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市

编辑
本词条由“百科小编” 建档。
海口市,别称“椰城”,古称“白沙津”“海口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南省辖地级市、省会,是海南省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中心和交通邮电枢纽,也是海南自由贸易港核心承载区。该市位于海南岛北部,陆地面积2296.82平方千米,海域面积830平方千米。海口市下辖秀英、龙华、琼山、美兰等4个区(县级),截至2022年常住人口293.97万人。海口市政府驻海口市秀英区长滨路。“海口”这一名称是因地处海南岛最大...

海口市别称“椰城”,古称“白沙津”“海口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南省辖地级市、省会,是海南省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中心和交通邮电枢纽,也是海南自由贸易港核心承载区。该市位于南岛北部,陆地面积2296.82平方千米,海域面积830平方千米。 海口市下辖秀英、龙华、琼山、美兰等4个区(县级),截至2022年常住人口293.97万人。海口市政府驻海口市秀英区长滨路。

名称由来

编辑

“海口”这一名称是因地处海南岛最大的河流—南渡江入海口而得名。

在汉代,现海口地属珠崖郡玳瑁县(今琼山)。到唐代,设置白沙津,是当年琼州府的一个古驿站,及琼州与雷州海渡和贸易的港口。宋开宝五年(972年),迁津建浦,设海口浦,是当时琼岛最大的贸易港。意为南渡江入海口处的一块浦滩之地,此为“海口”一名最早开始。

明初时期沿海村庄常遭倭寇侵扰,明洪武二十八年,为防敌筑海口城,称海口所城。清初沿明制,海口浦按兵制改称为海口所。

清代设海口海关,对外贸易逐渐形成及发展,民国初期,海口所改称海口镇。1926年,海口从琼山县划出,设市政厅,始称“海口市”。

历史沿革

编辑

西汉至南北朝时期

元封元年(前110年),汉武帝遣军从合浦徐闻渡海到海南,在琼北烈楼港(今海口镇海)登陆。同年,设儋耳、珠崖二郡,自此海南岛列入汉朝版图,海口地属珠崖郡玳瑁县。昭帝始元五年(前82年)将儋耳郡合并至珠崖郡;元帝初元三年(前46年),汉元帝采纳贾捐之议撤销珠崖郡,在雷州半岛先后设置朱卢县、珠崖县;东汉建武十九年(43年),设置珠崖县(隶属合浦),海口隶属珠崖县。后珠崖郡被汉王朝废弃。

三国大帝赤乌五年(242年),海南改设朱卢、珠官二县,海口市属珠官县,后隶朱卢县。 晋太康六年(285年),海口地属合浦郡朱卢县。南朝梁大同中期(535~546年),设置崖州,海口地属崖州;陈朝时期建制与梁朝时期相同。隋大业六年(610年),在海南的南部设置临振郡,在西北和北部置儋耳郡和珠崖郡;海口地属珠崖郡颜卢县。

唐朝至宋元时期

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设置了崖、儋、振三个州,颜卢县改为颜城县,海口地属颜城县。贞观元年(627年),颜城县改为舍城县,后舍城县分拆另设置琼山、平昌二县,海口地属琼山县。贞观五年(631年),设置琼、崖二州,海口地属崖州舍城县。

五代十国期间,海南属南汉,全岛划为五州(琼、崖、儋、万、振)十三县,海口属崖州舍城县。

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海口隶属琼山县,称海口浦,为商船聚泊之港口。宋绍圣四年(1097年)北宋大文豪苏东坡被朝廷贬为琼州别驾,安置于昌化军(今儋州),途经海口,住宿金粟庵(今五公祠),三年后获赦北归,又宿此庵,写了《洞酌亭并引》一诗。  

元代时期,海口地属琼山县。

明清时期

明洪武元年(1368年),海口地属广西行省琼山县。明洪武三年(1370年),海口地属广东布政使司琼州府琼山县,称海口都。不久,分设海口一都、二都。洪武七年(1374年),设海口千户所;二十八年(1395年)筑海口城,称海口所城,为海南后卫千户所。万历十五年(1587年),南京右都御史海瑞病逝在任上,赠太子少保,谥号忠介,后回归故乡葬在滨涯村(地处海口)。万历十七年(1587年)在滨涯村建造了海瑞墓。

