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号

国号指的行使国家主权的政权名字,是代表一个国家法定统治政权的官方名称。在现代,《国号》与该国家在国际社会上的通常称谓或名字是不同的概念。中国古代的国号就是朝代名称。历朝建国者第一要事即确立国号。国号很早就有,《史记·五帝本纪》载“自黄帝至舜禹,皆同姓而异其国号,以章明德”,当然这里记载的国号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朝代,仅仅是传说时代的部落或部落联盟,是司马迁错误追认的结果。实际上,中国的第一个国号是“夏...

国号指的行使国家主权的政权名字,是代表一个国家法定统治政权的官方名称。在现代,《国号》与该国家在国际社会上的通常称谓或名字是不同的概念。中国古代的国号就是朝代名称。历朝建国者第一要事即确立国号。国号很早就有,《史记·五帝本纪》载“自黄帝至舜禹,皆同姓而异其国号,以章明德”,当然这里记载的国号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朝代,仅仅是传说时代的部落或部落联盟,是迁错误追认的结果。实际上,中国的第一个国号是“夏”,由夏启所定。

释义

在中国古代史上,国号的确立往往被作为一个朝代新政权开始的历史标志,并不因其统治的地理区域的改变而改变。国号主要是作为代表当时法定统治政权的官方名称,类似于古人的别名、别号。改朝换代即是旧政权灭亡后由新政权取得了统治者的合法地位,进行了政府重构。故每次朝代更替时会更改国号,一旦国号改变,则往往不被视为同一个朝代。

通称

中国古代所有朝代都不以中国为国名,又都以中国为通称。至晚明、清初西方传教士东来,他们均称明清两朝为“中华帝国”,简称即是“中国”。利玛窦在《利玛窦中国札记》记载:“这个国家有一个各个时代一直沿用的称号,他们的人民通常称呼这个国家为中国(Ciumquo)或中华(Ciumhoa)意思是为‘位于中央之国’”。康熙二十八年(1689)订立的中俄《尼布楚条约》,是中国与外国划定边界的第一个近代主权国家间的条约。签订这个条约的中国政府是清朝廷,但使用的国名是中国。比如中国首席代表索额图的全衔是:“中国大圣皇帝钦差分界大臣议政大臣领侍卫内大臣”,就是说,他是中国皇帝钦差,行使中国主权。《尼布楚条约》对疆界划分与两国人民归属的称谓,使用的是“中国”与“中国人”来称呼。这是以国际条约的形式第一次将“中国”作为主权国家的专称。中国古代对“正统”问题十分重视,不仅对古代史学是一大原则问题,即令在王朝替代时确定道统、法统等问题上,也是一个重大原则问题。但所有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在古代史学中都承认其为中国历史的一部分。以“正史”为例,宋代所称“十七史”,明代所称“廿[niàn]一史”,以及清代中晚叶所称“二十四史”,都包括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史在内。即使少数民族在边疆地区建号称王,也并不自外于中国,常以作为中国一部分为荣。如金末元初,女真人蒲鲜万奴据今牡丹江西岸东至日本海等地称王,其国号初名“大真”,是“大女真”的意思,后改名“东夏”,即东部之夏,自视为中国东部的王。又如公元十世纪时,在以突厥人居统治地位的喀什噶尔(今新疆西部)建立了喀喇汗王朝,他们认为自己是中国的西部,其汗往往加“桃花石汗”的称号,即“中国之君”的意思。

