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明岛

编辑
本词条由“百科小编” 建档。

崇明岛(英文名Chongmingisland)别称崇明沙洲,位于西太平洋沿岸中国海岸线中点附近,也是长江入海口所在地,经纬度范围为121°9′30″~121°54′00″,北纬31°27′00″~31°51′15″。全岛东西长约80公里,南北宽13~18公里,总面积1200多平方公里,是世界上最大的河口冲积岛屿,也是中国仅次于台湾岛和海南岛的第三大岛。 唐武德年间(618—627年),长江口涨出东...

崇明岛(英文名Chongming island)别称崇明沙洲,位于西太平洋沿岸中国海岸线中点附近,也是长江入海口所在地,经纬度范围为121°9′30″~121°54′00″,北纬31°27′00″~31°51′15″。全岛东西长约80公里,南北宽13~18公里,总面积1200多平方公里,是世界上最大的河口冲积岛屿,也是中国仅次于台湾岛南岛的第三大岛。

名称由来

编辑

武德年间(618—627年),长江口涨出东、西二沙,是为崇明岛前身。五代十国时期,静海都镇遏使姚彦洪于杨天祚三年(937年)在西沙设立崇明镇,从此始有“崇明”之名。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改置姚刘沙盐场为崇明州;明清时期,沙洲快速生长,崇明岛不断变大,直到明末清初基本形成;至民国时,地图中始标注有“崇明岛”的地名。因明太祖曾赐“东海瀛洲”四字,故曾名瀛洲或古瀛洲。崇者,高也;明也,平坦宽阔也。崇明岛的名称来源还有一个历史传说。初时长江口沙洲刚露出水面,随着潮汛忽隐忽明,因此,住在江边的人就把它叫作“祟明”。随着沙洲不断升高,人们便于其上种田、打鱼、晒盐。到了唐末五代,户部尚书呈上奏折一道,说长江口的祟明岛人口渐多,各业兴旺,请朝廷设立祟明镇,派驻官吏,以利管辖。皇帝年过花甲得了老年性白内障,把奏折上的“祟”字看成了“崇”字,降旨说:“准户部奏请,设置崇明镇。”户部尚书忙上前纠正说:“万岁呀,是祟明,不是崇明。”不料皇帝眼睛一瞪:“祟字不吉利,崇字含高峻之意。崇明,又高又明,再好不过。”至此,“祟明”成了“崇明”。

位置境域

编辑

崇明岛位于西太平洋沿岸中国海岸线的中点地区,地理位置在东经121°09′30〃~121°54′00〃,北纬31°27′00〃~31°51′15〃,地处中国最大河流长江入海口,将长江一分为二。全岛面积1200多平方公里,东西长80公里,南北宽13至18公里,是中国仅次于台湾岛、海南岛的第三大岛屿,世界最大河口冲积岛屿。岛屿三面环江,一面临海,西接长江与江苏省太仓市隔水相望,东北濒临东海与启东市为邻,东南与浦东新区、宝山区隔水相望,西北与江苏省海门市一衣带水。1972年后,分属海门与启东的永隆沙和兴隆沙与崇明岛涨连,成为崇明岛的一部分。永隆沙,20世纪初由江心暗沙淤涨而成。涨出时间在清同治四年至宣统二年(1865~1910年),地面高程在2~2.3米之间。1990年该岛岸线长13.77公里,陆域面积18.13平方公里,海涂面积5.53平方公里。兴隆沙,在永隆沙以东,也是由江心暗沙逐渐淤涨形成的沙岛,1976年该岛涨出。1990年该岛岸线长23.38公里,陆域面积12.18平方公里,海涂面积23.89平方公里。