清初沿明制。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至雍正七年(1729年),设水师营,县丞署移置海口所。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全岛沿海设十处海关,海口为总口。咸丰八年(1858年),清政府与英、法分别签订《天津条约》,琼州(海口)被辟为通商口岸,并允许英、法等国在海口设立领事馆。咸丰十年(1860年)英国在海口设立领事馆。次年清政府又先后与德国、丹麦、比利时、西班牙、奥地利等国签约,同意以上国家与琼州通商,开放琼州口岸。

光绪二年(1876年),琼海关设于海口,海口开埠,两广总督张之洞就“海口开埠,是否包括府城”一事与英方交涉获胜,英法德领事只能设立在海口市港口二岸之外,而洋商也未居府城。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改雷琼道为琼崖道,海口地属琼崖道琼山县,称海口所。清末设海口商埠警察局。光绪十五年(1889年)雷琼兵备道朱采督建了五公祠,次年,粤督张之洞筑建秀英炮台,与虎门、吴淞、大沽并称全国四大炮台。

中华民国时期

1912年,全海南分设十三县,称琼崖十三属,海口地属琼山县,称海口镇(亦称海口所城)。1914年,海南岛第一家银行—中国银行琼州分号在海口得胜沙路设立。1919年,琼崖镇守府迁设海口饶园(今解放东路和平影城范围内)。1920年,改设琼崖善后处,公署仍设在饶园。

1926年年初,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占领海口市,结束了军阀割据的局面,中共琼崖特别支部及广东省农民协会琼崖办事处相继在海口成立。同年12月,广东省政府委员会第五次会议通过,海口从琼山县分出改设市政厅,始称“海口市”,龙道孔任市政厅长,海口成为海南第一个近代化都市。

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颁布《特别市组织法》和《普通市组织法》规定,普通市要求人口达2万人以上。当时海口人口未达标,省政府委员会会议对于海口是否保留“市”的行政资格进行商议,并1929年8月将海口市政厅改为海口市政局。1930年5月,国民政府另颁《市组织法》,提高了设市标准,海口市政局条件不具备。1931年2月,广东省政府第五届委员会撤销海口市政局,地域归琼山县管辖。1934年,海口划为琼山县第十一区,区公所设在瀛海书院(今博爱路市蔬菜批发部),下辖2镇6乡。同年由琼崖绥靖公署委员陈汉光提议,由海口商人集资,在海口港湾建立书场码头,1935年竣工。书场码头是琼州设为通商口岸后第一座能停泊轮船的钢筋水泥结构栈桥码头,是海南人工建造的第一个近代码头,日军侵琼期间书场码头改名为秀英码头。

1939年2月10日,日本军队侵琼,从长流天尾港登陆,国民党守军抵抗失败,海口沦陷。广东民众抗日自卫团第十四区独立队冯白驹任独立队队长。冯白驹在琼山县潭口指挥阻击日军的战斗,打响了琼崖抗战的第一枪。9月,国民党四十六军进驻海口接收日军投降。1947年,筹建了海南大学(先后设有农学、医学、文理3个学院)及“海强医职学校”(现海南医学院前身)。

1949年下半年,国民党军队在内地溃败后大批军政人员逃往海南岛,聚集海口,设市问题又提上议程。1949年8月,海南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公署代国民政府行政院内政部决定,从琼山县划出6个乡镇和部分村庄设立海口市政筹备处,筹备处隶属行政长官公署,7个月后海口解放,市政筹备处自行消亡。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50年4月2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海口。同年5月,成立了海口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及中共海口市委员会。同年6月1日,经海南军政委员会批准,成立海口市人民政府,驻地海口市解放路,隶属海南军政委员会。海口1957年为地级市,1958年至1974年为县级市。1958年12月,国务院批准撤销琼山县,行政区域并入海口市,1959年10月27日,国务院批准恢复琼山县。1961年,国务院批准海口港为对外开放口岸。

1975年11月,国务院批准海口升为地级市。1982年4月,召开海口市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撤销海口市革命委员会,恢复海口市人民政府。1983年海口降为县级市。1986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升格为地级市。1987年11月,为适应对外开放形势,海口市市委决定开辟海甸岛开发区、新埠岛开发区、滨海大道开发区、西南部工业开发区、秀英湾旅游开发区等5个开发区。1988年2月,海南第一家外汇免税商场——海口外汇免税商场开业迎宾。同年3月海口第一个经济开发区—港澳国际工业区(永万工业区)奠基仪式在海口举行,重点兴办轻工、纺织、塑料、电子、食品等工业。

