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命名
- 2 位置境域
- 3 历史成因
- ▪ 形成原因
- ▪ 形成过程
- 4 地理特征
- ▪ 气候
- ▪ 气温
- ▪ 降水
- ▪ 日照
- ▪ 霜冻
- ▪ 风
- ▪ 地质
- ▪ 地质构造
- ▪ 构造特征
- ▪ 构造分区
- ▪ 地层特征
- ▪ 矿产资源
- ▪ 地形地貌
- ▪ 河谷
- ▪ 浅切河谷
- ▪ 深切河谷
- ▪ 盆地
- ▪ 断陷盆地
- ▪ 喀斯特盆地
- ▪ 山地
- ▪ 极高山
- ▪ 高山
- ▪ 中山
- ▪ 低山
- ▪ 剥夷面
- ▪ 夷平面
- ▪ 剥蚀面
- ▪ 水文
- ▪ 主要河流
- ▪ 主要湖泊
- ▪ 冰川
- ▪ 地下水
- ▪ 土壤
- ▪ 滇西北川西南红壤(富铝土)地带
- ▪ 川西褐棕土(淋溶半淋落土)地带
- ▪ 川西北高山土地带
- ▪ 生物多样性
- ▪ 植物
横断山脉(英文名:Hengduan Mountains),亦称横断山系、横断交通,是世界年轻山系之一,中国最长、最宽和最典型的南北向山系,唯一兼有太平洋和印度洋水系的地区,是中国地形第一和第二阶地的过渡带。横断山脉位于青藏高原东南部和川滇藏交界处,通常为四川、云南两省西部和西藏自治区东部南北山脉走向的总称,总面积约60万平方千米,海拔在291~7556米之间,最高峰贡嘎山海拔为7556米。
命名
编辑“横断山脉”一词,最早出现于邹代钧撰写的《京师大学堂中国地理讲义》中(1900~1901),在该讲义第一卷“亚细亚总论”中,言及昆仑山脉“一入中国本部,分南北两干连亘于大江南北,其脉延长而连于本部之地体,其接南岭之西部而当西藏之处,则山脉分向南北,名日横断山脉”。又“阿尔泰山系与希马刺亚山系间之高原……有大沙积石山,迤南为眠山,为雪岭,为云岭,皆成自北而南之山脉,是谓横断山脉。蜿蜒中国本部之西,自此以东,则属东部之亚细亚。”之后一直以”纵列南北山脉“之意为名,直到1956年严德一在《地理知识》3期发表的一文中提出了“横隔东西间交通”之意,获得普遍认同。1979年版的辞海解释为:“因横隔东西间交通,故名”;中国大百科全书仿此解释为:“因‘横断’东西间交通,故名”
横断山脉的别称众多。刘鸿泳称为“纵贯山脉”,葛绥成称为“纵贯山系”,有些学者还曾赋予自然区划名称,如李长傅、许逸超称为“康滨纵谷(山)地”,周廷儒等称为“康滇平行纵谷”等,这些名称与“横断山脉”的涵义并非雷同,但所指区域大体相当。
位置境域
编辑横断山脉位于中国西南部,地处青藏高原东南缘和川滇藏交界处,经纬度范围为北纬22°~32°05′,东经97°~103°,东起邛崃山,西抵伯舒拉岭,北达昌都、甘孜至马尔康一线,南抵中缅边境的山区。大部分区域位于云南省和四川省,包括云南省怒江州、迪庆州全部,大理、丽江州和保山地区的部分地区,四川省的阿坝州、甘孜州近于全部,凉山州一部分,雅安地区小部分,还有西藏昌都地区大部分以及青海和甘肃很少的一部分。总面积60余万平方千米。
历史成因
编辑形成原因
横断山脉为一系列狭长的裂谷带,始于三叠纪末期的印支造山运动。燕山运动使横断山区地层再度发生褶皱和断裂。约在五、六千万年前,印度板块向北俯冲于欧亚板块之下,在使东西走向的喜马拉雅山隆起的同时,在印度板块东侧则挤压和神拉出一系列近于南北走向的褶皱与断裂构造带,褶皱成山,断裂为谷,从而奠定了岭谷相间的地质基础。在第三纪末至第四纪这段最近的二、三百万年间,强烈的新构造隆起和流水冰川侵蚀切割作用,进一步加大了岭谷之间的高差,并最终形成现今山川纵贯,东西骈列的独特地形。第三纪中,横断山区地壳运动相对处于缓慢的上升阶段,因此地表经受了剥蚀与夷平作用。第三纪末开始,受喜马拉雅造山运动的影响,横断山区地壳强烈隆升,河流下切旺盛,统一的夷平面从此解体。根据研究显示,横断山区第三纪末,海拔不过1000米左右,到更新世已达2000米,晚更新世上升到3000米,以后又上升了1000~1500米。
形成过程
古中元古代——中元古代构造演化阶段
横断山脉地区古元古代变质基底由古元古界崇山岩群、大勐龙岩群及苍山岩群组成,集中分布于扬子准地台西缘的点苍山断块中,构造形迹以形成早期的结晶面理为主。点苍山东坡的古元古代结晶基底由苍山岩群,属于扬子准地台的点苍山断块。构造形迹仅局部有紧闭的多呈无根状的褶皱残迹保留于条带状构造中,显示为浅部构造层次。变质作用强度达高绿片岩相——低角闪岩相,恢复其原岩为一套由钙质——泥质岩、碳酸盐岩、碎屑岩、钙碱性基性火山岩组成的类复理石建造。反映为大陆板内的火山沉积建造。
下古生界表现为稳定型的沉积环境,分布于扬子准地台的丽江台缘褶皱带,由海相砂泥质建造与碳酸盐岩建造组成,总体表现出稳定型地台沉积的特征。在云弄峰一带,晚元古代云弄峰花岗岩侵位于古元古界苍山岩群中,而中——下奥陶统向阳组与云弄峰花岗岩又呈沉积接触,这表明在早奥陶世之前本区的苍山岩群和云弄峰花岗岩体已被抬升出露地表并遭受剥蚀。这应是加里东运动早期的体现。早奥陶世幵始接受沉积,早——中奥陶世的海侵为一套厚逾1880米的滨、浅海相碎屑沉积物。早奥陶世晚期,海水逐渐加深,沉积了一套具黄铁矿星点和的页岩,构成奥陶纪最大海泛面。至中、晚奥陶世时海水渐浅,以富含底栖生物的浅海相粉砂及含泥质碳酸盐岩沉积为主。晚奥陶世到早志留世,加里东运动曾使海水一度退出,地壳上升,发生轻度变质作用。原特提斯阶段的岩浆活动也主要发生在丽江台缘褶皱带内,总体上较弱。
晚古生代——早三叠世构造演化阶段
晚古生代——早三叠世,罗迪尼亚超大陆进一步裂解后,于北部局部汇聚成劳亚大陆,南部则焊合在冈瓦纳大陆上,并且这两个大陆最终又再汇聚成泛大陆。随着古特提斯洋开始形成,扬子地块西部分裂扩张,形成金沙江洋,并将分裂出的昌都——兰坪——思茅地块与扬子地块母体隔幵。因兰坪地块西侧为澜沧江洋,即兰坪地块实为古特提斯洋中的一微型“陆块”,该陆块将古特提斯洋分隔,形成东部的金沙江洋盆和西部的澜沧江洋盆。
中三叠世——晚白垩世地史阶段
伴随强烈的挤压造山作用,造山带东部形成了昌都——兰坪前陆盆地,沉积了中三叠统上兰组和北衙组。至中——晚三叠世,点苍山断块中的古元古界苍山岩群以推覆初性剪切变形为特征,显示为浅部构造层次。洱源断块上,中三叠世晚期上升成陆,缺失了卡尼期沉积。晚三叠世昌都——兰坪地块由碰撞引发的挤压构造营力开始转变为一种拉张的构造环境,进入陆内伸展造山造盆阶段。
晚三叠世——早侏罗世,横断山脉东部浅表部为脆韧性剪切带组成的向东运动的逆冲推覆构造系统,由于逆冲推覆的向前扩张,形成前缘挤压后缘拉张的分化,导致盆地的转化。前缘的三叠系褶皱变质,后缘伸展作用占主导地位,沿澜沧江断裂出现基性——中性——酸性旋回性火山岩喷发,形成澜沧江构造岩浆带。构造体制表现为由挤压造山转换为伸展及推覆拆离成盆,进入了盆山转换阶段。
早侏罗世末期,横断山脉地区内的后碰撞作用已全部结束,山脉隆升全面遭受风化剥烛。至中侏罗世时,造山带全面进入松驰时期,云南西部地壳出现大幅度下沉,中侏罗世的沉积范围向西扩大。
早白垩世,基本上为晚侏罗世的古地理格局,为河流、边滩相——滨湖相环境,沉积了以下白垩统景星组、南新组及虎头寺组为代表的一套碎屑岩为主的岩石。晚白垩世,随着地壳的抬升,兰坪——思茅盆地显著收縮,区内缺失上白垩统沉积。
古近纪——新近纪地史阶段
从古新世至始新世期间,该地区总体上继承了早白呈世时期的古地理格局。从晚白垩世以后,地壳又一次上升并遭受剥蚀,从接受第三系古新统沉积时,当地的古地理和古气候环境都发生了较大变化,盆地在原来的基础上进一步收缩,从而形成了一些相对孤立的小盆地,有些沿着较大断裂发展,形成长条状狭窄的断陷盆地,主要以一套以勐野井组为代表的内陆湖泊相沉积。
至中——晚始新世时期,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使的云南进入了陆内造山阶段时期。在始——渐新世间,由于受到了近东西向挤压作用的控制,早期形成近南北向的逆断层系统、裙皱,从而发生了一系列横截这些近南北向构造的调整断层系。此时由于印度板块进一步向北东挤压,使得昌都思——茅地块受力向南东挤出,形成了北西向的左行走滑断层系。与此次强烈的挤压造山作用相伴,形成了古近纪的碱性和中酸性侵入岩。这次构造作用使古近纪以前的地层发生褶皱,地壳全面抬升。
上新世时,横断山脉地区的地壳处于了松驰阶段,从而形成了一些山间盆地,沉积了以上新统三营组、拉屋拉组中上部为代表的湖沼相含煤碎屑建造。并且在一些盆地边缘及附近发生了新近纪的火山喷发和同期异相的岩梁侵入活动。
经过古近纪——新近纪的陆内造山阶段,在上新世末期,发生了喜马拉雅运动第Ⅲ幕,要是以差异性的升降运动为主。此后,进入了第四纪,开始了一个新的抬升时期。
第四纪地史阶段
更新世时,由于差异性抬升造成了地形上的高山低谷,加之气候的变化,出现了冰期和间冰期。因此,在冰期形成了冰川作用与堆积,在间冰期,于低洼谷地则发育湖相沉积、冲积、洪积及其混合堆积。其中,冰期发育于晚更新世,可划分晚更新世早期丽江冰期和晚更新世晚期大理冰期。
全新世时,主要显示削高填低的外动力地质作用。于低洼谷地发育湖相沉积、冲积、洪积及其混合堆积。此外,地表广泛发育残坡积物;局部地带断层发育、山高坡陆,产生了地滑体堆积。
第四纪中,新构造运动所表现出来的区域性地壳不均勾抬升、重力滑动、地热异常和地震活动等现象,基本上是在古近纪陆内造山作用形成的构造格局基础上发生的,未改变总的构造格架。
地理特征
编辑气候
横断山脉地处季风气候区,在多重季风和区内高差巨大的地貌共同作用下,山区内呈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和垂直分异气候特征。冬干夏雨,干湿季非常明显,山底为亚热带及热带季风气候,温度随着高度的升高而降低,山顶为高山气候。
气温
横断山脉的区域气候差异明显,高原面年均温14~16℃,最冷月6~9℃,谷地年均温可达20℃以上。由于地势总趋势是从西北向东南倾斜,西南季风和东南季风影响均由山南向山北减弱,气温也相应减少,从而南北气候带分化明显,北部被高原温带气候带代替,南部为亚热带、热带气候带。横断山脉起伏的高山深谷地貌又有“十里不同天”的立体气候。川西北以若尔盖——阿坝——石渠一线,为高原亚寒带气候。该区气候寒冷,最暖月均温小于10℃;川西、藏东为高原温带气候,以马尔康——炉霍——德格一线为北界,南界为中甸——德钦——西昌——德昌一线,大于10℃的天数在120~180天,最暖月平均气温12~18℃;滇北、川西南包括中甸——德钦——丽江——西昌一线以南的地区。最暖月均温18~24℃,最冷月平均气温大部分在10℃;滇南包括腾冲、景东以南,年平均温17~19℃,大于10℃积温超过300天。
降水
横断脉地区降水呈现出自东南向西北递减的趋势。其中,南部降水最多且空间差异较小,降水量普遍大于1000毫米,在贡山站附近年降水量超过2000毫米;西北部大部分地区降水量小于600毫米,在以八宿为中心的区域附近降水量最低,年降水量不到400毫米。
横断脉地区降水量季节性差异很大,夏季降水最多,冬季降水最少。一般5月中旬至10月中旬为湿季,降水量占全年的85%以上,不少地区超过90%,且主要集中于6、7、8三个月;从10月中旬至翌年5月中旬为干季,降雨少,日照长,蒸发大、空气干燥。四季降水空间分布也各不相同,春季降水等值线主轴呈东南——西北向延伸,从中间向东北和西南两个方向,降水量逐渐增加;中部降水量不足100毫米,两侧边缘分别形成数个降水高值中心,在东部的松潘、康定和越西形成了3个小的降水高值中心,其降水量在200~250毫米之间;在西南部贡山附近形成一个降水量超过500毫米降水高值中心。夏季降水由东南向西北逐步减少,与季风期及年降水空间分布趋势相似;南部大部分区域夏季降水量大于500毫米,丽江和华坪一带降水量超过650毫米;贡山附近仍然保持这一个降水高值中心,降水量在1000毫米左右;八宿附近降水量则不足200毫米。秋季除横断山区西南部以外,大部分区域降水量不足200毫米,降水低值中心南移至芒康附近,降水量不足100毫米;西南部边缘地区的会理、大理和贡山附近降水量在250毫米以上,部分区域降水量超过300毫米。冬季研究区大部分区域降水量不足50毫米,仅维西以西地区降水量超过200毫米。
日照
横断山脉由于地面海拔高,空气清新而稀薄,大气透明度高,加上北回归线从南部通过,太阳高度角较大,因此,该地区日照充足,辐射强烈。年日照时数一般在2090~2500小时左右,最高可达2800小时,最少也有1300小时。大部分地区年总辐射量在130千卡/平方厘米左右,与中国同纬度地区相比,虽低于青藏高原地区,但却高过同纬度的东部地区。
霜冻
