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埔军校

编辑
本词条由“百科小编” 建档。
黄埔军校创建于1924年6月16日,由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创办,中国共产党和苏联为其提供了协助。正式名称为“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因其校址设在广州东南的黄埔岛,史称“黄埔军校”,是中国现代历史上第一所培养革命干部的新型军事政治学校。黄埔军校自1924年6月在广州创办到1949年底迁往台湾,在中国大陆共办23期,本校毕业学生52438人,设有12个分校和部分训练班,全部毕业学生共计约23万人。 1...

黄埔军校创建于1924年6月16日,由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创办,中国共产党和苏联为其提供了协助。正式名称为“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因其校址设在广州东南的黄埔岛,史称“黄埔军校”,是中国现代历史上第一所培养革命干部的新型军事政治学校。黄埔军校自1924年6月在广州创办到1949年底迁往台湾,在中国大陆共办23期,本校毕业学生52438人,设有12个分校和部分训练班,全部毕业学生共计约23万人。

时代背景

编辑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为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中国境内不断涌现出革命队伍,但其目的、派系不一,导致二十世纪10至20年代的中国处于军阀混战时期,军事、军队、军人的“三军”问题成为当时备受关注的社会热点。1922年,孙中山吸取了辛亥革命后三次失败的革命经历,意识到要建立真正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武装,是革命党人面临的时代主题。为建立革命武装力量,孙中山对国民党进行了改组,为其创办黄埔军校营造有利的政治环境。而于1921年建立的中国共产党,在其发展过程中结合当时中国的局势,提出要建立中国革命阶级和政党“联合战线”,进行“联合战争”,以铲除“军阀政治”“建设民主政治”的革命新思路。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思路与孙中山不谋而合,孙中山认为“吾国之青年共产党与彼之主义完全相同矣”,故决定联合共产党,并欢迎共产党人以个人的身份加入国民党,为国民党输入新鲜血液。

筹备阶段

编辑

1923年2月,当孙中山准备返回广州重建大元帅府时,邀请苏联派遣军事专家和政治工作人员到广州协助建军,并提出委派代表团赴苏考察政治、军事,学习苏联办军事学校的经验,谈判军事援助等。孙中山与林、张太雷、蒋中正(蒋介石)、汪精卫、张继、林业明等商谈后,决定于8月16日派出以蒋介石、张太雷(共产党员,俄文翻译)、沈定一(共产党员)、王登云(后为蒋介石的英文秘书)四人组成的“孙逸仙博士代表团”赴苏联考察党务和军事,同时孙中山在国内积极进行筹建军官学校并亲自勘察校址。同年10月,孙中山签署任命鲍罗廷为国民党组织教练员的委任状,不久孙中山在国民党党务讨论会上提出在广州设立陆军讲武堂,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初步决定在“测绘局及西路讨贼军后方医院”(今广东省广州市北教场路烈士陵园一带,俗称“东山”)建立军校。11月26日,孙中山召开国民党临时中央执行委员会第10次会议,讨论组织国民党志愿师和创建军事学校等问题,并决定把讲武堂改为“国民革命军军官学校”,孙中山亲任校长并委任廖仲恺和李大钊等5人为国民党改组委员,特别责成由廖仲恺和鲍罗廷负责军校的具体筹建工作。

1924年1月20日,中国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在广州高等师范大礼堂(钟楼)召开,孙中山于会中重新解释三民主义即后人概括出的联俄、联共和扶助农工,同时该会宣告国共合作正式形成,决定建立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1月24日,孙中山以军政府大元帅名义正式下令筹建陆军军官学校,命名为“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为中国国民党培养革命军干部之军官学校。1月28日,孙中山宣布成立军校筹备委员会,正式委派蒋介石为陆军军官学校筹备委员会委员长,李济深(邓演达代)、王柏龄、沈应时、林振雄、俞飞鹏、张家瑞、宋荣昌7人为筹备委员,而中国共产党委派张申府参加筹备工作,孙中山先后聘请鲍罗廷为政治顾问,加伦为军事顾问,并择定以广州近郊黄埔长洲岛原有广东陆军学校和广东海军学校旧址为陆军军官学校校址,通称“黄埔军校”。

黄埔军校的筹备工作先是在珠江上的“大南洋”号船上进行,之后以年租金200元白银的价格租用广州市区南堤2号古楼(今广州市沿江中路239号对面)工作。2月8日,军校筹备委员会开始正式办公筹建军校,由蒋介石多次主持召开筹备会议,参加会议的除大元帅府任命的原大本营高级参谋王伯龄、原粤军第8师师长兼西江善后督办李济深、原粤军西江讲武堂总教练林振雄以及俞飞鹏、宋荣昌、张家瑞6名正式委员外,还有粤军第6旅原参谋长叶剑英、粤军将领邓演达、原保定军校炮兵队长钱大钧、建国粤军军部参议刘峙、原东路讨贼军总部副官顾祝同等。会议决定主要的工作是订定校章、修理校舍、任免教职员、招考学员、审查员生资格、决定学员教练计划、决定全校员生须加入本党、决定服装、教材书籍的样式种类及购置办法。

1924年2月10日,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通过《军官学校考选学生简案》并在广东省公开招生,但同年2月21日,蒋介石未经孙中山和廖仲恺的同意而宣布军校停办,并擅自发给教职员离职津贴,企图解散筹委会,同时他向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递出辞呈,表示“自惟愚陋,不克胜任”,将筹备处交给廖仲恺,而自己擅离广州并跑到上海消极对抗。2月23日,孙中山为不影响进度,而立即任命廖仲恺兼理筹委会委员长之职,同时邀请邓演达、叶剑英等一道办理招生建校工作,另一方面竭力催促蒋介石回广州复职,但蒋介石复函廖仲恺表示不相信国共始终合作。3月21日,孙中山指示军校筹备委员会成立入学试验委员会,仍公布以蒋介石为委员长,王柏龄、邓演达、彭素民、严重、钱大钧、胡树森、张家瑞、宋荣昌、简作桢等9人为委员。

同年3月27日,1,200名来自各地的考生在广东高等师范学校考试,最终正式录取350人,100人备用录取,其中包括来自广东、湖南、湖北、浙江、四川等省以及越南朝鲜马来西亚泰国的青年。3月末,孙中山特派许崇智专程到奉化劝说蒋介石回校,蒋介石在情势所逼之下于4月21日重返广州。此时孙中山对蒋介石不顾大局的行为不满,但一时之间找不到更合适的校长人选,于是决定让蒋介石出任校长一职,自己亲任军校总理并凌驾于校长之上,并由廖仲恺担任校党代表以制约校长。5月上旬,孙中山连续签署“特任蒋中正为陆军军官学校校长”和“特派廖仲恺为驻陆军军官学校中国国民党代表”的任命。

1924年5月,苏军军长帕威尔·安德耶维奇·巴甫洛夫(化名高和罗夫)到达广州,受聘孙中山首席军事顾问、黄埔军校军事总顾问兼军事顾问团团长。5月3日,孙中山以中华民国陆海军大元帅名义特任蒋介石为黄埔军校校长。5月9日任廖仲恺为中国国民党党代表并筹集军校经费,之后委任李济深和邓演达为教练部正、副主任,王柏龄和叶剑英为教授部正、副主任,戴季陶和周恩来为政治部正、副主任,周骏彦和俞飞鹏为军需部正、副主任,宋荣昌和李其芳为军医部正、副主任,林振雄为管理部主任,而何应钦为总教官,张家瑞和王登云为中、英文秘书,同时熊雄、恽代英、鲁易、成仿吾等中国共产党党员获任教官及各方面工作。