1988年4月31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国务院关于设立海南省的议案,决定划定海南岛为海南经济特区,批准设立海南省,海口市为海南省省会,仍为地级市。1990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振东、新华、秀英3个市辖区(县级)。

2002年10月16日,经国务院批准,海口市行政区划调整,撤销琼山市,撤销海口市秀英区、新华区、振东区,以原琼山市和海口市原秀英区、新华区、振东区的行政区域,设立海口市秀英区、龙华区、琼山区、美兰区。

自然地理

编辑

位置地域

海口市地处海南岛北部,位于北纬19°31′32″~20°04′52″,东经110°07′22″ ~110°42′32″。东邻文昌市,南接定安县,西连澄迈县,北面临海,隔琼州海峡与广东省隔海相望。全市陆地面积 2296.82平方千米,海域面积791平方千米,海岸线长160.17千米。

气候

海口地处低纬度热带北缘, 属热带季风海洋性气候,长夏无冬,具有温暖多雨、光热充足、温差较小、无霜期长等气候特征。海口年平均气温24.4℃,年平均最高气温28.2℃左右,年平均最低气温21.8℃,月平均气温最高、最低值分别出现在1月(18.0℃)和7月(28.8℃)。海口全年日照时间长,辐射能量大,年平均日照时数2000小时以上,太阳辐射量可达11~12万卡;年平均降水量1696.6毫米,雨季分明,降雨主要集中在5~10月汛期,占年降雨量的81%;年平均蒸发量1834毫米;常年风向以东南风和东北风为主,年平均风速3.4米/秒 。  

地质

海南岛的形成与演化,最早可追溯到距今约18亿年的中元古代长城纪早期,先后经历晋宁运动和加里东运动,形成海南岛最古老的结晶基底,沉积于大海之中。中生代时期,海南地块从海底隆起成为原始海南岛,与中国大陆南部加里曼岛连接。新生代初期成为断陷盆地—琼北断陷盆地。

海口市地质构造单元位于琼北断陷盆地的东北部,王五—文教深大断裂的北侧。市境内主要基底断裂有:近东西向展布的袅—铺前断裂,北西向的海口—云龙断裂和长流—仙沟断裂。地层主要属新生代古近纪 (为主) 至第四纪的滨海相、海陆交互相地层,岩浆岩有零星出露的侵入岩和大面积广布的基性 (为主)、超基性火山岩。 

地形地貌

海口市地形略呈长心形,地势平缓,海拔较低。海南岛最长的河流—南渡江从中部穿过。西北部和东南部较高,中部南渡江沿岸低平,北部多为沿海小平原。全市除最高点石山镇境内的马鞍岭(海拔222.8米)、及旧州镇境内的旧州岭(199.9米)、甲子镇境内的日晒岭(171 米)、永兴镇境内的雷虎岭168.3 米) 等 38个山丘较高外,绝大部分为海拔100米以下的台地和平原。 

海口市地貌以平缓的地形,较低的海拔为主要特征,大致分为滨海平原、河流阶地、丘陵及熔岩台地三种类型。北部为滨海平原带,占总面积的52%,地势低平;中部为南渡江沿江阶地带,占总面积的43%;东南部为丘陵台地带,西部为熔岩台地带,仅占总面积的 5%。地表主要为第四纪基性火山岩和松散沉积物大面积分布,滨海以滨海台阶式地貌为主,西部以典型的火山地貌为主。

土壤

海口市土壤分为水稻土、砖红壤、菜园土、潮沙泥土、滨海盐渍沼泽土、滨海盐土、滨海沙土、石质土8个土类,12个亚类,43个土属,110个土种。其中水稻土约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11.35%,占耕地面积45.87%,分布于滨海坎边,荣山、长流、海秀等乡镇;砖红壤分布较广,面积较大,约占全市土地面积的31%。菜园土占耕作面积的6.15%,分布于长流、荣山、新埠、塔光、海秀等乡镇。

水文水利

水文

海口市主要水系格局为以南渡江(干支流)为中心轴,以东寨港水系、江东新区水系、中心城区组团水系、长流组团水系等为两翼。市内主要河流有43条,海南岛最长的河流“南渡江”穿过海口市中部入海,还有美舍河、龙昆河(崩潭水)、荣山河(包括那博水、那甲水、那合水、美涯水)、五源河等,其中单独流入海的有10 条,有南渡江、五源河、荣山河等。除南渡江外,其余河道流域集水面积均在100平方公里以下,南渡江主流在市区长75千米, 流域面积1300平方千米,年径流量60.99亿立方米。

