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河平原

编辑
本词条由“百科小编” 建档。
渭河平原,又称关中平原或渭河盆地,是中国第四大平原,位于陕西省中部,介于秦岭和渭北北山之间;它西起宝鸡,东到潼关,南界秦岭,北接渭河北山;西窄东宽,东西长约300千米,海拔400米左右,地势西高东低,是经渭河、泾河、洛河冲积而成的平原,干流和支流等水系灌溉冲刷渭河平原。因在函谷关(后亦称潼关)和大散关之间(一说在函谷关、大散关、武关和萧关之间),古代称“关中”,亦有称“秦中”之说,西窄东宽,号称“...

渭河平原,又称关中平原或渭河盆地,是中国第四大平原,位于陕西省中部,介于秦岭和渭北北山之间;它西起宝鸡,东到潼关,南界秦岭,北接渭河北山;西窄东宽,东西长约300千米,海拔400米左右,地势西高东低,是经渭河、泾河、洛河冲积而成的平原,干流和支流等水系灌溉冲刷渭河平原。因在函谷关(后亦称潼关)和大散关之间(一说在函谷关、大散关、武关和萧关之间),古代称“关中”,亦有称“秦中”之说,西窄东宽,号称“八百里秦川”。

地理环境

编辑

关中断陷盆地,南依秦岭,北连黄土高原,为一西狭东阔的新生代断陷盆地,渭河横贯其中。盆地两侧地形向渭河倾斜,由洪积倾斜平原、黄土台塬、冲积平原组成,呈阶梯状地貌景观。旁有渭河谷地—汾河谷地,居晋陕盆地带的南部。

(一)冲积平原:位于盆地中部,系渭河及其支流冲积而成。眉县以西,渭河河谷狭窄,发育有四至五级阶地。以东河谷变宽,发育有三级阶地。漫滩及一、二级阶地宽广平坦,连续分布,三级以上阶地多断续分布。二级阶地以上各级阶地均为黄土覆盖。渭河北岸,泾河以东的泾、石、洛冲洪积三角洲平原,宽达10—24km。渭洛两河之间为在阶地基础上形成的沙丘地。

(二)黄土台塬:可分为两级黄土台塬。一级黄土台塬是在下更新世湖盆基础上形成的,黄土厚100余米,塬面高程540—880m,高出冲积平原40—170m,分布于渭河北岸及西安、渭南、潼关等地。塬面上有洼地,塬周斜坡陡峭,冲沟发育。当斜坡下部有隔水的软弱土(岩)出露时,斜坡稳定性差。二级黄土台塬主要分布在宝鸡、乾县、蓝田、白水、澄城等地,高600—1000m,高出一级黄土台塬或高阶地50—150m。二级黄土台塬是在第三纪末准平原或山前洪积扇上形成的,黄土厚度一般小于100m,沟壑发育,地形破碎。如蓝田横岭塬呈丘陵状地貌形态,沟谷切深逾200m,大多切入第三纪地层,侵蚀强烈。

(三)洪积平原:分布于秦岭和北山山前,由多期洪积扇组成。由于所处地质环境和物质来源不同,组成岩性亦异。秦岭山前以粗粒为主,北山山前则以细粒物质为主,且多被黄土覆盖。

关中断陷盆地基底构造复杂,具有南深北浅、东深西浅的特点。

地貌特征

编辑

关中盆地(居晋陕盆地带的南部)包括渭河平原和渭河谷地、渭河丘陵,夹持于陕北高原与秦岭山脉之间,为喜拉雅运动时期形成的巨型断陷带。盆地两侧均为高角度正断层。断层线上有一连串泉水和温泉出露。南北两侧山脉沿断层线不断上升,盆地徐徐下降,形成地堑式构造平原。

渭河平原

关中

渭河平原形成后,不仅有黄土堆积其间,更重要的是渭河及其两侧支流携带大量泥沙填充淤积其中,第四纪松散沉积,最大厚度达7000余米。因地壳间歇性变动和河流下切,形成高度不等的阶地。

一二级阶地组成关中平原的主体,当地称“塬”,自上而下如阶梯状的头道塬、二道塬、三道塬。三道塬相当于二级阶地。塬面受渭河南北支流切割而破碎。

渭河以北,从西向东有西平塬、和尚塬、周塬、积石塬、始平塬、毕塬、美塬、许塬等;渭河以南从西向东有五丈塬、细柳塬、神禾塬、少陵塬、白鹿塬、铜人塬、阳郭塬、孟塬等。

气候特征

编辑

渭河平原属于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2~ 13.6,年降水量为550~660mm。受季风气候影响,降水主要集中在夏秋季的7~ 9月。由于这一地区处于较明显的双峰型雨型区,因而出现7月和9月降水量较大,8月降水量相对较少的状况。

平原四关

编辑

潼关

潼关为四关之首,潼关在东汉以前还没设关城,到东汉末,曹操为预防关西兵乱,才于建安元年(公元196年)始设潼关,并同时废弃函谷关。古潼关居中华十大名关第二位!潼关以水得名。

渭河平原

《水经注》载:“河在关内南流潼激关山,因谓之潼关。”潼浪汹汹,故取潼关关名,又称冲关。这里南有秦岭屏障,北有黄河天堑,东有年头原踞高临下,中有禁沟、原望沟、满洛川等横断东西的天然防线,势成“关门扼九州,飞鸟不能逾”。汉潼关城在今城北村南。北临黄河,甫靠大山,东西百余里,开路于断裂的山石缝中,“车不容方轨,马不得并骑”,有一夫当关,万夫莫过之险。

