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

编辑
本词条由“百科小编” 建档。
贵州省,简称“黔”或“贵”,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区,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西南地区东南部,东与湖南省毗连、南与广西壮族自治区相邻、西与云南省相连、北四川省、重庆市接壤,境域面积176167平方千米。截至2022年末,贵州省下辖6个地级市、3个自治州,常住人口3856万人,省政府驻贵阳市中华北路242号。 春秋时期,今贵州省境曾出现过牂柯古国,至战国时,楚国曾在今渝黔一带设置“黔中郡”,“黔”之称从...

贵州省,简称“黔”或“贵”,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区,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西南地区东南部,东与湖南省毗连、南与广西壮族自治区相邻、西与云南省相连、北四川省、重庆市接壤,境域面积176167平方千米。截至2022年末,贵州省下辖6个地级市、3个自治州,常住人口3856万人,省政府驻贵阳市中华北路242号。

名称由来

编辑

春秋时期,今贵州省境曾出现过牂柯古国,至战国时,楚国曾在今渝黔一带设置“黔中郡”,“黔”之称从此出现。唐太宗贞观年间设黔州都督府。唐玄宗时设黔中道,管辖的主体是今贵州地区。此为后世以“黔”为贵州简称的由来。

北宋开宝七年(947年),矩州普贵入朝,宋庭敕书中有“唯尔贵州,远在要荒”等语,贵州由此得名。

历史沿革

编辑

先秦时期

贵州境域内在距今五、六十万年前就有人类繁衍生息。春秋以前,贵州黔东北地区属于荆楚,其余地区泛称南蛮。

春秋战国时东部为楚国黔中地,战国时夜郎国迅速兴起,西部为夜郎等君长国,贵州为夜郎的中心。

秦至南北朝

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在夜郎部分地区修筑五尺道并开设郡县,派官吏治理。

汉元鼎六年(前111年)置牂牁郡,治故且兰(今福泉市)。前25年至前12年,夜郎国灭亡,郡县制在今贵州地区确立。东汉后,羁縻州与郡县制并行。

三国时分属国荆州和蜀国益州。贵州属牂牁、朱提、兴古、江汉、涪陵5郡。东晋咸原四年(338年)西境属安州,八年改隶宁州。两晋北朝时期,今贵州境内,除置牂牁郡外,边远地区又分属朱提、江汉等郡。

魏晋南北朝时期,贵州境内出现了几次少数民族大的迁徙。除中原汉族因避难大量南迁外,僚人迁徙规模最大。此外,武陵蛮因封建统治者征剿,部分深入贵州黔东北、黔东南定居。同时,百越民族从两广北迁,分布在黔桂毗邻地区,逐渐北上分化为布依、侗、水等民族。部分彝族先民从滇东北东迁,定居在贵州西部地区。使得,贵州成了南方古代四大族系的交汇地。

隋唐至宋元

开皇初复置牂牁郡,治牂牁县(今瓮安县境),十八年(598年)置允州(今石阡县境),此外,今贵州东北地区分属黔安、沅陵2郡。

唐分属黔中、剑南、岭南3道。唐在今贵州地区推行经制州与羁縻州并行的制度。唐在贵州建置的经制州有播州、思州等,建置的羁縻州有矩州、蛮州等。天宝中,西部隶属南诏国。会昌二年(842年)建罗殿国(今贞丰县)。五代隶属于楚。

宋今贵州地域分别属夔州、荆湖北、潼川、广南西、剑南西、剑南东等路,而主要属夔州路。北宋开宝七年(947年)矩州普贵入朝,宋庭敕书中有“唯尔贵州,远在要荒”等语,贵州由此得名。宣和元年(1119年)改矩州为贵州。

元分属湖广、四川、云南3行中书省。行省下设路,设置八幡顺元宣慰司、播州宣慰司、新添葛蛮安抚司、乌撒乌蒙宣慰司、普定路、普安路、普遍推行土司制度。

明清

永乐十一年(1413年)析置贵州等处承宣布政使司,辖1宣慰司、8府、3州,是为贵州建省之始。

万历十八年(1590年),贵州播州世袭土司杨应龙与明政府的关系恶化,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杨应龙公开反叛。挑起战端。杨应龙在战争初占优势,后明朝增强平播力量,战争形势反转。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明朝廷调8省之24万军队参战,杨应龙最后的据点——海龙囤被明军攻占,播州之役结束。这场战役结束了西南杨氏土司对古代播州历经唐、宋、元、明四代共700余年的统治。