横断山脉初霜冻日期分布呈现西部早东部晚、北部早南部晚的特征。北部地区初霜冻日期较早,多处在8、9月;南部地区出现初霜冻日期则较晚,多处在11、12月,甚至个别最南部地区会出现全年无霜冻情况。东部地区初霜冻日期在11~12月之间,西部的丁青和北部的石渠、若尔盖则要提前大约30日,不同地区的初霜冻日期最长相差达到近60日。
风
横断山脉地区年大风日数分布呈南少北多,由中心向东西两侧减少的总趋势。北部大渡河以西的高原面,属青藏高原大风区东南翼,大风日数一般在40天以上,是全区风力特强,范围最广的大风区。稻城、德钦等横断山腹心地带,年大风日数可高达60多天。一年之中,大风最少的时期,各地表现也不一样。在北部高原,夏秋两季大风日数都比较少,而在南部山地和盆地,秋季的大风日数最少。全区81个气象站中,年平均风速最大者达4.1米每秒,为茂坟和祥云两站;最小者只有0.8米每秒,是渡口和贡山两站。
地质
地质构造
构造特征
横断山脉位于欧亚板块与印度板块碰撞挤压带东南缘,属于强烈挤压带,地质构造总体表现为紧束式挤压构造。由于印度板块的东缘和东北角呈斜向俯冲挤入,造成三江并流区的北北西向断裂大规模逆冲推覆,以及北西向、北东向断裂平移剪切或走滑,断裂与断裂汇聚。区内地质构造复杂,构造线主要呈南北向展布,多数大断裂自新生代来都有不同程度的继承性活动表现。
横断山脉构造方向与地形方向一致,中部近南北向,西北和东南部为北西向到近东西向,略呈反“S”形。地质构造上东邻扬子地块,北以昆仑——秦岭构造带为界,向南构造连续延伸,与印支及东南亚连接,西部也无明显界线,大体可以丁青——怒江带为界。横断山脉存在着几条重要的构造界线,如怒江缝合带、金沙江构造带、甘孜——理塘构造带和澜沧江构造带,各带中都存在有蛇绿岩,各自代表了已消失的一个海洋。夹于这些构造带间的大小地块都具陆壳性质,造成横断山脉陆壳块体与洋壳条带相间的独特结构。
构造分区
巴颜喀拉—松潘褶皱区
巴颜喀拉—松潘褶皱区东界以龙门山——金河——箐河断裂(即龙门山构造带)扬子地块分开,北界以东昆仑——西秦岭南缘断裂与昆仑——秦岭构造带分界,西与甘孜——理塘构造带衔接,呈一不等边的倒三角形地体。
全区几乎都为三叠系所覆盖。三叠系在青海巴颜喀拉群,在川西叫西康群。它的岩性以一套单调的碎屑沉积为特征,成分主要为陆源物质,火山物质较少。沉积构造十分发育,大部分具波痕、雨痕等浅水沉积标志,具底模,递变层理的浊流沉积也屡见不鲜,交错层普遍发育。巨大的厚度反映了物质来源丰富,沉积特征属典型的类复理石建造。
甘孜—理塘构造带
甘孜—理塘构造带东邻巴颜喀拉一松潘褶皱区,西接义敦岛弧带和中咱地块(空间上呈窄长条带,两侧为断层所限),南起木里附近,向北经理塘、新龙、甘孜、马尼干戈、三岔、玉树直门达,并大体沿通天河继续西延。该带由基性、超基性岩,火山岩,硅质岩,碎屑岩及灰岩组成。
义敦岛弧带
义敦岛弧带介于甘孜——理塘构造带和金沙江构造带间,由三叠系组成。前三叠系仅在义敦附近及其以南有出露,主要为碳酸盐相和少量陆源碎屑沉积,是与中咱地块相联的一套稳定相沉积。岛弧带就是在古生代稳定地块上从三叠纪起发育而成的。
中咱地块
中咱地块夹于甘孜——理构造带和金沙江构造带间,位于义敦岛弧带南部。地块基底无出露,由古生界构成,发育齐全,保存完好,具典型的陆表海沉积特征。除寒武系和下奥陶统以碎屑岩为主外,从中奥陶统至二叠系几乎为碳酸盐岩,含较高的白云质,产丰富的生物化石。就地层剖面和生物群面貌而言,与扬子地块同期产物无多大区别。中咱地块向北至义敦附近逐渐变窄,并倾没于义敦岛弧带的三叠系之下,更北似不复出现。中咱地块的稳定相古生代沉积是前三叠纪岛弧形成之前的基底。
金沙江构造带
金沙江构造带是义敦岛弧带、中咱地块和昌都地块的分界线。该带是一条复杂的构造带,由一套浅变质地层构成,变形强烈。沿该带许多地方有代表洋壳的蛇绿岩组分出露,但绝大多数岩体小、岩石组合单一,多数为蛇纹石化的橄榄岩,有时也见少量辉长岩及火山岩。岩体大多呈不规则的扁豆体夹于变质的地层之中,有的贴于变质地层的山坡上,无根,呈岩块形式出现如德格和巴塘等地的岩体。
金沙江构造带是一条强变形带,褶皱、断裂均很发育。如巴塘大桥西端的竹笆笼一带,一组顺江的近南北向断裂特别发育照片,具一定规模的断面约一米就有一条,各断面上均具水平擦痕和阶步,一致地指示出断层为西盘北移东盘南移的右旋走滑断层。一组与其伴生的北西西向剪切断面也很发育。岩石劈理化,朝东陡倾。在岗拖一德格剖面上,钙质片岩和泥质灰岩中小型塑性流动褶皱和劈理褶皱特别发育照片,褶皱形态复杂,多数为复式紧闭长线形,轴面劈理在许多地段亦很发育照片,且沿劈理面有小型滑动,造成小型劈理褶曲。
昌都地块
昌都地块介于金沙江构造带与怒江缝合带间,具有一个前奥陶纪的浅变质基底,奥陶系至二叠系为地块上的第一沉积盖层,以碳酸盐岩和浅水陆源碎屑沉积为主,夹煤系。
昌都地块东缘断续而又明显地存在一条中酸性深成岩浆带,如江达东南的古色岩体、洛麦岩体,巴塘南的苏洼笼岩体,德钦的白茫雪山岩体、鲁甸岩体等。岩石类型主要为闪长岩、石英闪长岩、花岗闪长岩、花岗岩、石英二长斑岩和正长岩等。该岩带被认为是海西——印支期,同位素年龄值在271~173百万年间。
怒江缝合带
怒江缝合带可作为横断山区的西界,分隔了昌都地块与波密——察隅地块,是班公湖——怒江缝合带的东段。东段蛇绿岩保存最好的在丁青,可见东西两个岩体。西岩体除构造岩化的方辉橄榄岩及纯橄岩外,上部层位的枕状熔岩、块状玄武岩及角砾状玄武岩、硅质岩及深水浊积复理石发育齐全,出露好东岩体主要为下部层位的方辉橄榄岩、堆晶岩、辉长岩和岩墙群,上部层位被断层所截,被中侏罗统灰岩覆盖。
地层特征
横断山脉地层由下元古界至三叠系,以海相沉积为主,侏罗白垩系开始陆相沉积,第三系至第四系为零星之山间盆地堆积。
前震旦系
前震旦系集中出露于大理洱海西侧及丽江西北。前者称苍山群,由片麻岩、片岩、变粒岩及大理岩组成,厚度大于2733米,后者为石鼓群,主要由片岩、石英岩组成,厚度大于2000米。
震旦系
震旦系仅在横断山脉东北角及永胜以东有零星出露,岩性为石英砂岩、页岩、灰岩及白云岩等。厚度不详。
寒武系
寒武系零星出露在永胜以东,且发育不全,仅见下统。其岩性以砂岩、页岩为主,厚度稳定,一般在400~500米左右。
奥陶系
奥陶系集中分布在洱海东侧、洱源与剑川之间及丽江以北地区,缺失上统。下统以细砂岩夹页岩为主,偶夹灰岩,沉积厚度变化极大,在30~1000米之间;中统以灰岩为主,局部地区为页岩,厚度在30~700米间。
志留系
志留系在宁蒗、永胜以东、芒康盐井地区见零星出露,岩性以页岩为主,厚约300米。
泥盆系
泥盆系分布较广,主要集中分布在洱海两侧、剑川与洱源之间,永胜、宁范一带及玉龙雪山以西、德钦、盐井地区,在云南地区普遍缺失下统。岩性、岩相变化均大,一般以碳酸盐岩为主,部分地区除以灰岩为主之外,下部及上部发育了一套不稳定的碎屑岩及少量玄武岩。厚度在1000~2000米以上。
石炭系
石炭系主要出露在弥渡以东、洱海东侧、芒康县加色顶和朋波拉及盐井江达龙地区。在宁疲、大理一线以东,岩性单一,为稳定的浅海相碳酸盐沉积。厚度由北往南逐渐变薄,宁蒗一带为1000米以上,永胜附近厚约500余米,在大理弥渡附近减薄至326米;丽江玉龙雪山一带,岩性、岩相变化极为复杂,仍以碳酸盐沉积为主,并有较多碎屑岩及基性火山岩。厚度巨大,一般在2000米以上。
二叠系
二叠系在横断山脉内广泛分布,主要由浅海相碳酸盐、陆相及海陆混合相煤系、大陆溢流玄武岩(峨眉山玄武岩)组成。除玄武岩外,总厚一般不超过千米。玄武岩厚度常可达1000~2000米以上。
三叠系
三叠系在横断山脉内广泛分布,云南地区以红河断裂为界分成东西两区。东区,下三叠统为浅海相碎肩岩夹火山碎肩岩及灰岩沉积,中三叠统由海相碳酸盐岩组成,上三叠统为浅海碎屑岩及海陆交互含煤碎屑岩沉积,总厚达1233~7112米;西区普遍缺失下统,中统分布零星,由火山碎屑岩、基性中酸性火山熔岩、砂泥岩及灰岩组成,厚1600~3000米,上统下部沉积类型较复杂。巍山地区以海相为主的碎屑岩夹碳酸盐岩沉积,而在剑川——维西地区则以火山碎屑岩以及火山溶岩夹灰岩组成的海相层。上统由海陆交替相含煤碎屑岩组成,局部夹火山岩及火山碎屑岩,含煤性一般较差。总厚500~3000余米。
侏罗系
侏罗系主要分布在红河断裂两侧地区及芒康起塘牛场、徐中、盐井、贡主公和小邦达等地。红河断裂东侧为大型湖泊盆地型沉积,全系为红色碎屑岩沉积地层,沉积旋回清楚,具三分性,厚度较大达500米以上;西侧为碎屑沉积,由东至西,海相夹层增多,碎屑岩减少而碳酸盐岩增厚,厚度为2000米左右。
白垩系
白垩系分布范围与侏罗系大致相同,多呈大面积连续出露。以内陆湖相河湖相沉积为主,岩性由紫红色碎屑岩夹灰绿色碎屑岩及少量碳酸盐岩组成。总厚度达余4000~7000米。
古近系
古近系主要分布在一些大断裂带两侧。全属陆相中小型山间或断陷盆地类型。各单个盆地的总体排列方向均受区域构造的控制,但盆地间彼此隔绝,地质特征差异较大,就单个盆地而言,往往仅有一个或两三个统的沉积,地层发育不全,而且岩性及厚度不稳定。古新统主要见于永胜北、剑川、鹤庆、巍山和芒康等地,为一套红色碎屑沉积,下部碎屑粒度稍粗,底部为石灰质角烁岩,厚200~4000米左右。始新渐新统出露在再源、剑川、丽江、永胜、宁菠等地,为一套河流、山麓红色碎屑堆积。它是地壳强烈活动、气候继续处于干燥条件下沉积的一套磨拉石岩组,厚余80~1500米。
新近系
新近系在滇西北地区比较发育,广泛出露于几十个山间盆地内,是温暖气候条件下沉积的一套含煤岩系,厚度在100~2500米左右。
上新统:广泛分布于剑川、永平、兰坪洱源及乔后、大理、芒康等地,尤以剑川城西及洱源三营和芒康拉乌拉等地发育出露最好,对该处的研究也较详细,在该地分别建立了剑川组和三营组。三营组皆为河湖相、湖泊相及湖沼相沉积,其岩性主要由砾砂岩、砂岩夹煤层或砂岩、泥岩、粉沙岩含褐煤层之互层组成,厚度为200~500米,剑川组为一套火山沉积相地层,厚度约1500~2000米,芒康拉乌拉组下部一套中性火山岩,上部为一套河湖相沉积,厚度约1200米。
中新统:广泛分布于再洱源、剑川等一些互相封闭的盆地内,主要为沼泽相、河湖相、湖相含煤沉积,在剑川双河附近发育出露最好。
第四系
横断山脉第四纪沉积发育广泛,不论在山间盆地或山前地带,都可见到不同成因的河湖相、湖沼相、洪积相、坡积相等沉积物的出露。
全新统:全新统主要分布于横断山地区的断陷盆地内,沿区内活动断裂走向分布的大理盆地、洱源盆地、剑川盆地、永胜、金官及程海盆地、丽江盆地、鹤庆盆地和芒康等,是主要的全新统分布地。地层多为洪积相、河湖相及滨湖相沉积,普遍含有炭质淤泥及泥炭层,顶层一般为砂土、亚砂土及砂砾石层,中间含炭质层,下部粒度也较粗。
上更新统:该地层在横断山区各大小山间盆地中星罗棋布,但完整性和连续性较差,一般多出露晚更新世地层的上部,仅在剑川、甸南可以见到该地层有比较完整的剖面,普遍含有炭质淤泥层及泥炭层,多为河湖相、湖沼相及冰水沉积,通常顶、底部岩性一般粒度相对较粗,中部相对较细,具有明显的沉积韵律特征。
中更新统:中更新统地层仅在剑川及鹤庆等地比较发育,岩性主要为一套快速堆积的粗粒岩组。
下更新统:下更新统地层在横断山地区建立了蛇山组,其沉积主要由一套由深灰色、灰色粘土、砂质粘土、粉细砂、沙砾石层和砾石层组成,在剑川、鹤庆、洱源和永胜等地出露较好。
矿产资源
横断山脉是中国重要的有色金属矿产地。其中金沙江、澜沧江和怒江成矿带以有色金属为主的各种矿藏多达百种以上;在雅砻江和金沙江交汇处一带的成矿带富含钒钛磁铁矿,如攀枝花地区是中国铁矿储量很大的地区之一,同时又是中国生产钒钛金属和其他有色金属及稀有金属的重要基地。区内已发现矿产地1600处以上。勘探表明具有工业意义的矿产地已超过1200处,占四川、云南两省已知工业矿产地的60%以上。全中国已找到136种矿产资源中,分布于该区的有110种以上。探明储量居中国前三位的矿种有铁、钒、钛、镍、铂、铜、铅、锌、铍、锗、镉、锂、砷、磷、石棉、蓝石棉、钾盐、岩盐、硅藻土、石榴子石、熔炼水晶、光学萤石、云母等24种。汞、锡、钨、铌、钮、铬、金、锑、玻璃用砂、芒硝、石膏等矿种均有很好的成矿条件和潜在优势。该区资源的最大特点是大量的矿床都伴有黑色、有色、贵金属、稀有元素等,它们都具有工业意义,成为经济价值极高的多金属矿床。非金属矿床如大理石、石灰岩、白云岩、陶瓷原料、冶金与建筑原料等都有丰富的储量。
地形地貌
横断山脉是中国地形第一和第二阶地的过渡带,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区内地势起伏较大,地形以高山峡谷为主,海拔在291~7556米之间。横断山脉山区南北纵贯,东西并列,自东而西有岷江、邛崃山、大渡河、大雪山、雅砻江、沙鲁里山、金沙江、芒康山、澜沧江、怒山、怒江和高黎贡山等,最高峰为坐落于横断山脉中东部的贡嘎山,海拔为7556米。