就是这险峻的兵家必争之地,令长安稳如泰山,避过关外的烽火战乱。

大散关

大散关亦称散关,在宝鸡市境内。为周朝散国之关隘,故名散关。这里山势险峻,层峦叠嶂。

渭河平原

因其扼南北交通咽喉,自古为“川陕咽喉”、兵家必争之地。据史料记载,大散关曾发生战役70余次。

楚汉相争时韩信“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就从这里经过;三国时曹操西征张鲁亦经由此地;据陈寿《三国志》记载:“(建兴六年)春,亮复出散关,围陈仓,曹真拒之。”

公元1131年5月,南宋建炎四年、金天会八年(1130年),宋于富平之战失败后,宋将玠即收拾残兵,屯据和尚原,刚立好栅寨,金兵已至原下。

陆放翁为记此战,特作诗曰:早岁哪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武关

关中南大门,春秋时期设置。当时商洛一带为晋国疆域,为防楚国,在少习山构建关隘。据《左传》记载:公元前490年,楚人谋北方,“将通少习以听命”。战国时四方拓展的秦国占据后改称少习为武关,寓含以武力讨伐东方诸国之意。最早提出这一观点的是西晋杜预:“少习,商县武关也。”武关扼居关中通往长江中游大道的咽喉,“秦未得武关,不可以制楚”,足见其战略地位之重要。因设置武关而得名的武关道,由长安东南行,溯霸河而上,过了秦岭,又沿丹水而下。

据《水经注》记载:“武关在析县西百七十里”。汉析县在今河南省西峡县,以里程推算,武关应在陕、豫、鄂三省交界处紫荆关附近。占主流的说法认为,唐代开凿了由蓝田至河南内乡约700里的新道,武关也随之移到陕西省丹凤县之南了。对此观点持有不同意见者认为,从保留至今的秦楚分界墙以及对少习、武关名称变化的分析,确证“析县西百七十里”的秦汉武关延续至今未曾迁移过。

和武关道联系的道路有两条:其一是通过今陕西省山阳县东南漫川关的上津道。上津是隋唐旧县,在今湖北省郧西县西北,当地还有上津镇。这条通道循金钱河而上,过鹘岭,经陕西省山阳县,再越流岭,至商州区和武关道衔接。鹘岭与流岭都是秦岭的支脉。金钱河汇入汉水处,在今白河县的西北。其二是由商州区东北行,经芦灵关通到弘农河上古函谷关。

武关道为关中和长江中游双方相互进攻必经的捷径。秦昭王曾致书楚怀王“愿与君会武关而约结盟”。当楚怀王应约到武关,则被秦作为人质,终生囚禁。汉高祖刘邦入武关灭秦之战,东晋桓温进攻前秦的白鹿原之战,刘裕进攻后秦之战,都是由长江中游直赴关中。西汉周亚夫平定七王之乱,东晋前秦进攻襄阳,北朝西魏进攻江陵,元代驻守陕西的贴木奇进攻江陵的怀王等,则是由关中出袭长江中游的行动。武关道的重要战略地位正如《读史方舆纪要》所言:“道南阳而东方动,入蓝田而关右危”。

武关道以及控制通道的武关由于位于函谷关和潼关以南,往往成为来自中原对函谷关和潼关进攻时的迂回路线,如西汉赤眉军兵分两路,一路入陆浑关,一路入武关。入武关并没有直趋长安,而是于武关附近折而北上,在古函谷关和入陆浑关的一路会合。由此可见,武关及武关道固然重要,但从东西对立的格局来看,只能算是函谷关和潼关的侧翼。

萧关

萧关,为古代西北边地著名关隘。秦汉帝王出巡,汉唐文人出塞,都与萧关有缘。萧关方位在何处,向有争议,但在宁夏固原县(今固原市原州区)东南这一大略方位是没有争议的。

渭河平原

萧关不是一个独立的关塞,它与秦长城的战略地位是密切相关的。秦长城以及在环县境内沿长城修筑的城镇堡寨,形成一个完整的防御体系。另外县城周围的果儿山、玉皇山、城东塬三大烽燧及城子岗、沈家台、城东沟口的城障,将县城团团围在中央,构成牢固的人工屏障。三大烽燧筑在萧关的制高点上,既可遥相呼应,又能俯瞰环江、城西川,城东沟三水交汇的所有地域,关内、外5平方公里的河谷、山川、道路、村舍等尽收眼底,高下纵横形成立体防御体系,其设计之精心,布局之巧妙,令世人叹为观止。

秦汉萧关,应该是指三关口至瓦亭峡这一险要的地带。这里虽非绝壁,却险峻雄奇。处在这一防御地带上的瓦亭,地处六盘山东麓边缘,实质上是萧关的重要屏障。这里不但雄峰环拱,深谷险阻,易守难攻,有独特的地理优势,而且有泾水南出弹筝峡三关口,是萧关由南向北天然形成的一个防御体系。

唐代沿袭秦汉时之萧关,旨在重振秦汉萧关之雄风。其大致方位应在今宁夏海原县石峡口一带,与宋萧关遗址大致方位相同。一说在今宁夏海原县东北的高崖一带;一说在同心县南红古城。其实,石峡口要隘与红古城古址,均为宋萧关防御体系上的军事设施,应包括红古城与石峡口在内,为宋萧关遗址。

渭河平原

萧关故道亦是丝绸之路的一部分,对于陇右人民安居乐业、发展经济、交流文化、繁荣商贸、方便交通皆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如果说长城是中华文化史上一条极为重要的文化带,那么萧关亦是这一文化带上璀璨的一颗明珠。王维曾有《使至塞上》: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水系状况

编辑

渭河由西向东横贯关中平原,干流及支流泾河、北洛河等均有 灌溉之利,中国古代著名水利工程如郑国渠、白渠、漕渠、成国渠、龙首渠都引自这些河流。关中平原自然、经济条件优越,是中国历史上农业最富庶地区之一。又因交通便利,四周有山河之险,从西周始,先后有秦、西汉、隋、唐等13代王朝建都于关中平原中心,历时千余年。