形成过程

编辑

崇明岛是新长江三角洲发育过程中的产物,从露出水面到最后形成大岛,经历了千余年的涨坍变化,长江奔泻东下,流入河口地区时,由于比降减小,流速变缓等原因,所挟大量泥沙于此逐渐沉积。一面在长江口南北岸造成滨海平原,一面又在江中形成星罗棋布的河口沙洲,崇明岛逐渐成为一个典型的河口沙岛。崇明岛的形成过程,大体可分三个历史时期:崇明岛于唐初武德年间(618-626年)出现雏形,由于长江口宽阔,泥沙在江口的中心线上淤积,形成沙岛,名为东、西二沙,为岛的前身。东沙于东布洲(吕四一带)南面江中,东临大海,西涉江至太仓洲,南涉江至吴淞港,东南到佘山,西南涉江到嘉定县,西北涉江为狼山。1025年(宋天圣三年),东沙与新涨成的姚刘沙接壤,元末明初坍没。西沙与东沙同时露出水面,它在东沙的西面,与东沙隔水70余里。沙洲上旧有平等、道安、释乐3村。五代初置崇明镇于此。元末明初始坍,1506~1521年(明正德年间)仅存道安一村。崇明岛于北宋至明代初期(1025—1502年)逐步扩展,北宋天圣三年(1025年)的姚刘沙,成为东沙西扩的第一个合并沙洲;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距姚刘沙西北五十公里出现三沙。因三沙属西沙崇明镇管辖,亦谓崇明沙;宋末元初,三沙与姚刘沙—东沙合并成崇明岛大沙洲,奠定崇明岛的基本框架;元末明初,长江河口段涌现大量的沙洲,与老沙洲一起大致可分成以东沙-姚刘沙-三沙联合体、西沙、平洋沙为中心的三个沙洲群。崇明岛于明代初期到清代初期(1553—1855年)完成合并,明代中期,平洋沙成为最稳定的巨型沙洲;明代后期,长江口南支异常活跃,沙洲重组、合并,岸线崩塌极为显著,已形成一个很大的蛋形本岛;明末清初,平洋沙群体与崇明本岛合并,崇明岛大型沙洲合并最后阶段完成。

地理特征

编辑

气候

崇明岛属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具有海洋性和季风性双重特征。温和湿润,四季分明,季风特点明显,雨水充沛,日照充足,无霜期长。

气温

崇明岛冬冷夏热,四季分明,气温年平均15.0℃~15.8℃。以1月最冷,7月最热,岛的东、西部气温略有差异,东部年平均温度高于西部,而年较差则低于西部。受冬夏季风进退的影响,常年11月至翌年2月盛行冬季西北风,气候寒冷干燥,4~8月盛行夏季东南风,暖热湿润,但7、8月间在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直接控制下,出现西南风高温干燥天气;3月和9月至10月的前期是季风转换的过渡季节,一般以东北风和东风为主。

降水

崇明岛雨热同季,降水充沛,年平均降水量约1155毫米,有明显的年际变化和季节性变化的特点,丰水年年降水量可达1666.3毫米(1999年),枯水年年降水量仅有606.1毫米(1978年)。年平均降雨天数为120.5天,夏季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45%,冬季降水量仅占全年降水量的10%。近岸和岛屿受海洋的影响较强,年降水量约900毫米~1050毫米,有由陆向海减少趋势,海岛降水量明显减少。

日照

崇明岛光温协调,日照较多,无霜期长,多年平均日照为2129.5小时,日照百分率平均为48%。日照最少月为2月,日照达134.5小时,最多月为8月,达256.7小时。日照年际变化较大,最多年为2408.2小时,最少年为1817.2小时。全年太阳总辐射量为每平方厘米115.32千卡,最多年、最少年分别为125.37千卡、104.67千卡。

地质

崇明岛由长江下泄的大量泥沙在江海交互作用下不断加积而形成,构造单元隶属于江苏滨岸拗陷南缘。经钻探揭示,崇明岛地层有志留系、侏罗系、上第三系及第四系。志留系地层主要为紫红色石英砂岩,主要存在于崇明岛西北部。侏罗系主要为中性火山岩、沉积岩,主要分布在崇明南部。第三系中主要岩性为粘土、中细砂和中粗砂。第四系在岛上主要为松散沉积物,主要为粘土、砂砾、砂,崇明大部分地区都有分布。崇明岛第四纪时期沉积的地层,从表层到底层分别为早更新世、中更新世、晚更新世、全新世。岛内断裂较发育,主要为北东、北北东和北西向断裂。崇明岛基岩构造断裂较为发育,NE-NEE向和NW向断裂比较常见。NE-NEE向构造断裂主要为陈家镇断裂、城桥镇-新光断裂、江口断裂、沙溪-吕四断裂;NW向构造主要为三星-新光断裂等,其中以陈家镇断裂和沙溪-吕四断裂规模影响较大。岩浆活动仅见于浦镇新开河地区分布的燕山花岗岩

地形地貌

崇明岛地势平坦,无山岗丘陵,地形总趋势是西北部和中部稍高,西南部和东部略低。地面高程大多在3.21—4.20米之间(以吴液为基准面),大约占总面积的64.88%,4.2米高程以上的区域约占全岛面积的32.72%,低于3.2米高程的区域占全岛面积的2.4%,海堤和河岸两旁的堆叠土的高程一般在6米以上。崇明岛地貌类型为河口三角洲平原,其中主要以河口沙岛为主,部分地区为浅洼地。新河口沙岛主要分布在崇明岛与海洋接壤的西北部地区,地质年龄极小。浅洼地是指地势相对较低的负地形,如湖泊、池塘、潮沟、河道等,主要分布在裕安乡北部、张网港口两侧。

