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简称“皖”,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区,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中东部,是长江三角洲重要组成部分。安徽省境域面积14.01万平方千米。截至2022年末,安徽省下辖16个地级市,9个县级市,常住人口6127万人,人口数量居中国第9位。
名称
编辑安徽于清朝康熙六年(1667年)建省,因安庆府为当时境内的政治中心,徽州府经济发达,故以安庆、徽州两府的首字,合而定名为“安徽”省。当时省会安庆境内有皖山、皖水、皖城,是古皖国故地,所以安徽简称“皖”。
历史沿革
编辑先秦时期
距今约两百五十万年,安徽境域内便有人类活动的痕迹。三四十万年前,先民就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
夏朝,今安徽境域主要由淮夷和南方蛮夷部落组成的部落方国统辖。
商朝,方国及封国众多,境域内主要有六、萧、焦、巢、危、嵇、虎方等氏族方国,五六百年间,江淮地区几无战事。
西周,境域内封国主要有胡子、沈子、桐子、钟离等封国和夏商遗留方国,以及位于巢湖西部及南岸,被称为“群舒”的舒鸠、舒蓼、舒龚、舒龙等国邑。
春秋战国,境域先后被吴、越、楚、宋、魏诸国分别据有。战国后期主要属楚国,极少部分先后属宋、魏、秦等国。楚国在境内设郡、县,其中城父县是安徽境内有史可查的最早县之一。楚考烈王元年(前262年),春申君封邑(都寿春邑,今寿县城关镇),在淮北地区设12个县。
秦汉至南北朝
秦,境内所设县邑先后为九江、泗水、砀郡、陈郡、会稽(吴)郡等地区分领。秦末至楚汉相争期间,又增置鄣郡、衡山、庐江郡,并为九江、西楚、衡山等诸侯国分领。
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七月,陈涉、吴广同被秦征发的“闾左”900人前往渔阳戍边。途经大泽乡,遇雨受阻过期,按秦律过期者斩首。陈、吴即率众“筑坛而盟”,杀死押送军官,陈自立为将军,吴为都尉,举行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其大泽乡便是今宿州市埇桥区大泽乡镇。
汉初,安徽境内仍为楚、淮南等异姓王封地。东汉实行州、郡、县制,安徽境内仍为扬、豫、徐3州分领。刘邦的汉军与项羽的楚军之间展开的垓下决战,其中的“垓下”就在今安徽省宿州市灵璧县境内。
三国,安徽境内分别为魏、吴国所设扬州及魏国徐、豫4个州分领。袁术与袁绍、曹操的决战,袁术逃至寿春城八十里外之地呕血而死,寿春即今安徽省淮南市寿县附近。
西晋、东晋时期州属不变,淮北地区先后为“五胡十六国”中的刘汉、后赵(含冉魏)、前燕、前秦、后秦、后燕等国占领。这段时期侨置、滥设各级区划,统属关系十分混乱。淝水之战中的“淝水”即在今安徽省淮南市寿县附近。
东晋太元八年(383年),前秦苻坚下令兵分三路,大举伐晋。任命苻融为征南将军,西路由蜀汉顺江东下,另一路由幽翼(河北)南下彭城(徐州)。东晋京口(镇江)太守谢安得知消息后,派其弟尚书左仆射谢石为都督,侄儿谢玄为前锋,儿子谢琰、西中郎将恒伊,率众八万抵御秦兵。另派龙骧将军胡彬率水军五千逆淮而上,驰援寿阳。后东晋与前秦两军隔淝水对峙。谢玄针对前秦军将士厌战、苻坚恃众急于决战的心理,大败秦军。这场淝水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
南北朝,宋、齐、梁、陈均先后收复过淮北地区,领有江南地区。并长期以江淮地区为南北纷争的拉锯战战场,江淮地区多属南朝,淮北地区多属北朝,南北政权滥置的一级区划在皖境内最多时,州达四十个,郡达百数,县达数百。
隋,境域整饬各级区划,实行两级管理体制。大业初年,境域内设50个县,涉及3个州刺史分巡的15个郡。
隋唐至宋元
唐前期,实行州、县两级管理体制。贞观元年(627年),安徽境内保留调整为44县,涉及15州和河南、淮南、江南3道。
五代十国,淮北地区先后为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分领,南方(含江淮、江南地区)先后为吴国和南唐国据有。