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平越府划入。清康熙年间改贵州等处承宣布政使司为贵州省。

清代几次进行划拨调整,先后将云南省乌撒府(威宁府),四川省遵义府,湖广的镇远、偏桥、平溪、清浪、玉屏、铜鼓6卫及天柱县,广西的荔波县及西北部南盘江、红水河以北地区划入贵州;又将贵州的永宁县划归四川,贵州疆界至此基本确定。清代以后,贵州地方行政区划按府、州、厅、县设置,共设12府、13州、11厅、33县、1直属州、3直属厅。

咸丰初年,贵州雷山、台江、剑河、丹寨、榕江、三都一带连年遭受大旱和虫灾,农民无法生存。官府横征暴敛,导致苗民起义。张秀眉、杨大六、包大度等人于咸丰五年(1855年)发起“展梅尼聚义”,揭竿而起,先后攻克多个城镇。同治元年(1862年)后,义军转战多地,并在同治八年(1869年)的黄飘大捷中歼灭湘军1.8万人。然而,在太平天国失败后,朝廷调集多省兵力攻打义军。同治十一年(1872年),张秀眉被俘,杨大六奋力突围。为解救张秀眉,杨大六率众冲杀乌东山,但最终陷入清军重围,不幸被俘。十三年(1874年),张秀眉和杨大六先后在长沙被残忍杀害。张秀眉、杨大六等领导的“咸同苗民起义”,是苗族近代史上规模最大、时间最长的一次农民战争。

中华民国时期

1913年将府、州、厅一律改为县,省行政长官改为民政长,下设三道观察使。黔中道:治贵阳;黔西道:治毕节;黔东道:治镇远。1914年,改民政长为巡按使,观察使改为道尹,省城治贵阳县。1916年废巡按使,设省长。1920年废道。1935年,民国政府在全省设11行政督察专员区,分管各县。

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遵义召开了扩大会议。遵义会议集中解决了当时党内所面临的最迫切的组织问题和军事问题,确立了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

1935年1月29日凌晨,中央红军主力分三路从赤水猿猴场(今元厚镇)、土城南北地区第一次渡过赤水河,挥师西向进至川滇边的扎西集中。2月18日至21日,红军分别从太平渡、二郎滩等地第二次渡过赤水河,重入贵州。28日,红军重占遵义城,歼敌两个师、8个团,俘敌3000多人,缴枪2000多支,此为中央红军长征以来取得的最大的一次胜利。随后红军再次转兵西进,于3月16日至17日由茅台镇及其附近地区第三次渡过赤水河,重入川南,摆出大举北渡长江的姿态。为甩掉国民党重兵围堵,红军折返贵州,于3月21日至22日由二郎滩、太平渡等地第四次渡过赤水河,摆脱蒋介石几十万大军的围堵。四渡赤水是中央红军长征中以少胜多、变被动为主动的关键之战。

1936年,行政督察专员区合为8区。1937年再并为6区。1941年设贵阳市和贵筑县。

抗日战争时期,贵州东部和湖南西部的苗、侗、汉等各族群众两万多人自发进行了一场反抗国民党暴政的政治斗争。斗争从1942年秋开始,到1943年春结束,历时半年之久,先后攻打松桃、镇远、石阡等县城,斗争力量发展迅速,影响到湘、川、黔三省交界的广阔地域。沉重打击了国民党政府在黔东的反动统治。

1944年底,日军沿黔桂铁路入侵贵州,从11月26日起到12月10日短短的半月时间,日军所到的独山、三都、荔波、都匀等地,被日军直接杀害的军民1988人,民众伤亡达2万6千余人,2万余栋民房毁于日军炮火和纵火之中。这一历史事件称为“黔南事变”,是日军在中国战场发动的最后一次攻势作战,独山也就成为了抗日战争中最后一个沦陷的县城。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年11月1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二野五兵团解放贵阳。1949年12月,贵州省人民政府成立,设1省辖市(贵阳)、8个专区、1个专区辖市(遵义)。