海口市地处南渡江下游河口河网地带和休眠火山口地带,潜水、承压水分布广泛。地下水位于琼北自流盆地面积4605平方千米范围内,980米深度内共分布自上往下具生活饮用水、生活饮用水+饮用天然矿泉水、医疗热矿水三元结构的10个含水层(潜水2 层,半承压水1层,承压水7层)。潜水含水层以南渡江三角洲潜水和玄武岩孔隙裂隙潜水为主,分布范围813.7方千米,单位涌水量为 20-5084.6立方米/日·米,允许开采量21.2万立方米/日。地下承压水处于雷琼盆地,含水总厚度200-350米。 地下热矿泉水处于琼北自流水盆地东北部新生代厚层,分布面积约200平方千米。

水利

截至2023年3月,海口境内有凤潭、铁炉、东湖、风圮、云龙、丁荣、岭北、玉凤、沙坡等水库126宗,总库容量2.62亿立方米。其中永庄水库、沙坡水库等中型水库10宗,小一型水库29宗,小二型水库87宗。至2021年,海口市建成防洪堤 60千米,其中防洪标准百年一遇的防洪堤30.15千米、防洪标准50年一遇的防洪堤29.85千米,防洪堤附属防洪闸12座。

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根据海口市第三次国土调查主要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12月,海口市共有耕地43706.18公顷,琼山区耕地面积较大,占全市耕地的39.98%;园地60437.87公顷,琼山区园地面积最大,占全市园地的68.70%;林地52520.83公顷,林地主要分布在秀英区、琼山区2个区,占全市林地的60.06%;草地3409.77公顷,美兰区草地面积最大,占全市草地的35.44%;城镇村及工矿用地37081.20公顷;交通运输用地7322.21公顷;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17192.79公顷,美兰区水域面积较大,占全市水域的42.26%。另外海口新增了“湿地”一级地类,涉及红树林地、沿海滩涂、沼泽草地、内陆滩涂等4个二级地类,共有湿地6775.55公顷,主要分布在美兰区,占全市湿地的85.36%。

矿产资源

截至2021年,海口市发现的矿产资源有15种,分别为褐煤、 耐火黏土、高岭土、油页岩沸石膨润土、铝土矿、钴土矿、褐铁矿、砖瓦黏土、硅藻土、建筑用玄武岩、砖瓦用页岩、矿泉水、地热水。主要开采的矿种为建筑用玄武岩、矿泉水、地热水等3种,其中,玄武岩资源总储量约2867万立方米,年开采总规模428万立方米;矿泉水年开采总规模26万立方米;地热水年开采规模11万立方米。

海洋资源

海口市北面临海,海域面积791平方千米,海岸线长160.17千米,海湾滩涂有上百平方千米。管辖海域内有海岛13个,其中有1个居民海岛即北港岛;自西向东分布着金沙湾、新海港、秀英港、海口湾、东海岸、东寨港等天然港湾,其中海口港为海南交通枢纽和客货集散中心,是中国大陆沿海港口到东南亚各地通航贸易船舶的必经之港。港口岸线资源丰富,从西到东可分为马村岸段、盈滨—天尾岸段、海口湾岸段等多个岸段。马村岸段10米等深线离岸 1500-1700 米;盈滨—天尾岸段港湾开阔,对巨型船舶稳泊条件较好,适宜建深水港;海口湾的稳泊条件好,可建设大型港口。海口市大部分海岸坡度平缓,岸线开阔连绵,沙岸带沙细洁白,有假日海滩、西秀海滩等海滨风景区和游乐区。近海海水清澈,常年风轻浪平,有多处为适宜游泳的傍岸泳区。

海口海洋渔业资源主要有鱼类、虾类、蟹类、贝类等。其中,鱼类有100多种,常见且质优的鱼类有马鲛鱼、黄花鱼、鲻、 金线鱼、石斑鱼、海鲤鱼等;虾类有斑节对虾、沙虾、青虾等;蟹类有锯缘青蟹、小蟹、花蟹、膏蟹、梭子蟹等;头足类与贝类有乌贼、墨鱼、鲍鱼、泥蚶、牡蛎等;大型藻类主要为长茎藻、麒麟菜、马尾藻等;传统药用海洋生物有海蛇、海马、海龙、 海参、海胆、海星、海兔等。

