实施定位动态监测、跟踪调查和管理。垃圾收集处置 覆盖郊区10个区县的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处置系统已基本建立。对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实行有机垃圾堆肥还田,无机垃圾进回收系统后综合处理。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率90%,资源化利用率61%,回收利用率6%,密闭运输率60%,基本淘汰拖拉机运输生活垃圾。促进了郊区环境面貌的改善,提高了农村生活环境质量。秸秆综合利用2004年,农作物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实施区域涉及10个区县、71个乡镇、649个村。全市粮食和油菜作物种植面积为237.61万亩,机械化秸秆还田面积为144.84万亩,新增秸秆还田面积14.5万亩。全市新增还田农机具284台。秸秆焚烧基本得到控制,有效地保护了生态环境。
旅游
编辑名胜古迹
松江区天马山的护珠塔是世界最早的斜塔。嘉定区南翔镇香花桥北堍[tù]的两座古砖塔是全国唯一的千年双塔。马桥古文化遗址有4000年前村落遗址。菘[sōng]泽古文化遗址前承6000年前的马家浜文化,后接4000多年前的良渚文化。还有嘉定的孔庙、青浦的朱家角古镇和松江的方塔、醉白池等名闻遐迩。
内容由百科小编提供,本内容不代表globalbaike.com立场,内容投诉举报请联系全球百科客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globalbaike.com/395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