水文

崇明岛虽然自身拥有相对独立的水系上海市14个水利控制片之一,但由于地理位置的关系,崇明岛三面环江,东濒东海潮汐和长江的影响较为明显。

海洋水

崇明岛区域主要受到两种不同性质的潮波系统影响,分别为东海前进波和黄海旋转波。区域内平均潮差为2.62米。南部支流平均潮差2.3米,北部支流平均潮差2.95米。区域内最大潮差约为5.05米。其中南部支流最大潮差在4.38米,北部支流最大潮差5.55米。区域内平均涨潮历时在3小时17分和4小时27分之间。平均落潮历时7小时28分至9小时07分,平均海平面约2到3米(以上海城建吴淞为零点)。受海潮上溯的影响,崇明岛周围水域水质偏咸,含盐度较高,尤其在2月与3月长江枯水期,进入长江北支的长江径流少,海潮上溯较深,含盐量更高。同时,崇明岛南支水质含盐度比北支小,新河港以西比以东地区水质含盐度小,其中数据监测显示崇明北支启东港平均盐度14.51,极值盐度27.97;青龙港平均盐度5.3,极值盐度23.74;崇明南支新建闸平均盐度0.29,极值盐度2.87;宝钢平均盐度0.24,极值盐度1.15。

地表水

崇明岛地表水文由33条市、县级骨干河道构成。岛内地势平坦,全岛的调水和引排水主要由涵闸控制,形成了独特的河网型水系,河网是由南横引河与北横引河贯通而成的环岛运河与其他竖河构成复杂的平原河网。地表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地表水体(主要为长江水)的补给,理论引淡量约90%,崇明岛自身径流量只有10%左右。长江是崇明岛最重要的水源地,岛内水资源很大程度上依赖长江水资源。全年降水径流量加上长江引潮量,丰水年可获得淡水27.78亿立方米,平水年有26.56亿立方米,枯水年有25.81亿立方米,特枯年也有25.01亿立方米;由于崇明河道土质大部分属粉砂土,平均每年河泥河淤积厚度达10厘米;全岛地面高低差不大,内河取统一水位,闸内正常水位为2.8米;农忙灌溉用水期间,开闸引潮,内河水位升至2.9米左右;台风暴雨时,闸内河沟水位降至2.6米左右。地面高程3.2米的地区,建有排涝泵站,内部正常水位控制在2.6米以下。

地下水

崇明岛属长江三角洲水文地质带,地下水径流受地形控制,整体上从南部流向北部。地下水潜水主要补给源为大气降水入渗、农业灌溉,江海河边地带还有各种水体的侧向补给,而排泄方式主要是自然蒸发、人为开采和向江河湖海的排泄。地下水矿化度低于地表水。地下水矿化度由北沿垦区向内陆递减,呈大致沿长江北支展开的带状分布,由北向南、由沿海向内陆渐减的演变规律十分明显。北沿一般在3~10克/升,明显高于南沿的1~3克/升。地下水矿化度与土壤含盐量呈正相关,地下水矿化度愈高,土壤含盐量也愈高。

土壤

崇明岛土壤有水稻土、潮土和盐土3个土类,以及8个土属、35个土种。土壤耕作层厚度一般在0.1~0.17米。3个土类呈东西伸展、南北排列的条带状分布。水稻土主要分布在海桥、三星、合作、庙镇、江口、港西、城桥等乡及鳌[áo]山、新河、竖河、堡镇、五滧[xiào]、向化、汲浜、陈家镇等乡沿南横引河一线以南地区,占全县集体耕地的49.87%;潮土主要分布在绿华、港东、建设、新民、大新、港沿、合兴、裕安等乡及鳌山、竖河、堡镇、五滧、向化、汲浜、陈家镇等乡沿南横引河一线以北,占全县集体耕地的39.99%;盐土主要分布在西北至东北部沿江沿海一带,占全县集体耕地的10.14%。崇明岛南部地区形成时间久,表层土壤有机质含量较高,土壤类型多为黄泥和黄夹砂;中部有机质含量较低,多为盐化土和灰潮土;北部和东部为冲积而成,形成时间较短,有机质含量最低,多为海滨盐土。

