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场镇

编辑
本词条由“百科小编” 建档。

大场镇是中国上海宝山区下辖的一个镇,位于上海市北郊、宝山区西南部。它与静安区彭浦镇和大场机场相邻,与普陀区交界,与普陀区桃浦镇及宝山城市工业园区接壤,以及以蕰藻浜为界与顾村镇相邻。大场镇总面积为27.22平方公里,2017年人口为36,0206人。它下辖10个行政村和60个社区。大场镇在2014年实现了1974万美元的合同外资额,1921万美元的实际利用外资,以及5,3582万美元的外贸出口额和2...

大场镇中国上海宝山区下辖的一个镇,位于上海市北郊、宝山区西南部。它与静安区彭浦镇和大场机场相邻,与普陀区交界,与普陀区桃浦镇及宝山城市工业园区接壤,以及以蕰藻浜为界与顾村镇相邻。大场镇总面积为27.22平方公里,2017年人口为36,0206人。它下辖10个行政村和60个社区。大场镇在2014年实现了1974万美元的合同外资额,1921万美元的实际利用外资,以及5,3582万美元的外贸出口额和2,561.63亿元的税收收入。该镇还拥有一些古建筑历史遗址,如大场烽墩、陶行知纪念馆、宝华寺和龙麟塔禅院。大场镇的行政区域总面积为33.14平方千米,2020年户籍人口为176,683人。大场镇于1929年成立,隶属于宝山县第二区,后来成为县直属镇,并于1989年正式建立了新的宝山区大场镇人民政府。该镇辖78个社区和9个行政村。2020年,大场镇完成了9.3141亿元的地方财政收入和73.10亿元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2021年1月17日,大场镇被中国红十字会总会授予“全国红十字模范单位”称号。大场镇还拥有上海大学等重要机构。

历史沿革

编辑

大场镇境域成陆于南朝梁天监年间(公元502年-519年),初属昆山县。

大场镇

大场镇[上海市宝山区下辖镇]

南宋嘉定十年十二月初九(1218年1月7日),昆山县分出东境建立嘉定县,邑境改属嘉定县临江乡。而后临江乡改名为依仁乡,上隶两浙西路平江府。元元贞二年(1296年),县升为州治,上隶江浙行省平江路。明洪武二年(1369年),州治复改为县治,上隶苏州府。至清初,邑境均属苏州府嘉定县依仁乡。清康熙九年(1670年),县境水灾,翌年为赈济灾民而施粥设厂,地属大场厂。雍正二年(1724年),析嘉定县东境置宝山县,地境乃属宝山县,上隶江苏省太仓直隶州。嘉庆道光年间,逐渐以厂代乡,管理地方行政事务。宣统二年(1910年),改厂为乡,地境属宝山县大场乡。民国元年(1912年),宝山县上隶江苏省。民国十八年十月,实行县辖区制,隶属于宝山县第二区(大场)。民国二十六年八月,淞沪抗战爆发,11月上海沦陷,12月大场被日伪“上海市大道政府“划归上海市管辖,并改名为大场镇,先后隶属于日伪闸北区政务署、闸北区公署、沪北区公署管辖。民国三十二年八月,日伪政权在全市设立31个警区,大场隶属于第二十四警区。民国三十四年八月,抗战胜利后,地域同时隶属于江苏省宝山县大场区和上海市第二十四区,直至民国36年8月地域正式划归于上海市第二十四区,不久第二十四区更名为大场区。1949年5月,上海解放后,地域仍隶属于上海市大场区。1950年6月29日,成立大场区人民政府,撤销大场区接管委员会。1956年初,大场区建制撤销并入北郊区,经调整后,镇境内有大场镇人民委员会和场南乡人民委员会。1958年8月,北郊区撤销并人宝山县。同年9月,镇境由原大场镇、场南乡和葑溪乡合并建立东方红人民公社,公社设管理委员会,机关驻地大场镇。1960年,大场公社撤销并人彭浦人民公社。1961年9月,大场镇从彭浦人民公社划出,成为县直属镇,并成立大场镇人民委员会。1981年1月,大场公社撤销革命委员会,恢复公社管理委员会,而大场镇也撤销革命委员会,建立大场镇人民政府。1984年,撤公社建乡,地境分属于大场乡和大场镇。1988年1月,宝山县与吴淞区合并建立宝山区,地境亦属于宝山区。1989年6月24日,正式建立新的宝山区大场镇人民政府。

