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州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湖北省黄冈市辖区,位于湖北省东部,大别山南麓,长江中游北岸,总面积353平方千米。截至2021年末,黄州区常住人口为48.54万人。
名称
编辑黄州作为古郡名,其来历为古代行政区划。北周大象元年(公元579年),北周行军元帅部属杞公宇文亮攻克黄城,占领大别山南麓广大地域后,将原在黄城所设立的南司州改为黄州(州治在今武汉市黄陂区内),自此在大别山南麓地域中就有黄州这一行政区划地名。
黄州之名在地方文献争论最多的是“黄”字的含义。一说战国时期“黄歇的封地”;二说“本地多黄土”;三说“黄州因古黄国或黄水而得名”。以上三说杨守敬(湖北省宜都市人,著名的历史地理学家,清光绪年间任黄冈县教谕)在其所著《隋书地理志考证》中予以否定,并认定黄州之“黄”为“北周黄州,因黄祖所建黄城镇而得名”。
历史沿革
编辑先秦时期
新石器时期(距今5000多年前),黄州区境内就有人类定居(今堵城镇螺狮山即新石器遗址)。
夏商时期,今黄州区在禹贡荆州之域。
春秋时期,楚考烈王(公元前262~236年在位)灭邾(遗址在今山东邹县,旧志载楚宣王灭邾),迁邾王于今黄州区,今黄州区称为邾城(在今禹王城遗址)。
秦汉至南北朝
秦时,秦始皇统一天下(公元前221年)后,安置三十六郡,今黄州区称为邾邑,属南郡,后在境内增设衡山郡,为衡山郡郡城。
汉高帝二年(公元前204年),项羽封吴芮为衡山王,立衡山国,以邾城为都(邾在今黄州区禹王街道),仅分南郡为江夏郡,治西陵,西阳、邾县均属于江夏郡。不久,项羽兵败,吴芮转头投奔刘邦,被封为长沙王,迁都长沙。汉王四年(公元前209年),衡山郡恢复,郡城仍在邾城,属淮南国。不久,淮南国灭,但衡山郡仍存。汉文帝十六年(公元前164年),迁皇室刘姓子孙自邾城,恢复衡山国,以邾城为都。汉元狩元年(公元前120年),衡山王刘赐阴谋反叛被杀,衡山国废,仍为衡山郡。次年,废衡山郡,划衡山、南郡14县置江夏郡,设邾县,以邾城为县城,属江夏郡。
东汉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邾长甘宁投奔孙权,邾县及邾城入吴。次年,吴分江夏郡置蕲春郡,邾县属吴蕲春郡。其后,邾城在吴、魏之间反复易手,在吴属蕲春郡,在魏属弋阳郡。吴赤乌四年(公元241年),吴将陆逊夺取邾城,以重兵驻守,邾城长期为吴所有。
晋太康元年(公元280年),邾城归晋,邾县先后属晋之武昌郡、弋阳郡。永兴三年(公元306年),西晋惠帝分弋阳为西阳国,邾县属西阳国(王都在今河南光山县内)。东晋咸康四年(公元338年),东晋在邾城侨置豫州。次年十月,后赵军队攻占并焚毁邾城,豫州刺史毛宝和前西阳太守樊峻率6000余守军突围至赤壁矶附近投江。东晋咸和四年(公元329年),西阳国废,改立西阳郡。同年北方胡族入侵,西阳郡南迁,在邾城附近长江边设立西阳城,侨置西阳郡和西阳县。后赵军队败退后,西阳郡由侨置变为实郡,辖邾县、西陵县、蕲春县。后废邾县,其地入西阳县和掎县,西阳县遂有实境。西阳城作为西阳郡城,取代邾城地位。南朝刘宋拆西阳,置建宁左郡。
元嘉二十五年(公元449年),豫郡蛮民立十八县,改邾县为南安。泰始五年(公元470年),南安改属豫州,不久又划归郢州。南朝萧齐永明三年(公元485年)在南安置齐安郡,治南安,隶属郢州,不久改隶南司州,西阳郡仍属郢州。永元三年(公元501年),北魏攻占南齐淮南地。南朝梁普通八年(公元527年),梁武帝收复郡县,南司州仍辖齐安郡,齐安郡仍领南安县。太清三年(公元549年),地入东魏。高齐天保元年(公元550年),于西阳郡立巴州于齐安郡。不久,改巴州日衡州,辖齐安郡,南安县。陈宣帝太建五年(公元573年),攻占江北地,废衡州,立江北州,辖齐安郡,领南安县。陈太建七年,西阳太守州炅迁西阳郡治于保城(今武汉市黄陂地),西阳城逐渐废弃。
北周大象元年(公元579年)十一月,北周行军元帅韦孝宽南下淮南,分遣杞公宇文亮自安陆攻拔黄城,相继占领今鄂东地域,改罗州为蕲州,置永宁县(今武穴),属蕲州;改南司州为黄州(今黄陂地),置黄陂县,属黄州。这是黄州的最早记载,但当时的州治在今武汉市黄陂县境内。
隋唐至宋元
隋开皇三年(公元583年),隋文帝废原置西阳、齐安、梁安等郡,只设黄州,领南安、木兰两县。南安县拆为梁安,置廉城县。隋开皇十九年(公元599年),改梁安为木兰,改南安为黄冈,撤销廉城县,其地并入南安县。隋大业三年(公元607年),朝廷改州县制为郡县制,将黄州改为永安郡,郡治移置举水之滨的黄冈县城(南安城今新洲县境内)。永安郡辖黄冈、黄陂、麻城、木兰4县。
唐武德三年(公元620年)改永安郡复称州,撤销木兰县,其地并入黄冈,又拆置堡城县。黄州领黄冈县、堡城县。唐武德八年(公元625年)撤销天宝初年改黄州日齐安郡,乾元初(公元758年)仍恢复黄州,治黄冈县,隶淮安西道。唐中和五年(公元885年),黄州州城(黄冈县城)东迁60千米,在故邾城(今禹王城)遗址重建新城。