1956年撤销贵定、镇远、都匀3专区,设置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和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从1964年下半年起到1978年底,国家集中力量在贵州进行了以修铁路为先导,以国防科技工业为重点,还相应地进行了电力、冶金、机械、化工、建材等工业部门的建设,形成了贵州工业化的基础。贵州的三线建设使之成为中国重要的战略后方基地之一。

1978年撤销六盘水地区设置地级六盘水市。1981年,撤销兴义地区设置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1997年撤销遵义地区设置地级遵义市。2000年撤销安顺地区设置地级安顺市。2011年撤销毕节地区和铜仁地区,设置地级毕节市和铜仁市,成今境。2017年4月,民政部同意撤销六盘水市盘县,设县级盘州市,由六盘水市代管。

2021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民政部批复同意撤销黔西县,设立县级黔西市,以原黔西县的行政区域为黔西市的行政区域。黔西市人民政府驻莲城街道迎宾路168号。黔西市由贵州省直辖,毕节市代管。

地理环境

编辑

位置境域

贵州省位于中国西南的东南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03°36'-109°35'、北纬24°37'-29°13',境域东毗湖南、南邻广西、西连云南、北接四川和重庆,省境东西长约595千米,南北相距约509千米,总面积为176167平方千米,占中国国土面积的1.8%。

贵州省

贵州省地图

气候

贵州境域属热带温湿季风气候区,其特点是气温变化小,冬暖夏凉。风向随冬夏季节的变化而明显改变。由于海拔较高,纬度较低,受纬度、地形和大气环流的影响,表现为冬天温度较高,夏季温度较低,冬无严寒,夏无酷暑。贵州的气候分区,一般来说,中部为温和区,西北—隅为高寒区,赤水河河谷及东南边缘为低热区。中部气候温和,两隅寒暖各异,在高原山地和河谷阶地区域,山上山下冷暖不同,故有“一山有四季”之说。冬半年,从偏北或东北方向入侵的冷空气,常由于地形阻滞而在中部或南部形成静止锋,锋前天气晴朗,锋后阴雨连绵;夏半年,由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控制,东部连晴干旱,西部暴雨频繁,而且随着副热带高压的北跳,雨带北移,南北天气也不断发生变化,以致出现东西南北几重天。

贵州各地云量在80%以上;大部分地区年平均日照比同纬度其他地区少30%~40%。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在10℃~20℃之间,1月平均气温多在3℃~6℃,极端最低气温-15.3℃(威宁,2008年);7月平均气温22℃,极端最高气温42.5℃(铜仁,2010年)。最高月平均气温22.8℃(7月),最低月平均气温5℃(1月)。平均气温年较差17.8℃,无霜期年平均339天。年日照时数800~1600小时,年总辐射量在79.7~89.7千卡/平方厘米。年降水量1100~1300毫米,年降水日数170~200天,夏半年(5—10月)降水最为集中,占年总降水量的75%以上,夏季(6—8月)尤为突出,多达40%以上;冬半年(11—4月)只占15—30%,特别是冬季(12—2月)最少,仅占6%以下。

地质

贵州的地层,自前震旦系至第四系均有发育,绝大部分属海相沉积,厚度巨大。其中前震旦系和震旦系地层以碎屑岩为主,类型齐全,普遍变质,发育完整;古生界至三迭系未变质的海相地层分布广泛,层序完好,化石丰富,素有“地层古生物宝库”之称,是建立层型剖面和界线层型剖面的理想地区。贵州泥盆——石炭系界线层型剖面,在国内外具有典型意义。

贵州地层发育主要受古构造和古地理格局影响,特征主要为总趋势为中部、南部、西部新,前震旦系和震旦系、下古生界地层主要出露于东部及东北部,上部地层常有不同程度的缺失;上古生界及海相中生界地层主要出露于中、西部,尤以南部及西南部发育最为完好;除前震旦系、震旦系及下古生界地层在东南部地区具有活动型及过渡型沉积外,广大地区自古代以来均属于相对稳定的地台型沉积,寒武系生物群以华北型及过渡型为主;震旦系至下古生代地层沉积的相带主要呈北东向分布,规律性明显,奥陶系中、晚期以后,由于古构造控制,使下古生代晚期至早二迭世沉积相带呈东西向乃至北西向,形成南北向的沉积分异。第四系地层分布广泛而零星。