地理环境

编辑

位置境域

大场镇位于宝山区陆境的西南部,东北至宝山区政府驻地约15公里。地理坐标为东经121°35’,北纬31°18’。镇区东与彭浦乡、大场机场为邻、南与普陀区及嘉定县长征乡交界、西与嘉定县桃浦乡接壤、北与葑塘乡相连。全镇东西长6.84公里,南北宽6.57公里。

气候

大场镇的气候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受季风环流分配及冷热空气交替影响,四季分明,以候(5天)平均气温低于10℃的为冬季,高于22℃的为夏季,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平均无霜期232天,年平均降水量在1100毫米左右。介于低高之间的为春、秋两季。按此划分,大场镇冬、夏长,春、秋短。土壤大场镇境是由长江夹带泥沙不断淤积而成的冲积平原,约成陆于1400多年前的南朝梁天监年间。境内地势低平,平均海拔3.9米,东南略高于西北。土壤以黄潮土与夹砂土为主,土质优良,适宜各类蔬菜的生长。

自然资源

编辑

水资源

大场镇属于江南水乡,河道遍及全境,境内三级河道纵横交错,种田浜更是密如蛛网,上通太湖,下汇黄浦,水量丰富,常年不涸。对农田排灌、淡水养殖等提供了有利条件。

生物资源

大场境内物产丰富,其中中草药材有:有女贞子、丝瓜络、韭菜籽、野蒲荷、佩兰、白槿花与皮、朝天子、透骨草、地枯萎、菜子、桑叶、桑根白皮、椿根皮、天花粉、地骨皮、车前草、梧桐花、地丁草、脱力草、麦冬、臭梧桐、九龙根、老观草、瓜萎仁、南瓜蒂、土藿香、蒲公英、益母草、墨早莲、金钱草、扁蓄草、鞭草、马齿苋、紫苏、金银花、扦扦活、苍耳子等。 

行政区划

编辑

区划沿革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10月,大场区下辖1镇9乡,乡镇下设保甲,全区计有64保。

大场镇

大场街道

1949年5月26日,大场全境解放,下设第一至第六办事处。1951年土改后,大场区调整为1镇12乡1办事处。1961年12月,恢复大场人民公社建制,下辖新华、余庆、场南、东方红、真大、场中、三桥、联盟、南大、马桥10个大队。大场镇下辖第一居委会(东街)、第二居委会(西街)和第三居委会(马路桥以西)。至此,大场镇境区基本稳定下来,大场公社、大场镇两个建制区划也长期并存。1989年5月,原大场乡、大场镇建制撤销,建立新的大场镇(简称“撤二建一”)。1989年8月,原大场镇的东街、西街、洛河桥、联建四个居委会归“撤二建一”后的大场镇管辖。1989年10月,原大场乡居民委员会改名为大场镇联合居委会。至此,新的大场镇共辖新华、场南、场中、东方红、南大、联东、联西七个村和东街、西街、洛河桥、联建、联合五个居民委员会。区划详情2012年,大场镇下辖场南、场中、南大、东方红、联西、联东、红光、葑村、丰收、丰明10个村,以及大华一村一居、二居、三居、四居、五居、七居;大华二村一居、二居、四居、五居、六居、七居、八居、大华二村嘉华苑;大华三村一居、二居、三居、四居、五居、六居、七居;大华四村一居、二居、三居、四居、五居、六居;乾溪一居、二居、四居、五居、六居、七居、八居;东街;西街;联建;联合;联乾;祁连一村一居;二居;祁连二村一居、二居;祁连三村一居、二居、三居;祁连四村;锦秋第一;新华;城市绿洲一居;大华五村一居;大华一村六居;乾宁苑;祁连二村三居;大华二村滨江雅苑;大华二村铂金华府;大华四村七居;祁连一村三居;和泰苑;慧华苑60个社区。

人口民族

编辑

人口

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时,大场公社总人口为18349人。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时,全镇总人口33104人。  截至2014年末,有户籍56607户,人口151966人,分别比上年增加1882户、5149人;列入管理的来沪人口172111人,比上年减少13437人。人户分离80398人,境外人口1677人,总人口406152人。户籍人口计划生育率99.43%,人口出生率9.47‰,人口自然增长率2.38‰。  360206人(2017年)。

民族

大场镇主要民族有汉族、回族满族壮族朝鲜族蒙古族、彝族

经济

编辑

综述

2014年,大场镇完成产业增加值1011080万元,同比2013年增长5.5%;完成税收收入256163万元,同比2013年增长12.5%;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完成322613万元、销售产值335035万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100028万元,同比2013年增长7.8%;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87867万元,比2013年增长5.6%;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27039元,比2013年增长10.1%。

