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Shaanxi Province)简称“陕”或“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区,省会西安,位于中国西北部,黄河中游地区,全省总面积20.56万平方千米。2022年,陕西省56个民族齐全,常住人口3956万人,下辖10地级市(其中1副省级市)。陕西省人民政府驻地为西安市新城区新城大院9号楼。
名称由来
编辑西周周成王时期,周公旦和召公奭辅政,分陕(今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区)而治,陕以东由周公治理,陕以西以召公治理。后世因此称陕以西地区为“陕西”,陕西名始于此,简称“陕”。秦统一六国,建立秦国,定都咸阳,故陕西又别称为“秦”。
历史沿革
编辑先秦时期
早在80万年前,蓝田猿人就生活在陕西境内。新石器时代原始氏族公社时期的文化遗存在西安市、渭南市、榆林市等地多有发现,证明早在此时期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在仰韶文化向龙山文化过渡的时期,陕西渭河流域先后崛起炎帝与黄帝两个部落。位于陕西省榆林市神木市高家堡镇石峁村的石峁遗址是中国已发现的龙山晚期到夏早期时期规模最大的城址,距今约4000年左右,属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夏代早期遗存。
石峁遗址
殷商时代,周人的先民在陕西渭河流域西部往返迁徙。商代末期,周人首领姬昌把部落中心从周原(今宝鸡市扶风县、岐山县一带)迁到沣河西岸的丰京(今西安市区西南),他支持发展农业生产,采用“九一而助”的政策,即划分田地,让农民助耕公田,纳九分之一的税,商人往来不收关税,在他带领下西周国力逐渐增强。之后其子姬发又在沣河东岸兴建镐京。周武王姬发伐灭商朝后建立西周,定都镐京,是历史上第一个在陕西境内定都的王朝,周公旦和召公奭辅政,实行分陕(今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区)而治,陕以东由周公治理,陕以西以召公治理。后世因此称陕以西地区为“陕西”。东周显王十年(公元前359年),秦孝公启用商鞅进行变法,使战国时期的秦国成为当时最强大的诸侯国。
商鞅变法
秦汉至南北朝时期
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定都陕西咸阳。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项羽把陕西关中和陕北延安地区分封给秦朝的三名降将,陕西的代称“三秦”一词即由此得名。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刘邦消灭项羽势力后,以“汉”为国号,定都长安,于关中置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史称“三辅”,陕北置上郡、西河郡。陕南置汉中郡。后世汉人、汉族、汉字、汉语等皆源于此。
汉代疆域
新始建国元年(公元9年),王莽建新朝,西汉灭亡。此后历经战乱,陕西暂失国都地位,东汉初平元年(公元190年),军阀董卓挟汉献帝回迁长安故都。西晋设置雍、梁、司3州。十六国前赵、前秦、后秦均都长安,大夏国都统万城(今靖边县红嫩界镇白城子)。南朝与北朝大体以泰岭为界,陕南及商洛南部为南朝地,曾设置梁、南秦2州。北魏初置雍州,后析置洛、岐、华、夏、北雍、东雍、东秦、南歧、东夏、北华等州,正始初克汉中后又析置梁、东益、东梁等州,共14州。西魏都长安,陕境置21州。北周都长安,陕境置23州。
隋唐至宋元时期