渭河平原

陕西关中平原

关中平原为中国工、农业和文化发达地区之一,全国重要麦、棉产区。小麦占耕地面积50%左右,棉花主要分布于泾惠渠、洛惠渠、渭惠渠3大灌区,近些年植棉区由西向东转移,是陕西省重点产棉区。

人文历史

编辑

远古时期

蓝田人属我国早期人类化石。根据古地磁法测定,公王岭和陈家窝古猿人化石层位先后有三个不同的 数据。一般可以说公王岭距今约115万年左右,其地质年代为中更新世早期,或早更新世晚期。陈家窝化石距今60万年左右,属中更新世中期。在公王岭蓝田猿人化石出土地附近,伴出旧石器时代人类使用的许多生产工具,有尖状器、砍砸器、刮削器和石片、石核等打制石器。尖状器一面有刃,另一面保留石块原状,适于手握。刮削器有直刃、凹刃、凸刃和复刃四种形式,用于刮削木制工具和剥取兽皮。这些工具制作粗糙,以单面加工为主,多不经第二步加工即行使用。公王岭还出土了40余种动物化石,而最引人注目的这些动物化石中具有强烈的南方色彩,如剑齿象、大熊猫、爪兽、毛冠鹿、水鹿等。这说明蓝田猿人所生活的秦岭北麓,在当时气候温暖、湿润,植被繁茂,林木丛生,很适合于原始人类繁衍和生息。

渭河平原

蓝田猿人

新石器时代原始氏族公社时期的文化遗存在关中西安、临潼、渭南等地多有发现。属于母系氏族公社时期仰韶文化的有半坡人、姜寨人和史家人等,以半坡人最为典型。半坡人生活的时代距今约6000年左右,主要经营农业,同时从事家畜饲养、捕鱼打猎和采集等。生产工具主要为石器和骨器。石器有斧、锛、凿、刀、铲、敲砸器、磨棒、磨盘、箭头、网坠纺轮等;骨器有骨针和鱼钩等。当时种植的谷物是粟,蔬菜有白菜、芥菜。农业和采集主要由妇女承担,男子主要从事渔猎。生活用具主要是陶器。

先秦时期

关中从西周时期起,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周是关中一个古老的部族。据《史记·周本纪》记载,周族始祖名弃,“好耕农”,“帝尧闻之,举弃为农师,帝舜封弃于邰(今杨凌示范区),号曰后稷,别姓姬氏。”弃传了三代,到公刘做部落首领时,率族众迁到邠(今咸阳旬邑、彬县一带)。公刘以后经过九代,即古公亶父(约公元前12世纪)作首领时,周人渡过漆水,翻过梁山,来到渭河北岸岐山南麓一块美丽富饶的黄土平原定居,并用自己的族名命名这块土地叫“周原”(今宝鸡扶风县同岐山县交界处)。古公亶父在这里指挥族人开垦土地,挖渠排水,种植庄稼,发展农业;营建庙堂、宫殿、住宅,修筑城墙,设置官吏,建立军队,并多次打退前来骚扰的戎、狄部落。正式定国号为“周”,表明周人跨进了阶级社会——早期奴隶制。

古公亶父传季历,季历传姬昌(周文王),这段时间周国力量有了很大的发展,全部占有了关中平原。公元前1136年左右,周文王把国都从周原迁到了沣(今西安市长安区马王村一带)。周文王死后,其子姬发(周武王)继立,于公元前1133年又迁都于镐(今长安区斗门镇一带)。武王以姜太公为师,弟周公旦为辅,继续向东发展。约在公元前1027年(武王十年),经过牧野之战,周灭商建立了西周王朝。

关中之名始于战国时期,因为西有散关(大散关),东有函谷关,南有武关,北有萧关,故取意四关之中(后增东方的潼关和北方的金锁两座)。四方的关隘,再加上陕北高原和秦岭两道天然屏障,使关中成为自古以来的兵家必争之地。战国时期,魏国曾在洛河下游建上郡,楚国在汉江中游设汉中郡。秦统一后,分天下为36郡。关中北部为上郡,治所在肤施(今榆林市南部);陕南为汉中郡,治所在南郑(今汉中市);渭河流域设内史,主管京都附近的畿辅区域。

秦朝建立前后,关中的农业已相当发达,土地大量开垦,牛耕普遍采用,已经出现了铁犁,还修建了郑国渠,灌田4万顷。秦始皇陵西侧出土的铜车马和御俑及其它兵器,工艺水平很高,说明秦代手工业已有很大发展。

秦时期

据《史记·秦本纪》记载,秦人的祖先是黄帝的孙子颛顼的后裔,曾“与禹平水土”,又“佐舜调驯鸟兽”,被舜赐姓嬴氏。周在关中崛起后,秦人与周亲善,曾为周王室养马,周孝王因其有功,封于秦(今甘肃省清水县一带),族号秦嬴。周平王东迁,秦襄公率兵护送。周把岐(今宝鸡岐山县)以西之地赐封秦襄公。秦襄公受封后,建都汧邑(今宝鸡陇县),开始了与戎狄争夺关中的旷日持久的战争,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努力,终于巩固了在关中的统治地位。