大场镇

大场镇[上海市宝山区下辖镇]

第一产业

随着其他产业的发展,大场镇农村劳动力资源数及农村从业人员数亦在逐年递减,2014年分别为10629人和7482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仅有10人,全镇耕地面积为0.7公顷。大场的副业向以发展饲养生猪、家禽为主。解放后为了减少家禽疾病,1952年建立了家禽保健员制,后又培训兽医,有效地做好家禽、家畜的防疫治病工作。1963年大场公社成立兽医站,进一步发展养猪事业。1969年生猪上市4899头,其中公养占80%。1978年后畜牧业发展迅速,1985年全年生猪上市达23073头,1999年上市29183头,2012年上市达32000头,比2005年增加了5.5倍。另外,1989年饲养家禽16.49万羽,上市14.2万羽;上市鲜蛋41吨,上市淡水鱼17。5吨;饲养奶牛215头,鲜奶产量527吨。

第二产业

2014年,大场镇共有662家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502782万元、销售产值514501万元。规模以上工业28户,完成工业总产值322613万元、工业销售产值335035万元。规模以上三资企业11户,完成工业总产值181968万元、工业销售产值193071万元。全镇完成增加值1003151万元,比2013年增长8.7%;完成税收收入256163万元,比2013年增长12.5%;完成财政收入83818万元。

第三产业

1983年3月,大场成立供销公司,1984年撤销镇工业办公室,成立工业贸易公司,同年10月成立潜溪商场,1986年成立振华明胶公司,1987年3月发展为振华明胶联合公司,1988年4月开设南大菜场,5月成立大场电机经销部,商业规模不断扩大,经济效益逐渐提高,1988年镇办商业销售额达3000万元,税前利润158万元。到2010年,大场越来越趋商业化、现代化发展,祁连上大大型社区商业中心商业面积规划14万平方米。乾溪中型社区商业中心商业面积约3万平方米,到2010年规划发展到5万平方米。经纬中型社区商业中心商业服务业面积3万平方米。

交通

编辑

大场镇南傍市区,东倚机场,境内交通便利。沪太路纵贯南北,场中路、南大路连结东西,真大路通向西南。境内河道纵横,遍布城乡,水路走马塘为东西向主航道,连接南北向的西弥浦、桃浦,15吨船可航达菹藻浜、黄浦江、苏州河等各大江河。

社会

编辑

教育

2014年,大场镇共有幼儿园26年,在园幼儿数9427人,教职员工908人,专任教师601人;小学11所,在校生12229人,教职员工865人,其中专任教师780人;普通中学8所,在校生4913人,教职员工435人,其中专任教师409人;普通高中2所,在校生1856人,教职员工273人,其中专任教师197人。

文化事业

1984年5月大场乡建立文艺工厂,地址在沪太路2127号,占地656平方米,建筑面积319平方米,主要为上海钟厂加工零件,有职工30人,其中演员10人,这些演员一面担任宣传演出的任务,一面又参加生产,实行以厂养文,排演的节目以沪剧小戏为主,题材来自生产,如《一片丹心为集体》、《大场英雄》等。该厂的文艺队深入到生产队演出,也曾为宝山福利院的老人演出。1985年该厂排演的沪剧小戏《抢根》和《相亲记》获县文艺工厂会演演出奖,其中的2位演员还获得优秀演员奖。1989年产值13.3万元,利润2.9万元,固定资产净值10.7万元,年末职工41人。

医疗卫生

大场医院是所县级医院,原为上海市私立普济医院(1929年创办)和克美医院(1926年创办),于50年代中期社会主义改造高潮中合并迁至大场,成为一所保健性医院,1957年大场卫生所并入。院址为少年村路1号(原大场区人民致府行政办公室),占地8793平方米.拥有建筑面积6551平方米。该院设内、外、妇、儿四大科,还有针灸、伤科、推拿、眼科、口腔、五官、皮肤、肠道、肝炎等专科门诊。住院部有内、外、妇产、小儿、肝炎5个病区.1979年增设新生儿病房。办院初有职工52人,1989年末有固定职工388人,其中管理人员22人。医技人员292人,勤杂人员74人。医技人员中,医师级161人(其中中医师11人.西医师78人,护师“人,检验师6人),医士级115人,初级卫生人员16人。床位和医疗设备。1956年床位仅20张,1962年增为120张,1976年至1987年发展到185张,19够年末增至225张。建院初期仅有2架陈旧的X光机(15毫安、300毫安各1架)、3架显微镜以及若干简易产床、手术床。经过不断更新,现有X光机7部,最大的为500毫安。还有B型超声波、十二指肠镜、纤维肠镜、超声波诊断仪、心电图仪、超声波心动仪,心脏急救装置、纤维光透食道镜、膀胱镜、双简显微镜、婴儿保暖箱等现代设备,价值千元以上的45件,万元以上的7件。从1972年起增设骨科手术,1976年开设脑外科手术,1979年增加眼科白内障手术及泌尿科手术。妇产科能做剖腹产、子宫全切除手术。儿科业务一度处于全县领先地位。