横断山脉是新生代以来急剧隆起的年轻山地,新构造运动强烈,海拔高度和相对高度变化显著,致使塑造地貌形态的内外营力均较活跃,因此横断山脉地貌类型复杂多样,按其形态和成因可分为河谷、盆地、山地、剥夷面四类。
河谷
横断山脉主要河流有金沙江、澜沧江、怒江及其支流雅砻江、大渡河、安宁河等。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河流谷地在不同地区差异甚大,如金沙江虎跳峡谷宽仅60~80米,而安宁河谷地最宽处可达12千米。多数河流上游为蜿蜒于高原面上的浅切河谷,而下游为深陷于山地之中的深切河谷。
浅切河谷
浅切河谷宽而浅,谷肩不明显,发育有高出河面半米左右的河漫滩及高出河面1~2米的阶地平原,阶地面宽阔平坦。如石渠县雅砻江上游及其支流河谷宽1000~2000米,最宽处可达3000~4000米,曲流发育、叉河甚多,发育有一级阶地,高出水面1~2米,为堆积阶地,地表为厚30厘米左右的草地,下面为磨圆和分选都较好的砾石层,砾径为5~15厘米,砾石成份以砾岩为主,厚度大约20米。谷间为高出河而200~500米的丘状高原。
深切河谷
横断山脉深切河谷非常发育,金沙江、澜沧江、怒江自北纬30°以南以深切河谷为主,河谷狭窄、幽深,两树山峰高耸、河谷切割深度达1000~2000米以上,阶地很不发育。
金沙江河谷
金沙江发源于唐古拉山脉的各拉丹冬雪山西南侧,邓柯以上为宽谷,邓柯以下以深切河谷为主,仅在支流汇入主流的局部河段河谷稍宽。如然登寺至奔子栏,河谷南北走向,长约500千米,河谷深切于出地之中,特别是然登寺至玛曲段,全长250千米均为峡谷;河床仅宽60~110米,水面海拔3140~2525米,落差达678米,两侧山峰高达5106~4600米,相对高度为2000~2500米。两侧谷坡陡峻,坡度在30°以上,水流湍急,河漫滩和阶地不发育,只在局部稍宽的谷地里才有阶地出现,而且多分布于凸岸,如岗托附近发育有二级阶地,阶地面狭窄且不连续。
虎跳峡
澜沧江河谷
澜沧江发源于青海省塔尔吉山,昌都以下以深切河谷为主,河谷深切于高原面之下,切割深度大于1000米,昌都至卡贡为宽窄谷交替段,卡贡至傲龙为峡谷段,属顺直峡谷,谷坡陡峻,坡度达35°以上,河床宽60~65米。而傲龙至盐井段全为深切峡谷。河谷的谷中谷现象很明显,尤其在竹卡以上,河谷横剖画上部为“V”型,下部为嶂谷,水面宽42~50米。局部地段河谷较宽,有小面积阶地分布。在竹卡、达水、阿东等地可见到3~4级基座阶地。
西康盐井
怒江河谷
怒江奔流于怒山和高黎贡山之间,加玉桥以南以深切河谷为主,加玉桥至拉康寺段,河谷切割深度达2000米左右,形成深切的峡谷或嶂谷,谷坡陡峻,平均坡度为30°~40°,谷坡下部近于直立,谷底即为河床,一般宽80~100米,最窄处仅40~50米(如怒江桥),局部河段较宽,分布有阶地,如加玉桥附近可见三级阶地。
怒江大桥
盆地
盆地是横断山脉重要的地貌类型之一,主要的居民及工农业生产地多集中于盆地之中。横断山脉的盆地以构造盆地和喀斯特盆地为主,而构造盆地中又以断陷盆地为主。
断陷盆地
断陷盆地是区内分布广,数量多的盆地,为流水作用沿断裂带侵蚀而成,故也称构造侵蚀盆地。盆地的排列方向明显地受构造线控制,呈串珠状或雁行排列。据研究,这些盆地中白垩纪及其以前的地层均遭到明显的褶皱,盆地中新生代地层不整合于这些褶皱地层之上,推测这些盆地大多形成于燕山运动之后或沿继承性断裂活动而成。由于边断陷边堆积,盆地中的地层常达到相当大的厚度,有的盆地早第三纪红色岩层厚达1500米;有的盆地晚第三纪河湖相堆积厚达2000米,有的盆地更新世以来的湖相堆积物厚达200~3000米。
喀斯特盆地
横断山脉地区比较大的喀斯特盆地有中甸、丽江、白汉场、马湖、泸沽湖等。
中甸盆地是一个封闭性的喀斯特溶蚀盆地,南北长约20千米,东西宽3~10千米,两侧耸立着海拔4500米以上的中甸雪山和崩巴雪山,湖盆海拔为3200~3500米,面积约130平方千米,北以茨布拉卡堙口与尼西盆地相接,南以低丘与小中甸盆地毗连,盆地中部和东部分布着相对高度100~160米,由灰岩和第三系粗碎屑岩组成的丘陵,盆地最低处为西北部,地表经流汇聚形成一个浅水湖——拿帕海,平均水深仅1~2米,每当雨季湖水时涨时落,最大变幅为2~2.6米。
山地
山地是横断山脉的主体,受构造线的控制,主要山脉呈南北向或近似南北向延伸,是中国主要山脉中一种独特的走向型式,按海拔可分为四种类型:分别为极高山、高山、中山、低山。
极高山
极高山指贡嘎山、雀儿山、格聂峰、梅里雪山、四姑娘山、玉龙雪山、白花雪山等海拔5000米以上的山地,这些山地终年冰雪覆盖,全年气温0℃以下。现代冰川发育,冰雪作用和冻裂作用为主导外营力,角峰、刃脊、冰斗、冰川谷、冰债堤(垅)等广为发育。
雀儿山
高山
高山指海拔3500~5000米的山地,雪宝顶、锦屏山、宁静山、怒山、甲午雪山等地都分布有大面积的高山。此类山地年均温0℃左右,每年地表有4~6个月时间温度低于0℃,处于冻结状态。现代冰缘作用明显,主导外营力为冻结破碎作用和融冻作用,其次为重力作用,石海、石河、融冻滑塌、泥流阶地等非常发育。
雪宝顶
中山
中山指海拔1000~3500米的山地,是横断山脉分布最广泛的山地类型。按统计,中山占整个横断山脉总面积的60%左右,在凉山州中面积占全州总70.8%。中山是整个山地中流水作用最强的类型,特别是2000~3000米的迎风坡,因随海拔升高降水迅速增加。降水丰沛且大部分又以径流形式出现,产生强烈的侵蚀作用,山地中冲沟发育,坡度陡峭,泥石流等自然灾害较多。
哀牢山
低山
低山指海拔在500~1000米的山地,在滨西南分布较多。纬度低、海拔低、气温高、热量充分,降水也较丰沛,化学风化和生物化学风化强烈,山地表层覆盖看厚层风化壳,特别是花岗岩山地,风化壳可厚达几十米。
剥夷面
剥夷面是夷平面和剥蚀面的总称,是横断山脉具有重要地貌意义的地貌基面。夷平面和剥蚀面在其形成方式和过程没有本质的区别,只在分布的规模和发育阶段上有所差异,剥蚀面规模较小,发育不完善。
夷平面
夷平面分布于河谷谷缘以上,现代河流溯源侵蚀尚未到达的分水岭地带,但因受后期新构造运动和流水侵蚀作用的程度不同,其保留的程度和形态亦不相同。按其形态大体可以分为两种,即丘状夷平面和切割山顶面。
丘状夷平面
丘状夷平面分布比较广,地表起伏和缓,呈丘状或波状起伏的夷平面。横断山脉丘状夷平面分布最广的地区为三条大江的上游地区和分水岭地带。如川西北石渠、色达一带大面积分布。又如稻城——理塘间的金沙江和雅砻江分水岭地带的海子山夷平面,南北延伸100千米,东西宽50千米,平均相对高度300米,地面坡度10°以下,平均海拔4600~4700米,切削了印支——燕山期花岗岩,由于第四纪的冰川作用,夷平面上遗留了大量古冰川地貌,分布着巨大的花岗岩漂砾和冰川湖。
切割山顶面
在断裂作用活跃,流水侵蚀强烈的地区,夷平面被切割破碎,保存较差,沿山脊或山顶呈小范围或狭长的山顶形式出现,如金沙江、澜沧江、怒江之间的三江地区,河流切割均较深,夷平面呈狭长的条状分布在分水岭的山脊上。如碧罗雪山山顶面南北延伸100千米,宽仅2~4千米,海拔3600~4000米,由北向南微倾,北端海拔4000米,南端3000米,纵比降4‰。金沙江与澜沧江之间4800~5000米的山顶面,怒江与澜沧江之间4600~4700米的山顶面都清晰可见。
剥蚀面
剥蚀面是发育不完全的夷平面,也是横断山脉分布比较广泛的一级地貌面,沿河谷两侧的上部分布。在横断山脉中南段河流切割比较深的地区更为明显。美姑至昭觉间可见三级剥蚀面,其海拔分别为2600米、3000米、3500米,向河床微倾,表层发育有50~100厘米厚的红色风化壳。木里县的鸭咀一带可见四级剥蚀面,其海拔分别为2400米、2500~2600米、3000~3100米、3500~3600米。进入云南后,仍可见2~3级剥蚀面,海拔明显降低,永胜至丽江段可见二级剥蚀面,其海拔分别为2200~3000米、2600~2700米;澜沧江在德钦一带发育有二级剥蚀面,其海拔分别为2600~2700米和3000~3200米。
水文
横断山脉水系发达,分布有澜沧江、金沙江和岷江等水系,邛海、洱海、泸沽湖等湖泊。冬季山区降水多以积雪形式存储,随着春季气温升高中低海拔积雪开始融化,雪线以上区域终年积雪覆盖,冰川和冻土分布广泛,丰富的积雪是河川径流的重要补给来源。
主要河流
澜沧江
澜沧江是横断山脉重要河流,也是中国最长的南北向河流。古名“阑沧水”“兰仓水”,又名“鹿沧江”;西藏境内又称“扎曲”,藏语意为“月亮河”。澜沧江是一条国际河流,全称“澜沧江—湄公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唐古拉山北麓查加日玛的西侧,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杂多县境,流经青海、西藏,于布衣附近进入云南,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南腊河口流出中国国境后称湄公河。经老挝、缅甸、泰国、柬埔寨流入越南,于西贡附近注入南海。干流全长约4500千米,总落差约5060米,流域面积约74.4万平方千米。中国境内流域面积约16.4万平方千米,出境处多年平均流量约2350立方米每秒,干流全长约2153千米,天然落差约4583米。
澜沧江大桥
金沙江
金沙江,古称“丽水”“黑水”“绳水”“泸水”,发源自唐古拉山脉,干流流经青海、西藏、云南、四川,在四川省宜宾市与岷江交汇后始称“长江”。金沙江干流以石鼓和攀枝花为界分为上、中、下三段。直门达至石鼓为上段,石鼓至攀枝花为中段,攀枝花至宜宾为下段。全长3496千米,流域面积约47.32万平方千米。屏山站多年平均流量4560立方米每秒,多年平均径流量1450亿立方米,占三峡入库径流量的36.5%。
金沙江大拐弯
岷江
岷江是长江上游的一级支流。岷江发源于四川与甘肃接壤的岷山南麓,分东西两源汇合于松潘县的川主寺,自北向南流经阿坝州、成都市、眉山市、乐山市、宜宾市等五市(州),于宜宾市区与金沙江交汇。岷江干流全长753千米,流域面积45324平方千米(不含大渡河、青衣江),河口多年平均流量3022立方米/秒,主要支流有黑水河、杂谷脑河、锦江、大渡河、马边河等。
岷江
怒江
怒江是中国西南地区重要的南北向河流,又名“潞江”,发源于西藏北部唐古拉山南翼吉热格柏峰南麓海拔5200米处,先向西南流,名“桑曲”,藏语意“密水”。经安多县先后注入错那湖与喀隆湖,出湖后名“那曲”,藏语意为“黑河”;后改向东流,至比如县西部打菜堂附近右纳罗曲、左纳下秋曲(又名“卡曲”)后始称“怒江”。进入横断山脉后,多呈峡谷之势,一般谷深1000~1500米,从西藏境内的嘉玉桥往南至云南省境内的六库,继续绵延长达780千米的怒江大峡谷。怒江由中国流入缅甸后改称“萨尔温江”,最后在毛淡棉注入印度洋的安达曼海。怒江总长2103千米,流域面积13.5万平方千米。怒江上游嘉玉桥以上已占流域总面积的50%以上,年均流量755立方米/秒。中游地区流域面积增加不多,但地表径流较丰富,至札那站年均流量已达1170立方米/秒,至道街坝站达1655立方米/秒,以下到国境处多年平均流量为1805立方米/秒。
怒江第一湾
大渡河
大渡河是岷江右侧最大支流,发源于青海省巴颜喀拉山脉果洛山南麓,大渡河上游分东西两源。东源源为足木足河,是其正源,由阿柯河和马柯河汇流而成;西源为绰斯甲河,由杜柯河和色曲汇流而成。足木足河和绰斯甲河在四川省双江口汇合后,称为“大金川”;大金川南流在丹巴县城纳小金川后,始称为“大渡河”。干流全长1272千米,面积77601平方千米。河口多年平均流量1500立方米/秒。
泸定大渡河大桥
主要湖泊
滇池
滇池是中国西南地区第一大湖,有“高原明珠”之誉。古名滇南泽,俗称昆阳海或昆明湖,位于云南省昆明市城区西南方,南北最长处36.5千米,东西最宽处12.8千米,面积294.5平方千米。平均湖深4.4米,最大深度约10.2米,库容量约15亿立方米。滇池为构造断陷湖盆,约当中生代末与新生代初之际,古盘龙江已开始发育,并强烈侵蚀,使昆明附近产生断裂,西山——大青山与南部刺桐关上升,古盘龙江南流通路被阻,经长期演变即形成积水洼地——滇池。汇入滇池的河流约20余条,主要为盘龙江、东白沙河、西白沙河、宝象河、马料河、梁王河、柴河等,构成滇池水系,流域面积约2755平方千米。海口河是滇池的唯一出口河(流出海口后称“螳螂川”,下游称“普渡河”),流经西山区及安宁、富民、禄劝等县,在禄劝县与东川市交界处注入金沙江。
滇池
邛海