自然资源

动物资源

截至2021年末,崇明岛的鸟类数量已经超过20万只。在东滩保护区记录到的鸟类种类达到300种,其中东方白鹳黑鹳白尾海雕、白头鹤丹顶鹤等已观察到的国家一、二级保护鸟类共计77种。崇明岛周围水域共有鱼类108种,主要有刀鲚、凤鲚[jì]、银鱼、缁鱼、娼鱼、白暨豚和中华鲟等徊游性鱼类和淡水鱼类,其中白暨豚和中华鲟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周围水域底栖无脊椎动物约有50余种,优势种为多毛类、贝类和甲壳类,按其生态习性分,大致有以下两类:一是底栖游泳生物,主要有中华绒鳌蟹、安氏白虾、脊尾白虾,二是埋栖性动物,主要有溢蛙、河蜕等。崇明岛两栖类计1目4科8种,爬行类2目6科14种,主要有中华蟾蜍、泽蛙、黑斑蛙、虎纹蛙、黑眉锦蛇、乌梢蛇等。其中虎纹蛙、黑眉锦蛇、王锦蛇等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

植物资源

崇明岛植物资源可以根据功能划分为江防海防林、湿地植被、道路绿化带、庭院景观林、游憩林、大田作物及经济林、水源涵养林等7大类,江防海防林及湿地植被是崇明岛植被生态系统的关键成分,滩涂湿地植被也是崇明岛具有特色的植被类型。崇明岛的植物以亚热带的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混交林为主。在岛上内部的植物以白榆、刺槐、银杏、柳树,以及一些山茶科、樟科植物及水竹等最为常见,岛四周沿江滩涂上常见的有蕉草、苔草、水葱等草本植物,芦苇、白茅等禾本科植物。遍及岛上的各种草类,也是一宗丰富的植物资源,可用作饲料和药材,其中可供药用的有百余种,如齿苋、益母草、苍耳草、佩兰等。

土地后备资源

由于长江每年在河口地区下泄沉积约5亿吨的泥沙,崇明岛东西两端的泥沙淤涨以每年143米的速度向东海延伸,形成了源源不断的滩涂土地资源。据测算,崇明岛每年可增加7500多亩土地。新中国成立以来,崇明岛通过围涂造地已新增土地约100万亩,全岛土地面积已由解放初的608平方公里扩大到了1200多平方公里,约占上海土地面积的1/6。

湿地资源

崇明岛是长江进入东海因径潮流顶托及入海丰沛泥沙沉降而成,环岛发育面积宽广的滩涂,给河口巨型城市提供重要的土地、环境与空间资源。环岛滩涂主要可分为崇明北部、南部滩涂和崇明东滩三块。其中北部滩涂从崇头起至启东连兴港,全长约80千米,根据北支的地貌形态可将其进一步分为崇头—青龙港、青龙港—头兴港以及头兴港—连兴港河段滩涂。崇明岛潮间带湿地主要的植被景观有森林、芦苇沼泽、海三棱草沼泽、草沼泽、互花米草沼泽。森林分布在崇明岛南岸西部和中部邻近海堤的数十米至数百米宽的范围内,尤以崇明岛西沙湿地的森林发育最盛。滩涂上繁殖生长石璜[huáng](土鸡)、螠[yì]蛏、蟛蜞、芦苇、关草、丝草、芦竹等动植物,蕴藏着较丰富的生物资源。尤其是螠蛏,蕴藏量极大。北沿大部分地区都有,仅北四滧至前哨农场东沿20公里一段,估计蕴藏量即达600吨,北八滧沿海螠蛏密度每平方米20~30个。

崇明岛

上海崇明东滩湿地公园

自然灾害

崇明岛的气候有高温和低温、多雨年和少雨年交替出现的特点,常出现寒潮、倒春寒、连阴雨、热带气旋、暴雨、强热带风暴、浓雾以及冰雹、龙卷风等灾害性天气。这种多变的灾害性气候不利于农业的发展以及生态环境的建设。

台风

崇明岛位于东海沿岸,平均海拔4米左右,属于气候脆弱区,每年平均有1.5个台风对其造成较大的影响。崇明岛台风灾害,在近岸表现为风、浪与风暴潮结合引起的灾害;在内陆则主要表现为风和暴雨以及由暴雨引起的洪水和诱发的滑坡、塌方及泥石流等灾害。历史上严重的潮灾甚至有滨海全村被潮淹没。