森林资源

截至2020年,海口市森林面积136.44万亩,其中有林地面积131.51万亩,国家特别规定灌木林地面积4.93万亩,森林覆盖率39.60%,全市林木绿化率为40.08%。其中,天然林2.36万亩、人工林134.08万亩。按森林类别划分,生态公益林10.10万亩、商品林126.34万亩;按用途划分,防护林0.25万亩、特种用途林9.85万亩、用材林54.62万亩、经济林71.72万亩。

水资源

截至2023年3月,海口市水资源总量11.08亿立方米,地表水资源量10.78亿立方米, 地下水资源量7.03亿立方米。2020年人均水资源量为386立方米。

生物多样性

植物 

海口处在橡胶、 胡椒等热带经济作物产区,截至2023年3月共有野生植物1356种,其中海南特有的40多种,有苏铁、坡垒、海南黄花梨等3种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有黄檀、粗榧、 土沉香、见血封喉等10多种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有180多种乔木、 灌木,其中80多种属经济价值较高的树种,诸如橡胶、椰子、棕 榈、龙眼、荔枝、波罗蜜、咖啡、黄 皮、莲雾、胡椒、槟榔等。药用植物1200多种,其中较有名的有巴戟、 益智、砂仁等。在植被群落中 ,比较集中的是红树林群落,主要集中在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灌木丛中,常见的是肉质刺灌丛,在沿海、沿江或村旁都可见到。

动物

海口境内有199种野生陆栖脊椎动物,13种列入国家一、二类重点保护名录,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有蟒蛇, 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有褐翅鸦鹃、鸢、雀鹰 、普通篙、 黑翅鸢、鹗、虎纹蛙等。5种海南特有种如红胸角雉、山鹧 鸪、海南虎斑鳽 (jiān)等;海南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16种国家二级保护鸟类,如黑脸琵鹭、黄嘴白鹭、黑嘴鸥、褐翅鸦鹃 、黑翅鸢、鹗等。

湿地保护

2018年海口入选全球首批“国际湿地城市”,截至2022年4月,海口共有湿地面积2.9万公顷,有滨海湿地、河流湿地、湖泊湿地、人工湿地等4个湿地类及11个湿地型,湿地率达12.7%,拥有1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个国家湿地公园(美舍河国家湿地公园、五源河国家湿地公园)、5个省级湿地公园和46个湿地保护小区。

海口市采取了“湿地+”保护修复模式:以湿地+水体治理模式建设美舍河国家湿地公园;以湿地+水利工程+海岸带保护模式建设五源河国家湿地公园;以湿地+土地整治模式拯救性保护海口潭丰洋万亩湿地;以湿地+红树林保护模式推动海南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不断改善;以湿地入城+生态修复模式系统整治东西湖、鸭尾溪、红城湖等;以湿地+退塘还林(湿)模式建设海口迈雅河区域生态修复项目。

海南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海口市美兰区,是中国建立的第一个红树林自然保护区,1992年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保护区总面积3337.6公顷,主要保护对象为红树林及水鸟。区内生长着国内成片面积最大、种类齐全、保存最完整的红树林,有红树植物19科、24属、35种,其中水椰、红榄李、海南海桑、卵叶海桑、拟海桑、木果楝、正红树、尖叶卤蕨为珍贵树种,海南海桑和尖叶卤蕨为海南特有树种。区内有鸟类159种,其中有16种珍稀濒危的国家二级保护鸟类。

内容由百科小编提供,本内容不代表globalbaike.com立场,内容投诉举报请联系全球百科客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globalbaike.com/24182/

(26)
词条目录
  1. 名称由来
  2. 历史沿革
  3. 西汉至南北朝时期
  4. 唐朝至宋元时期
  5. 明清时期
  6. 中华民国时期
  7. 中华人民共和国
  8. 自然地理
  9. 位置地域
  10. 气候
  11. 地质
  12. 地形地貌
  13. 土壤
  14. 水文水利
  15. 水文
  16. 水利
  17. 自然资源
  18. 土地资源
  19. 矿产资源
  20. 海洋资源
  21. 森林资源
  22. 水资源
  23. 生物多样性
  24. 植物 
  25. 动物
  26. 湿地保护

轻触这里

关闭目录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