邛海,位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市,邛海是四川省第二大淡水湖,古称“邛池”,属更新世早期断陷湖,已有约180万年。邛海湖形似蜗牛,头在西北的海河出湖口—带,湖长11.5千米,最宽5.5千米,平均宽度2.7千米,湖岸线长35千米,湖盆为锅底形,湖岸到湖心深度变化很大,大多数水深在15米以上,湖泊最大面积31平方千米(水面标高1509.28米),最低水位时面积为28.5平方千米(水面标高1507.14米),流域集水面积为309平方千米,容积为3.2亿立方米;湖底泥是由暴雨径流冲刷地表土入湖沉积所致,为红棕色细泥;较大的河流有邛河、官坝河和鹅掌河,其中官坝河集水面积较大,能维持终年有水。
邛海
洱海
洱海位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又称“洱河”“昆明池”“叶榆泽”等,是云南省第二大、中国第七大淡水湖泊,湖面面积246平方千米,海拔1972米,蓄水量近30亿立方米,因湖泊形状类似人的耳朵而得名。洱海北起洱源县南端,南达大理市下关,全长40千米,有“高原明珠”的美誉,是大理市重要的防洪、发电、供水、灌溉、航运、调节气候的重要通道,也因环境优美,与苍山形成了著名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
洱海
泸沽湖
泸沽湖,又名“左所海”,俗称“亮海”,是中国第三深的淡水湖,位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盐源县与云南省丽江市宁蒗彝族自治县之间,是高原断层溶蚀陷落湖泊。湖泊略呈北西——东南走向,南北长9.5千米,东西宽5.2千米,湖岸线长约44千米,四川部分20千米。湖泊面积50.1平方千米,其中四川部分31.2平方千米。湖泊集水面积247.6平方千米,四川部分140.6平方千米。泸沽湖最大水深105.3米,水深超过50米的湖区约占全湖面积的一半,平均水深为40.3米,湖水库容量为22.52亿立方米,湖水最大透明度达12米,湖面海拔2685米。
泸沽湖
冰川
冰川是由积雪经成冰作用形成,是“固体水库”,在横断山脉分布较广,以贡嘎山、雀儿山和玉龙山、梅里雪山等地比较集中。整个横断山脉冰川面积约960平方公千米,全区冰川储水量为499.2亿立方米,消融率为2~3%,消融量为10~15亿立方米,相当于平均每年消融1.5~2.5米深。冰川融水在局部地区对河流补给有意义。
贡嘎山冰川区
贡嘎山位于康定以南、大渡河西侧,海拔7556米,雪线4700~5200米。贡嘎山地区有现代冰川71条,其中东坡26条,平均每条面积6.33平方千米;西坡30条,平均每条面积3.7平方千米,外围木杠岭和野人沟上源15条。主山脊两侧共有冰川面积274.2平方千米,加上外围的冰川共计297.5平方千米。其中海螺沟冰川最长,为14.8千米,末端海拔仅2850米,伸入森林带6千米,冰川末端冰洞水流量达7~10立方米/秒。雀儿山海拔6168米,雪线5200米左右,现代冰川面积约80平方千米。
海螺沟冰川
梅里雪山区
梅里雪山一共发育了48条现代冰川,总面积为146.87平方千米,属于横断山脉较大的冰川作用中心。东坡明永冰川长度为11.5千米,末端冰舌直抵居民村庄附近的农田。明永冰川也是横断山脉末端下伸得最低的现代冰川,最低海拔高度只有2700多米,它以其急而陡的坡度和接二连三的大冰瀑布从极高峰处迅速下落到亚热带原始森林中。
明永冰川
雪宝顶冰川区
雪宝顶海拔5588米,是岷山山脉的最高峰,这里的冰川条数少,面积也不大。最大的一条被称作雪宝顶冰川,长1.5千米;东坡的另一条冰川长度仅仅0.6千米,面积0.15平方千米,它的融水却仍然源源不断地补给了黄龙高山喀斯特钙化泉池群。
雪宝顶冰川
雀儿山冰川区
雀儿山最高峰海拔6168米,是横断山脉境内的第四高峰。这里雪峰连绵,冰川四溢,发育着98条现代冰川,冰川面积为89.28平方千米。季风在雀儿山山体的作用下形成了非常丰沛的降雪,给这里的冰川的发育和存在提供了充分的补给。
雀儿山冰川
地下水
地下水是一种宝贵的天然水资源,它不仅埋藏于地下,而且还处于不断的补给、运动和排泄之中。横断山脉的地下水总量达930亿立方米。
松散堆积层孔隙水
松散堆积层孔隙水主要分布于各河流的沿江两岸及山间盆地中的冲积和洪积等堆积层中,如安宁河谷和鲜水河谷两岸、盐源盆地和云南的“坝子”等。这类地下水埋藏浅,开采方便,水质较好。河漫滩及一级阶地冲洪积砂砾石孔隙水最丰富,单井出水量可达40~200立方米/小时。
碎屑岩孔隙裂隙水
昌都等地区部分地下水动态资料表明,碎屑岩类富水程度较差,泉流量大都小于3.6立方米/小时。但在滇西一系列盆地,如景东,景谷、普洱、思茅、巍山、弥渡等盆地,沿盆地向斜轴部及盆地周边有流量达72~180立方米/小时的泉水溢出。
碳酸盐岩裂隙溶洞水
碳酸盐岩裂隙溶洞水主要分布于川西南山地、和云南西部。云南高原面上分布有长达数千米、甚至数十千米的地下河,其流量达每秒数十立方米。
火成岩及变质岩裂隙水
火成岩及变质岩裂隙水主要分布在川、滇西部及藏东南一带。受多期造运动影响,岩层断裂发育、岩石破碎,加之气候寒冷、物理风化强,因此,构造、风化裂隙发育,一般裂隙带深达50米左右。地下水补给来源主要为大气降水、高山区亦有冰雪融水补给。在构造有利部位泉流量较大,如康滇南北构造带的花岗岩中,泉流量可达3.6~36吨/小时。变质岩地区泉水流量一般小于3.6吨/小时。
土壤
横断山脉是中国山地土壤垂直带谱变化最繁复的地区之一。受水热条件的区域差异影响,区内各处山地土壤垂直带谱从南向北呈现三种不同类型:以红壤为基带的亚热带山地土壤垂直带谱型,以棕壤为优势的温带山地土壤垂直带谱型,高山土壤垂直带谱型。
滇西北川西南红壤(富铝土)地带
滇西北川西南红壤(富铝土)地带约在北纬29°以南,包括云南省大理、怒江、丽江、迪庆四个地州市和四川省攀枝花市、凉山州、甘孜州的南部。气候属暖热湿润型。年均温12~22℃,最暖月均温22~28℃,最冷月均温不低于5℃;年降水量600~1100毫米。代表性植被为云南松及常绿阔叶林;林下发育着红壤及部分黄壤,发生特点是脱硅富铝作用明显,腐殖质积累量不高,土壤有机质含量一般为2.4%,氮磷含量亦较低,PH5.5~6.5,质地多较粘重,怒江、金沙江下游等谷地内,旱生灌丛禾草或稀树禾草植被下的褐红土与燥红土的腐殖质积累过程更弱,盐基饱和度稍高,干季时盐基有表聚迹象。山地土壤垂直带谱属亚热带山地类型,以红壤或黄壤为基带,上接黄棕壤或棕壤、棕毡土等垂直带。
川西褐棕土(淋溶半淋落土)地带
川西褐棕土(淋溶半淋落土)地带占据横断山脉中部,包括甘孜、阿坝两州的中南部。其内岭谷高差悬殊,地貌结构复杂多样,既有高山、高原,也有众多的宽谷与盆地。年均温4~10℃,最冷月均温可达-5℃。最暖月均温12~24℃;年降水量500~1000毫米。气候属高原温带型。本地带内由多种云杉与冷杉为主组成的暗针叶林分布广而集中,林下发育有棕壤、暗棕壤与漂灰土等土类。这些土壤的腐殖质积累明显,并呈现不同程度的酸性淋溶与粘化、淀积作用,漂灰土尚有灰化和离铁作用,土集有机质含量一般较高,在10%以上。在生长有小叶落叶有刺灌丛(以白刺花为代表)或圆柏疏林灌丛的干早河谷内,发育着石灰性的褐土及暗褐土。山地土壤垂直带谱属温带山地类型,以棕壤或褐土类为基带,上接暗棕壤或漂灰土、冷毡土等垂直带。
川西北高山土地带
川西北高山土地带位处竹庆——壤塘——中壤口一线以北的川西北丘状高原,海拔皆在3000米以上。热量条件差,大于10℃积温不足1000℃,年降水量少于800毫米。气候属高原寒带半湿润型。这里植被为耐低温中生草本植物与灌丛(金露梅、杜鹃与柳等组成的亚高山灌丛草甸及河谷草甸)以及低湿沼泽,发育着相应的冷毡土、草甸土与沼泽土。前两类土壤在低温偏湿及季节性冻融作用下,腐殖化作用弱而具泥炭化过程,草皮层发育,有机质含量在10%以上。在高寒环境下形成的寒冻岩幂土发育原始,粗骨牲显著,有机质含量低于0.5%,这里山地土壤垂直带谱结构简单,属高寒山地类型。
生物多样性
植物
横断山脉地区植物种类繁多,有一万多种。种子植物有226科、1325属、7954种,其中裸子植物有7科,17属、63种;被子植物175科,1094属,6262种。其中4021种为草本植物,包括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植物芒苞草、冬麻豆等,其余2241种为木本植物。
冬麻豆
横断山脉地区植被具有古北植物区系、中亚区系、喜马拉雅区系和印度马来亚区系多种成份。多古植物的孑遗种属,如乔杉、铁杉、连香树、水青树、珙桐等,特别是第三纪的古老植物种类如云杉属和冷杉属种类占中国一半以上。森林资源富饶而广布,是中国第二大林区——西南林区的主体部分,森林种类极为复杂。经济林木和果木丰富,盛产贝母、冬虫夏草、天麻、大黄、三七、麻黄等各种中药材。花卉种类更为繁多,尤以多种杜鹃花、报春花和山茶花为著。
动物
横断山脉地区的野生动物资源丰富。就以川西山地而言,脊椎动物共有918种(包括亚种),占四川省的71.1%,其中兽类176种,鸟类556种,爬行类55种,两栖类45种,鱼类86种。云南有“动物王国”之称,有鸟类778种,兽类235种,分别占全国总数的66%和54%,而绝大多数都分布在滇西的横断山地区。据郑作新《中国鸟类分布名录》的统计,分布于横断山地区的鸟类有1304种,占《名录》总数2077种的49.8%。
动物兼具东洋界西南区、古北界青藏高原区和北方华北区等多种成分,兽类、鸟类和鱼类约占中国总数一半以上;珍贵稀有动物属国家保护的有大熊猫、金丝猴、黑金丝猴、白唇鹿、牛羚、野牛、野象、长臂猿、小熊猫、班羚、林麝、豹、云豹、马麝、水鹿、藏雪鸡、绿尾红雉、血雉等。
自然保护区
横断山脉是著名的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各级政府在横断山脉地区建立了大量的保护区,目前有国家级保护区43个,绝大多数保护区设立的目的是保护森林、湿地和野生动物。
类别 | 保护区名称 | 省份 |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 云南乌蒙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 云南省昭通市 |
西藏芒康滇金丝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 西藏自治区昌都市 | |
雅鲁藏布大峡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 西藏自治区林芝市 | |
云南云龙天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 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 | |
无量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 云南省普洱市、大理白族自治州 | |
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 云南省保山市 | |
苍山洱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 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 | |
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 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 | |
四川亚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 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 | |
四川美姑大风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 | |
四川海子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 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 | |
九寨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 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沟县 | |
察青松多白唇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 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 | |