暴雨

崇明岛暴雨多在夏秋发生,24小时内降水量一般在50毫米以上。夏季暴雨常引起内涝,致使农田受淹,作物减产。

梅雨

崇明岛6月10日入梅(常年6月15日),7月11日出梅(常年7月10日),梅雨期31天(常年25天),造成麦、油菜籽均发芽、霉烂,损失严重。

春寒

崇明岛春寒现象主要出现在4月20日后,连续3天平均气温低于12℃的明显低温冷害。春寒造成早稻烂秧死苗,影响夏熟作物正常生长发育。

海潮倒灌

崇明岛受长江口径流和潮流的双重作用,海潮倒灌日趋严重,大部分地区长期处于咸潮包围之中,给居民饮水、农田灌溉和工业用水带来严重影响,长江三峡水库建成与南水北调工程还有可能进一步加剧海潮倒灌,同时来沙量的减少使许多淤涨岸段的淤涨速度减慢,某些淤涨岸段转为侵蚀岸段。

人类活动

编辑

崇明岛从露出水面到最后形成大岛,经历了千余年的涨坍变化,崇明县城随之进行五迁六建以适应其变化。

五迁六建

由于海潮和江流的作用,长江河口沙洲的坍涨受到很大的影响,沙洲的境域不稳定。崇明治城经历六建五迁(州治一迁,县治四迁)。

革命传统

崇明岛雄据长江口,为江海要镇,数次参与抗战。明嘉靖年间,倭寇犯境,屡遭本县兵民(又称沙兵)的回击。随后清军南下,南方最后的抵抗力量在混乱和溃败之中,最后收缩到了西南山区和东南沿海岛屿上。崇明岛有史以来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被推到战争的前沿地带。1659年(清顺治十六年)8月6日,明末名将郑成功率部自宁南退,来攻崇明。8日,郑派部将梁栋宇等至城下劝降。11日黎明,郑兵包围县城,用炮轰击,毁西北角城楼百余堞[dié]。又填没护城河,架起云梯进攻。郑军连续7次攻城,未攻克县城并于14日,郑成功引兵南去。1938年3月18日,日军侵占崇明后,崇明人民进行了抗战。

社会人文

编辑

崇明岛地处长江入海口,是世界上最大的河口冲积岛,是中国的第三大岛,也是上海市域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全面增强上海城市综合竞争力的要求,进入21世纪,崇明岛将成为上海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的战略重点区。

农业

历史上,崇明的沙洲有涨有坍,涨坍不定。新中国成立后,全岛军民修筑江堤,兴建海塘,保障了人民生活与生命财产的安全,又控制了坍势,最终确保有涨无坍,这大片淤涨的滩涂,都可被围垦。此外,崇明岛位于江海会合处,渔产丰富。最早上岛栖身的便是渔民,他们以各种工具捕捞江海鱼虾,有水中珍品凤尾鱼、黄花鱼、刀鱼、银鱼、鲥[shí]鱼、鲟鱼等20余种。截止2023年,崇明岛传统的种植业仍占较大比重,绿色种养殖业、绿色生态观光农业等现代农业所占比例较小;为建造世界生态岛,崇明岛建立农林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体系,打造农产品特色品牌,正式发布崇明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统一标识“山水”,优化农产品品牌体系。

工业

工业企业经营范围仍以传统行业为主,经营黑色金属、机械、纺织等传统行业的企业占70%,而经营生物医药等新兴行业的企业只占5%。传统行业企业较多,企业生产受能源、资源等的影响较大。工业企业大部分都分布在各个乡镇,各乡镇企业行业数量、大小不一,且分布零散,集中程度较低。企业数量上,东中部的陈家镇、庙镇等乡镇的企业明显多过西部的绿华、新村等乡镇;企业规模上,庙镇规模较大的企业较多。崇明工业园区和富盛经济开发区普遍规模较小,企业数量、产值等与其他地区的工业园区差距较大,对周边地区的带动作用较小。

水陆交通

在交通设施方面,崇明岛已形成较为完善的“四横七纵”区域路网体系,具体以G40沪陕高速、陈海公路为主线,县道、乡村公路为支撑,运输体系格局逐渐转变为以陆上交通为主、水上运输为辅。陆路交通方面,崇明岛优化骨干路网,构建由高速公路、干线公路和一般公路组成的三级路网体系。2018至2022年,共计完成377公里公路提档升级,并对崇明大道、北沿公路、建设公路、环岛景观道等123公里重点道路建设和改造,形成“四横七纵”的干线公路网络。同时,崇明岛强化道路与生态的功能整合,建立起以轨道交通系统为骨干,常规公交为主体、轮渡为补充的多元公共交通发展模式;修建慢行网络,构建“环岛绿道-郊野绿道-滨河绿道-城市绿道”四类城乡绿道。水路交通方面,崇明岛优化对外跨江通道布局,形成东、西对外双通道格局,推进内河航道提升整治,形成“一环十三纵”的骨干内河航道网络。共建有14个港口,其中南沿通航港口有新建港、庙港、鸽龙港、三沙洪、南门港、老滧港、东平河、新河港、堡镇新港、六滧港、奚家港11个港口,可通航60吨级至150吨级船舶;北沿通航港口有界河、鸽龙北港和堡镇北港3个港口,可通航60吨级至100吨级船舶。