由来

中国历史悠久,朝代更是零星纷繁。每朝的创建者要首办的事,就是确立国号,即朝代名称,简称“朝名”。朝代名称,是由什么、决定的呢?大致有五个来由:由部落或部落联盟(后来,称作部族)的名称而来;来自创建者原有的卦号、爵位;源于创建者原始政权统治的区域名称;源于宗族关系;寓意吉祥或美好。夏:夏部族首领崇伯鲧[gǔn],建都于大夏(今山西夏县),所以,用地名“夏”来称其政权。商:商部族始祖契,因帮助大禹治水有功,被封于商(今河南商丘),以后,便用“商”来称其部族。汤灭夏以后,就用“商”作为国号,定都亳[bó](今安徽亳州)。前1300年,盘庚迁都于殷(今河南汤阴),人们又用“殷”或“殷商”来称呼“迁都后的商朝”。周:周部族至古公亶父时,迁居于周原(今陕西岐山)。武王灭商以后,就用“周”作为国号。周前期,建都于镐京(今陕西西安),后来,平王东迁洛邑(今河南洛阳),因洛邑在镐京之东,故有“东周”之称。秦:秦部族首领非子,为周孝王养马有功,被周孝王赐姓(xíng)“嬴氏”,并赐予一小块土地(在今甘肃天水县一带);后来,嬴开(即:后来的秦襄公)又救周王有功,被封为诸侯;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遂以“秦”为国号。汉:刘邦封地在汉中(今陕西汉中市)一带。其后,刘邦击败项羽,统一中国,遂以“汉”为国号。汉朝前期,都长安;后期,都洛阳。故:从都城上,有“西汉”、“东汉”之分;从时间上,有“前汉”、“后汉”之分。新:王莽所创朝代“新”的含义:革旧、立新。西汉后期,在天人感应的五德终始说支配下,社会政治、涌动着一种“新德代替旧德”的思潮,在这样的背景下,王莽以“新德”的“代言人”自居:“革汉而立新,废刘而兴王!”,并最终完成“再受命”的代汉过程。汉为火德,为赤帝,王莽为土德,自称是“托于皇初祖考黄帝之后”,依照五行相生之理,土德代火德,意在赤帝传黄帝,天命授之。魏:东汉时期,汉献帝曾封曹操为“魏公”、“魏王”(爵位),曹丕代汉后,便称自己的国家为“魏国”。蜀汉:刘备自称是汉景帝的後人,因此曹丕篡汉之後,刘备自称继承汉朝正统,所以沿用“汉”这个国号。因为刘备建立的汉主要在川蜀地区,所以有些人,如陈寿在《三国志》中称之为“蜀”,有些历史学家如翦伯赞,称之为“蜀汉”。:孙权活动于长江下游一带,周朝时期曾经建立过吴国(吴泰伯、吴仲雍的国家);公元191年,汉献帝封孙策为吴侯,公元222年,魏文帝曹丕封孙权为“吴王”,229年,孙权称帝,国号“吴”。所以,很多历史学家就称孙权建立的国家为“吴国”,又因吴国的地理位置在蜀国之东,故又称“东吴”。晋:司马昭逼魏元帝封他为“晋公”,灭蜀后,进爵为晋王。后来,他的儿子司马炎,继承他的爵位,逼令魏元帝退位,自立为皇帝,国号为“晋”。隋:隋文帝(杨坚)的父亲杨忠,曾被北周封为“随国公”。后来,杨坚继承了此爵位,招兵买马,推翻了“北周”,建立了“随朝”。杨坚认为:“随”,有“走”的意思,恐其不祥,于是,把国号改为了“隋朝”。唐:唐高祖李渊的祖父李虎,辅佐北周有功,被追封为“唐国公”,爵位传至李渊。太原起兵后,李渊称“唐王”,其后,废隋恭帝杨侑[yòu],建立唐朝。辽:“辽”,原称“契丹”。契丹,是族名。改“辽”,是因为居于辽河上游。宋:后周恭帝即位后,任命赵匡胤为归德军宋州节度使。赵匡胤[yìn]的部队,在宋州(今河南商丘市),不断发展壮大,于960年在陈桥发动兵变,夺取了后周的政权,建立了宋朝。“国号”用“宋”,意在纪念“发迹之地”——宋州。西夏:拓拔思恭占据夏州(今山西夏县),不断发展壮大。至李元昊时,自立为帝,国号曰“夏”,是为了纪念原统治区域。因其在西方,北宋统治者称李元昊建立的国家为“西夏”。金:“金”的都城上京[即:会宁(在今黑龙江省阿城南)],位于按出虎水(今阿什河一带),相传其水产金,女真语“金”的意思是“按出虎”。元:是取《易经》上“大哉乾元”句中的“元”,有大、首的意思。但是,也有人认为,与蒙古人的风俗和图腾有关,更有人认为与道家谶语“元元之上,我为皇帝”有关。明:朱元璋(元末义军领袖之一)接手的部队,是郭子兴的红巾军。郭子兴属于白莲教组织成员。白莲教宣称:“黑暗即将过去,光明将要到来!”,借以鼓舞人民反对黑暗的元朝统治。所以,又称“光明教”。白莲教的首领韩山童称“明王”(他的儿子韩林儿称“小明王”),都体现其教义宗旨。朱元璋不仅曾经信奉过白莲教,而且还承认:自己是白莲教先头部队的左副元帅(小明王任命的)。朱元璋取得政权后,定国号为“大明”。清:满族,是女真族的一支。女真族,在北宋时,建立金国;明末,女真势力、渐强,重建金国(史称“后金”)。后金为了向外扩张,割断了与明朝的臣属关系。清太宗皇太极,把族名“女真”改为“满洲”,把国号“金”改为“大清”。在宋时,女真人受制于契丹人,经常用铁弓射箭,来练习臂力;而且,“辽”字在契丹语中是“铁”的意思,因此命名为“金,表示比铁更坚强有力,可以压倒“辽”。“金”改“大清”的原因,史学界有不同见解,有人认为是皇太极要避免引起尖锐的矛盾。