隋开皇元年(公元581年)杨坚废北周建立隋朝。次年,在汉长安城的东南方向营建新都大兴城,并设置京兆、冯翊、扶风、上洛、上郡、廷安、朔方、雕阴、盐川、西城、汉川、项政、河池13郡,全国统一后,社会秩序安定下来,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得到发展,封建经济开始呈现了繁荣局面。官制的改革和科举制的创立,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大运河的开凿,对南北经济交流起了很大作用。唐高祖武德元年(公元618年)李渊在大兴城逼隋恭帝禅位,建立唐朝,自此隋朝灭亡。唐代时期是古代陕西的鼎盛时期。唐都长安(今西安),先后设关内、山南、京畿、山南西、山南东5道,京兆、凤翔、兴元3府,华、同、商、陇、邠、鄜、坊、丹、延、缓、银、夏、麟、胜、洋、凤、兴、金18州。当时长安城是世界上最繁华、规模最为庞大的都市,人口最多时超过百万。由于交通便利,不仅与国内各地连为一体,而且同域外各国交往频繁,外来文化大量传入长安,远方殊俗重译而至,胡风胡俗如潮涌入,各国商旅云集,西域商贾常住者达数千人之多。唐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之后地方节镇势力膨胀,形成藩镇割据局面。
安史之乱
北宋至道三年(公元997年)于长安为陕西路。北宋景祐五年(公元1038年),拓跋部建立西夏政权,陕北部分地区为其控制。北宋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更陕西路为永兴军路,并析置泰风、利州2路。南宋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金军攻入关中,陕北大部和关中东部均为金占有。金在陕北、关中设鄜延、京兆府、风期3路。南宋在陕南置利州东、西2路。南宋嘉定九年~南宋瑞平三年(公元1216~1236年),蒙古帝国以20年之功,最终占有陕西全境,结束陕西三家分政的局面。
元朝中统三年(公元1262年)年设立陕西四川行中书省,简称陕西行省或陕西省,省名由此肇始,地跨今陕、甘、川、青、宁和内蒙古6省区;元世祖至元十八年(公元1281年)年分设甘肃等处行中书省;至元二十三年(公元1286年)年又将陕西、四川行中书省分成陕西等处和四川等处两个行中书省。陕西等处行中书省辖区有今陕西省(不含略阳、勉县、宁强县)、甘肃省永靖县以东地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及内蒙古河套地区大部。仍简称陕西行省或陕西省,所辖率元、延安、兴元3路及凤翔府、邻州、陇州等在今境。
明清时期
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明军略定陕西,旋改元奉元路为西安府,“西安”地名沿用至今。明代陕甘两省合并,为陕西承宣布政使司,习惯称陕西行省。明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于长安置陕西等处承宣布政使司,辖境比元代又有扩大,所辖西安、凤翔、汉中、延安4府及榆林卫在今境。明崇祯元年(公元1628年),明末农民大起义在陕西爆发。明崇祯十六年(公元1643年),李自成在襄阳称新顺王,并在河南汝州歼灭明陕西总督孙传庭的主力,旋乘胜进占西安。次年正月,建立大顺政权,年号永昌。
清朝时期国家地理图
清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清军入据陕西全境。康熙初年实行陕甘分治。清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析西境设巩昌承宣布政使司(次年改为甘肃承官布政使司),境域单独设省,置陕西承宜布政使司,治西安府。辖西乾郡、潼商、凤邠、延榆绥和陕安5道,设有西安、同州、凤翔、榆林、延安、汉中、兴安7府、5直隶州、8厅和5散州。清宣统三年十月十日(公元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爆发,陕西革命党人联合会党在西安举义,经艰苦奋战,光复全陕,结束陕西两千多年的帝制时代。