  • 构造

贵州境内,自元古代的武陵旋回至新生代的喜拉雅旋回,以升降运动(即造陆运动)为主,明显的褶皱运动仅有3次。最早的褶皱运动是武陵运动,发生在约14亿年前,主要影响铜仁梵净山区和黔桂边境的从江地区。它使得板溪群或下江群地层呈强烈交角不整合覆盖于梵净山群或四堡群地层之上,并伴随着各类岩浆活动;第二次褶皱运动,即广西运动,发生在加里东期末,结束下古生代地槽型沉积。黔桂边境和黔东南地区,泥盆系地层超覆于下古生界等地层之上,呈现交角不整合接触。西北地区逐渐消失,镇远、三穗、施秉一带有偏碱性超基性岩浆活动及区域性变质作用。第三次褶皱运动发生在燕山旋回的宁镇期,它在贵州影响范围最大,使得白垩纪以前的地层普遍发生褶皱,晚白垩世及早第三纪红层均呈交角不整合覆盖于白垩纪以前的老地层之上。

其他地壳运动,多为升降运动,但雪峰运动较为特殊,它具有区域变质作用,使板溪群与上覆的震旦系地层之间的接触关系,自南而北有整合、假整合,微角度不整合。印支期的安源运动,使晚三迭世早期之后,海水普遍退出贵州,自此,陆相沉积代替了海相沉积。其它的升降运动,一般规模及影响较小。

贵州的岩浆岩不甚发育,且以火山岩为主,侵入岩分布零星,范围虽小,但岩类齐全,具有超基性、基性、中性、酸性及偏碱性及多旋回岩浆活动的特征。在地史上,武陵期、雪峰期、加里东期、华力西期、印支期、燕山期均有岩体产出。

地形地貌

贵州省地处云贵高原东部,地势西高东低,自中部向北、东、南三面倾斜,平均海拔1100米。境内高原山地居多,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地无三里平”之说。贵州的地貌类型复杂,以高原、山地为主,高原、山原、山地约占境域总面积的87%,丘陵占10%,盆地、河流阶地和河谷平原仅占3%。贵州按照“地貌形态成因的区域相似性”原则,可划分为两个大区,即东部山地丘陵区和西部高原山地区。贵州境内最高峰为西部乌蒙山韭菜坪,位于赫章县珠市乡,海拔2900.6米;最低点位于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黎平县地坪乡水口河出省界处,海拔147.8米。

地貌类型

  • 高原

高原主要分布于西部威宁、赫章一带,是云南高原的东延部分,海拔1900—2600米,高原面上起伏和缓,波状的浅丘和宽浅的盆地交错分布,由于河流溯源侵蚀尚未达及,因而高原面保存完好,其上常有较厚的风化壳。

  • 丘原

丘原是丘陵状高原,海拔800-1400米,丘陵间有宽谷或盆地,比高100-200米。主要分布在安顺、镇宁、平坝、清镇、贵阳、遵义、湄潭等地。贵州的丘原主要是岩溶丘原,由丘峰或锥状峰林与大型溶蚀盆地构成。

  • 山原

山原是平均高度较大的高地,地面起伏比丘原大,有山岭、夷平面、宽缓盆地和宽谷交错分布,边缘常有河流深切。贵州的山原海拔常达1200米以上,边缘河流深切达300-500米。主要分布在黔北的青坪、许家坝、隆兴和黔南的长顺、西关、雅水等地,属于岩溶山原。

  • 山地

高中山的海拔高度为1900—2900米,相对高度大于700米,分布于毕节地区和六盘水市的盘县西部以及梵净山等地;中山主要分布在毕节、纳雍、普安一线以东,梵净山、雷公山以西,海拔一般在1400—1900米间,如苗岭、大娄山、老王山、雷公山、佛顶山、老岭、摩天岭、阿扣山等地,相对高度常达500—700米以上;低中山分布于东部梵净山、雷公山以东,南部南盘江、北盘江、红水河等流域和北部大娄山南北及洪渡河、芙蓉江一带,海拔900—1400米,相对高度300—500米;低山主要分布于黔东的江口、三穗、从江一线以东,黔西北的赤水、习水一隅,南部主要在南盘江、北盘江、红水河、樟江等河流两侧,北部主要在高原边缘地区。海拔大都在900—600米,相对高度大多在200—300米。