发展历史

编辑

黄埔时期(1924年-1927年)

1924年6月16日上午6时,黄埔军校正式举办开学典礼,大元帅孙中山偕夫人宋庆龄抵校主持,时由校长蒋介石与妻子陈洁如及校员生在校前排队奉迎,孙中山接见主要干部后赴礼堂演说“革命的基础在高深的学问”。11时30分,孙中山于操场的开学式表示择定陈炯明事件两周年这天举行开学典礼,旨在表明要记住沉痛历史教训,坚决为缔造一支“武力与民众相结合”的革命武装而奋斗,之后由胡汉民总参议宣读总理的书面训词,宣布军校参照苏联红军制度实行“军事与政治并重”的方针,学生学习军事及革命理论,以提高政治觉悟。

1924年8月10日,黄埔一期学生出征参与平定广州商团事变,他们在江固号海军炮舰协助下,扣押由挪威籍货轮载运的广东省商团采购军械,并于10月10日成功镇压叛乱的商团军。同年11月30日,军校第一期学生毕业考试及格465人,次年2月中国国民党为打压中国共产党在陆军官校内的势力,将校名改为“中国国民党党立陆军军官学校”,同时校军开始第一次东征讨伐陈炯明。3月13日,校军教导第1团千余人于棉湖之役中击溃陈炯明的林虎部万余众,后东征军于6月13日回师克复广州,讨平滇桂军阀杨希闵、刘震寰等部。1925年8月,黄埔军校第二期学生毕业,军校出师第一次东征时的《告东江人民书》首次使用该校名。10月6日,蒋介石2万兵力率领自广州出发再度东征,国民革命军第一纵队于14日攻克惠州,俘敌四千余人,革命军团长刘尧宸阵亡,东江陈炯明残余部队于11月6日全部被肃清。

1926年1月,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以国民革命军军事教育有统一之必要,决定改组黄埔军校,合并驻扎广东各军的军官学校为“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并以黄埔军校为本校校舍,任命蒋介石为校长。同时政府先将黄埔四期中淘汰入伍生编为第五期入伍生第一团,并分派各地执行勤务,至1926年6月底,新招的一千余学生编为入伍生第二团。同年7月9日,第五期全体参加国民革命军在东校场的誓师北伐,未毕业的黄埔第四期政治大队,以及第五期入伍生炮兵团、工兵营、迫击炮连随军北伐。1926年10月27日,北伐革命军占领武汉后,国民政府于两湖书院旧址设立政治训练班,之后将其改名为“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政治科”,并将陆军军官学校第5期的政治科学员全数调至武昌就读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政治科。

黄埔军校

黄埔军校学生毕业考试现场

1926年11月15日,第五期学生共3300人编为6个大队、17个中队、53个区队,分步、炮、工、政治、经理五科升学,而随军北伐的黄埔五期入伍生炮、工、政治科,在南昌被编为三、四、五大队后赴武汉分校就学。1926年8月1日以后入校的学员列为黄埔军校第六期,共计4400余人正式入学第六期,同年12月,南京国民政府将陆军军官学校第5期的炮兵、工兵科学员调至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政治科。1927年1月19日,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政治科正式易名为“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1928年初,黄埔六期1026人陆续由广州赴杭州集中受训再转入南京本校就读,以及原长沙分校学生、武汉分校学生、学兵团学兵、福建陆军干部学校学生、部分军官团学员等相继编入南京本校为第六期共计3534人。第六期黄埔学生分批毕业,一批为广州校本部的第六期学员,于1929年2月毕业718人,称为黄埔六期二总队;一批为南京本校第六期毕业生,共3252人,1929年5月毕业,称为南京本校六期一总队。

南京时期(1928年-1937年)

1927年4月,在北伐战争不断取得胜利之时,蒋介石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大革命失败,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使蒋介石获得了国民党右派大多数派系的支持,在南京建立国民政府。蒋介石下令在南京筹设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同年11月改称中央陆军军官学校。蒋介石任命戴季陶、张治中为正副筹备主任,由何应钦主持调集在黄埔和各地的第一期学生举行毕业典礼,同时蒋介石要求该校学生宣誓反共,并对第六期、第七期学生实行一年制的速成教育,原在武汉、长沙、广州及各部队的学员一律先行往杭州集中编队受训,然后转往南京入学。1927年11月,南京国民政府以中央军事政治学校的政治部分在南京大石桥组建中央党务学校,以军事部分在南京太平门内原南京陆军军官学校旧址于1928年3月建“中央陆军军官学校”,以蒋介石为校长并培育陆军初级军官以充实国军干部。此时广州、武汉、南京分别出现三所“黄埔军校”,武汉分校改组为“(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广州黄埔军校继续于1927年、1928年招收第6期和第7期学生。

黄埔军校

1934年黄埔军校建校10周年纪念中蒋介石检阅学生军

1928年5月,广州的黄埔军校副校长李济深将军校黄埔本部改名为“国民革命军军官学校”。1929年7月,黄埔军校将校长制改为委员制,蒋介石、胡汉民、敬恒、戴传贤、冯玉祥、严锡山、何应钦、李宗仁、李济深为校务委员,张治中为教育长。1929年9月10日,南京国民政府把广州的军校改称“国民革命军黄埔军官学校”,次年9月第七期学生毕业之际该校被蒋介石宣布停办,招收的第8期生则拨交南京方面编为第一总队完成学业。1930年5月,自第八期学生起,黄埔军校的学制由原本的一年速成教育转为三年正规教育,第一年为入伍生教育,使学生明白军队生活状况并熟知军士以下的勤务,学期结束考试及格者予以升学分科,第二、三年为学生教育,学习各兵科初级将校必要的学术及指挥能力,并于1931年采取德式教育。

黄埔军校

蒋介石在1934年黄埔军校建校10周年纪念会上讲话

1933年6月,黄埔军校又恢复校长制,校长以下设校务委员会,蒋介石任校长兼校务委员,吴敬恒、戴传贤、冯玉祥、严锡山、何应钦、唐生智、程潜、李宗仁、白崇禧、邓锡侯、龙云、余汉谋、陈诚、张治中等先后任校务委员,同时军校增设高等教育班、军官训练班等,并代训空军营等。1935年秋天,为培养和训练内陆各部队的各级军官,蒋介石决定在西部军事力量最强的川军所在地成都设立黄埔成都分校,并任命原黄埔军校教育处处长李明灏为分校主任以负责筹备事宜。李明灏到达四川成都后,重修位于城西北的原四川陆军小学武备学堂,在此开学授课并招收四川、贵州地方部队的初级军官入学。南京中央陆军官校自1928年兴办到1937年西迁成都止,历时10年,共招训学生七期,也即陆官第六期至第十三期。

成都时期(1938年-1949年)