中华民国时期
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设陕西省。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置陕中、陕东、陕南、陕西、陕北5道。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2月裁陕东、陕西2道,同年6月改置关中、汉中、榆林3道。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的成果后,北洋军入陕,陕西陷入军阀混战的局面中。民国十五年(公元1926年)西安围城一战,使数万陕西军民丧生,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废道直属省。民国十八年(公元1929年)因天灾人祸造成的“年馑”,更使两百多万陕西百姓沦为饿殍冤魂。中原大战后,杨虎城入主陕西,在“开发西北”的呼声中重新整顿陕政,大力兴修水利,恢复农业生产,招商兴办实业,陕西的局面为之一新。
西安事变纪念馆
民国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中共中央、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11月于瓦窑堡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西北办事处,辖陕北、陕甘2省和关中、神府2特区,民国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8月陕甘省改为陕甘宁省。民国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两位将军在苦苦劝谏蒋介石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无效后,发动兵变并扣押了蒋介石等人。经过谈判后,蒋介石终于承诺“停止剿共,联红(军)抗日”,西安事变得以和平解决结束。民国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陕北、陕甘宁2省合并成立陕甘宁边区,边区人民政府驻地在延安,设立三边分区。民国二十九年(公元1940年)设立绥德分区,民国三十二年(公元1943年)设立延属分区。
1945年抗日战争时期之后,陕甘宁边区人民政府脱离国民政府。1948年设立大荔分区。1949年2月设立邠县分区,5月陕甘宁边区人民政府迁驻西安,撤销延属分区、三边分区;设立三原、咸阳、商雒、两勋、渭南、榆林、黄龙7分区;6月在延安设立陕北行署区,辖榆林、绥德、黄龙3分区;7月设立宝鸡分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1949年12月设立安康分区,在南郑市(今汉中市)设立陕南行署区,辖安康、商雒、两郧3分。共2行者区(陕北、陕南),12分区(咸阳、邻县、三原、宝鸡、渭南、大荔、榆林、绥德、黄龙、安康、商锥、两郧),3县级市(宝鸡、南郑、输林),102县。1950年各分区更名为专区,1月10日陕省人民政府成立,省会西安。5月撤销陕北行署区及三原、邠县、大荔、黄龙4分区,设立延安专区,陕南行署区的商雒专区改由省直辖,1951年2月撤销陕南行署区,设立南郑专区。
西安市