旅游

编辑

古迹遗址

陶行知纪念馆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民国21年(1932年)在大场建山海工学团,进行教育改革,在国内有很大影响,在大场留下的光辉业绩和高风亮节,赢得了大场地区人民的无限爱戴。1983年1月,由上海市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会与山海工学团联合筹建陶行知纪念馆。经市教育局批准,选址在大场沈家楼,1984年12月9日举行奠基典礼。1986年10月18日举行开馆仪式,

大场镇

陶行知纪念馆(旧馆)

陶馆布置典雅,有池塘、小桥、山石、曲径、花木掩映,景色怡人,每年前来参观学习、游览休闲的达数万人。大场纪念坊为纪念“一.二八”淞沪战争抗日将士,民国21年(1932年)8月大场镇群众集资建“大场纪念坊”,树立在镇西马路桥南首,沪太公路进镇处,1964年因拓宽公路而拆除。今在沪太路西侧仍有一柱。

大场镇

大场纪念坊

大场烽墩相传宋建炎三年(1129年)南宋名将韩世忠驻军江湾时,为联络军情,曾筑18个烟墩,两墩之间均相距约九里。如遇敌情,白天举烟,晚上明火,一墩一墩地传递下去,以通消息,现宝山区仅存三处,一为秦家店墩,在宝山城市工业园区;一为胡陆湾墩,在江湾乡;另一个就是大场墩,位于大场镇西市梢走马塘玉龙桥旁,清乾隆年间墩上曾建文昌阁。民国26年(1937年)“八一三”战争后,日军拆除了文昌阁,建立了侵略军的“阵亡将士墓”及“表忠塔”。抗战胜利后,这些耻辱性的建筑理所当然地被拆除了。新中国成立后,该此驻有中国人民解放军,现墩高11米,基宽50×50米。1987年春,在墩顶建报晓亭,高4米,宽3米,墩下建有“感时”、“览诗”、“慎志”三亭。龙麟塔禅院在大场镇西市,建于明永乐18年(1420年),原系沈氏家庵,相传明崇祯元年两异人来此,以瓦砾信手叠高,状似龙塔而得名。王道通著有龙磷塔记异。至清光绪年间,湖北荆州比丘尼持修,来此住持,扩展院宇,改建观音殿,正中大殿有邑名士袁希洛题书“普陀陆海”匾额,民国5年持女僧建后殿5间,民国12年又重建前殿,民国26年“八一三”战争,大殿毁,仅存后殿,殿东北约百米不到,日军建有“表忠塔”(解放时炸毁)。现址大场驻军西营房内。

大场镇

大场镇[上海市宝山区下辖镇]

顾正红、龙华二十四烈士墓“五卅[sà]”运动中的工人领袖顾正红英勇殉难。民国20年(1931年)被国民党杀害于龙华警备司令部的林育南、李求实、何孟雄、龙大道,欧阳安、恽雨棠、李文(女)、蔡博真、伍仲文(女)阿刚、柔石、胡边频、殷夫、冯(女)费达夫、汤士伦、汤士铨[quán]、彭砚耕等24名烈士,均葬于民国25年建成的大场公墓(南大路1号),1972年该烈士墓迁至上海市烈士陵园。圆瑛法师纪念塔圆瑛法师(1878—1953),福建古田人,当代爱国高僧,我国佛教界著名领袖,中国佛教协会首任会长,终身致力于中国佛教事业。抗战期间,为参加抗日救国而遭到日本侵略者的逮捕拷打,但坚贞不屈,坚持了民族气节。全国解放前夕,又拒绝国民党要他出国的劝说。解放后,团结全国佛教界,积极拥护新中国,召号佛教徒参加祖国建设,宣传宗教改革。在亚洲太平洋地区和平会议上,呼吁全世界佛教徒团结起来争取和平。1953年逝世后,遗体安葬于宁波天童寺。同年,由赵朴初等提议,中国佛教协会在大场公墓建立了圆瑛法师纪念塔,塔址现已建工厂。