地方特产

老毛蟹,崇明老毛蟹,原名“中华绒螯蟹”。崇明老毛蟹营养价值高,壳薄肉香受人喜爱,驰名海内外。芦稷,是一种洁净水果型植物。是天然的糖棒,咀嚼吐渣,汁多味甜,肉质松脆,食用方便。崇明老白酒,是以糯米作为原料,经淋饭后拌药精心酿造而成。酒味甜润,呈乳白色,又有米酒、水酒、甜白酒之称。鳗苗有较高经济价值。一般2月底至3月初可在长江出现,惊蛰至谷雨旺发,约在5月上旬结束汛期。鳗苗身长5毫米至6毫米,1斤苗约有3000条。崇明岛南北沿江都有出产,以北沿为多。除供中国人工放养外,还远销多个国家和地区。

特色建筑

崇明民间传统建筑一般以五檩[lǐn]、七檩为主。七檩房屋的规模较大,等级较高,常见于城镇的官宦家宅;五檩房屋最为常见,多见于乡镇的平民住宅。自古以来,中国传统等级制度森严,明代更盛。明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定制,“庶民庐舍不过三间五架,不许用斗拱,饰彩色。”明清以降,虽风气渐侈,但民间仍以五檩屋、七檩屋为主。

环境问题与保护

编辑

环境问题

滩涂生态系统危机

崇明岛四周被潮间带滩涂湿地所包围,据2018年观测数据,崇明岛四周滩涂湿地总面积为1349平方千米,滩涂湿地在空间上分布很不均匀,主要分布在崇明岛的北岸东段和东岸。潮间带滩涂湿地资源有限,新生湿地潜力缺乏,长江上游来水量变化明显,来沙量锐减,长江滩涂淤涨速率明显下降,部分沙洲出现消退,滩涂侵蚀风险增加,并进一步加剧咸水入侵。外来物种入侵威胁滩涂湿地生态系统,造成崇明湿地生态系统结构的改变和功能的退化,对滩涂生态系统造成严重影响。

土壤重金属污染

崇明岛是世界上最大的河口冲积岛屿,因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其土壤的形成和发育与大陆不尽相同,岛屿的重金属污染不仅受到人类各种生产生活方式的影响,还会受到周边沉积物和上游水质的影响。崇明岛是以农业为主导产业,是上海市主要的粮食供应基地,由于工业排放、农业污染、固体废弃物堆积、交通运输和大气沉降等因素对土壤环境造成的危害日趋严重,土壤重金属一般不容易随水淋溶,也不会被土壤微生物分解,生物体还可富集重金属,甚至通过食物链传递在人体内蓄积,最终危害人体健康。

水污染严重

2018年,崇明岛共有河湖14253条,其中,劣Ⅴ类水体有5725条,占比40.17%,黑臭水体有1847条,占比12.96%。由于生活、禽畜、农药、化肥以及小工厂、小企业产生的污染物,部分未加处理直接进入沟河,部分随着农田排水流入沟河,造成水质恶化;此外崇明岛土质砂性重、粘性差,土质松散,水土流失及岸坡坍塌现象严重,加上引潮水和农田排水时携带大量泥沙,输水流速低,泥沙大量沉积,导致了河道过流能力不足,引排不畅,污染加剧。

环境保护

滩涂湿地修复

根据《上海市生态空间建设和市容环境优化“十四五”规划》提出推动崇明北湖自然保护地保护修复、崇明东滩保护区白头鹤栖息地优化研究。结合自然保护区、重要栖息地、片林廊道等重要生态空间,结合生态保护红线划示、绿线、蓝线等工作推进,陆续形成了崇明东滩国际重要湿地、外环林带、青浦西部环淀山湖湿地、黄浦江中上游水源地等一批生态保护区,提高湿地生态功能。