1953年3月,西安市改由中央政府直辖,1954年6月撤销西北行改委员会,陕西省改由中央政府直辖,西安市改由省辖。1958年陕西省共5专区、1地级市、4县级市、47县、7市辖区。1960年5月撤销西安市新城、碑林、莲湖3区,12月宝鸡、咸阳2市升为地级市。1962年陕西省共8专区、1地级市、4县级市、92县、7市辖区。2002年6月撤销长安县,设立西安市长安区;截至2021年2月底,陕西省辖西安、铜川、宝鸡、咸阳、渭南、延安、汉中、榆林、安康、商洛10地级市,包括7县级市、31市辖区、69县。
自然地理
编辑位置境域
陕西省地处中国西北部,中部黄河中游地区,南部兼跨长江支流汉江流域和嘉陵江上游的秦巴山地区。经纬度范围为东经105°29′~111°15′,北纬31°42′~39°35′之间,东邻山西、河南,西连宁夏、甘肃,南抵四川、重庆、湖北,北接内蒙古。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地原点所在地,居于连接中国东、中部地区和西北、西南地区的重要位置。南北长约870千米,东西宽200千米~500千米,全省总面积20.56万平方千米。
陕西省区位图
气候
陕西纵跨三个气候带,南北气候差异较大,秦岭是中国南北气候分界线,陕南属北亚热带气候,关中及陕北大部居暖温带气候,陕北北部长城沿线属中温带气候。陕西省气候总特点是:春暖干燥,降水蛟少,气温回升快而不稳定,多风沙天气;夏季炎热多雨,间有伏旱;秋季凉爽,较湿润,气温下降快;冬季寒冷干燥,气温低,雨雪稀少。陕北日照充足,光能资源丰富,年日照时数为2600~2800小时。
气温
陕西省年平均气温9~16℃,自南向北、自东向西递减。陕北年平均气温7~12℃。关中年平均气温12~14℃,陕南年平均气温14~16℃。该省极端气温相差悬殊,极端最高气温出现在7月,极端最低气温出现在1月,二者的差值在48℃以上,而且由北向南迅速减小,榆林极端最高气温与极端最低气温的差值达71.3℃,西安为65.8℃,汉中仅有48.1℃。
降水
多年平均降水量676毫米,降水南多北少,陕南为湿润区,关中为半湿润区,陕北为半干旱区。陕南年降水量在700毫米以上,年干燥度小于1.0;关中年降水量在600毫米左右,年干燥度在1.5以下;陕北南部年降水量在600~700毫米,年干燥度在1.5以下,陕北北部年降水量为400~500毫米,年干燥度在1.5以上,最北端的长城沿线以北,年干燥度大于2.0。年均无霜期160~250天。
光照辐射
陕西省各地的年总辐射多在3.9×109~5.6×109焦耳/(平方米·年)之间,陕北长城沿线是全省总辐射最多的地区,达5.4×109~5.6×109焦耳/(平方米·年),关中东部的韩城、大荔一带,总辐射为5.1×109焦耳/(平方米·年),关中其它大部地区年总辐射在4.6×109~4.8×109焦耳/(平方米·年)之间。秦岭山区东部总辐射较多,约4.8×109焦耳/(平方米·年),秦岭西部和汉江谷地较少,为4.3×109~4.4×109焦耳/(平方米·年)。大巴山云雨很多,年总辐射最少,多在4.0×109焦耳/(平方米·年)以下,镇巴县年总辐射不到3.9×109焦耳/(平方米·年)。
气压
陕西省以关中盆地和安康盆地气压最高,年平均946~978百帕,如西安(海拔398米)年平均气压970百帕,安康(海拔295米)982百帕,秦岭高山区和陕北黄高原由于海拔增高,气压降低,年平均气压为794~908百帕,延安(海拔959米)为908百帕,榆林(海拔1059米),为897百帕,华山(海拔2065米)为794百帕,陕西以7月气压最低,12月和1月最高,年较差西安为22.5百帕,汉中为20.0百帕,榆林为15.1百帕。
地质
地质构造
陕西地处中国腹部,是中国南北、东西方向地质衔接和转化的枢纽地区,地壳分异明显,地质构造复杂,新构造活动显著,地质构造类型有褶皱构造和断裂构造。
褶皱构造
鄂尔多斯盆地深部太古界基底顶面在地面以下4000~9400米,主要呈近南北方向的隆坳起伏,下古生界出露于盆地南缘及东南缘,上古生界和中生界为盆地主体,是中国北方含煤和油气大型内陆盆地之一。
