浠水县

编辑
本词条由“百科小编” 建档。
浠[xī]水县(XishuiCounty)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湖北省黄冈市下辖县,位于湖北省东部,长江中游北岸,大别山南麓。东邻蕲春县[qíchūnxiàn],北界团风县,西与鄂州市、黄石市隔江相望。境域面积为1949.3平方千米,截至2022年,浠水县常住人口70.46万人,下辖12个镇、1乡、2处、1区,该县人民政府驻地于浠水县清泉镇宪司坳社区十字横街7号。 浠水河属古河道。相传因浠水河自东北向西...

浠[xī]水县(Xishui County)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湖北省黄冈市下辖县,位于湖北省东部,长江中游北岸,大别山南麓。东邻蕲春县[qí chūn xiàn],北界团风县,西与鄂州市黄石市隔江相望。境域面积为1949.3平方千米,截至2022年,浠水县常住人口70.46万人,下辖12个镇、1乡、2处、1区,该县人民政府驻地于浠水县清泉镇宪司坳社区十字横街7号。

名称由来

编辑

浠水河属古河道。相传因浠水河自东北向西南流,实为稀少,古稀希同义,故名希水。北朝刘宋元嘉二十五年(公元448年),以水名县。分出新阳县西部置希水县,位希河以西,包括罗田一部、新水县(希河以东,蕲河以西,包括罗田、英山一部),可见南北朝时,浠河名希水,南梁时期改“希水”为“浠水”。南梁普通元年(公元520年),改希水之“希”为“浠”,县名也为“浠水”。

历史沿革

编辑

先秦

旧石器时代晚期(约公元前4万~1万年),域内即有人类栖息。新石器至青铜器时代,境内有人类繁衍生息。夏商时属扬州地,周为弦子国。夏商时浠水属扬州地域,周为弦子国。西周后期,楚国立别都于鄂(今鄂城县),浠水距鄂不远,隶属楚。楚灭弦子国,隶属楚之九江郡郡治寿春(今安徽寿县)。公元前519年,楚平王信谄,逮杀伍子胥,伍子胥逃亡奔,经浠水伍州渡口渡江。

秦汉至南北朝

秦统一六国后实行郡县制,蕲地仍属九江郡。秦末至楚汉并立之际(约公元前207年),分九江郡,置衡山郡,郡治邾[zhū](今武汉市新洲区内)。浠水归衡山郡。

西汉高帝六年(公元前201年),置江夏郡,下辖十四县,属荆州。蕲春县是十四县之一,浠水就在其境地。汉末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赤壁大战,以孙吴胜利和曹魏败退大别山而告终。战后,孙吴分江夏郡蕲春郡,浠水属蕲春郡蕲春县境地。

西晋太康元年(公元280年),废蕲春郡,浠水属豫州弋阳郡蕲春县境地。东晋属豫州西阳郡,又于长江北岸浠水、巴水间侨置轶县,系象征性政权,未具县制规模。

南北朝宋文帝元嘉二十五年(公元448年),分出蕲阳县西部置希水县(希河以西,包括罗田一部),东部置蕲水县(希河以东,蕲河以西),隶豫州西阳郡,自此始有浠水县建置。元嘉二十八年(公元451年),西阳五蛮起义(巴水、蕲水、希水、赤亭水、西归水),受到刘宋政权镇压。元嘉三十年(公元453年),将轪县[dài xiàn]改为孝宁县。萧齐(公元479年~502年)属郢[yǐng]州西阳郡内,仍存希水、孝宁两县。南梁普通元年(公元520年),改县名为浠水,属湘州永安郡。北齐(公元550年~577年)仍属湘州永安郡,历陈、北周均无变动。

隋唐至宋元

隋统一中国后,撤原州、郡、实行州、县两级制,置蕲州总管府,辖齐昌、蕲水等县。隋文帝开皇九年(公元589年),改蕲州总管府为蕲州。隋炀帝大业三年(公元607年),改蕲州为“蕲春郡”,领蕲春、蕲水、浠水、黄梅、罗田五县。