  • 丘陵

丘陵是无脉络的小山,海拔高度不同,可分为高丘陵(1900米以上)、中丘陵(900-1900米)和低丘陵(900米以下)。主要分布为西部为高丘陵,黔中为中丘陵,东部和南部河谷为低丘陵。高原面上和盆地中的丘陵多为浅丘和残丘,高原边缘和切割大的河流两侧为深丘。

  • 盆地

盆地俗称“坝子”,境域内具有分布广、海拔高度差别大、规模小、成因类型多等特点,如低盆地(榕江盆地)海拔仅320米,高盆地(威宁草海盆地)海拔达2160米。其面积都在20—40平方千米以上。一般规模较大的都是受构造控制的,规模小的多为溶蚀、侵蚀形成,大的的盆地中常有阶地分布,岩溶盆地中常有低矮的溶丘或残余峰林。贵州主要有贵阳、桐梓、绥阳、余庆、黄平旧州等知名盆地。

特殊地貌

贵州是世界上岩溶地貌发育最典型的地区之一,喀斯特出露面积占贵州总面积的61.9%。贵州喀斯特环境宏观结构由高原区与峡谷区两类地貌单元组成。其中高原区平均坡度较小,一般靠近分水岭附近及河流上游,常由剥夷面构成的高原面所组成。谷宽流缓,阶地广布。分布着喀斯特地貌发育比较成熟的残丘溶原、峰林盆地或峰林谷地;峡谷区分布于乌江、南盘江、北盘江、红水河及其支流的峡谷地带,以荔波、罗甸、紫云等10个地区中的地势较低下闭塞处为代表。地貌形态以峰丛洼地、峰丛峡谷为主。

  • 丹霞地貌

贵州省遵义赤水市的赤水丹霞是中国面积最大的丹霞地貌,面积达1200多平方千米。赤水丹霞主要发育于赤水市南部地区,赤水河将核心区分为东西两片。东片是分布面积最大、地貌形态最典型的区域。主要包括葫市以南、赤水河以东、习水河以西的地区,主要为流水深度侵蚀切割形成的山原峡谷地貌。西片位于赤水河以西、枫溪河以东的赤水市西南部地区,面积约10142公顷,河流切割程度小于东片,以高原峡谷为主。赤水丹霞与湖南崀山、广东丹霞山等6大丹霞地貌组合成为“中国丹霞”被列为中国第8个世界自然遗产项目。

水文水利

水文

河流

贵州河流处于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上游交错地带,水系顺地势由西部、中部向北、东、南三面分流。贵州河流数量较多,处处川流不息,长度在10千米以上的河流有984条。苗岭是长江和珠江两流域的分水岭,以北属长江流域,流域面积115747平方千米,占贵州国土面积的65.7%,主要河流有乌江、赤水河、清水江、洪州河、舞阳河、锦江松桃河、松坎河、牛栏江、横江等;苗岭以南属珠江流域,流域面积60420平方千米,占贵州国土面积的34.3%,主要河流有南盘江、北盘江、红水河、都柳江、打狗河等。

  • 赤水河

赤水河是贵州北部水系中除乌江以外最长的河流,全长523千米,流域面积2.044万平方千米。赤水河发源于云南省镇雄县赤水源镇银厂村长槽村民组滮水岩,由镇雄,经威宁、毕节、金沙、叙永、仁怀等县市,于合江县的李子林注入长江,,是长江上游的重要支流之一。

  • 乌江

乌江古称“延江”,亦称黔江,流域总面积为87920平方千米,在贵州省内面积为66830平方千米,占全河流域总面积的76.03%,干流从河源到河口全长1037千米,多年平均流量1650立方米每秒,天然落差2123.5米。乌江发源于贵州西部高原乌蒙山脉东麓威宁县香炉山,流域横贯贵州省的西部、中部和东北部,其范围包括威宁、水城、纳雍、织金、六枝、普定、清镇等39个县、市、特区。