鄂尔多斯盆地
渭河断陷指北山山前断裂与秦岭北麓间的关中平原。断陷基底在渭河以北为元古界和古生界,以南为太古界、元古界和花岗岩。基底以上除有一定范围的中生界外,主要为厚达六七千米的陆相新生界沉积,其中第三系厚四五千米,第四系厚200~1200米。
小秦岭隆起位于华阴市南部和洛南县北部,为长期隆起的断块,持续上升,形成与渭河盆地高差悬殊的陡峻地形。如华山西北侧的下更新统海拔700米,而华县的同一层位却埋深千余米,二者相对高差达2000米。
北秦岭褶皱带夹持在虢镇—铁炉子—三要断裂与唐藏—商南断裂间,包括陇山复向斜带、纸房—永丰复背斜带和太白—商县(现商州市)复背斜带。南秦岭褶皱带位于唐藏—商南断裂之南,宽川铺—饶峰—钟宝断裂之北,涉及秦巴山区广大地域,自北而南由5个构造带组成。
汉南隆起位于宽川铺—饶峰—钟宝断裂以南,陕川交界的米仓山一带,为四川盆地与秦岭的过渡地带,进一步区分为4个构造带。
秦岭
断裂构造
陕西省大断裂以近东西方向为主,常为地质单元和地理单元的分界线,主要有:八渡—虢镇—铁炉子—三要断裂(分布于秦岭北麓,呈东西向略向南突出的弧形)、油房沟—皇台断裂(分布于北秦岭一带,为若于断裂组成的多期活动性断裂带)、唐藏—商南断裂(分布于秦岭主峰之南,断裂带宽0.5~1千米,地表断面北倾,倾角60~80°)、凤镇—山阳断裂(分布于山阳和柞水县南,向西地面形迹不清,破碎带宽数十至数百米,断面倾向北,倾角60~80°)、略阳—马道断裂(分布于略阳、勉县一带,由状元碑—马道断裂和略阳—勉县断裂组成。前者宽50~200米,断面北倾,倾角70~80度;后者宽300~400米)、阳平关—洋县断裂(分布于阳平关、勉县至洋县,破碎带宽650米)、饶峰—麻柳坝—钟宝断裂(分布于北大巴山一带,由一系列平行断裂组成)、新集川—哑柏断裂(走向北西,倾向北东,倾角较陡,向南插入秦岭,具扭动性质)、渭河断裂(大致分布于拓石—宝鸡—渭南一线)、关中北山山前断裂(分布于北山南缘,因第四系覆盖而时隐时现,为一系列平行排列的台阶式断层组,倾向南东,倾角50~80度)、秦岭北麓山前断裂(分布于秦岭及华山北麓,由平行排列的台阶式断层组组成,总体显示正断层性质)、宽川铺断裂(分布于宁强宽川铺一带,两旁平行的小断裂很多,主体倾向北西,倾角70度,为逆断层)。
地层
陕西省地跨华北、秦岭和扬子三个一级综合地层区。除上白垩统缺失、上侏罗统尚有争议和下元古界尚不清楚外,各时代地层发育较为齐全。
华北区
华北区在太古代末至中元古代早期,沉积类型为活动型至准活动型。省内的结晶基底为太古界,为中高级变质岩系。中元古代至奥陶纪为准稳定至稳定类型沉积,地层产生低级变质。小秦岭一带中、上元古界发育齐全,由海和碎屑岩、碳酸盐岩和部分火山岩、冰成岩组成,寒武系,奥陶系主要为海相碳酸盐岩,缺失志留纪至早石炭世的沉积。自石炭纪转为后地台发展阶段。石炭系及二叠系为海陆交互至陆相含煤醉屑岩建造;中、新生界除下三叠统局部有海相夹层外,均为陆相含煤碎屑岩建造、红色砂砾岩建造及黄土堆积。
秦岭区
秦岭区地层自元古界至第四系均有分布。其中以古生界,特别是上古生界发育齐全。中、上元古界为变质的海相碎屑岩、火山岩及碳酸盐岩,总体具活动类型沉积特征,但上震旦统则以稳定的碳酸盐岩为主。自寒武纪至中三叠世又转为活动类型的沉积。在早古生代,北部以火山岩为主;南部以碎属岩、碳酸盐岩及笔石页岩为主,有火山岩和“席状”基性侵入岩。晚古生代沉积遍及秦岭区的中部,以碳酸盐岩和类复理石建造为主,下、中三叠统集中于沉积区的轴心,东部为海相碳酸盐岩,西部为典型复理石建造。显然,秦岭地槽具有多旋回发展特征。中三叠世末至晚三叠世转向内陆断陷盆地沉积,接受侏罗纪至新生代的陆相含煤碎屑沉积、河湖相松散沉积。因此,秦岭区的沉积具有活动与稳定两种类型交替的发展过程。
扬子区