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华北局势严峻;8月13日,淞沪抗战爆发,但不利的战况使首都南京受到威胁,国民党内部出现迁都提议。位于南京的黄埔军校随国都于同年8月由南京西迁内陆地区,同时成都分校主任李明灏到武汉分校就任中将主任,他在武汉招收第十四和十五期学生,后于1937年10月抵达江西庐山牯岭休整,并于庐山海会寺举行十一期二总队毕业及十三期入伍生升学典礼,不久旋奉令继续西撤武汉,之后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决定利用离陪都重庆最近的成都分校校址为新的黄埔本校校址,继续招收各地年轻人入校以为抗日前线培养大量军事人才,同时决定将原先的成都分校并入西迁的南京本校中,两者合二为一即黄埔成都本校。黄埔成都本校成立后,逐步加大校舍和设施的建设规模,逐将军校规模扩大,以至于成都内外的北、西、南校场,以及青羊宫、文殊院、天迥镇、西街广东馆、新都宝光寺、双流县城都有军校的机构设立。成都黄埔军校在抗日战争期间发挥了安定地方局势、巩固后方、培养军事技术人才的作用,逐步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军校体系,并根据战争需求完善课程体系。

黄埔军校

成都时期的黄埔军校外景

1937年11月,武汉分校南迁湖南邵阳,二分校政治部少将主任刘公武率领第十五期部分学生由武昌来邵阳,次年5月刘公武采纳副主任周磐的建议将武汉分校迁至武冈,并改名为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二分校。1939年,第二分校在武汉的法相岩先后修建校舍、中山堂、中正楼、应钦楼、崇禧楼等建筑,同年秋扩大第十七期的招生计划,并在浙江宁波和金华、河南南阳、湖北宜昌和巴东以及湖南常德和邵阳录取4000多学生。1940年3月,第二分校又将在福建的入伍生团调来武冈,第十七期学生编为第六、七、二十一、二十七四个总队,其中二十七总队为政训总队,第十八期编为第十二、十三总队。1942年8月,周磐接任分校主任,张泰祥接任政治部主任,之后他们从十四期办到十九期共办10个学生总队,总计2万3千多学生,他们在校要经过约半年的入伍教育和一年到一年半的军官教育。

1945年春,在成都的新都县北门外宝光寺开办陆军军官第一预备学校,教育长邓树仁,招收初中毕业学生,1945年6月开学,学制三年,学习高中文化课程(占六分之五学时)及基本军事训练,毕业考试合格直接升入陆军军官学校。1945年秋,黄埔军校教育机构调整,撤消总队制并按各总队地址分四个督练区,各设一名督练官以负责转承校部命令和施教工作。抗战胜利后黄埔军校并未迁回南京而仍续留成都,由于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解散,黄埔军校于1946年1月奉命改名为“陆军军官学校”,教育试行各兵科综合教育,同时隶属陆军总部。1947年1月7日,蒋介石卸任校长一职并改任名誉校长,由黄埔一期毕业的关麟征接任,同时开始招收韩国与越南籍学生并重新开办分校,同年孙立人在中国台湾高雄县凤山镇开设陆军军官学校第四军官训练班(又称“陆军军官学校台湾训练班”)。

黄埔军校

1946年成都军校校庆仪式

1948年6、7月间,黄埔军校第二十三期(在中国大陆的最后一期)先后入学3000人,并于同年12月1日于四川成都分校入学。1949年9月中,中国人民解放军包围四川,成都的军校学生只能在学校待命搬迁,同时国民政府先将77名中国台湾籍学生运送到台湾。9月8日,军校教育处处长李永中、总队长萧平波和萧步鹏秘密联系中国共产党,并计划于同年11月初蒋介石二次公开讲话之际将其扣押,但萧步鹏密告蒋介石致使其逃走。10月6日,关麟征辞去成都黄埔军校的校长一职,改由其黄埔一期同学张耀明担任。11月中旬,李永中以“迁校行军总指挥”名义安排迁校事宜,行军之际为使解放军能顺利接收军校,故意在川西平原来回游动以拖延时间。12月20日,军校北上至温江西并联系上人民解放军,李萧二人向学生宣讲战场形势和解放军的政策,学生大都愿意投共,于是李永中于当月25日通电起义宣布军校投共,而解放军将军校保持原编制,暂叫“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军校”。1949年12月,人民解放军占领成都,成都军分校同学会通电拥护人民政府,成都军校共招训第十三期至第二十三期学生。

凤山时期(1949年至今)

1949年,随着解放战争的胜利,国民党撤至台湾。1950年8月,黄埔军校在台湾复校并由国民党中将罗友伦担任校长,之后国民党政府决定将军校建于中国台湾高雄县凤山镇原第四军官训练班班址,招收了第二十四期学生,与高雄县海军军官学校及岗山空军军官学校,合称为三军官校。1951年4月,第四军官训练班的所有学员、教师及设施都被编进学员总队并成立第24期学生总队,其训练期为二年。1954年6月16日,蒋介石至凤山军校处主持黄埔军校成立三十周年的校庆阅兵。黄埔军校迁至凤山后,仍然以六·一六为校庆,举黄埔校旗,唱黄埔校歌。其教学体制按大学标准改为四年制,报考学生需参加统一招生,正科毕业生由“教育部”授予学士学位,并取得军官资格。

校区

编辑

校本部

黄埔军校校本部位于广州黄埔长洲岛,面临珠江,背倚扯旗山,座南朝北,大门、二门后面是一座俩层砖木结构、三路四进、回廊相通的楼房。原为清朝陆军小学堂校舍,军校创办时略加修葺,并在原祠堂式大门前面增建欧陆式大门,悬挂由谭延闿手书的“陆军军官学校”名牌。在二门右侧的墙壁上,挂着据说为蒋介石手书的“亲爱精诚”校训,二门门口也挂着一副对联:“杀尽敌人方罢手,完成革命始回头”。

黄埔军校是中国现代历史上第一所培养革命干部的新型军事政治学校,黄埔军校本部建校初期设总理、校长和党代表,组成校本部最高领导;校本部下设置有政治部、教授部、训练部、军需部、管理部和军医部;1924年11月又增设教育长和参谋处、军法处。

分校区

抗战之前

分校名称

建立时间

位置

简介

非正式分校

1924年

黄埔岛

黄埔军校曾在黄埔岛内设立平岗分校、蝴蝶岗分校等,负责移驻学生分区上课,并无专门的分校组织机构

潮州分校

1925年11月12日

潮州

1925年12月10日何应钦担任分校校长兼教育长,次年4月1日改由邓演达担任,12月底期满毕业后停办

南宁分校

1926年春

南宁

校长俞作柏,教育长萧越,第一期学生受训18个月,分步兵、工兵、炮兵3个科目

武汉分校

1926年10月27日

武昌两湖书院

接受本校第五期政治科学员入校12月抵达武昌,并在本地招收新学员

长沙分校

1927年2月

长沙小吴门外教厂坪

长石醉六,教育长余范传,政治教官绝大部分是共产党员或国民党左派,1927年部分学生被迁入南京本校,1928年5月后该分校停办。

广州分校

1927年

广州原燕塘干部学校

1931年改称广东军政学校,1936年7月23日改称广东分校

洛阳分校

 1933年12月

汉中

该分校的学员大多是东北军中没受过正规教育的军官,分校主任为祝绍周

以上参考资料来源:

抗战时期

分校名称

简介

第一分校

1938年洛阳分校改称中央军校第一分校,刘仲荻、易钟彬先后担任分校主任,至1943年共毕业学员20471人

第二分校

1937年原武汉分校迁往湖南省武冈,改为中央军校第二分校,分校主任为李明灏,至1944年共毕业学员23487人

第三分校

   成立于江西瑞金

第四分校

1938年1月广州分校改称中央军校第四分校,抗战后迁往贵州独山,分校主任韩汉英,到1945年共毕业学员25212人

第五分校

 1935年9月16日开学,刘永祚、唐继麟先后担任分校主任,学员大多未受过教育,到1946年共毕业学员8837人。

第六分校

  1937年南宁分校改名为第六分校,校址迁往桂林市郊外的李家村,1944年9月迁往凌云县城,1945年撤销。

第七分校

校址设在天水,后易西安王曲,分校主任由胡宗南兼任,从1938年到1945年共毕业学员37317人。

第八分校

 校址先后在湖北均县、房县,分校主任先后由徐祖诒、康泽担任,该分校从1939年到1943年共毕业学员6872人。

第九分校

校址新疆迪化,分校主任宋希濂兼任。该分校从1942年到1947年共毕业学员950人。

以上参考资料来源:

教学与招生

编辑

招生标准

  • 1.招生的范围为身体强壮而无嗜好者的中学毕业生。

  • 2.年龄的范围是在年龄十八岁以上且二十四岁以下。

  • 3.川资无论远近来投考者,一概自备来往盘费。

报考流程

1924年,黄埔军校展开第一期的招生,拟定的招生名额为324人。要求报名限期自七月二十一日起至九月三十日止,报考学生必须在九月二十日以前抵达广东,广东本省来投考的人,可往广东长堤肇庆会馆入伍生部报名,或者也可以来黄埔军校的编译处报名;各省投考学生须向各省党部报名,由各省党部汇送中央党部,再咨送本校参与考核(各省党部汇送来考入伍生,须经该部执行委员三人以上签名,方为有效);报考学生必须携带介绍书和两张相片,报名时一并缴呈,填写报名单后给予受试证,以凭入场考试。考生的试验科目包括文科的国文、政治、历史、地理和理科的算术、代数、几何、物理化学,试毕并须由军医处进行体检,分甲、乙、丙、丁四等,身体强壮而无疾病者为甲等;身体本健壮而有皮肤病但容易医治者为乙等; 身体孱弱或染有隐疾者为丙、丁等,列甲、乙等者为合格,列丙、丁等者为不合格,不予录取。

1925年《黄埔军官学校之调查》刊登的招生简章要求投考者于八月二十五日以前,携带二寸半身相片三张,中学或与中学相当的学校毕业文凭,党证或各地区党部之介绍书,至广州“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本校驻省办事处”,或上海“中国国民党上海执行部”进行报名。投考者需为十八岁至二十五岁,在旧制中学毕业或与中学相当程度的学校毕业,身体状况良好无疾病。并要求投考者接受学历、身体、性格试验。续招的入伍生期限为六个月,期满后甄别及格者可升入本校为学生,修习军事学术,一年毕业。 

军校学制

黄埔军校建立初期规定军校的学制为三年,但由于初期为准备东征陈炯明等战事而急需士兵,实际上为半年到两年半不等。1927年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后,蒋介石在南京建立“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并对第六期、第七期学生实行一年制的速成教育。1930年5月,自第八期学生起,黄埔军校的学制由原本的一年速成教育转为三年正规教育,第一年为入伍生教育,使学生明白军队生活状况并熟知军士以下的勤务,学期结束考试及格者予以升学分科,第二、三年为学生教育,学习各兵科初级将校必要的学术及指挥能力。1949年,“南京国民政府”迁至中国台湾后,在凤山重建的黄埔军校此时改为四年制。

教学训练

第1期学生都是步兵科训练,第2期开始分步兵、炮兵、工兵、辎重兵和宪兵等5科,第3期学生起实行入伍生制度,新生经过3个月的入伍教育,考试及格者升为正式学生,第4期以后再增设政治、骑兵、交通和无线电等科,后期又增设英、德、法、日等外语教授班。军校的军事教育课目区分学科和术科,学科包括步兵操典、射击教范与野外勤务令等基本军事学识,还有战术、兵器、交通与筑城等四大教程,此外还涉及到军制学、交通学、军队内务规则、陆军礼节、军语与军队符号等内容,并实际操作战术作业与实地测图;术科训练内容为制式教练、战斗教练、实弹射击与野外演习等,包括托枪、下枪、举枪、装退子弹、上下刺刀、各种射击与各种行进,密集、疏开、散开等队形,以及各种战斗教练;而政治教育主要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教育。

黄埔军校重视政治教育,要求学生了解自己的责任、军队政治工作的重要性、党派方针、中国政治经济等问题,对学生进行新三民主义教育、爱民教育、军纪军法教育和养成内容,并要求结合实践、学以致用。军事课程方面以步兵操典、射击、野外勤务等基本军事常识为基础学科,还教师搜战术、兵器、交通和筑城四大教程;基础术科则学习实弹射击、马术、战斗联络等实战应用内容。

分校管理教育以《内务规则》《陆军礼节》《步兵操典》《射击教范》等为制式要求,入伍期一天三操两讲,且不能外出活动。在基本军事课程训练外,还进行操场教练、野外演习、实弹射击等训练。军事课程由军事教官对学员进行步兵操练、野外勤务、射击教学、战术、兵器、筑城、地形、交通、马术、游泳等示范辅导。政治课程主要学习三民主义、建国方略和大纲等内容,多由政治教官或大队、中队的政治指导员讲授。

黄埔军校

黄埔军校枪刺训练

组织架构

编辑

黄埔军校初建之际分为校本部和各部处,校本部是校长、副校长和教育长的办公场所,另有秘书长一员,顾问若干员,随从副官四员,本部里面设置有秘书处、总务科、人事科和军法科,秘书处内设主任秘书一员,秘书若干员,书记、司书若干员,此外附设电务室,而各科设科长一员,科员若干员,总务科又单独附设调查股,调查股设股长一员,股员若干员。其中校长统辖全校人员,总理全校一切事宜; 随从副官跟随校长、副校长及教育长服务;顾问负责为校长及党代表提供咨询服务;秘书长掌管重要文件并管理秘书处事宜; 教育长督率各部处并整理校务和教育,在校长、副校长离校时代理其职务。校本部主要负责全校人员升降、任免、调补、铨衡、考绩与一切人事事宜;编纂、记录、翻译以及重要文电之撰拟事项;征募、补充、与人马、器材之统计、调查事项;典守印信,保管机密文件、图书事项;命令、通报事项;部队编制组织及调遣事项;全校教育训练之考察、审核事项等。