五代时,黄州(黄冈县)属吴。吴天祚三年(公元937年),黄州属南唐。显德五年(公元958年),黄州属后周。
北宋初,黄州州城(黄冈县城)离开邾城遗址,向东南迁至江滨(今有学者认为,黄州州城和黄冈县城于唐宝应至建中年间即公元762~783年间迁至故邾城,唐中和五年即公元885年迁至江滨)。黄州辖黄冈、麻城、黄陂3县,黄冈县为望县,隶淮南路。宋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黄冈县改隶淮南西路。南宋末年,黄州地域多次经历战火的摧残。先是金兵攻伐,后是元军的洗劫。
至元十四年(公元1277年),元立黄州路,领黄冈、麻城、黄陂3县,定为下路,黄冈县为中县。元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八月,徐寿辉率领农民起义军(史称“红巾军”)攻占黄州路。十年之后,朱元璋所部在江西鄱阳湖大败陈友谅,蕲、黄之地为朱元璋部属占据。元至正二十四年(公元1364年),朱元璋称吴王时,黄州路仍辖黄冈、麻城、黄陂3县。
明清时期
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明王朝建立,改黄州路为黄州府。明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撤蕲州,隶属黄州府,自此蕲黄合一,史称“蕲黄”。黄州府领一州七县,即蕲州、黄冈、麻城、黄陂、蕲水、罗田、广济、黄梅,隶湖广布政使司武昌道。明嘉靖四十二年(公元1563年),朝廷诏令,割黄冈(中和乡)、麻城、黄陂3县地增置黄安县,黄州府领一州八县。
清沿明制,黄州府上隶下属关系未变。清康熙三年(公元1664年),湖南、湖北分治,黄州府隶湖北布政使司汉黄德道。清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黄陂县划入汉阳府,黄州府领辖八属,即一州七县。清宣统三年八月(公元1911年10月),武昌首义爆发,黄州军民积极响应,一举推翻清王朝在黄州府、黄冈县的地方政权。
中华民国
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废黄州府,保留黄冈县建置。翌年,黄冈县隶属湖北省汉黄德道。黄州府城即为黄冈县政府治。
民国十五年(公元1926年),废除江汉道,黄冈县直隶湖北省改府。
民国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十月,黄冈县属湖北省第四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驻黄安县城(今红安县城)。
民国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黄冈县改属湖北省第二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驻蕲州。民国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元月,第二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迁驻黄州。
民国二十九年(公元1940年),黄冈县属湖北省政府鄂东行署,并在县治之地设置黄州镇,归属第一区管辖。
公元1941年,实行新县制,裁撤区的建置,保留黄州镇为乡级建置。
公元1945年11月,黄冈县属湖北省第二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
公元1949年5月,黄冈县解放,属黄冈行政区督察专员公署,后改名为湖北省黄冈专员公署。黄州镇建制保留,隶属黄州区。县治设在团风镇。同年,黄冈县长江南岸的樊口、打石场等地划归鄂城县。
中华人民共和国
公元1951年6月20日,划出黄冈县西部徐古、汪集、李集、旧街、新洲、三店、仓埠、阳逻八区置新洲县。公元1951年7月,黄州镇划归黄冈专署直辖,同时撤销黄州区。
公元1952年11月29日,黄冈专署将黄州镇划归黄冈县建置。同时,将县东北的三里畈、项家河两区分别划归罗田县和胜利县(后并入罗田县),将团风区的马驿、挖沟两乡划归新洲县(1954年底移交)。公元1954年11月11日,南湖乡马骑山村划归浠水县。1955年3月,恢复黄州区。10月,中共黄冈县委、县政府机关从团风镇迁驻黄州,黄州镇为县城和县直辖镇。
公元1958年6月,黄冈专署将南湖农场划归黄冈县管辖。公元1958年10月,撤销黄州镇,设立长江人民公社第七大队。12月,长江人民公社改称黄州人民公社。公元1959年5月,恢复黄州镇。公元1961年5月,黄州人民公社改称黄州区。