扬子区南、东南延入四川、湖北省境。该区地层以古生界为主,次为中、上元古界和中生界。中、上元古界为变质岩系,属活动类型,震旦纪至中三叠世为稳定类型,以海相碳酸盐岩及碎屑岩为主,晚三叠世至新生界为内陆盆地和断陷盆地,以陆相含煤碎屑沉积、河湖相沉积和残坡积层为主。
地形地貌
陕西省的地势南北高、中间低,有高原、山地、平原和盆地等多种地形。北部为陕北黄土高原,南部为陕南秦岭巴山山地(简称陕南秦巴山地),中部为关中盆地。地势由西向东倾斜。陕西境内地貌自北而南可分为四个各具特色的地貌单元,即:陕北沙漠高原,陕北黄土高原,关中断陷盆地及陕南秦巴山地。
陕北沙漠高原
陕北沙漠高原区主要分布在最北部长城以北地区,是毛乌素沙漠的南缘,地形平坦,以活动沙丘、沙垄及片沙为主。沙丘沙地绵延不断,风蚀严重,风沙移动显著,土地沙化普遍。沙丘、沙地之间湖泊、海子星罗棋布,滩地交错,土地盐渍化有逐渐扩大的趋势。地势总的趋势是西高东低,海拔1400~900米,最高处在定边和靖边一带,最低处在神木县。
陕北沙漠高原
陕北黄土高原
陕北黄土高原是在第三纪末起伏和缓的准平原基础上,历经第四纪以来多次黄土堆积和侵蚀作用,使得地形破碎、沟壑发育,海拔为900~1900米。延安以北为黄土梁峁区,沟壑纵横,地面非常破碎,水土流失极为严重,生态环境相当脆弱;延安以南的西、南缘分布有岛状基岩低中山。南部为中低山夹黄土塬,山区植被覆盖率高,局部地方病流行,塬面平坦适宜农作物生长。
陕北黄土高原
关中断陷盆地
关中断陷盆地,南依秦岭,北连黄土高原,为一西狭东阔的新生代断陷盆地,渭河横贯其中,关中盆地东西长约360千米,南北宽约30~60千米,俗称‘八百里秦川”。盆地两侧地形向渭河倾斜,由洪积倾斜平原、黄土台塬、冲积平原组成,呈阶梯状地貌景观。渭河横贯盆地,河槽地势低缓,海拔322~600米。渭河南、北两侧地势,由一、二级河流阶地到高出渭河200~500米的一级或二级黄土台原,呈不对称阶梯状增高。
关中断陷盆地
陕南秦巴山地
陕南秦巴山地由陇山余脉、秦岭和巴山组成,为中生代末以来全面隆起的褶皱山地。陕南秦巴山地的地势结构为两山夹一川。陕境的秦岭走向近东西,是秦岭山系的骨干,北陡南缓,巍峨壮丽,海拔1500~3000米。主脉分布于北部,海拔2000米以上的山峰连绵矗立,构成中、高山地形,为黄河水系与长江水系的分水岭。
陕南秦巴山地
水文水利
水文
陕西境内绝大部分为外流河,分属黄河、长江两大水系,河流流域面积在10平方千米以上的共4296条,其中100平方千米以上的561条,500平方千米以上的123条,1000平方千米以上的64条,10000平方千米以上的8条。其中在陕境内的黄河流域面积13.33万平方千米,有河流2524条,主要支流从北向南有窟野河、无定河、延河、洛河、泾河、渭河等;在陕境内的长江流域面积7.23万平方千米,有河流1772条,主要支流有嘉陵江、汉江和丹江。该省境内天然湖泊少而分散,散见的有长安翠华山的太乙池,太白、周至县的“太白明珠”,泾阳县的焦获泽,渭南市临渭区的金氏陂,以及汉中南郑六池,陕北神木、榆林、定边3县北部风沙滩区的大小海子等。
陕西省河流分布
黄河水系
黄河发源于青海巴颜喀拉山北麓,流经青、甘、宁、内蒙古、陕、晋、豫、鲁等8个省(区)入海,全长5464千米,流域面积75.24万平方千米,年均径流574亿立方米,输沙量16亿吨。陕境秦岭以北河流皆属黄河水系。入黄二级支流除泾、洛二河与渭河齐名而记外,其余列一级支流之下。陕西入黄河支流面积在100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349条,其中发源于甘肃省定西市渭源县鸟鼠山、全长818千米,流域总面积13.48万平方千米的渭河为黄河最大支流。
黄河
长江水系
陕境秦岭以南河流总属长江流域,山川纵横,河网密布,年径流量313亿立方米,占长江平均入海年径流量9600亿立方米的3.2%。在1772条10平方千米的支流中,直接入江的支流有嘉陵江和汉江两条。汉江是长江最长的支流,一名汉水,古称漾水、沔水。在武汉市汇入长江,全长1577千米,流域面积15.9万平方千米,其中陕境内流长652千米,流域面积6.23万平方千米。