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因浠河两岸多生兰草,浠水县改为兰溪县。改“蕲春郡”为蕲州,治蕲春,仍领5县。同年,并蕲水于蕲春,同时析蕲春县东分置永宁县。唐高宗二年(公元669年),茶圣陆羽来浠,评定兰溪镇上游溪潭坳河边崖下水为“天下第三泉”。天宝元年(公元742年)以兰溪名与他县同,又更名蕲水,隶淮南道蕲州;改蕲州为“蕲春郡”,改永宁县为广济县,蕲春郡领蕲春、蕲水(浠水)、广济、黄梅4县。唐肃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复“蕲州”名,上隶淮南道。唐德宗贞元六年(公元790年),建清泉寺。唐僖宗时,王仙芝、黄巢率农民起义军攻占蕲州。至五代十国时期(公元907年~公元979年),浠水仍属蕲州。

宋神宗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淮南路分为东、西南路,蕲州隶属淮南西路,领县增加了罗田,为5县,因地界金国,蕲州建为防御州。浠水属淮南西路蕲州。宋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黄州团练副使、诗人苏轼与庞安时同游蕲水县清泉寺并写下诗篇《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元祐八年(公元1093年),将蕲水县的石桥镇划出,立罗田县

元初,改“蕲州”为“蕲州路”,治所及领属县同宗。浠水属河南行省淮西江北道蕲州路。元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蕲黄农民举义反元,九月攻占蕲水县域,拥徐寿辉(罗田人)为皇帝,立国号“天完”,改元“治平”,建都于蕲水县城清泉寺。第二年,徐寿辉和元将战于浠水,败走汉阳。

明清

元至正二十四年(公元1364年),朱元璋灭农民起义军“汉”政权,改“蕲州路”为“蕲州府”,治蕲春,上隶湖广行省,领蕲春、蕲水(浠水)、广济、黄梅、罗田5县。明太祖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降蕲州府为州,隶湖广布政司。随后,改属河南布政司,撤蕲春县,以州领县事,外领5县。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湖广布政司武昌道蕲州辖县蕲水、罗田两县划出蕲州,属黄州府管辖,蕲州仅代辖广济、黄梅两县。

清圣祖康熙三年(公元1664年),蕲州不再领县,因当年改湖广为湖北、湖南两省,蕲州上隶湖北省,属湖广布政司武汉黄德道黄州府。清咸丰三年正月(公元1853年),太平军攻克县城。同治二年三月(公元1863年),捻军自广济进入浠水。同治六年二月(公元1867年),捻军由浠水下广济。清宣统三年八月(公元1911年),武昌首义爆发,黄州军民推翻清王朝在黄州府、黄冈县的地方政权。