湖泊

贵州境天然湖泊多为喀斯特湖泊,以“高原明珠”威宁草海最知名。草海位于贵州省威宁彝族苗族回族自治县境内,面积1.2万公顷,是贵州最大的天然淡水湖,也是常见支流——乌江的发源地,因水草丰茂而得名。草海曾于1893年、1958年、1972年三度遭到人为影响而导致水面干涸,1982年蓄水2700万立方米,恢复水面25平方千米,丰水期草海水域面积可达26平方千米,枯水期约15平方千米。

水利

  • 水库及工程

截至2021年7月,贵州省共有2407座小(2)型及以上水库、17150座山塘。“县县有中型水库”目标基本实现,76个县(市、区、特区)有投运中型水库。贵州水资源量相对丰富,但时空分布不均,水利发展总体相对滞后,形成了独特的“山多地少、石多土少、雨多库少、丰水又缺水”的省情水情特点。

贵州境域内大型水库主要有黔南凤山、遵义观音、都匀石龙、威宁玉龙、水城彭家桥、安龙美女山、麻江宣威、江口车坝河、独山甲摆、绥阳文星、榕江忠诚、从江下江、盘县英武、思南花滩子等。其中,凤山水库是国家172项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之一,水库总库容1.04亿立方米,多年平均供水量7110万立方米,工程已开工建设。此外,夹岩水利枢纽工程是“十三五”期间国家分步建设的172项重大水利工程之一,是以城乡供水和农田灌溉为主要任务、兼顾发电的综合性大型水利枢纽工程。工程总库容13.23亿立方米,设计灌溉面积90.03万亩,设计年均供水量6.88亿立方米,概算总投资186.489亿元,其水库规模、灌溉规模、供水规模和投资规模均是贵州单项水利工程最大。

  • 水电站

截至2022年4月,贵州省有索风营、百花、东风、大水花、中桥、团结等大型及重点中型水库水电站42座。其中,索风营水电站是贵州省第一批西电东送“四水四火”项目之一,装机容量3×200MW,多年平均发电量20.11亿度;东风水电站是乌江上游干流鸭池河上的一座大型水电站,主要是以发电为主,兼顾防洪、航运、水产养殖等综合利用。装机容量51万千瓦,年设计发电量24.2亿千瓦时。

土壤

贵州土壤类型繁多,分布错综。有黄壤、红壤、赤红壤、红褐土、黄红壤、高原黄棕壤、山地草甸土、石灰土、紫色土、水稻土等土类。土壤面积159100平方千米,占境域土地面积的90.4%,地带性土壤属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红壤、黄壤地带。中部及东部广大地区为湿润性常绿阔叶林带,以黄壤为主;西南部为偏干性常绿阔叶林带,以红壤为主;西北部为具北亚热带成分的常绿阔叶林带,多为黄棕壤。此外,贵州土壤还受地区性母质和地形等条件变化的影响,产生一系列区域性的非地带性土壤。水稻土是贵州主要的耕作土之一。其理化性质特殊,在境域各地皆有分布。贵州土壤因水土流失、土层薄、熟化程度不高等现象,部分土壤具有冷、阴、烂、锈、酸、粘、瘦等特点。

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截至2019年12月,贵州省有耕地347.26万公顷。其中,水田88.39万公顷,占25.45%;水浇地0.45万公顷,占0.13%;旱地258.42万公顷,占74.42%。毕节市、遵义市耕地面积较大,占耕地的41.72%;林地1121.01万公顷。其中,乔木林地736.67万公顷,占65.71%;竹林地17.36万公顷,占1.55%;灌木林地327.55万公顷,占29.22%;黔东南州、遵义市、黔南州、毕节市林地面积较大,占林地的67.04%。草地18.83万公顷,主要分布在黔西南州、黔南州、毕节市、六盘水市,占草地的73.62%;湿地0.71万公顷。其中,内陆滩涂0.66万公顷,占92.73%。湿地主要分布在黔西南州、黔南州、毕节市、黔东南州,占湿地的81.16%;城镇村及工矿用地77.25万公顷;交通运输用地33.10万公顷;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25.54万公顷。

矿产资源

贵州是中国南方煤炭资源最丰富的省份之一,境域内已发现各类矿产137种,查明有资源储量的矿产92种(列入储量表有84种)。其中,53种位居中国总量前十位,30种排前五位,23种排前三位。煤、磷、铝土、锑、金、锰、重晶石、稀土、水泥原料、砖瓦原料以及各种用途的石灰岩、砂岩和白云岩等矿产资源优势明显。贵州省矿产资源重点勘查开发区包括贵阳清镇、开阳、息烽、修文,涉及磷矿、铝土矿、地热(温泉)等矿产资源。

