厍公山

编辑
本词条由“百科小编” 建档。

厍[shè]公山,人文历史悠久,为松郡九峰中第二山。位于上海松江佘山镇境内,凤凰山之南,在县城北约11.5公里。主峰海拔10余米,境内森林繁茂,为佘山九峰十二山中山林面积最小的一座山。厍公山山体虽矮小,无岩壑之幽,但林木茂盛,也自玲珑可爱。厍公山位于佘山镇境内,凤凰山之南,在县城北约11.5公里。因其山形如书轴,正当凤嘴,古人将厍公山比作一轴宝书,与凤凰山一起喻为“丹凤衔书”。清诸嗣郢《九峰咏》载...

厍[shè]公山,人文历史悠久,为松郡九峰中第二山。位于上海松江佘山镇境内,凤凰山之南,在县城北约11.5公里。主峰海拔10余米,境内森林繁茂,为佘山九峰十二山中山林面积最小的一座山。厍公山山体虽矮小,无岩壑之幽,但林木茂盛,也自玲珑可爱。

厍公山介绍

编辑

厍公山位于佘山镇境内,凤凰山之南,在县城北约11.5公里。因其山形如书轴,正当凤嘴,古人将厍公山比作一轴宝书,与凤凰山一起喻为“丹凤衔书”。清诸嗣郢《九峰咏》载:“秦时亢桑子(厍公)隐居于此,乃山名之源。”厍公著有《亢桑子》三卷。原九峰第二峰为陆宝山,与厍公山隔溪相对,石少土美,人争取之,明代即已夷为平陆,后人乃以厍公山代陆宝山列为第二峰。山高约10米,周长约半公里,山地面积20亩,为九峰中最小的山丘。厍公山山体虽矮小,无岩壑之幽,但林木茂盛,也自玲珑可爱。

厍公山

历史文化

编辑

在山之阴曾有藏书岺,山腰有洗鹤滩、鼓琴矶、采药径、放鹿亭,山麓有览德坡、白雪庵和聚星崖,山下有旗杆石、陆宝村等。厍公山历代名人辈出,这里既是秦时亢桑子(厍公)隐居之地,又是陶宗仪携客饮酒吟诗处。在古时,仅山上百年以上古树名木就多达数百棵,四周分布着众多道观寺庙,是宗教活动盛行的地区。明清之际,厍公山林木翳[yì]然。

厍公山

地理环境

编辑

位置

厍公山位于上海松江西北境内,是海上名山“松郡九峰”之一,方圆百亩。厍公山东接东海,西靠青浦朱家角古镇,南依佘山和辰山,北临凤凰山。

厍公山

地质地貌

厍公山地处长江三角洲前缘河口滨海平原,周边高峰林立。因其山形如书轴,正当凤嘴,古人将厍公山比作一轴宝书,与凤凰山一起喻为“丹凤衔书”由中生代熔岩与火山碎屑岩构成,局部有粗面流纹岩、英安流纹岩、粗面流纹质熔结凝灰岩、流纹质(岩屑)晶屑凝灰岩、流纹质玻屑凝灰岩。明清之际,厍公山林木翳然,黑松、油桐、毛竹、广竹、等林木茂盛,也自玲珑可爱。

气候

厍公山属北亚热带季风区域,受冷暖空气影响,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水充沛,日照充足,无霜期长,冬季盛行西北风,受大陆风侵袭,以少雨寒冷天气为主;夏季盛行东南风,受来自海洋风控制,天气炎热多雨;春秋季为冬夏季风交替时期,常形成冷暖干湿多变等不稳定天气,又由于冬夏季风强弱和进退迟早不一,造成年际变化上的差异。

植被

厍公山原生植被北亚热带常绿阔叶、落叶阔叶混合林,次生林为针阔混交林和针叶林,主要有水杉、柳杉、黑松、香樟、白榆、榉[jǔ]、槭、悬铃木、青枫、梧桐、女贞、毛竹、蔑竹、棕榈等。

自然资源

编辑

厍公山的药用植物丰富,在《本草纲目》记载的1800多种中草药中,厍公山就有167多种。据1990年药用植物普查结果,已知全山有药材217种。因此,厍公山(松郡九峰)有“天然药库”之称。药用植物有曼陀罗花、金钗、王龙芝、猴结、九仙子、天麻、田七等名贵药材。曼陀罗、灵芝、玉簪、龙葵、何首乌、龙须草、丹参等名贵药材。旧时在山中还能常见梅花鹿、虎、獐、豺、金钱豹、麂子、野猪等。