幸福河湖建设

根据《崇明区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提出推进幸福河湖建设,启动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有序实施村沟宅河“拆涵建桥、改小并大、清淤通河”,实现镇村级河道区域化、系统化治理。实施骨干河道清淤,推动市、区管河道断面水质稳定在Ⅲ类(含Ⅲ类)以上水体比重达到100%。加强青草沙水库尾水利用,改善水系水动力。全面提升河道在防洪排涝、生态景观、观光休闲、农业灌溉等方面的综合价值。

“四长协同”工作机制

2020年11月崇明区检察院、崇明生态环境局、崇明水务局签订《关于建立河长、湖长、环长、检察长“四长协同”工作机制服务保障世界级生态岛建设的意见》,构筑集预防、联惩、修复、教育为一体生态环境治理模式。

风景名胜

编辑

崇明岛呈东西走向横卧于长江口,咸淡水、水陆交汇,形成了独特的风景。岛上的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东平国家森林公园、西沙湿地公园、明珠湖公园、东滩湿地公园等生态旅游景区,保持着原始的生态环境,孕育了丰富多样的珍稀动植物。

东滩候鸟保护区

湿地核心区——崇明东滩候鸟保护区,位于崇明岛最东端,南起团结沙水港,北至北八郊港,总面积达327平方千米。滩涂辽阔,饵料丰富,每年有数万只水鸟于10月至次年2月在此越冬;有122种被子植物,已于1992年列入《中国保护湿地名录》,2001年列入“拉姆萨尔国际湿地保护公约”国际重要湿地名录,2005年该保护区被国务院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誉为“地球之肾”,承担着抵抗自然灾害、净化环境、抗旱防涝、维持生物多样性等许多对于区域持续发展意义重大的功能。

东平国家森林公园

东平国家森林公园介绍相关视频(来源:涛哥说旅行)森林核心区——东平国家森林公园,位于崇明岛的中北部,其东西长1700米,南北宽1400~2800米,面积约3.36平方千米,距县城12千米,是目前华东地区最大的平原人工森林,也是上海最大的森林公园。园内森林繁茂、野趣浓郁、环境优美,以“幽、静、秀、野”见长。森林公园生态环境得到很好的保护,日益成为各种候鸟迁徙的必经之地。

西沙湿地公园

崇明西沙国家湿地公园,是上海目前唯一具有自然潮汐现象和成片滩涂林地的自然湿地,在中国乃至全世界都具有典型性、代表性和唯一性。西沙湿地与东滩湿地不同,周而复始的潮汐现象,是西沙湿地赖以生存的重要条件。潮水一涨一落的时间平均为12小时24分钟。因为潮汐,这里形成了丰富的地形地貌,湿地中港汊[chà]纵横,具有湖泊、泥滩、内河、芦苇丛、沼泽等不同的湿地形态。另外,潮汐的涨落还孕育了湿地里多样性的动物,比如迁徙到来的候鸟和随着潮汐而来的沙蟹。西沙湿地的地质遗迹和景观主要有“河口潮滩地貌地质遗迹”“湿地地貌地质遗迹”及湿地植被、鸟类、底栖动物等。园内主要保存着两大类十七种典型的地质遗迹,展示着世界第一大河口冲积岛的地质景观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明。

明珠湖

水体核心区——明珠湖,处崇明岛的西南端,是目前岛上最大的天然内陆湖,原是长江南支的一条支流,湖面南北长3000多米,东西宽近1000米,最深处7~8米,湖中水容量500万立方米。也是崇明区计划开发的西部水上游乐度假区和西部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区的主要区域。域内大气环境质量为国家一级,水质为国家二级,种植了桂花、燕生竹等乡土树种和美国红栌、灯台树、金叶复叶槭、等名贵树木,共计50多种近80万株。

寿安寺·金鳌山景区

寿安寺·金鳌山景区位于上海侯家镇鳌山村,寿安寺是上海市崇明区建寺最早的四大佛教名刹(奉圣寺、兴教寺、慈济寺、寿安寺)之一,也是上海市六大佛教古刹之一。始建于宋代淳祐年间(1241-1252),早于崇明的行政建制三十多年,自建寺以来已有七百多年,成为崇明岛上唯一一座尚存于世的佛教古刹。寺后金鳌山又名金凤山,始筑于宋代,是由人工堆筑而成的土丘,因形似金鳌而得名,原为航海标识。范国泰赋有“金鳌山八景”诗,其八景为“金鳌远眺、绿水环亭、长堤新柳、清远荷香、庭荫丛桂、梅林积雪、后乐观鱼、寿刹钟声”。清光绪十九年,本邑乡绅冯泰松等集资在金鳌山巅峰建造了一座高10.5米的六角形镇海塔,其正面上竖书“宝藏兴焉”,下横书“镇海”,东南西三壁分书“安、静、定”三字,意为可止海坍。