四川格西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 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雅江县 | |
四姑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 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 | |
攀枝花苏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 四川省攀枝花市 | |
四川王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 四川省绵阳市 |
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国家级森林生态系统类型保护区,由林业部门管理。保护区跨楚雄、思茅、玉溪3州市的楚雄、双柏、南华、新平、景东、镇沅六县市,面积677平方千米。1981年筹建,1986年3月批准为省级自然保护区,1988年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03年8月,南华大中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并入。
区内记录有高等植物207科720属1486种,其中蕨类123种,裸子植物15种,被子植物1344种,其中有国家重点保护植物24种,云南省重点保护植物7种。另有大型真菌94种。记录有野生动物474种,其中有兽类86种,鸟类323种,两栖类26种,爬行类39种,有国家和省级保护动物46种,其中国家Ⅰ级保护动物黑长臂猿、云豹等6种,Ⅱ级39种,省级2种,云南特有动物49种。有昆虫300余种。自然保护区乔木中,倒卵叶石栎、白穗石栎、旱地油杉等是哀牢山特有。动物中的哀牢蟾蜍、景东齿蟾、哀牢髭蟾、拟齿蟾、老挝后棱蛇为本区特有。保护对象是以亚热带山地和云南特有树种景东石栎、木果石栎、倒卵叶石栎等为优势的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以及黑长臂猿、绿孔雀等众多的野生动植物和国际侯鸟通道。区内的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是中国亚热带地区保存面积最大、人为干扰最轻的一片山地常绿阔叶林。
哀牢蟾蜍
贡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贡嘎山位于中国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境内,主峰海拔7556米,是横断山脉的第一高峰,也是四川省第一高峰,因此也被称为“蜀山之王”。贡嘎山地区作为全球25个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的横断山脉地区的典型代表和长江上游的重要生态屏障,生态地位极其重要。复杂多样的自然地理条件,孕育了丰富多彩的动植物物种,素有“动植物宝库”之称。
保护区有植物3795种,其中国家Ⅰ级保护植物有红豆杉、独叶草、高寒水韭、玉龙蕨等6种,国家Ⅱ级保护植物有水青树、连香树、岷江柏木、扇蕨、金荞麦等11种及特有植物垂茎异黄精等。有动物587种,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6种,包括大熊猫、川金丝猴、白唇鹿、黑颈鹤、雪豹、豹、牛羚、绿尾虹雉等。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62种,中国特有野生动物101种。
垂茎异黄精
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卧龙自然保护区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西南部,经纬度范围为东经102°52′~103°24′、北纬30°45′~31°25′,始建于1963年,是以保护大熊猫等珍稀野生动植物和高山森林生态系统为主的综合性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管理面积2000平方千米。1975年升格为国家级,1978年收归林业部管理,1979年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2006年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
卧龙干湿季节分明了,年平均气温8.9℃,海拔1100~6250米,横跨6个气候垂直带谱,森林覆盖率62.5%,植被覆盖率超过98%。保护区有植物1810种,国家重要保护植物有珙桐、连香树、红豆杉等。野生动物有348余种,国家重点保护动物有金丝猴、白唇鹿、扭角羚等40种。
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神树坪基地
察隅慈巴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察隅自然保护区位于察隅县下察隅镇慈巴沟,海拔约1500米左右。在特殊的自然地理和气候条件下,野生动植物资源极其丰富,形成了巨大的生物资源“基因库”。1980年,察隅县人民政府把慈巴沟列为禁猎区,并且向自治区申报为保护区,1985年9月23 日,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建立。
保护区总面积约1014平方千米,保护区主要保护该地区山地亚热带综合的自然生态系统和珍稀、特有动物,常见高等植物有1000多种,木本植物达300余种,药用植物冬虫夏草、贝母、三七、灵芝、当归、辛夷、厚朴、肉桂、党参、野百合以及七叶一枝花等达100余种,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植物星叶草、长蕊木兰、天麻、楠木、假人骖、红花、木莲、水青树等近20种,有国家和自治区重点保护的珍稀野生动物扭角羚、虎、雪豹、熊猴、斑羚、林麝、金猫、红腹角雉、棕尾虹雉、血雉以及蟒蛇等珍稀动物达30余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扭角羚是察隅保护区的重要珍兽之一,体重约200~450公斤,体长达2米,保护区内扭角羚已超过1000头,老虎等珍稀动物开始在这里安家和繁殖。
扭角羚
主要支系
横断山脉广义的范围一般是指伯舒拉岭、高黎贡山以东,龙门山、邛崃山以西,唐古拉山、巴颜喀拉山、摩天岭以南,滇西南、滇中山原以北,包括伯舒拉岭——高黎贡山、他念他翁山——怒山、宁静山——云岭、沙鲁里山、大雪山、邛崃山和岷山7列山脉。
横断山脉分布
伯舒拉岭——高黎贡山
伯舒拉岭——高黎贡山是横断山脉最西一列山系,源出念青唐古拉山,原为东西走向,至东经97°开始转向南北延伸,称“伯舒拉岭”,入云南后名“高黎贡山”。主要山峰的高度由北向南逐渐降低,北端多数山峰的高度在海拔5000米以上,伯舒拉岭的主峰抗尔马峰海拔6011米,次高峰扬巴必怜峰海拔6005米,进入云南南部山峰的高度降至海拔3000~2000米,高黎贡山主峰海拔3374米。组成物质上看,北端的伯舒拉岭由海西晚期至印支期,燕山期的花岗岩及石炭系海相沉积构成;中南端的高黎贡山由古生界的变质岩组成;此山系以西是古生界变质岩为主的浓密褶皱带,以东为中生界地层为主的南北向构造带。因此怒江断裂带是一条重要的地质分界线。
高黎贡山
他念他翁山——怒山
他念他翁山——怒山源于唐古拉山,在西藏东部称“他念他翁山”,进入云南境内北部称“怒山”,南部称“碧罗雪山”。整个山系绵亘于西藏的昌都、云南的怒江、保山、临沧、思茅等地、州,由孟连县延伸进入缅甸境内,又蜿蜒于泰国和马来西亚半岛,直至新加坡海岸,全长约7000千米,为东南亚第一大山系。此山系北段在昌都地区北部是属于高原面上较完整的一支山脉,海拔在5000米以上,相对高度较小,坡度和缓,在25°左右。向南延伸,由于流水侵蚀作用加强及新构造运动活跃,相对高度增大,超过1000米,而海拔高度降低,山峰海拔一般为4000米左右。此山系为夹于怒江和澜沧江深大断裂带之间的断块山,北端由中生代三叠系砂板岩组成,南端西坡为古生界变质岩,东坡为诛罗系海相地层,怒山山脊一带有花岗岩出露,经测定其年龄相当于燕山晚期至喜山早期。
他念他翁山
宁静山——云岭
宁静山——云岭是唐古拉山的另一个分支,在西藏昌都地区称“宁静山”,入云南后,德钦——兰坪间称“云岭”,兰坪以南分为两支,西支称“雪盘山”,东支向南南东微转称“清水朗山”,继续延伸的余脉为“无量山”,呈南东走向。整个山系以中生代沉积岩及基性火山岩为主,北段为三叠系和侏罗系地层,南段为侏罗系、白垩系地层,山脊部分出露有侵入岩。
宁静山
沙鲁里山
沙鲁里山山系为金沙江和雅砻江的分水岭。西北起自雀儿山,向东到甘孜分为两支,东支为“素龙山”,沿雅砻江的东部向南延伸,到理塘后称为“九拐山”,至稻城南为“贡嘎雪山”。西支在甘孜折向南称“沙鲁里山”,到云南境内两支汇合成玉龙雪山,南端转向东南称“哀牢山”。此山系南北延伸约1200千米,北段顶峰线在5500米以上,其中不少山峰海拔高达6000米以上,中段东支的贡嘎雪山海拔6032米,西支的格聂峰海拔6204米,为本山系的最高峰。贡嘎雪山和格聂峰终年积雪,现代冰川发育。
沙鲁里山
大雪山
大雪山山系是巴颜喀拉山的延续,为雅秀江和大渡河的分水岭。北段牟尼茫起山脉呈北西走向,山体绵亘于夷平面之上,坡度和缓,海拔在5000米以上。道孚以南折向南北走向,称为“大雪山”。大雪山延伸300千米,海拔5000米以上,主峰贡嘎山海拔7556米,既是横断山脉的最高峰,也是四川省的最高峰,主山脊线上南北排列40余座6000米的高峰,主峰为一巨大的金字塔型,山坡陡峭,坡度大于45°。
大雪山
主峰贡嘎山
邛崃山
邛崃山为强烈褶皱断块隆起的山地,呈南北走向,是四川盆地与青藏高原的过渡地带,北起四川西部的阿坝县,南至盆地边缘的邛崃市,南北绵亘250多千米。北段的鹧鸪山、霸王山海拔分别为5257米和5551米;中段的巴郎山、夹金山海拔分别为5072米和5338米;南段的二郎山最高处照壁山海拔3782米。邛崃山主峰四姑娘山(4座山峰海拔分别为5672米、5670米、6250米和5664米)。
邛崃山主峰四姑娘山
岷山
岷山蜿蜒于四川、甘肃两省边境,其范围大致北起甘肃岷县,南止四川都江堰市,西从郎木寺、毛儿盖,东到岩昌、武都、青川一线,南北迤逦达500多千米,故有“千里岷山”之说。岷山北段由花尔盖山、光盖山、迭山、古麻山、大腊山、擂鼓山等组成,略成西北走向。中段为岷山山脉的主体,有日尔郎山、红岗山、羊拱岭、弓杠岭、雪宝顶、摩天岭等。南段与龙门山、茶坪山、九顶山相接。主峰雪宝顶海拔5588米。
岷山
人类活动
编辑历史沿革
先秦时期
远在距今数万年前,横断山脉就有人类活动的踪迹。甘肃、青海南部和四川西北部发现了众多史前文化遗址。距今5000年前,来自于中国西北地区的人群,沿着温暖湿润的横断山脉河谷不断南迁,在之后的演化中慢慢形成了横断山脉多元族群聚居区。横断山脉新石器时代遗址星罗密布于全境,其分布范围比较广泛,几乎涵盖了其东北部自岷江上游以西至大渡河、金沙江、澜沧江以及东南部自怒江以东至元江之间的流域范围。
秦汉时期
公元前4~前3世纪,氐羌族系陆续向南进入四川西北部山区,沿横断山脉南北走廊渐次迁徙,开始了氐羌族系纵贯走廊的漫长迁徙历程,与甘孜的原始先民相互融合为一体。到公元前2世纪一公元2世纪的汉代,氐羌族系已发展为由北而南的众多部落和部落群体。汉武帝时期,康东即与中央政权发生联系。
隋唐时期
7~8世纪,新兴于西藏地区的吐蕃王朝日渐东扩,征服了走廊地带众多部族,开始了融入走廊的历史。与此同时,由于战争和商贸也使得当时云南地区的一些民族和族群沿走廊向北移动迁徙,进入滇西北、川西南的走廊南段区域。唐武德四年(621年)在迪庆设神州,今维西、香格里拉的部分地区为唐剑南道姚州都督府十三羁縻州之一。五代后晋天福二年(937年)段思平灭杨干贞,建立地方政权,号“大理国”,取代南诏,维西改治属大理国。
宋元时期