古桥梁

义济桥,建于元至正四年(1344年),由里人沈铭建,系宝山境内历史最悠久的桥梁之一,它位于大场集镇西侧西弥浦与走马塘交汇处,跨西弥浦。原系石桥,因桥中央有一巨石雕刻之龙像,故名玉龙桥,又因在大场西市梢,故又习称西石桥,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厂董人陆曾燕、陆曦等发起重修。故称义济桥。1970年建设人民防空工程拆毁湮没。众安桥,建于元至正年间(1341年—1368年),由里人姚公琬建,系宝山境内历史最悠久的桥梁之一,它位于大场镇场中村东风宅西侧,跨东茭泾故河道。原系石桥,称众安桥,因在大场东市梢,故又称东石桥,习称环龙石桥,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僧普治重修。民国《宝山县续志》称之为青龙桥,清光绪二十四年,厂董王式金募资重修。民国21年“一.二八”淞沪战争时桥毁,战后重修。1970年排设污水管道时湮没。守仁桥,位于大场集镇内,守仁桥街与大场河路交叉处,原系木桥,始建年份不详,称平江桥,又称江家桥。清宣统二年(1910年)乡董陆曾燕、侯元浩等募资重修。民国期间(约1932~1936年)由沪西著名房地产商潘守仁出资改建成混凝土桥,砖墙栏杆。桥长6米,宽3米,改称为守仁桥。1970年填没大场市河(原走马塘)筑路,该桥湮没。蒋家桥,系大场“九桥”之一,原名袁家桥。里人方性员为报答其父方秀,其母封氏而重建,在桥石之左侧刻上“报恩桥”三字。后又由蒋姓出资重修,故改名蒋家桥。1970年建设人民防空工程拆毁湮没。义学桥,相传建于元代,为乐阳沈氏所建,桥之北首,沈氏办有义学,故名义学桥。“八一三”淞沪抗战中被日军炸毁,后改为木桥。解放后又出资重建,1970年建设民防空工程拆毁湮没。荷亭桥,相传建于明代,因桥峰曾有元代东阳沈氏所筑之荷心亭,故名。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桥之北首一百姓家失火,桥被殃及烧毁。后募捐重修,1970年建设人民防空工程拆毁湮没。胡家桥,旧名吉庆桥,何家桥,位于汪家弄南首。据大场汪氏宗谱记载,该桥建于明代,为大场镇上九桥中之最东者。1970年建人民防空工程拆毁湮没。利济桥,系“九桥”之最西者,毁于“八一三”淞沪抗战期间。[kuàng]上桥,亦称圹坊桥,位于场中村北弄市梢,三堵石桥。未通公路前,此桥为通往罗店浏河道路的必经之处,甲辰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陈佐独资建造沪太路,建成后行人出入改道,桥遂失修。万年桥,位于宝山区大场镇葑村村北桃园生产队1号对面,卫岗路桥岗路东北侧220米。始建的年代不详,重建于清嘉庆二年(1797),是1座3跨石板平梁桥。桥跨东西走向,在万年桥南侧中跨桥额题刻有正书阳文“万年桥”桥名,两旁刻有正书阴文“嘉庆丁巳年仲冬月重建”和造桥时捐钱的士绅、村民姓名,两端饰以藻类卷草纹样。现桥通长21.2长,宽1.5米,花岗石垒砌桥墩,桥面石板厚0.27米,桥面为水泥覆盖,是2007年当地居民为加固桥面而添建。该古桥梁整体结构完好,具有一定历史价值,对于研究当地乡村桥梁建筑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大场镇

万年桥

获得荣誉

编辑

2021年1月,被表彰为“全国红十字模范单位”称号。2021年1月17日 ,被中国红十字会总会授予“全国红十字模范单位”称号。

内容由百科小编提供,本内容不代表globalbaike.com立场,内容投诉举报请联系全球百科客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globalbaike.com/395587/

(793)
词条目录
  1. 历史沿革
  2. 地理环境
  3. 位置境域
  4. 气候
  5. 自然资源
  6. 水资源
  7. 生物资源
  8. 行政区划
  9. 人口民族
  10. 人口
  11. 民族
  12. 经济
  13. 综述
  14. 第一产业
  15. 第二产业
  16. 第三产业
  17. 交通
  18. 社会
  19. 教育
  20. 文化事业
  21. 医疗卫生
  22. 旅游
  23. 古迹遗址
  24. 古桥梁
  25. 获得荣誉

轻触这里

关闭目录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