渭河平原

秦国铠甲

秦德公元年(公元前677年),秦将国都从平阳(今宝鸡岐山县)迁往雍(今宝鸡凤翔县),在此历时近300年。秦献公二年(公元前383年),秦将都城向东迁往栎阳(今西安阎良区)秦孝公十二年(公元前350年),秦又迁都咸阳。公元前246年秦王嬴政(秦始皇)即位后,在统一战争中,每灭一国,在咸阳北原上仿建其宫殿一处,号称“六国宫殿”。统一后秦始皇又将全国富豪12万户迁到咸阳,从而使这里人口激增到将近百万,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公元前210年7月,秦始皇巡游途中病死于沙丘(今河北省广宗县西北)。其子胡亥即位,是为秦二世。公元前209年7月,陈胜、吴广在大泽乡(今安徽省宿县东南)起义,9月,刘邦、项羽分别在沛县(今属江苏省)和吴(今苏州市)起义。公元前207年8月,赵高在咸阳杀秦二世,立二世兄子子婴,贬号为秦王。公元前207年10月,刘邦率军取道武关(今商南县)、蓝田(今蓝田县),到达霸上(今西安市东南),子婴投降,秦朝灭亡。

西汉时期

公元前206年2月,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把关中和陕北地区分封给秦朝的3名降将;章邯为雍王,辖咸阳以西地区,都废丘(今兴平市);司马欣为塞王,辖咸阳以东地区,都栎阳(今临潼区);董翳为翟王,辖陕北地区,都高奴(今延安市一带)。关中代称“三秦”一词由此得名。公元前206年8月,汉王刘邦军偷渡陈仓(今宝鸡市以东),袭击关中,章邯自杀,司马欣、董翳投降,关中遂为刘邦所占。公元前202年,楚汉之争以项羽失败而告终。

刘邦建立西汉,2月即皇帝位于氾水(今山东曹县附近);5月汉高祖刘邦接受娄敬、张良建议将国都迁往关中。先都于栎阳(今西安市临潼县

区),高祖七年(公元前200年)从栎阳迁都长安,又称西汉京师。

西汉时,将秦的内史管辖的渭河流域地区一分为三:即京兆尹,辖渭河以南地区;左冯翊,辖渭河以北、洛河中下游地区;右扶风,辖今咸阳以西地区。史称为“三辅”,治所均在长安城。

渭河平原

西汉京师长安,位于今西安城西北10公里处,是先有宫城,后有外郭。汉高祖刘邦五年(公元前202年),汉在原秦兴乐宫的基础上建了长乐宫。公元前200年,又始修未央宫,两年后竣工。长安城的修建,据《汉书》记载,是从汉惠帝元年(公元前194年)正式开始的,于公元前190年9月基本完工。据史料记载:汉长安城周长65里(约合今26公里),城墙高12米以上,下宽12-16米。周围共有12个城门,东边为宣平门(又称东都门)、清明门(又称籍田门)、霸城门(又称青门),南边为复盎门(又称杜门、端门)、安门(又称鼎路门)、西安门(又称平门),西边为章城门(又称光华门),直城门(又称直门)、雍门(又称西城门),北边为横门(又称便门)、厨城门、洛城门(又称高门)。每座城门各有3个门洞,宽约6米。城外有壕水环绕,宽3丈,深2丈。由于城墙建于长乐、未央两宫之后,走向随宫殿建筑位置而变化。除东城墙为直线外,南、西、北处都有曲折,整个城呈一个不规则的方形,南像南斗星,北像北斗星,因此有“斗城”的称号。城内总面积973顷,有8条大街,160个巷里,分东市、西市等9个市区。城内中、南部为宫殿、官署和高官显贵居住区,约占全城面积的2/3以上;东部和西部为商业区。据《汉书·地理志》记载,公元2年,长安城内人口“为户八万八百,人口二十四万六千二百”。有关专家认为,这个数字偏低,每户以5口人计算,当在40万人以上,50万人左右。长安城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规模的城市,当时世界上只有欧洲的罗马城可以与之媲美。

西汉时期是关中的兴盛时期。汉武帝时(公元前140-前88年),西汉的国势达到顶峰。据《汉书·食货志》记载,“京师之钱,累百钜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史记·货殖列传》中也说:“关中之地,于天下三分之一,而人众不过什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西汉时期关中农业经济发达,主要得益于水利事业的发展和农业技术的提高。关中先后开凿了漕渠、龙首渠、六辅渠、白渠、灵轵渠和成国渠等6条漕运和灌溉渠道,从而使关中平原形成了灌溉渠道网。

渭河平原

汉武帝刘彻

汉武帝时期搜粟都尉赵过创造了代田法,还创制了耧车(一种三腿的播种工具)和耦犁(三人二牛的耕作方式,深耕、翻土、培垄一次进行)。这些新的耕作方法和农具的推广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汉成帝年间议郎氾胜之写了一部农学著作,后世称为《氾胜之书》,系统地总结了关中关中地区的农业生产经验和操作技术。当时铁器已广泛使用,并在全国产铁和冶铁之地设置有铁官,在今关中境内就设置有5处,即郑县(今渭南市华州区)、夏阳(今韩城市)、雍城(今凤翔县)、漆县(今彬县)、沔县(今勉县)。西汉时期纺织业也有很大发展,朝廷在长安设有东、西织室,集中了织工数千人,专门为皇室生产高级丝绸绫绢。

1957年5月在西安灞桥出土了西汉早期裹铜镜用的纸张残片,是用大麻和苎麻纤维制成的,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植物纤维纸张,已被定名为“灞桥纸”。1956年在长安县洪庆村西汉墓出土了一对人字纹齿轮,说明当时已经懂得了用齿轮传动力。建筑业在西汉时期达到了一个新水平。西汉建筑遗址上遗留的汉砖,质密、体大、量重,分有长形、方形与空心砖多种,砖的正面多有装饰图案;汉瓦当质地优良,一般为圆形,面上装饰有阳纹的图案或文字。西汉时期长安城内有9个集中的市场,其中西部6个,东部3个。每个市场都有围墙;市场中修建了高达5层的市楼,名叫旗亭。这说明西汉时期商业也有较大发展。