各部处包括政治部、入伍生部、教授部、训练部、经理部、管理处、军械处、军医处、编译处、兵器研究处、高级班等十一个机构,各部处设部长、主任、处长、副部长、副主任、副处长等职并分设科股。政治部负责本校政治教育训练事宜,内设总务、宣传、党务三科;入伍生部负责入伍生军事政治教育及训练一切事宜,统辖入伍生各团、营及附属部队,内设主任教官和教官若干员;教授部负责本校教授学生事宜,包括编审教材和考核成绩等事务,设学科及各课主任教官若干员;训练部负责本校学生训练教育事宜,包括射击技术训练和演习校阅等事项,同时统辖各学生队并设各课主任教官和教官若干员;经理部负责本校一切经理事项并设财政、粮服、采办、营缮四科,包括经费、预算和工程消耗等事务;管理处负责本校庶务、交通、交际和卫戍事宜,管理陆军、监狱、军乐队、号兵教练所、消防队、电信队、马厩;军械处负责本校军械事宜并管理军械库;军医处负责本校卫生事宜,管理陆军医院、疗养所、卫生队、医务所;编译处负责本校编译事宜并管理印刷所;兵器研究处专研究兵器之使用及制造事宜;高级班负责高等及专科军事教育事宜并统辖各学员班。

广州时期后期、南京时期,训练部下辖教官科和各学生队、学员队;成都时期,训导处、教育处承担原训练部职能,学生分属各总队,总队下设大队、中队、区队,机构编制与前期学生队基本相同。南京时期,政治训练处由军校政治部承担;成都时期,政治部有过扩编但很快被弱化,政治教育内容并入训导处。成都时期,管理处改为管理科,直接隶属校本部办公厅。在本校之外,黄埔军校还在各地开办分校。最初由于校舍不足,在黄埔岛本校附近设平岗分校、蝴蝶岗分校,后又于广州市内设广东省分校。此时的分校仅为分开驻地、分区上课,不设专门机构,由本校直接进行管理。1925年校军东征时期黄埔师生随军上课,正式设置潮州分校,分校内设有校长由本校校长蒋介石兼任,党代表由汪精卫兼任,教育长由何应钦兼,以及教育副官协助教育长。校内设有校长办公厅、政治部、教官部、军需处、军医处、副官处(含卫兵排)、大队部等机构。后又增设了南宁分校、武汉分校、长沙分校等,分校内的机构基本承袭本校内部组织架构。1929年由讲武堂改建的黄埔军校第九分校位于新疆迪化,1935年后学校机构逐渐扩大,设有教育长总理教务,下设校长办公室、苏联教官(总顾问)办公室、教务处、总务处、医务处、总队部等机构;1936年增设军事政治深造班、高研班、宪警队、俄文班、骑炮教导连、军士教导队、军需班等;1937年增设政治部。建于抗战时期的第六分校原位于南宁,后迁至桂林,校内设有办公厅、教育处、政治部、经理处、总务处、军医处、会计室、特别党部、练习营和驻桂办事处。

1924年10月,黄埔军校创设两个教导团:第1团团长为何应钦,第2团团长为王柏龄。每团辖3个营,每营辖3个连,每连辖3个排,是中国军队“三三制”的创始。每团另配备有机枪连、特务连、侦探连、辎重队、卫生队。团部仿照苏联红军的建制,设有团长、党代表和参谋长(团以下不设参谋长);团、营、连均设党代表;指挥官、党代表分管所属部队的军事、政治工作。教导团组建后发展迅速,几个月后扩大为2个师,1925年7月扩编为1个军,即国民革命军第1军,蒋介石、何应钦先后任军长,廖仲恺、汪精卫任党代表,周恩来任军政治部主任;团的各级指挥官、党代表和班、排战斗骨干都由黄埔军校教官、学生队长和毕业生担任。不少共产党员、共青团员担任教导团的党代表和排、连、营长,在战斗中起先锋骨干作用。这支革命武装在战斗中迅速成长和发展,为国民革命军奠定了武力基础。

由于黄埔军校是国民党、共产党和苏联联合创办的,其内部成立有中国国民党黄埔军校特别区党部、中共黄埔军校特别区党部等党组织,还有“中国青年军人联合会”“孙文主义学会”“黄埔同学会”等。

师资力量

编辑

黄埔军校建校初期师资情况

姓名

职务

孙中山

总理

蒋介石

校长

廖仲恺

党代表

李济深

训(教)练部主任

邓演达

训(教)练部副主任

何应钦

战术总教官

王柏龄

教授部主任

周恩来

政治部主任

戴传贤(季陶)

邵元冲

周骏彦

军需部主任

俞飞鹏

军需部副主任

沈应时

学生总队长

严重

战术教官

陈继承

顾祝同

刘峙

钱大钧

兵器教官

文素松

王俊

地形教官

黄香凡

张静愚

英文教官

以上参考资料来源:

黄埔军校根据课程设置的具体内容召集和聘请教官,其师资来源于各军官学校。阎锡山、程潜、钱大钧、汤恩伯、黄慕松、李铎、方鼎英、王俊、张翼鹏、张修敬、吴思豫、张春浦、林振雄等,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来自云南讲武堂充任黄埔军校及分校教官、队官的约50余人。包括王柏龄、林振雄、易崇兴、刘跃扬等。1924年至1949年期间,于黄埔军校校本部及各分校担任教官(队官)的来自保定陆军军官的师生共有860多人,较为著名的有陈诚、顾祝同、陈继承、张治中、刘峙、罗卓英、周至柔、季方、邓演达、严重、张治中、宋湘筹、侯连瀛、杨澍松等。来自陆军大学的黄埔军校教官共有492名,包括冯玉祥、张国元、唐灏青、梅铸、游凤池、谭家骏、戴锡龄等。黄埔军校中还有来自国共两党的教官,如共产党人周恩来、熊雄、鲁易、聂荣臻等,国民党人胡汉民、汪精卫、邵元冲、顾孟余、丁维芬等。黄埔军校在广州期间还有约300位苏联教官及职员在校执教。此外还有来自各地讲武堂、专科军事学校、高等院校的黄埔教官约260余人。

学生数量

编辑

黄埔军校在中国大陆共办23期,设有12个分校,毕业学生共计约18万人。

黄埔军校本校毕业生数量

时期

期数

毕业时间

毕业人数

国共合作的广州时期

第1期

1924年11月30日(1925年6月25日补办毕业典礼)

635人

第2期

1925年9月6日

449人

第3期

1926年1月17日

1225人

第4期

1926年10月4日

2656人

国民党独办军校的南京时期

第5期

1927年8月15日

2418人

第6期

1929年5月15日(第1总队)

4252人

1929年2月(第2总队)

第7期

1929年12月28日(第1总队)

1518人

1929年9月26日(第2总队)

第8期

1933年5月20日(第1总队)

1745人

1933年11月(第2总队)

第9期

1934年5月

654人

第10期

1936年6月16日(第1总队)

1561人

1937年1月(第2总队)

第11期

1937年8月28日(第1总队)

1269人

1937年10月25日(第2总队)

第12期

1938年1月20日

740人

第13期

1938年9月16日

1412人

第14期

1938年11月(第1总队)

3699人

1939年9月(第2总队)

成都时期

1939年1月(第3总队)

第15期

1940年7月21日

1831人

第16期

1940年12月(第1总队)

4488人

1939年10月(第2总队)

1940年4月(第3总队)

第17期

1942年4月(第1总队)

3931人

1941年11月20日(第2总队)

1942年2月15日(第3总队)

第18期

1943年2月(第1总队)

2452人

1943年10月8日(第2总队)

第19期

1945年10月4日

1900人

第20期

1946年12月25日

1116人

第211期

1947年12月25日、1948年6月16日(第1总队)