长江
太乙池
太乙池又名太乙湫、天池,位于西安市长安县终南山太乙谷谷口上游约6千米处,因山峰崩塌落入太乙谷溪流壅水而成。池水海拔约1150米,面积约百余亩,蓄水百万立方米,可灌田万亩,在翠华山风景区内,易名为翠华湖。
太乙池
太白海池
太白海池位于秦岭主峰太白山顶最高点八仙台(又称拔仙台、八仙绝顶)附近,由八仙台西北400米处的大爷海起,向东略偏南有二爷海、三爷海、玉皇池、三清池等,被誉为“太白明珠”,均属高山冰蚀湖。太白山主体是酸性岩浆大规模侵入形成的太白岩基,出露岩石主要为花岗片麻岩,在第四纪古冰川强烈作用下,水蚀、冰碛形成了一整套冰川地貌,冰川消融后冰斗底部洼地积水成湖。大爷海水面海拔3550米,面积10.2亩,深17米,在太白县境内;二爷海在八仙台西南400米处,跨入周至县境,海拔3610米,面积7.05亩,深10米,为黑河源头,湖水清澈碧绿,“无寸草点尘,无诸水族”(《眉县志》);三爷海更向南,海拔3485米,原有面积约27.5亩,现湖水已退缩到冰坝附近,湖面日益缩小;玉皇池曾是太白山最大的湖,面积约135亩,湖面海拔3350米。
太白海池
地下水
陕西水文地质分为陕北、关中、陕南3个不同特征区。陕北水文地质区为上覆黄土层的孔隙、裂隙水和下伏碎屑岩裂隙、孔隙水组成,由于地面切割破碎,岩层贮水条件差,加之降水稀少,除川道及沙漠草原地下水稍丰外,其他地段地下水贫乏。关中水文地质区为冲积平原、黄土原和山地,具有松散岩孔隙水为主的河谷盆地型水文地质特征,堆积物厚度大,面积广,易于降水补给,富水性好。陕南水文地质区除汉中、安康等几个小型盆地区为松散岩孔隙水的水量较丰外,其他广大山区均为基岩裂隙水,一般水量比较贫乏,并补给河川径流而形成基流。关中盆地地下水上升区,主要分布于宝鸡峡原上灌区及冯家山水库灌区洼地的礼泉、店张、苏坊等地,下降区主要分布于西安、长安、兴平、咸阳、蒲城、富平等工业用水和井灌面积大的地区。澄城、合阳、白水、大荔等县为稳定区。汉中盆地地下水趋于稳定,下降区面积主要分布在城固县西北、汉中市东北及南郑县东部等地区。
水利
截至2021年底,陕西省共有各类水库1089座,总库容105.29亿立方米,其中大型14座,总库容62.61亿立方米,中型83座,总库容30.80亿立方米,小(1)型286座,总库容9.21亿立方米,小(2)型706座,总库容2.67亿立方米。陕西第一座大型水库系1961年建成的新桥水库,总库容2亿立方米,至1974年已淤积1.56亿立方米,1975年经批准降为中型水库。1995年底,全省建成的大型水库有王瑶、羊毛湾、冯家山、石头河、石门、石泉等6座。
截至2021年底,该省共有水电站387座,总装机1434.12兆瓦,全年发电量53.53亿千瓦时(不含已拆除水电站的发电量)。已建成江河堤防8265.84千米,其中一二级堤防达标长度983.12千米;累计达标堤防5596.04千米,堤防达标率为67.7%;全省已建成堤防保护人口1222.09万人,保护耕地639.41千公顷。有各类水文测站2156处,其中:水文站154处,水位站103处,雨量站1858处,墒情监测站41处(不含黄委会水文局、长江委水文局和江河水库工作中心在该省境内设立的水文站、水位站和雨量站)。
新桥水库
新桥水库是陕西省最早建成的一座大型水库,总库容2亿立方米。坝址位于靖边县东坑乡新桥村附近无定河上源红柳河上,东距县城37千米,太原至银川的公路从坝顶通过。水库地处河源梁峁丘陵涧地地区,控制流域面积1332平方千米,剔除闭流涧地,实际产流面积为845平方千米;多年平均径流量4730万立方米,年输沙量1500万吨,原计划灌溉面积36万亩,因水量不足,调整为灌东坑乡至梁镇一带耕地及沙荒地16万亩。
新桥水库
王瑶水库