厍公山

厍公

编辑

洞灵真人亢仓子,据传为古代仙人,黄老新道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又称亢桑子、庚桑子、厍公,相传《亢仓子》(《洞灵真经》)一书由其所著。传说他姓庚桑,名楚,陈国人。《庄子·庚桑楚》称庚桑子,为老聃[dān]之弟子,“偏得老聃之道”。《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四谓:庚桑子,陈人,得老君之道,能以耳视而目听。居畏垒之山,其臣去之,其妾远之,居三年,畏垒大穰。后游,隐毗陵盂峰,道成仙去,其乃老子的弟子。又传说为《庄子》中的寓言人物,得太上老君之道,能以耳视目听。隐居毗陵峰,登仙而去。《亢仓子》主要解说老子之言,阐发老子思想,继承和发展了道家“道”的学说。唐天宝中尊为道教四子真经之一。亢仓子以为,道乃万物本根。《亢仓子·全道》曰:“物也者,所以养性也。今世之惑者,多以性养物,则不知轻重也。是故圣人之于声也,滋味也,利于性则取之,害于性则捐之,此全性之道也。”又称:“故圣人之制万物也,全其天也,天全则神全矣。神全之人,不虑而通,不谋而当,精照无外,志凝宇宙,德若天地,然上为天子而不骄,下为匹夫而不惛,此之为全道之人。”这就是要达到一种清静无为的自然境界,超脱一切荣辱得失的思虑,容身于道中,从而获得至真之道。他的思想皆与《老子》之旨相合,故为道教一并崇奉。唐玄宗天宝(742—756年)元年(742年),追封亢仓子其人为“洞灵真人”,唐玄宗诏封其著为《洞灵真经》。道教圣地楼观台供奉。

名胜古迹

编辑

厍公山有一石、一滩、一岺、一矶、一坡、一径、一崖、一村、二庵、二亭、二阁、三堂等胜景,以白雪庵为中心。嘉庆府志记载有“十景”:旗杆石:位于山下田中。旗杆石,古代是用来标榜身份、光宗耀祖的。古代经过科举应试获得功名者,就可在宗祠或祖屋门前竖旗杆石,以此彰显身份,昭示世人,激励后辈。它是古代社会科举功名的象征。作用有二:一是考取一定功名后,社会地位提高,花钱竖立旗杆可以光耀门楣;二是旗杆竖立后,作为后人学习榜样,激励后人积极进取。晚清时期,例贡生的增多,竖立功名旗杆的排场也加大,首先请石匠做旗杆夹、木匠做旗杆等,然后请唢呐班吹奏,最后宴请官员、嘉宾、族老、亲戚等等。旗杆夹其实是两块条石竖立组成,条石规格为:×面宽12厘米×总高1900厘米,条石埋入地下50厘米,露出地面上的条石各开两个通孔,在清康熙之前的旗杆石上孔为12.5×7.5厘米的长方孔,下孔为9×9厘米的菱形孔,两孔中心相距85厘米;在清康熙之后的旗杆石上孔为9×9厘米的菱形孔,下孔直径为10厘米的圆孔,两孔中心相距65厘米;两条旗杆石相距约33.5厘米。旗杆选用约大于33厘米大口径的杉木,高度达十几米,旗杆的下半部开凿有两个孔,与旗杆夹的孔相一致,用硬质杂木做成的销将旗杆与旗杆夹连接起来。旗杆的上半部有一定讲究,若是进士出身的旗杆上半部将做两个四方斗,举人做一个四方斗,贡生没有斗。旗杆的顶部因文武功名不同而不同,文功名顶部多雕成笔锋,武功名的旗杆顶部多雕刀戟或镌座狮。功名旗杆的主人署名则在旗杆夹的正面体现,左边条石上雕刻主人得功名的时间,右边条石上凿刻主人获得具体功名。功名高低在旗杆上除了在旗杆上端区别外,还与旗杆底部的础石有关。旗杆底部都有磐石垫底,举人、进士无需再垫础石,而贡生等则需在磐石上加一块圆础石。洗鹤滩:乃厍公养鹤处,旧时常有松鹤集憩于此,滩水之形亦酷似丹鹤独立。滩水东流入鼓琴矶。山风劲吹,松涛阵阵,山峦回响,使岱阴越发险而奥,幽而奇。清人萧儒林诗:“石坞松围万顷阴,纡[yū]回鹤径入萧森。凌晨海雾平清涧,向夜江涛卷碧岑。脂落悬崖收圃药,响连幽洞听鸣琴。”