1127年,金灭北宋后,不断向江南发兵侵扰,遭宋抗战派打击。绍兴十年(1140年)五月,金兵分四路,再次发动南侵战争,又遭岳飞、刘锜、韩世忠等南宋军民抵抗。1140年5月,金军先后攻陷东京开封、陈州,顺昌成宋金对峙之前沿。五月二十五日,金军游骑数千渡过颍河,进迫顺昌城郊,宋战之首捷。二十九日,顺昌城被围,名将刘锜率军退之。后,金兀术率精锐支援顺昌,于六月九日对顺昌城发起总攻,刘锜以少胜多,以步制骑,大胜金兀术。十二日,金兀术被迫撤回开封,顺昌之战胜利,此为金军南侵以来遭到的最重大的惨败之一,被称为两宋十三处战功之一。
宋、金对峙期间,南宋初领今安徽全境,江淮地区常为战场。北方先后为金国(含伪楚、伪齐)、蒙古汗国(后为元朝)所据。
元朝实行行省、路(府、州)、散府(州、军)、州(县)四级管理体制,共设60个县,涉及11个路2个府10个州,分属3个行省。
1351年,由韩山童、刘福通领导的3000人在颍州颍上县白鹿庄准备起义。起义者以红巾裹头,占领颍(今安徽阜阳)、罗山、上蔡等地。红巾军所到之处,开仓散米,赈济贫农,深得人民拥护。队伍迅速扩大到几十万人。在其影响下,全国各地农民纷起响应。1355年,刘福通率军攻下亳州,建立了农民革命政权。1368年正月,原郭子兴红巾军部左副元帅朱元璋称帝。随后,红巾军逐渐灭亡,红巾军虽败,但其对瓦解和推翻元朝的统治起了决定性作用。
明清时期
明朝,境域属南直隶西部地区,设49个县7个散州,涉及凤阳、庐州、安庆、太平、池州、宁国、徽州7个府及徐州、滁州、和州、广德4个直隶州。
明天启五年(1625年),魏忠贤以朝廷建造三殿需民间助工为名指使吴养春家人吴荣捏造事实,诬陷徽商吴养春为富不仁、霸占山场。吴养春一行人入狱后毙命,徽州吴养春母、妻、女闻讯相继自杀身亡。这场“黄山大狱”案,徽州举府震怒。天启七年(1627年),数万民众冲人吕下问官邸,民众焚烧府宅,毁损器物,史称徽州民变。后魏忠贤倒台,黄山大狱案平反,但徽商势力受到严重摧残。
清初承明制,改南直隶为江南省,今安徽地域属江南省西部地区。顺治十八年(1661年)左、右藩划片分治,康熙四年(1665年)调整左、右藩辖区,为苏、皖两省分省分治奠定基础。康熙六年七月十二日(1667年8月30日)安徽正式建省。乾隆二十五年,将省会定于安庆。清朝中后期实行道、府、县三级管理体制。安徽共设54个州县(4个散州,50个县),除砀山、萧县原属江苏省直隶徐州(后升为府)外,其余分属凤颍六泗道、安庐滁和道、徽宁池太广道及广德直隶州。
清咸丰二年(1852年),张乐行、龚德树(涡阳公吉寺人)等人,聚众万人,以亳州雉河集(今涡阳县城)为基地,号称捻军,进行武装抗清起义。之后,与张乐行有联系的安徽亳州、蒙城、凤台、宿州等地捻头效仿张乐行结捻起义,号称“十八铺”。1856年2月6日,不同旗帜、不同地区的捻军齐集雉河集“山西会馆”,举行“雉河集会议”。决定以张乐行为总首领,改捻头为旗主,建立大汉国,公推张乐行为大汉盟主,捻军编制为“五旗军制”,从此捻军声势大震,战争遍及安徽、河南等八省。最终,这场坚持了16年抗清斗争被清政府镇压失败。
中华民国
1911年中国辛亥革命爆发,安徽响应革命,于11月8日宣布安徽独立光复。
中华民国成立后,废府、州、道,北京政府初期实行省、县两级管理,今安徽境内砀山、萧县仍属江苏省,其余60县仍属安徽省。
1914年6月,实行省、道、县三级管理体制,砀山、萧县属江苏省徐海道,皖属淮北地区及部分淮南地区属淮泗道,江淮地区属安庆道,江南地区属芜湖道。此外,日伪、汪伪政权也在沦陷区建省,今省境分属淮海、安徽2省,下设专区,再下为市、县。解放初期,皖北地区分属皖西、江淮、豫皖苏边区3行政公署,下设专区,再下为县、市。
1940年10月19日,国民党反动当局强令八路军、新四军领导人将黄河以南的八路军和新四军部队开到黄河以北,并无理要求将50多万的部队缩减为10万人。中共中央为顾全大局,决定新四军皖南部队遵令北移,但需宽限时日。国民党政府则秘密部署包围皖南的新四军,策划在新四军北撤途中突然进行围歼。1941年1月,新四军军部及直属部队9000余人分3路北移。后遭到8万多国民党军队的包围和袭击,被迫进行抵抗。至14日,新四军皖南部队终因寡不敌众,阵地全部失守。除了约2000人突围外,大部分壮烈牺牲或被捕。军长叶挺谈判时被扣,军政治部主任袁国平在战斗中牺牲,副军长项英、副参谋长周子昆在突围后不幸被叛徒杀害。此为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