中华民国

1912年,废府存县,属湖北省江汉道:后废道直隶于省。1926年9月,国民革命军第八军唐生智部进驻县城,成立县政府,改知事为县长。十月,国民党浠水县党部成立。十一月,成立中共湖北浠水直属支部。1932年4月,红二十五军攻克罗田,进驻县城,建立浠、英、罗三县工作委员会、苏维埃政府与游击大队。十月,省、县中国置行政区,督察专员公署,罗田、英山、广济、黄梅、浠水和蕲春均属第二行政区。1933年,恢复始建县名——浠水,属湖北省第三行政督察区。次年,黄冈县委派张明、蒋立、姜浩南来浠,准备成立抗日武装。抗日战争时期,属鄂东行署。1945年抗战胜利后,恢复行政督察区,浠水县仍为其所辖。1947年8月,刘伯承、邓小平率晋冀鲁豫野战军南下过浠,成立中共浠水县委会,浠水县政府、浠水县武装部。9月11日,解放浠水县城。1949年4月8日,解放军进驻县城,浠水县委亦随军进城,浠水县城宣告解放。4月8日被定为浠水县解放日。5月,浠水全境解放。县人民民主政府迁至县城。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浠水县属湖北省黄冈专区,县人民民主政府改为县人民政府。12月,清泉镇改名城关镇,全县9个区1个镇。1950年,保甲废除,建行政村,村下设闾[lǘ]。全县设177个行政村。1951年,全县区村调整,改村为乡,设9个区178个乡。1954年11月,黄州区南湖乡骑山村划归浠水县。1956年7月,区制撤消,乡制保留。全县14个中心乡分别共带58个乡(乡辖农业社),3个县辖镇(城关、巴河、兰溪),1个直属乡(望城乡)。1958年1月,全县改设8区1镇68乡。10月,以区建立8个人民公社。1961年3月,恢复区建制,原人民公社改为区,原管理区改为公社,全县设9区1镇(城关镇)。1966年5月,中共中央关于开展“文化大革命”的“5 。16”通知下达,全县“文化大革命”运动开始。1968年12月,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1970年隶黄冈地区。1974年,撤区并社,全县合并为18个公社。1982年,全县普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84年,设区建乡,全县设10区5镇,区下设乡。1987年10月,撤区,全县设12个乡,14个镇,乡、镇下辖行政村628个(不含街道居委会)。1995年隶黄冈市。1996年9月,京九铁路客运全线开通,12月底全县江堤建设全线完工。2000年,全县开展第五次人口普查工作。2001年2月,撤乡并镇,全县原14镇12乡调整为12镇1乡2区1场。2017年1月,省政府批复同意在浠水经济开发区基础上设立省级高新区,定名为湖北浠水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地理

编辑

位置境域

浠水县位于湖北省东部,长江中游北岸,大别山南麓。经纬度范围为东经115°~115°38′,北纬30°12′~30°49′。东邻蕲春县,北界团风县,西与鄂州市、黄石市隔江相望。东北与英山、罗田两县毗连。全县东西宽61.3千米,南北长68.5千米,版图面积为1949.3平方千米。

浠水县

浠水县区域图

气候

浠水县为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境内太阳辐射的季节差别大,气候的显著特征是冬季低温少雨,夏季炎热多雨,秋季凉爽干燥,春季温度多变,一年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为16.9℃。1月最冷,平均气温4℃左右;7月最热,平均气温29℃左右。极端最高气温41.2℃;极端最低气温-12.5℃。年平均降水量在1300毫米左右,最多年份为1873.1毫米。降水量多集中在6~7月。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895.6小时,最多年份2186.4小时,最少年份1627小时。无霜期230~258天。

地质

地质构造

浠水县位于华夏台块之伏牛—大别台背斜的南部,应山构造带的东端。以盖层构造而言,位于淮阳山字形构造西翼内侧首部,其地质构造以褶皱和断裂为特征。以浠水流域而言,县城以上河谷段均发育在弧形褶皱带中,其走向(关口以上)以NE走向为主。县城以下展布淮阳山字型构造前弧西翼褶皱,部分倒转断裂发育同时还复合新华夏系断裂。部分河段为沿断裂发育的断裂谷。兰溪以下河段发育在中生代构造盆地中。巴水流域,巴河断裂带呈NE向,团陂沿巴水发育,长40千米。巴河断裂近期显示明显的活动迹象。由于历次地质构造运动的影响,境内大部分地区有大量的变质岩、火成岩出露,而构成了山系的主体。这些岩层包括有花岗岩二长花岗岩片岩、大理岩,统称大别杂岩。其次分布有白垩纪[bái è jì]第三世的红色砂岩砾岩泥岩第四纪松散、松软堆积物、粘土、亚砂土、淤泥质粘、砂、卵石、中细河、粉砂等。