公元1968年1月,黄冈县属黄冈地区革命委员会。公元1975年2月,撤销黄州区,设立黄州人民公社。公元1978年11月,黄冈县属黄冈地区行政公署。公元1979年11月16日,经国务院批准成立地辖鄂城市,划黄冈县黄州镇归鄂城市管辖。公元1980年初,鄂城市成立不久,又将黄州镇划归黄冈县管辖,区划变更未实际实施。
公元1983年8月19日,黄冈县黄州镇划入江南鄂州市。公元1984年1月正式移交,鄂州市在江北原黄州镇地域设置鄂州市黄州区。公元1984年3月,黄州人民公社撤销,与堵城人民公社合并设立禹王城区。
公元1987年2月28日,国务院批准鄂州市黄州区撤销。原黄州镇地域划归黄冈县,仍为黄冈县直辖建制镇。同年5月正式移交。
公元1990年12月26日,经国务院批准,黄冈县改为黄州市,版图区域和隶属关系不变。公元1991年1月,黄州镇建置撤销,其所辖地域一分为三,分别设置赤壁、东湖、禹王3个街道。公元1996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黄冈地区建置,设立黄冈市;黄州市一分为二,分设为黄州区、团风县,隶属黄冈市人民政府。
自然地理
编辑位置境域
黄州区位于湖北省东部,大别山南麓,长江中游北岸,距武汉60千米,介于东经114°49'~115°05'、北纬30°25'~30°39’之间,东临巴水(浒子口至巴河口),与淆水县相邻;西南滨长江,与鄂州市隔江相望;西北接团风县(抵罗家沟),东北与团风县回龙山镇、上巴河镇接壤。区境南北长26千米,东西宽24.3千米,总面积353平方千米。
黄州区地图
气候
黄州区地处亚热带季风区,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四季分明,光热充足,无霜期长,降水充沛,雨热同季。年平均气温为17.5℃,冬季受盛行东北风影响,1月气温最低,平均气温为4.8℃;夏季受盛行东南风或西南风影响,7月气温最高,平均气温为29.3℃,月高低气温差最大为24.5℃;无霜期平均为272天/年。全年降水主要集中在6~7月,6月降雨量最多,平均为232.5毫米,占全年降雨量的16.6%;12月降水量最少,平均35.3毫米,占全年降雨量的2.5%。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974.1小时,8月最多,平均为235.4小时;2月最少,平均为108.7小时。
地质
黄州区地质构造属淮阴山字型构造体系的前弧西翼,主要构造线呈北西展布。远在古生代,黄州区地域横跨大别山古陆和长江中下游拗陷两个构造单元,北部和中部受古陆控制,南缘受长江中下游拗陷制约,古陆地处于缓慢上升的剥蚀过程。中生代燕山运动,使境内老构造复活,同时又增加新的构造活动和岩浆侵入,形成了若干断裂和北部、中部低山、丘陵等地貌雏形。中生代侏罗纪至新生代第三季,东湖群内陆有碎屑沉积,形成南部沿江濒湖一带断陷盆谷。新生代第四系时期,北部、中部受风化剥蚀和构造侵蚀作用影响,形成低山、丘陵、宽谷地形;西南部受堆积作用影响,形成海拔30~50米的低丘和岗地,其间拗谷发育呈树枝状伸展,高差10~20米。新生代第四系以后,西南部沿长江河谷继续下降南移,形成了举水下游冲积平原和河沟阶地。黄州区地层以白垩第三系东湖群及第四系为主,其中第四系分布最广,为松散堆积物,主要分布在巴河下游河谷、长江沿岸湖区和叶路洲,岩性主要为冲积砂土、亚砂土冲积、湖积壤土、亚粘土和腐殖质淤泥。
地形地貌
黄州区地处长江中游北岸,为江河冲积地带,地势东北高西南低,以平原为主,兼有丘陵岗地。整体海拔14.2~186米,相对高差小,境内山区面积较少,主要有烽火山、龙王山。境内海拔最高点位于烽火山,海拔186米;最低点位于白潭湖中四担山,海拔14.2米。
平原
平原属长江及支流巴河冲积平原,位于东西滨河和南面滨江一带,包括南湖街道、赤壁街道、东湖街道、禹王街道、堵城镇、路口镇部分地区。面积约240平方千米,占总面积68%,海拔在14.2~50米之间,地势平缓,湖泊密布,呈甲鱼裙状。
低丘岗地
低丘岗地位于中部路口镇部分地区和东北部地区,包括陶店乡、陈策楼镇、火车站经济开发区,面积约113平方千米,占总面积32%,海拔一般低于60米,相对高差小于35米,起伏较小,地势平坦,呈放射状伸入田垄。
丹霞地貌
丹霞地貌分布于黄州赤壁至徐家楼、王家坊沿江一带,一般称为“红色砂砾岩”,已有108.74万年的历史,具有岩赤垂直,陡峭如削,山色褐赤的特征。
内容由百科小编提供,本内容不代表globalbaike.com立场,内容投诉举报请联系全球百科客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globalbaike.com/6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