到12~13世纪的宋代,由于不同族系的众多部族的反复迁徙与交流融合,在茶马走廊南段逐渐形成了以彝族为主、彝族和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的其他多种民族共存的格局。公元13世纪,元代忽必烈率蒙古骑兵通过走廊攻打云南,留下了部分蒙古族军士及其眷属。将西藏归于中国版图后,元朝在昌都和四川甘孜设置了朵甘思宣慰司都元帅府。
明清时期
公元18世纪,清代乾隆皇帝平定大小金川的战争,使不少满、蒙、回、汉士兵及其家属留居藏彝走廊。清朝在昌都封委了一些大活佛和土司各辖其地,受驻藏大臣和达赖喇嘛的管理。清朝还在昌都设立了粮站,委派粮台、游击等文武官员驻守昌都,并从四川、云南派有制兵130名驻扎昌都,传递谕旨奏折,保护昌都寺大活佛和粮台。清末赵尔丰在昌都地区的一些地方实行改土归流,昌都地区改称川边。
社会概况
行政区划
横断山脉范围广阔,包含了藏东南、川西与滇西北,共涉及99个区县。其中,西藏有4个县,云南省包括40个区县,四川省包括55个区县,主要居住着藏族、汉族、白族等众多民族,是多民族聚集的区域。
横断山脉行政区划
区划名称 | 下辖政情 |
西藏自治区 | 昌都市 |
四川省 |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凉山彝族自治州、雅安市 |
云南省 | 迪庆藏族自治州、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大理白族自治州、丽江市、保山市 |
资料来源 |
人口情况
横断山脉地区内现居住着汉、藏、彝、羌、白、怒、纳西、独龙、普米、哈尼、傈僳、珞巴等众多民族。横断山脉地区常住人口由2000年的1825.61万增长到2015年2004.21万,人口机械增长率达到6.24%,个别县域甚至超过180%。2018年末,横断山脉地区总人口约为2051.12万人,平均城镇化率约为36.31%。
横断山脉藏、羌、彝等众多民族彼此之间存在许多共同和相似的文化因素,彼此之间存在内在的文化联系。从历史坐标看,在唐以前的几千年间一直主要为“羌人”以及与“羌人”难以分割的“氐人”,正是这一时期的“羌人”或“氐羌”族群的频繁迁移,初步形成了民族走廊的特征,唐以后千年间“羌人”与藏、彝系统的众多族群先民共同在这一地区迁移、交融,藏羌彝民族的千年文化走廊逐渐在地理空间上显现。横断山脉是中国西部历史上藏、羌、彝众多民族先民为主体、贯穿大西北、大西南的民族迁徙通道区,为费孝通先生提出的“民族走廊”学说中具有代表性的区域之一。由于横断山脉处于四方文化交汇之地,地理环境复杂多样、加之高山峡谷等地形地貌阻隔,对外交通不便,民族文化和地理环境的融合和共生,形成和保留了各具特色的多民族文化,是中国乃至世界上多元文化和谐共生、相互交融的典范区,同时也是中国乃至世界上自然与生态最为复杂多样的地区之一。
经济发展
根据四川、云南、西藏2001年与2019年的各类统计年鉴,并结合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以及2018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等数据,得知2000年横断山脉地区GDP为731.71亿元,其中,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以及第三产业的GDP分别为233.26亿元、256.29亿元以及242.16亿元,分别占总GDP的31.87%、35.03%以及33.1%。而2018年,横断山脉地区99个区县的GDP约为7120.50亿元,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分别占总GDP的16.04%、43.8%以及40.16%,第二产业的数值最大,达到3119.06亿元,第三产业次之,为2859.56亿元。
交通发展
公路
横断山脉地区主要交通干线为:南北向213国道、214国道、108国道;东西向的317国道、318国道,以及雅西高速公路、雅康高速公路等。
213国道,北起甘肃兰州,南至云南磨憨,途径甘肃、四川、云南三省,全程2827千米,是中国最美公路之一,与318国道齐名,2008年5.12日汶川大地震后唯一的救援通道。
四川阿坝州岷江213国道蓉昌高速大禹祭坛
214国道,是云南下关市至昌都地区芒康县的公路,又称滇藏公路。历史上被人们称为“南丝绸之路”,是滇藏川三省贸易的主要交通线,公路全长715千米。1976年滇藏公路建成通车,它北接川藏公路南线,南接昆(明)畹(町)公路(过去叫滇缅公路),沟通了西南地区公路交通网。从云南景洪经西藏芒康、左贡、昌都、类乌齐至青藏界多普玛,西藏境内803千米。它穿过横断山区原始森林,横跨金沙江,翻越海拔4300余米的百芒雪山和洪拉山,在芒康县与川藏公路南张(318国道)相接,是西藏至云南的主要通道。
中国云南迪庆州214国道滇藏线风光
108国道,是一条贯穿南北的交通要道。1984年,国家计委、经委、交通部划定国家干线公路,四川省入网9条,记录在《四川省公路志》上的第一条就是108国道。该线起点为北京天宁寺桥,沿途经河北、山西、陕西、四川和云南共62个区县市,终点为昆明市普吉路与王家营路交叉口,全程3356千米,四川省境内里程1291千米,从北部川陕边境的七盘关入川,向南经广元、绵阳、德阳、成都、雅安、西昌、攀枝花进入云南。
108国道雅安段雪景
317国道,又称“川藏公路北线”,原起止点为四川成都和西藏那曲,后延长终点到西藏阿里地区噶尔县,是西藏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公路主骨架网“三纵两横六通道”中“北横线”的组成部分。
西藏境内317国道
318国道,是一条贯穿中国东西的交通要道,揽括了平原、盆地、丘陵、高原景观,被评为中国的“景观大道”。起点为上海市黄浦区,终点为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聂拉木县,全程5476千米,经过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湖北、重庆、四川、西藏八个省份。
318国道怒江72拐
雅西高速公路,起于雅安对岩镇,经雅安雨城区、荥经、汉源、石棉,止于凉山冕宁县泸沽镇,是京昆高速公路和西部大通道——甘肃兰州至云南磨憨公路在四川境内的重要路段,全长240公里,自四川盆地边缘向横断山区高地爬升,从海拔630米渐渐升高到2440米,穿越12条断裂带和多种地质自然环境。
雅西高速腊八斤大桥
雅康高速公路,起于四川雅安,通向康定,是成都平原连接甘孜藏区进而通往西藏的重要通道,也是国家高速公路网四川雅安至新疆叶城的重要组成部分。雅康高速有“天梯高速”之称,从四川盆地向青藏高原延伸,穿越深山峡谷的横断山区,每向前延伸1公里,平均海拔高程上升7.5米。全长135公里,82%是桥梁和隧道,其中长达50公里的隧道群,是中国桥隧比最高、施工难度最大的高速公路之一。
雅康高速泸康段建设
铁路
横断山脉地区主要铁路有:大瑞铁路、成昆铁路、大临铁路、川藏铁路等。
大瑞铁路,东起云南省大理市,西至中缅边境城市云南省瑞丽市,全长330千米,是一条连接中国云南省大理市和瑞丽市的国铁Ⅰ级单线电气化客货共线铁路,是泛亚铁路西线和中缅国际大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分两段建设,大理至保山段已于2022年7月22日开通运营,保山至瑞丽段建设正在有序推进。大瑞铁路设计时速140千米,全线共设大理、漾濞、永平县、保山北、保山5座车站,其中大理、漾濞、永平县、保山4座车站开办客运业务;漾濞、永平县、保山北3座车站开办货运业务。
大瑞铁路
成昆铁路,简称成昆线,是中国境内一条连接四川省与云南省的国铁Ⅰ级客货共线铁路;线路呈南北走向,为中国西南地区的干线铁路之一。成昆铁路始建于1958年;1959年至1969年期间,成昆铁路多次停工后再复工;1970年7月1日,成昆铁路全线竣工运营。成昆铁路北起四川成都、南至云南昆明,跨越大渡河、金沙江、龙川河等主要河流98次,全长1096千米,设计时速80千米,全线共427座隧道、991座桥梁、7处展线,共有42个车站建在桥梁上或隧道内。
成昆铁路
进入21世纪,中国开始谋划成昆铁路的改造工程,即新成昆铁路。2007年10月18日,新铁路改造首期工程,即成昆铁广昆段开工,并于2013年12月27日改造完成;2018年1月8日,新成昆铁路成都至峨眉段改造完成。2022年12月26日,新成昆铁路峨冕段开通运营,全长915千米的新成昆铁路实现全线贯通。新成昆铁路起自成都南站,沿途经过四川省成都市、眉山市、乐山市、凉山彝族自治州、攀枝花市,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昆明市,终至昆明站,设计时速160千米。
新成昆铁路
大临铁路,是中国云南省境内一条连接大理白族自治州与临沧市的国铁Ⅰ级电气化铁路,北起大理州大理市,经大理州巍山县、南涧县,穿越险峻无量山脉,与澜沧江并肩南行,跨临沧市云县,南至临沧市临翔区,设计行车速度为每小时160千米,202千米线路上有176.3千米的桥梁和隧道,地质条件复杂,建设难度极大,可谓在大山里修“地铁”。2015年12月6日,大临铁路开工建设;2020年12月30日,大临铁路通车运营。
大临铁路
川藏铁路,东起四川盆地的成都,途径雅安、林芝等城市最终到达拉萨,横跨中国第一阶梯与第二阶梯,横穿横断山脉至青藏高原,沿途翻越二郎山、折多山、高尔寺山等21座4000米以上的雪山,跨越大渡河、雅砻江、金沙江、澜沧江、怒江等14条大江大河。川藏铁路2014年开始建设,2016年被列入“十三五”交通建设重点工程,预计2030年建成通车。正线全长约1600千米,是设计时速160千米~200公千米电气化铁路。其中成都至雅安段已于2018年底建成投运,拉萨至林芝段2021年开通运营,工程最艰巨的雅安至林芝段计划于2030年建成通车。
科学研究
1980年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组织了自然地理、地貌、气候、气象、土壤、植物、草场、水利、农业经济等专业的学者对横断山脉进行了预察,1981~1983年进入横断山脉考察。中科院植物所、昆明植物所和成都生物所组成横断山脉地区植物区系调查队,对云南大理以北的横断山脉地区60个县市的广大地区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和采集,三年中采集植物标本21082号,并于1993年和1994年,编辑出版《横断山区维管植物》(上、下册),囊括了维管植物219科,1467属,8559种。
环境问题与保护
编辑环境问题
湖泊富营养化
尽管横断山脉位于高海拔的山地湖泊很少受到人类的直接干扰,但是近百年来,人类活动仍通过大气污染沉降等间接方式影响了高山湖泊生态系统。在较低海拔人类活动的持续干扰已导致近几十年该区域湖泊生态系统普遍偏离自然演化的轨迹。泸沽湖多指标变化显示,20 世纪 50 年代以来,流域侵蚀逐渐加强,且伴随着营养输入的增加,以及藻类的微弱变化;20 世纪 80 年代流域侵蚀达到峰值,入湖营养快速增加,底栖动物群落演替明显,藻类增长迅速,出现富营养化特征;20 世纪 90 年代后期,深水层溶氧环境进一步变差,硅藻群落更替明显。这些变化的阶段性在抚仙湖、洱海、程海、星云湖等湖泊沉积记录中均有反映。其趋势的一致性表明,在气候和人类活动影响下,流域土壤侵蚀加强导致的营养盐输入是西南湖泊生态系统退化的重要原因。
植被退化
2000~2010年10年间,横断山脉、云南南部等地区的森林植被覆盖度有所下降,森林退化的面积比例达23.91%。2020年,横断山脉地区仍有超20%的区域植被活动呈下降趋势,主要分布于未发生植被变化的河谷区域与龙门山脉、贡嘎山附近区域。大渡河流域森林植被破坏严重,河谷坡度较大,植被稳定性差,降水丰富使得河谷及其附近区域成为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多发的区域。
环境保护
2015年环境保护部发布了《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范围》的公告,确定了横断山脉南段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位于四川省东南部、云南省西北部和西藏自治区东部。优先区域总面积为133,656平方千米,涉及3个省(区)的40个县级行政区,包括14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重点为包石栎林、川滇冷杉林、川西云杉林、高山松林等生态系统以及贡山润楠、金铁锁、平当树、大熊猫、滇金丝猴等重要物种及其栖息地。依据横断山脉南段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的自然地理区域分布及行政区划,划分为滇西北地区、川西高原与川西南高山峡谷区、藏东南3个二级分区和高黎贡山——碧罗雪山地区、云岭山脉地区、香格里拉地区、沙鲁里山系地区、大雪山——小相岭山系地区、凉山山系地区、藏东南地区等7个三级分区。