地层

浠水县地层岩性大部份为太古代大别群的各种片麻岩。自东北向西南成岩年代由老至新,包头河组分布在最北部,铁冶组分布在东部和北部,麻桥组分布在县境中部,呈北西—西东走向;飞虎山组集中分布在沿江阶地区,但县城以北至大灵山,巴河以东至白莲也是一个大面积集中分布地区。侵入岩有较大面积分布,其中大别山—晋宁期侵入岩有点状分布龚铺—桃术窝一带及竹瓦宝龙的角闪卷。燕山期侵入岩有斜长花岗岩、二长花岗岩及斑状花岗岩分布在浠河—巴河之间,汪岗、梅山东南以及险境东北部白莲—天明山—三角山北麓。晚白垩—老第三纪的红色砂砾岩层分布在马垅[lǒng]、红莲、巴河一带,主要沿断裂或断陷盆地展布。长江沿岸、湖区周围以及平原阶地为近代沉积物和第四纪老沉积物。

地形地貌

浠水县地势自东北向西南倾斜,最高点为东部三角山顶,海拔为1055米;最低点为东南的梅子湖,海拔14.5米。全县地貌有低山、丘陵、平原三种类型。山区多分布于县东部的绿杨、洗马及北部的团陂等地,面积407.8平方千米,占全县总面积的20.4%;丘陵、岗地遍及全县,面积1276.4平方千米,占全县总面积的63.9%;冲积平原多见于西南滨江地带,面积为314.9平方千米,占总面积的15.7%。主要山峰有东部的三角山,为大别山支脉,山势峻峭挺拔,形态独特。还有大横山、望江山、羊角尖、鸡公尖、斗方山、太平寨等山峰,位于三角山北部,海拔在400米至1000米之间。县境北部的华桂山、大灵山及县东南的黄龙山等山峰的海拔均在400米左右。

水文水利

水文

浠水县山丘、平原兼有的地形,造就了江、河、湖、库、塘、渠纵横网络。浠水境内有浠河、巴河、蕲河、策湖、望天湖五大水系,均属长江水系,总长189.1千米,流域1951.8平方千米,小大支流70余条。长江自巴河口入浠水境内,经巴河、兰溪、戴家洲、散花至茅山闸出境入蕲春县,过境江段41千米。浠水境内最长的河流是浠河,境内长72.5千米,流域面积816.5平方千米。巴水河为浠水县与罗田县、团风县、黄州区的界河,境内河段67.5千米。蕲河流域在浠水县境内有三条河:洗马河(长19.8千米)、刘铺河(长9.5千米)、龙潭冲河(长8千米),这三条河流域面积为259.2平方千米,均属山溪性河流。

浠水县

浠水县5大四级流域单元分布图

河流

浠河

长江中游左岸支流,源出湖北省英山县境大别山南麓,西南流经罗田县境,至英山县城附近入白莲河水库区,再西南流经浠水县城,于兰溪镇附近汇入长江。支流源短(5千米以上34条),城区降雨量集中(5~7月降雨约占全年的60%),河水暴涨暴落,洪枯活量倍比超万。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因白莲河水库蓄洪,平均每年泄洪1次。

巴河

长江中游左岸支流,又名巴水,位于湖北省浠水县北、西边境,发源于麻城雪峰山。从东北向西南,流经罗田、浠水和黄冈县边界直下巴河镇入长江(巴水河与长江的汇合处即巴水镇)。巴水河支流源短,流域降雨量集中(5~7月降雨约占全年60%),加之北高南低,上游河床比降大,形成了暴涨暴落和洪、中、枯水期径流量差别大等山区性河流具有的特征。冬春时,河水泛流,散滩纵横。

内容由百科小编提供,本内容不代表globalbaike.com立场,内容投诉举报请联系全球百科客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globalbaike.com/6171/

(19)
词条目录
  1. 名称由来
  2. 历史沿革
  3. 先秦
  4. 秦汉至南北朝
  5. 隋唐至宋元
  6. 明清
  7. 中华民国
  8. 中华人民共和国
  9. 地理
  10. 位置境域
  11. 气候
  12. 地质
  13. 地质构造
  14. 地层
  15. 地形地貌
  16. 水文水利
  17. 水文
  18. 河流

轻触这里

关闭目录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