西汉时期,长安的文化教育事业也有发展。长安当时藏书很多。刘邦入关时,萧何首先把秦丞相府的文书档案收存保护起来。公元前191年,汉惠帝刘盈解除了民间不准藏书的禁令。汉武帝“建藏书之策,置写书之官,下及诸子传说,皆充秘府”。汉成帝刘骜“使谒者陈群求遗书于天下”,并分类整理、收集到长安的书籍共596家、13269卷,分藏在长安城内的石渠、延阁、广内、兰台、麒麟、天禄等阁。著名的历史学家司马迁(今关中韩城市人)就曾参考这些藏书,在长安写成了我国第一部历史名著《史记》。刘歆在继承其父刘向整理书籍的事业中,完成了我国第一部目录学著作《七略》。学校在汉初尚不发达。汉武帝在长安设立太学,起初仅为博士官置弟子50人,到汉成帝末年(公元前7年前后),学生增加到3000人,并且形成许多学派。全国各地都选送青年到长安留学。

西汉时期,长安同西方许多国家建立了友好往来的关系。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派遣张骞(今陕西城固县人)带领一百多人出使西域。13年后(公元前126年)张骞返回长安,报告了旅途经过和西方各国的地理、物产、风俗习惯等各种情况,使西汉王朝对西方各国有了正式了解。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再派张骞率领300人,携带大量财物出使西域,到达乌孙(今伊犁河流域)后,张骞分遣副使去大宛(今中亚费尔干纳)、康居(今中亚撒马尔罕)、月氏(今阿姆河北)、大夏(今阿姆河南)等国。后来乌孙和这些国家都先后派代表随汉使者来到长安,“于是西北国始通于汉矣”。张骞以后,长安形成了出使西方各国的热潮。西汉王朝每年都要派出使团,多则十余次,少则有五、六次,每次使团人数少则十余人,多则一百余人。张骞和他以后的使臣带回了西域的葡萄、胡桃、石榴、胡豆、黄瓜、苜蓿、葱、蒜、芝麻等植物种子,西方各国的使者和商人,带来了骏马、香料、宝石、火烷布(石棉布)和许多珍禽异兽;我国的丝绸、漆器、竹器、黄金、白银以及铸铁和农耕技术,也从长安传往西方。

渭河平原

张骞出使西域

魏晋南北朝

9年,王莽废孺子婴,建立新朝。23年2月,绿林军拥立刘玄为皇帝(年号更始),9月攻入长安,王莽被杀。24年2月,刘玄迁都长安。25年6月,赤眉军在华阴立刘盆子为皇帝,9月攻入长安,推翻刘玄。赤眉军后被刘秀所败。

25年6月,刘秀在洛阳建立东汉王朝。关中仍保留“三辅”称号,长安仍维持京兆府的名义,汉中郡由益州刺史辖(治所在成都),陕北属并州刺史辖(治所在晋阳)。

渭河平原

十六国形势

东汉末年(190),关东军阀推袁绍为盟主,讨伐董卓。董卓挟汉献帝刘协西迁长安。192年4月,王允、吕布等谋杀董卓。6月,董卓部将李傕、郭汜、樊稠等攻入长安,“放兵虏掠,死者万余人”。195年,李傕、郭汜、樊稠又互相攻杀,关中经历了一次大浩劫,“长安城中,盗贼不禁,白日虏掠……人相食,白骨累积,臭秽满路”。“二、三年间,关中无复人迹。”

三国时期,关中属魏的雍州所辖,治所在长安;今石泉以东陕南各县,属魏的荆州所辖(治所在今河南省新野);陕南西部为蜀的益州所辖(治所在今四川省成都市);陕北各处,为羌胡各族的游牧地区。

313年,晋怀帝被杀,司马邺在长安即位,是为晋愍帝。316年8月,刘曜进兵关中,11月,晋愍帝出降,西晋从此灭亡。319年,刘曜改国号为赵,定都长安,史称前赵。前赵时期,关中和商洛地区为其所辖。陕北由后赵占据,汉江上游为成国占据,今石泉以东地区为东晋辖地。328年,后赵羯人石勒在洛阳生俘刘曜,次年进军关中,取长安,前赵亡。

350年,氐人苻洪乘后赵内乱进军关中,次年其子苻健在长安称帝,史称前秦。357年,苻坚即位。370年,苻坚用谋士王猛的建议,迁燕地王公及鲜卑人4万余户到长安;次年,又迁关东豪强和其他少数民族15万户到长安和关中,关中经济较前有所恢复。384年3月,鲜卑人慕容泓据华阴,自称雍州牧、济北王,4月建元燕兴(史称西燕)。385年,慕容冲率西燕兵战败前秦入长安。

渭河平原

王猛

386年4月,姚苌乘西燕内乱攻入长安,改国号大秦,史称后秦。后秦时期,关中和陕北为其统治,陕南地区为东晋所占。417年8月,东晋刘裕攻入关中,后秦亡。

413年3月,曾投奔后秦姚兴的匈奴人赫连勃勃(于407年建立大夏国),在朔方之北、黑水之南,建国都统万城(今陕西靖边县红墩界乡)。418年,赫连勃勃率大军南下,攻陷咸阳,占据长安,称帝,改元昌武。419年,赫连勃勃还都统万城,留太子守长安。425年,赫连勃勃死。次年,北魏攻占了统万城和长安。

