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时,全镇有12607户、33986人。至2002年底,全镇有13655户、36955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7542人。总人口比1963年增加10969人。高行镇户籍43031人,常住人口106348人。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高行镇常住人口184486人。2000年人口普查时,蒙古族、回族、藏族、彝族、壮族、布依族、朝鲜族、满族、瑶族、土家族、土族占总人口的3.09%。2002年底,全镇人口中有14个少数民族,人口218人。2017年底,常住人口129540人。
2011年,高行镇全年累计完成三业总收入212亿元,比2006年增长50%,镇财政可支配收入达到5.61亿元,比2006年增长156%。五年内引进企业580户,引进注册资金107.8亿元。
20世纪60年代初,粮食常年亩产300~350千克,1968年增至600千克,产量提高1倍。80年代,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棉田逐年减少,增种西瓜等经济作物。同时,发展家禽、家畜和鱼类饲养。1985年前后,粮食、皮棉、油菜、生猪、家禽、鲜蛋上市量均超计划完成,出现“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的景象。高行镇农业以发展绿化为特色,逐步向观赏、休闲和都市旅游的方向发展,生态林和牡丹观赏园均建于镇区中部。2004年12月全镇农民纳入镇保,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01年的7927元增长到2006年的12000元,增幅达51.38%。2008年,以过渡性农业为主的高东镇,有可耕地面积4690亩,其中林地占到2600亩。
高行镇第二经济已成为新一轮工业发展基地,高行镇有工业企业300余家,加上一批高科技企业,形成了以第二产业为支柱的经济体系。2006年,工业产值60.8亿元,税收收入9亿元,人均收入12343元。2011年,全镇全年,工业产值完成189.5亿元,比2006年增长211%。
2000年后,高行以房产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在域内全面发展,高行镇地域由农村转化为城市,高行镇人民正在由农民转化为市民。2007年,全镇三业总收入163.65亿元,第三产业总收入86.5亿元,占经济总量的52.9%。2011年,第三产业总收入完成106亿元。
高行镇域内有杨高北路、浦兴路、轨道六号线、浦东北路纵贯南北;东高路、金京路、申江路和五洲大道、洲海路横贯东西;有赵家沟、卢九沟等市、区级主干河道。
自清乾隆年起,高行镇文人辈出,著作甚丰。清代黄文莲、赵文哲均被举为“吴中七子”之一。博雅能文者甚多,其作品选入《海上国朝诗》者达30人。中进士、举人者多人。高行南镇有墨华楼,楼内藏书万卷。民国初年,高行有“亦社”组织,为文士谈诗论文之所。2013年,高行镇成立了上海市首家乡镇读书协会,涌现了“浦东说书表演唱”、“华高社区文化”等9个特色文化品牌,以及128支、3000余人次的文化团队,同时推进文化惠民工程,连续多年开展“读书节”、“市民运动会”、“文化才艺秀”、“文化进社区”等丰富多彩的文化惠民活动,充分发挥了文化惠民、文化乐民、文化亲民的积极作用。
至2002年,全镇有幼儿园3所、22个班级,在园幼儿人数408人;小学4所、69个班级,在校学生3124人,教职工271人;中学2所、40个班级,在校学生1771人,教职工204人;成人中等文化技术学校1所,定期开办财会班、厨师等级工班、各类岗位技术培训班、“空政”大专班、复旦行政自考班以及业余高中班等课程,1996~2002年,为全镇培养专业人员达31586人次。2013年,高行镇域内有中、小学、幼儿园11所。
1996年,高行镇为市二级卫生镇。2002年,全镇有高行、高南2所卫生院及东沟门诊部,村卫生室8个,乡村医生15人,参加合作医疗7527人。2013年,高行镇域内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所、社区卫生服务分中心3所、敬老院1所。
真境黄花:南宋所建之真镜庵。在高行北镇西北里许处,四面环水,曲径通幽,庵后有数百年古银杏,枝繁叶茂。庵内种菊,以黄菊为最,每当金风送爽,蓓蕾初绽,千姿百态,一片金黄,居民时结伴前来赏菊。喻氏民宅:该民宅原坐落于浦东新区浦城路、东昌路交汇处,2000年在旧城改造中,由上海仁恒房地产有限公司出资百万元人民币进行了落架迁址修复工程,现位于浦东新区高行镇解放村牡丹园内,与杨氏民宅相邻,两者均为浦东新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建于民国初年,坐北朝南,系浦东早期中西合璧建筑,面积约460平方米,于2002年1月14日,被浦东新区人民政府公布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宝善堂:在高行南镇大街,为百年老宅,是与墨华楼同在一条街上,为朱姓老宅。有保存尚完整的雕花木窗、门厅、石雕柱、彩色地坪等。曾被列为新区文物保护单位。
黄文莲,字芳亭。清乾隆时高行镇人。九岁能诗,与王昶、赵文哲诸人倡和,为“吴中七子”之一。乾隆十五年(1750年)举人。授安徽歙县教谕。后为沁阳令,移署唐邑,沁阳民争之,遂回任。卒于官。著有《书付盐梅》、《听雨楼诗稿》等。妻曹氏,亦工诗。赵文哲(1725~1773年),字损之,号朴函。清乾隆年间高行镇人。以诗文书法著。文哲少聪悟,博雅能文章,尤以词赋名。沈德潜所选“吴中七子”之一。后将军征战中遇难,时年四十九岁。恤赠光禄寺少卿,入祀昭忠祠。
2020年5月,入选2018-2019年度上海市文明镇。2020年8月,入选2019年重新确认国家卫生乡镇(县城)名单。
内容由百科小编提供,本内容不代表globalbaike.com立场,内容投诉举报请联系全球百科客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globalbaike.com/395195/
轻触这里
关闭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