2017年7月1日,阿拉善SEE西南项目中心正式启动横断山脉新主植物园保护与植被恢复项目。建立滇西北生物多样性保护小区和植物救护站,为濒危和珍稀植物建立救护所和繁育基地。
风景名胜
编辑横断山脉境内由一系列纵贯南北的山脉与河谷组成,山高谷深,河流湖泊众多,是集地貌奇观、冰川奇观、生物多样性奇观于一身的资源富集区。横断山脉地区旅游资源丰富,截至2020年8月,共有A级景区共249个,其中包括5A级景区8个,4A级景区76个,3A级景区116个,2A级景区47个,1A级景区2个。
香格里拉
香格里拉位于云南省的西北部横断山脉的心脏——迪庆藏族自治州,是三峡云南三江并流保护区腹地。州内最高海拔6740米,最低海拔1480米,州府所在地中甸建塘镇海拔3228米,州府距昆明660千米,距拉萨1640千米。香格里拉素有“高山大花园”“动植物王国”“有色金属王国”的美称。这里垂直气候明显,平均气温低,日照长,昼夜温差大,年平均气温5.4°C,最低气温-27.4℃。从颇具江南特色的金沙江畔到白雪皑皑的雪山峡谷,能使人在一天之内“走”完世界各类气候风景带。另外具有藏族风情。香格里拉的主要景点有虎跳峡、碧塔海、松赞林寺、白水台、纳帕海、依拉草原、梅里雪山、白茫雪山、小中甸花海、藏民家访、香格里拉大峡谷、萨马阁自然保护区、达摩祖师洞、普达措国家森林等。
香格里拉普达措国家公园
梅里雪山
梅里雪山又称雪山太子,位于云南省东北约10千米的横断山脉中段怒江与澜沧江之间,平均海拔在6000米以上的有13座山峰,称为“太子十三峰”,主峰卡瓦格博峰海拔高达6740米,是云南的第一高峰。由于太子雪山的地势北高南低,河谷向南敞开,气流可以溯谷而上,受季风的影响大,干湿季节分明,且山体高峻,又形成迥然不同的垂直气候带。4000米雪线以上的白雪群峰峭拔,山谷中冰川延伸数千米,蔚为壮观。较大的冰川有纽恰、斯恰、明永恰。而雪线以下,冰川两侧的山坡上覆盖着茂密的高山灌木和针叶林,郁郁葱葱,与白雪相映出鲜明的色彩。林间分布有肥沃的天然草场,另外,竹鸡、獐子、小熊猫、马鹿和熊等动物也活跃其间。
梅里雪山茨姆峰
九寨沟
九寨沟位于四川省西北部岷山山脉南段的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沟县漳扎镇境内,地处岷山南段弓杠岭的东北侧。距离成都市400多千米,系长江水系嘉陵江上游白水江源头的一条大支沟。九寨沟自然保护区地势南高北低,山谷深切,高差悬殊。北缘九寨沟口海拔仅2000米,中部峰岭均在4000米以上,南缘达4500米以上,主沟长30多千米。
九寨沟是世界自然遗产、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地质公园、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也是中国第一个以保护自然风景为主要目的的自然保护区。景区内生物多样性丰富,物种珍稀性突出。九寨沟又是以高山湖泊群、瀑布、彩林、雪峰、蓝冰和藏族风情并称“九寨沟六绝”,被世人誉为“童话世界”,号称“水景之王”。九寨沟还是以地质遗迹钙化湖泊、滩流、瀑布景观、岩溶水系统和森林生态系统为主要保护对象的国家地质公园,具有科研价值。
九寨沟
稻城亚丁山景区
稻城亚丁风景区位于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南部,地处著名的青藏高原东部,横断山脉中段,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省级风景名胜区。亚丁藏语意为“向阳之地”,又名念青贡嘎日松贡布,即“圣地”之意。以其独特的原始生态环境、雄、奇、秀、美的高品位自然风光而闻名中外,主要由“仙乃日”、“央迈勇”、“夏诺多吉”三座神山和周围的河流、湖泊和高山草甸组成。亚丁景区属于高山峡谷类风景区,海拔2900米(贡嘎河口)~6032米(仙乃日峰),幅员面积1344平方千米,是中国目前保存最完整、最原始的高山自然生态系统之一,呈现出世界美丽的高山峡谷自然风光。2001年批准成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横断山脉特有的高山自然生态系统、动植物资源及雪山景观。在保护区东部,三座雪山直冲云天。北峰仙乃日,海拔6032米;南峰央迈勇和东峰夏郎多吉,海拔同为5958米。三座雪山呈品字形,遥相对峙,在中国西部藏区被称为雪域神峰。公元八世纪,莲花生大师为三座雪峰开光,并以佛教中三怙主:观音(仙乃日)、文殊(央迈勇)和金刚手(夏诺多吉)命名加持,因此也被称为“三怙主”雪山。
稻城亚丁,不仅拥有丰富的自然景观,也同时拥有古朴而厚重的人文景观。在稻城亚丁地区,藏民们信仰藏传佛教。这里的藏族全民信教,教派众多,除原始宗教苯教以外,还有宁玛派(红教)、格鲁派(黄教)、噶举派(白教)、噶当派、萨迦派(花教)等藏传佛教的若干流派。时至今日,藏民们还保持着藏传佛教许多独特的祈福方式:转神山、拜神湖、撒风马旗、悬挂五彩经幡、刻石头经文、放置玛尼堆、打卦、供奉朵玛盘、酥油花、使用转经筒等。
亚丁三神山之一仙乃日
相关文化
编辑哀牢文化
哀牢是横断山脉南部三江(澜沧江、怒江、伊洛瓦底江及其上游的龙川江、大盈江、独龙江)流域幅员辽阔、人户殷盛、部落庞杂的巨大部族群体和农业国度。先秦至汉晋时代哀牢区域经济文化发展水平较高,居住在这一区域的哀牢夷已形成部落联盟,产生了阶级,继而建立了奴隶制国家——哀牢王国。“哀牢夷”后裔包括了中国现今56个民族中的八九个民族。哀牢人创造了独具特色的石器文化、青铜文化,并与其后入境的汉族共同创造了绵延千载的永昌文化。
“哀牢文化”不仅指哀牢国文化,而是包括整个哀牢部族发展的全过程,即哀牢夷民族孕育、形成、发展、繁荣、衰落到逐步被新的文化所更替的历史过程。它比哀牢国存在的时间长远得多。哀牢文化发端于旧石器时代晚末期;兴盛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和青铜时代;到铁器时代早期哀牢东西部相继归汉,哀牢文化逐步吸纳汉文化,原哀牢国地历史文化渐变为以汉文化为龙头的汉文化与哀牢文化的融合体。
哀牢王国
石器文化
在无文字可稽的史前时代(包括铜器时代早期),哀牢人及其先民给人类留下了丰富的物质遗存以研究其原始社会历史。前属哀牢国地的滇西地区已发现古猿化石产地1处,旧石器遗址和人化石出土地点9处,新石器文化分布点300多处(文化内涵清楚的遗址50多处),出土古猿、人类、动植物化石和人类生产生活用器10余万件、片,石器制造场、房屋、排水沟、灰坑、灶、墓葬、炼炉等遗迹上百项。保山坝古猿化石,旧石器时代晚末期的塘子沟文化,新石器时代的新光文化、大花石文化,营盘山、石佛洞、南碧桥遗址出土的稻粮和房屋遗存等等发现都非同凡响。
青铜文化
和石器时代相比,哀牢地青铜时代考古工作做的较少,仅发掘了有早期遗存的大花石遗址和属于中、晚期遗存的坟岭岗古墓群(发掘报告尚未发表)但有很引人重视的另一个情况,是历年来各州市县百多次(处)在生产建设中出土和在文物调查中发现了青铜器,发掘出土与零星出土者相加已达1000件左右,数量和器类都颇为可观,它们已以较丰富的内容和特有的形式展示了哀牢人的生产生活、社会面貌和民族特征。
昌宁大甸山墓地出土人面纹铜弯刀
永昌文化
哀牢地设县置郡、进入汉晋时代后,上承青铜文化余辉,下汇来自中原、巴蜀的汉文化而渐成“永昌文化”体系,它由哀牢社会自身发展的要求和汉王朝开发西南边区并扩大与南亚、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要求结合而形成,此区历史发展进程因之大大加快。汉晋时代云南有些地区屡经攻伐战争才走向统一和融合,哀牢夷区则虽有小的波折而主要是在汉“夷”长久交往共处中和平发展,自然融合。全境长期呈现为以汉文化为主导和龙头,汉“夷”交错融合的经济文化体系。保山坝是当时中原向西南迁徙移民、传播文化的前哨阵地,这里发现一批汉晋城址、房屋、堰池、墓葬和其他遗迹,为研究永昌文化的形成发展提供了实物材料。
柳貌归汉内附图
东巴文化
纳西族分布在滇、川、藏交界地区,是云南省26个世居少数民族之一,中国有一个纳西族自治县和4个纳西族乡,总人口约31万。据汉文献和纳西族史料记载,纳西族源于中国西北地区的古羌族群,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东巴文化是纳西族古代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主要包括东巴文字、东巴经、东巴绘画、东巴音乐、东巴舞蹈、东巴法器和各种祭祀仪式等,既是纳西族社会生活、历史演变、民俗事象、科技医学、文学艺术的百科全书,同时也融会了苯教、藏传佛教、道教乃至古波斯、古印度的一些文化元素。
东巴文字
藏彝走廊
“藏彝走廊”是费孝通先生提出的一个民族区域概念,主要指川、滇西部及藏东横断山脉高山峡谷区域。因有怒江、澜沧江、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岷江六条大江自北向南流过,形成若干南北走向的天然河谷通道,这里自古以来就是众多民族南来北往、频繁迁徙流动的场所,也是沟通西北与西南民族的重要通道。此外,藏彝走廊是藏缅语民族活动的主要舞台,民族种类繁多,支系复杂,由于独特的高山峡谷环境,不但成为一条特殊的历史文化沉积带,保留大量古老历史遗留,其民族文化现象也具有突出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是一个独具价值的民族区域。
藏彝走廊的传统民居
自远古时代起,属于藏缅语族的氐羌部落先民就因各种原因,开始由黄河上游沿着六江流域,通过藏彝走廊向南迁徙,继而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藏、彝、羌、哈尼、纳西、景颇、怒、独龙、傈僳、白、阿昌、拉祜、门巴、珞巴、基诺、普米等民族及其分支。历史上藏彝走廊也是汉、回、蒙古等民族南来北往的通道。在地形复杂多样的横断山脉地区,不同民族之间并没有很明确的分界线,各民族之间往往混居在一起,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区域文化。藏彝走廊既是一条沟通中国南北的区域交通走廊,也是一条不同民族文化间相互交往交流交融的文化走廊。作为中国境内的丝绸之路的连接线,藏彝走廊还反映着中国境内民族和国外民族交往交流的历史。
火把节
重要事件
编辑2008年5月12日,汶川发生8.0级特大地震。
2020年6月26日,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宁县彝海镇大马乌村和大堡子村爆发大型山洪泥石流。
2021年5月21日,云南大理州漾濞县发生6.4级地震,震源深度8千米。
注释
编辑展开[a]
在古早生代时,地球发生过强烈的构造运动,地质学家们统称“加里东运动”(即加里东构造旋回),而狭义的“加里东运动”则是指发生在志留纪末期,或志留纪与泥盆级之交的褶皱运动、造山运动。
[b]
一个10亿年前由大陆碰撞形成的全球性的超大陆
参考资料
编辑展开[1]Qiong C , Ji C , Neumann M A , et al. Elevational shifts in foliar-soil δ15 N in the Hengduan Mountains and different potential mechanisms.[J]. Global change biology, 2022, 28(16). [2023-11-04].
[2]陈富斌. “横断山脉”一词的由来[J]. 山地研究, 1984, (01): 31-35. [2023-09-09].
[3]杨正兰, 张廷斌, 易桂花等. 气候变化背景下横断山区植被叶面积指数时空变化特征分析[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21, 30(11): 2670-2681. [2023-09-09].