535年,鲜卑人宇文泰立南阳王宝炬为帝,都长安,史称西魏。西魏时期,关中、汉江上游,均为其控制。556年,宇文泰死,其子宇文觉嗣爵。

557年,宇文觉称天王,建立北周。581年,北周为隋所代。

隋朝时期

581年2月,北周相国杨坚废周建隋,是为隋文帝。隋初仍都汉长安城。582年,由太子左庶子宇文恺设计,开始在龙首原南边(汉长安城在龙首原北)营建新城大兴城(因杨坚在北周时曾被封为大兴公,故用此名)。大兴城先建宫城,583年迁都于此。隋炀帝杨广大业九年(613)修建了外郭城。大兴城平面布局十分规整。外郭城近方形,东西长9721米,南北宽8556米,周长36.7公里,总面积84平方公里。外郭城的东、西、南三边共设9座城门:西墙由北往南为开远门、金光门、延平门;南墙由西往东为安化门、明德门、启夏门;东墙由南向北为延兴门、春明门、通化门。除了正南门明德门设5个门洞外,其余的门均开3个门洞。外郭城以北是大兴苑。《长安志》六卷记载,大兴苑“东西二十七里,南北二十三里”。隋炀帝在营筑外郭城的同时,并开龙首渠、永安渠、清明渠。引浐河、交水、潏水入城。城内靠北墙中央为宫城,正殿称大兴宫。宫城正南为皇城。城内还有14条东西向街道和11条南北向街道,以朱雀大街为南北中轴线,两侧主相对称。全城有109坊。

渭河平原

华清池

隋代,文帝废郡存州,炀帝改州为郡。关中分由17个郡(州)管辖。其辖地全在关中境内的有9个郡(州):京兆(雍州,治所在今西安市),冯翊(同州,治所在今大荔县)、扶风(岐州,今凤翔县)、上郡(敷州、今富县)、雕阴(上州,今绥德县)、延安(延州,今延安市)、上洛(商州,今商州市)、汉中(梁州,今汉中市)、西城(金州、今安康市);其辖地部分在关中境内的8个郡(州):榆林(胜州,治所在今内蒙古准格尔旗)、朔方(夏州,治所在今靖边县北)、盐川(盐州,治所在今定边县)、弘化(庆州,治所在今甘肃庆阳)、北地(豳州,治所在今甘肃宁县),河池(凤州,治所在今凤县),顺政(兴州,治所在今略阳县)、义城(利州,治所在今四川广元)。

唐朝时期

604年杨广弑父杀兄夺取帝位后,施行暴政,激起民变。617年9月,从太原起兵的李渊渡过黄河,攻占朝邑(今关中大荔县东),11月占领长安,立代王杨侑为恭帝,自为大丞相。618年5月,李渊逼恭帝禅位,正式称帝,定都长安,建立了唐王朝。

唐长安城沿用隋大兴城的旧制,不断修建。唐高宗永徽五年(654)3月和11月,工部尚书阎立德率人重修外郭城。据今实测,唐长安外郭城东西宽9500米,南北长8470米,周长35.5公里。城内由宫城、皇城、市民居住区组成。宫城位于全城正中的北部,唐初只有太极宫一处(原隋大兴宫),唐高祖李渊和唐太宗李世民在此居住三十多年。贞观八年(634),李世民在宫城东北角禁苑内的龙首原上修永安宫,让其父李渊居住,次年改名大明宫。唐高宗李治龙朔二年(662)开始对其加以扩建,次年唐高宗从太极宫搬到大明宫居住和处理朝政。此后,唐历代皇帝都住在大明宫。唐玄宗开元二年(714),唐玄宗将原来的旧居改成兴庆宫,并几度扩建。皇城在宫城的南面,东西与宫城相等,北和宫城的承天门、南和外郭城的明德门相对。城内南北7街,东西5街,其间并列尚书省、太仆寺、御史台、鸿胪寺、都水监等百官办公的衙署。市民居住区以承天门大街为中轴,分为东西相等的两部,有南北大街11条,东西大街14条,供老百姓居住和商贾之用的坊市共114坊。整个长安城中,宫城约占全城总面积的3.7%,皇城约占6.3%,居民区114坊约占63.8%,其余为道路、河渠等设施所占。

渭河平原

攻入长安的唐高祖李渊

唐代的行政设置,在州(郡)之上加设道一级。唐初全国为10道,今关中的关中和陕北属关内道管辖,陕南届山南道。唐中叶,全国分15道,关中属4个道管辖:从关内道分出京畿道,辖今长武、韩城一线以南,宝鸡、凤翔以东地区,治所在长安;关内道由京官遥领;今安康市以东属山南东道,治所在今湖北襄樊;今安康市以西为山南西道,治所在今汉中市。唐代还在关中境内设了三个府:京兆府(治所在长安)、凤翔府(治所在今风翔县)和兴元府(治所在今汉中市)。

唐代是中国古代的鼎盛时期,也是古代关中最繁荣的时期。唐代长安人口最多时超过100万,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唐代的瓷器制作,已成为一个独立的生产部门,唐三彩是陶瓷工业的新品种,耀州青瓷也很有名,今在唐代皇陵和贵族墓葬中多有出土。

唐代长安是全国的商业贸易中心。城内的东市和西市,是专门经营商业的地方,朝廷设有东西市局、平准局进行管理。西市有衣肆、坟典肆、药材肆、波斯邸、绢行、秤行、麸行、帛行、寄附铺等各种行业,还有专为大商人存放钱币的柜坊。商业分工很细,有以专卖穿钱绳为生的商人。东西市之外,在兴道、务本、长兴、靖安、宗仁、永乐、宣平、布政等坊内都有旅舍、寄舍,颁政坊有馄饨曲,胜业坊有卖饼的,长乐坊出酒,宗仁坊多乐器店。唐代一般使用铜钱,携带不便,在唐宪宗时,长安出现“飞钱”(亦称便换),类似现在的转账支票,为商品交易提供了很大方便。