王瑶水库位于安塞县王瑶乡陈则沟村延河一级支流杏子河中游,是以防洪为主,兼顾灌溉、发电、养殖、淤地和向延安市供水的大型水利工程。坝址以上控制流域面积820平方千米,多年平均径流量4050万立方米,其中7月、8两月径流量占49%;多年平均输沙量785万立方米,7月、8月两月来沙量占82.6%。水库总库容2.03亿立方米,有效库容1.47亿立方米,除防洪拦沙外,有设施灌溉面积0.85万亩,水电装机640千瓦。
王瑶水库
冯家山水库
冯家山水库位于宝鸡县冯家山村与凤翔县灵化村之间,渭河支流千河下游峡谷出口处,西南距宝鸡市约30千米。坝址以上控制流域面积3232平方千米,多年平均径流量4.85亿立方米,历史最大洪峰流量3840立方米每秒(1907年)。设计水库总库容3.89亿立方米,其中有效库容2.86亿立方米。水库回水17.5千米,水面面积17.75平方千米,是一座以灌溉为主,具有防洪、发电、养殖等功能的综合利用工程。
冯家山水库
土壤
陕西省自然环境复杂多样,土地垦殖历史悠久,土壤分类渊源久远。根据全国土壤分类系统,全省共划分为8个土纲,19个土类,69个亚类,201个土属。该省地带性自然土壤包括粟钙土、黑垆土、褐土、黄褐土和棕壤等,由于长期耕种和自然力的侵蚀,已演变成复杂多样的农业土壤。
灰钙土
灰钙土是干草原向荒漠草原过渡的地带性土壤。成土母质为黄土状物质及沉积冲积物。一般将灰钙土划分为淡灰钙土、草甸灰钙土、普通灰钙土三个亚类。陕西省只有淡灰钙土一个亚类,面积58.4万亩。主要分布在定边县红柳沟、盐场堡、周台子、海子梁、贺圈、砖井、白于山北麓以北和安边镇以西的冲积平原和黄土梁岗上,海拔在1300~1700米之间。
栗钙土
栗钙土是温带半干旱大陆性气候,干草原植被下发育在残积坡积及黄土状物质上形成的一种土壤。栗钙土亚类较多,陕西省只有淡栗钙土一个亚类,面积约55.1万亩。主要分布在长城以北风沙区,如靖边的海则滩、新农村、东坑、梁镇、王渠则,横山县城关、榆林城关、神木城关至府谷古城乡之间长城沿线风沙草滩向黄土丘陵过渡的平缓梁地上都有发育,海拔大约1000~1500米,母质为黄土。年降水量平均为316~460毫米,年平均气温7.9~9.1°C,系典型干草原植被,以禾本科和蒿属植物为主。
黑垆土
黑垆土是在暖温带半干旱气候和森林草原植被条件下发育在黄土母质上的一种地带性土壤。因该土壤剖面中有一层深厚的黑褐色垆土层,故而得名。陕西省有黑垆土541.5万亩,可分为粘化黑垆土、沙黑垆土和黑垆土三个亚类。主要分布于渭北高原的塬面和河谷川台地上,以长武、彬县、洛川、黄陵等县的塬面为最多。在延安以北黄土高原的塬地、川台地、残塬地、梁峁鞍部或墹、掌洼地,因侵蚀强烈,只有残存的零星分布,如靖边的五渠则、席麻湾和三岔河,吴堡的纸坊和张渠,以及横山、榆林、神木、府谷等县长城以南地区都有这类残遗。一般与黄绵土相伴。黑垆土面积较大的有富县—洛川塬,千阳、陇县、麟游残塬和丘陵区,长武、彬县、旬邑、淳化、永寿及乾县、礼泉北部的黄土塬区,并且往往与关中墹土呈锯齿状镶嵌分布。
褐土
褐土是在暖温带季风气候条件下,半湿润和半干旱地区以落叶阔叶林为主,伴生有灌木草原植被下形成的一种地带性土壤。陕西省有褐土2600多万亩,主要分布在关中平原南北两侧的低山丘陵区,以及延安地区南部和商洛的低山丘陵地区。如宜川的寿峰、集义和独泉,宜君的建庄、焦坪和高楼坬,旬邑的马栏、第界和石门,耀县的柳林,铜川的瑶曲,礼泉的相虎、叱干和东庄,淳化的车坞、大店和石桥,三原的洪水,岐山的京当和西方,扶风的野河和黄堆,凤翔的汉封和董家河,千阳的崔家头,陇县的新集川、火烧寨和温水,以及渭河以南,西起宝鸡凤阁岭、拓石、赤沙、香泉、颜家河、益门、马营,沿秦岭北麓向东,一直到潼关的安乐、李家村等都有分布。
内容由百科小编提供,本内容不代表globalbaike.com立场,内容投诉举报请联系全球百科客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globalbaike.com/25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