厍公山藏书岺:厍公藏秘书处,《庄子·天道》:“孔子西藏书于周室。子路谋曰:‘由闻周之徵藏史有老聃者,免而归居,夫子欲藏书,则试往因焉。’”鼓琴矶:厍公弹琴处,取《诗·小雅·鹿鸣》:“我有嘉宾,鼓瑟鼓琴。”之意。正所谓一折青山一扇屏,一湾碧水一条琴。无声刀,有声剑,莫问吾,何处寻?琴为琴,鼓为鼓,是琴音来,还是鼓音去?鼓琴矶岸,我是鼓琴人。览德坡:坡对凤凰山。采药径:厍公采药,往来于此。白雪庵:陶宗仪筑,取唐吕岩《敲爻歌》:“拔取天根并地髓,白雪黄芽自长成。”之意。陶宗仪(1329年~约1412年),字九成,号南村,浙江黄岩(今清陶乡)人。元末明初文学家、史学家。自幼刻苦攻读,广览群书,因而学识渊博,工诗文,善书画,成语“积叶成书”讲述的便是他的故事。元末兵起,避乱松江华亭,耕作之余,随手札记。元至正末,由其门生加以整理,得其中精萃五百八十余条,分类汇编成《辍耕录》30卷,该书的史料价值和学术价值都很高。放鹿亭:厍公放鹿处,取李白诗《梦游天姥吟留别》:“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之意,在这里可以观赏山景。聚星崖:陶宗仪携客饮酒吟诗处,取宋苏轼诗《聚星堂雪》。陆宝村:在山下,相传昔有陆氏藏宝于此。其他名胜厍公庵:诸嗣郢建,内中供奉厍公。诸嗣郢,字越臣,一字乾一,又字琴庄,别号松错,青浦人。董其昌视其为千里。因读书于九峰别业,学者称之九峰先生。19岁为郡学生,正值明代清代鼎革之际,家业播迁,无用世意,放情山水,拍浮纵饮。清代顺治十七(1660年)举人,十八年(1661年)进士,未廷对,南归省亲。会奏销狱起,被摈[bìn]落,遂绝意仕进。倾囊中金,搜治岩壑,疏凿川沼,发奇剔隐,遍于九峰。晚好二氏学,放养六畜,给资本,劝勉屠夫改业。曾与昆山叶方蔼为友。叶方蔼字子吉,号訒庵,有过一起归隐的约定。诸嗣郢特地为他修建了吉亭、訒斋,又寄当归劝其早日践约。清代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叶方蔼卒于京师。十二月,诸嗣郢卒,享年59岁。

道教文化

编辑

道教医药

厍公山(即松郡九峰)的道教医药学的理论核心是以“精”为本,保“精”为先。厍公山道教医药(松郡九峰实为一体,九山相连)受吴越文化的影响,吸收了吴越文化中“养精”、海纳百川理论,在医药理论上是以精惟本,保精为先。《景岳全书·脾胃》中说:“人之始生,本乎精血之原;人之既生,由乎水谷之养。非精血,无以充形体之基;非水谷,无以成形体之壮。”黄帝《素问·金匮真言论》中说“夫精者,身之本也”,清周学海《读医随笔·气血精神论》中说:“精有四:曰精也,曰血也,曰津也,曰液也”。从以上这些文献上可以看出,”精“是人生命之来源,人有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因此,厍公山道教医药中特别注重“精”的保养。自从小昆山(松郡九峰)道教创建以来,松郡九峰的道医们(如薛道人)就源源不断地从民间吸取营养,引进技术,将流行在民间的各种健身养气法收入道教,加以宗教化地改造,纳入道教医药体系中,成为松郡道教医药体系中“养精”方法的准则。在用药治病疗伤方面,道医们也是以养精、润精、藏精、补精为主要治疗方法。

厍公山

道教绘画

改琦松江府城隍庙神像图轴清代道教绘画。所绘天尊、太上老君、雷天君、东阳观主等神像,都不雷同,姿态各异,极为传神。九峰三泖[mǎo]图九峰三泖指松郡九及松江、青浦、金山至浙江相连的小湖荡。“九峰三泖”是一处山水胜地,也是道教胜地。此幅画也是中国南宗山水画与海派书画的主要源头。

内容由百科小编提供,本内容不代表globalbaike.com立场,内容投诉举报请联系全球百科客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globalbaike.com/395315/

Like (408)
词条目录
  1. 厍公山介绍
  2. 历史文化
  3. 地理环境
  4. 位置
  5. 地质地貌
  6. 气候
  7. 植被
  8. 自然资源
  9. 厍公
  10. 名胜古迹
  11. 道教文化
  12. 道教医药
  13. 道教绘画

轻触这里

关闭目录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