唐长安城内集中了全国著名的画家和画工。唐初的阎立德、阎立本,盛唐时期的吴道子、李思训、韩干、张萱,中唐时期的周昉、韩晃,都在长安留下了不朽之作。唐代壁画水平十分高超。关中地区发掘、整理的诸唐墓中,有大批精美的壁画。

唐代长安的教育也十分发达。唐代在长安城设立的国子监为最高教育机构,下辖六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前三学主学儒家经典及时务策论,律学学律令,书学学书法及《说文解字》等文字学,算学学《九章》《缀术》等算术。门下省还设弘文馆,东宫设崇文馆。太医署、太仆寺等朝廷机构也设专业学校。唐文宗开成二年(837),将《周易》、《尚书》、《毛诗》、《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孝经》、《论语》、《尔雅》等十二经,刻石成碑,共用114石,表里刻字,共228面,立于国子监之内,作为范本。因作于开成年间,史称开成石经,现存西安碑林。

渭河平原

西安碑林

唐代的长安是一个开放的城市。《唐六典》记载,唐王朝曾与30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交往,每年都有大批外国人通过陆路或海路前来长安。长安设有鸿胪寺、礼宾院等机构,专门负责接待。大明宫内的麟德殿是唐代宫廷接见外国使臣的重要场所之一。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合葬墓乾陵前的61座王宾使臣雕像和章怀太子墓道东壁的礼宾图,形象生动地描绘了唐代中外友好往来的场面。同唐朝关系较为密切的主要有波斯(伊朗)、日本、印度等国。当时在长安西市有许多波斯商人经商,设有波斯邸。在西安出土的多枚波斯钱币,就是证明。据史书记载,唐代200多年间,日本派遣唐使达19次之多;唐代长安的外国学生中,以日本学生为最多。

渭河平原

大明宫复原图

755年,“安史之乱”爆发。756年6月,安禄山军攻破潼关,唐玄宗等仓皇逃出长安。叛军在长安大肆烧杀抢劫3天,长安城被掠夺一空。757年9月,唐代名将郭子仪(华州郑县,即今渭南市华州区人)收复长安。“安史之乱”之后,唐朝国势逐渐衰败。881年,黄巢率农民起义军攻入长安,在大明宫含元殿即皇帝位,国号“大齐”。883年2月,沙陀贵族李克用带兵进入关中,4月黄巢率军退出长安。904年,朱温强迫昭宗迁都洛阳,长安城被彻底破坏。

宋元时期

北宋建立后,行政设置改道为路。宋初设关中路。之后,行政区划变化,关中的大部分归兴军路(治所在今西安市)管辖;今麟游、周至以西,南至凤县、留坝、属秦凤路(治所在今甘肃省天水市);今佛坪、镇巴以西属利州路(治所在今汉中市);今宁陕、石泉以东属京西南路(治所在今湖北省襄樊市);今神木、府谷、佳县属河东路(治所在今山西省太原市);今榆林、横山、靖边、定边等县为西夏据有。

宋朝时期,关中经济特别是农业经济有较大的恢复和发展,以水利事业较为突出。宋仁宗庆历年间(1041-1048),关中灌田面积由宋初2000顷扩大到6000顷,回升到唐中期的水平。北宋中期,关中粮食连年丰收。宋仁宗皇佑三年(1051),关中转运使包拯上奏云:“关中累岁丰熟,今秋又大稔”。耀州瓷的生产在北宋达到鼎盛时期。石油的使用和开采也始于宋元。沈括在陕期间,对陕北石油进行了详细考察,断定:“石油至多,生于地中无穷,不若松木有时而竭”,“此物后必大行于世”。范仲淹经略西北时,已以石油作军中照明与燃料之用。沈括还亲自试验以石油燃烧产生的烟黑制墨,获得成功。到了元代,陕北石油的开发与利用又有新的发展。当时已在延长、延川凿井采油。石油除用于照明、制墨、军用之外,还用于治疗牲畜疥癣等皮肤病,政府已把石油纳入正式贡赋之中。

渭河平原

陕西行省

1206年,蒙古汗国建立。1222年11月,蒙古将领木华黎率军先后占领同州(今大荔县)、蒲城。1230年6月,蒙古军破金京兆(今西安市);10月占领同(今大荔县)、华(今华县)等关中东部;次年4月占领凤翔,8月破凤州(今宝鸡西南),占兴元(今汉中)、洋州(今洋县)。1234年,金灭。1253年,蒙古大汗分封诸王,关中成为忽必烈的封地。1271年,忽必烈迁都燕京(后改为大都),国号为“元”。1272年,忽必烈封第三子忙哥剌为安西王,建藩于关中。元代在路之上设行中书省。关中行省(治所在今西安市)的辖地包括今关中全境,还有甘肃兰州以东和内蒙古伊克昭盟中部以南各地。元代中叶,安西王府被废除,安西路改名奉元路。

明清时期

1368年1月,朱元璋称帝,国号明。1369年3月,明军徐达部进入关中。4月占领奉元城,遂改奉元路为西安府。同月克凤翔。5月克延安。8月关中平。

明代在元的行省基础上,除北京、南京外,在全国设13个承宣布政使司。关中布政使司辖今关中全境和甘肃嘉峪关以东、今宁夏和内蒙古昭盟的大部、青海湖以东部分地区。明代实行封王建藩,关中布政使司境内有7个藩王,其中3个封在今关中境内:洪武十年(1378)封于西安的秦王、宣德九年(1429)封于凤翔的郑王、天启七年(1627)封于汉中的瑞王。

但是为了消灭残元势力继承控制元朝最后一个实土行省岭北行省,朱元璋仍有迁都之念。而南京皇宫是填湖所建。建成之后,由于地表下沉,逐渐形成南高北低的态势,在风水上是不祥的征兆。公元1391年(洪武二十四年),朱元璋派遣太子朱标考察关中地区,为迁都西安作准备。然而第二年朱标病逝,沉重打击了朱元璋,令其不愿再劳师动众地更换京师。