  • 煤矿

贵州素以“西南煤海”著称,贵州煤炭资源远景储量达2419亿吨,累计探明储量587亿吨,煤炭资源居中国第5位,煤层中还蕴藏着大量可开发利用的煤层气。煤炭资源的相对集中,大体可以桐梓、遵义、贵阳、安顺、安龙连线为界,此线以西的六盘水、毕节、遵义、兴义、安顺及贵阳近郊储量约占全省总保有储量的99%。炼焦用煤主要分布于六盘水煤田,非炼焦用煤主要集中于织金—毕节煤田,均为无烟煤。

  • 磷矿

贵州省磷矿基础储量位居中国前列,主要分布在黔中的开阳、瓮安、福泉及黔西北的织金等地,其中贵州开阳、福泉、瓮安各县拥有磷矿储量近100亿吨,磷矿开采量近4000万吨/年。其中,瓮安是贵州三大磷矿基地之一,已探明磷矿资源储量36.5亿吨,居亚洲第一,素有“亚洲磷仓”的美誉。

  • 铝土矿

贵州省是国内铝土矿三大产区之一,保有资源储量11.26亿吨,居中国第三位。铝土矿床主要集中分布于中部—北部花溪、修文、瓮安、黄平4个区域。其中,黔中清镇—黔北播州地区是贵州分布面积最大、发现铝土矿最早、开发历史最长、探明铝土矿床最多的层位。

水资源

贵州省水资源量相对丰富,形成了独特的“山多地少、石多土少、雨多库少、丰水又缺水”的省情水情特点,区域性水资源短缺和工程性缺水仍为制约贵州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短板。境域多年平均降水量是中国的1.8倍;多年平均水资源量居中国第9位,人均水资源量是中国平均水平的1.4倍。

2021年,贵州省水资源总量1091.4亿立方米,比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1956-2016年)1041.8亿立方米偏大4.8%,地表水资源量1091.4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为263.7亿立方米。入境水量41.98亿立方米,出境水量1087.95亿立方米,其中直接出境水量为885.76亿立方米,入省际界河水量202.19亿立方米。平均每平方千米产水量61.95万立方米/年,人均水资源量2829立方米/年。

生物资源

贵州是中国四大中药材产区之一,有“夜郎无闲草,黔地多良药”之誉。境域内有药用植物资源4000多种,占中国中草药品种的80%,其中的珍稀名贵植物主要有珠子参、三尖杉、扇、冬虫夏草、艾纳香(天然冰片)等。此外,天麻、石斛、杜仲、厚朴、吴萸、黄柏、黔党参、何首乌、胆草、天冬、银花、桔梗、五倍子、半夏等有地道药材之称。此外,野生经济植物资源中,工业用植物约600余种,以纤维、蹂料、芳香油、油脂植物资源为主;食用植物约500余种,以维生素蛋白质、淀粉、油脂植物为主。

生物多样性

动物

贵州省境内野生动物众多,有脊椎动物1053种,其中兽类141种,鸟类509种,爬行类104种,两栖类74种,鱼类225种;列入国家一级保护的珍稀动物有黔金丝猴、黑叶猴、黑颈鹤等15种。有猕猴、穿山甲、小灵猫等83种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内容由百科小编提供,本内容不代表globalbaike.com立场,内容投诉举报请联系全球百科客服。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globalbaike.com/22881/

(35)
词条目录
  1. 名称由来
  2. 历史沿革
  3. 先秦时期
  4. 秦至南北朝
  5. 隋唐至宋元
  6. 明清
  7. 中华民国时期
  8. 中华人民共和国
  9. 地理环境
  10. 位置境域
  11. 气候
  12. 地质
  13. 地形地貌
  14. 地貌类型
  15. 特殊地貌
  16. 水文水利
  17. 水文
  18. 河流
  19. 湖泊
  20. 水利
  21. 土壤
  22. 自然资源
  23. 土地资源
  24. 矿产资源
  25. 水资源
  26. 生物资源
  27. 生物多样性
  28. 动物

轻触这里

关闭目录

目录