1947年6月30日夜,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12万余人,突破黄河天险。8月7日黄昏,刘邓大军率军南进,开始了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战略行动,而后,闯过黄泛区,血战汝河,强渡淮河,经过20天,刘邓大军胜利挺进大别山。随之,第三纵队分成两路进军,经过半个月连续作战,先后解放10个县城。1947年10月8日至10日,三纵在六安发起张家店战役,毙伤国民党军副团长以下500多人,俘虏副旅长以下4300多人。此为刘邓大军进军大别山以来,首次消灭敌人一个正规旅以上兵力的重大胜利,打开了皖西斗争的局面。
1949年4月和5月,分别成立皖北、皖南人民行政公署。皖南、皖北2行署行使省的权力,但比省的规格要小。行署下辖直辖市、专区,再下为县及专辖市。
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安徽分为皖北、皖南两行署,皖北行署驻合肥市,皖南行署驻芜湖市。1952年,合并皖南、皖北行署,恢复安徽省,省会设于合肥市。安徽建省后直辖合肥、芜湖、蚌埠、淮南、安庆5地级省辖市;设阜阳、宿县、滁县、六安、安庆、芜湖、徽州7专区,均为皖南、皖北行署的原区划。
1955年4月14日,安徽的盱眙县和泗洪县划归江苏,江苏的萧县和砀山县划给安徽。
1956年1月,撤销徽州专区,宿县专区。5月,安庆市降为专区辖市(县级市)。当年,安徽省辖6地级省辖市和5专区。
1960年4月,撤销蚌埠专区,恢复滁县、宿县专区。1964年7月,撤销铜陵市,成立铜陵特区人民委员会。
1965年5月,省辖芜湖、安庆市分别降为芜湖、安庆专区管辖,恢复巢湖专区。
1971年3月,安徽省9专区改地区,地区成为与省辖市平级的二级区划。12月,铜陵特区改地级省辖铜陵市。而后,多为地级区划变动,在此不多做赘述。
自然地理
编辑位置境域
安徽省示意地图
安徽省地处长江、淮河中下游,长江三角洲腹地,位于东经114°54′-119°37′,北纬29°41′-34°38′。居中靠东、沿江通海,东连江苏、浙江,西接湖北、河南,南邻江西,北靠山东。境域东西宽约450千米,南北长约570千米,土地面积14.01万平方千米,占中国的1.46%,居第22位。
气候
安徽地处暖温带与亚热带过渡地区。境内的淮河是中国南北气候的分界线,淮河以北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淮河以南为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地处中纬度地带,随季风的递转,降水发生明显季节变化,是季风气候明显的区域之一。其气候特点主要有季风明显,四季分明,春暖多变,夏雨集中,秋高气爽,冬季寒冷等。
安徽省一级气候区有3块,分别为淮河北部区温暖带气候区、淮河两岸温暖带与北亚热带过渡气候区、淮河与皖南北亚热带气候区。
淮河北部区
淮北北部区处在暖温带气候区内,是省内热量条件最少区域。年平均气温14.4~15.6℃,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在0.5℃以下,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27—28℃。10℃积温不足4800℃每日。平均年极端最低气温在零下11.0℃以下,越冬期明显,为40—50天,无霜期220天。本区内热量条件北部不如南部,东部不如西部。年雨量800毫米左右,6一9月雨量占年雨量的60%以上,冬春仅占22%—26%,年干燥度指数在0.99—1.11之间。
淮河两岸过渡区
淮河两岸过渡区处在暖温带与亚热带间气候过渡区内,水热条件较优越。年平均气温15℃或以上,1月平均气温1.0—1.8℃,7月平均气温27.5℃或以上。≥10℃积温4850~5000℃每日,平均年极端最低气温零下11.0—零下9.0℃,越冬期28—40天,无霜期225—230天。年雨量850—950毫米,6一9月降水量占全年雨量的50%—60%,冬春占30%—35%。就全年而言,本区水分条件基本收支平衡。
江淮及皖南区