相关文化

编辑

牡丹亭(江南丝竹)

牡丹亭起源于清代道光年间,是一种丝竹加锣鼓的独特的江南丝竹演奏形式,据传是由崇明民间艺人王东阳首创,早期的“牡丹亭”主要演奏民间乐曲《老老板》《花老板》《苏合》《扬合》《淮王》等,为更适应庙会、行街等热闹场面,王东阳又加入了崇明民间锣鼓演奏。后又将民间乐曲《苏合》《扬合》改编成《苏桥》《扬桥》,乐曲嵌入崇明民间锣鼓连接,该曲称为《苏扬桥》,是唯一的江南丝竹锣鼓曲(截止2023年)。“牡丹亭”演奏人员后来固定为16人,由八粗(打击乐器)八细(丝竹乐器)组成。2008年6月,国务院公布江南丝竹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瀛洲古调派﹙崇明派﹚琵琶

瀛洲古调派琵琶也称“崇明派琵琶”,瀛洲古调派琵琶是指发源于崇明岛,以“瀛洲古调”琵琶谱师承传授的琵琶曲和演奏技法。《瀛洲古调》为崇明岛所独有,与其他琵琶派系截然不同,体现了琵琶乐器最显著的特色。流传乐曲四十五首,已有100多年。瀛洲古调派琵琶取北派琵琶刚劲雄伟、气势磅礴之长,收南派琵琶优美柔和、华丽温婉之精,浑然为一体,形成隽永淳朴、清新绮丽的艺术特色,成为中国著名的琵琶流派之一。《瀛洲古调》于2006年被崇明岛申请为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年6月,国务院公布瀛洲古调派琵琶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崇明山歌

崇明山歌是指分布在以崇明岛为中心的长江口诸多冲积沙岛上的民歌与民谣的总称。“崇明山歌”在明代已广为流传,明万历《崇明县志》“风俗类”中曾记载:崇明“有采茶歌、黄山号子、山歌之类,皆兵农歌之,以鼓力者。”由于崇明岛上的居民主要来自江苏的长江两岸等地,所以崇明山歌具有吴语民歌特征,但在表现内容和表现手法上又有着自身的特点。崇明山歌以独特的崇明方言演唱,语言朴素、清新、自然、流畅。崇明山歌的歌词既简洁坦率,又生动形象,幽默含蓄、真挚感人,反映的感情真实,喜怒哀乐溢于言表。崇明山歌通过崇明诸岛民众的传承,并受崇明风土人情、风俗习惯的熏陶,不断发展,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崇明山歌的体裁丰富多样,主要包括号子、小山歌、小调、儿歌、吟唱调5个部分。崇明山歌的曲调主要有基本调、采茶调、梨膏糖调、自由调、哭丧调、五更调、对花调、爬灰调等。

内容由百科小编提供,本内容不代表globalbaike.com立场,内容投诉举报请联系全球百科客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globalbaike.com/395069/

(40)
词条目录
  1. 名称由来
  2. 位置境域
  3. 形成过程
  4. 地理特征
  5. 气候
  6. 气温
  7. 降水
  8. 日照
  9. 地质
  10. 地形地貌
  11. 水文
  12. 海洋水
  13. 地表水
  14. 地下水
  15. 土壤
  16. 自然资源
  17. 动物资源
  18. 植物资源
  19. 土地后备资源
  20. 湿地资源
  21. 自然灾害
  22. 台风
  23. 暴雨
  24. 梅雨
  25. 春寒
  26. 海潮倒灌
  27. 人类活动
  28. 五迁六建
  29. 革命传统
  30. 社会人文
  31. 农业
  32. 工业
  33. 水陆交通
  34. 地方特产
  35. 特色建筑
  36. 环境问题与保护
  37. 环境问题
  38. 滩涂生态系统危机
  39. 土壤重金属污染
  40. 水污染严重
  41. 环境保护
  42. 滩涂湿地修复
  43. 幸福河湖建设
  44. “四长协同”工作机制
  45. 风景名胜
  46. 东滩候鸟保护区
  47. 东平国家森林公园
  48. 西沙湿地公园
  49. 明珠湖
  50. 寿安寺·金鳌山景区
  51. 相关文化
  52. 牡丹亭(江南丝竹)
  53. 瀛洲古调派﹙崇明派﹚琵琶
  54. 崇明山歌

轻触这里

关闭目录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