来自源地

无论是周朝以前由后人追记的国号,还是之后由开创者定的国号,都存在这种情况。如夏部落酋长启建国,以夏为国号。周酋长姬发(即周武王)灭商建国,以周为国号。秦的祖先为嬴姓,因养马有功被周封于秦地,遂以秦为国号;后升为诸侯,仍以秦为国号;秦王嬴政灭六国称始皇帝,继续沿用秦为国号。宋太祖赵匡胤称帝前曾为后周归德军宋州(今河南商丘)节度使,因该地原属古宋国,便以宋为国号。

源于封爵

这种国号直接来自创建者爵名,与来自源地的国号类似,历史上类似朝代最多。如隋的国号来自杨坚称帝前承袭其父杨忠的随国公之爵,随本为地名,在今湖北随县南。到杨坚称帝时,因随字从走,征兆国家政权不稳定,就改随为隋。而创建者爵位往往与某一地名相一致,如汉高祖刘邦被项羽封为汉王,封地在汉中,平定天下后便以“汉”为国号。三国时魏国创建者曹操曾受封为魏王,儿子曹丕承袭爵位后建国,仍以魏为国号。南朝陈朝建立者陈霸先在南梁末曾被封为陈王,建国时也以陈为国号(陈以陈王为国号而不是因姓陈)。

据发迹地

十六国时期和五代十国时期多见此种按地域为名的国号,如以燕地为中心的“前燕”“后燕”和南方的“杨吴”、前后“蜀国”等。这种国号也多见于少数民族王朝,如契丹人所建的辽朝。“辽”在契丹语中是镔[bīn]铁之意,辽太祖发迹地盛产镔铁,故该国第六代皇帝辽圣宗改国号为辽,象征国家如铁坚强。而金太祖认为“辽以镔铁为号,取其坚也,镔铁虽坚,终亦变坏,唯金不变坏。”为显示比辽更坚强,便以金为国号。

循谶语义

南朝齐的国号就是来自谶语,《南齐书·崔祖思传》载:“宋朝初议朝太祖(尚道成)为梁公,祖思启太祖曰:金刀利刃齐刈[yì]之,今宜称齐,实应之,从之。”元朝国号则源于文义,是取《易》中的“大哉乾元”,元为首,为刚,遂由大蒙古时期的“大朝”改称为“大元”。而清朝国号则较为复杂,取义于蒙古语尊号“戴青”(意为善战),又合汉文化五行取国号“大清”,系因前朝为明朝,清又是五行属水,明属火,水克火。

按建国者

如春秋末期,晋国被韩、赵、魏三家瓜分,于是建立以这三家姓氏为国号的国家。

尊崇沿袭

历史上曾出现几个周朝,建立者大都尊崇周礼,欲仿周制或因周朝延续长久而沿用之,如宇文觉的北周,武则天改唐为周,后周太祖郭威自认是周朝王族姬姓后裔均属此类,后汉刘知远也认定自己是汉高祖刘邦后代而沿用汉为国号。凡此种种,无非是显示皇族历史悠久和血统高贵。

国号前加大字

国号含有大字的王朝主要有“大辽”“大金”“大元”“大明”和“大清”,大一统王朝国号前加大字始于元朝。而黄巢等人建立的短暂政权如“大齐”“大真”“大顺”国号也含有“大”字。明人称“国号上加大字。始于胡元。我朝因之。盖返左袵[rèn]之旧。自合如此。且以别于小明王也。其言大汉、大唐、大宋者。乃臣子及外夷尊称之词。近见新安刻历祚[zuò]考一书。于汉、唐、宋及司马晋。皆加大字。失其初矣”。【唐碑有称巨唐者。巨即大也。宋曰皇宋。皇亦大也。刘越石表亦云天祚大晋。】

参考资料

展开

内容由百科小编提供,本内容不代表globalbaike.com立场,内容投诉举报请联系全球百科客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globalbaike.com/388219/

(43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