江淮及皖南区处在北亚热带气候区内,是省水热条件较好的区域。面积大,地形复杂各个气候副区间的差异也大。本区年平均气温除大别山区腹地不足15℃外,均在15.0℃以上,最高达16.8℃。1月平均气温均2—4℃,7月平均气温26—29℃;≥10℃积温4540~5350℃每日(大别山区腹地略低),≥10℃天数220~240天。平均年极端最低气温高于零下11.0℃。越冬期不太明显,无霜期除大别山区腹地和东北端定远、明光一带较短外,大致在220~260天。本区热量条件北部低于南部,山地低于沿江平原,沿江东部低于沿江西部。本区年雨量900~1870毫米。
地质
安徽省被郯庐断裂(沿嘉山-庐江分布)分成两部分,西属华北地台,东属扬子地台。华北地台南部金寨——舒城北西西向侏罗纪前陆盆地群以南的大别山区属秦岭——大别造山带,其基底出露在蚌埠、霍邱等地,包括新太古界五河群、霍邱群片麻岩、浅粒岩、大理岩系和古元古界凤阳群千枚岩和白云质大理岩系。盖层沉积始于新元古代,从长城系到中奥陶统以浅海碳酸盐岩占优势,化石丰富。上奥陶统至下石炭统缺失。晚石炭世到早三叠世为海陆交互相含煤沉积和陆相碎屑岩。侏罗纪起转为陆相堆积。扬子地台的基底沿南部皖、浙、赣省界广泛出露,称上溪群,时代中元古代,为一套低绿片岩相的千枚岩、板岩和变质砂岩系。上覆新元古代历口群含中、酸性火山岩。南华系、震旦系和下古生界层序完整而连续,南部以产笔石动物群闻名。上泥盆统和下石炭统局部缺失。晚古生代至早三叠世总的仍保持浅海沉积。印支运动以后转为陆相。晚侏罗世有火山活动。
安徽境内的秦岭——大别造山带侏罗纪以前的地层已全部变质,其中分布最广的大别山群麻粒岩和高角闪岩相深变质杂岩按同位素年龄及与上覆宿松群的接触关系,其时代从新太古代到古元古代,大别地块为全球出露范围最大的超高压变质带。元古宙宿松群含磷岩系和以变质火山岩为主的庐镇关群分布在大别山群南、北两侧。中、上侏罗统分布于与向上变粗层序的长条状陆相红色盆地相平行的造山带北侧山麓,代表同造山磨拉石。全省岩浆活动以燕山期最强烈,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的火山活动以安山岩、粗面岩为主,伴有相应成分的复式岩株侵入,反映了环太平洋构造带的影响。
截至2021年7月,安徽省共有3处地质公园被列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名录,分别为黄山、天柱山、九华山。其中,黄山市位于江南造山带东段与滨西太平洋构造域交汇处,其地质历史、构造背景等造就了众多的地质遗迹资源。共发现3大类、11类及32亚类,共地质遗迹点126处。
地形地貌
安徽境域跨中国大陆南北两大板块,又位近欧亚大陆板块与北太平洋板块的衔接之处。安徽省各地地貌类型组合具有显著差异,宏观地貌骨架主要受大地构造单位制约,全省自北而南分属中朝准地台、秦岭地槽褶皱系和扬子准地台三个一级大地构造。从总体看隆起幅度南强北弱,地势由北向南逐级上升,形成丘陵、山地地貌景观。
安徽省地形有山地、丘陵、台地、平原四种,分别占土地总面积的15.3%、14.0%、13.0%、49.6%(其余8.1%为大水面),相间分布。其又分为5个自然区域,由北而南依次是淮北平原、江淮波状平原、皖西山地、沿江丘陵平原、皖南山地。
淮北平原
淮北平原为华北(黄淮)大平原的一部分,包括黄泛平原、淮北黑姜土平原、沿淮冲积滩地平原、淮南阶地平原,由西北向东南倾斜,海拔40—20米。
江淮波状平原
江淮波状平原位于淮河与长江之间,由丘陵、台地及分布其间的河谷组成,包括皖东丘陵台地、皖中江淮分水岭台地、大别山北麓丘陵台地,海拔40—400米。
皖西山地
皖西山地由大别山区主体及其附近丘陵组成,海拔1000米以上山峰超百座。
沿江丘陵平原
沿江丘陵平原位于长江安徽段南北两岸,是长江中下游平原的组成部分,西狭东阔,有低山和丘陵散布,包括巢湖盆地、滁河平原、天长平原、大别山东南麓前平原、江北低山丘陵带、安庆谷地、和无平原、宣芜平原,海拔20米左右。
皖南山地
皖南山地由海拔400—200米以下的丘陵和海拔500—1600米以上的山地组成,黄山、九华山及牯牛降坐落其间,其屯溪盆地为境内盆地之首。
山脉
内容由百科小编提供,本内容不代表globalbaike.com立场,内容投诉举报请联系全球百科客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globalbaike.com/6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