一直到洪武朝后期,建都问题仍是朝廷的重要议题。永乐迁都北京后,这一争议才停止。

明代对西安城进行了大规模的修建。唐末昭宗迁往洛阳后,公元904年驻守长安的佑国军节度使、京兆尹韩建,放弃了被朱温彻底破坏的外郭城和宫城,仅将原来官署所在的皇城加以整修,封闭了皇城的朱雀(南城中门)、安福(西城北门)、延禧(东城北门)三座城门,北开玄武门,整修的新城区面积大大缩小。1374-1378年间,都督濮英主持扩建了西安城垣,西、南两面城墙在韩建时的基础上增高加固,东、北两面城墙在原城郭之外新建,使西安城的长、宽均比元代奉元路城扩大了30%,城区面积扩大了80%。1526年,巡抚王荩重修了城楼。1568年,巡抚张祉给城墙(原是土墙)外面砌了一层青砖。崇祯年间,关中巡抚孙传庭加修了4座关城。明代还在西安城内修建了两座醒目的建筑——钟楼和鼓楼。

渭河平原

明长城

1556年1月23日午夜,关中华县发生了八级(据当今科学家估算地震烈度达11度)大地震。关中东部的华州、渭南一带顷刻间变成一片废墟,90多个县(除关中外,还有今甘肃、山西、河南等省)不同程度地遭到破坏,直接死亡人数83万。

渭河平原

李自成

1628年11月,府谷县人王嘉胤率农民起义,白水县农民王二率众与之会合。同时,清涧县人王佐挂在宜川县、安塞县人高迎祥、汉南王大梁先后响应。1636年高迎祥牺牲,李自成(米脂人)被推为闯王。1643年1月,李自成在襄阳建立政权。当年10月,李自成兵分两路进军关中,破西安,11月占领关中、陕北。1644年1月,李自成改西安为长安,号为西京,正式建国,国号大顺。1644年3月,李自成攻占北京。1644年6月,李自成从北京退返西安。1644年12月,清军攻入陕北,1645年1月攻破潼关,李自成率军经蓝田、商州、退往湖广。1645年2月,清军占据关中全境。

清代废去明布政使司的称号,仍称行省或省。清初关中省辖今关中全部,今甘肃、宁夏和青海东部。康熙二年(1663),以关中右政使驻巩昌(今甘肃省陇西县),五年(1666)改为甘肃布政使,移驻兰州;左布政使仍驻西安,管理西安、延安、凤翔、汉中四府及兴安州。从此陕甘分治,关中的区域最后确定。明清两代关中省治均在西安。清顺治六年(1649),将明西安城东北部划作驻防城,通称满城。

1900年,在义和团运动影响下,关中也发生了反洋教斗争,燕子砭(属宁强县)教案、三边(靖边、定边、安边)教案是其中两次规模较大的反教会斗争。

1900年8月,八国联军进入北京,慈禧太后挟光绪皇帝西逃,于10月26日到达西安。《辛丑条约》签订后,慈禧等于1901年10月6日由西安起程回京。

渭河平原

西安城墙

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爆发。10月22日,关中革命党人领导新军在西安起义响应,是北方第一个响应起义的省份。23日下午,起义军攻破满城,西安光复。10月27日,关中军政府成立。西安光复后,除汉中(1912年4月光复)外,全省大部于11月底光复。

军事作用

编辑

四周屏障

关中南面有秦岭连绵,隔绝南北;北面有北山,阻隔了西安与北方的交通;东面有崤山纵列,作西安的屏障;西面有汧山、陇山相接,抵挡了西方少数民族的侵扰。

防守优势

关中地势险要,在古代交通和武器落后的情况下,守军只要坚守四面山岭上的关隘,敌人是难以攻入西安的。因此古人说关中“被山带河,四塞以为固”。不少君主为了首都的安全,都选择在关中的名城西安建都。

关中关隘:长安所在处的渭河平原区之所以被称为关中,因为东有潼关,西有大散关,南有武关,北有萧关,居四关之内,故称关中。

参考资料

编辑

展开[1]八百里秦川选出“龙头”,“西引力”大增.界面新闻. [2024-03-14].

[2]关中平原城市群.陕西省新型城镇化和人居环境研究院. [2024-03-14].

[3]《大秦岭大文化》——国脉秦岭.陕西省图书馆. [2024-03-14].

[4]关中平原或渭河平原等高线地形图.初高中地理网. [2024-03-12].

[5]陕西渭河平原的地质构造和形成原因主要是什么?.土流网. [2024-03-12].

[6]渭河两岸是家乡系列报道丨沃野千里成天府.西部网触屏版. [2024-03-12].

[7]西安获批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澎湃新闻. [2024-03-12].

[8]中国作家网:渭河及渭河平原,2009年11月28日.www.chinawriter.com.cn. [2010-02-08].

内容由百科小编提供,本内容不代表globalbaike.com立场,内容投诉举报请联系全球百科客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globalbaike.com/3572/

(54)
词条目录
  1. 地理环境
  2. 地貌特征
  3. 气候特征
  4. 平原四关
  5. 潼关
  6. 大散关
  7. 武关
  8. 萧关
  9. 水系状况
  10. 人文历史
  11. 远古时期
  12. 先秦时期
  13. 秦时期
  14. 西汉时期
  15. 魏晋南北朝
  16. 隋朝时期
  17. 唐朝时期
  18. 宋元时期
  19. 明清时期
  20. 军事作用
  21. 四周屏障
  22. 防守优势
  23. 参考资料

轻触这里

关闭目录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