[4]徐飞, 贾仰文, 牛存稳等. 横断山区气温和降水年季月变化特征[J]. 山地学报, 2018: 171-183. [2023-09-11]. DOI:10.16089/j.cnki.1008-2786.000313.
[5]青藏高原-山脉.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2023-09-13].
[6]高生淮, 郑远昌编. 横断山研究文集[M]. 成都: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9.06: 1.
[7]横断山脉.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2023-09-09].
[8]张瑶, 何耀, 刘丹丹. 横断山脉地区大气环流演变特征分析[J]. 气象研究与应用, 2014, 35(04): 24-31. [2023-09-11].
[9]李明森. 亚丁摇篮:横断山脉[J]. 人与生物圈, 2004, (01): 49. [2023-09-12].
[10]潘裕生. 横断山区地质构造分区[J]. 山地研究, 1989, (01): 3-12+75-76. [2023-09-12].
[11]甘沛奇. 关于横断山脉的地理描述[J]. 中国西部, 2007, (5): 1-4. [2023-09-12].
[12]邹逸凡, 孙鹏, 张强等. 2001—2019年横断山区积雪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 冰川冻土, 2021, 43(06): 1641-1658. [2023-09-11].
[13]王明业, 朱国金等. 中国的山地[M]. 成都: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8.07: 120-126. (4)
[14]张先进. 横断山系的族群流布与古老聚落遗存[C]. /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 2009: 10. [2023-10-06].
[15]甘孜概貌(2017年).甘孜地情网. [2023-10-20].
[16]建制沿革.迪庆藏族自治州人民政府. [2023-10-20].
[17]历史沿革.昌都市人民政府. [2023-10-20].
[18]毛刚, 胡月萍, 陈媛. 地质灾害频发山区聚落安全性探索——以横断山系的集镇和村庄为例[J].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 101-108. [2023-10-16]. DOI:10.15986/j.1006-7930.2014.01.002.
[19]艾南山. 横断山的地缘环境及民族文化旅游发展[J].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 (03): 130-136. [2023-09-12].
[20]横断东西,一座特立独行的山脉.中国国家地理. [2023-09-13].
[21]马宏杰. 中国西南横断山地区新生代地层学及古环境变化研究[D]. 昆明理工大学, 2014[2023-10-23].
[22]王炳赟, 范广洲, 魏鸣等. 横断山脉地区霜冻时空分布变化特征分析[J]. 高原山地气象研究, 2014, 34(02): 17-21. [2023-09-12].
[23]俞方洁. 横断山区新石器文化格局及其与周边地区文化互动研究[D]. 南京师范大学, 2020[2023-09-14]. DOI:10.27245/d.cnki.gnjsu.2017.000165.
[24]张涛, 李宝林, 何元庆等. 基于TRMM订正数据的横断山区降水时空分布特征[J]. 自然资源学报, 2015, 30(02): 260-270. [2023-11-25].
[25]高生淮, 郑远昌编. 横断山研究文集[M]. 成都: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9.06: 84.
[26]高生淮, 郑远昌编. 横断山研究文集[M]. 成都: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9.06: 117.
[27]李继由, 李文卿. 横断山地区的风能资源特点及其利用[J]. 自然资源, 1989, (05): 37-42. [2023-11-23].
[28]高生淮, 郑远昌编. 横断山研究文集[M]. 成都: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9.06: 13.
[29]高生淮, 郑远昌编. 横断山研究文集[M]. 成都: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9.06: 13-23. (11)
[30]刘淑珍, 柴宗新. 横断山区地貌特征[J]. 大自然探索, 1986, (01): 139-143. [2023-12-25].
[31]周国林主编, 湖南省林业厅编. 林业技术手册[M]. 长沙: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7.09: 136.
[32]澜沧江.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2023-10-17].
[33]邹宁, 王政祥, 吕孙云. 澜沧江流域水资源量特性分析[J]. 人民长江, 2008, (17): 67-70. [2023-10-17]. DOI:10.16232/j.cnki.1001-4179.2008.17.007.
[34]雪君, 张成刚. 行走在历史与现实之间的金沙江[J]. 中国三峡建设, 2006, (06): 42-49.
[35]徐长江, 范可旭, 肖天国. 金沙江流域径流特征及变化趋势分析[J]. 人民长江, 2010, 42(7): 10. [2023-10-17].
[36]谢学成, 李红兵, 鞠玉梅, 等. 金沙江流域水文特性分析[J]. 四川水利, 2018, 39(6): 101-104. [2023-10-17].
[37]王渺林, 夏成阳, 卢春生, 黄建. 金沙江流域水沙变化趋势分析[J]. 人民长江, 2008, (19): 15-16. [2023-10-17]. DOI:10.16232/j.cnki.1001-4179.2008.19.003.
[38]岷江.四川省水利厅. [2023-10-17].
[39]翟红娟, 王孟, 李斐. 新时期岷江流域水资源保护体系研究[J]. 长江技术经济, 2019, 3(02): 76-80. [2023-11-21]. DOI:10.19679/j.cnki.cjjsjj.2019.0212.
[40]怒江.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2023-10-17].
[41]胡东来, 严登华, 宋新山等. 大渡河流域分布式水循环模型开发研究[J]. 节水灌溉, 2009, (01): 1-4+7. [2023-10-17].
[42]杨育林, 文勇立, 李昌平等. 大渡河流域电站建设对保护鱼类的影响及对策措施研究[J]. 四川环境, 2010, 29(06): 65-70. [2023-11-21]. DOI:10.14034/j.cnki.schj.2010.06.032.
[43]滇池.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2023-10-17].
[44]邛海泸山景区.邛海国家级旅游度假区. [2023-10-17].
[45]杨品燕, 李绍媛. 洱海流域环境保护和综合管理浅析[J]. 绿色科技, 2019, (14): 197-198. [2023-10-17]. DOI:10.16663/j.cnki.lskj.2019.14.070.
[46]泸沽湖旅游.泸沽湖景区官网. [2023-10-17].
[47]高生淮, 郑远昌编. 横断山研究文集[M]. 成都: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9.06: 145-146. (2)
[48]张文敬. 横断山——中国冰川的“绿色”故乡[J]. 今日科苑, 2013, (12): 29-34. [2023-10-23].
[49]李明森. 横断山区土壤区划[J]. 山地研究, 1989, (01): 38-46. [2023-09-27].
[50]熊燕. 横断山区科考:国际合作的典范[N]. 云南日报, 2010-03-18[2023-11-22].
[51]李锡文, 李捷. 横断山脉地区种子植物区系的初步研究[J]. 云南植物研究, 1993, (03): 217-231. [2023-11-22].
[52]成都生物所关于芒苞草的研究获进展.中国科学院. [2023-11-22].
[53]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大数据平台.冬麻豆. [2023-11-22].
[54]邬瑞. 横断山区被子植物表皮毛分布格局及其影响机制研究[D]. 西北大学, 2021[2023-11-22]. DOI:10.27405/d.cnki.gxbdu.2021.001851.
[55]高生淮, 郑远昌编. 横断山研究文集[M]. 成都: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9.06: 166.
[56]昆明植物所呼吁保护横断山区边缘生态系统.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2023-10-20].
[57]全国自然保护区名录.生态环境部. [2023-10-24].
[58]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云南省林业和草原局. [2023-10-21].
[59]贡嘎山概况.四川贡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2023-10-21].
[60]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四川省林业和草原局. [2023-10-21].
[61]保护区概况.四川卧龙国家级保护区管理局. [2023-10-21].
[62]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部. [2023-10-21].
[63]自然保护区.林芝市人民政府. [2023-10-21].
[64]刘斌涛, 张素, 熊东红等. 横断山地水土要素时空分布格局与耦合特征[J]. 自然杂志, 2018, 40(01): 55-63. [2023-09-11].
[65]分布区特征——邛崃山山地.四川省林业和草原局. [2023-10-23].
[66]周志清. 横断山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的互动——兼论西南丝绸之路形成的史前基础与文化交流[J]. 中华文化论坛, 2021, (03): 15-25+155. [2023-09-14].
[67]俞方洁. 横断山区新石器文化格局及其与周边地区文化互动研究[D]. 南京师范大学, 2020[2023-10-20]. DOI:10.27245/d.cnki.gnjsu.2017.000165.
[68]石硕. 昌都:茶马古道上的枢纽及其古代文化——兼论茶马古道的早期历史面貌[J]. 西藏大学学报(汉文版), 2003, (04): 12-20. [2023-09-14]. DOI:10.16249/j.cnki.1005-5738.2003.04.004.
[69]刘昳晞. 横断山区生态脆弱性评估研究[D]. 云南大学, 2022[2023-10-18]. DOI:10.27456/d.cnki.gyndu.2021.001432.
[70]程中兴. 交通现代化如何影响各民族交往交流与交融?——基于横断山区的空间统计分析[J]. 云南社会科学, 2021, (04): 58-64+187. [2023-09-14].
[71]时振钦, 邓伟, 张少尧. 近25年横断山区国土空间格局与时空变化研究[J]. 地理研究, 2018, (3): 607-621. [2023-09-14].
[72]横断山区精准扶贫的绿色思路与对策建议.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 [2023-09-14].
[73]雅西高速公路全线通车 创造奇迹.四川省人民政府. [2023-12-14].
[74]“超级工程”助力中国西部崛起.中国政府网. [2023-12-14].
[75]213国道,一条世界级的绝色公路,一次穿越,相当于无数次旅行.新浪财经. [2023-11-21].
[76]滇藏公路.西藏在线. [2023-11-21].
[77]【历史文化】从保路运动到动车时代——《迪山日记》研究之四⑦:108国道与雅西高速公路(一)‖罗瑾.方志四川. [2023-11-21].
[78]国道317线西藏段大美如画.新华社. [2023-11-21].
[79]317,人少景美的野性之路.中国国家地理. [2023-11-21].
[80]人民日报:探访318川藏线——雪域高原之旅迈入超充新时期.人民日报. [2023-11-21].
[81]一生必去!沿着绝美“318国道”横穿中国是一种怎样的体验.共青团中央. [2023-11-21].
[82]天梯高速的神来之笔 揭秘四川高速公路有多牛.四川省人民政府. [2023-12-14].
[83]特稿丨横断山,大瑞铁路正穿越.科技日报. [2023-10-18].
[84]成昆线上执着的“火车头”.昆明铁路. [2023-10-19].
[85]大理至临沧铁路开通:道路越走越宽阔.中国日报网. [2023-10-19].
[86]史诗级工程!川藏铁路雅林段正式开工!.建筑时报. [2023-11-21].
[87]新成昆铁路全线贯通,这组对比穿越半个世纪.国家铁路局. [2023-10-19].
[88]川藏铁路撬动西部格局,为什么成都成为了大赢家?.澎湃新闻. [2023-11-21].
[89]复兴号上高原!拉萨至林芝铁路6月25日开通运营.新华社. [2023-11-21].
[90]郭长福.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1981年开始转入横断山地区考察[J]. 自然资源, 1981, (01): 10. [2023-09-13].
[91]综合动态.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2023-09-13].
[92]过去百年来长江经济带湖泊环境变化与生态系统退化原因.国家发展门户网. [2023-11-23].
[93]郑朝菊;曾源;赵玉金;高文文;赵旦;吴炳方.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西南地区土地覆被变化[J]. 生态学报, 2016, 36(23): 7858-7869. [2023-11-24].
[94]杨靖;戴君虎;姚华荣;陶泽兴;朱梦瑶. 1992—2020年横断山区植被分布与植被活动变化[J]. 地理学报, 2022, 77(11): 2787-2802. [2023-11-24].
[95]关于发布《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范围》的公告.生态环境部. [2023-10-23].
[96]深度|新主植物园:横断山脉深处的“ 绿色方舟”.开屏新闻. [2023-10-20].
[97]张巧, 郭贞梅, 李琴. 横断山区A级旅游景区空间分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 保山学院学报, 2021, 40(03): 57-65. [2023-09-27].
[98]《神秘莫测的青藏高原》编写组编. 神秘莫测的青藏高原[M]. 广州: 世界图书出版广东有限公司, 2012.05: 21-23. (6)
[99]九寨沟简介.九寨沟. [2023-10-19].
[100]关于亚丁.甘孜州稻城亚丁景区. [2023-10-19].
[101]藏传佛教文化.稻城亚丁山景区. [2023-12-23].
[102]耿德铭. 哀牢文化——横断山水多民族的历史涛声[J]. 保山师专学报, 2006, (03): 1-14. [2023-10-19].
[103]纳西东巴文化:人类文明史上最灿烂的奇观.丽江市人民政府. [2023-10-23].
[104]世界文化史上的奇观——东巴文化[J]. 今日民族, 2011, (03): 65. [2023-10-23].
[105]中国地理与民族格局中的“藏彝走廊”.中国社会科学网. [2023-10-23].
[106]藏彝走廊:多元文化共生共荣之地.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 [2023-10-23].
[107]汶川地震15周年|这些画面仍让人噙满泪水.澎湃新闻. [2023-10-23].
[108]12人遇难10人失联!特大暴雨为何突降冕宁?未来如何应对?.科技日报——澎湃新闻. [2023-10-23].
[109]云南漾濞6.4级地震已造成3人遇难、27人受伤.民族时报. [2023-10-23].
内容由百科小编提供,本内容不代表globalbaike.com立场,内容投诉举报请联系全球百科客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globalbaike.com/96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