6038人

1949年2月12日(第2总队)

1949年7月(第3总队)

第22期

1949年7月

3377人

第23期

1949年12月4日

3076人

以上参考资料来源:

黄埔军校分校毕业生数量

分校

开办时间

毕业人数

潮州分校

1925年12月至1926年年底

800多人

长沙分校

1926年6月12日至1928年7月

1000余人

南昌分校

1928年5月至1929年7月

400余人

第1分校(洛阳分校)

1933年8月18日至1945年

9000余人

第2分校(武汉分校、武冈分校)

1926年10月27日至1945年5月

32000人

第3分校(成都分校、江西分校)

1935年10月1日至1946年2月

近2万人

第4分校(广州分校)

1927年初至1945年10月

19456人

第5分校(昆明分校)

1938年1月至1946年2月

8022人

第6分校(南宁分校)

1926年5月16日至1945年11月

15452人

第7分校(西安分校)

1937年12月底至1945年11月

35942人

第8分校(武当山分校)

1940年2月至1940年2月

5731人

第9分校(迪化分校)

1942年初至1946年9月

1044人

以上参考资料来源:

学校象征

编辑

校旗

黄埔军校校旗设计于民国十三年(1925年),黄埔军校校长蒋介石在当年的校务会议中指派军校总教官何应钦设计,校旗的背景颜色是红色,中间的图案是青天白日,最左边是“陆军军官学校”的六个竖排繁体汉字。1957年,“中国台湾”地区领导人蒋介石为表彰该校功绩并纪念改制(四年制),而亲自颁发校旗上方的荣誉旗(标)以提高学校荣誉。

黄埔军校

黄埔军校校旗(不含荣誉旗)

校徽

黄埔军校的校徽由五个元素组成,上方的“亲爱精诚”是黄埔军校的校训,整体的盾牌表示自信、勇敢及保卫国家安全,文字下面的“青天白日徽章”代表中华民国,再下面的指挥刀代表指挥官的权责,与之交叉的嘉禾代表陆军对北伐、抗战、戡乱所建立的丰功伟绩,并表示寓兵于农的意思,同时又每禾七短,合为双七─七七,则含有抗战建国纪念暨发挥抗战建国的意义。

黄埔军校

黄埔军校校徽

校训

黄埔军校的校训是由首任校长蒋介石亲自拟定和撰写的“亲爱精诚”四个字,1924年6月16日,孙中山于第一期学生开学典礼时核定宣布该校训,他希望由黄埔军校培训中国革命军事人才,共同团结为革命。蒋介石于1925年元旦对官校学生训话中阐释:“亲爱”是要所有的革命同志能“相亲相爱”,官校的宗旨“精”是“精益求精”,“诚”是“诚心诚意”,整个校训的意图是造就顶天立地、继往开来、堂堂正正革命军人,并发扬黄埔精神。

校歌

1924年6月黄埔军校开办后不久,校本部颁布由军校政治部主任戴季陶作词的校歌,但由于韵律不太流畅且词不合曲而未能推广,歌词正文如下:

莘莘学子,亲爱精诚,三民主义,是我革命先声。

革命英雄,国民先锋,再接再厉,继续先烈成功。

同学同道,以学以教,终始生死,毋忘今日本校。

以血洒花,以校作家,卧薪尝胆,努力建设中华。

1926年11月,共产党人熊雄担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主持本校的政治教育工作。为振奋北伐学生的情绪,熊雄委托军校少校政治教官、出身福建书香世家且国文基础深厚的陈祖康创作校歌,陈祖康创作出使用至今的黄埔军校校歌《激昂进行曲》:

怒涛澎湃,党旗飞舞,这是革命的黄埔

主义须贯彻,纪律莫放松,预备做奋斗的先锋!

打条血路,引导被压迫民众。

携着手,向前行;路不远,莫要惊。

亲爱精诚,继续永守,发扬吾校精神,发扬吾校精神。

陈祖康创作完歌词之后交给音乐教官林庆培谱曲,并将歌词于1927年6月16日在黄埔军校旧址内勒碑立石,之后又于1977年6月16日在“中国台湾”凤山勒石纪念。

影响

编辑

新型军事学校

黄埔军校摒弃了旧有的军队制度的弊端,提出了新的建军路线,是新型的军事学校,培养了大量军事政治人才。黄埔军校与旧式军校在办学理念、教学内容和教育方法上有诸多不同,主要体现于:黄埔军校是以革命为目标而创办军校;由政党创办,属于革命党;校内建立了党代表和政治部制度;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确立政治信仰,政治教育与军事教育并重;课堂教学与现实斗争结合紧密;采用新式武器,引进了西方新式教育训练;由国共两党共同创办,并聘请苏联教官等。黄埔军校的建立与办学,使中国军队进入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其培养出的黄埔军人具有较高的军事素养,在经过新型军校的正规学科、术科军事学习和训练后积累了大量经验,在北伐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战斗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对国共合作的影响

在孙中山和国民党左派、中国共产党人的努力下创建的黄埔军校是国共合作的优秀成果。国共两党都对创办黄埔军校予以高度重视和支持,都选派了党内重要干部到黄埔军校任职。不同党派的思想观念在校内共存,军校训令中明确规定:“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马克思主义等书籍,本校学生皆可阅读。”促进了两党之间的思想交流。黄埔军校还为国共两党培养、输送了大量军事人才,这些黄埔学子在校内结下深厚的友谊,也促进了国共合作的进行。

对北伐战争的影响

1927年开始的北伐战争是中国近代一次武装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战争,黄埔军校的师生是北伐战争的支柱力量。北伐军队的各级军事部门中都可见黄埔军人的身影:校办公厅主任张定潘任参谋处长,校入伍生总队长张治中任副官处长,校管理部主任林振雄任海军处长,校军械处长杨志春任军械处长,校学员总队长严重任秘书处长,校军需部主任俞飞鹏任训练处长,校军医处长金诵盘任军医处长,教官陆福廷任交通处长、徐桴任军法处长、褚民谊任审计处长等。在湘鄂战场、闽浙战场参与了汀泗桥之战、贺胜桥之战等重要战役,除正面战场外,还有大量黄埔军人活跃于地下工作,为北伐战争贡献了不可忽视的力量。

对抗日战争的影响

据统计在国共两军中,出身于黄埔军校的团职以上军事指挥官约3000余位,其中担任师长以上职务的有300多名,1929年后的黄埔军校毕业生大多担任了旅、团、营、连、排的中下级军官。黄埔出身的军官参与指挥了绝大多数抗日战争中的会战和战役,在“一·二八”淞沪抗战、长城抗战、“八·一三”淞沪会战、平型关大捷及八路军、新四军初期抗战、忻口会战、徐州会战及台儿庄大捷、南京保卫战、武汉会战及万家岭大捷、南昌会战、长沙会战、桂南会战及昆仑关大捷、百团大战中国远征军赴缅作战、常德会战、东北抗日联军作战、豫湘桂会战、龙虎关大捷和湘西会战等重要战役中,都有黄埔军人的身影。黄埔军人作为接受过新型军事教育的新时代军人,是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军队的重要军事力量。

历任校长

编辑

届数

任期

姓名

学历

01

1924年5月-1947年10月

蒋介石

日本东京振武学校炮兵科11期

02

1947年10月-1949年9月

关麟征

日本振武学校炮兵科陆官1期

03

1949年9月-1949年12月

张耀明

黄埔军校第1期

04

1950年8月-1954年8月

罗友伦

黄埔军校第7期

05

1954年9月-1957年3月

谢肇齐

黄埔军校第6期

06

1957年4月-1960年12月

徐汝诚

黄埔军校第6期

07

1961年1月-1965年3月

艾叆

黄埔军校第4期

08

1965年3月-1970年3月

张立夫

黄埔军校第8期

09

1970年4月-1973年2月

林初耀

黄埔军校第10期

10

1973年2月-1976年3月

秦祖熙

黄埔军校第11期

11

1976年4月-1977年12月

言百谦

黄埔军校第16期

12

1977年12月-1979年12月

许历农

黄埔军校第16期

13

1979年12月-1981年6月

朱致远

黄埔军校第16期

14

1981年7月-1983年6月

卢光义

黄埔军校第22期

15

1983年7月-1985年6月

黄幸强

黄埔军校第22期

16

1985年7月-1986年12月

黄耀羽

黄埔军校第24期

17

1986年12月-1989年6月

汤元普

黄埔军校第29期

18

1989年7月-1991年6月

胡家麒

黄埔军校第30期

19

1991年7月-1993年9月

杨德智

黄埔军校第33期

20

1993年9月-1996年7月

马登鹤

黄埔军校第29期

21

1996年7月-1997年7月

童兆阳

黄埔军校第34期

22

1997年7月-1998年1月

丁渝洲

黄埔军校第35期

23

1998年1月-2002年2月

张岳衡

黄埔军校第34期

24

2002年3月-2005年6月

杨国强

黄埔军校第41期

25

2005年7月-2006年6月

王根林

黄埔军校第40期

代理

2006年7月

贾辅义

黄埔军校第39期

26

2006年8月-2010年7月

陈良沛

黄埔军校第48期(降编为少将阶)

27

2010年7月-2012年7月

全子瑞

黄埔军校第正51期

28

2012年7月-2015年2月

刘得金

黄埔军校第正53期

29

2015年2月-2017年9月

张捷

黄埔军校第正55期

30

2017年9月-2018年12月

陈忠文

黄埔军校第正56期

31

2018年12月-2021年12月

陈建义

黄埔军校第正59期

32

2021年12月-2023年7月

侯嘉伦

黄埔军校第正62期

33

2023年8月至今

余剑锋

黄埔军校第正59期

以上参考资料来源:

知名校友

编辑

教官领导层

周恩来

廖仲恺

邓演达

恽代英

叶剑英

聂荣臻

张申府

第一期

徐向前

蒋先云

关麟征

胡宗南

周士第

许继慎

郑洞国

陈赓

贺衷寒

宋希濂

桂永清

左权

孙元良

宣铁吾

第二期

邱清泉

郑介民

覃异之

卢德铭

周逸群

余洒度

聂绀弩

第三期

戴安澜

王耀武

黄公略

曾泽生

方先觉

李天霞

陈士榘

第四期

林彪

张灵甫

谢晋元

胡琏

李弥

郭天民

曾中生

刘志丹

伍中豪

段德昌

邱维达

唐天际

赖传湘

文强

第五期

许光达

赵尚志

陶铸

宋时轮

郭汝瑰

廖运周

郑庭笈

第六期

罗瑞卿

戴笠

张宗逊

陈伯钧

廖耀湘

孙明瑾

程子华

臧克家

赵一曼

胡筠

曾宪植

张瑞华

黄杰

胡兰畦

以上参考资料来源:

大事件表

编辑

1923年

8月16日

孙中山命蒋介石连同沈定一、张太雷、王登云(后为蒋介石的英文秘书)由上海乘“神丸”赴苏俄考察军事教育

1923年

12月15日

蒋介石等人抵沪后将对俄政策及对党务、军事意见上书孙中山先生

1924年

1月24日

孙中山派蒋介石为陆军军官学校筹备委员会委员长,王柏龄、李济深(邓演达代替)、沈应时等7人为委员

1月28日

孙中山指定黄埔为陆军军官学校校址

2月10日

预订招收学生名额,共324名

3月27日

黄埔军校试验委员会借广东高等师范学校举行入学试验,各地投考生计1200余人

5月2日

孙中山特任蒋介石为陆军官校首任校长

5月5日

黄埔军校第一期学生进校,计正取生350名,备取生120名,加上保举共499人,编4队

5月9日

孙中山特派廖仲恺为驻校党代表,入伍生开始预备教育

6月16日

孙中山亲临主持黄埔军校第1期学生开学典礼并以此日为校庆日,当日孙中山手书黄埔军校训词,由胡汉民、戴季陶、廖仲恺、邵元冲四人撰文

8月10日

蒋介石奉令办理广东省商团私运军械事,于次日将私运军械之挪威船舰押到黄埔,停泊于校门外。9月3日,蒋介石派何应钦总教官筹组教导团

10月12日

蒋介石任命何应钦为教导团团长,任陈继承为教导第2营营长,王俊为教导第3营营长,广州商团副团长陈受恭于16日缴械乞和,商团事变遂告平定

11月11日

孙中山令广州黄埔新军改称校军

11月17日

第2期学生(于1925年9月6日毕业)先后入校者总计449名,后教导团于当月20日正式成立,何应钦被任命为团长。11月30日,受教育6个月的第1期学生中有465名步科学生毕业考试及格,隔年5月19日颁毕业证书,6月25日补行毕业仪式。另有一说,由湘军讲武学堂并入的158人,四川第6队学生的22人也并计入第1期毕业,共645人

12月2日

黄埔军校筹组教导第2团,原教导团改称为教导第1团

1925年

1月31日

第2、3期及教导第1、2两团等单位,成立“校军”并举行讨伐陈炯明之誓师典礼

2月1日

校名改为“中国国民党党立陆军军官学校”,校军开始第1次东征讨伐陈炯明

3月12日

孙中山逝世于北平,校军教导第1团千余人于次日在棉湖之役中击溃陈炯明的林虎部万余众,全校师生获悉孙中山逝世后至为哀恸

6月13日

东征军回师克复广州,讨平滇桂军阀杨希闵、刘震寰等部

8月

20日,黄埔军校党代表廖仲恺被刺身亡,各军奉命于26日改编为“国民革命军”5个军,蒋介石任第一军军长,第二军军长谭延闿,第三军军长朱培德,第四军军长李济深,第五军军长李福林

10月

6日,蒋介石2万兵力率领自广州出发再度东征,国民革命军第一纵队于14日攻克惠州,俘敌4千余人,革命军团长刘尧宸阵亡,东江陈炯明残余部队于11月6日全部被肃清

1926年

3月

国民政府中央军事委员会将黄埔军校扩大改组并更名为“中央军事政治学校”,24日,军事委员会改编广西军队为国民革命军第七军,任命李宗仁为军长

1927年

3月22日

武汉分校改组为“(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并开始讨伐蒋介石,后因继续北伐而将“(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改成张发奎的军官教岛团,迫使正在上课的第5期学生退学,武汉分校至此停办。

1937年

8月

“中央陆军军官学校”陆官由南京迁至成都

1946年

黄埔军校改回“陆军军官学校”原称,蒋介石改任名誉校长,并由黄埔军校第1期毕业的关麟征担任校长

1949年

12月

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成都,黄埔军校成都分校停办,黄埔军校在中国大陆共开办23期

1984年

6月14日

为纪念黄埔军校建校60周年,黄埔校友成立“黄埔军校同学会”,并由黄埔1期毕业生徐向前任首届会长,聂荣臻、许德珩为顾问,侯镜如、郑洞国、宋希濂、李默庵为副会长,并确定黄埔军校同学会的宗旨是“发扬黄埔精神,联络同学感情,促进祖国统一,致力振兴中华”

1985年

2月

旅美黄埔军校同学及其家属联谊会在华盛顿成立

3月至5月

广州、武汉、上海、成都、石家庄、南京、沈阳、西安等地区的黄埔军校同学会相继成立,被称为八大“地区同学会”,每会均包括一些省、区、市同学会联络组

6月11日

黄埔军校同学会第一次代表大会在北京中南海怀仁堂开幕,中共中央领导同志出席会议、接见全体会议代表并合影留念,大会批准8个地区同学会和旅美黄埔军校同学会及其家属联谊会为本会团体会员,并选举新的理事会领导成员

1988年

4月

《黄埔》杂志社编辑委员会成立

6月

黄埔军校同学会主办的《黄埔》杂志创刊,提出其任务是“为黄埔同学立言,为祖国统一尽力。”

9月1日

《黄埔》杂志社举办黄埔精神研讨会

后世纪念

编辑

校庆活动

由于黄埔军校于1924年6月16日由孙中山亲自主持建立并正式开学,之后每年的6月16日被定为“校庆日”,最初的目的是为表明要记住陈炯明叛变这一沉痛的历史教训,坚决为递造一支武力与民众相结合的革命武装而奋斗。黄埔军校创建前期因国家动荡而未能大型举办校庆活动,1954年6月16日,军校迁至“中国台湾”且成立30周年后首次举办校庆,由当时的国民党领导人蒋介石主持,并与陈诚在校庆中阅兵、校阅骑兵队,美军顾问团团长蔡斯少将也上台致词,之后位于“中国台湾”高雄凤山的黄埔军校每逢十周年会举办校庆活动。

军校旧址

黄埔军校旧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广东省广州市东南的长洲岛,面积6平方公里,黄埔军校的正门是一道欧陆式大门,大门正中的门楼挂着国民党元老谭延闿手书的“陆军军官学校”木匾;两旁柱子贴着时常更换内容的对联,先是“嘉宾戾止,我武维扬“;后又换成“升官发财请往别处,贪生怕死勿入斯门”,横批“革命者来”,1925年为继承孙中山的遗训,把“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写在大门东西两边墙壁上;大门之后是第二个门(原广州陆军小学的校门),再后面是一座具有岭南风格、坐南朝北、四合院布局的祠堂式建筑,分为左、中、右三路,深四进,两层,两面坡顶素瓦;中路通道又称大花厅,左右两边房间较大,每间约有100多平方米,首层房间南北两面下部为砖墙,上部是满洲窗;二楼是黄埔军校的中心,由于面积宽阔被称为“走马楼”,房间南北两面为隔扇门,每间四扇。

孙总理纪念室位于军校本部西侧,又称“中山故居”,是一座混凝土结构的两层小楼;孙总理纪念室的对面是中山公园基础上修建的孙总理纪念碑,于1930年9月建好落成,纪念碑的整体造型类似巨大的“文”字;黄埔军校校本部西南面平岗的万松岭上建有东征阵亡烈士墓园,该墓园安葬有军校在东征等战役中牺牲的516位烈士遗骸,面积5万多平方米,由纪念坊、墓道、墓冢、纪功坊、入伍生和学生墓群、士兵集体墓群、蔡光举烈士墓、十七少将墓等构成;长洲岛仑头山顶建有高达10米、为缅怀北伐战争中牺牲的军校将士的北伐纪念碑,正面刻“国民革命军军官学校学生出身北伐阵亡将校纪念碑”,碑的东、西两面分别刻有“捐躯救国”“为民牺牲”等字样,碑座的东、西、北三面刻有北伐中阵亡的曹渊等353位黄埔军校学生的名字。此外黄埔军校(武汉)第二分校旧址(包括中山堂、李明灏故居和法相岩)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黄埔军校同学会

编辑

1984年,黄埔校友为纪念黄埔军校建校60周年,在中国北京人民大会堂成立黄埔军校同学会,并由黄埔1期毕业生徐向前任首届会长,聂荣臻、许德珩为顾问,侯镜如、郑洞国、宋希濂、李默庵为副会长,并确定黄埔军校同学会的宗旨是“发扬黄埔精神,联络同学感情,促进祖国统一,致力振兴中华”。

1990年,黄埔1期毕业生邓文仪以探亲为由访问中国大陆,返回中国台湾后联合袁朴、刘藩、刘咏尧、丁德隆等人于1991年1月1日成立“中华黄埔四海同心会”,邓文仪任荣誉会长及大会主席,蒋纬国担任第一任会长。

2009年起,黄埔军校同学会会长为林上元,副会长为王强、张修忠、陈知庶。黄埔军校同学会以弘扬爱国革命的黄埔精神为主线,以校友情、亲情、乡情为依托,积极促进祖国统一、广求共识、联络交友、文化融进、经贸中介等方面的合作交流。

2020年12月4黄埔军校同学会在北京举办主题为“黄埔根、黄埔情”的两岸青年黄埔“寻根溯源”讲堂,两岸青年及部分黄埔亲属、机关青年干部出席活动进行了友好交流。黄埔军校同学会在两岸交流合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努力推动祖国的和平统一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2022年9月在南京举办第十五届黄埔论坛,来自海峡两岸及港澳地区的黄埔组织和亲属代表、专家学者、在陆台胞代表等130人出席论坛,并围绕黄埔精神传承、凝聚反“独”促统力量、推动两岸融合发展等主题展开座谈。

影视作品

编辑

内容由百科小编提供,本内容不代表globalbaike.com立场,内容投诉举报请联系全球百科客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globalbaike.com/8050/

(72)
词条目录
  1. 时代背景
  2. 筹备阶段
  3. 发展历史
  4. 黄埔时期(1924年-1927年)
  5. 南京时期(1928年-1937年)
  6. 成都时期(1938年-1949年)
  7. 凤山时期(1949年至今)
  8. 校区
  9. 校本部
  10. 分校区
  11. 抗战之前
  12. 抗战时期
  13. 教学与招生
  14. 招生标准
  15. 报考流程
  16. 军校学制
  17. 教学训练
  18. 组织架构
  19. 师资力量
  20. 学生数量
  21. 学校象征
  22. 校旗
  23. 校徽
  24. 校训
  25. 校歌
  26. 影响
  27. 新型军事学校
  28. 对国共合作的影响
  29. 对北伐战争的影响
  30. 对抗日战争的影响
  31. 历任校长
  32. 知名校友
  33. 大事件表
  34. 后世纪念
  35. 校庆活动
  36. 军校旧址
  37. 黄埔军校同学会
  38. 影视作品

轻触这里

关闭目录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